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反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 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 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 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 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 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 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二、为何而痛?
思考一:兰亭聚饮,自是乐事,作者缘何生出了岂不 痛哉的感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发言后共同梳理
【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 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 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 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 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 ,“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 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 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 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 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 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 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 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 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环节二、疏通文句,突破重点。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 要使学生具有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一 定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继承我国 的优秀传统文化。
A 初步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 根据学 生的自我感觉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 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B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将范读 和自我诵读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 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 而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不足:比如认识作者的生死观,评价作者的悲观和自己 对斯文的感悟等,这些没有规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 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创造,可能不尽人意。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 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 背诵第一段。 (2)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 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 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强调投入过程的姿态是“满怀激情”“生龙活虎,不屈不挠”。 (史铁生)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刘伟) 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以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以 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这唯一的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我们 岂能不爱它!(周国平)
、【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 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 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 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 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 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 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追求清静 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 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 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 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3)书成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4、教法学法: 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
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 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 效果。 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 诵
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 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 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来。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既突破了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
课前:温故而知新,提问文言文知识。
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一、为何而乐?
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 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 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 妙情境。)
C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情感的基础上 梳理文言
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 包括重点字词 (“修、期、致、临、次”等)、通
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3、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预习中的难句,教师释疑。 4、点名读,并点评。 5、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 感。(乐——痛——悲) 三、作业: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
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 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 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 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 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 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 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 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 三分
环节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 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 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改承此冠冕呢?提到王羲之 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它还是一篇 淡雅脱俗、文思悠远的美文,可谓书艺双绝,它的 魅力到底何在呢?让我们共赏奇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 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 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 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 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观摩学习,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 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 授的知识。在学习这首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 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 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 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问题进行全班性讨 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 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 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痛(3)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说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 文,改变了传统的逐句串讲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让学生带着 问题作定向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在文中寻 找答案,就是理解、感悟、思考的过程。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以上三个活动的 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诵读中品味、深思、感悟,层层深 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 和作者产生共鸣,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教师的活动主要是提问、 引导点拨、示范等,意在点燃激励学生,培养能力。)
板书设计 乐(1、2)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集中精力 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周国平)
(如同王羲之身处乱世,饱受死亡的困扰,他们也曾痛失生之快 乐,但面对生死,他们没有沉溺于悲观,这些活着的姿态有助 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学生展示阅读感受,我再展示自己的感悟,作为本课的小结。)
王羲之认为死亡也是一件大事,而且谁也无法摆脱它 的困扰,想到死亡就悲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悲痛 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更源于对生命深沉的眷恋,但书 圣并未沉溺于悲观!生和死岂能一样,失去了生命我们便 失去了一切,此生仅一次,焉能不执著! 布置作业:写一写:我有感于斯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 力,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 只需对个别难句做点拨,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句。课文三四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 悲,抒发人生感悟,学生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理解困难, 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 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生死观定为教学难点。
三、为何而悲?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背景,知人论世,为正确理解作者的悲观铺 垫。)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 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 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 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 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 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 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 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 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 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 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 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 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 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二、为何而痛?
思考一:兰亭聚饮,自是乐事,作者缘何生出了岂不 痛哉的感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发言后共同梳理
【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 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 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 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 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 ,“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 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 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 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 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 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 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 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 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环节二、疏通文句,突破重点。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 要使学生具有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一 定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继承我国 的优秀传统文化。
A 初步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 根据学 生的自我感觉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 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B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将范读 和自我诵读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 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 而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不足:比如认识作者的生死观,评价作者的悲观和自己 对斯文的感悟等,这些没有规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 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创造,可能不尽人意。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 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 背诵第一段。 (2)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 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 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强调投入过程的姿态是“满怀激情”“生龙活虎,不屈不挠”。 (史铁生)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刘伟) 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以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以 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这唯一的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我们 岂能不爱它!(周国平)
、【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 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 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 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 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 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 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追求清静 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 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 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 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3)书成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4、教法学法: 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
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 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 效果。 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 诵
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 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 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来。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既突破了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
课前:温故而知新,提问文言文知识。
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一、为何而乐?
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 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 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 妙情境。)
C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情感的基础上 梳理文言
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 包括重点字词 (“修、期、致、临、次”等)、通
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3、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预习中的难句,教师释疑。 4、点名读,并点评。 5、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 感。(乐——痛——悲) 三、作业: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
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 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 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 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 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 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 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 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 三分
环节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 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 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改承此冠冕呢?提到王羲之 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它还是一篇 淡雅脱俗、文思悠远的美文,可谓书艺双绝,它的 魅力到底何在呢?让我们共赏奇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 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 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 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 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观摩学习,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 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 授的知识。在学习这首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 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 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 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问题进行全班性讨 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 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 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痛(3)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说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 文,改变了传统的逐句串讲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让学生带着 问题作定向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在文中寻 找答案,就是理解、感悟、思考的过程。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以上三个活动的 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诵读中品味、深思、感悟,层层深 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 和作者产生共鸣,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教师的活动主要是提问、 引导点拨、示范等,意在点燃激励学生,培养能力。)
板书设计 乐(1、2)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集中精力 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周国平)
(如同王羲之身处乱世,饱受死亡的困扰,他们也曾痛失生之快 乐,但面对生死,他们没有沉溺于悲观,这些活着的姿态有助 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学生展示阅读感受,我再展示自己的感悟,作为本课的小结。)
王羲之认为死亡也是一件大事,而且谁也无法摆脱它 的困扰,想到死亡就悲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悲痛 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更源于对生命深沉的眷恋,但书 圣并未沉溺于悲观!生和死岂能一样,失去了生命我们便 失去了一切,此生仅一次,焉能不执著! 布置作业:写一写:我有感于斯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 力,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 只需对个别难句做点拨,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句。课文三四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 悲,抒发人生感悟,学生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理解困难, 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 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生死观定为教学难点。
三、为何而悲?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背景,知人论世,为正确理解作者的悲观铺 垫。)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 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 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 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 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 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 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 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