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木题共5小题,19分)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先秦備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莖仲纾在总结俠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尊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備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備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備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看“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51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乞、有生、有知,亦且有爻,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底港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 夏耘、秋收.冬蔵,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岀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現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爭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爭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热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贈了居所与养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动物和植物,还有美丽的山川、河流、湖泊和海洋。
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
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本文是本店铺精心编辑的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赵致真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
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
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
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
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
“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
海上同样“捷报频传”,捕鲸技术是早期世博会渔业馆的重头戏,著名科学机构史密森尼学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的鲸标本栩栩如活。
我们这个行星上的野生动物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强大凶狠的敌人,只能不断走进濒危物种的清单。
③木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战利品”。
1876年费城世博会加拿大馆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的松树做成,横断面上能数出603个年轮。
1909年西雅图世博会上,一根加工完毕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个儿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
实用类文本《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阅读练习及答案(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9月)
昆明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月考卷(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1993~2021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2021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1980~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1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1980~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注]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注]海平面距平是某年的平均海平面高度与某一时段海平面平均值的差值。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二: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高位,其长期累积效应造成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
海水入侵在我国沿海均有发生,其中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入侵范围较大;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入侵范围小。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现“北升南降”的区域分布特征,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约40mm,海水入侵较2020年总体加重;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总体略有下降,同时区域降水总体偏多,海水入侵相对较轻。
同时,受海平面.上升、极端海平面事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中国沿海典型砂质和粉砂淤泥质监测岸段海岸持续蚀退。
与2020年相比,严重侵蚀岸段占比增加,其中辽宁、河北、福建和海南沿海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
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地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事件增多,成为低海拔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
尽管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等等,但仅靠部分国家的气候行动越来越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气候风险。
因此,世界各国沿海城市政府和民间组织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
【说明文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说明文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人类应当创建与洪水人与自然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当将洪水与洪灾予以区别。
江河洪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人类不可能将全然消解的;江河洪灾则主要就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由人类自己精心安排化解。
人类为了自身的存活和发展,可以修筑适度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必须防止过度和不舍理的研发,必须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东李,转型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人与自然共处。
环境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将掌控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将全然掌控大洪水或空难事件洪水。
因此,在投入使用具备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存有计划地精心安排一部分土地,以供在出现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给足够多的兼筹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掌控、研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用户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枯、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污染,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具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须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出现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去化解。
必须通过高效率、节水、防潮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采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升,达至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陆面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
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很幸运能在进化论中徜徉,在整个科学领域中,进化论是最激动人心、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②进化论之所以使许多人着迷,我想是由于这个理论的三个特点。
首先,根据现在发展的状况看,进化论的证明令人非常满意和信服,同时还有大量的宝藏没有挖掘出来。
其次,进化论是一门覆盖极其广泛的学科,既是涉及永恒、定量等带有普遍原则的科学,又与历史的独特性直接相关。
因此,在进化论的研究中,可以容纳各种风格和个性。
有的人在这个领域探讨纯粹抽象的问题(群体增长规律和DNA结构),有的人则揭示非常独特的棘手问题(霸王龙用弱小的前肢做什么)。
第三,进化论与我们的整个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总会关心一些重大的谱系问题:我们来自何方?这又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个理论还涉及形形色色的生物,仅描述过的物种就已经超过了百万种,小到细菌,大到蓝鲸,还有大量的甲虫,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的故事。
③然而,达尔文的学说一方面在扩展影响,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假设却失去了价值,至少是失去了普适性。
已经统治了30年的当代达尔文主义,即“现代综合论”,利用局部群体的适应基因替换的积累和扩大模式,来解释生命的整个历史。
在小的局部群体的适应调节方面,这种模式可能是出色的经验性说明;生活在已经被工业污染熏黑的树上,并且作为可见度的选择回应,桦尺蠖飞蛾(Biston betularia )的体色确实变黑了,而且的确是由于单个基因变化的积累。
但是,仅仅将这个过程扩大到更多的基因和更大的效应,就能解释新物种的起源吗?主要谱系中大的进化趋势只是连续适应变化的不断积累吗?许多进化论者(包括我本人)已经开始对现代综合论发出了挑战。
我们主张一种阶层体系的观点,认为不同层次的进化变化通常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原因所致。
群体内微小的调节可能是连续的、适应的,但是造成这种事件的原因却是染色体的明显改变,这种变化导致某一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不育,不过原因可能与适应无关。
非连续性文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
比如,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
唯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唯有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①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②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
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③谦卑是一种睿智。
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
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④谦卑是一种美。
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
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自如的平和。
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
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
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
这种姿态显示出的超凡脱俗之美,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小题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我们要选择谦卑。
或:我们要做谦卑的人。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要选择谦卑”或“我们要做谦卑的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哎,说起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啊,可真是个大事儿。
你知道吗,咱们人类啊,得跟大自然搞好关系,这样大家才能都过得舒坦。
就说这大自然吧,它就像个超级大宝库,啥都有。
咱们吃的、
喝的、用的,哪个不是从大自然里来的?所以啊,得感谢大自然,
是它养育了咱们。
不过啊,有些人类呢,他们不懂得珍惜。
他们乱砍乱伐,破坏
环境,结果搞得大自然都生气了。
比如那些洪水啊、干旱啊、沙尘
暴啊,不都是大自然在警告咱们吗?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和大自然好好相处。
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大自然能够休养生息。
这样一来,大自然也会回报咱们的,
给咱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再说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咱们文化里一直强调的。
古
人说“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
咱们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共生。
哎,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人和自然啊,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哎呀,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儿咱来摆摆龙门阵,说说这人跟自然咋个和谐共生。
咱先从四川这边儿说起,咱们四川人讲究个“天人合一”,就像那大山大水跟我们四川人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
你看那大熊猫,那可是咱四川的宝贝,咱得好好保护它,让它在山里头自由自在地耍。
这就是和谐,人不破坏自然的平衡,自然也会回馈给我们。
再来说说陕西那边儿,那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历来都是靠天吃饭的。
他们懂得,只有跟自然好好相处,才能有个好收成。
你看那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都是为了让大地母亲恢复元气,咱们人才能有个好生活。
最后咱来说说北京这边儿,作为首都,咱们得有个表率作用。
现在都在提倡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这不都是为了让人跟自然和谐共生嘛。
咱北京人得明白,这城市再繁华,也得有个好的环境来支撑。
所以说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得靠咱们大家伙儿一起努力。
不管是四川的大熊猫、陕西的黄土高原,还是北京的繁华都市,都得有个好的自然环境来支撑。
咱们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让咱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各位老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咱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知识点回顾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科学性: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2)文学性: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3)通俗性:笔调轻松、活泼。
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另外,知识性、思想性……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结构技巧特点。
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作品常见的创作技巧: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它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绝妙的错误》(讲DNA的演变过程)《追踪逃亡者》(讲利用科技手段追踪逃犯)等。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天津市宝坻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七年级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12页。
试卷满分120分。
练习时间120分钟。
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练习卷上。
第Ⅰ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
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答案标号填在下面表里。
(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菜畦(qí)静谧(mì)咄咄逼人(dū)B.高邈(miǎo)分歧(qí)翻来覆去(fù)C.抖擞(shǒu)匿笑(nì)人声鼎沸(dǐng)D.沁凉(qìn)憔悴(jiáo)茫然无措(cuò)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华文明______时间虽不是最早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最显著的______即为连续性。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鲜明______。
A.起源特长规格B.起源特性品格C.起点特长品格D.起点特性规格3.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项是()①在当今信息时代,使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
②阅读是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
③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
④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孤独时刻□怎样度过它□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时候,是一个人书写了一页纸□有时候,是一页纸照亮了一个人。
A.。
”B.”。
?C.”。
D.。
”?(二)诗词鉴赏5.下列对《天净沙·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六年级语文上册模拟题及解析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年级语文上册模拟题及解析人与自然的和谐一、阅读理解天宇造物主,并非偏袒人;将万物平等待,到处有生灵。
(1)天宇造物主是谁?(2)传达了什么信息?解析:(1)天宇造物主即指自然,包括天空、地球及其上的各种生物;(2)这句诗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息,强调自然界的公正平等。
二、词语解释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1)瞬间(意思:短时间)。
(2)奏响(意思:演奏)。
(3)灿烂(意思:光亮,明亮)。
解析:(1)瞬间即指极短的时间段,很短暂的时间;(2)奏响指演奏乐曲或音乐;(3)灿烂形容光亮、明亮。
三、填空题根据句意,填入括号内适当的词语。
(1)小华总是爱发现大自然的美,每次看到五彩斑斓的花朵,她都忍不住驻足(解忧)。
(2)老师告诉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责任。
解析:(1)驻足解忧,说明小华看到美丽的花朵时,能够抛开烦恼,获得快乐;(2)节约用水和用电是我们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的一种方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对)误(错)。
(1)太阳和水是自然界中两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错)(2)无论草木、花朵还是动物,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对)解析:(1)太阳和水虽然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并非最重要,其他自然资源如空气、土壤等也同样重要;(2)文中提到的草木、花朵和动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并与人类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可以被视为朋友。
五、作文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短文。
解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成为自然的守护者,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然的力量,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与其共同成长。
不要盲目捕杀动物,避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链。
保护水源、树木和大气环境,对地球的未来负责。
其次,我们要学会与自然互动。
与树木对话,我们可以感受树木的呼吸,它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与小动物互动,我们可以学习它们的智慧与勇气。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试习题内容: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习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道法自然” 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悬殊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
“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是宇宙的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
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
以身心安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赏“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毁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片面追求经济开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
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
“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
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 ,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 :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 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
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人与自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人与自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八(下)第三单元延展阅读人与自然大自然,我们的家园。
有人给她唱颂歌,有人给她唱挽歌。
大自然,这包容着我们又控制着我们的大自然,谁也逃不出她的掌握,更无法参透他的心意。
而她,却往往一下攫住了我们,把我们扔进她那狂舞的旋涡,让我们在她的手中晕头转向,精疲力竭。
她容忍一个个稚子在她面前卖弄才智,也允许一个个傻瓜对她妄加评议。
无数的人在她面前越过,却从来没有人看清过她的面目,而她却在观赏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一切作出她自己的估计。
即使你不同意,也得服从她的规律;即使你想反对,也必以她的意志为法律;一切都是必要,一切都是好意。
她举止从容,是为了等待你;她行动匆忙,你就还会发腻。
她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却创造了那么多嘴巴来说话,那么多心灵来感受、来识别。
她从不厌烦自己的创造。
我对她,决不评头品足,指东道西。
她告诉了我什么是欺骗,也告诉了我什么是真理。
唉,这世上的一切,全是她的过错,也全是她的功绩。
海的梦关露①小的时候,我生长在有山的地方。
成年看见黄色的土山覆着灰沙的路。
是那样一带干旱的地方;我没见过海。
有一次我听见了海的故事,听说海的离奇。
海会呼啸,海岸连天。
海水是蓝的,波浪是白的。
从那时候起,我对海就发生了慕恋,我想看海,想听海的呼啸,看海岸连天。
因为不曾见过海,就把海想象得更加离奇,我想海啸②像音乐;像我们高级小学里面唱的那支校歌:当海在唱歌的时候,风就给它打拍子;然后,船行的响声,海燕的叫声,许多声音都合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一个乐队。
我只见过黄河,黄河的水是黄色的,像泥水一样。
我没有见过蓝色的水,我不能想象到水是怎么样蓝法。
我看见外祖母手上有一个蓝色宝石的戒指,我就想,那就是海水的蓝色。
我没有见过白色的波浪,黄河里的浪也像黄河的水一样,看上去是一片尖而细微的黄土垄。
但是初春的时候,由于未曾溶解的积雪,我们院子里有堆起来的冰山;冰山雪白而透明,我想海的浪花就像我们院子里的冰山那样。
蓝色的海面加上白色的浪花,那又像什么呢?我父亲的书橱里有一只雪茄烟的盒子,是景泰蓝③的,蓝的底于上面画着白花纹,不错,海面就是这样,父亲的烟盒子是海面,父亲嘴里喷出来的烟就是船笛里散出来的烟汽。
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人与自然和谐”主题练
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人与自然和谐”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后一只狍子薛涛过去,在我故乡东北冬天雪白的旷野中,偶尔还能看见狍子奔跑,它们跃动的影子为旷野边际太阳的红色光轮增添了神性的光辉。
可是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想见到狍子已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了。
那是一种挣扎在雪白地平线上的真诚的生命。
我的先辈们称这种可爱的生命为“傻狍子”。
我们的孩提时代与狍子一样“愚蠢悲壮”。
故事都是那只生着三叉角的狍子引起的。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家栅栏外面的谷草垛旁边。
它从遥远的旷野尽头跑来,惊奇地往栅栏内的院落张望,然后开始香香地咀嚼谷草垛上的谷草。
狍子!我爸从炕头跳了下去,从门后拎出一根木棍,一脚踹开门冲了出去。
狍子发现我爸来势汹汹,但它没有立刻明白即将发生什么。
它新奇的目光迎向扑来的我爸,把我爸看成了淳朴善良的大爷。
它不懂得这个雪白纯净的旷野中会发生复杂的事情。
木棍不打折扣地落了下来。
狍子意识到一些不妙,闪开了几步,但并没有跑开,还回过头疑惑地看着我爸。
又一记重棍落了下来。
这回它坚决地跳开了,跑得远远的,消失在旷野中。
晚上,我爸喝了酒,踌躇满志的样子。
陪我爸喝酒的还有二叔、三叔。
他们都是闻风而来的,合伙打狍子是一件令人兴奋无比的事情。
我爸说:“今年打的狍子不吃了,扛到集市卖掉,攒足钱明年盖房子。
”“狍子肉香,狍子皮暖和!"二叔、三叔吵嚷开了。
那时我还是个无知的小孩,父辈们的议论让我知道狍子是一种有用的动物:吃肉,做皮垫子,值钱,盖房子。
夜里又扬了场雪,盖住了狍子留下的蹄印儿。
我爸他们说,雪又加厚了,那只狍子找不到吃的,还会跑进村子,那就不愁打不着它。
“我爸发现了狍子。
他一定能抓住它。
”我告诉祥。
“狍子?"祥显得特别激动,“你们要杀狍子?你……狍子是善良的动物。
要是人们在野外冻麻了身子,遇上狍子,它会舔醒你,还把皮毛贴在你身上……爷爷讲的。
”1932年冬天的一个早展,祥的爷爷到镇上跑买卖,途中遇见了土匪。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4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分)
1. C(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
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
2.B(是相同的。
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3.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
(2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2分)
5.①了解自然。
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