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实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实践引言旅游业是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旅游地的发展和运营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学者们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本文将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指旅游地从开发到衰退的一种演变模式。
这个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根据文献研究,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通常可以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和再生阶段。
1.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刚刚开始进行规划和开发,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通常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2.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逐渐发展壮大,游客数量和收入都在快速增长。
重点是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
3.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的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增长速度放缓。
此时,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4.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吸引力和利润也在减少。
可能会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和游客流失等问题。
5.再生阶段:在旅游地进入衰退阶段后,可以通过重新定位和转型恢复活力。
可能会采取改造旅游设施、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营销宣传等措施。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不仅仅是理论,也是旅游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实践中,通过对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的判断,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解决方案。
1.发展策略制定:根据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在开发阶段,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在成长阶段,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在成熟阶段,适当进行市场调整和创新,保持竞争力;在衰退阶段,可以通过再生阶段的措施恢复活力。
2.问题解决方案: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游客满意度下降等。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2)第二个里程碑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World Commiss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1987年,以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的研究报告。同年12月, 该报告经过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tōngguò),在 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由法国(fǎ ɡuó)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第九页,共40页。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 化作用(zuòyòng),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 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zuòyòng)就类似于磁 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 用(zuòyòng)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 用(zuòyòng)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 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 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第三页,共40页。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jīběn)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 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整个景观)在地 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quèdìng) 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第四页,共40页。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 (1)纬度地带性分异
系统(xìtǒng)的特征:
➢ 整体性:按一定的必然性将其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使系统(xìtǒng)本身产生特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各自功能之和。
➢ 功能性:系统(xìtǒng)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有用性。 ➢ 层次性:纵向结构,即具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xìtǒng)。 ➢ 协调性:系统(xìtǒng)具有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自动调
旅游资源开发及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及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旅游资源开发?它又有哪些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呢?旅游资源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可供游客参观、体验和消费的旅游产品。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修建景点、建设酒店那么简单,还需要考虑如何保护资源、如何满足游客的需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众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
区位理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位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与客源地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主要客源地较近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更容易吸引游客。
例如,一些沿海城市因为拥有美丽的海滩和便捷的交通,成为了热门的旅游胜地。
相反,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即使其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可能因为游客难以到达而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这意味着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传统,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例如,在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时,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要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发展,让当地居民从旅游开发中受益,从而增强他们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则为我们理解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益的框架。
该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如同产品一样,会经历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和衰落等阶段。
了解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理论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不仅能够让人们放松身心,还能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对于打造优质的旅游目的地至关重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能够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盲目进行,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原则。
这意味着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在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时,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同时,对于历史文化遗迹,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在展示其魅力的同时,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
其次,市场导向原则也是不容忽视的。
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趋势是成功开发旅游资源的关键。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不同游客群体的喜好和消费习惯,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比如,近年来亲子游市场火热,那么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增加适合儿童参与的体验项目。
再者,特色突出原则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要深入挖掘这些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
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凭借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旅游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功能分区、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
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是旅游规划的首要任务。
明确目的地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形象,能够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指明方向。
比如,有些地方定位为休闲度假胜地,有些则定位为文化旅游名城。
定位的准确性取决于对当地资源和市场的深入分析。
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游客的需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核心景区、缓冲区、旅游服务区等。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概要

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
(旅游经济发达)
周围旅游地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
郊区旅游地
(旅游经济不发达)
旅游发展递减
37
3、点—轴系统模式
1995年陆大道提出。 居民点或城镇——交通线——两点聚集各种设
施——交通延伸——形成产业带——交通支线 成为次一级的发展轴。(马路经济)
旅游增长极出现
交通形成旅游带
社会集聚使企业共同使用专门的设备、公共设施和市场,降低成本,实现 集聚效益。(二、三产业)
旅游业中表现为: (1)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宾馆、旅行社、 交通) (2)提供不同服务的各种企业组成一个地区的总体旅游形象。增 加吸引力,扩大共同的市场,带来整体效益(桂林) (3)地区内各个旅游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同一市场,产生集 聚效益(旅游超市、生态美食街、大湘西旅游圈)
9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经济
对
相 旅游开发者
关
互动关系
象
互 旅游地社会团体 系
文化
旅游者
互动融合
旅游人类学
10
(一)经济互动关系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经
济 依
购
赖
关
系
经济交换 关系
旅游者
食、 住、 行
旅游开发者
游
经
、
济
娱
合
作
关
系
旅游地社会团体
11
(二)文化互动融合
第二节
抵触态度 谅解态度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旅游学概论第6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

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
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
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 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3/3/2020
23
6.2.2 旅游规划的内容
(二)我国旅游规划种类
2.旅游区规划(tourism area plan)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
3/3/2020
5
6.1.2 旅游资源的分类
• 在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和 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旅游资源分类 这一基础性问题。
• 早期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较为简单,伴随着旅游 学研究的深入和旅游开发实践的发展,从专业研 究和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形 式的分类方法。
(一)按规划范围分类
2.国家旅游规划
主要解决旅游政策;物质结构规划,旅游吸引物、 旅游发展区、国际旅游入境口岸和国内交通服务 网络;其它主要基础设施规划;住宿及其它旅游 设施和服务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层次;主要旅游 路线和它们的区域联系;旅游组织机构、法规和 投资政策;旅游营销战略和促销计划;教育培训 计划;设施开发和设计标准;社会文化、环境和 经济影响分析;国家旅游规划实施要点,包括发 展阶段、近期发展策略和项目计划等问题。
(1)旅游资源状况 (2)客源市场状况 (3)国家或地方旅游开发政策 (4)旅游开发地的经济承载能力 (5)旅游开发地的社会环境 (6)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其他条件的状况
3/3/2020
27
6.3.2 旅游开发的内容
(一)景点或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旅游开发的直接落脚点是旅游景点或风景区的建设,整 个旅游开发工作也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必须对旅游 景点或风景区有一个具体的开发规划和设计方案,并以此 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区域自然条件差异造成内外动力过程不同,进而形成不同
的自然景物。不同的自然景物在旅游规划中就是不同的旅游资 源。 2、 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石性质、土质状况和排水形成的 不同,又会造成空间进一步分异。坚硬的岩石受节理、断层和 风化作用会形成陡壁或象形石柱,这些独特的陡壁、石柱又是 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3、 人类生产、生活会使空间差异更为复杂。
旅游市场营销学 经济学新理论: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竞争力理论
游憩与旅游理论研究 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主要涉及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旅游工程学等。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区位 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 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1、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2、旅游产品的价格 3、旅游产品的消费 4、旅游收入、分配与效益 5、旅游投资与决策 6、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7、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管理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相关的应用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以市场营销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应用于
旅游市场的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
巴特勒用一条近似S形的曲线变化,来说明不同发展阶段 旅游地的发展状况,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分为六个阶段: 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 或复兴阶段。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特色民俗旅游民俗是一种活文化,不是以静态形式保存下来,而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下动态的存在和延续着,是一种动态的生活模式,一种动态的累积产物。
因此受民俗自身局限性或者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保存延续下来,而是以变异的动态延存下来。
其变异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时间纵向传承变异。
历史在继续,时代在发展,民俗在传承过程中总要经历被传承,被扬弃的过程。
去掉不和时代需要的,留下或者补充满足时代特点的民俗内容。
第二种是空间的横向变异。
民俗的空间传承犹如一个波形图。
以一个点为中心,散发出多个波圈向外扩张。
原有的民俗圈张力大,波圈的移进也强;民俗圈张力弱的,移进也慢。
波圈与波圈之间也存在差异,离波心越远变化越大。
第三种是阶级层级变异。
领导阶级和被领导阶级总是对立不容的,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统治下,民俗总是随着领导阶级而改变,但领导阶级也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变化,因此民俗阶级变异一直存在历史发展中。
三种变异过程充分说明因地理空间等客观因素存在即使在同一个民俗中不同的地域民俗也是存在差异的,每种民俗都具有地方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特色民俗旅游就是基于以上考虑才提出的。
基于以上概述,特色民俗旅游是依托本地区或民族的独特生活文化,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此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察、欣赏、体验,从而达到审美和愉悦目的的文化旅游活动。
其内涵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从形式上来看包含当地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二是从民俗开发来看,主要借助当地特有的民俗资源,开发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三是从发展目的来看是人们受特定区域或特定民族生活方式的吸引,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其他民族区域进行文化消费,民俗体验的一个动态复合过程。
2、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来说,特色旅游是借助于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开拓或延伸,再就是创造性地引入特色旅游产品;从文化层次看是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经济层面看,就是通过综合努力,打造的特色旅游活动达到增值效果。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和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
要实现成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
一、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开发自然景区时,应制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如同产品一样,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和衰退期。
了解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开发策略。
在探索期和参与期,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推广上;在发展期和巩固期,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停滞期和衰退期,则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重新定位,以恢复旅游地的吸引力。
3、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关注的是旅游目的地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为旅游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例如,靠近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的旅游地,更容易吸引游客;而与其他旅游地形成互补或集聚效应的区位,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
在旅游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地的区位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旅游项目和设施。
4、消费者行为理论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游客的旅游动机、决策过程、满意度等方面。
通过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可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针对追求休闲度假的游客,可以开发温泉度假、海滨度假等产品;针对喜欢文化体验的游客,可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村等项目。
5、系统理论旅游系统是一个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和旅游产业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旅游管理论文之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旅游管理论文之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讨【第一章】牡丹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导论【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第三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潜力【第四章】牡丹江市县旅游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设计【第六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结论/】县域旅游资源规划研究结论与 ___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能够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或其他因素。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山脉、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属于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和体育娱乐等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2.1.2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眼点的系统工程。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旅游资源开发把潜在的旅游资源改造成旅游吸引物,并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从内容来看,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将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条件,如交通、住宿、饮食、休息、购物等。
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然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接待管理机构的设立。
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在开发之前要编制综合性的开发规划;规划中要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也就是对开发后的旅游吸引物进行客源市场定位。
例如,是面向国际游客还是面向国内游客,是面向高层次、高消费人群还是面向一般大众消费人群,以及客源群体的年龄层次等。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时间较长。
20 世纪 50-60 年代,人们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三圃式的特点是:谷物——牧草——休耕。 主要向城市供应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六圈为畜牧圈,生产牧草,经营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 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和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 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1、宏观尺度的研究案例有乔森纳的研究: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引言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它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明确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元素和现象。
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等活动,将潜在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文化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参与性游客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增强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民俗风情。
4、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经济分析的工具。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理论

•
㈢具体实施计划
• 旅游资源开发设计的总体方案制定并通过评审之后,旅游资源的 开发进入实质性开发过程。进入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是制定好实施 开发的具体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具体内容包 括:①确定开发范围和目标;②根据已有资料,提出项目的模式、 土地使用要求等;③制定建筑总体规划;④资金来源及财务预算; ⑤进行项目具体设计,画出施工图纸;⑥投标及施工;⑦反馈与 评估。
第一节
5
• ㈣综合原则 •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是多个子系统或要素的综 合。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只有通过综合开发, 才能使吸引力各异的旅游资源结合成一个吸引 群,使旅游者能从多方面发现其价值,从而提 高旅游资源的品味,以及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 度。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是围绕重点项目进行的 综合开发,是在通盘考虑和全面分析旅游资源 的价值、功能、规模、空间布局、开发难易程 度、市场现状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合理配置, 最终形成系列产品和配套服务,使之产生最佳 的综合效益。
15
第二节
(四)旅游规划特点
• 1.系统性 • 2.科学性 • 3.前瞻性 • 4.层次性 • 5.综合性
16
(五)旅游规划的原则
•
•
第二节
1.以人为本原则
2.形象制胜原则
•
•
3.综合效益原则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
5.协调性原则
6.市场导向原则
17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旅游规划的步骤
旅游资源调查
3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第一节
• ㈠个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这也是它吸引旅游者的 根本所在。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个 性。这就要求在开发中尽可能的保持自然和 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 色的旅游资源项目;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 点,突出民族化和地方传统格调,以达到保 存和增强旅游资源本身独有的特色,并通过 各项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主题, 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
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创建的旅游品牌,它充分发挥了当地的优势资源来满足游客对生态环境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第二章: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2.1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生态旅游规划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旅游市场的需求,运用旅游规划和区域规划理论,建立了一些旅游环境和文化设施,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旅游的核心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社会公平和和谐原则: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需要坚持社会公平和和谐原则,关注和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和休闲需求。
3.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
2.2 生态旅游规划的步骤和内容生态旅游规划具体步骤可总结为以下几个环节:1.收集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
2.确定旅游目标和定位,即确定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和旅游产品类型,例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
3.分析旅游市场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包括基础设施、交通、旅游设施等,规划投资和安排旅游资源的使用。
4.规划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包括景区、游乐设施、小吃等,确保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5.规划管理方案,包括旅游服务标准、环保标准、文化保护标准等,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3.1 案例一:桂林生态旅游开发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 (一)全盘考虑,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 涉及到同种资源何时、何地、何部门、 使用多少的问题,以及不同种资源之间的 配置效益。 • (二)以旅游地域综合体为条件,开发旅游 资源
•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当地条件紧密结合的国 民经济诸部门的有机组合而成的地域单位,这种 思想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就是旅游地域综 合体,其含义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业各 部门的有机结合,即由专门的旅游经营部门和与 其协作配合的其它部门(如交通、通信、水电等) 组成。 • (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反馈作用 •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分析、决策 和实施的过程。 •
二、持续发展理论
• 主要表现在: • (一)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资源合理 开发 •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影响 较少,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保存野生动 植物的多样性,并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 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这就要求开发 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 点:
• (1)把商业性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 来,既保护旅游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 多样性及容量,又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 (2)要求开发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相互 尊重、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保持并支持 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设施建设,维系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经济效益原则
• 首先应当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自 己的经济实力和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 原则,分期分批和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 项目,不能不加选择盲目开发,更不能不 分先后地全面开发。要尽量利用当地或本 国的原材料、技术力量和人员以降低开发 成本。旅游资源开发的总原则就是使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统一。
• (3)通过购买当地土特产品和服务以增加足 够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从 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 起来保护它。 • (4)为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生 态环境研究计划提供支持和赞助,并协助 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第二章--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四)规划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系统科学、管理学、规划学等
规划理论板块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体系 的核心部分。该理论板块以以上三大板块为基 础,以现代相关的规划科学理论为支撑,从旅 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三大理论板块予以整 合。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应用层面 基础层面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一、区位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 四、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六、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七、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划与开发理论 的体系结构概括为横向的四大板块和纵 向的四大科学层面。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人文理论板块
规划 理论版块
经济理论板块
环境理论板块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一)经济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指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 学、旅游管理学等。
场
创造
要素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 结构评价方法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定性评价方法 市 场 开 拓 能 力
竞争力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分配、旅游生 产、旅游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相关 群体之间的效益和效用关系。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二)环境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旅游工程学等。
旅游开发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四大板块
经济
环境 规划
人文
四大层面
1.关于旅游规划理论的哲学层面 2.关于旅游规划理论的科学层面 3.关于旅游规划理论的技术理论层面 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散得开”
置
与
路途费用
交
位置偏远
通
交通不便
过多,时 间过长, 出入不畅
游客 数量多
游人 客稀少
开发 价值大
开发 价值小
案例:
某山地是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里 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建立了第一个红军学校 、第一个红军医院等。每当红军战士取得重大胜 利时,当地群众都会载歌载舞,用丰富的民歌民 俗和特色地方食品来庆祝。该地不仅对过去而且 对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该地植被茂盛,竹海连绵,流水潺潺,气候宜 人,但地处山区,与外界联系比较困难。
。但当旅游者登上城墙后,却一边为气势磅礴 的城墙感慨不已,一边为单调乏味的“游墙”活 动而感到遗憾。
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本着保护与开发相 结合的原则,参照古礼中的宾礼和盛唐时期的仪规并融 合古代民间礼仪,策划出西安旅游精品——仿古迎宾入 城式,使游客由单纯的选择性看景上升到应接不暇的全 身心投入。仿古迎宾入城式,再现了千年古都喜迎嘉宾 独特而又浓重的礼遇,使遥远的客人与遥远的时代在古 城相遇,使贵宾们亲身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游 客置身其中,面对精彩纷呈、韵味淳厚、景致变化无穷 的表演,如同进入神话境界。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 使人生出无尽的思绪。无论是节目的编排,灯光的调配 ,还是音乐的设计,仪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集观赏 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身。在进入市场后不久,它就 被誉为“中华迎宾第一式”,已成功用来接待了许多国家政 要,并被列为西安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一、旅游资源简述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高山、湖泊、温泉、森林、峡谷、动植物、气候等等,可以概括为地貌、水文、生物、气候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美食、购物、民俗、现代建筑等等,可以概括为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体育娱乐和新兴娱乐五大类,也有学者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情,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有一重要的相似性,即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如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而西方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甚至包括旅游交通等.二、旅游资源开发概述(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议活动.(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2.遵纪守法、分期实施的原则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效应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5.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独特性、特色性原则6.以人为本原则7.市场导向原则8.保护性原则(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地域性2.多样性3.综合性4.永续性5.文化性6.系统性7.阶段性8.层次性9.技术性 10.基础性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按投资主题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东部地区的精品开发模式2)中部地区的特品开发模式3)西部地区的极品开发模式4.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2)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3)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4)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5)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四、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和学习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形成的理论及方法.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遵循美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仅是单纯资源的“空洞”开发,应该具有色彩、样式、类型的转变和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很多地方都十分类似,缺乏地方特色和视觉上的美感,因此还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人员具备美学的思想和底蕴.。
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旅游资源常见的几种定义:1、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均统称旅游资源。
(《旅游概论》1982 )2 、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陈传康1990 )3 、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
(孙文昌1989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开发司1992 )5、旅游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后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客观存在物。
就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并可加以利用的物质条件。
(钱今昔.1993 )6 、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
(杨时进,1996 )7 、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郭未喜,1985 )根据上述的几种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归纳得出:旅游资源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并能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性一、形式的复杂性: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且受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影响。
二、分布的区域性: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三、生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
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
但是生态的整体性也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四、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不可移动。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一、旅游资源简述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高山、湖泊、温泉、森林、峡谷、动植物、气候等等,可以概括为地貌、水文、生物、气候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美食、购物、民俗、现代建筑等等,可以概括为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体育娱乐和新兴娱乐五大类,也有学者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情,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
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有一重要的相似性,即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如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而西方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甚至包括旅游交通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议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
2.遵纪守法、分期实施的原则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效应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5.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独特性、特色性原则)
6.以人为本原则
7.市场导向原则
8.保护性原则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1.地域性
2.多样性
3.综合性
4.永续性
5.文化性
6.系统性
7.阶段性
8.层次性
9.技术性10.基础性
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按投资主题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东部地区的精品开发模式
2)中部地区的特品开发模式
3)西部地区的极品开发模式
4.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
2)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
3)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
4)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
5)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
四、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和学习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形成的理论及方法。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
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
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
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
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
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
《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
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
还是考虑关闭等等。
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
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遵循美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仅是单纯资源的“空洞”开发,应该具有色彩、样式、类型的转变和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很多地方都十分类似,缺乏地方特色和视觉上的美感,因此还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人员具备美学的思想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