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合集下载

第二章农学概论作物起源、分类及分布

第二章农学概论作物起源、分类及分布
80
81
主要农作物在各大洲的分布2007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小麦
(种植面积) Unit: khm2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大洋州
水稻 玉米 大豆 薯类
82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面积约960万平方 公里,南北跨越纬度50度,长达5500公里;东西横贯经度 62度,宽达5200公里。自南向北随着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变 化,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 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 我国地势、地貌千差万别。有海拔8844m的珠穆朗玛峰, 也有海拔为-155m的吐鲁番盆地,山地占33%、高原占26 %、丘陵10%、平原12%、盆地19%。因此,形成了我国 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4.甘薯传入我国的两条线路
20
起源地与生产中心
陆地棉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小麦
大豆
21
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
传入中国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传入西方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小麦、大麦
苜蓿 石榴 芝麻 菠菜 辣椒 菜豆 玉米 马铃薯
西亚
伊朗 西亚 西亚 尼泊尔 中美洲 中美洲 中美洲 南美洲
水稻
橡胶、可可 5
作物和家畜驯化中心和非中心学说( 哈伦1971)
6
1975年茹可夫斯基 世界12大作物起源中心
7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 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如野生甘蔗含 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 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由作物的定义可知,作物包括农作物、园 艺作物和林木作物,其中林木作物划入林业
生产,在此不予讨论,仅讨论农作物和园艺作物 (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 药、杂(草坪、花卉、瓜类、饲料作物等)等。
一、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 min10℃ max3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分类与分布
§2.1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2作物的分类 §2.3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 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广义:粮、棉、油、麻、糖、烟、茶、桑、 果、菜、药、杂等12大类。
⒉ 12中心简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主要的,初生的;日本次生 的;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 的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栽培植物数量极大,含 热、亚热、温作物代表;种属数量上超过其它;确认中国是栽 培稻起源中心之一,纠正瓦维洛夫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2)印度中心:爪哇稻、芋的初生基因中心,热带植物区系丰 富; (3)澳大利亚中心:除美洲外,烟草初生中心之一,有稻属野 生种; (4)印度次大陆中心:稻、甘蔗、绿豆、豌豆等、许多热带果 树;
⒉ 12中心简介
(5)中亚中心:小麦、豌豆等; (6)近东中心:栽培黑麦、小麦; (7)地中海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燕麦、 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属等(马川地 区);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等属,对作 物影响很大;
⒉ 12中心简介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糖用块根、饲用 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 棉、花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 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农作物的历史

农作物的历史

农作物的历史农作物的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的探索一、作物起源与演化农作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时期。

最早的农作物,如小麦、稻谷和玉米,都是在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经过数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些农作物的演化过程不仅塑造了人类文明,也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二、古代农业文明古代农业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农作物展开的。

这些文明发展出了灌溉系统、农田耕作方法和农产品储存技术,使得他们能够稳定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人口居住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三、农耕技术的发明与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例如,犁的发明、轮子的使用、以及各种灌溉方法的出现,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耕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使得人类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化。

四、作物传播与交流作物不仅在各地区内部演化,还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马铃薯和玉米都是从新大陆传播到欧洲的,而棉花则从印度传到了世界各地。

这些作物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各地的食材库,也对全球的农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各地都有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各种传统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方法和农业景观。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许多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

因此,国际社会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如建立农业保护区、推广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等,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杂交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因此,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了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人类食物来源,是禾本科稻属植物。

本文将从水稻的定义、起源、分类、特点、应用、产量、分布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定义水稻是指一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起源水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

后来,水稻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3.分类水稻可以根据品种、地区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品种,水稻可以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据地区,水稻可以分为南方稻、北方稻和中部稻;根据生长环境,水稻可以分为水田稻和旱稻。

4.特点水稻的特点包括株型紧凑、穗粒数多、结实率高、抗性强等。

水稻的产量高,营养丰富,是人类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

水稻的种植需要充足的水肥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5.应用水稻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作为粮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制造酒精、饲料和其他工业产品。

水稻的颖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之一。

6.产量水稻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气候、土壤、栽培技术和管理等。

据统计,全球水稻总产量约为2.95亿吨,其中亚洲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和孟加拉国。

7.分布水稻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肥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在这些地区得到了最好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水稻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也有种植,但由于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限制,规模相对较小。

8.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的种植和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概念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二、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起源中心1. 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瓦维洛夫东亚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第一个最大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数量上,中国超过了其他起源地,如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

该学说确认中国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V.)的起源中心之一。

2. 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瓦维洛夫称东南亚热带起源中心)。

是爪哇稻(Oryza sativa L.ssp.Javanica)和芋(Colocasia esculenla L.Schott)的初生基因中心。

这里还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

3. 澳大利亚中心。

除美洲外这里是烟草的初生基因中心之一,并有稻属(Oryza)的野生种。

4. 印度斯坦中心。

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豇豆等,还有许多热带果树。

5. 中亚细亚中心。

中心农作物有小麦、豌豆、山黧豆等。

6. 近东起源中心。

农作物有栽培小麦、黑麦等。

7. 地中海中心。

从许多作物品种和组成来看,这里是次生起源地,很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属的种。

8. 非洲中心。

农作物有高粱、棉、稻等属的种。

此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许多作物起源于非洲。

9.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农作物有二年生块根糖用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

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农作物有甘薯、玉米、陆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

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扇豆等。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平安不容无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开展的奉献因素:(1)品种改进(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农作物生产的奉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一、作物生产开展的目标:1 生产率目标〔高产〕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平安〕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平安目标二、作物生产开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农田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那么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开展粮-经-饲三元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一、作物的起源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二、作物的传播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那么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三作物的分类➢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作物学概述

作物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一、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1. 严格的地域性2. 明显的季节性3. 生长的规律性4. 技术的实用性5. 生产的连续性6. 系统的复杂性三、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业科技三条主线。

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善作物品质4、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7、立足自给,适当进口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二、分类(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 food crops )( 1 ) 禾谷类作物( cereal crops)(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 )或称菽谷类作物(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 fibre crops )( 2)油料作物( oil crops )( 3)糖料作物( sugar crops)( 4)嗜好类作物( stimulant crops )3、饲料及绿肥作物(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4、药用作物( medicinal crops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一、品种的概念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

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马齿型玉米
半马齿型玉米
不同籽粒类型玉米果穗形态比较
2. 积温
2300-2500℃,植株高度一般处于早熟种和晚熟种之间, 一般16-20叶,果穗大小中等,产量较高,千粒重约 250-300克,适应地区较广,如豫玉1、2号等; 3. 晚熟种:生育期春播120-150天,夏播96天以上,积温 大于2500℃,植株高大,叶数较多,一般21-25叶,籽 粒大,千粒重约300克,如掖单13号等。
三、 分类
玉米(Zea mays L.)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禾本科玉米 属,学名玉蜀黍,也称作苞谷、苞米、玉茭等。
(一)按生育期分类:
1. 早熟种: 生育期春播85-100天,夏播70-85天,积温
2000-2200℃,植株较矮,叶数较少,一般14-18叶, 籽粒较小,千粒重约150-250克,如烟单15号等;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 人类最早把玉米作为栽培作物种植的时
候,可能是无意识地就开始对玉米果穗 进行人工选择了。 • 玉米有一个坚硬的、不易腐烂的木质穗 轴。不同时期的玉米穗轴化石,可以看 到一部完整的进化史。 • • • • • 野生玉米 穗轴长2.4cm,
人工栽培后 穗轴增至5.5cm; 16世纪初 现在 穗轴增至13cm。 穗轴增至22cm
4. 曼格斯多夫三重学说:栽培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大刍草 不是玉米的祖先,而是玉米的后代,大多数现代玉米都具 有大刍草或摩擦禾的遗传种质。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大刍草植株细小,茎秆瘦弱,丛生,植
株顶端有一个很小的穗状花序,籽粒 在一个脆弱的花轴上排成对生的单行, 易脱落,种子上却着生一层极硬的、 发亮的、象甲虫似的外壳,保护种子 免受鸟兽的危害。大刍草还有一种十 分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根部生长着 极为强大的、密集的侧枝,尤如今天 栽培玉米强大的气生根一样。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的分布
除了上述提到的作物,还有许多其他作物也具有独特的分布和生长特点。例如,竹子主要 分布在亚洲地区,甘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豆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巴西 等国家。这些作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分布情 况也各不相同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一些作物的分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某些热 带作物原本只能在气候炎热的地区生长,但是现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温带甚至寒带地 区进行种植。这种变化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同时,作物的分布还受到市场和贸易的影响。某些作物可能因为市场需求大或者贸易便利 而扩大种植区域,而另一些作物可能因为市场小或者贸易受阻而缩小种植区域。这种变化 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产和发展,也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作物的分布
除了上述常见的作物外,还有其他许多作物也具有特定的分布区域。例如,咖啡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可可主要分布在赤道 附近的热带地区,羊毛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物的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一些作物原本生长在热带地区的现在也开始向温 带地区迁移,而一些原本生长在温带地区的作物也开始向寒带地区迁移。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对人类的农 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
作物的分类
6
作物的分类
作物
可以根据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例如根据用途、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 分类方式
根据用途分类:作物可以 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如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 用植物等。粮食作物主要 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 、花生、大豆等,药用植 物主要包括人参、当归等
作物的分布
8

玉米科普知识

玉米科普知识

玉米科普知识一、玉米的起源与分类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与栽培,形成了现代玉米的基本形态。

根据玉米的外形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甜玉米、饲料玉米和工业玉米三大类。

1. 甜玉米:甜玉米的颗粒较大,味道甜美,常作为蔬菜食用。

它的颗粒表面含有一种叫做糖粒素的物质,使得玉米味道更加甜美。

2. 饲料玉米:饲料玉米的颗粒相对较小,富含淀粉和蛋白质,是饲养家禽、家畜和水产养殖的重要饲料原料。

3. 工业玉米:工业玉米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淀粉、糖、酒精、葡萄糖等工业原料,是食品加工和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

二、玉米的生长特点玉米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2-3米。

玉米的根系发达,深入土壤,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玉米的茎粗壮,呈圆柱形,叶子呈长条状,排列整齐。

玉米的雌雄花分开生长在同一株植物上,雄花位于顶部,雌花位于中下部。

三、玉米的繁殖方式玉米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1. 种子繁殖:玉米的种子是其主要繁殖方式。

种子的形成需要雄花和雌花的授粉结合。

雄花通过风力或昆虫传粉将花粉传到雌花的柱头上,花粉在雌花柱头上结合并形成种子。

2. 无性繁殖:玉米的无性繁殖主要是通过地下茎的分蘖来完成的。

当玉米的地下茎受到刺激或适宜的生长条件时,会形成新的茎并长出新的玉米植株。

四、玉米的生长环境与栽培技术玉米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以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五、玉米的营养价值与应用玉米是一种富含营养的粮食作物,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玉米的淀粉含量高达60%以上,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

此外,玉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玉米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作为主食粮食,还可以用于制作玉米面、玉米油、玉米糖浆等食品。

关于水稻的知识

关于水稻的知识

水稻的知识1. 水稻的起源和分类1.1 水稻的起源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东南部的长江流域和亚洲其他地区。

据考古学研究,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7000年前。

而现代水稻则是在近代通过人工选择和改良培育而来的。

1.2 水稻的分类根据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粳稻和籼稻。

1.粳稻:粳稻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适合生长在温暖、充足阳光的地区。

其颖果壳较硬,稻粒较短粒、糯性较大,口感香软,主要用于煮饭、米饭等食品加工。

2.籼稻:籼稻生长周期较短,适应性强,耐寒性好。

颖果壳较薄,稻粒较长粒,主要用于制作米粉、糕点等。

2. 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特性2.1 生长环境水稻生长的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等因素。

•温度:水稻对温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5℃。

•湿度:水稻对水分要求较高,适宜的湿度范围为70%-90%。

•光照:水稻需要充足的日照,光照不足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土壤:水稻适宜生长在深厚肥沃、土壤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 paddy field 中。

2.2 生理特性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生理特性:•分蘖能力:水稻具有强烈的梯级分蘖生长习性,这是其增加穗数和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水稻的生长周期:水稻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发芽期、生长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水稻的光合作用:水稻的光合作用是其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来源,水稻叶片广大,光合效率高。

3. 水稻的栽培和农艺管理3.1 水稻的栽培方法水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有直播法和插秧法。

•直播法:将水稻种子直接撒播在田地中,待萌发后维持适宜的水位。

•插秧法:首先在育秧田中培育水稻幼苗,然后将幼苗插入水田中。

3.2 水稻的农艺管理合理的农艺管理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施肥:根据土壤情况和生长阶段施用适当的有机肥和化肥。

•控制病虫害:定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

包括粮⾷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业原料⽤的棉花﹑烟草等。

⼀、常见农作物的分类及原产地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法,按⽤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

⼤⽥作物按⽤途常可区别为⾷⽤、⼯业原料⽤和饲⽤三⼤类,但由于同⼀种作物常有多种⽤途,⼀般只按其主要⽤途来划分。

常见农作物分类及原产地表:ID农作物分类常见作物名称原产地引⼊中国时间1⾕类作物(粮⾷作物)⼩麦西亚和中亚⽔稻中国和印度11世纪(早稻)⽟⽶墨西哥16世纪⾼粱⾮洲中部中国12—13世纪⾕⼦(稷)中国2⾖类作物油料作物⼤⾖中国向⽇葵、芝⿇美洲16世纪末花⽣、油菜中国芝⿇⾮洲汉代棉花、油茶、油棕、油橄榄、蓖⿇等⾮洲(油棕)3薯类作物马铃薯南美洲清初⽢薯中美洲明代⼭药亚洲、⾮洲、美洲⼭药亚洲、⾮洲、美洲4糖料作物甜菜地中海沿岸、中亚5世纪⽢蔗印度春秋战国时期5饮料作物茶中国咖啡⾮洲可可南美洲蛇⿇花(啤酒花)捷克、中国新疆6植物性纤维作物⿇类作物⿇类作物棉花中国和印度汉代或宋代剑⿇剑⿇(中美洲)1901年蕉⿇(马尼拉⿇)蕉⿇(菲律宾)1957年⼴东亚⿇地中海沿岸纤维性1906年黄⿇东南亚唐以前苎⿇、⼤⿇(⽕⿇)中国7蔬菜、⽠类桑、果树番茄南美洲明代黄⽠、南⽠印度(黄⽠)南⽠(⾮洲)西汉(黄⽠)莲印度、中国等辣椒中南美洲16世纪哈密⽠、西⽠⾮洲(西⽠)五代柑橘中国菠萝南美洲1605年⾹蕉中国、⾮洲苹果、李、杏、桃中国椰枣、葡萄中亚、西亚(葡萄)前2世纪8其他包括:染料、⾹料、药⽤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花卉、烟草、橡胶等玫瑰中国和朝鲜⽉季中国茉莉花伊朗晋朝郁⾦⾹中国青藏⾼原唐朝传⼊中原樱花中国常春藤亚洲和北⾮等橡胶树⾦鸡纳霜南美洲烟草美洲16世纪注:空格表⽰原产地为中国,或未引⼊中国种植,不详或有争议。

⼆、主要农作物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1. ⾕类作物世界主要的商品⾕物⽣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阿根廷、澳⼤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于⼀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起源过程人类现在种植的作物是野生植物经过长期驯化选育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手段除了渔猎外,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

人们常常把所采集到的植物带到临时或半临时住地食用,其中一部分被遗弃或埋藏起来,那些具有繁殖能力的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在住地附近开始繁衍起来。

由于住地附近人类的排泄物及其活动使土壤比较肥沃,所以植物生长格外繁茂。

于是人们便对这类植物幵始注意,并逐渐从野生植物群落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并加以保护,这是由采集野生植物转变为栽培植物的萌芽。

当人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了解、感觉种植更有利于保障生活所需时,便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这些植物,并注意选择其中果型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的类型。

薯类和禾谷类作物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

因为薯类在采挖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根茎又长成新薯,于是给人以人工种薯的启示。

禾谷类的种子适应性强,结实多,成熟期较一致,易贮藏,所以易被驯化、种植。

人类在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进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那些变异类型被保留下来,使野生植物逐步转变为栽培作物。

(二)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有着很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栽培作物产品器官变大。

经过长期选择,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不断变大,为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如野生大豆种子百粒重仅2〜3 g,而栽培大豆种子百粒重可达20〜30 g。

栽培作物品质改良。

栽培作物在人类的长期定向选择下,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改良。

如甜菜,1747年刚被发现时,其块根含糖量不足5%,经过200多年的选择和培育,现在的含糖量已达19%,最高超过25%。

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

在自然界中,野生植物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成熟期较不一致,且时间拖得很长。

这种生存特性对作物栽培极为不利。

在人类长期选择过程中,淘汰了成熟期不一致的类型,选出成熟期较一致的类型。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1、农作物起源中心:(1)中国起源中心(最早、最大的起源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2)印度起源中心(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4)近东起源中心。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智利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2、农作物分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三部分八大类。

①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豆菽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②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嗜好作物③绿肥及饲料作物:(2)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①喜温作物(10℃)(水稻、玉米)和耐寒作物(5℃)(小麦、油菜)②长日作物(小麦、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和中性作物③四碳作物(玉米)和三碳作物(水稻、油菜、小麦)3、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1)模式化生产技术(2)轻型化生产技术(化学调控、抛秧、叶面施肥)(3)信息化生产技术(4)生态化生产技术(地膜覆盖、免耕)4、耕作制度:(1)概念: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以及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以种植模式为中心,配合土壤耕作、管理、施肥、灌溉以及植保等环节组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2)组成部分: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农田土壤管理制度(3)中心环节:种植制度。

5、种植制度:(1)概念: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内容: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6、作物布局(作物配置):是种植制度的首要内容。

(1)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的空间配置;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的比例安排。

(2)原则:a、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因地制宜,因土种植。

c、用养结合,增进地力。

7、复种:(1)概念: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日中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小 时45分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作物学通论
二、分类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可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 酸,其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麦类、 大豆、棉花等。
作物学通论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起源与传播 第三节 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作物学通论
一、概念
crop ——“作物”一词源自日本语,我国古代称做稼、禾、谷、粟、 稷等等;
人类栽培种植的作物有1500多种;而且不断有新的植物资源被开发 利用成为栽培作物;中国栽种的作物种类繁多,仅常见的农作物就 有50多种 。
作物分布还受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国防发展的需 求以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轮作换茬、培肥地力的需要等方面的 影响。
二、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
(一)作物分布比例
全世界用于栽培各种作物的可耕地面积大约14~15亿公顷,分 布比例:
油料作物占17.6% 纤维作物占7.4% 糖料作物占2.2% 其他作物<1%
亚洲 47% 中国占21.7%
印度占10.7~14.3%
76
小麦(wheat),喜冷喜凉湿润。 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主要小麦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主要小麦进口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巴西 单产最高国:英国、法国(6000kg/hm2)、德国
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如甘薯、马 铃薯、木薯、山药(薯蓣)、芋、豆薯、菊芋、蕉藕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品质:长度、细度、强力、弹性、色泽、 纤维素与木质数含量。
(四) 纤维 作物:
形态
蔺 草
(五)油料作物:特点
草本: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棉花、大豆 等 木本:油茶、核桃、油棕、椰子、油桐
作物的适应性
作物的适应性(adaptation):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 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类型和品种 以大豆、棉花、小麦、稻等为例说明。
主要作物分布
小麦:高产、蛋白质含量高,适于冷凉地区,因此 世界分布广。中国分成三大区:北方冬麦区,南 方冬麦区,春麦区 水稻:受热量和水分制约,亚洲第一。中国主要在 南方,北方占5-7%。 玉米:降水500-1000mm/年好,要求温度高,光照 充足,但水分中等。
棉花:要求充足热量和雨量,但吐絮期晴朗干燥, 因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淮地区和新 疆( 灌溉地区)
种子内蛋白质含量多在20%以上,较禾谷类高2-3倍,较薯 类高5-10倍。
(二)豆 类作物形 态特征
主要 豆类 及其 产地
(三)薯芋类作物:一般特征
利用地下块根、块茎,地上部有草本和藤本之分。主要食用部分富 含淀粉,可食用、饲用、加工粉丝、汽车用酒精
(四)纤维作物:特点
棉花:利用种子上的纤维。一年生草本作物。 麻类:茎部韧皮纤维。多年生宿根性植物或 一年生植物。
谷类作物:两大类谷类作物特点比较
谷类作物:两大类谷类作物图片(1)
谷类作 物:两 大类谷 类作物 图片 (2)
谷类作 物:两 大类谷 类作物 图片(2)
(二)豆类作物:基本特征
根系为直立圆锥根系,茎有直立、蔓生、攀缘不等,叶为 复叶,花为蝶形花,种子各异,多为圆形,种子大部分为子叶 充实,胚乳退化。根部生有根瘤,能固氮。如何协调N素营养 是一大关键;对环境的要求比禾谷类高。
性状
作物
野生种 强 大 小 差 小 异花授粉 低 低 强
种子脱粒性 差 种皮厚度 小 种子与芋大小 大 发芽、开花、成熟一致性 好 收获指数 大 生殖模式 自花授粉 肥料需求量 高 有用成分含量 高 种子休眠性 弱
作物起源研究历史

瑞士的de Candolle,研究477种作物起源,1883出版《栽 培植物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Vavilov发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 心》 此后,5位以上的科学家连续研究,发发展了作物起源中 心学说。 Vavilov主要是空间论,Harlan为空间+时间论。
水稻的传播
作物分类:普通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举例
(二)生物学性状分类 对温度要求:喜温作物与耐寒作物 对光周期要求:长日、短日、中性(荞麦、豌豆)和 定日 (甘薯12:45) CO2同化途径:C3、C4、CAM 农业生产上:夏播、春播、秋播、冬播作物;密植作物与中耕 作物
作物分类:
典型分类(用途+植物学系统分类):四大类、九小类
中国的作物分布
水稻分布
1、粮食作物 (1)谷类:三大作物,含蓼科的荞麦 (2)豆类:大豆 (3)薯芋类:含菊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 (4)纤维类:棉花及各种麻类 (5)油料: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 (6)糖料:甘蔗和甜菜 (7)其他(部分嗜好作物):烟草、茶叶、薄荷 3、饲料及绿肥 (8)饲料及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9)药用作物:人参、黄 、枸杞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起源中心及其作物 作物的分类 我国作物分布及分区



作物起源概述:栽培植物种类有多少
世界上
植物 利用植物 栽培植物 食用 经济 饲料
39万种 2500-3000种 2300种 900 1000 400
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
作物起源概述:栽培植物及其野种的比较



八大起源中心
8大作物起源中心统计
扩展的作物起源中心
野生植物近缘种及其利用价值
作物种质资源的传播及其焦点





史前时期主要靠考古资料,有史以后主要 靠文献资料。 两条道路:水路、陆路。以小麦为例。 没有搞得很清楚的,如中国的小麦是否是 一个起源中心? 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比较清楚 (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作物种质资源交流的好处?难点?
作物分类:扩展类型(广义)
1、木本油料作物:油茶、油橄榄 2、纤维作物;芦苇、席草等 3、饮料:咖啡、可可 4、调料:胡椒、花椒 5、染料:蓝靛、红花、茜草
6、特用:桑、漆、橡胶、魔芋
各类作物特性
(一)谷类作物:基本特征
须根系,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分基部密集不伸 长节间和上部伸长节间,每一节一片叶可生长1芽成 为分枝,称为分蘖。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鞘包裹 茎杆,叶耳、叶舌和叶枕是不同品种的标志;花序有 穗状、圆锥、肉穗等,通常称为穗,由小穗和小花组 成,小花授粉后发育成籽粒,植物学上叫颖果,农业 上叫种子。由胚、胚乳和皮部组成。种子分成麦类和 栗类两部分。 世界粮食生产中,谷类占90%。谷类具高产、稳 产、易消化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