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4.11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和所有人一样,爱因斯坦也犯过错误。

和大多数物理学家一样,他有时也会把这些错误写入论文发表出来。

通过这些错误,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他关于宇宙的科学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时,爱因斯坦的错误也给前沿科学发现带来了挑战。

在推进人类知识的极限之时,我们很难知道他写在纸上的理论与真实现象是否相符,也很难知道他那激进的新想法究竟是给后人带来对科学更为深刻的认识,还是阻碍后人对科学的深入探讨。

爱因斯坦最著名的错误是他为了确保宇宙不膨胀观点的正确性而修改了自己的广义相对论。

这个错误广为人知,是因为他自己都称其为一个“大错”。

1915年当他完成广义相对论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我们的银河系被一个静态、永恒且无穷大的虚空环绕。

爱因斯坦意识到,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产生的引力无处不在地互相吸引,会导致物质向内塌缩,因而宇宙的静态解是不可能成立的。

在1917年的一篇文章《使用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思考》中,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常数项,以保证宇宙是静态的说法是成立的。

他设想这个宇宙学常数项可以在整个空间中提供抵抗引力的排斥作用,避免物质向内塌缩,而这一想法没有任何物理依据。

引入宇宙学常数后的十年间,出现了很多宇宙并非静态的证据。

起先,爱因斯坦是抗拒这些结果的。

1927年比利时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建立了一种类似大爆炸的膨胀宇宙模型,两年后,埃德温·哈勃又发表了关于星系退行的里程碑式的文章。

后来,爱因斯坦拜访了哈勃并且观摩了哈勃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望远镜,最终转过弯来,接受了宇宙非静态的学说。

1933年,爱因斯坦赞扬勒梅特的宇宙学理论:“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美和令人满意的对自然的解释。

”在一个膨胀宇宙中,不再需要宇宙学常数来保持静态,这对爱因斯坦来说不算损失,他甚至在1919年就指出这个常数“严重损害了这个理论的形式美”。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3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施雨岑、王鹏、徐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材料二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潮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

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

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

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哈尼梯田四要素同构图
A.同构图中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
B.从自然气候看,②处一定比④处更 干热、降水更少。
C.从地理尺度看,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D.①和④为③的开发利ຫໍສະໝຸດ 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

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

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因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

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湖南省2025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2025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2025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

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

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

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

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

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

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

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

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

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

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

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

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

他甚至使用骈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

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

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透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

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

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

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

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

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

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

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②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

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③西洋画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在中国则人体圆雕远不及希腊发达,亦未臻最高的纯雕刻风味的境界。

晋、唐以来塑像反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西洋后来画家的范本。

而商、周钟鼎敦尊等彝器则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表现中国宇宙情绪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

④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

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

物象融于花纹,花纹亦即原本于物象形线的蜕化、僵化。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抽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20世纪初以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跨学科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发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人类需要处理越来越“复杂、变化、多样”的问题。

系统科学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当时就指出,“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随着整体论在现代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成功复兴和发展,这种特别关注“整体性”的系统思维方式受到许多学科的认可,并被应用。

尽管不同学者或学派对系统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或者说具有系统性的关键。

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这种相互作用指的是:“若干要素(p),处于若干关系(R) 中,以致一个要素p在R中的行为不同于它在另一关系R中的行为。

如果要素的行为在R和R中并无差异,那么就不存在相互作用,要素的行为就不依赖于R和R。

”也有学者认为“一个系统是客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集合”。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2024.1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2024.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

“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江苏省扬州市 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江苏省扬州市 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注意事项: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大家都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没有注意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

像“有线电视新闻网”这种新形态的传播媒介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

针对特定读者群的杂志则是窄播的例子,所迎合的是特定的较小人群的口味。

所以大众传媒在这段时间内变得既大又小。

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只针对个人。

当传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年龄、收入、购物习惯等时,它也就掌握了“我”——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这种推理完全忽略了窄播和数字化之间的差异。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我”包含了一些在人口学或统计学上不具丝毫意义的信息和事件。

你无法从我的岳母住在哪里、昨晚我和谁共进晚餐,以及今天下午我要搭乘几点的班机到弗吉尼亚州去这类事情中,找出关联性或统计学上的意义,并且从中发展出适当的窄播服务。

但是,这些与我有关的信息却决定着我想要的新闻服务可能和某个不知名的小镇有关。

人口统计学不会关注数字化的个人,假如你把后信息时代看成超微的人口统计学或高度集中化的窄播,那么这种个人化和汉堡王广告词中所标榜的“按你喜欢的方式享受汉堡”没什么两样。

2024年秋期南阳市高三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秋期南阳市高三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秋期南阳市高三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末,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技术系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是()A.菲薄(fěi)惩创(chéng)激亢(kàng)长歌当哭(dàng)B.自诩(yù)埋.怨(mán)攒射(cuán)赁屋授课(lìn)C.颓圮(pǐ)不惮(dān)屏息(bǐng)殒身不恤(xù)D.倒溯(sù)浸渍(zè)愀然(qiǎo)叱咤风云(zhà)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顶()A.吹毛求疵信誓旦旦纤纤素手苍海月明B.轻拢慢捻怨天忧人夙兴夜寐长途跋涉C.形影相吊蒸蒸日上舞榭歌台潜移墨化D.豆蔻年华游刃有余蹑履相迎销声匿迹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退居二线,摆脱了繁杂的事务,还没过几天的____ 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②我国在世界基因领域的地位,再次得到______。

③市场上保健品五花八门,实际效果_____ 怎么样,人们无法辨别。

A.清净承认究竟B.清静确认终究C.清净确认究竟 D.清静承认终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冲击波”病毒肆虐全球,它提醒我们,反病毒战迫在眉睫。

B.世界杯比赛时,比赛所在城市的人多数都到比赛现场去看球了、居民区里常常是十室九空。

C.这两人竟然大声争吵起来,而图书管理员竟自继续埋头看杂志,对眼前发生的纠纷视而不见。

D.小林自卫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小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讳举例·序》)。

B、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C、陈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D、“你们——”老师亲切地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昨天的半决赛中,古巴队和秘鲁队以3:1和2:1分别战胜韩国队和捷克队。

B、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本市交管部门将根据本市情况,重点整顿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开车,逾期不年检,闯红灯等十种违章。

D、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地动仪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张衡首先制造的。

7、选出修辞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四周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C、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紫色的花。

D、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8、选出风格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新体诗歌“楚辞”,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下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的“诗话”批评专著。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中国现当代小说《边城》、《哦,香雪》、《荷花淀》的作者分别是叶圣陶、铁凝、孙犁。

10、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自得,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A、一开始写饮酒饯别,“饮”是使动用法。

第二句的设问表露了作者对友人亲切爱护的深厚友谊。

B、“不自得”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C、后两句是说,那尘世的功名利禄和山中的悠悠的白云一样无穷尽之时。

D、这首五言古诗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则词浅意深,蕴味无穷。

二、填空题(10分)1、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长篇小说是_____朝的《________》。

它的作者是_________。

2、<<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以四言为主。

3、单据属于_______性条据。

便条是一种具有一定格式、内容单一、书写简便、使用广泛的______类应用文。

4、《我愿意是急流》是____国作家_______的作品。

5、《肖邦故园》中的主人公肖邦是______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6、___________,美人之贻。

7、《将进酒》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9、屈原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挽歌,也是一首咏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颂歌。

三、判断题(10分)1、《合欢树》作者史铁生,文章通过对母亲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的内心痛苦。

()2、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母亲的一生,一是写母亲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一是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3、方苞是明代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

()4、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与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曾向他们学过礼法。

()5、书信、计划、通知、启事都必须写标题。

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6、著名现代理论家邓拓写的《不求甚解》是一篇文艺随笔。

()7、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8、莫泊桑,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获得“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著名的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等。

()9、《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里“六艺”指的是《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六种儒学经典著作。

()10、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材料、结构、语言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线索和顺序。

()四、阅读理解(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3分)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1、上面文字出自著名小说《》,作者是19世纪()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被誉为“()”。

(每空1分,共4分)2、结合上面的文字,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寒伧:3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意义?(3分)4、以上三段文字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5、以上三段文字所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6、第(3)段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是什么?()(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0分)读书人是幸福人。

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不断追求崇高.情趣变得高尚。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

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

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伤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选文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末尾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________论据,这两句话在修辞上属于 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3、文段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选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请写出杜甫有关读书的一条名言。

(1分)5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共12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