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一)诸子时代。

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

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

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

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

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化。

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

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上。

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感,追求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代表性的文人有李白、王维和苏轼等。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美学研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人提出了一系列美学理论,如唐代韩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欧阳修的“雅正论”等。

此时,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3.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美学的理论。

南戏的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陈理、马致远、李时中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表演和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化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清代:清代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清代文人倡导诗文应该回归于质朴和自然的表达方式,强调情感和思想的真挚与深邃。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袁枚、郑板桥和纳兰性德等。

5.近代:进入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翻译和介绍的学者,如胡适和梁实秋等,他们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当代:在当代,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的涌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许多学者,他们探索了新的美学范畴和问题,如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文化多元性对美学的影响等。

总体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宋、元明、清代和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趋向于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美学

美学

中国先秦时期美学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孔子建立了以儒家仁学为基础的庞大的美学体系,其基本美学原则是礼乐相亲、善美相成。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美学命题。

道家认为美的本质是“道”。

孔子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仁”以及“仁”的形式——“礼”。

孔子所提倡的“仁”是其整个学说的最高范畴,核心为“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本与。

”“仁”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加推崇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要求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思维方式,揭示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高境界的和谐理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特征与自然的贯通。

“仁”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贯通,更要求人的性情的“真”,人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

《论语·学而》论“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而非某种强加的外部行为和道德礼仪规范。

“仁”的实施简易平实,只要每个人经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

“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即说明了这点。

孔子以“血气”论生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方面的欲求,但同时使“仁”逐渐内化入生命体之中,成就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君子。

成就君子的前提条件是爱人,“成己成人”,但这种爱人首先建立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之上,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因此有“君君、父父、子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伦理基础,孝与悌这两个重要的范畴深入到美学的范畴之中。

从根本上讲,“仁”意味着对人、对人性、对人的生命的完全的尊重和关怀。

但是孔子不注重从理论层面分析仁,而联系人的感性生活,使他的仁具有浓重的情感意味。

认为“恭、宽、信、敏、惠”,使仁从推己到及人的转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和变革,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开始,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入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为“道德美”。

在这个时期里,艺术作品是被看做需要满足道德的要求的。

比如说,在《礼记·大同》的理念中,论文玩具、论音律,都必须符合道德,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

同时,诚实善良也被看做是最高的标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

此外,在东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和道家的兴起,这两个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作为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不仅在伦理、政治上有所构建,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中庸之道”的精髓体现了深入人心的“道德宽容”和“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注重规矩、法治,强调个人责任和规范,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身体力行。

这种强调规范、修德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中打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堆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儒家思想中“礼义文化”的理念也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粮食。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礼”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也得以体现在笔墨艺术、音乐歌舞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化。

而礼的概念不仅从传统方向上理解,也从美学领域上合理化说明了诸多美学规范的道理。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道家思想诠释了一种丰富的审美情趣层次。

它注重内涵、多元性,反对任意批评和歧视。

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艺术鉴赏上可谓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中国美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它将美学观念融入于人伦道德和政治实践之中。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可以实现个体的美好生活。

他们提出了“和谐”、“端正”、“和美”的概念,将美与正直、公正、仁爱等道德理念相结合,以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

此外,儒家学派还涉及了茶道、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实践美学的手段。

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诗人蔡襄提出“诗有意义”、“诗有声韵”、“诗有形象”,强调意境、音韵和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对后来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宋代文人还注意到自然的美和人造的美的结合,形成了“山水甲乙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观念,强调自然美和思想美的统一元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文人认为美学的根本在于情感的表达,主张通过艺术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元代文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戏剧、词曲中,从而使这些艺术形式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元代文人还特别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强调艺术家应当通过绘画和雕塑等手段,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描绘出来,以实现艺术的价值。

到了近代,中国美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这也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倡导“救亡图存”、推崇“实用主义”的思潮。

他们认为批判传统美学观念,赋予艺术实际意义,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其中强调了美与道德、政治、社会的关系。

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中国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倡导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观念。

在近代,中国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倡导批判传统美学观念,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思潮。

这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为中国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思路。

美学全套课件第一章-绪论

美学全套课件第一章-绪论
中国古代美学突出地强调“情”与自我、个性相联系 的重要意义,并且以它来冲破儒家礼法的束缚,赋予它以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性解放的内涵,这是在明中叶以后才 出现的。
(1)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他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 实感,他认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情 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二者合一是艺术美的 核心。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认为美 的事物就存在于宇宙之间,这种美是随着事物的 变化而产生、发展的。在论述美的创造时,很强 调好诗要从“即目”、“直寻”中求得具象感知, “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
(2)叶燮与《原诗》
叶燮是清代的文学家、美学家。他建立 了一套以客观的“理、事、情”为核心的 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叶燮美学 理论最富有创造性的是他关于美与丑在一 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事物的美丑发 生转化后,人们对它的审美评价也随之转 化。
5、王国维与中国近现代美学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近代美学观点与 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他的美学思想由 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 境界说是其精华。这几部分都贯穿一个根 本观点:美是超利害的。根源是游戏冲动, 目的是解脱。
2、魏晋南北朝美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的转折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美学的自 觉时代。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 美的倾向,这时期转为重美轻善。这一时期的美 学思想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文学艺术自身所 具有的特征,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理论系统性的 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陆机的《文赋》、嵇康的《声无哀乐记》、谢赫 的《古画品录》等等。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 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文心雕 龙》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美 学,从美的起源、自然美、人文美等各方 面,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 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 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

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而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美学思想的表现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已经开端被提出,而且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

《周礼》中便已经提及了“乐”,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开端。

而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经典《论语》中也有“乐不思蜀,何足挂齿”等提及美的情境。

另外还有墨家学派提出的“节同声异”的属微墨,以及道家学派提出的“清净寡欲”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对于一些具体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古代中国文化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表达。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有一个篇章叫“乐记”,其中便系统地介绍了很多有关音乐、舞蹈的知识,包括音符、舞步、舞曲、乐器等。

而在唐代的《象笔纪》中,也尝试对于绘画的表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渊源和特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将情感和审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冷静地欣赏戏曲、看花鸟、品茶香等艺术活动之时,尤其偏重对美的感性体验。

而传统的艺术是通过面对面的生花妆点,或者言传身教,以花、鸟、虫、鱼、人、物等作为载体,来表达人们对于美的感性感觉或者其抽象的思辨。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更多的也强调整体感受和对于整体效果的掌控。

例如对于整部戏曲的欣赏,不仅需要关注音乐、演员、道具等单个成分的表现,还需要考虑其整体效果与情感意义。

在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中,例如最早的讲唱文艺形式,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和深远的意境。

三、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美学思想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的应用就是不可忽视的。

从古典文学、戏曲、绘画,到电影、音乐、舞蹈,都呈现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

其次,美学思想在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贯穿始终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道家派思想中的“清净寡欲”、佛教慈悲思想到中医养生观念,都强调了人类和谐生活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见水不是水;
• 3、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1、山是山,水是水
•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 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 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 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你 思想最直观的表达,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很深, 缺乏很自我的认识 。
• 符合“善”的东西才是美的;美是形式,善是内 容。
• 儒家主张人格的完善,要求以“仁”为核心,塑 造完美的人格。
• 美善统一的追求是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 。
仁义: 仁:忠 恕 义:义者,宜也
礼乐:典章制度、良风美俗、道德规范
• (二)“中和”之美 • “中庸”是儒家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 •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 (二)禅悟之美
•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认为, 人人具有先天成佛的智慧,众生之所以没有成佛, 是因为自身的本性尚未觉悟,一旦万念俱灭,悟 识本心,就成为佛。
•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 禅宗本来是通过集中意念,进入无我无念的虚静 境界,以期大彻大悟。其目的是为了在宁静的心 灵中获得无我、物我合一的涅槃乐趣。
•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 佛。
• (一)涅槃与净土之美 • 佛教虽然否定现实世界中的美,但并不是完全否
定美的存在。佛教肯定的美有两类形态: • (1)涅槃 • (2)净土
•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古印度释迦 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 。民间信 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
情思与意向。
• 真正的美是不依任何条件而存在,超越现实世界 的一切可视、可听、可感之美,也是超越主体感 觉的美。是一种超越世俗美的大美。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演进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演进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演进史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对于美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也始于古代。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演进史可以说是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曾对美学领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和独特见解,为后来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阶段:古代神话时期在中国古代时期,人们还相信神话和传说,这个时期也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原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把世界和现象解释成各种神话和传说,其中蕴藏着对美的直觉认识。

人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乃是在天地、他乡所存在的神灵的示意或者是神秘能量的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以及神话中关于各种神灵的描绘都蕴含了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古代人们感受美的能力还很原始,不同于现代人的审美态度,但这种基于直觉的认识和体悟也为后来的美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周朝到战国时期在周朝到战国时期,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和流变,对于美的认识和体悟也更加深刻。

儒家学派的思想流派在此时候也逐渐崛起,儒家学派主张道德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治理的有序,然而这种理念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学派主张“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这样的思想贯穿到他们的审美判断中,他们认为“中和为美”,意味着和谐、稳重和平衡。

而在此时的佛家学派以及道家学派中,亦都有对于美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在道家中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成”,反对刻意追求和强制创造,倡导尊重自然、随遇而安,从而诠释出道家思想的审美理念。

而在佛教中,对于美的思考包括了对于万物的绝对息灭和涅槃之境的思考,体现出了一种超然的美学。

第三阶段: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的成熟起来,对于美学的思考和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著作较多,对于美学领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经验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比如汉书当中的音乐和舞蹈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对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重视和理性思考。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在中国广泛存在并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创立基于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并通过历代学者的探究和传承不断丰富和深化。

本文将从古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美学标准、美学范畴、美学价值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至《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的审美思想,但正式的美学理论萌芽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美学理论多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美学理论独立成形的时期,汉初学者发展了“天人合一”、“大美”、“随天造化”之学说。

唐代尤以“韩愈检讨古文、提倡文学”、“刘勰《文心雕龙》”、“颜真卿研究书法”而闻名于世。

宋代《明皇幸蜀记》中“石城之围”的题画不仅将审美价值提升到极致,还是第一篇宣扬“写生”的唯美散文。

这些文艺理论不但盛行于学术、文学、艺术界,也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美学理论反复被研究、丰富和继承,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美学理论思想。

二、美学标准中国古代美学学说是以儒、道思想为基础,其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的“德行规范”合二为一,形成一系列美学标准。

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强调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借此蕴涵审美情趣。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形神合一”、“胡不归山林,归林山也”等美学标准逐渐形成,强调事物的神韵、形式与内容、内外、形象与精神和谐统一。

另外,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还突出了审美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传统的中华美德被认为是美的大众化标准,是美的高峰。

三、美学范畴美学理论涉及到的范畴丰富多彩,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可以单独提出以下一些范畴:1. 音乐与声音美学音乐和声音的审美受到很高的重视,演化出各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例如“真乐”、“雅乐”、“野乐”等。

2. 诗、散文的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以“笔墨意境构建”为特色,强调诗、散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东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东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东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言东方美学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学科,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文化圈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

本文将探讨东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其他东方国家,深入剖析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中庸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的美学思想强调“君子修身,以致天下”,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道家则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追求“道”的境界,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美。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塑造了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和中古时期。

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

这些艺术形式以表现自然、表达情感为主要目标,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将自然景物和个人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在中古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中国的文人墨客将佛教的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注重内心体验和境界的表达,追求超越形式的境界。

禅宗美学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意境和精神内涵。

日本和韩国的美学发展日本和韩国作为东方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也有着独特的美学发展。

日本的美学思想主要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日本的美学强调自然的美和简约的审美,注重细节和空间的运用。

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花道、武士道等,都体现了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简约的追求。

韩国的美学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韩国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传统。

韩国的美学强调整体的和谐和自然的美。

韩国的传统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注重整体的和谐感和自然的表达。

东方美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东方美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五章中国美学

第五章中国美学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1、思想源流: 中----儒、道思想,伦理道德,注重主体,压抑了抽象思维,艺术思维充分 发展。 西----古希腊哲学,思辨性、美的本质、科学性、注重客体。 2、艺术实践概括: 中----抒情文学、主观情志,偏重表现。 西----对自然的模仿,偏重再现。 3、研究方法 中----艺术现象入手,又下到上,有感而发;道德哲学,社会整体和谐,天 人合一。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 西----逻辑性、科学性哲学。 4、具体表述 中----形象比喻、感受、想象。 西----分析、抽象的逻辑性,思辨性、理智。
孔 子: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和社会的理性道德规范的和谐统一
儒家代表:孟 子---人格美、审美活动的社会性、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
道 家 代 表 : 老 子
古代的一种新的美学的崛起, 辩证的观点。
庄 子: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谈到丑,审美感受不是单纯的感官,是超功
利的直观,审美感知的心理状态是感觉与理解、情感与理解、主观与客观高 度统一的状态。
第三节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1、以善为美 2、中和之美 节制之美 和谐之美 3、自然美的比德说 人的道德情操 4、自然全美
第四节 中国近代美学的主要特征
1、时代特征:反封建传统的感性启蒙 2、思想特征:会通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 3、理论特征:探索意境理论的自觉努力 4、目标特征:近代审美理想的伟大变革
(2)继续发展 美学理论突破与创造,稍逊于前代。 诗歌美学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话、词话之中。 书画美学中比较重要的是郭熙、苏轼和黄休复 等人。
四、明清美学------中国美学的发展和繁荣
(1)诗文美学
王夫之“情景融合”论、叶燮《原诗》对古 典美学的总结 (2)书画美学 《书法雅言》、《艺舟双楫》、《艺概》、 《华山画序》、《画旨》、《画鉴》、《画 品录》 (3)小说美学 叶昼、毛宗岗、脂砚斋、金圣叹、张竹波 (4)戏剧美学

中华美学思想的源流

中华美学思想的源流
中华 美学来自思想 的源 流 杨春 时
摘要 :中华美学思想来源主要有儒 家美 学、道家美学和禅 宗美学。儒 家美学 以善 为美 的本质 ,美为 善 的形 式, 有伦理 主义的倾 向。道 家美学反对文 明教化 ,以 回归 自然天性为美 ,有 自然主义 的倾 向。禅 宗的直观 、顿悟 的 思想也影 响 了中国美学。儒 、道 、禅 美学思想经历 了《淮南子》、魏晋玄学 、《文心雕龙》、宋代严 羽顿悟说 、明代 李 贽童心说 等五个 关节点,融为一体 ,并发展到最高形态。 关键词 :中华美学 ;儒 家美学;道家美学 ;禅宗美学
作 者 简 介 :杨 春 时 ,四川 美 术 学 院特 聘 教 授 。
中 图 分 类 号 :B83—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1569(2018)04—0180—09
中华美 学源 远 流长 ,发端 于春秋 战 国 ,承 续 诸子 百 家 ,融 会 而成 ,其 中儒 家 、道 家 以及 后 来 的佛家 (禅 宗 )影 响最 著 。早期 (先秦 ),儒 家 、道家 等提 出 了 自己的美学 思 想 ,但并 没 有形 成 完 整的美 学理 论 。佛家 否定 审美 ,因此 不 具有美 学 思想 ,但仍 然对 中华 美学 思想产 生 了影 响 。秦 汉 以后 ,儒 、道美 学思 想合 流 ,佛 家 (主要 是 禅 宗 )思 想 也 渐 渐渗 入 其 中。 因此 ,作 为一 个 完 整 的理论 体 系 ,中华 美 学在历 史形 成过 程 中受 到 了多家哲 学思 想 的影 响 ,儒 、道 、禅 思想 融会 于 一 炉 ,是 多元 化统一 的。有 鉴 于此 ,应 该把 中华 美学 作为 一个 整体 ,对其 思想 渊 源作 出考察 。
一 、 诸 子 百 家 的兴 起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
摘要: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同派别的学说。

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都对中国后世美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及墨家美学思想加以总结。

分别介绍了各家美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68-01
虽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基本是伴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的,美学发生论里也有劳动发生一说。

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是在18世纪的中叶。

而在中国,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就的思想体系中就包含了早期的一些美学思想,并对后世造成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美学思想体系。

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于是各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来治理国家。

在先秦诸子提出个子思想和主张的同时,也涵盖了其自身对美的界定,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早期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美学思想大体有以下几种: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

各家观点有同有异,既互相联系,又存在分歧,形成了中国美论的多样性。

也为后世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观点主要有:“比德”为美、“中和”为美。

“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其含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的道德的某种象征;自然物的美,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正义》指出:“仁者乐山”,“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孟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有不竭的“源泉”,在于它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正如同“君子”有深厚的道德之“本”,道德修养循序渐进一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诗经》曾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此之谓也。

”“因此,“比德”为美的思想成为儒家美学的一个主要方面。

“中和”为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这是说“礼”的应用范畴当中,“和”的状态是最为重要和可贵的,同时这也就产生了一种美。

如果人人内心平和,则独立个体
的人处于一种“美”的状态;而国家中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则这个国家就是美的,从而提出“中和”为美的思想。

二、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认为美的本质是“道”。

“道”具有一系列特征,美也呈现出一系列形态。

从“道”出发提出了知美即恶,从美的对立面去认识美与丑,美与真。

在老子美学中真实的美学根本条件,他说的真实,主张返朴归真,以道家契合,使精神进入恬静,愉悦的境界。

这对现代朴拙、天真、平淡、执着——的审美影响最深。

“道”超越形色名声,因而,经验之美是有限的,不是至美;无限之美恰恰是不可经验性的,“至味无味”、“至乐无乐”。

据此道家论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

以“淡”为美作为一种美学思想被老子提出。

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意淡”,淡泊世务,超然物外。

二是“情淡”。

既然世俗的一切不必太在意,因而任何事情都无须太投入、太动情,哪怕面对生死大限也应当气定情安,神态自若。

三是形淡。

这是人格的“淡”之美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

所谓“简淡”、“疏淡”就是指此。

“大道若简”,“至道不烦”、“明道若昧”。

简淡之人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应以“希言”、无为、不留痕迹、不露声色为特点,从而给人留下回味不尽的意味。

“自然”为美,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老子》说:
“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莫之命而常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种观点辩证的提出了,美之所在,贵在自然,而不可刻意为之。

道家的美在自然,立足于宇宙,讲求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的虚无飘渺之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因为墨家一向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墨子就曾提出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

墨子认为,礼乐艺术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故此,有些学者认为,墨家不喜欢美,墨家无美学。

易中天先生就曾在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系列讲座中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首先可以肯定墨子的确提出过“非乐”的观点。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片面的把墨子“非乐”的观点看做反对美,而是应该正确理解墨子的意思。

墨子反对的是儒家的礼乐。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乐已经纯粹成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工具,他们为了一己之享乐,置下层百姓的死活不顾,此时的乐已经完全异化了。

墨子正是认识到了乐的异化,认识到了这乐对劳动人民来说,已经是灾难而不是享受了,所以他就难免矫枉过正,放弃了与劳动人民无关的、无利的审美。

所以,墨家并非真的不喜欢美,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美学思想,与之相反,这恰恰提出了墨家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

墨子
的美学思想,从内容上看,是重实用;从形式上看,是尚简洁“简”就是简单、简洁、明了,与“烦琐”相对;“约”就是节约、节俭,和“铺张浪费”相反。

在墨子心目中,和“节俭节约”的法则相协调的就是美,否则,就不是美。

而这方面的美学思想重要体现在“节用,节葬,非乐”等观点中。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时期所提出的美学观念既有异,又有同。

但不论如何异同,他们都直接影响着后世中国人的审美与创造。

为来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家美学都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

我们应加以充分了解认识,取长补短,使自身具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