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1考

合集下载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应用在生物学研究中,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因为蛋白质是生命体内最为重要的功能分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在病理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对于认识生物学的本质和疾病的发生机理都至关重要。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等众多领域。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基于对生物样品中全部蛋白质的高通量分析,以生成有关蛋白质组成、富集、表达、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信息。

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表达水平、相互作用、位置、结构信息等方面研究细胞及生物体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洞悉细胞及生物体系统的机理和事件。

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质谱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

其主要利用蛋白质的序列和质量来进行分析。

质谱分析技术又包括MALDI-TOF、ESI-Q-TOF、MALDI-TOF/TOF等方法。

通过质谱分析,可以确定蛋白质序列、修饰以及结构信息,并且对于某些代谢异常、蛋白质变异等情况也能进行定量测定。

2. 电泳分离技术。

电泳分离技术是最早的分离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蛋白质质量与荷电性质的不同,利用电场将蛋白质进行分离。

电泳技术主要包括SDS-PAGE、两级荧光差异凝胶电泳以及等电点聚焦电泳等方法。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测定和比较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条件下蛋白质组成的差异。

3. 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灵敏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的免疫特性对蛋白质进行分析。

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免疫电泳、ELISA、免疫印迹等方法。

通过免疫分析,可以定量测定蛋白质的富集度和表达水平,用于研究生长条件和疾病状态下蛋白质的变化。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1. 蛋白质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探测对疾病具有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比如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因子、免疫调节因子等。

并且,通过对样本的蛋白质组成进行分析可以找出疾病的发生机理,并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药物的疗效及其副作用进行评估。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1考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1考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考一、名词解释1、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与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组的学科,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2、二维(双向)电泳原理: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异性将蛋白质混合物在第一个方向上按照等电点高低进行分离,在第二个方向上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

二维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经显色,通过图象扫描存档,最后是呈现出来的是二维方向排列的,呈漫天星状的小原点,每个点代表一个蛋白质。

3、三步纯化策略:第一步:粗提。

纯化粗样快速浓缩(减少体积) 和稳定样品(去除蛋白酶)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第二步:中度纯化。

去除大部分杂质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第三步:精细纯化。

达到最终纯度(去除聚合物,结构变异物)最适用层析技术:凝焦过滤/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反相层析4、高效纯化策略在三步纯化蛋白质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纯化的速度、载量、回收率及分辨率的纯化策略。

5、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

如果流动相中存在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这些离子将与结合在固定相上的反离子进行交换。

固定相基团带正电荷的时候,其可交换离子为阴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固定相的带电基团带负电荷,可用来与流动相交换的离子就是阳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叫做阳离子交换剂。

阴离子交换柱的功能团主要是-NH2,及-NH3 :阳离子交换剂的功能团主要是-SO3H及-COOH。

其中-NH3 离子交换柱及-SO3H离子交换剂属于强离子交换剂,它们在很广泛的pH范围内都有离子交换能力;-NH2及-COOH 离子交换柱属于弱离子交换剂,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有离子交换能力。

蛋白质工程复习要点

蛋白质工程复习要点

1.定点突变技术:它以单链的克隆基因为模板在一段含有一个或几个错配碱基的寡核苷酸引物存在下合成双链闭环DNA分子。

用该双链闭环DNA分子转入宿主细胞,可解链成两条单链,各自可进行复制,合成自己的互补链,从而可得到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环状DNA,分离出突变型基因, 并引入到表达载体中就可经转化利用宿主细胞获得突变型的目的蛋白质。

2.杂合蛋白技术:原理:将不同来源的功能结构域经过组合,产生具有新的生物学功能的杂合多肽举例:鼠源scFv+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N-末端3.易错PCR(error prone PCR, EP PCR):利用低保真度TaqDNA 聚合酶,或者改变PCR 反应体系的条件,在新链DNA 聚合过程中随机引入错配碱基,经多轮PCR 扩增,构建序列多种多样的突变库。

特点:不改变基因长度,突变频率控制在适度范围,能有效地获得有益突变体举例:厌氧菌N. patriciarum 中,木聚糖酶4.DNA 改组技术(DNA shuffling):原理:先切割产生随机大小的DNA 片段,再用无引物PCR 将其连接成为接近目的基因长度的DNA分子,最后进行扩增得全长基因举例:α-干扰素5.交错延伸( Stagger extension process):原理:a.在PCR 反应中把常规的退火和延伸合并为一步,并大大缩短其反应时间(55 →5s),从而只能合成出非常短的新生链,b.经变性的新生链再作为引物与体系内同时存在的不同模板退火而继续延伸。

c.此过程反复进行,产生间隔的含不同模板序列的新生DNA 分子。

酯酶KCTC1767稳定性和底物耐受性。

6.酶工程:是酶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

研究酶制剂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7.蛋白质工程:通过对蛋白质已知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基因定位诱变等技术,特异性地对蛋白质结构基因进行改造,产生具有新的特性的蛋白质的技术,并由此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使蛋白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蛋白质组学PPT课件

蛋白质组学PPT课件

代谢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 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分析,发现了一些与代谢过程密切相 关的关键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涉及糖代谢、脂肪代谢等多 个方面,为药物研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同时,对代谢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 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蛋白质组学揭示基因表达 的复杂性
蛋白质组学研究关注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蛋白质,揭示了基因表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这些
因素在基因组学研究中难以全面考虑。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的关系
代谢组学为蛋白质组学提供上下文
代谢组学研究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为蛋白质组学提供了上下文和背景。蛋白 质的功能和表达往往与代谢物的变化相互关联,了解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 Nhomakorabea0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蛋白质分离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通过改变电泳的pH值和电场强度, 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分离成多 个有序的蛋白质带,以便后续的 鉴定和分析。
蛋白质芯片技术
将蛋白质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 通过与特定的配体或抗体相互作 用,实现对蛋白质的快速、高通 量筛选和检测。
蛋白质免疫沉淀技

利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 结合,将目标蛋白质从复杂的混 合物中分离出来,常用于蛋白质 相互作用的研究。
详细描述
癌症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癌症细胞和正常细胞蛋白 质表达谱的比较,发现了一系列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 的关键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涉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 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为癌症治疗提供了 潜在的药物靶点。
案例二: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组学
• 未知功能的模体。如一些细胞因子受体的膜外侧 接近膜处有WKS和WSKWS序列模体,但其功能还 不清楚。
2010 郝大鹏
模体的意义
• 总结:一些简单而常见的模体在一组蛋白质中发 现并不意味着这组蛋白质是同源的(跨膜区结构 域或磷酸化位点)。
• 在另一些情况下,模体可以成为一个蛋白质家族 的标志,反映了这个家族的亲缘关系。可以利用 这个族徽寻找宗亲。(载脂蛋白超家族)
• 被磷酸化的丝氨酸和苏氨酸在不同蛋白质中处于不同的模 体中。组蛋白中为SP##(#为带正电的氨基酸)。蛋白激酶 PKA或PKG中的模体是##X[S/T]。
2010 郝大鹏
Motif与细胞定位
2010 郝大鹏
蛋白质细胞定位的模体
• 当C端的4个氨基酸序列为KDEL或HDEL时, 蛋白质就被局限在细胞的内质网中
水解实验,可以看出结构域能组成一个结构单元。 • 结构域常由不同的外显子编码。
2010 郝大鹏
总结
• 结构域的概念:从最初的一级结构中较长的重复片段,上 升为有特征的立体结构,而且他们有一定生物功能,并且 对应着基因中的某些外显子,为它们编码、形成肽链后, 还能自行折叠成稳定的结构。总之,结构域可看作是一个 “entity”。
2010 郝大鹏
蛋白质模式的种类
• 特征(signatures)的概念很宽广,它确定一个蛋白 质分类,可能指结构域(domain)、家族(family) 或模体(motif)。signature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结构域(domain)是蛋白质中能折叠成特定三维结构的 一段区域。结构域也能被称为模块。一组拥有相同结 构域的蛋白被称为一个蛋白质家族。
蛋白质组质谱分析技术2010一质谱仪是质谱分析技术的重要科学实验仪器质谱仪massspectrometerms是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按照质荷比进行分离从而测定物质的质量与含量的科学实验仪器一般由进样器离子化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控制电脑及数据分析系统组成其中样品入机的离子化源和测量被介入离子分子量的质量分析器是两个关键的部件

蛋白质组学复习重点

蛋白质组学复习重点

蛋白质组学复习重点1.名词解释(掌握名词的中英文)1、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细胞或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2、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蛋白质组学是通过大规模研究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蛋白质水平上疾病变化、细胞进程及蛋白质网络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3、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电喷雾离子化是在质谱系统离子源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

4、噬菌体展示技术 (phage display technology)一种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5、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指的是按照蛋白质的两个性质即“等电点”和“分子量”进行二维电泳分离。

过程主要是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等电点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6、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7、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MS)MS是在高真空系统中测定样品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质量,以确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方法。

8、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是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发布、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研究人员分析蛋白质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蛋白质组学技术到底是什么,它又如何应用呢?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所谓蛋白质组学技术,就是通过基于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原理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快速、高效地检测、鉴定和定量蛋白质样品中的成分、数量和相互作用等基本信息,进而揭示蛋白质在生命体内的功能和代谢等生物学特性。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1)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提纯、酶解、标记和纯化等处理,以获得符合质谱检测要求的样品。

(2)质谱分析:选择适当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样品分析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等特性的检测和定量。

(3)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大数据处理、数据库搜索和功能注释等方法,对质谱分析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获取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传递、代谢途径等生理特性的信息。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广泛的生命科学领域,例如:1. 疾病诊断和治疗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检测和鉴定体内的蛋白质变化,发现与疾病有关的标志物、生物学特性和药物靶点等。

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

2. 食品和环境安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鉴别和检测不同来源的食品、环境污染物等材料中的特定蛋白质成分和污染物类型,实现快速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新药开发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帮助药物的筛选和开发,检测药物分子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有效性,优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

4. 基础研究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助于揭示蛋白质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层次上的生理活动及其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人类疾病、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提供重要支持。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蛋白质组学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其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包括:1. 样品前处理的复杂性和标准化难度。

生物考试分析与反思5篇

生物考试分析与反思5篇

生物考试分析与反思5篇生物考试分析与反思篇1生物已经复习了二周,感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一定要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本为基础的基础知识复习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稳扎稳打,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因此,在复习时注意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脑海中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网络,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会更深,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体动脉中流动脉血,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都流动脉血。

其次要重视重点和难点的复习,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是复习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加以学习理解和掌握,对知识的要点通过优化设计、强化训练、总结规律和要点,使学生容易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和学生一起体循环和肺循环时,我们在一起找窍门,怎样熟记,怎样找其中的规律,比如说,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射血。

()流向动脉血管,在流向身体的各器官,流回静脉,回到心脏的心房,找到规律之后,在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就好多了。

在比如和学生一起找窍门,比如发生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全身的毛细血管网或者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所以和学生总结出规律后,比较容易去理解问题。

总之,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查漏补缺,对知识进行巩固。

生物考试分析与反思篇2新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一年多以来,它将老师与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的解脱出来,由主要强调关注知识本位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终身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作为一名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化教师素质,还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笔者就新课改一年多以来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认真领悟教材,做好模块设计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将高中生物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即《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大选修模块,即《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也不断发展。

而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物研发等领域。

那么,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到底是什么、怎样应用于实验中呢?一、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全细胞蛋白组学技术是将蛋白质组提取至单个细胞的水平,并通过高通量质谱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的方法。

首先,先将细胞通过裂解作用使其断裂,释出蛋白质。

然后通过消杀手段将膜蛋白、亲水性蛋白、疏水性蛋白等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接下来,通过蛋白质分离技术将不同重量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通过质谱技术分析蛋白质的分子特征。

使用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细胞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细胞内蛋白质变化的情况。

二、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1. 研究细胞生物学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已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细胞发育、信号传递、代谢以及细胞毒理学等学科。

通过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深入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发现一些病理学上的变化。

2.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药物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药物安全有效地治愈疾病。

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对细胞蛋白质的影响。

借助于这一信息,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3. 研究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的新型诊断技术。

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血液病的筛查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

这一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快速而准确地筛查出疾病的分子指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手段。

总之,全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出现以及在生物学、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治疗手段。

而此技术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成为未来生物学、医学、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蛋白质与酶工程复习题

蛋白质与酶工程复习题
9.通过对来源于不同蛋白质的结构域进行拼接和组装,为蛋白质分子设计中的:( )
“中改“,”分子剪裁“
10.完全从头设计出一种具有特异结构与功能的全新蛋白质,为蛋白质分子设计中的:
( ) “全新蛋白质设计“或”蛋白质从头设计“
11下面哪一条不是真核基因在原核中正确表达的必备条件:()
第一,克隆到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序列必须是去掉内含子的cDNA序列;第二,要用原核的
1990年正式启动到2003年4月14日
7.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蛋白质序列的相似区域和保守性位点,确定相互间具有共同功能的 序列模式和分子进化关系,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此方法为:( )序列两两比对
8.通过对目标蛋白质进行定位突变或化学修饰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为蛋白质分子过定点突变或盒式替换技术来有目的地改变几 个氨基酸残基
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固定,作为固体生物催化剂而加以利用的一门技术。
17传感器:能感受(或响应)一种信息并变换成可测量信号(一般指电学量)的器件
18生物传感器:将生物体的成份(酶、抗原、抗体、 细胞器、组织)固定化在一器件上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20酶基因的克隆:把酶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 新的重组DNA,然后送入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 组合。
基因转移
24利用免疫学方法可以筛选重组子,其筛选过程主要是检测:()
插入基因表达产物与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圈
25利用抗药性方法可以筛选重组子,其筛选过程主要是检测:()
抗药基因
26利用蓝白斑方法可以筛选重组子,其筛选过程主要是检测:()
LacZ基因
27下列对氨基酸分类正确的是:()
(1)脂肪族氨基酸:①R为烷基的中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i、亮 氨酸Lue、亮氨酸Lue;②R基含羟基或硫的氨基酸: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半胱氨 酸(Cys)、甲硫氨酸(Met);③R基中含有羧基或酰胺的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分子之一,其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细胞和组织的构建物,是许多代谢和信号途径的关键分子。

因此,研究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全面组学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特性、功能以及相关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简要介绍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一、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1.1 二维凝胶电泳(2-DE)2-DE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中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将复杂的蛋白质样品在等电聚焦电泳(IEF)和SDS-PAGE两个维度(尺寸和电荷)上分离,得到的二维图谱可以有效地展示样品中所有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不同状态下的修饰情况。

2-DE已被广泛运用于研究生长发育、药理学、毒理学、蛋白质交互作用及生物标记物等领域。

但是,由于其技术复杂度较高,对蛋白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且存在凝胶变形、充分难度等问题,因此在分离大分子蛋白质、疾病样本等方面,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2 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质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筛选谱与定量谱。

筛选谱主要指的是利用串联质谱(MS/MS)等多种技术,鉴定研究对象中的蛋白质结构、氨基酸序列、修饰和定位等信息,并用于生物流程寻找新的相关蛋白;定量谱利用同位素标记(ICAT、iTRAQ、TMT等)或标志(SILAC、AAV-TriCEPS等)技术,用于不同样本(实验组、对照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生物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动态变化。

质谱分析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力、比较全面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制药工业、人类蛋白组学等领域。

1.3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利用微阵列技术,以蛋白质为谱的高通量、高效、高水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

相比于传统方法,蛋白质芯片技术不需要精细的提取和分离蛋白样品,能够减少样品的消耗和实验的时间,同时具有高效筛选和快速获得大量蛋白质互作网络信息的优势。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技术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技术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技术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同,但转录组蛋白组关联分析可以从整体上解释生物学问题,探究生物体生理和疾病机理等。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提供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服务。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转录组是一个细胞或细胞群中所有RNA转录本的集合,包括编码和非编码的。

根据特定的实验,这个术语有时也可以用来指所有的RNA,或仅指mRNA。

转录组是转录本“transcript”和基因组“genome”的合成词,转录组学是研究转录组的科学。

蛋白质组是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组的科学。

联合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对生物样本进行系统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mRNA与蛋白质的关联,进而从整体上解释生物学问题。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技术。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很多,包括表达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提取技术、分离技术、鉴定技术,功能蛋白质组学中的酵母双杂交等技术以及结构蛋白质组学中的核磁共振等技术。

转录组学的生物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杂交的DNA微阵列技术,另一种是基于序列的RNA-seq技术。

RNA-seq是首选的方法,自2010年代以来一直在转录组分析技术中占主导地位。

生物信息学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生物信息学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生物信息学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随着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将蛋白质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已经成为了研究蛋白质在生物系统中作用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通量技术,能够在不同紧急和不同条件下快速鉴定蛋白质并进行分析。

本文将介绍生物信息学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生物信息学中,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种定量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分析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体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分布,可以解决蛋白质相互作用、代谢通路、信号转导等复杂的分子机制问题。

蛋白质组学技术基于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表达、功能和亚细胞分布等特性,采用多种生化分离和质谱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蛋白质组学技术常用的方法1. 二维凝胶电泳技术(2-DE)二维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定量蛋白质的方法。

它将蛋白质分子按照电荷和分子量两个维度进行分离,从而得到一个二维蛋白质电泳图谱。

这种方法可以分离出几千个蛋白质,是高分辨率蛋白质分析方法之一。

同时,二维凝胶电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酶活性的检测和定量。

由于其对样品量要求较高和谱图分析的复杂性,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2.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利用质谱仪进行蛋白质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依赖蛋白质分子的离子化和碎片化,将碎片化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进而得到各种化学参数。

质谱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分析极小量的蛋白质,并对蛋白质分子的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

同时,质谱技术在准确度、灵敏度和多样性等方面优于其他适用于该领域的分析技术。

3.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定量和分析技术。

通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或其片段加到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数千个蛋白质或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芯片技术可用于测定蛋白质表达量、活性、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交互作用。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快速性、简便性和灵敏度,足以满足复杂生物样品的多维蛋白质表达、诊断和治疗等需求。

第十四讲蛋白质组学

第十四讲蛋白质组学
主要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以明确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的复杂机制。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
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功能、蛋白质的丰度变化、蛋白质修饰、蛋白质分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与疾病的关联性等。
第十二页,当前共12页三,共十39九页,页星期日。。
1、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执行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般分为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两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prlmary struture)即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sequence),也是
蛋白质最基本的结构。它是由基因上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所决定的。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指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经折叠和盘曲构成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空间结构,它包括蛋白 质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
– 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研究。
– 阐明生命现象本质,仅仅依靠基因组学研究是不够的,提出了…
当前第3三页页,共,3共9页三,十星九期页日。。
•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和思想 –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MS)技术的发明,及其在蛋白质分析中的成功应用。 ③ 图像和数据库分析技术:
④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数字化和分析软件的问世,不但使得不少物种的双向电 泳和蛋白质数据库相继建立和完善,而且促进了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手段日渐完 善。
第当八前页8页,,共共3三9页十,九星期页日。。
(6)关于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的新认识:
– 即:基因组静态结构规律性的分析,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比较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 功能基因组学:

功能基因组:细胞内所有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基因,即表达一定功能的全部基因所组成的DNA序列,包括编码基因和调控基因。

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物代谢

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物代谢

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物代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对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整体组成和功能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方法,而蛋白质分析技术则是通过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物代谢过程。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用于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且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例如,在药物设计和药效评价方面,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蛋白质组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药物对特定蛋白质的选择性和亲和性。

此外,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发现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号传导途径,揭示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揭示药物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的影响。

蛋白质组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方法是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能够提供高灵敏度的蛋白质定性和定量信息,从而揭示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

例如,利用质谱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鉴定出药物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位点,以及药物结合后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此外,质谱分析还可以用于蛋白质组学技术中的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分析药物代谢产物和代谢酶相关的蛋白质,揭示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二、蛋白质分析技术在药物生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尤其在药物生物代谢研究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蛋白质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例如,利用液相色谱联用质谱(LC-MS/MS)技术,可以鉴定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并通过蛋白质鉴定技术确定药物代谢产物所靶向的蛋白质。

此外,蛋白质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例如蛋白质亲和层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技术。

蛋白质化学研究方法和思路

蛋白质化学研究方法和思路

蛋白质化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蛋白质化学研究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和生物合成的深入研究。

以下是蛋白质化学研究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思路。

1.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色谱等)从混合物中分离目标蛋白质。

使用电泳技术(如SDS-PAGE)对蛋白质进行分子量分析。

2. 蛋白质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晶体学获得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利用核磁共振(NMR)光谱学分析蛋白质的二维结构。

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观察蛋白质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

3. 蛋白质功能研究:通过体外酶活实验研究蛋白质的催化功能。

利用细胞生物学实验(如共转染、基因敲除等)研究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

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如免疫沉淀、酵母双杂交等)研究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4. 蛋白质修饰研究:分析蛋白质的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等修饰形式。

研究修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5. 蛋白质表达调控:研究蛋白质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如miRNA、转录因子等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分析蛋白质的降解途径和稳定性。

6. 蛋白质组学:利用高通量质谱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通过蛋白质组学数据挖掘,发现新的蛋白质功能和研究途径。

7. 计算生物学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SwissProt、UniProt等)查询和分析蛋白质序列信息。

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8. 系统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在生物网络中的角色和功能。

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蛋白质在复杂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在进行蛋白质化学研究时,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以获得全面的研究结果。

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会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以揭示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组学及相关分析技术研究曲马多诱导斑马鱼脑氧化应激和依赖性潜力的关键蛋白质的开题报告

蛋白质组学及相关分析技术研究曲马多诱导斑马鱼脑氧化应激和依赖性潜力的关键蛋白质的开题报告

蛋白质组学及相关分析技术研究曲马多诱导斑马鱼脑氧化应激和依赖性潜力的关键蛋白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曲马多是一种具有强力止痛和安定作用的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镇痛和抗抑郁。

但是,曲马多的长期使用会引起依赖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活。

因此,研究曲马多的依赖性机制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控制曲马多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药物滥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模型,其大脑对氧化应激和依赖性具有明显的反应。

本研究将利用蛋白质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探究曲马多在斑马鱼脑中引起氧化应激和依赖性的关键蛋白质,为深入研究曲马多的依赖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实验的设计采用对比实验和干预实验的方法,建立斑马鱼模型,对斑马鱼进行曲马多的不同剂量的处理,记录斑马鱼对曲马多的反应,确定合适的干预方法,以探究曲马多在斑马鱼脑中引起氧化应激和依赖性的相关机制。

(2)蛋白质组学方法的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曲马多在斑马鱼脑中引起氧化应激和依赖性的关键蛋白质,建立相应的蛋白质质谱数据库。

(3)数据分析和验证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相关数据分析,筛选出与曲马多依赖性相关的关键蛋白质,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信性。

2.2 研究方法(1)斑马鱼模型的建立与实验设计选取斑马鱼幼虫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曲马多进行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通过观察采食、游泳、转向等行为,记录斑马鱼对曲马多的反应,确定合适的实验方法。

(2)蛋白质组学研究将斑马鱼脑组织进行处理,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建立蛋白质质谱数据库。

(3)数据分析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蛋白质组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分类注释,筛选出可能的关键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考一、名词解释1、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与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组的学科,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2、二维(双向)电泳原理: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异性将蛋白质混合物在第一个方向上按照等电点高低进行分离,在第二个方向上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

二维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经显色,通过图象扫描存档,最后是呈现出来的是二维方向排列的,呈漫天星状的小原点,每个点代表一个蛋白质。

3、三步纯化策略:第一步:粗提。

纯化粗样快速浓缩(减少体积) 和稳定样品(去除蛋白酶)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第二步:中度纯化。

去除大部分杂质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第三步:精细纯化。

达到最终纯度(去除聚合物,结构变异物)最适用层析技术:凝焦过滤/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反相层析4、高效纯化策略在三步纯化蛋白质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纯化的速度、载量、回收率及分辨率的纯化策略。

5、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

如果流动相中存在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这些离子将与结合在固定相上的反离子进行交换。

固定相基团带正电荷的时候,其可交换离子为阴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固定相的带电基团带负电荷,可用来与流动相交换的离子就是阳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叫做阳离子交换剂。

阴离子交换柱的功能团主要是-NH2,及-NH3 :阳离子交换剂的功能团主要是-SO3H及-COOH。

其中-NH3 离子交换柱及-SO3H离子交换剂属于强离子交换剂,它们在很广泛的pH范围内都有离子交换能力;-NH2及-COOH 离子交换柱属于弱离子交换剂,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有离子交换能力。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用于可电离化合物的分离,例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中的色谱柱,多肽的分离、蛋白质的分离,核苷酸、核苷和各种碱基的分离等。

6、吸附色谱吸附色谱系色谱法之一种,利用固定相吸附中对物质分子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吸附色谱的色谱过程是流动相分子与物质分子竞争固定相吸附中心的过程。

洗脱次序∶一般为正相,即:极性低的先被洗脱。

7、PCR扩增PCR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能把单个目的基因大量扩增,这个方法必须在已知基因序列或已知该基因所翻译的氨基酸序列。

进而推断出因序列的情况下使用。

PCR 的每次扩增循环包括三步:1)变性,在高温下把双链靶DNA拆开;2)在较低的温度下使引物与靶DNA互补;3)在中间温度下,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引物按模板DNA延长。

典型的PCR包括30~50循环,如此重复循环,使被扩增的靶核苷酸以几何级数扩增。

8、基因组文库基因文库是指整套由基因组DNA片段插入克隆载体获得的分子克隆这总和。

广义的基因文库指来于单个基因组的全部DNA克隆,理想情况下应含有这一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遗传信息),这种基因文库常通过鸟枪法获得。

狭义的基因文库有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之分。

基因文库可用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筛选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

9、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庞大,复杂度是mRNA和蛋白质的100倍左右,而且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和不被表达的间隔子。

这是从染色体DNA出发材料直接克隆目的基因的主要困难。

而从mRNA 出发的cDNA克隆比基因组克隆要简单得多。

10、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又叫DNA芯片(DNA chip),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 DNA集微芯片(DNA microchip),寡核苷酸阵列(oligonucleotide array)。

是一种将核酸分子杂交原理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高新生物技术。

将靶标样品核酸或探针中的任一方按阵列形式固定在固相载体(硅片、尼龙膜、聚丙烯膜、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片等)上,另一方用荧光分子标记后,加样至微阵列上杂交,然后用荧光扫描或摄像技术记录,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获得样品中大量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信息。

11、基因敲除:基因敲除(gene knock out),又称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是指用外源的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顺序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

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敲除,或用其他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植)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12、同源建模:是一种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具体指是利用同同源蛋白质结构为模板来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

同源性大于50%时,结果比较可靠;30~50%之间,其结果需要参考其它蛋白的信息。

同源性小于30%时,人们一般采用折叠识别方法。

同源性更小时,从无到有法更有效。

一级序列――搜索数据库中已有结构的同源序列(或者结构域)――挑选模板蛋白――序列和结构配比――模建保守区域――模建环区――模建侧链二、简答题1.蛋白质组学主要包刮那些分析技术及各自特点内容多:蛋白质组作图、蛋白质组成分鉴定、蛋白质组数据库构建、新型蛋白质发掘、蛋白质差异显示、同工体比较、基因产物识别、基因功能鉴定、基因调控机制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分化与发育、肿瘤发生与发展、环境反应与调控、物种进化、新型药物靶分子、人体病理介导分子、病原菌毒性成分、植物信号识别、植物诱导抗性、免疫增产激发子、抗虫蛋白晶体、植物病害毒素、植物致病相关蛋白等等。

分析技术面广:氨基酸组分、序列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液质联仪;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芯片;蛋白质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园二色谱;X光衍射;高能辐射;蛋白质杂交技术;蛋白质酶学技术。

2.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路线流程图3.蛋白样品的制备原则与纯化原理一、实验样品的制备原则1)应使所有待分析的蛋白样品全部处于溶解状态(包括多数疏水性蛋白),且制备方法应具有可重现性。

2)防止样品在聚焦时发生蛋白的聚集和沉淀。

3)防止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样品的抽提后化学修饰(如酶性或化学性降解等)。

4)完全去除样品中的核酸和某些干扰蛋白。

5)尽量去除起干扰作用的高丰度或无关蛋白,从而保证待研究蛋白的可检测性。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一)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纯化方法:透析和超过滤(二)利用溶解度差别的纯化方法1.等电点沉淀调整溶液pH,不同蛋白在各自pI处依次沉淀。

2.盐溶和盐析: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三)蛋白质的沉淀1.可逆沉淀:温和条件,改变溶液pH或Pr所带电荷,Pr结构和性质没有变化,适当条件下可重新溶解。

——非变性沉淀。

pI沉淀法、盐析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2.不可逆沉淀:强烈沉淀条件,破坏Pr胶体溶液稳定性,也破坏Pr结构和性质,沉淀不能再重新溶解。

——变性沉淀。

如加热沉淀、强酸/碱沉淀、重金属盐和生物碱沉淀等。

4.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液质联仪的工作原理及用途1)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主要应用于氨基酸分析、肽和蛋白质的分离分析及糖类的分析,还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氨基酸组成分析(氨基酸标本,N端测序)、蛋白质酶切肽段的分离、注入质谱后进行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样品纯度的粗鉴定。

2)气相色谱:3)质谱:质谱现象的就是不同电荷Z和质量m的各种离子碎片的质量(严格地说应是质量对电荷的比值,质荷比m/z),这些质荷比并不直接给出有关离子结构的信息,但是质核比不同的离子碎片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与试样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质谱的分析(试样分子可能产生的各种离子碎片分析)和根据已知的大量化合物质谱图的信息,来了解试样分子的结构、组成及其分解历程。

在生物蛋白质中,目前质谱分析能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测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括分子量、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键或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

质谱分析是解决核酸一级结构测定的最有利手段之一,包括分子量测定、核酸的序列分析;同时利用质谱测定寡糖和多糖的结构。

4)液质联用(HLPC-MS):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

蛋白质样品在质谱部分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

可以对每一个肽段进行序列分析,综合所有MS数据来鉴定蛋白质,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度。

5.高效液相色谱有哪些主要特点它的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适于各种多元组分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它的应用范围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天然物质到合成物质,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一般化合物到生物活性物质等。

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类型物质;它可以根据分离对象,按不同分离机理,广泛选择色谱柱、淋洗体系和操作参数;它即是精细的分离纯化方法,也是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的分析检测手段;它可以处理从痕量、微量到常量以至较大规模制备的样品量,可以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操作。

6.怎样进行蛋白质和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测定1.蛋白质的N端测序固相Edman降解是将蛋白质和多肽通过共价偶联在惰性载体上,因而蛋白质与多肽样品与多余的反应试剂以及切割后产生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分离就非常容易。

具体步骤:1)采用常规的SDS-PAGE方法,凝胶浓度通过前期的实验确定,电泳方法按照Laemmli方法进行.2)电印迹实验:将蛋白质印迹转移到PVDF(聚偏二氟乙烯)膜上,然后将此PVDF膜片放入测序仪的反应室进行Edman降解。

最近,PE/ABI公司推出的配备毛细管HPLC的Procise—CLC型序列仪,PTH氨基酸检测的灵敏度可达0.1p mol。

3)根据各个氨基酸的色谱图与标准氨基酸图谱的对照,可以按顺序测定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得到蛋白质序列。

4)测序单位根据所提供样品的数量测定了N端的15个氨基酸的序列,足以用来进行PCR 引物的设计。

2.运用质谱进行肽段序列测定测序时,先用几种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对蛋白质进行酶解,如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嗜热菌蛋白酶(thermolysin)和SV8酶(staphylococcus aureus V8)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