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
万平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一、《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感受,是教育者朴实的师心
28万字的个人著述《教育是温暖的》是史家小学一线教师万平的个人著述。

这也是《北京教育丛书》第三个100本中最厚重的一本。

2011年这部著作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万平老师1995年调入史家小学,在和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作者不断探索,勤奋工作,与8个教学班的300多名学生朝夕相处,教育教学,用心做到最好……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从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成长成为北京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学校班主任,北京市人民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31年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万平如是说。

确实,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经历,阐述了来自一线的深刻教育体验诉诸温暖的教育理念。

二、《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呈现了一线班主任的“温暖教育”理念形成的整个过程
教育应该是温暖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诚心和行动将教育理念化成有温度的关怀:以爱育爱,以德培德,以能养能,以心传心。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的生命互动:万平老师唤醒心灵,期待成长,引导生活,创造可能,弥补缺失,给予力量,成全孩子,最终成就自己。

——当我们用无比温暖的心怀拥抱一颗颗通向未来的童心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是属于教育者教育生命的幸福,这也是这份天职的初衷与愿景。

上述所呈,是作者作为教师对于教育的深度认识,通过一线工作的积累,创造性地实践与探索,她形成了支撑“温暖教育”理念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一)“日记教学”,为孩子点亮一盏灯
在十七年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日记教学”,以文载道,润物无声,教学相长,播种幸福。

累计评改学生日记六百万字以上,日记评语十余万字。

学生中近百名获各级作文比赛的多种奖项。

1995年,创办了班级刊物《小木桥》,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刊印了上百万字的童年心迹,《小木桥》出刊已逾两百期,同步地记录着学生进步,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

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学生马方的日记专著《马方日记》,2007年,日记教学论文《文字是有力量的》获得首届世界汉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

(二)“小木桥”,为孩子架起一座连心桥
继纸质版班刊《小木桥》之后,2006年8月,网络博客版《小木桥》走进孩子们的班级生活。

目前点击量达到50余万次,成为孩子们一个自我教育、展示才华、纪念童年、健康成长的跨时空教育平台。

这种网络时代的鲜活教育方式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欢迎,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它使教育真正成为了师生多角度,全方位,零距离的生命互动。

《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台》等媒体给予相关报道。

(三)“直通车”,给特别的孩子特别的爱
在史家的17年,送走了七个业班,不论是平凡的日常班级管理,还是生动的班会队会,爱心、热心、诚心、恒心的养心教育始终贯彻其中,“用心做到最好”是教师和学生、家长们共同的准则。

十七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坚持对特殊儿童的温暖关怀,始终致力于儿童的矫正转变。

不论
工作多么繁忙,万平老师始终坚持为需要个别矫正的孩子建立教育档案。

《家校直通车》为不同类型的家长开办“家长沙龙”;为全班家长建立《家校通讯》。

促进教育的“科学,有序,积累,有恒”,因人而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由浅入深地将工作循序渐进,遵循教育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规律,坚持不懈,始终不渝,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三、《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得到了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肯定与赞誉
北京教育学院陈爱苾教授评论道: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认为,品位就是真善美。

真的背后是探究与质疑;善的背后是善良与美德;美的背后是和谐与美好。

万平老师《教育是温暖的》一书,呈现了我们希望的教育人的诸多品质。

纯真——万老师的“感悟”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加工,用她自己的话讲,“不虚伪、不做作、不矫情”,“不带一丝杂念”,“不奢望太多的情调与浪漫”,句句如纯净的清泉从心里直接流淌出来。

因为纯净,因而无畏,勇于质疑,探求“究竟”。

因为纯净,不为其它,于是专心致志地审视着自己的教育生活,不厌其烦地追问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死心塌地坚守着自己做教师的“本分”。

善良——在万老师的“感悟”中,处处透着“善”,无论是对身边的学生、家长、老师、校长,还是路边乞讨的乞丐。

“善待人间的一切”,特别是孩子。

善待孩子的优秀,也善待孩子的差异;善待孩子的今天,更善待孩子的明天,而这一切都投射在她对教师道德责任的提炼——“惟有良心,才有教育”。

美丽——万平老师的心充满着旋律,句句话语,或感慨,或思索,或祈祷,似乎伴着曲调吟唱出来,但没有丝毫哗众取宠,飘洒着的是“朴实”这个最大气的美,“和谐”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用力——万老师所描绘的班主任是“从艰难中一路走来”,“没有片刻的喘息时间”。

不知疲倦、毫不惜力,这不仅是万平老师奔向优秀的起点状态,并持续成为她为师的基本状态。

用脑——仅仅卖力,可以保证一个班级秩序稳定,井井有条,也可以保证学生做到“他律”,不出乱子,但无法保证教育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

万平老师总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用自己的理性唤醒家长的理性,有效并高效地应对挑战,解决难题,带出一个个出色的班级。

用心——用万平老师的话说,“教育必得用心才能上道的活儿”。

这所谓的“心”即是她那颗单纯的甚至是“甘于单向的爱心”,博大的甚至“没有任何选择的爱心”。

她所谓“用心”,即总是理性地梳理、澄清和提炼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坚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准则:在集体中没有被忽略的个体;在个体中没有被忽略的素质;就个体的一生来说,不仅要确保童年的快乐,而且要着眼一辈子的幸福!因为“用心”,故有魅力;因有魅力,故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引领者,孩子们的第一任领导者,成为学生甘心情愿跟随着去追寻梦想和目标的“人生导师”;因有魅力,班级也成为一个凝聚人心,充满人性、精神文化支撑起来的温馨家园。

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她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竟有了不同凡响的内涵。

对问题,她从独特的维度去探索,找到了打开难解问题的大门钥匙。

比如,对于好教师的衡量标准,她的视角不是瞄着“教师”,而是立足“孩子”——看孩子是否因而进步,因而转变,因而获得成长的开端和力量。

对于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面向全体,她从孩子的心底喊出了“不被忽略掉”的呼声,因为从孩子那里她懂得“被关注”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至于教师,则是孩子们眼里的圣人,上天派来专门为他们修补翅膀的人。

独特的反思——反思是研究性教育者的专业习惯,她围绕“究竟”的反思,批判了教育中的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批判了把可考量的“显性指标”作为教育的“置顶目标”,而那些“隐性指标”即对于孩子一生更为重要的东西却被忽略的普遍现象。

独特的理论——她的教育理论是个人化的,是她处理自己教育实践中矛盾的产物,也是认真审查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成果。

在她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中,教育——不是割韭菜,不是整齐划一的,是鲜活的、生动的、变化的、生成的、复杂的,没有捷径。

教育是事关孩子心灵的,来不得半点“心不在焉”。

教育目标——是人格的全息培养,而非“人脑”的纯粹训练。

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孩子的成
长,而不是业绩。

教育的必备条件——良心,凭借它家长们才能放心地将“命根子”托付给自己。

学生——每个家庭的“中心”、“重心”,是翅膀受伤跌落人间的天使。

家校结合——应是“化学反应”的产物,有机的结合体。

陈教授最后评论道:教育日常生活潜伏着众多的矛盾与冲突,身居其中的教师容易觉察不到它的存在,或视而不见。

然而,由于万老师具备了“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教育冲突才会格外敏感。

尽管这些默默无语的冲突总是淹没在教育日常生活之中,万平老师依然关注、注视、识别并面对它们。

在她的理论中,她揭示了“目标和底线”、“梦想和行动”、“授业和育人”、“快与慢”、“知与行”、“动与静”的冲突……分析了它们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正是把握了这些规律,万平老师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游刃有余,在冲突中淡定自如,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充满生命力。

深资教育评论者黄佳熹在他的《和谐的才是温暖的》一文中写道:在万老师的教育行为中,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她提出“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培养“最好的自己”,这正是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万平老师们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去按照教育者的设计走同一条路。

正如万老师所言“万平老师们要做一个不贪的教育者,不能对学生‘要’的太多”。

万老师教育的成功在于她常常用最“笨”的方法工作——孩子最需要什么,她就努力创设什么,力求让孩子获得一个成长的起步支点、亮点,让孩子拥有某种“不平凡的成功体验”。

这种方法很“笨”,没有捷径,绝对不能立竿见影。

但是她宁愿这样,因为这里有教育的真实。

(引自中国教育报《和谐的才是温暖的》)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杨秀治在她的《理解尊重引领启迪》中写道:万平老师是一个仁者,她以其爱心,豁达地、沉静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并在应对挑战中理解着、包容着、尊重着她的孩子们。

面对蹲班两次、冷漠倔强的小坤,万老师主动靠近、“地下沟通”;面对口齿不清、行动迟缓的小厚,万老师是步步为营,从基础做起;面对智商只有61、家庭缺少温暖的小鑫,万老师竟然连续一个月天天早上七点钟去小鑫家接小鑫,用耳提面命的“毒招”,让其父亲“投降”到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这是何等的耐心与智慧。

万平老师是一个智者,她以其智慧,机智地、科学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启迪着、引领着、感化着她的孩子们。

对于学习拔尖却又“苦玩”的李曈,万平老师在留有余地的期待中,让他写出了《曈言无忌》;对于面对多才多艺的“慢丫头”小瑞,万平老师用一双慧眼和一份从容,让小瑞在日记评语的导引中涂鸦亦美。

更为重要的是,万平老师通过《小木桥》等教育形式,让孩子有一颗真诚的知恩之心、感恩之心、感受之心、感动之心、感悟之心;通过家校协同,让班级拥有自己的班级文化、有自己的共享时刻,实现了一种科学和精细的教育。

万平老师是一个勇者,她以其激情,执着地、坚定地解决着教育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在解决难题中适应着、指导着、促进着她的孩子们。

刚从大队辅导员改行做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万老师就遇到了连续两年的蹲班生小坤,怎么办?“日记交流”不仅打开了小坤的心房,提高了小坤的学习成绩,也开启了自己的日记教学生涯;当时隔六年的又一次重新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时,万平老师则接到一个底子薄弱的班级,《小笔头》不仅在全区创造了神奇的统考成绩,更“启迪、萌动、激发了孩子们心中真善美的情感”;而在1997年到2000年的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小木桥》则使一个濒于崩溃的班级进入了良性运转,也使万平老师的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面对家校协同这个时代难题,“点面线”的工作模式,分别解决了“个类体”的问题,不仅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也使万平老师的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一线教师们在聆听了作者的有关报告后,充满激情地写道:这次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班主任与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学习,到目前为止给万平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班主任万平老师的讲座。

今天的这个讲座题目听起来让人心受触动,“教育是温暖的——做一个播种幸福的班主任”。

万平老师主要围绕自身从教经历,班级力量的构建,教育合力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教学方面万平老师重点讲到了自己的日记教学,让一个个不爱动笔写作文的孩子变得喜欢写日记。

在班级
文化建设中,万老师注重运用了班级中学生的力量,家长的力量,把自己班的博客建立了起来……
万平老师班级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们。

老师们觉得万老师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让在座的老师都那么认真地、安静地聆听。

万老师的报告中让大家感受比较深的一句话是:“万平老师幸福着孩子的成长”。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个有问题的学生变成家人、同学、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在别人都感叹万老师的辛苦时,万老师却说她从中感受到了自己很幸福,由此老师们真正读懂了“万平老师幸福着孩子的成长。

”这句话的真谛。

四、结语:
《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作者不仅思考学生,家长和教育问题,而且关注自身心灵的成长。

她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他懂得每个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构成的,而今天所想所为也决定了生命的未来,她以此来保持自己清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教育是温暖的”——这一结论似乎感性,但是这看似感性的结论发乎教育者的单纯。

因为单纯,所以她的教育是真诚的;因为投入,所以她对教育是有坚守的;因为专注,所以她从每一天的平凡中超越了平庸;因为用心,所以她始终在追求教育的智慧境界;因为大爱在心,所以她说“教育是温暖的”。

于是,“温暖”成为作者诠释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定词语,成为一个实践者的践行符号,成为一个行动者标志,成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与方式……
班主任领导力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