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一篇: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3课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1、查字典,掌握本课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汉字的意义和组合关系,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3、联系已学过的词语,会说话造句。

4、掌握词语例释里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1、通过词语学习,掌握重点词语:填充、磨损、沉积、渗等重点词语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正确区分词语的词性,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手段教材、教案、黑板、粉笔、现代汉语词典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对话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1、读词语(个别读、齐读、纠正读音)2、词语讲解1、山麓(名):山脚下2、帷幕(名):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3、烘烤(动):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4、砂轮(名):天然沙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用以磨快刀具或使物件成形或磨光。

5、平卧(动):平躺6、鹅卵石(名):小圆石,尤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7、法子(名):方法、办法。

8、低洼(形):比四周低的地方。

9、生成(动):(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10、浑浊(形):不清洁,不新鲜,浑浊。

11、填充(动):填补(某个空间)。

12、海枯石烂(组):直到海水干枯,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

13、腐蚀(动):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14、磨损(动):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15、沉积(动):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16、转眼(动):形容极短的时间。

17、坚固(形):坚固;结实。

18、经受(动):承受;禁受。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时间的脚印。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岩石、化石、树叶等,并思考它们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时间的脚印。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时间的脚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2.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自然界中时间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如树叶的变化、岩石的纹理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3.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的启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时间的脚印,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结束语篇一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识记字词篇二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三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表现,掌握识别和理解地质时间印记的方法,如化石、地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讨论、实地考察和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珍惜时间的意识,以及对地质历史和地球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文本阅读与理解•地质时间印记介绍•实地考察与观察•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意表达与分享•时间观念与环保行动•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留下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印记。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去探索地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以及这些印记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描述地质时间印记的形成和解读过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三、地质时间印记介绍教师讲解:•介绍地质时间印记的概念和类型,如化石、地层、岩石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

•讲解地质年代表和地层序列,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时间的划分和演化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搜集更多关于地质时间印记的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地质时间印记的理解。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发现时间的痕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质景观,引导学生发现时间的痕迹。

分析地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培养学生对地质证据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貌特征和生物演化。

分析地质证据,如化石、岩石等,了解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质证据,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时间的秘密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时间的秘密,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发展。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计量方式。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安排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方法。

练习制定个人时间规划和安排。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收集学生的时间规划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会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编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拼写和语法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评价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及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媒体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整体感知课文篇一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o) 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二导入新课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教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拟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很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急正在向它靠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宽阔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长着长毛的猛犸。

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开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根底上,教师重申强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学问。

学问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简单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采纳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楚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到达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说明事理、介绍学问为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匆匆流逝,它好像长了脚一般,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都留下了脚印,这些脚印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教学工具】电化教学 PPT【教学方法】因是自读课文,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1.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本中的“时间”“岩石”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句,文本第七段,二十五段、二十七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5.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文本重点段归纳主旨。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的课文,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标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时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懂得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时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时间的内涵。

(2)如何将时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针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自主探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时间的感悟。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珍贵。

(2)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时间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时间的脚印在自然界的各种例子,使学生理解时间的积累和变迁。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享不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4.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时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留下的痕迹。

(2)引出课题《时间的脚印》,并介绍作者和文体。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掸去”“踪迹”“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帷幕”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时间的脚印?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3. 精读课文(1)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①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总结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

③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岩石记录时间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才能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判断才能及语言表达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擅长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方法:寓教于乐。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泼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泼,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确实,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如今、将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的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老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程度,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考虑朗读时考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以下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表现,掌握识别和理解地质时间印记的方法,如化石、地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讨论、实地考察和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珍惜时间的意识,以及对地质历史和地球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文本阅读与理解•地质时间印记介绍•实地考察与观察•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意表达与分享•时间观念与环保行动•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留下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印记。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去探索地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以及这些印记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描述地质时间印记的形成和解读过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三、地质时间印记介绍教师讲解:•介绍地质时间印记的概念和类型,如化石、地层、岩石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

•讲解地质年代表和地层序列,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时间的划分和演化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搜集更多关于地质时间印记的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地质时间印记的理解。

课文《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

课文《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领悟到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变化的理解。

(2)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或视频,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课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时间探索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

提问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章:时间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月、年。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时间的流逝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3.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包括季节的变化、日的长短变化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流逝。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第四章:时间的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一些基本的时间管理技巧。

4.2 教学内容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制定计划和优先级。

学习如何避免拖延。

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介绍制定计划和优先级的方法。

分享避免拖延的技巧。

第五章:时间的记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

5.2 教学内容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如何有效地记忆信息。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记忆的策略和技巧。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介绍有效的记忆技巧。

学生练习记忆技巧,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时间的记录让学生了解记录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积累更多关于地质地貌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关于地质地貌的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访问法: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访问相关专家或单位,拓宽视野,积累实践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时间的脚印》的教学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收集相关地质地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时间的脚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质地貌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质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

(2)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3.师导入课题。
4.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通过谜语、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并学有所获。
二、整体感知,畅谈感受。
(约10分钟)
(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1.读准字音:腐蚀浑浊山麓
粗糙龟裂刨刮
2.解词:海枯石烂山麓龟裂
3.交流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4.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揭示岩石作为原始“钟表”的意义,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化石
石头上的故事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时间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中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
1.出示谜语: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长又最短,最广又被分割,最伟大而又最渺小,最珍贵而又最被人忽略.当它快到极限时.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请问,这究竟是什么?
语文八年级下《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区第一中学刘惠梅
课题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有趣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2.根据过渡句,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
3.根据以上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4.请你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跳读,品语言,赏修辞,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1.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的词语,并分析一下该词语的作用。
2.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赏析一下。
(学生合作探究后交流,师适时指导、评价。)
组织学生有效交流讨论,通过问题引领和层层深入,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以品味重点语句为抓手,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约7分钟)
1.学过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原始“钟表”?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3.小结: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自由阅读,畅谈感受
1.解题:“时间的脚印”指什么?
2.交流阅读感受:你获取了什么知识?
通过检查预习,更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为学生对文本建立整体印象打下基础。
三、合作探究,披情入文。
(约25分钟)
(一)寻读,说过渡,写标题,理清层次,分析说明顺序。
1.找出课文中的过渡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