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肾衰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病案:赵某,男,52岁,2008年10月5日。

主诉:腰酸,恶心,乏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患者出现腰酸,恶心,周身乏力,检查肾功能:血肌酐560μmol/L,尿素氮17.4,诊断为“慢性肾衰竭”,经住院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一周前因感冒发热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怕冷,手足不温,尿量减少,大便2-3日一次。

复查肾功能:1200μmol/L,尿素氮27.35,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中医诊断:虚劳辨证审机:毒浊内蕴,瘀血阻络。

治法:温阳通腑,化瘀除湿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25克山药25克炙附子15克熟地15克黄芪30克砂仁15克党参25克枸杞子30克白术30克肉桂15克寸云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四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8年10月12日。

服上药七剂,腰酸乏力好转,手足不温减轻,恶心不适改善,大便日一次,查舌苔白,舌质淡,症见食欲不佳,乃浊毒上逆犯胃所致,故仍以温阳通腑,化瘀除湿为主,配以健脾降逆止呕之中药汤剂如下:大黄25克山药25克制附子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内金20克砂仁15克肉桂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8年10月19日。

两诊服药七剂,病情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现患者乏力,腰酸症状进一步改善,恶心消失,周身怕冷消失,查脉:脉缓无力,苔白质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肌酐729.8μmol/L,尿素氮8.7。

此乃病邪得解,本虚为主,治以补脾益肝,活血化瘀为主。

方药:党参25克云苓30克白术30克丹参25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枸杞子20克益母草30克寸云15克山药30克大黄10克山萸肉25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 泄 , 常运 用 党 参 、 芪 药 对 治 疗 肺 脾 气 虚 之 易 外 故 黄 感、 尿少肢 肿 、 尿蛋 白迁延 不 愈者 。 2 1 桃 仁 一红花 : 血祛 瘀 , 肿 止痛 . 活 消 桃仁 苦
12 杜仲 一 . 续断 : 温补肝 肾, 强筋壮骨
杜 仲、
续 断同 入肝 、 肾二 经 , 皆有 补 肝 肾 、 筋 骨 、 胎 之 功 。 强 安
甘而平 , 人心、 、 肝 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 “ 说 主瘀血 , 血闭瘢瘕” 因其善泄血滞 , , 祛瘀力强 , 为破血要药 , 前 人 谓 “ 血 滞 之 证 , 之 立 通 ” 红 花 味辛 性 温 , 人 凡 用 ; 也 心、 肝经。《 本草汇言》 称其为 : 破血、 “ 行血、 和血 、 调 血之药” 。性 温而气兼 辛散 , 功擅破血祛 瘀 , 而不 走 守, 迅利四达, 小剂量入药 , 尚有调养气 血之功 , 多用 则破 血通 经 , 活血 通经 , 为 祛瘀 止 痛 之 常用 药物 , 且质 轻长 浮 , 外 达 上 , 经 达 络 , 于 祛 在 经 在 上 之 瘀 走 通 长

60・6
11 黄芪 一党参 : . 补气升阳, 生津养血
黄芪味
甘 , 微 温 , 脾 、 经 , 气 升 阳 , 卫 固表 , 水 消 性 归 肺 补 益 利 肿 , 分 肉、 腠 理, 补 气要药 , 参 味甘性平 , 温 实 为 党 归
2 活血祛 瘀 。 络 护 肾 通
慢 性 肾衰 竭 往 往 病 程 较 长 , 病 人 络 必 导 致 血 久
脾 、 经 , 温补 中健 脾 胃 , 津液 , 气 生 血 。二 药 瘀 , 肺 甘 生 益 因此血 瘀气 滞 , 脉 阻 塞是 本 病 的病 机 特点 之一 。 络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1.CKD1期2.CKD2期3.CKD3期4.CKD4期5.CKD5期(二)证候诊断1.正虚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十)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肾解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病案:李某,女,58岁,2011年6月10日。

主诉:腰酸软,乏力半年余。

病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软乏力,到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就诊。

经查:Pro(+),肾功:血肌酐167μmol/L,血红蛋白109g/L,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代偿期)”住院对症治疗半个月,效果不佳。

三天前因感冒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复查肾功血肌酐423μmol/L,同时伴有纳食差,周身困重。

初诊:腰酸软,乏力,纳食差,周身困重,面色少华,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脉弦。

化验检查:血液分析:血红蛋白102g/L;肾功:尿素氮7.1mmol/L,血肌酐423μmol/L;尿液分析:Pro(2+)。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辨证审机:脾肾气阴两虚兼湿浊血瘀。

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湿。

方药:益肾解毒汤黄芪5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巴戟天20克葫芦巴10克草果仁10克白术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二十一剂日两次,早晚分服150ml。

二诊:2011年7月1日。

服药二十一剂后患者腰酸软减轻,乏力略减,纳食差好转,周身困重减轻,面色少华仍在,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弦。

复查肾功:尿素氮7.0mmol/L,血肌酐289μmol/L;此乃标邪本虚得减,治以健脾祛湿补肾活血,方仍用益肾解毒汤。

黄芪5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白术15克葫芦巴10克草果仁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十四剂日2次,早晚分服150ml。

按语益肾解毒汤为自拟经验方,适用于脾肾气阴两虚兼湿浊血瘀所致的腰酸软,乏力,纳差,周身困重、面色少华,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脉弦等症。

临床上,紧紧抓住脾肾衰败之根本,采用健脾益肾,解毒活血利湿之疗法,使邪毒能及时排出体外,受损的脏腑尽快得以恢复,仍是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的关键所在。

中医慢性肾衰的概念

中医慢性肾衰的概念

中医慢性肾衰的概念慢性肾衰是指肾功能逐渐减退并逐渐恶化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慢性肾衰又称为“肾虚衰”、“肾阳虚”或“肾阴虚”,它是由于肾脏本身功能失调或肾气耗损引起的。

中医学将肾脏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水液之源。

肾脏主管育生、生长、水液代谢等功能,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肾脏的主要功能有藏精育水、司骨髓生、生发、壮腰膝、充髓养神等。

慢性肾衰的病因有多种,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等。

虽然慢性肾衰在病因和病理过程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会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下降。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衰退、全身症状和经络症状。

在肾功能方面,主要有尿量减少、尿液异常、氮质代谢产物累积、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在全身症状方面,主要有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在经络症状方面,主要有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夜尿增多、面色苍白等。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原则是以调补肾脏为主,并根据病情采取辨证施治。

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治疗方面,常用的中药有补肾壮阳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药物能补肾脏,温阳固精,滋养肾阴,增强肾脏功能。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针对肾阳虚或肾阴虚选用不同的药物。

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肾衰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常采取的穴位有肾俞、膀胱俞、腰阳关、关元、足三里等,针灸能够调整肾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

一方面,应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腰膝过度用力;另一方面,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滋阴补肾的食物。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是综合调理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患者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了解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西医的药物治疗和透析治疗。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之我见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之我见

张桂香
慢 性 。 竭是 指 发生 在 各种 慢 性 肾脏 疾 病 后期 的一 种 临床 损 而劳 , 肾衰 由劳而 衰 , 断加 重 。 不 由于 肾藏精 , 生 髓 , 生血 , 血 精 髓 精 综合征 , 。 能减退 , 以 肾功 即代 谢 产 物 和毒 物 的潴 留 、 、 水 电解 质 、 同源 , 血 相关 , 以慢 性 肾衰 竭 患 者 普遍 存 在 气 血 虚 损 病机 。 气 所 酸 碱 平 衡紊 乱 以及 某些 内分 泌功 能 异 常为 主 要 表现 。 中医 药在 肾元 受 伤 , 伤 元 阴 , 伤 元 阳 , 阳互 根 , 以肾 衰 日久 , 表 或 或 阴 所 可 内科 非 透析 疗 法 中 占有重 要 地位 。 将 笔 者 2 现 O余 年来 治 疗 慢性 现 为阴 阳俱 伤 , 甚或 气 血 阴 阳俱 虚 。又 因五 脏 相关 , 肾藏 元 阴元
肾衰 竭 的经 验 总结 如 下 。
1 健 脾 化湿 、 行气 和 胃 首 当其 冲
阳 ,五脏 之 阴 非 此不 能 滋 , “ 五脏 之 阳非 此 不 能发 ”所 以 肾病 日 , 久, 必然 累及它 脏 而 出现 肾病 及 肝 、 及心 等 变证 。 肾 主一 身之 气化 , 肾元 虚衰 , 化 不 行 , 门 不利 , 可 导 致 气 关 则
所 以慢 性 肾衰 时往 往脾 肾同 衰 , 当升 不 升 , 降不 降 , 当 当藏 不藏 , 元 虚 损 和 气血 不 足 病 情 , 可 损 伤 其 它 脏腑 , 起 三 焦壅 塞 , 更 引 气 当泻 不 泻 , 出 现 脘 腹胀 满 、 而 纳食 减 少 、 恶心 呕 吐 、 泻 便 结 、 腹 肢 机 升降 失 司 , 成恶 性 循环 而 缠绵 难 愈 。 形 体 沉 重 、 嗜卧 、 苔 白腻 而厚等湿滞 脾 胃的症状 。 灵 枢 ・ 》 怠惰 舌 《 口问 在 治 疗 中要处 处 维 护 肾元 , 以求 增 一 分 元 阳 , 一 分 真 阴 。 复 说 :中气不足 , “ 溲便 之为变 ”“ 。胃气 壮 , 五脏六 腑 皆壮也 ”对 于慢性 常用 治 法有 补 肾 固摄 , 肾填 精 , 。 补 健脾 补 肾 , 滋养 肝 肾等 , 需 与 并

钟丽明老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

钟丽明老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

钟丽明老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钟丽明老师系云南省第四批名中医师带徒导师,中医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现任建水县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笔者有幸跟师期间发现钟老师运用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方法,现将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整理如下:一、病名阐释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

常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要症状,伴腰酸、乏力、贫血、恶心呕吐,发展到后期会出现夜尿增多等症状。

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称为水气病,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又根据五脏证侯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直至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篇,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这一分类方法至今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

慢性肾功能不全之水肿即属肾水范畴。

二、病因病机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水肿的发生,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

就脏腑而言,人体水液的运化,主要与肺、脾、肾有关,但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结果。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而难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诊疗指南》第3版、《肾脏病学》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6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1)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3.分期(1)偿期:肾单位受损超出代50%,血肌酐保持在133-177umol/L ,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节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血肌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杂乱;水电解质杂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除去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显然,浑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慢性肾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2.病期诊断属于慢性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病人。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正虚诸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倦怠乏力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隔物灸(隔姜),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隔姜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塌渍,取肾俞穴、腰部及双膝关节。

(三)恶心呕吐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四)皮肤瘙痒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4.遵医嘱中药塌渍,瘙痒部位。

(五)水肿1.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诊断方法:凡具备主要指征四项加次要指征三项,即可辨为该型。

(1)肾衰一型:即脾肾阳(气)虚、血瘀痹阻型(多见于氮质血症期)。

主要指征:①神疲乏力;②气短懒言;③畏寒肢冷;④腰膝酸软;⑤纳呆腹胀;⑥舌淡齿痕;⑦大便不实;⑧夜尿清长。

次要指征:①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②腰肋冷痛;③全身或下肢水肿;④舌暗紫,苔白腻;⑤脉象沉弱。

治则:补气健脾,温阳益肾。

方药:以升阳益胃汤合实脾饮化裁。

(2)肾衰二型:即肝肾阴虚,瘀血内阻型(多见于肾衰血压高者)。

主要指征:①头晕耳鸣;②舌干咽燥;③五心烦热;④腰膝酸痛;⑤大便干结;⑥尿少色黄;⑦舌红或紫有瘀点;
⑧肢体麻木。

次要指征:①健忘少食;②视物模糊;③咽部暗红;④渴喜凉饮;⑤头痛盗汗;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方药:选麦味地黄汤或天麻勾藤饮加减。

(3)肾衰三型:阴阳两虚、瘀浊交阻型(多见于尿毒症期)。

主要指征:①极度乏力或易感冒;②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③头晕嗜睡;④咽部暗红;⑤手足心热;⑥大便溏薄;
⑦小便短赤;⑧舌淡齿痕。

次要指征:①纳呆腹胀;②恶习呕吐;③尿少色黄;④全身浮肿或胸腹水;⑤舌暗紫,苔灰黑;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气血双补,阴阳平调,健脾益肾,化瘀泄浊。

方药:以保真汤+二至丸变通。

说明:(1)以上证型均可出现于西医诊断的“尿毒症期”内。

(2)以上证型在肾衰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互相转变。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 130031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及命名慢性肾衰竭在传统医学中并无明确的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其疾病的发展和愈后将其归结为”水肿”,”虚劳”,”癃闭”,”关格”等。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虚劳”一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疾病。

《金匮要略》也提到过类似的病症,称之为“脾水”。

这些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水肿表现与现代医学中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灵枢·水胀》中提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后期出现腹部膨隆,按之凹陷难复。

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水肿”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论述。

到明代张景岳则正式提出“肾风”、“癃闭”等,即小便闭塞不通之意。

癃闭是一种表现为小便量减少、阻塞不畅的疾病,这种临床症状最早出现在中医学《素问·宣明五气论》的描述中,被称为“溺毒”或“尿浊”;《素问·五常政大论》则描述了症状和治疗方法。

若兼见倦怠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无力等证候时则属于“虚劳”范畴;关格症状主要包括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视线模糊、夜尿频繁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而《伤寒论·平脉法》:“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则强调了膀胱失约所导致的吐逆症状。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论述虽然简略但却十分详尽,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至清代,随着临床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如王清任认为本病是由湿浊、瘀血、水饮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唐容川则将其归为“水肿”范畴。

现代中医学者经过深入研究与探讨后,逐步统一了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1997 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出版,使得古代医家对于现代病情的描述得以统一,并将其命名为“肾衰”,以便更好地反映当代病情的特征。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概述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概述
成致病 因素 。亦可 由于 病程冗 长 , 久病气 机失 于流 畅, 脉即 治以回阳救 逆 , 血 方用 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汤加 减。( ) 阴两虚 、 4气 发生瘀滞 , 即所 谓久 病入 络而 络阻血瘀 也 。由于肾之泄 浊 、 脾 血热妄行型 , 以凉血清热 、 毒开 窍 , 治 解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得共识。本虚包括 阴、 气 、 、 阳、 血 五脏六腑 的虚损 , 实则有外 浊化 热加 黄柏 、 连。二 为肝 。 亏 , 阳上 亢 , 浊瘀毒 蕴 标 黄 肾阴 肝 湿
邪、 水湿 、 湿热 、 瘀血 、 风动、 蕴痰寒化或热化 等诸 种变化 。本病 阻。临床采用 肾衰 乙方 , 滋阴清热 , 平肝潜 阳兼解毒化瘀 、 泄浊 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 持续进 展 的结 果 。在气 、 阴、 血、 阳俱虚 , 利湿 ; 药用 : 知母 、 黄柏 、 钩藤 、 白蒺 藜 、 生大黄 、 王不 留行子 、 土 五脏衰竭的同时 , 各种 因素造成水湿浊 阴内聚 、 瘀血 内停 , 以 茯苓 、 然 徐长卿、 制半夏 、 陈皮 , 阴亏 明显加生 地 、 枸杞 子 , 重舌 湿 正虚为本 , 邪实为标 J 中五脏 以脾 、 1。其 肾衰败为著 , 肾阳气 苔腻加制茅术 , 脾 皮肤 瘙痒加 苦参 、 白鲜 皮 , 血衄 加 白茅 根 、 土大 虚损 , 三焦气化 障碍 , 五谷 精微 生化气 、 、 、 血 津 液不 足 , 津液输 黄 。土茯苓性味甘淡 , , 平 功用解毒 、 除湿 , 肾脏病常用药 , 是 但 布不利 , 膏脂化生运 转失 常 , 壅滞血 脉 , 久不 去。蕴积 于 内, 有报道指 出它对 肾脏有损 害作用 , 经 故临床中对 肾脏 已经萎缩者 或为湿热 , 或为瘀血或为痰饮 。这些潴 留体 内难 以排 出之物统 应慎用 , 以免引起肾功能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厉善 陆等【 6将慢 6 ] 称为浊毒 。浊毒既是慢性 肾衰 竭的病 理产物 , 又是 致病 因素 。 性 肾衰竭分 为三 型辨证治疗 : 一为脾肾 阳虚 、 寒湿 内蕴 型 , 经验 王少华等 J 为本病 病 因 为先天 不 足 , 受 外邪 ; 位 在脾 、 药用 附子、 认 感 病 干姜 、 牵牛 、 生大黄、 白术 、 炒 吴茱萸 、 泽泻等 ; 二是肝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养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养
水饮、湿浊、瘀血、肝风等病理产物聚集
正虚与 邪实并存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消化系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症状 血液系统表现 骨骼病变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内分泌功能紊乱
三、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
四、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和阴阳气血的平衡,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滋养肝肾
六味地黄丸合 二至丸加减
益气养阴
阴阳双补
济生肾气丸加减
参芪地黄汤加减
正 虚 诸 证
健脾补肾
脾肾气 (阳)虚
1.辨证使用汤剂
辨证使用中药
肝肾阴虚 肝风内动
脾肾虚衰 水瘀互结
肾病及心 邪陷心包
滋补肝肾 平息肝风
六味地黄丸合 羚角钩藤汤加减
豁痰降浊 辛温开窍
温阳利水 通络散瘀
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 肾康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银杏达莫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中医辩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其他中医治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将药物敷贴在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对穴位、经络、脏腑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应症:治疗慢性肾病阳虚证。 效 果:温阳补肾,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
揉按丹田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
情绪影响药效
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功能。 相反,若病人有忧虑、悲哀、恐惧、郁闷、愤怒等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因素使病人产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治疗用药中病人情绪不良,是会影响药效的。
俗话说:“三分靠医,七分靠养” 自我调节,保持乐观情绪非常重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慢性肾病常久治不愈,预后欠佳,病人常有焦虑、内疚、沮丧等表现,异常的心理常影响病情。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8T07:44:26.2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3期作者:蒋文颖[导读] 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肾衰竭患者发病率,确诊率逐年上升。

慢性肾衰竭实质上是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使得肾脏功能明显萎缩,蒋文颖湖州市吴兴区月河飞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湖州313000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肾衰竭患者发病率,确诊率逐年上升。

慢性肾衰竭实质上是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使得肾脏功能明显萎缩,最终发展成末期的肾脏疾病。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易出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严重者则会出现各器官受累,该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着患者生命。

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采用西药方法进行医治,西药虽然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体表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革除病灶。

近些年,伴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完善,疗效可靠的特点已将中医治疗手段广泛运用到临床当中。

本文将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机制,治则治法以及临床治疗等角度进行科普。

1 病因机制慢性肾衰竭的主要临床变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功能逐渐变差,出现水和毒素在体内蓄积的情况。

水在体内蓄积容易导致病人出现水肿,可以是下肢和内脏的水肿,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水肿,引起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蓄积,导致病人出现腹胀、不欲食的情况。

近现代有名的中医学家普遍认为,本虚标识是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本虚是脾肾亏虚为主,标识则是湿邪瘀血为主。

张崇礼曾说,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脾肾亏虚,在外邪入侵治疗不当的作用下,水湿浊毒,毒物内停导致肾衰竭。

2 治则治法2.1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医治疗前,首先应该明确患者病情,再进行细化辩证分析,使辨病与辨证高度结合。

王波等学者认为,疾病的本质是病候的变动。

即使有些疾病,病候有相似之处,但仍然要严肃的对待病侯。

根据肾衰竭的临床表征,中医将其列为水肿的范畴,这非常有利于观察患者的病情程度。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
文章导读
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病变的话,造成的影响非常的严重,像慢性肾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情况。

在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时候,很多患者关心中医治疗的方式,希望能够获得比较不错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及时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因为大约85%以上的肾衰患者都有高血压的现象,并且还非常的顽固。

其次就是纠正酸中毒,从轻度到重度酸中毒都需要及时纠正才可以,纠酸极其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其次是纠正贫血,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在70g/L以下,就要应用促红素和补充铁剂来进行纠正。

慢性肾衰竭有一个长期的发病过程,患者由于体内毒素、废物长期侵蚀,代谢系统严重紊乱,各器官功能遭到破坏,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各种感染,是肾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肾衰竭患者寿命的主要因素。

而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时候,是以治疗加调养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上面就是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

慢性肾衰竭是比较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到正规的医院,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医治,这样才可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

其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透析和肾脏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昂贵,尚未普及。

CRF的非透析疗法为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目前尚缺少积极有效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CRF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是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中医药通过补益脾肾或清利活血排毒等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同行的重视,因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2]。

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中医药治疗CRF较多。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RF的治疗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扶正药物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可加快CRF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脂代谢紊乱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至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3]。

通过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CRF,结果出现血TC、TG明显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得到纠正,BUN、Scr明显下降,贫血明显改善,同时提高血浆白蛋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的进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是常见的炎症标志物,有很多报道显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中有明显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也参与DN的病理生理过程[5]。

陈劲松等[6]通过对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补肾益气汤可以明显减少UAER,同时对于CRP及TNF—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延缓DN的进展。

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共同构成影响CRF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均独立和(或)共同发挥作用。

营养不良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此起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引发蛋白质营养不良,又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syndrom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

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金水宝胶囊能够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相关指标。

治疗后治疗组hs—CRP、SGA、和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b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s —CRP、SGA、Alb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Alb、SGA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状态标志物hs—CRP、营养评估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8]。

另有研究显示,益气化湿胶囊可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甲状旁腺素含量、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和血清SCr、BUN含量,对肾衰大鼠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

表明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造血功能改变具有调控作用,可改善血虚动物的能量代谢,保护造血细胞,促进EPO的生成,改善造血系统功能[9]。

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它是生物膜水转运的分子基础。

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

研究表明:在肾脏至少存在7种水通道蛋白J,因此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肾脏中AQP1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管腔侧和基底膜侧,介导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原尿中的水分的重吸收。

AQP1也是这两个肾小管节段中惟一发现的AQP J [10]。

此外,已证明AQP1在髓袢降支细段直小血管下降支的内皮细胞的顶侧和基底侧也有表达。

真武汤源于《景岳全书》,温补之力颇强,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方中附子辛热,主人心肾,能温壮肾阳,散寒止痛,为君药;茯苓淡渗利水,生姜温胃散寒行水,此二味协君药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白芍酸而微寒,敛阴缓急而舒筋止痛,并利小便,且监制附子之温燥,为佐药。

真武汤组大鼠肾脏近曲小管AQP1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二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真武汤可能通过温补肾阳上调肾组织AQP1表达,纠正慢性肾衰时的水代谢平衡紊乱,进而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而达到治疗的效果[11]。

2.祛邪药物根据肾功能衰竭出现的水肿、少尿、恶心等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水肿”、“癃闭”、“。

肾劳”、“关格”等范畴。

根据CRF发生发展病程中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认为CRF的病机为内生和外来之毒侵蚀机体,引发脏腑阴阳失调,血瘀气滞,精血耗损。

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参与小管、间质的损伤过程,并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增多,促进肾小管萎缩、问质纤维化和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丧失的发生与发展。

血小板源性生成因子(PDGF)体外实验可使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较肾脏固有的成纤维细胞具有更强的纤维化功能,是肾纤维化及其他组织纤维化中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能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促使系膜细胞增殖及其产生ECM,对成纤维细胞有很强的促分裂与刺激增生、趋化移行的作用[12]。

研究表明bFGF可促进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I型胶原增加。

本实验研究表明大黄藿苓汤可减低CRF大鼠尿素氮、血肌酐、尿酸,减少肾组织的肾单位萎缩、消失、纤维组织增生面积,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

说明大黄藿苓汤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恶化[13]。

沙富兴[14]对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血管疾病凝血与纤溶障碍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的流速,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从而降解血液凝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着力,缓解微血管痉挛,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的浓、粘、凝聚,从而纠正心肾微循环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心肾疾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失衡现象,改善高凝倾向,从而发挥其抗凝效应。

另外,化毒胶囊能抵抗腺嘌呤可引起明显的肾小球内增生和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肾小管阻塞,以及轻度问质水肿[15]。

3.补泄兼顾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以正虚为本,且以肾为中心,由多种病理因素所致,其中浊毒、瘀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

浊和瘀是本病的共性,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存在浊毒滞留,壅而化热和肾络瘀血,气化不利的表现。

故治疗当以补脾肾益气,泄毒祛瘀为原则。

张文军[16]用健脾益气化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储正祥用益肾解毒泄浊法治疗,结果提示益肾解毒泄浊法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等综合措施治疗CRF有效好的临床疗效。

蒋红霞等[17]用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也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现代医学认为膜细胞(MsC)是肾脏固有细胞,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MsC及其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是。

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CRF时MsC和ECM增生是其突出的病理变化,因而抑制MsC 和ECM的异常增生,有助于延缓CRF病理的进展。

TGF-~是迄今已知作用最强的一种促肾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其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涉及到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增殖及转分化、炎症浸润等各个环节。

肖惟丹[18]研究发现补肾解毒通络方有降低血清BUN、Scr和改善。

肾脏病变的作用,且使TGF-~I和TGF-8 mRNA表达下调,其延缓肾衰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GF-~I基因的表达,减少ECM的沉积有关。

MMP~9是降解Ⅳ型胶原的最主要成分,尤其是降解Col一Ⅳ的特异性明胶酶。

TIMP一1不仅可与活化的MMP一9结合阻断其活性,也可与MMP一9潜酶结合阻止其活化。

高波等[]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发现TIMP一1随大鼠衰老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伴有MMP一9/TIMP一1的比值下降。

在动物模型的短期观察和慢性肾炎的血清学研究也可见,TIMP一1的表达与肾脏纤维化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_4 J。

MMP~2是降解Ⅳ型胶原的最重要酶系之一,TIMP~2/MMP一2正常时对维系基底膜正常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张智等[19]发现肾康灵对TIMP一1/MMP一9和 TtMP一2/MMP一2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4.结语CRF到了终末期只能靠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由于价格昂贵及地方条件差等种种原因不能普及,因此加强CRF的非透析治疗,尤其是加强CRF早、中期的防治,延缓CRF的进展,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医药可以多途径给药,多方法治疗,多靶点起效,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治疗CRF具有独特的优势,且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其使用方便,费用相对较低,而汤剂使用麻烦,不便于携带。

中医认为CRF为脾肾亏虚,湿浊瘀毒内蕴所致;且久病必瘀,CRF病程多为较长,因此这类患者多有瘀血的存在,活血化瘀药物不仅可增加肾脏有毒物质的排除,也可增加肠道和皮肤对有毒物质的排除。

由于这些作用,从近年来的临床报道上看,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CRF的较多。

今后对中成药的生产研究,应集中在有效方药的选择,包括有效的单方、单药及单体成份的研究,使剂型多样化,这样既可以促进剂型的改进,也有利于中医药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陈袷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2]覃国良.中成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况[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84-86.[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l7(5):312[4]田其生,董吉. 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46):180[5]Temdkova—Kurkt schiev T,Henkel E,Koehler C.et a1.Sub—clinicalinflammation in newly detected Type Ⅱ diabetes andimpaired gluc~ tolerance.Diabetologia,2002,45(1):151[6]陈劲松,马燕. 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732-733[7]王天生.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海南医学,2006,17(3):120—121[8]吕芳. 金水宝胶囊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作用的观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5):430-431[9]李永新,孟陆亮 ,张延英,等. 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肾衰大鼠BUN、SCr及造血功能的影响. 中医研究,2010,23(5):17-19[10]Nielsen S,Frokiaer J,Marples D,et丑1.Aquaporins in the kidney:from molecules to medicine[J].Physiol,Rev2002,82(1):205—244 [11]刘芳,李明哲,李巍. 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衰竭模型大鼠肾组织AQP1表达的影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6):24-26[12]杨朝晖.细胞因子对肾间质纤维化形成的影响[J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5):17-18.[13]韩顺平,杨幼新,苑朝升,等. 大黄藿苓汤对慢性肾衰大鼠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天津中医药,2010,27(3):245-247[14]沙富兴. 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血管疾病凝血与纤溶障碍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121-1123[15]高华,张贺龙,楚溪,等. 化毒胶囊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衰竭小鼠肾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河北中医药,2010,32(7):1067-1070[16]张文军. 健脾益气化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5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4):225-226[17]蒋红霞,车玲艳,杨洁红,等. 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4 2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9(2):190[18]肖惟丹. 补肾解毒通络方对慢性肾衰大鼠的实验研究.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9(5):66-68[19]张智,金艳,亓琦,等. 肾康灵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MMP一2,9及TIMP一1,2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714-7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