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
四川医学 2 1 0 0年 l O月第 3 1卷( l ) Scu nMei l o ra,0 0,c. 1No 1 第 0期 i a h dc un l2 1 59
腹 横 纹 小 切 口治 疗 J 腹 股 沟 疝 ( 10例报告) L 附 2
谭茂 林 , 卓
垫等。②手术治疗 : 目前小儿腹股 沟斜疝在治疗上首
选 手术 , 因为绝大 多数 / J疝 最 后 都 需 要 手 术 才 能治 ]L ,
愈, 手术 的 方 法 中又 有 两 种 , 即开 刀 手 术 和 腹 腔 镜 手
11 一般资 料 : 患者 10例 , 中男 15例 , 1 . 本组 2 其 0 女 5 例 , 龄 1 7岁 , 均 ( + . ) 。斜 疝 12例 ( 中 年 — 平 5 18 岁 0 其 右 侧斜 疝 8 5例 , 侧斜 疝 1 ) 直 疝 l 左 7例 , 8例 ( 侧 直 右 疝 1 , 2例 左侧 直疝 6例 ) 。本 组 患 儿 疝 嵌 顿者 均 先 行
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 方法
③因为/ J腹股沟管尚在发育之中, ]L , 因此 , 它的各构成 壁结 构薄 弱 , 腔直 ( 管 由后垂 直 向前 ) 短约 2~ I。 3OI T
32 ,L 的治疗 : . d J疝 ①保守治疗 : 适用 于半岁 以内的
/J , I L 还有 可能 自行 消失 , 可 采 用 穿 丁 字 裤 , 加压 , 也 放
手 法复 位 , 儿近期无 发热 、 患 咳嗽 、 呕吐 、 胀等 症状 。 腹 1 2 手术 方法 : 组 患 儿 在氯 胺 酮 麻 醉 下 , 患 侧腹 . 本 选
术。传统 的手术切 口, 是腹股沟平行 的斜切 口, 口较 切 长 , 后 瘢痕 明显 , 患者 带 来 一定 的心 理 影 响 ; 术 给 而腹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1 临床资料 1.1 一 般 资料 本组 364 例 , 男 360 例, 女 4 例 , 年 龄 4 个月 ~9 岁, 平均年龄 2.6 岁。腹股沟型 88 例, 阴囊型 276 例, 难复性疝 13 例 , 嵌 顿性疝 57 例 , 先 行手法 复位, 24 h~48 h 后 再 手 术 治 疗。 手 术 后 复 发 疝 不 用 此 法 治 疗。 1.2 手术方法 仰卧位, 采用氯胺 酮静脉麻醉, 选取患侧 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 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 长约 1 cm, 切 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 组织至耻骨筋 膜前方外环 口下方, 用钳 分开切口, 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 将其提出切口, 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分开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 找到疝囊, 分离后切开证实, 横断疝囊, 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 外脂肪处的疝囊颈, 用 4 号丝线结扎和缝扎。然后创面止血, 阴 囊内牵拉睾丸归位, 1 号丝 线缝合皮下, 皮肤切 口可以用 0 号 丝线缝合 1 针或用 ZT 胶黏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 364 例, 随访 3 个月 ~8 年, 复发 5 例, 复发率 1.4%。复发均为男性, 1 岁 ~2 岁 2 例, 4 岁 1 例, 6 岁 1 例, 7 岁 1 例。1 例 因术后发热 、腹 泻 1 个月 伴消瘦, 1 例因合 并尿道下 裂行 手术治 疗后 排尿 费力, 1 例 因合 并营养 不良 、瘦小 , 还有
经验 体会
5 例, 敏感 多疑 2 例, 争强 好胜 3 例, 自私 任性 4 例 , 心胸狭隘 3 例, 情绪不稳 2 例, 依赖性过强 2 例, 性格内向不随和 3 例, 开 朗活泼 2 例; ③家庭因素 : 父母 离异 3 例, 过分 溺爱 6 例, 父母 要求过于严格 3 例, 随祖父母生活者 2 例, 父亲亡故 2 例; ④学 校因素: 老师过于宠爱 4 例, 老师经常批评 2 例, 与同学关系不 好 3 例。

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20例临床观察

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20例临床观察

中图 分 类 号 :R 5 . 1 6 6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结 果

由 于解 剖 及 生 长 发 育 因 素 的 影 响 , 股 沟 斜 疝 是 小 儿 腹 外 科 的常 见病 及 多 发 病 , 1岁 以 内 的 患 儿 少 数 可 通 过 非 除 手 术 治 疗 自愈 外 , 大 多 数 均 需 要 通 过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 绝
复正常饮食 。
伤 的主要原 因是 由于术 者在 未辨 清解 剖 的情况 下而 盲 目
分离 、 断。尤其 是在 游离 疝囊 时 , 剪 由于 输 精 管 远 没 有 精 索 血 管 那 样 容 易 辨 认 而 更 易 损 伤 J 本 组 2例 精 索 损 伤 。
横 纹 的横 行 短 切 口长 2 0~30c . . , 露 外环后切开 之 , 暴
腹 膜 鞘 突 未 闭 是 小 儿 疝 发 生 的 解 剖 基 础 , 此 , 确 因 准 地 施 行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关 闭 鞘 突 对 绝 大 多 数 小 儿 斜 疝 均 可 达 到 治 愈 的 目的 。本 组 统 计 数 据 表 明 , 后 疝 复 发 的 机 术
摘要
汉中
7 30 ) 2 0 0
目 的 : 察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治 疗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的 临 床 效 果 。 方 法 :2 观 30例 患 儿 均 施 行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 结 果 : 术 副损 伤 及 术 后 并发 症 的发 生 机 率 达 1. % , 儿 疝术 后 阴 囊血 肿或 水肿 发 生 率 最 高 , 3 70 , 手 03 小 达 .5 % 其 次 副损 伤 中 的血 管 损 伤 达 185 。 术后 疝 复 发 的机 率仅 为 12 % 。 结 论 : 下腹 部 小 横 切 口行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7 % .5 经

下腹横纹小切口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疝囊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6例体会

下腹横纹小切口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疝囊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6例体会
o u ii ,a d cs ltn a o a sg me tt a n g src c nc r r b cn n ip ai:a rnd m s in n r li a t a e . i i
策略 应用 于提 高 5 F 一 u的抗肿 瘤 的效果 上 , 其生 化作 用 的凋 JCi cl1 9 ;1 4 :4 - . 根据 l Ono 9 2 0() 1 8 n 5 变、 细胞 内代谢特点 , 一些 新 的药物 应用 于 临床 , 一些 口服 化疗 【]a e o S g c iT k c iR e a.A ayi o h uvv 如 5T k n ,Nou h ,Kiu h t1 n s fte sria l s l 药物 便加 人 了 T s及 D D抑 制 剂 ,一 u调节 剂 亚叶 酸 (V) 使 p ro n rs ca l tg V a ti a c r n S r c l2 01 P 5F L 的 e id i e e tb e sa e I g rc c n e .An u g Ou o 0 ; s 用等 ,在 一定 程度 上提 高 了化 疗药 物 的敏感 性 而 降低 了毒 副 作 8( :1- 1 3 25 2 . ) 用, 这都 是基 于对这 些相关 因素 作用 机制 的 了解而广 泛应 用在 临 【] a e b r V. hmiyaesnh t e—atre e zmei a1 6D n n egP T y dlt y tea s agt ny n cI ~ 床的, 同时也为 探索更 为有 效 的化疗药 物提 供 了思路 。和传 统检 cr h m te p . i h i hsA t 17 ; 7 2: - 2 e c e o r y B o i Bo y c 9 7 4 3( 7 9 . ha cm p a )3 测方法 相 比, 前 一些 新 的具有 特异 、 目 高效 、 的方 法被应 用 到 【] r L Q i I a S e a. hr ao ie c n h r 灵敏 7G e J , u n M, s i A t P a eknt s d p a- a t n m l 1 m i a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o 4 c s s a i n s i b e v t n g o p we e g v n mi i l n a i e s r e y o e n a s c’ i h l a i n y tp te t i o to f5 a e .P te t n o s r a i r u r i e n ma l i v sv u g r fh r i a S h g i to . e a i n s n c n r l o y g g o p we e g v n r u i e s r e y i b e v n e f lo i g i ms i cu i g c r a e p r to fi i n y a d e f c ,c mp i a i n r u r i e o t u g r ,w t o s r i g t o l w n t n h h e , n l d n u e r t ,o e a i n efc e c n fe t o l to c a d r c r e c a e Re ul s Al p te t r u e , n a i n s i b e v to r u r u e i r t h n n c n r lg o p n e u rn e r t. s t l a i n s w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c r d a d p t t n o s r a i n g o p we e s p ro o t e o e i o to r u e
C趟 Du t z oe 删 Ze h nwe i
T eC i rn s opt , h j n nvri c o l f dcn , a gh u3 0 0 , hn h hl e ’ si lZ ei g iest S h o o iie H nz o 0 3 C ia d H a a U y Me 1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单人骥(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外二科 高安 330800)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较高,具有不同于成人的发病特点,故其手术方法亦与成人不同。

我院自1985年~1996年共收治712例,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10min~20min即能结束手术,平均每例手术费时16min。

术后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为0.7%。

并发医源性隐睾1例,占0.14%;阴囊血肿及水肿13例,发生率为1.8%。

现就其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及防止并发症三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鞘状突仍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以后闭合的机会越来越小,故笔者认为对6个月后腹股沟斜疝不愈的婴儿进行手术为治疗本病最有利的时机。

2 有关手术方法1) 麻醉选择:氯胺酮分离麻醉,按每公斤体重6mg肌注给药,可维持30min左右。

2) 切口选择:小儿腹股沟管很短,只有1cm ~1.2cm长。

通常在内环与外环之间取长约1.5cm 横形或斜行小切口即可。

3) 疝囊高位结扎及止血:切开皮肤后用小弯钳在外环部位钝性分离,分离提睾肌,提起疝囊前壁并切开。

距疝囊颈约1.5cm处提起疝囊后壁,用蚊式钳钝性分离后横断,分离疝囊至腹膜前脂肪平面,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保持疝囊完整性,高位贯穿缝扎,外加单线结扎,剩下疝囊仔细止血,不必剥离。

4) 切口缝合:1号丝线垂直褥式缝合一针即可。

3 有关并发症的防止 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损伤小、费时少,大大降低了术后疝复发、医源性隐睾、阴囊水肿及血肿的发生率。

1) 术后疝复发:疝囊后外侧壁与精索血管、输精管紧贴,分离时不要将疝囊撕裂,向颈部分离时见到腹膜前脂肪才算到了高位。

术中撕裂疝囊,分离未到高位使大疝囊变成小疝囊都是疝复发的原因。

传统的荷包缝合可能造成疝囊撕破或遗漏,而本法贯穿缝扎则可避免之。

2) 医源性隐睾:疝囊分离面大,腹股沟管瘢痕组织收缩,使睾丸上缩,即形成医源性隐睾。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论文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论文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22例患儿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全部治愈。

手术时间单侧3~7min,平均 5min;双侧7~16min,平均12min 。

术后住院1~3d。

随访6~19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效果好、恢复快、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及术中能探查对侧隐匿性疝等优点。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儿童;腹腔镜辅助;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9-01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2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 0.8 ~2岁;右侧斜疝11例,左侧8例,双侧4例。

19例单侧斜疝中5例发现对侧隐性疝。

1.2手术方法:采用气静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顺皮纹小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上,切口长约1~1.5 cm。

用皮肤拉钩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后,找到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直至提出疝囊,将疝囊周围组织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显露腹膜外脂肪后打开疝囊,置入30度或50度镜后用2号丝线在高位处结扎疝囊,同时建立气腹及采取头低脚高位约15度。

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

用镜头探查对侧内环口,如对侧存在隐性疝,可见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

明确后撤镜,适当轻压腹部排出腹腔内气体后用2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在结扎线远端2mm处用2-0可吸收线缝扎疝囊。

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切口皮肤用记忆合金线皮内缝合。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2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2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2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部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52例小儿斜疝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

结果:术后6天拆线,52例患儿切口甲/Ⅰ愈合,手术时间约为12±3分钟,术后第一天发生睾丸肿大者15例,占男性患儿的31.3%,第三天睾丸肿大逐渐消退,7天左右完全正常。

52例病例全部随访,术后一年复发者2例均在8—10岁年龄组,建议做高位结扎修补术,其余50例恢复良好无复发。

结论:与传统的腹股沟斜疝手术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都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小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小儿腹股沟疝中以先天性斜疝最为多见,一般主张在一周岁以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因其在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可使腹壁加强[1],随访6月—1年手术效果满意、恢复快、平均住院3—4天。

我院外科从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共52例,均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8例、占92.3%女4例、占0.77%。

其中2—7岁44例、占84.6%,8—10岁8例、占15.4%。

疝囊降至阴囊者45例、占男性患儿的93.8%,疝囊降至大阴唇者2例、占女性患儿的50%。

无肠管坏疽嵌顿疝3例,手法复位成功后手术治疗,术后1年内复发者2例,均在8—10岁年龄组。

术后患侧睾丸肿大者15例,占男性患儿的31.3%,住院一周痊愈出院。

1.2术前术后处理:术前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而发生窒息,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鲁米那。

给予镇静,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麻醉选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术后伤口压沙袋9小时。

术前30分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运用单一广谱抗菌素,术后停止使用抗菌素。

1.3手术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常规消毒铺单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靠内侧1cm至耻骨结节方向的斜切口长约1cm。

下腹横纹肌小切口手术联合皮内缝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6例临床分析

下腹横纹肌小切口手术联合皮内缝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6例临床分析
V S D( 封 闭式 负压吸 引技术 ,是一种德 国医师首创 的新型引流技术 )
法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VS D 是临床 中治疗 骨科创伤及创 面感染的不
错选择 。
参 考文 献 [ 1 】 黄巧 玲 , 李剑 飞 . VS D治疗 骨科 创伤 及感 染创 面 的I 临床疗 效观 察
1 . 1一般 资料 本组共 1 9 2 例 ,男 1 7 8 例 ,女 1 4 例 ,年龄 1  ̄ 7 岁, 平均4 . 5 岁 ,左 侧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 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 1 . 4统计学分 析 所 有数 据使 用 S P S S 1 2 . 0 软件 包处 理 ,计量 资料 以均值 土标准 差 ( 土S )表示 ,采用维E 验 ,计数资料 采用卡方检验 。 P<0 . 0 5 ,差 异 有 统计学意义 。 2结 果
常规 的腹股沟斜 切 口切开腹 外斜肌腱膜 ,打开腹股沟 管 ,将提睾肌后 找到疝囊 , l J 于高位游离疝囊 并行结 扎术 ,最后逐层缝合切 口。
1 . 3观察指 标
方法 。为探讨探 讨下腹横 纹肌小切 口手术联合皮 内缝合治疗d , J L 腹股 沟 斜疝 的临床应 用价值 。2 0 0 9 年1 月 至2 0 1 2 年1 2 月 ,笔者 采用下腹 横 纹肌 小切 口手术 联合皮 内缝 合治疗d , J L 腹股 沟斜疝9 6 例 ,获得 了满 意 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 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 J ] . 实 用 临床 医学, 2 0 0 9 , 1 0 ( 7 ) : 5 1 — 5 2 .
[ 2 ] 武 志 坚, 李 东镖 , 王霄 虎 . 封 闭负压 引流 技术 治 疗2 5 例 骨 科创 伤 感染 临 床疗 效分析 【 . 『 】 . 吉林 医学 , 2 0 1 1 , 3 2 ( 3 6 ) : 7 7 0 3 — 7 7 0 4 .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双侧 3例 , 合并睾丸鞘膜积液 7例 , 顿疝 1 。两组患者性 嵌 9例
别、 年龄 、 发病部位 、 合并症以及 嵌顿情况等差 异无 统计学意 义
女 4例 , 年龄 1 0 平均 254 . ) , ~1 ( . 05 岁 右侧 4 - 1例 , 左侧 9例 ,
2 1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情 况 比较 .
切 口组 ( 0 0 ) P< .5 。见后 下床时间
和总住院时间短于斜切 口组 ( P>0 0 ) 手 术时 问明显短 于斜 .5 ,
4 0 . 3 2
较研究发现 , 两种药物剂量均能降低血 F H、 H、 :P水平 , S L E、 且
E 和 P水平下 降明显 , , 与治疗前 比较 , 异具 有统计学意 义( 差 P < .5 。两种 剂量用 药后 子宫 内膜 厚度 均有所 减少 , 明两 00 ) 说 种剂量均能达到治疗 围绝经期 D B的效果 , U 且治疗效 果相 似 , 无 明显差异 。因此 , 根据最 小计量 原则 , 笔者 认为采 用米 非司 酮 62m .5 g更适 合于临床推广 用药 。
中 国实 用 医 刊 , 0 83 ( )4 _5 20 ,5 1 :44 . 收 稿 日期 :0 2 -1 2 1 ̄52
小 切 口疝 囊 高位 结 扎治 疗4 J 腹股 沟斜 疝 临床 分 析 ,L
Clnc lAn lss o r ame t o e iti I g ia Hen a wi mal I cso i ia ay i n T e t n f P d arc n un l r i t S l n iin h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 选 择我 院 2 0 09年 1月 ~2 1 0 1年 1月普外 科

外环口微小横切口治疗小儿斜疝46例临床分析

外环口微小横切口治疗小儿斜疝46例临床分析

多为先天性f l J , 腹膜鞘状突未能闭锁退化是/ V J L 腹股沟 斜疝发生的病理解剖基础[ 2 ] 。 男女发病率之 比为 1 5 : 1 l 3 I 。 出生时即发病 的患儿 6个月 以后 自行愈合 的可能性并 不大 , / b J L 大 网膜发育不全 , 疝 内容物为小肠多见 , 疝 块突出时影响患儿 日常活动 ,嵌顿后可能会引起肠梗 阻、 肠坏死 、 睾丸缺血陛炎症等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远 期疗效差,对 6 月龄患者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其常 规有效的治疗方法。 传统术式切 口长、 费时网 、 创伤大 、 疼痛 明显 , 术后需要卧床休息 3 d 、 恢复慢, 不利于患儿心理健
自然皱 着 内 、 美观, 无 明显瘢 痕 。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本组患儿 4 6 例, 均为男性 ; 单侧发病 ; 年龄 2 岁一 1 0 岁, 平均 5 . 5 岁; 均为平诊手术。
1 . 2 方 法
3 讨 论

' b J Lபைடு நூலகம்腹 股 沟斜 疝 早期 可 保 守治 疗 ,过 去 的观 点认
儿 童腹 股 沟斜 疝 是, ' J  ̄ J L # t - 科 的常见 病 、 多发 病 , 大
盐水在精索表面与疝囊之 间注入生理盐水水垫 ,使疝 囊与精索表面游离 ,剪开横断疝囊后远端疝囊严密止
血 后 旷置 , 提起 近端 疝 囊 向下 牵 引 , 剥离 疝囊 至 腹 膜外 脂肪 , 顺 时针方 向旋 转 2 — 3圈后 高位 贯 穿缝 扎疝 囊 , 剪
子 的睾丸发育 , 也会影响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发育 ,
更 会对 孩 子的 心理造 成不 良影 响l 5 l 。 小 儿腹 股沟 斜疝 只

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研究

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研究

沟神 经 )腹壁 下 动脉 未 发 育 , 外科 肌腱 索 的 前 内 侧 找 到 白色 的 疝 囊 , 离 后 切 上 首 选 手 术 , 术 方 法 众 多 , 儿手 术 时 , 腹 分 手 小
膜 很薄 , 浅 筋 膜 难 以 区 分 , 中解 剖 层 与 术 个 。 开证 实 , 断疝 囊 , 近 端 疝囊 分 离 至 腹 机 一般 选择 在 出生6 月左 右… 小 切 口治 横 将
t 口, 口较 长 约 3 c , J 切 J ~4m 由于 /J 腹 外 lg - , 斜 肌腱 膜 下 的神 经 ( 腹下 神 经和 髂 腹股 髂
见 肉红 色 的 提 睾 肌 , 其 提 出 切 口 , 时 进 一步 扩 张 , 而加 重破 坏腹 股 沟 管的 生 将 此 从 睾 丸应 有 牵 拉 上提 感 , 开 提 睾 肌 , 精 理结构 , 分 在 形成 斜疝 。I L 股沟 斜疝 在治 疗 / J腹 ,
h v a ii s o ma ke r t ,u h a ma l n ii n, te tme s i h t a ma, u c r c v r , w e p n e e a .t s a e v r te f r d me is s c s s l i cs o l t r i ,lg t r u i q ik e o e y l o x e s , t 1I i wo t rh e tn i g xedn .
带 , 段形成 睾 丸固有 鞘膜 , 果 鞘状 突闭 下 如
沟 管 的 损伤 , 旦 发 生嵌 钝 , 果 比 较 严 长 约 lm , 性分 离 皮 下组 织 至 耻 骨筋 膜 锁 不全 就形 成 先 天性 疝 囊或 鞘 膜 积液 , 一 后 c 钝 再
重 。 术方 法 一般 采 用平 行 腹股 韧带 的斜 前 方 外 环 I 下 方 , 止 血 钳 分 开 切 口, 手 ; 1 用 可 加 上 出生后 腹 压 增高 , 未 闭锁 的鞘 状 突 使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观察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观察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取2011年5月到2012年10月我院7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组39例采用小切口高位结扎术,观察对比术后患儿的恢复和复发情况。

结果:手术切口大小治疗组小于对照组( p1.3数据统计方法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手术切口大小治疗组小于对照组( p <0.01);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切口大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对比分析组别例数切口大小(cm)下床时间(d)住院天数(d)治疗组39 2.18±0.26** 1.27±0.52* 2.50±0.81*对照组39 5.02±0.98 2.62±0.56 4.50±0.92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5。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分析,对照组术后阴囊肿胀发生率( 25.64%)明显高于治疗组(5.13%)(p<0.05),术后复发率(23.08%)明显高于治疗组(5.13%)(p<0.05)。

表2 两组术后阴囊肿胀及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组别例数阴囊肿胀复发治疗组39 10(25.64%)9(23.08%)对照组39 2(5.13%)2(5.13%)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3.1病因病理:小儿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癌囊常与精索和睾丸紧密愈着。

因薄弱的腹壁有变厚强的可能,所以手术治疗时,仅需高位结扎疝囊,从内环处关闭腹膜鞘突,不需切除疝囊和修复腹股沟管[2]。

(1)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是腹外斜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5例效果观察

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5例效果观察
另外 , 还可通过手 指 挤 压 中腹 部 ( 脐部) 帮助 寻 找疝 囊, 但 是挤压 的手 指要 远离术 区 , 以免使 术 区腹 外斜
结果 : 本组 手术 时间 1 0~ 3 0 mi n , 术 后无感 染病
例, 阴囊肿 胀 4例 , 未行 特殊 处理 , 术 后 5~ 7 d 自然
被广 泛应用 。手术 主要难 点 和关键之 处在 于寻 找疝
[ 2 ]曾国祥 , 毛艳平 , 黄修仿. d , J L 腹股 沟斜疝治疗体 会 [ J ] . 中华 疝和腹壁外科 杂志 : 电子版 , 2 0 1 2 , 6 ( 1 ) : 5 5 5 - 5 5 8 . [ 3 ]吴孟超 , 吴 在德. 黄家 驷外科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是术 后复发 的主要 因素。术 中尽量减少 游离 面 , 减 少 术后阴囊水肿 、 血肿 。 参考 文献 :
[ 1 ]马继 东. 小儿腹股沟斜 疝的诊治体会 [ J ] . 中 国医刊 , 2 0 0 3, 3 8
( 1 0 ) : 3 1 - 3 3 .
入 而发病 。右 侧睾 丸 下 降迟 于 左 侧 , 鞘状 突 闭锁也 较晚 , 故 右侧腹 股沟 斜疝 多于左 侧 ¨ 。1周 岁 以内 的患儿 可暂不 手术 。一般 认 为 , 患儿 1 岁 以后 疝 自 愈 的可 能性很 小 , 需 手术 治 疗 。 由于4 , J L 疝 不存 在 解剖 结构上 的缺 陷 , 且 随 着年 龄 增 长 肌 肉发 育会 增强 , 因此一 般仅行 疝囊 高位结 扎术 , 不需做 疝修 补 术 J 。经 腹横 纹小切 口行疝 囊 高 位 结扎 术 , 因其 创 伤小 、 简便 易行 、 并 发症少 、 切 口愈合 后美观 等优 点 ,

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液 的 质 量 和 种 类 。 大 面 积 烧 伤 发 生 代 谢 性 酸 中 毒 较 为 常 见 , 充 一 定 量 的 碱 性 药 物 是 必 要 的 。 在 输 液 量 足 够 的 基 补 础 上用 甘露醇 起到溶 质性 利尿 的作 用 , 游离 的血红 蛋 白 将 或 肌 红 蛋 白 从 尿 液 中 机 械 性 的 冲 洗 出 来 , 止 阻 塞 肾 小 防 管 , 防 再 灌 注 引 起 的氧 自 由 基 损 害 , 止 脑 水 肿 、 头 水 预 防 喉 肿 、 水肿 等并发 症 。 肺 本 组 病 例 只 要 有 气 管 切 开 指 征 的 , 部 尽 早 切 开 , 止 全 防 出现 喉 头 水 肿 至 病 人 窒 息 的危 险 , 有 效 的 清 除 气 道 分 泌 能 物 , 善 通 气 , 高 氧 饱 和 度 , 防 和 治 疗 肺 部 感 染 。 在 大 面 改 提 预 积 烧 伤 病 人 预 防 性 气 管 切 开 有 如 下 优 势 : 1 在 烧 伤 早 期 水 () 肿 不 明显 时行 气 管 切 开 术 , 使 解 剖 层 次 更 清 晰 , 作 更 安 可 操 全 。 ( ) 减 少 呼 吸 道 梗 阻 的发 生 。 ( ) 于 早 期 切 削 痂 手 2可 3便 术 过 程 中 的 呼 吸 道麻 醉 管 理 。 因此 , 面 积 烧 伤 合 并 吸 人 性 大 损 伤 气 管 切 开 指 征 不 应 过 严 。本 组 病 人 气 管 切 开 12例 , 2 除 去死亡 1 7例外 , 成 功 拔 管 。 均 以感 染 和 以 感 染 为 动 因 的多 脏 器 功 能 衰 竭 仍 为 烧 伤 死 亡 的第 一 原 因 , 面 积 烧 伤 , 肤 屏 障 功 能 降 低 , 死 皮 肤 大 皮 坏 组 织 又 成 为 细 菌 良好 的 培 养 基 , 大 面 积 烧 伤 易 发 生 全 身 故 侵 袭 性 感 染 , 染 性 和 非 感 染 性 因 素 引 起 的 全 身 性 失 控 的 感 炎性反 应导 致 M D O S发 生 发 展 。 本 组 1 3例 死 于 肺 部 感 染 和 全 身 创 面脓 毒 血 症 , 死 亡 病 例 的 7 . % 。抗 生 素 的 占 64 应 用 在 防 治 烧 伤 感 染 中 仍 是 有 效 手 段 , 期 抗 生 素 的 应 用 早 主要根 据病房 细菌学调 查及药敏 , 故 G 兼 菌 和 G一 , 用 菌 选

小儿腹股沟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72例分析

小儿腹股沟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72例分析
种 , 一种 是 腹横 纹 切 口, 于外 环 口上 位
方, 长约 0 8~10 r, . . e 此切 口与 腹 股 沟 管相 交 , a 比
较 容易找 到 外 环 及 疝 囊 ; 一 种 是 平 行 于 腹 股 沟 ‘ 另 管 的小 切 口, 于 耻 骨结 节 外 上 象 限腹 股 沟 管 的 位
因此 没有 必 要 切 开 外 环 , 织 损 伤 较 小 。与 传 组 统大切 口/ L 股 沟 疝 手 术 相 比 , 切 口疝 囊 高 bJ腹 小
位结 扎具有 瘢 痕 小 、 形 美 观 、 织 损 伤 小 、 外 组 出血 少、 手术时 间短 、 后 恢 复快 等 优点 J 术 。但 对 于疝 囊 巨大或 嵌 顿 疝 则不 适 合 小 切 口手 术 , 需 要 仍 采用 传统 大切 口进 行手术 治疗 。 3 3 小切 口疝 囊 高 位结 扎 手 术 要 点 . 小 切 口治 疗小 儿腹 股 沟 疝 定 位一 定要 准 , 管 是 腹 横 纹 切 不
( 均 35 ) 平 .d 。术 后 阴囊 肿 胀 2例 ( .% ) 应 用 28 , 小剂 量激 素 、 生 素 治 疗 后 痊 愈 ; 后 复 发 1例 抗 术 (. % )半 年后采 用大切 口 B si 法修 补腹股 沟 14 , as i n
管后 壁而 治愈 。
龄 2个月 一1 ( 均 38岁 ) 0岁 平 . 。单 侧斜 疝 6 7例 , 双侧 斜疝 5例 。左侧 1 9例 , 侧 5 右 8例 。嵌 顿疝复 位后 手术 7例 。
方 向撑开 , 精 索 的前 内侧 可 以 找 到 乳 白色 的 疝 在 囊 , 开证 实后游 离疝 囊 至 腹膜 外 脂 肪处 , 大 的 切 过
疝囊 予 以横 断 , 4 丝 线 结 扎 疝囊 颈 部并 缝 扎 1 用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t a n c n r lg o p Al p t n s d d n tr l p e i wo g o p . h ti o to r u . l a i t i o e a s n t r u s Co c u i n He n a a i h l a i n wi b o n lta s e n l so r i s c h g i to t a d mi a r n — g h v r e mi u e i c so n c i r n o l u n u n lh r i a n t u g c lta ma i e p u o o t p r t e r c v r . e s n t n ii n o h l e b i e i g i a e n a h smi u e s r ia r u , sh l f l rp so e a i e o e y d q f v
NG Be k n n u
D p r n f e ea S rey X n u optl nQ n h i rvn e X n u 8 1 0 C ia e at t nrl ugr, u h aH si ig a Poic, u h a 1 , hn me o G ai 10 【 sr c】 jcieT net aeteciia e et f enaa i g t nw t a d mia t n vremiueicso Ab ta t 0bet oivsi t l cl f c o rischg l a o i b o nl r ses n t n i n v g h n f h hi i h a i
p so e ai n r o t se e we n c n r lg o p a d su y g o p Re u t e a in t n ou fi ta p r t e o t p r t swe e c n r t d b t e o to r u n t d r u . s l Op r t i a d v l me o n r o e a i o a s o me v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尹记辉【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6,借助传统腹股沟斜切口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实验组(n=46,利用腹部横纹小切口方式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将两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为(10.87±2.54)mL,明显高于实验组(3.64±1.46)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23.56±5.16)min,平均住院时间(9.07±2.46)d,与实验组(10.02±4.57)min,(5.13±1.05)d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对小儿腹股沟疝患儿实施腹部横纹小切口方式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儿的手术时间得以缩短,术中出血量也有一定减少,术后能够较快恢复,安全性、可靠性较高。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3【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小切口;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应用效果【作者】尹记辉【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2+1在小儿普通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就是小儿腹股沟疝。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当患儿年龄>1岁时,本病自愈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未给予及时的治疗,肠管就会出现缺陷坏死,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应该提早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1]。

借助传统的手术切口形式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创伤,患儿的手术恢复时间也会相对较长,而腹横纹小切口形式弥补了传统手术方式的缺陷[2]。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其中包括42例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患儿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5岁,平均年龄(3.61±1.03)岁,病程2.5个月~4.5年,平均病程(3.24±1.01)年,按疾病部位进行划分,包括37例右侧,32例左侧,23例双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股沟斜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采用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标签:腹股沟斜疝;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腹横纹切口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疾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为鞘状突未闭合所致,患儿多无腹内压增高等致病因素,因此采用疝囊高位结扎闭合鞘状突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多采用腹股沟斜切口,手术创伤较大,近年来本院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64例,年龄1.5~9.0岁,平均5.2岁,均为男性患儿,患儿腹股沟斜疝均经查体及B超检查确诊。

其中,58例为单侧疝,6例为双侧疝,患儿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2例,两组患儿年龄、疝数目及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氯胺酮全麻或者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患侧腹股沟斜切口3~4 cm切开至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腱膜进入腹股沟管,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切开前壁,提起后壁,离断游离至腹膜外脂肪处,4号丝线缝扎,逐层缝合切口,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研究组组采用患侧腹横纹切口为1.0~1.5 cm,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锐性切开约2 cm,止血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后,采用止血钳自联合腱内侧分离提睾肌,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游离及缝扎过程同对照组,切口依次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尿潴留、阴囊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术后处理
患儿术后意识清醒后可进食,24 h减少活动,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及阴囊肿胀情况,3 d后换药,切口无肿胀、渗出,阴囊无肿胀者通知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术后发生尿潴留6例,发生阴囊肿胀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1.2%,对照组发生术后尿潴留3例,无阴囊肿胀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4%。

见表2。

2.3 两组术后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规律随访1年,两组均无复发者。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是小儿斜疝的主要治疗方式,小儿斜疝同成人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多因为鞘状突发育过程中未能闭合所致,不存在腹壁的缺损,在行疝囊高位结扎后无需行腹股沟管的加强或者修补,因此临床主要采用疝囊高位结扎进行手术治疗。

小儿斜疝的手术方式具有多种,经腹壁入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多采用腹股沟斜切口,经腹股沟管前壁进入腹股沟管,分离精索后在直视下分离疝囊,高位结扎,但是传统的斜切口入路多需要将腹股沟管前壁切开至外环口处,对腹股沟管的结构破坏较大,同时在腹股沟韧带的分离过程中对腹股沟管的生理结构干扰较大,尤其的疝囊的分离过程中,因为腹股沟管前壁广泛切开后精索较为游离,因此在分离过程中精索与疝囊之间的软组织张力较小,分离相对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过度分离,甚至引起精索血管出血,引起术后患儿的阴囊肿胀或血肿。

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经腹部入路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1—3],切口一般在1.0~1.5 cm,切口在腹横纹的皮肤褶皱内,对外观影响较小;一般进入腹股沟管的前壁的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长度在1.5 cm左右,对腹股沟管的干扰较小;疝囊提起后基本处于切口外,分离时疝囊与精索之间尚有一定的张力,容易分离,对精索的干扰较小[4—6],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损伤概率较低,手术创伤较小。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管斜疝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术后阴囊血肿及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研究结果说明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创伤较小,有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秉松. 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腹股沟外科疾病[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9—80.
[2] 翟勇,于家祥,蒋东旭,等. 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J]. 吉林医学,2011,32(2):301.
[3] 孙百胜,王文博,王志刚,等. 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5例分析[J]. 人民军医,2012,55(3):247.
[4] 傅朝春,张杰. 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9):54—56.
[5] 杨付超. 小儿腹股沟疝手术162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与腹壁外科杂志,2010,4(3):315—316.
[6] 王兴东,董志磊. 耻骨上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双侧疝268例[J]. 临床医学,2008,28(12):8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