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学生如何发扬吃苦精神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合格公民。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八十年代后期,他们没有经历父辈们那种劳动创业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且近年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偏差,又剥夺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锤炼品质、磨砺意志的机会。再加上当今社会一些“时尚文化”的影响,也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很多大学生几乎没有干过家务活,更不用说吃过什么苦头了。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一大群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孩子、娇孩子。这些孩子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这一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今天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面貌和命运,确实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探寻大学生吃苦精神缺失的原因,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表现在生活、学习、社会劳动、思想、自身行为等方面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一些相关调查也表明,我国少年儿童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懒惰、懦弱、自私等毛病,较为突出的存在,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劳动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缺乏参加劳动的热情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大学教师们的普遍看法是:现阶段的中国青少年在获取知识的能力上不差,但在意志品质、生存意识、竞争能力和面对逆境的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上,相对比较薄弱。
缺乏吃苦精神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容易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向享乐主义偏移,片面关注物质价值的满足,淡化精神价值需求,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追求享受主义。导致对家庭、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个人前途、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后果。长久以往,必然为封建思想残余和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提供土壤,滋生腐败现象,淡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不禁令人为中国的将来深深地捏了把汗,有人甚至坦言,如果从现在起我们对下一代的养育方式不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有可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翻车落马,重新上演一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令人心碎的历史悲剧。
二、“吃苦精神”缺失的原因
要倡导吃苦耐劳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吃苦精神、坚强的意志,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造成我国青少年“不尽人意”之处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开展教育的方向。当代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误区的因素,也有大学生个人思想、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在父母言行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其成长与其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教养模式的误区。有的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过了头的疼爱情结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和自立意识,肆意挥霍父母用汗水创造的财富。如果成长于溺爱型的家庭中,即使是非独生子女也常常会表现出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一些研究指出: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的恶习,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尊重;过度保护又使孩子失去亲自动手干事的机会,使孩子胆怯、娇弱、高分低能,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令人更为担忧的是,由于独生子女在我国家庭中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溺爱孩子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据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包办,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第二、家长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抱有这样的心态:自己年轻时已吃过苦,为何还要让下一代再吃苦?岂不知,吃苦和吃苦教育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了解和理解,更难有宽广的胸怀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另外,也有一些家长持有攀比心态: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认为这个年代不需讲究吃苦耐劳了,以免被人笑话等等,正是这种一个看一个的跟风攀比现象,也惯养出了孩子身上的骄横和纨绔。再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在许多人看来,读书好、上大学才有出息,孩子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读好书就好,其他事情由父母代劳即可,很多家长甚至从来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体育活动,一到体育课就替孩子请假,理由是抓紧时间学习。
第三、隔代教育的问题。受传统的影响,在许多家庭中,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主动充当保姆的角色,甚至有一种隔代亲的根深蒂固意识根植于人们的骨髓。就是父母与子女或者女婿、儿媳的关系多么恶劣和不谐调,但与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的关系却格外地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又由于对孙子代的教育爷奶辈总想要对得起子女们,所以大多数都纵容孙辈们。而现在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孙子辈都是由爷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的,即便有知识的父母们都
知道让孩子吃苦耐劳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可也无法付诸行动。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学生的行为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生活和社会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应试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育的
内容和方法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怎么
考,学校就怎么教,加之家庭与社会给学生施加的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十分沉重,
因而,学生的片面发展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很显然,学生的体质差是因为家庭
和学校不重视体育,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是因为我们没有创设足够的机会和适宜
的条件帮助他们去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第二、体育课“凋零”。体育从本质上讲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增进
身心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品格。
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体育与个人身心健康有何关系,
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对社会又有什么价值等等,学校很少教授给学生。有许多学
校不重视体育,忽视体育。每逢考试体育课就会被停掉,时间被用于其他主课的
复习考试,这似乎已经成为惯例;体育教学经费挪作他用、体育场地被占用、体
育设施陈旧年久失修等等都是久已存在的问题。
第三、偏颇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到现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偏颇的
教育观和学习观。许多人只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育或学习活动,而把包括实践在
内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不看成是学习或教育活动。这与家长,老师往往以学习
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孩子的优劣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追求全面发
展和完整人格形成的年轻人来说,自学、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是缺一不可的。
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人,既使他把课堂组织的多么充分和精彩,也培养不出意
志坚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社会因素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通过发达的传播媒介可以摄取大量关于整个
社会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时下一些电视广告的创意片面追求商业价
值,过于形象直观,往往忽视了社会责任,尤其是忽略了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
影响。有的广告夸大其辞,违背科学规律,像某些口服液广告,误导学生聪明是
喝出来的,而不是刻苦学习的结果;有的广告则刺激学生的物质占有欲,推崇追
求名牌追求享乐,这种宣传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
观念以及行为,也影响着家长、教育工作者、各界人士的思想意识、教育观念。
再者,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面也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