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杂议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纠治方法!汉朝的选官以什么为标准?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纠治方法!汉朝的选官以什么为标准?自秦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之后,汉王朝执政者继承了这一体制并有所创新和完善。
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
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
察举:兼重德才的选官形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
“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
《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
汉文帝时,已有从社会基层选用“贤良”“孝廉”的做法,指令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从社会下层推荐从政人员。
名臣晁错就是以“贤良文学”之选,又经帝王亲自策试,得以升迁为中大夫的。
所谓“贤良文学”,强调道德和才能标准。
不过,当时这种选官形式还没有成为完备的制度。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六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同时明确规定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这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汉官仪》一书,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等,可作为汉代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
察举作为新的选官体制强调看重德能,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官员任用,这对于防止选官腐败是有效的。
《后汉书》记载,如“令试之以职,乃得充选”,李贤注引《汉官仪》称之为“务实校试以职”“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即在行政岗位实践一年才可以向上级推举。
这种对于德行人品和工作能力确定考察时限的要求,也有积极的意义。
监察、举劾、弹治:行政处罚方式汉代有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
御史大夫下辖侍御史十五人,“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存在着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以及其变迁凸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对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详细介绍。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有贤良制、仕官制和举贤制等。
其中,贤良制是指通过品德和才能来选拔官吏,被认为是儒家的选官原则;仕官制则是指通过参加考试来选拔官吏;举贤制是指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官吏。
2.秦汉时期:秦朝及汉朝的选官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
在秦朝初期,选官主要依据家世和功勋,后来逐渐转向以举荐为主。
汉朝则加强了士人选拔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博士等职位。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对混乱,任人唯贤的原则逐渐减弱,世族势力增强。
晋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和试贤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金榜制等。
4.隋唐时期:隋朝及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以贡举、明经、会试和殿试为主要选拔方式。
唐朝的选官制度以科举为核心,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经典模式。
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尚书、御史等官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等级体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的选官制度有所变革,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进士、秀才等考试科目,并加强了考试的形式。
元朝的选官制度延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些,例如增设举人、贡生等。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变化不大,仍以进士科为核心,但明代有明经科和廷试,清代有解元科和生员解试。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选官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这些选官制度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选拔有才干和品德的官员来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在不同朝代中有所变化,但其中常见的方式包括考试选拔、推荐选拔和家族世袭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在科举制度中,由于考试重点以经义为主,容易形成官僚主义,官员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考试的限制,一些人才可能没有机会得到发展和利用。
秦汉选官制度
秦汉选官制度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秦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科举和选拔制度,以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秦汉政府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丞相府属官等官职的选拔。
其中,宰相、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以保证他们的忠诚和权威。
而御史大夫则由皇帝亲自举荐,并经过群臣的考核批准。
太子太傅和丞相府属官则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
其次,秦汉政府还实行了科举制度,用于选拔各级官员。
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乡试和院试两个环节。
乡试是在地方上组织的一次考试,主要考察士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通过乡试的选拔后,合格的士子可以进入京城参加院试。
院试则是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要考察士子的文化水平和才能。
通过院试的选拔后,合格士子可以被任命为各级官员。
此外,秦汉政府还实行了官员考核制度,用于选拔和评价官员的能力和表现。
官员考核由各级官层级进行,包括考察官员的廉政、才能、政绩等方面。
官员考核结果将影响到他们的晋升和任命。
秦汉选官制度的实行,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为后来的进士制度和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了各类人才。
同时,它也有利于皇帝集权,保持政权的稳定。
总之,秦汉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制度通过科举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它不仅为后来的进士制度和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秦汉选官制度
(五)、以方积为官——即以一技 之长而入仕
三、秦汉选官制度演变的原因
(一)、到春秋早期,由于周王朝各封国经济、政治、军事
力量的发展,一些较大的诸侯国的力量逐渐超过了周王室,诸 侯国的国君们为了取代周王的地位,不得不考虑如何富国强 兵的问题。要富国强兵,关键就要选用有治国之才的人来当 官,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改革选官制度的问题。打破世卿世禄 制,任贤举能,成为历史发展的需要。
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由于官吏担负
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 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叁
主要内容
一
c
二
两汉 时期 选官 制度
三
秦汉
四
演变
秦
的
选官
制度 演变 的原 因
选
官
带来
的影 响
制
度
一、秦的选官制度
乡 兴 贤 能 , 这
史 等 , 却 区 诸 ”
下 的 士 , 府 ,
上 , 而 大 夫 以
仅 限 于 大 夫 以
当 时 世 官 者 ,
( 二 ) 荐 举
”
(三)、军工受爵 制——显耕战
秦自商鞅变法后,就贯彻关 于农战的主张,即:
”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即
在战争的情况下,安军功大小
赐爵任官
”按兵而浓,粟爵粟任“,即和 平条件下。则以交纳粮食多少 来赐爵任官。
2.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M].西北大学出版
社.1997 3.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 究[D].2012 4.王凯旋.崇文”抑或“尚武”——秦汉选官思
想探析[D].2017
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引言: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在官员选拔方面,采用了不同的制度。
本文将着重介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一、秦汉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1.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它对官员的选拔也采取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它在大臣选拔上采取“降选”的原则,即由下而上推荐人选,最终由皇帝本人挑选,以保证官员的统一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2.汉朝:汉朝在官员选拔上也采取了“降选”的原则,即由下而上推荐人选,最终由朝廷挑选,以确保当局对官员的支配,消除地方势力的影响。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二、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制度
1.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的制度也发生了改变,采取推荐考试的方法,即官员由上级推荐,从而进行考试。
朝廷官员根据考试成绩给予职务,以考试结果代替贵族贤能,有利于实现武将转入文官,从而保持朝廷的稳定。
2.用人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实行推荐考试,同时,还与宗教信仰有关。
如道教、佛教,它们是保证朝廷统治的重要力量,因此,官员择优用人,在宗教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严格的宗教纪律成为官员的一大特征。
结论: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官员选拔以下而上的原则
为主,以皇帝本人挑选来确保官员的统一管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采取推荐考试的方式,有利于实现武将转入文官,从而保持朝廷的稳定,同时,也对官员的宗教信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制度和用人方针,不仅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制度,而且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
秦汉选官制度
(二)察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选拔人才,但在察举制时代面 临的问题是有条件出任官员的 人数有限。在那个时代,受各 种条件、环境的制约,读书人 毕竟不普遍。
(三)在思想领域,不同阶级、阶层 的代表人物对建立怎么样的社会制 度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学说。儒家、 墨家、法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了改革选官制度的主张。 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论, 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提出用人注重大节,选拔优秀的人 才从政;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墨子提出“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李 惠 敏
秦 制 汉 度 选 官
0415110063
3
壹
贰
历 史 渊 源
叁
主 要 内 容
肆
参 考 书 目
目 录
研 究 现 状
壹
研究现状
秦:由于资料奇缺,所以各种论 著每每“语焉不详”,尽管随着云梦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秦史研究 面目为之一新,但至今人们对于秦
选官制度的全貌,仍然不甚了了。
汉:资料极其丰富,研究成果 丰富,且全面。
(
四)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阶级成分出现
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新的选官标准
紧紧结合了新兴封建国家富国强兵的需要,
也满足了新阶级的人仕途,做官的需要。
四、演变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中央集权
秦汉选官制度变化的第一个影 响是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国家,君臣关系演 变为一种雇佣关系。“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君主掌控天下的一 切,拥有生杀予夺的决策权, 而臣子则只有贯彻君主意志的 执行权
(四)、卖官——即一资财和金钱 而得官
秦汉选官制度范文
秦汉选官制度范文一、选拔标准在秦汉时期,选拔官员首要的标准是才能和德行。
德行包括忠诚、正直、廉洁等方面的品质。
在才能上,秦朝规定了一套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这种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朝,被称为“诸侯考试”。
诸侯国每年都要向朝廷推荐人才,然后由朝廷进行考试选拔。
这些考试包括文化考试和武技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候选官员的学问和才干。
此外,秦汉选官制度还注重选拔年轻人才。
在汉朝时期,实行了“童子科”和“童子举”制度,即选拔未成年的少年为官。
年纪虽小,但他们在政治素质和能力上仍然能够得到一定考量。
二、选拔程序秦汉选官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推荐、考试和奏章。
推荐是指地方推荐人才。
在秦朝时期,推荐有三级,即侯国、县级和乡级。
每级推荐后,由朝廷进行筛选。
被推荐的人才需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奏章,陈述其才能和德行。
在汉朝时期,推荐更加注重地方贵族的家族背景,推荐对象逐渐向豪门地主倾斜。
考试是选拔官员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秦朝时期,考试为文武并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而在汉朝时期,考试主要以文化考试为主,注重候选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奏章是候选人向朝廷陈述其才能和德行的书面材料。
通过奏章,候选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和志向,以便朝廷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三、选拔机构在秦汉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机构是御史台。
御史台由御史大夫和御史组成,负责监察官员的任职情况和选拔工作。
他们会定期对官员进行考察,以评估他们的政绩和品德。
通过考察结果,御史台可以对不称职和腐败的官员进行罢免。
除了御史台,还有一些地方机构和考试机构也负责官员的选拔工作。
例如县官选拔机构主要是县令,负责推荐和考察地方官员。
而“诸侯考试”则由朝廷亲自设立,负责选拔各个诸侯国推荐的人才。
总结起来,秦汉选官制度以其严格的选拔标准、完善的选拔程序和专业的选拔机构为特点。
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历代政权选官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各朝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选官制度
1. 嘿,你知道吗,在先秦时期啊,那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呢!就好像一个家族一直霸占着官位,代代相传,这不是很不公平嘛!比如那些贵族子弟,啥都不用干就能当官,而普通百姓哪有机会呀!
2. 到了汉朝,察举制出现啦!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珍珠一样,地方官去举荐人才。
像卫青不就是这样被发掘的嘛,要是没有这个制度,他可能就被埋没了呀!
3. 哎呀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可有意思啦!把人分成那么多等级来选官,这不是有点太死板了嘛!就好比把人放在不同的盒子里,贴上标签,这多不合理呀!
4. 哇塞,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那可真是了不起呀!这就像给了所有人一把打开官场大门的钥匙,甭管你是穷是富,都能去试试。
范进中举不就是个典型例子嘛,为了科举那是拼了老命呀!
5. 唐朝的科举还不断完善呢,增加了好多科目。
这不就是给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嘛,就像一个大商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供人选择。
6. 宋朝的时候,科举更是火热呀!好多人都挤破脑袋想通过科举当官。
就像一场激烈的比赛,大家都拼命往前冲。
7. 元朝的选官制度也有它的特点呢,不过相对来说没那么突出啦。
但也不能忽视呀,就像一颗小星星,虽然不太亮,但也有它的存在意义。
8. 明朝的科举那可是严格得很呢!那八股文,可难倒了不少人呀!这不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想跨过去可不容易。
9.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就像一件衣服,稍微改改款式,但本质还是那件衣服。
10. 你看,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选官制度多有趣呀,它们就像一部历史的画卷,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风貌。
我觉得呀,科举制真的是影响深远,给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呢!。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先秦时期,封建制度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以世袭贵族为主。
贵族之间可以通过世袭或者婚姻等方式将官职传承给子孙,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
这种制度下官员职务的继承具有严重的等级和门阀性质,缺乏选拔官员的公正性。
然而,秦朝的统一打破了封建制的藩镇割据,将官职的选拔权从贵族手中夺取,转交给中央政府。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来选拔官吏,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下封疆制。
根据这项制度,秦朝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有三公九卿,由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员担任。
这些官员大多由皇帝亲自选拔,以能力为主要标准,而非出身。
此外,秦朝还开设官校来培养优秀的人才,选拔并培养有能力的年轻人成为合格的官员。
然而,秦朝的短暂统一给中央集权统治下的选官制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秦朝的统治方式过于严苛和高压,导致官员职棒高企,任人唯亲的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导致了大量的不称职、贪污和腐败等问题的出现。
汉朝在继承秦朝的选官制度的同时,还进行了多次的,力求完善官僚制度。
刘邦建立的汉朝帝国设立了很多中央机构来协助他的统治,其中包括了议郎、丞相、御史等集团。
这些机构大多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以确保统治的稳定和运转。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文学馆、显学堂等培养人才的机构,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晋朝时期,选官制度经历了一次比较彻底的,主要是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根据九品中正制,官员根据品级的高低被划分为九品,品级高低决定了其身份、待遇和权力范围。
晋朝还建立了明经馆和会稽学,选拔并培养了大量的文学才子,这使得晋朝的官员职级更加合理,选拔更加公正。
总体而言,先秦至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世禄到官校选拔、从世袭到中央任命的演变过程,最终在晋朝达到了一个相对公平和合理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为后来的隋唐科举制和明清的科举制创立了重要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细说:秦汉时期察举制度选官
细说:秦汉时期察举制度选官选拔官员是各个朝代都有设⽴的制度,那么秦汉时期,针对官员的选拔也有设⽴。
秦朝主要分为统⼀之前,每个⼈的⼊仕正途,都是要靠开垦⽥地的多少,以及⽴下战绩的多少来选拔官员;秦朝统⼀以后,⼤多都是靠⽴下军功来选拔。
汉朝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建⽴了⽐较完善的选拔制度,选拔的⼈才对各⽅⾯都有⼀定的作⽤,所以汉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其和此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察举制度,在秦汉时期最为使⽤的。
选官制度讨论图察举制是选拔官员中的⼀种制度⽽已,主要是从下层往上层推选⼈才为官。
这种制度从秦汉之前,便已经开始实⾏了,只不过只局限于下层官员。
到了秦朝时期,开始⼴泛的实⾏察举(选举)制度。
有上述这段话可以知道,韩信家庭贫穷,⼜没有品⾏,所以不得推举为官;秦朝有法,选拔⼈才要⽤察举制度,这说明了秦朝⽤察举制度选拔⼈才⽐较普及,并且选拔⼈才⾮常的严苛。
汉朝时期,汉⾼祖刘邦为帝没有多长时间,便对⼈才的选拔也有看法,在公元前196年下诏招贤纳⼠,对选拔贤⼠⼤夫的官职,都有要求品⾏、仪表、年纪的把控。
到了惠帝、⾼后之时,曾诏举“孝弟⼒⽥”,作为⽼百姓的表率。
公元前178年下诏:实⾏了贤良⽅正可以直接被推举。
到汉武帝时代,汉代察举逐步成为⼀种⽐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汉朝对察举制的四科取⼠的要求,对选拔还是⽐较严格的。
四科取⼠⼤概是兴起于西汉时期,⼀直到东汉时期都没有改过,察举制的标准是四科,其项⽬⽐较多,只有⼏个作为代表来讲。
察举制谈论选官图⼀:孝廉孝廉从公元前134年开始,起初诏令各个郡国,举孝⼦和廉吏分别为⼀个⼈,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把孝廉合并为⼀科。
次年在诏举孝廉的时候情况虽不好,但是主要因素是汉承秦法。
从这⾥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对孝廉是⽐较重视的,因为有先前注重选拔⼈才,才有了汉朝在历史的重要地位,进⽽可以看出汉朝对⼈才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举孝廉就由此开始了,这项察举孝廉制度,被称为岁举,就是各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才,这也是让⼀部分⼈可以正式进⼊仕正途,此种做法便成为⼀种⼊仕正途的待遇和权⼒的常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杂议
先秦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杂议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发展与最终的命运。
如果说一个王朝的政治制度是一台运作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经过仔细而考究的挑选组合,才能让这台机器长久运转,生生不息。
而选官正是这样一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除此之外,选官制度的形式与发展也正体现着一个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思想文化的主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转型。
因此,选取选官制度以探究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从商朝开始看,商朝的内外廷政务官多是商族的亲属,而商王的王位是由“兄终弟及”的继承到后来的世袭制。
无论是什么职务,都是由商王朝的贵族来担任。
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家族势力的大小来划分职务的等级。
并沿袭了王位的世袭制,各贵族的职务也是实习的。
在上灭亡以后的西周,也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上的世袭制,将其严格细致化,形成了宗法制、分封制、和辅佐他们的礼乐制。
商周时期的这种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的制度是对于远古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一种破坏,但也是奴隶制社会兴起,以铁器牛耕为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人的财富与社会地位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奴隶制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到了春秋战国战国时期,虽还有官位世袭的传统,而某些家族势力的扩大,权利大到可以任免官吏。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势力大的家族举任贤才,家臣的选定不再只限于本族本国之内,一些出身较低微的人也先后做了家宰、邑宰之类的官。
而在中央官制中也出现如此现象。
例如孔子曾一度为鲁司寇,地位仅低于三司,有资格陪同鲁定公到夹谷会见齐景公。
又例如阳虎,本为孟氏之后,而作季氏家宰,后又畏罪逃奔晋国,赵简子迎而相之。
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等级制与世官制都受到了一定的动摇,而后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
一次在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各国都需广纳贤才以备战争之策,因此举荐也成为一种选官的途径。
而各诸侯王对疆域的扩展也十分重视,是强调战争的时期,能征能战之士自然地位高,因此军功制也成为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
两汉官员选拔制度
两汉官员选拔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两汉时期具有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些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运行,并为后来的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两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时期最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它是以官吏的推荐和考试为基础,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察举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然后经过考试和考察,确定其是否适合担任官职。
2.征辟制征辟制是两汉时期另一种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皇帝或高级官员的征召或辟用,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征辟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皇帝或高级官员的直接任命,选拔出有特殊才能或专业技能的人才,担任高级官职或特定职位。
3.孝廉制孝廉制是两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选拔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孝廉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和考察,选拔出有孝顺父母、廉洁奉公品质的人才,担任低级官职或特定职位。
4.秀才制秀才制是两汉时期的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
它是通过选拔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秀才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和考试,选拔出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才,担任高级官职或特定职位。
5.博士弟子制博士弟子制是两汉时期的一种选拔学术人才的制度。
它是通过选拔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担任博士弟子(即学生)的制度。
博士弟子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考试和选拔,选出有学术才能和教育才能的人才,担任博士弟子(即学生)的角色。
6.太学补官制太学补官制是两汉时期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是通过选拔太学(即中央官学)的学生,担任官职的制度。
太学补官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太学的学习和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担任低级官职或特定职位。
7.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是两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授予军功的人才以爵位和官职,鼓励人们为国家和皇室效力。
军功爵制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战争中的表现和战功的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和皇室效力。
先秦选官制度
先秦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心,就是官吏制度,在古代,负责担任政府官吏职务的人,都是通过选官制度被任命上任。
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体制发展的重要特点,形成了为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的基本规范。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原始的选官制度是依据遗嘱加以奉行的,也叫“世袭”,也就是俗称的“爵位转让”或“兴族造官”。
在秦朝时期,其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分为两种:一种是按遗嘱的意思进行,称为“习风”;另一种是按照秦朝规定选拔,称为“定规”。
秦朝还实行了“法置”制,即在比较大范围内进行选官,将有能力而得天独厚的人任用。
汉朝时期,选官制度又进行了改革,汉朝以推荐任官为主,以及小考等,形成了三择一定制。
其中,“推荐任官”为主,是各级官员推荐给上级官员有杰出表现的人,使他受领新的职务。
“小考”,是官员任用时对推荐的人进行检验的考试,对他的政治能力、礼法知识和军事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
同时,汉朝还实行“实践”制,即担任某一职位一定时间,并表现出良好的业绩,才能获得职位的任命。
汉朝后期,选官制度又发生了变化,实行了“非官”制度,即把朝廷官职让给普通百姓,凡是馈给官员钱财、物品的人,都能任官。
三国时期,选官制度也进行了不断的发展,采取非常宽松的办法,将有能力的士大夫、读书人任用为官员,甚至采取“任比”制,只要比输其他人,就能被任用。
到了唐朝,选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先建立起一整套官制,以清晰地确定官员各种职位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实行“推荐择优”、“实践”、“笔试”、“考试”和“旁门”等,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使被任用的官吏都具有一定的功劳。
以上就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从初秦时期的“世袭”到唐朝的“推荐择优”,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选官的制度,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完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
两汉的官员选拔制度
两汉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一套固定的官员选拔制度,而我想谈论的是两汉的官员选拔制度。
两汉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善、最公正、最有成效、最稳定的一个制度。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两汉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整个过程。
选拔制度的流程两汉时期,官员的选拔工作被称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乡试是在县城中设立的初等学府中进行的考试,会试是在省级考场进行的中级考试,殿试则在皇帝面前进行的高级考试。
在其中层层选拔的过程中,官员候选人经过了种种的测试和审核,最终由皇帝亲自进行任命。
首先,在政府部门任职,必须得有一个良好的起点,也就是得经过下级官府的选拔。
在两汉时期,这个起点就是乡试。
乡试主要是选拔士子,考察他们有无文化、文章能否写得好等,只有通过乡试,这些士子才可以继续往上考试。
在当时,乡试的门槛非常高,许多士子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
如果士子通过了乡试,他们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面向天子的策问,即为当时的政治和国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部分是在考场上为旁人出一道难题,只有答对准确无误,才能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会试通过以后,最后一门考试是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在宫廷里面进行。
殿试与乡试和会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全面测试考生的能力。
殿试内容有经义、纵横家、词赋、歌诀等,通常进行连考一周以上,而且间中还要考试打猎、骑马、劳动、射箭等考试,能否全面胜任各种职务,是这两汉时期殿试成败的关键所在。
选拔制度的特点两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完全基于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
官员的所有职位都是通过考试而来,而且都是实至名归。
如果考试成绩不及格,就无法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其次,选拔围绕个人的能力和才干而展开。
官员考试内容的类型和数量,都是考察个人能力和才干的,而不是考察个人的家族背景或财富情况。
当然,家世和财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最后考核的过程中,这些因素被减到了最小。
两汉选官制度
两汉选官制度
两汉时期,中国有一套完善而又庞大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对两汉以及随后魏晋时期的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两汉的选官制度,实质上是中央机构和政府职位分割的系统性安排,这套制度经历了多次修改,逐步完善,形成了完整而稳定的人事制度。
两汉的选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学术素养来选拔官员,比较宽广的理想是用最优秀的人才来担任重要的公职,表现出当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重。
根据这一原则,官吏们都要在考试中表现出自己的学识,若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可以得到职位,如此,官吏之间形成了一个竞争机制,激发了有学识的人士的学习欲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任用不肖之官的问题。
两汉的选官制度实行地面开放,凡是有准备的人,都可以参加殿试。
由于各层次的考试制度完善,凡是有一定的学识的人士都可以进入考试,即使是贫苦出身的考生,也可以,通过贤良考到职,从而获得茁壮发展,丰富自身实践经验。
《两汉选官制度》是以绩效为基础的一种人事制度,它对当时的文化、体制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宋明时期的选官制度中,仍旧保留着两汉的传统,以及考试制度,表明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在政治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政府官员的任用和调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
步,使得各地官吏有责任心,有业绩,实现了两汉时期政府的廉洁管理。
因此,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不仅是一套学术择官的体系,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结构,它极大地影响了两汉以及随后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
汉选官制度
汉选官制度两汉选官制度是汉代政治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积极推进汉朝政治繁荣发展的主要促进力。
一、概述两汉选官制度是汉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寻找适当的人来官职,促进政治的繁荣发展。
因此,唐高祖曾经说过:“以择人为官,而不以官择人,此为两汉之本。
”两汉官制采用先考核考试,然后以特定考核为依据选官等办法,可将贤能之士尽数招致皇帝端,进行实行。
二、历史渊源两汉选官制度史早在西汉逐渐建立国家制度期间就形成了。
古代的政治体系以拔英才为主,开始形成了“干门”的机制。
到了两汉时期,益州政府曾经提出文明考核法。
从两汉以来,先后又出现了完善的考试体制和名贤制度,两汉选官制度就这样逐渐形成和完善。
三、考试制度1.科举制度:两汉以来,先后出现了多种举考制度,其中最有名的是“九品中正”科举制度,它由两汉宣帝刘熙创立,历时400多年,唐高宗建立后又有细分诸类,可以服务社会的需要。
2.校办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的实施依赖于科举制度,即科举考试及格的考生,由教育部门安排报考,由君主任命管理机关,经过报告考核,最终要求考试及格,才能获得官职。
3.翰林制度:此项选拔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鼓励翰林学士报考官职。
后来魏晋时期,此种择人官制大为发展,但由于魏晋时期士人浮躁,官位不再通过考核而获取。
随着唐朝政局稳定,这种机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大大推动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四、两汉贤能之士由于这种择人官制,两汉时期国家考试克制、拔尖贤能,官府行政得以健全,政治秩序得到稳定。
得以突出贤能之士,也为两汉时期史流传贤名贤谱:像曹操、荀彧、诸葛亮等等,他们都是由于出色的技能而脱颖而出,被贤王重用的一批典范。
五、结束两汉选官制度是汉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到今天,这件事依然十分重要,体现在贤能之士优先的原则上。
两汉的官制,既实施了新的可行政院制度,又得到了坚实的基础,这里不仅彰显出我国古代社会普遍遵守的“择贤任能”的伦理道德宗旨,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久远的贤能之士追求和推崇的好学历史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杂议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发展与最终的命运。
如果说一个王朝的政治制度是一台运作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经过仔细而考究的挑选组合,才能让这台机器长久运转,生生不息。
而选官正是这样一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除此之外,选官制度的形式与发展也正体现着一个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思想文化的主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转型。
因此,选取选官制度以探究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从商朝开始看,商朝的内外廷政务官多是商族的亲属,而商王的王位是由“兄终弟及”的继承到后来的世袭制。
无论是什么职务,都是由商王朝的贵族来担任。
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家族势力的大小来划分职务的等级。
并沿袭了王位的世袭制,各贵族的职务也是实习的。
在上灭亡以后的西周,也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上的世袭制,将其严格细致化,形成了宗法制、分封制、和辅佐他们的礼乐制。
商周时期的这种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的制度是对于远古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一种破坏,但也是奴隶制社会兴起,以铁器牛耕为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人的财富与社会地位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奴隶制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到了春秋战国战国时期,虽还有官位世袭的传统,而某些家族势力的扩大,权利大到可以任免官吏。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势力大的家族举任贤才,家臣的选定不再只限于本族本国之内,一些出身较低微的人也先后做了家宰、邑宰之类的官。
而在中央官制中也出现如此现象。
例如孔子曾一度为鲁司寇,地位仅低于三司,有资格陪同鲁定公到夹谷会见齐景公。
又例如阳虎,本为孟氏之后,而作季氏家宰,后又畏罪逃奔晋国,赵简子迎而相之。
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等级制与世官制都受到了一定的动摇,而后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
一次在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各国都需广纳贤才以备战争之策,因此举荐也成为一种选官的途径。
而各诸侯王对疆域的扩展也十分重视,是强调战争的时期,能征能战之士自然地位高,因此军功制也成为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
另外,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卖官鬻爵也成为一种晋升做官的方式。
其次,世袭的制度还有所保留,未完全破坏。
因此战国这一时期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这一标准的社会转型时期决定了其选官制度的的复杂与变革。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在选官上沿用了他在战国时期的军功制举荐制和世袭制结合。
皇帝可以直接任命各级官员,并设有专门的任命文武官员的职位,和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
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更为严苛,可以看出一切都在为皇帝服务,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服务。
与战国时期有所不同的是,秦统一以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虽然边境时有匈奴等少数民族侵犯,但较之战国时期,战争还是少之又少,所以一些材料和论述用军功制概括秦的选贤制度,我认为实有不当。
至少根据以上各时期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
至少在秦中后期,军功制远没有劳绩制有说服力,劳绩制也叫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所以我认为以军功定官,以劳绩升降的说法,还是较有说服力的。
汉朝初期藩镇割据,国家混乱,直到汉景帝评定七国之乱后,国家方才稳定。
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巩固国家稳定,建立了一系列的选官体系。
其中主要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察举制度,即选举。
这是一种自下而
上的推举官员的制度。
注重乡里对人的道德,文化水平,舆论等多方面的认识。
以考试为主,对人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晰的要求。
例如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茂才异等、孝悌力田等等。
西汉时期皇帝还征召贤良之士,汉武帝时期,皇帝集结了大批能干的人才在他身边,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参与朝政,从而加强了皇权。
然而到了后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当道,皇帝形同虚设,政治统治昏暗,察举制度也随之渐变腐朽,宦官掌握用人职权,权钱交易盛行,破坏了察举制度的初衷。
至少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来看,帝王对官员的任用从注重血缘关系,以血缘巩固天下,以财富土地稳定臣民再到根据才能选拔人才,根据才能参定职位。
没有先进与否,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都代表着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的基础作用和政治的主导倾向都对选官产生深远影响。
而选官制度所带来的结果也作用于一定社会时期的发展。
或阻碍或促进。
从现在来看,也是如此。
对选官制度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