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三种类型
小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
小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对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情境启发法情境启发法是指通过提供一个具有情境背景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如通过观察花朵的生长过程来学习植物的生命周期。
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二、问题启发法问题启发法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数与代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道有关数量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兴趣。
三、案例启发法案例启发法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形成概念。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适应环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动物为了适应特殊环境而演化出的特殊器官,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从而加深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
四、探究启发法探究启发法是指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探究性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
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水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水的三态转变规律。
五、评价启发法评价启发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找出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评价或小组评价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解读:(即“读课文,学生质疑——生合作,感悟交流——再读文,拓展应用”教学流程:激趣导课, 揭示课题——结合全文,学生质疑——细读理解,感悟交流——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
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课文,学生质疑。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学生质疑”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
创意激发小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创意激发小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创意激发的教案设计中。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在小学教案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生成理论生成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索博蒂(John Swell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效果与学习者对问题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
在小学教育中,生成理论可以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当我们要教授学生如何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生成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导图思考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
在创意激发的教案设计中,思考导图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联想能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使用思考导图来展开他们的想象力。
首先,让学生写下一个中心词或一个问题,然后,他们可以通过关联和扩展,将与主题相关的词汇或想法写在思考导图的分支上。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并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更加具体的创作。
三、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的经典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可以使用问题解决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
首先,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假设。
接下来,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以验证他们的假设,并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意的方法。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2. 强调探究性: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实践,通过提供材料和情境,让学生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强调交互性: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讨论、研究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强调综合性:启发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具体应用如下。
1. 激发学生的思考: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立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及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观点,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
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本文将从问题导入、示例引导、思维训练等方面介绍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问题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问题导入。
通过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例如,在教学初期,可以给学生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如何用四根火柴摆出等式5+5=8”?这个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加法法则。
在问题导入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示例引导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示例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给出一些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归纳总结出数学规律和定理。
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时,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乘法示例,如计算物体为3个瓶子,每个瓶子里有4个苹果,学生需要计算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思维训练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如数学推理、问题解决、证明等,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几何形状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正方形覆盖一个矩形区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还能够巩固几何形状的相关知识。
总结起来,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问题导入、示例引导和思维训练等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探讨教学教案中常见的三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数学规律。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虚拟情景,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其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
案例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案例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和探索真理。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在教授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自主发现科学原理。
发现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
通过自主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浅析
幼儿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浅析导言: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源自于教育心理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式的方式,通过提问、引导、提示等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启发”,即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从而形成独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1. 引导性强: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批判性思维: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提出具有问题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促使学生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
3. 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4. 多样性: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践探究等方式,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1. 激发学习兴趣幼儿是天性喜欢探索和学习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激发,能够使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乐于学习,热爱学习。
2. 培养创新意识3. 促进认知发展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幼儿在活动当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探究,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启发式教学,幼儿在活动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合作态度,树立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1. 创设情境: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
一、启发性问题教学法启发性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或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以此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比较、解释、验证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高中语文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情感、思想等方面,或者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实际的事例或者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者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传记、文学作品或者相关历史事件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团队合作教学法团队合作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
团队合作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团队合作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合作阅读、讨论文本,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总之,启发式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又称启发思维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教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如何在教学教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概述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手段,其核心理念是“授人以渔”。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授人以鱼”,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案中,教师可通过设定引导性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教案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 分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便于设计启发式学习任务。
2. 设计启发性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启发性问题,在问题中融入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提供学习材料: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文本、图片、实例等,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
4. 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教师指导和辅助: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6. 总结分享和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总结分享和展示,互相交流和学习,同时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反思。
7. 深化拓展和评价:在教学教案中,教师还可安排拓展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同时进行评价,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教案中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案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授数学运算规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小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计算了一个算式,结果出乎意料地简化了,你能从中找出规律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实施问题导入法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等辅助工具,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生活或学科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反应原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分析反应过程,从而理解反应原理。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或学生展示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三、探究式实验法探究式实验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从而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
例如,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安全提示,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探究。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决定而有各种形式。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问式启发、提示式启发、示范式启发、图示式启发、假设式启发等。
1、提问式启发提问式启发基本上是以老师发问为特征的。
它包括推导型、含蓄型、怀疑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形式。
不管那种形式,都既可以让学生回答,又可以自问自答,这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被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提问式启发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兼有引导性质。
(1)推导型提问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推问诱答的启发方法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如果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便可采取推导型提问。
(2)含蓄型提问是以学生对某一知识容易产生模糊为背景而促其慎重思考的启发方法采取含蓄型提问,以促使学生在正确和错误的各种认识中认真思索,努力辨别,以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
比如,语言教学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时问道:“我”的父亲总去海边散步,是盼于勒吗?他究竟是盼啥?(3)怀疑型提问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答题轻率或犹豫时所采用的一种启发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慎重考虑自己的回答,或是坚持所答,或是发现错误,或不足而加以纠正,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观察型提问是教师借助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提出问题的启发方法在各科教学中,有些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图形或列式,就可以掌握,此时教师就改用观察型提问来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形成理性认识。
(5)悬念型提问是教师提出暂不作回答或暂不要求回答,而提醒学生注意的启发方法这种提问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从旧知导入新课时提出的。
有时也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而提出。
悬念型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如果趣味性较强的话,起作用的程度也比较大,如果安排得当、处理巧妙,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深厚兴趣。
(6)究因型提问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的究根寻底式的追问这种追问一般用于有较强因果联系的知识,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指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02三种经典的启发式
20
想象:获胜者胜利后的演讲 想象:失败者失败后的演讲
21
小结
易得性启发式: 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件的事例或者出现的 程度会影响。 可能导致的错误:易得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影响因素:
1. 2. 3.
提取与搜索 材料的生动性 想象
22
代表性启发式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趋均数回归
人们总是假定过去可以预计未来,却常常忽视 极端值会向着平均数回归。 统计回归效应——regression的本意
34
小知识:高尔顿与回归
法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02.16-1911.01.17)是英国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英国探险 家、优生学家、心理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也是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的创始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 人物。 法兰西斯·高尔顿于1822年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伯明翰市斯帕克布洛(Sparkbrook)附近的拉杰斯(Larches) 一个显赫的银行家家庭。父亲特铁斯·高尔顿和祖父塞缪尔·约翰都是热爱自然的科学家。高尔顿是家中第9 个孩子,他的外祖父正是达尔文的祖父,因此与达尔文是表兄弟。姐姐阿黛尔是幼年高尔顿的启蒙老师, 他从小智力超常、聪颖过人,显然是一位神童。高尔顿6-7岁时,就对博物学产生兴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对 昆虫、矿物标本进行分类。8岁时他被送进寄宿学校正式接受教育。13岁时就打算从事一项“高尔顿飞行计 划”。15岁开始在伯明翰市立医院做了两年内科见习医生。18岁时到伦敦国王学院学习解剖学和植物学, 随后又转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自然哲学和数学,但因身体原因未获学位即离开学校,后又进入圣乔治 医院继续学医。与童年时代的“神童”相比,高尔顿的高等教育杂乱无章也不太成功,有人认为正是这样 为他日后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博学的学者奠定了基础。 22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高尔顿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放弃医业决定过一种无拘无束的学者生活,这使 他成为在自己书斋里完成科学创造的“绅士科学家”。从1845年开始,高尔顿对地理科学发生兴趣。1850 年,他与友人先后远赴马耳他、埃及尼罗河流域和南非进行科学考察,还曾只身进入巴勒斯坦腹地。这使 他成为一位大无畏的知名探险家,在科考中他搜集了许多珍贵资料。1853年被选为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1856年又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时年34岁。1852年高尔顿返回英国后不再远游。和达尔文一样,由于远出 考察患上了一种“神秘的疾病”(神经不稳症)。1853年高尔顿结婚。1857年定居伦敦,正式开始了他的 书斋式的科学研究活动。 高尔顿平生著作,据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不完全统计,著书15种,撰写各种学术论文220篇,涉猎 范围包括地理、天文、气象、物理、机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统计学、教育学、医学、生理学、 心理学、遗传学、优生学、指纹学、照像术、登山术、音乐、美术、宗教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09年,高尔顿被英国王室授予勋爵称号。1911年1月17日,高尔顿因急性支气管炎逝于英国萨里郡 (Surrey)黑索米尔镇(Haslemere)。尔,享年89岁。他虽然创立了优生学,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后代。高尔 顿死后,皮尔逊被委托整理其学术遗物。1914-1930年先后出版了三卷本的《法兰西斯·高尔顿的生平、书 35 信和工作》留传于世。
教案设计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案设计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一、引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200字)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
在教案设计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启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案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二、概念和原理(300字)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提供挑战性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原理包括:1. 情境引导: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2. 启示式提问: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并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
3. 学生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错误和改正,并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800字)1.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和定理。
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几何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相应的几何规律。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科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在学习光学原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从而发现光的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并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语言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征、模式和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征、模式和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设计领域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以及通过探究环节来发掘知识和理解概念。
启发式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课程意义提取的教学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征、模式和方法。
基本理念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学习者独立思考、发现和探究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
启发式教学更关注学习旅程,而非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将学习者视为人格、情感和能力的整体,强调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特征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在于其教育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关注认知发展的进程。
2.以“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为教学核心。
3.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4.以任务驱动学习进程。
5.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调整。
6.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为一系列基于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通过互动交流、协作合作和思维发散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究和明确理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的交互模式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具体问题。
2.借助模拟技术和学习场景进行生动感知和高度体验化的训练。
3.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视化分析思考过程。
4.提供实践培训、写作实践、小组活动、讲座、讨论和视觉资料。
5.提供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伙伴互动。
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开始,搭建学习框架,提供思维训练环节,让学习者在不断的感知培训中,逐步掌握与自己相关的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根据个人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而不同(个性化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提供预导入信息,让学习者了解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关键内容。
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有:1.图示启发、2.讨论启发、3.观察启发、4.类比启发、5.发散启发。
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解释及其应用如下:1.图示启发图示是一种直观教学,具有简明、清晰的特点,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加以形象化、条理化。
图示主题突出,线条清楚,既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以及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只用一张示意图,就可以记住原理梗概,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常用示意图教学,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讨论启发讨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其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各种思想观点直接交锋,使学生互相启发。
采用讨论启发的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智能水平。
为此,必须做到:(1)讨论题要富有启发性;(2)组织要得法,教师有随时掌握讨论的进程,及时引至正题,放得开,收得拢;(3)每一问题讨论结束时进行小结使学生明辨正误。
3.观察启发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表象和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使其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和加强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4.类比启发将有某些共同属性的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可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真谛。
如《物理》中,静电场中的点电荷和力学中的质点类比;库仑力与万有引力类比;电场和引力场类比;磁感应强度和电场强度类比等,这些概念均有相似之处,运用类比法,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较难理解的新概念,区分类比的两概念间的区别,加深印象。
5.发散启发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思考,重新组织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个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多门课程中均有应用。
学科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
学科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就学科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提供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仅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1.引导性: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非仅仅灌输知识。
2.探索性: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3.互动性: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形成。
4.个性化:启发式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激发兴趣: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引入故事、提出问题等,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2.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3.设计任务: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4.展示成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5.反思总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四、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一、教材选择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材和素材,如文学作品、新闻资讯、历史背景等。
这些教材既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过程,因此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提问。
2.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和感受。
情境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评价体系启发式教学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自我反思,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改进方案。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互相交流和反馈,促进共同进步。
同伴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评价应准确、客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总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启发式教学常用的形式
启发式教学常用的形式作者:杨建新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3期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从利用新知,推出新知;创设悬念,引人入胜;揭示联系,完善认知;联想类比,由此及彼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设理念;联系;联想;类比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旧知探究新知,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采用相似类比、迁移类推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操作演示化抽象为直观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利用旧知,推出新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为学生学习新知架起知识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拼完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然后由平行四边形公式可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创设悬念,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思维情境,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新知。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复习题中“工作总量是已知的具体数量,两队单独完成全工程的时间是已知量,求两队合作完成的时间。
”学生列式解答完后,再把工作总量改写成较小的具体数量,让学生计算。
这时学生会发现,所做的工作总量不同,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一样,为什么完成的时间一样呢?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画线段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队完成工作总量的分率不变,所以完成任务的时间相同,与工作总量无关。
只要把工作总量看成任何一个非零自然数都能算出合作时间相同,习惯上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来算。
三、揭示联系,完善认知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的。
教师要及时通过归纳、比较、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放在一起比较,学生会发现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单位发生了变化,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小数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
研修文档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方式(1)目标启发式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疑吸引式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这样就能拓开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
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从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
(3)提问启发式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①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②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③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④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4)比喻启发式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加以说明。
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比喻。
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理想性。
(5)反诘启发式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理解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的答案。
(6)提示启发式提示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
它包括关键型、奠基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
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学生的性质。
启发式教学的三种类型
启发式教学的三种类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浅谈启发式教学的三种类型【摘要】“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与“注入式”相对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抽象的问题进行直观启发,对同类问题进行类推启发,对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比较启发。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启发式;直观启发;类推启发;比较启发启发式教学方式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重视,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中学生由于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社会与自然方面的知识,所以已能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思考问题仍然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础。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能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启发。
第一.对抽象的问题要进行直观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触到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同时进行判断推理,作出正确的结论。
直观启发有四种主要方式:(一)比喻启发。
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喻,引导学生推演出道理来。
例如,《明湖居听书》一文,重在表现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为什么在白妞出场之前却又写了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教师便可以用绘画中的“烘云托月”技法作比喻: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出银白色的月亮,必须先画灰色的云层,在灰色云层的烘托下,才显出月亮的存在。
写文章也是这样。
作者为了表现某一事物,常常用与它不同或截然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以取得鲜明的表达效果。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正是为了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描述启发。
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这用来阐发容量巨大、内涵丰富的警句和含蓄隽永、意境深远的诗歌最为适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三种类型
【摘要】“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与“注入式”相对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抽象的问题进行直观启发,对同类问题进行类推启发,对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比较启发。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启发式;直观启发;类推启发;比较启发
启发式教学方式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重视,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中学生由于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社会与自然方面的知识,所以已能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思考问题仍然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础。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能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启发。
第一.对抽象的问题要进行直观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触到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同时进行判断推理,作出正确的结论。
直观启发有四种主要方式:
(一)比喻启发。
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喻,引导学生推演出道理来。
例如,《明湖居听书》一文,重在表现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为什么在白妞出场之前却又写了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教师便可以用绘画中的“烘云托月”技法作比喻: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出银白色的月亮,必须先画灰色的云层,在灰色云
层的烘托下,才显出月亮的存在。
写文章也是这样。
作者为了表现某一事物,常常用与它不同或截然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以取得鲜明的表达效果。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正是为了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描述启发。
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这用来阐发容量巨大、内涵丰富的警句和含蓄隽永、意境深远的诗歌最为适宜。
如鉴赏杜甫的《春望》一诗,对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可以作这样的描述:“春天的长安,在平时,鸟语花香,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多少繁华热闹!如今呢?国都沦丧,只保存了一些残山剩水,尽管春天还像往常一样依时到来,但景色迥异了。
诗人放开泪眼深情远望,啊,祖国,这已不是我那亲爱的祖国了!只见草木丛生,幽深茂密,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叛军糟蹋得面目全非!”经过这样的描述之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诗的内容,以及指出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由于已被描述带进诗的意境中去,受到感染,所以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两句诗是写诗人春望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和忧伤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图画启发。
把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来。
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碧去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几句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大都知道是秋景,但再问:这几句一个“秋”字都没有,怎么知
道是秋景?当学生不能回答时,老师可展示出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解释说:这幅作品画了奔流出山的泉水,水里一群欢腾的蝌蚪在自由地游动,画面上没有一只青蛙,却使人如闻十里蛙声,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含蓄。
于是学生懂得了“碧云天……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几句的“秋”字,虽如齐白石那幅画中的青蛙没有“露脸”,但巧藏在字里行间了。
这里每一句都通过秋天特有的景物来暗示秋天的节令特点。
这正是含蓄手法的妙用。
(四)经验启发。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说明某些语文知识。
如贾岛有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把“敲”改为“推”好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使学生激烈争议,各抒己见。
这时老师可启发学生回忆:大家曾有这样的经历,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万家灯火已经熄灭,大地一片宁静,突然远出发出“汪汪”的犬吠声,清晰可闻,这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就很容易答出,夜反而显得更宁静了。
这正是闹中显静。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正是运用这种手法逼真地再现了夜晚的寂静。
第二.对同类问题进行类推启发,这个启发方式是通过典型引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同类问题分布在同一篇课文的几个地方,便选取一个地方作突破口,通过典型剖析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地类推解决其他地方的同类问题。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周瑜的思想性格特征主要通过六次“笑”表现出来。
只要
通过重点分析其中的两处“笑”的作用,就可以使学生类推分析其他几处“笑”对刻画周瑜性格的作用。
(二)同类问题出现在同一版块的几篇课文中,就选取其中一篇作突破口,也是通过典型剖析让学生掌握分析该篇课文中有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去独立类推分析其他同类课文。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四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都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
只要重点讲解其中的《荷塘月色》,让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就可以独立类推分析其他三篇课文了。
第三.对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比较启发。
对中学生来说,语文知识中的许多基本常识是容易互相混淆的。
比如许多学生往往分不清白描与工笔、借喻与借代、讲究文采与滥用辞藻的界限,造成阅读、欣赏和写作上的许多困难。
对这些问题就应该用比较启发的方法去解决。
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把有关音乐的一段工笔描写手法同学生已经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相比,使学生认识这是两种风格不同各有妙用的写作技巧,前者要求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后者只是淡笔勾勒、简洁凝练而又十分传神自然。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更能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
“启发式教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预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角度。
在全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充分重视启发诱导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只有师生的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教学相长,这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