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之民艺之美

合集下载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2019年精选文档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2019年精选文档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伴随着对现代性与文化同质化的质疑、辩驳,边缘、差异、多样性等话语进入了艺术学的理论场域。

民间艺术作为庙堂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艺术的对立面,其边缘地位与异质性现在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文化身份,产生了新的文化功能,成为一种时尚的话语资源,一时间争相言说,众声喧哗。

然而,由于荣宠来得太快,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尚未来得及清理与深入探讨,譬如民间艺术究竟有何异质性,其异质性发生根据何在,在美学上有何特殊表现,等等。

本文拟对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进行初步探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民间艺术的民间性S.拉什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分化、自主化的历史过程。

“在未开化社会,文化和社会尚未分化,宗教及其仪式的的确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是内在于世俗之中的。

就艺术而言,在原始社会中,不仅各种艺术形态具有高度整一性,而且艺术活动融入在社会生活之中,歌舞与戏剧都是巫术、宗教庆典的组成部分,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绘画、金字塔、帕特农神庙等,并非为了审美的目的,而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手段。

在较为复杂的文明社会中,文化不仅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而且自身也发生了分化。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出现了专业从事文化生产的群体,从而产生了一种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具有封闭的生产与传播系统的文化形态。

由于这种文化形态只在少数人之中传播,社会大众被排除在这一系统之外,这样,少数人的文化与社会大众的文化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对此,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 )在其《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概念。

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它是南学者、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 reflective )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refinedculture );而相对的,‘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 peasant )或俗民( folk )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第一篇: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 五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意象”的概念: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 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 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

“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朱光潜:《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宗白华)“意象”作为美学概念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论美》)“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乔治•葛里宾为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创作的广告文案
2018/11/19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11/19



意义:审美的态度是双重解放。对象而言,保全生 命,保持个体独立,从被奴役中解放。对于主体而 言,保持个性自由,从奴役他人,同时也被欲望奴 役中解放。 1.对象解放。路边之李 2 .主体解放。自由的许由。“ 归休乎君,予无所 用天下为”。 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之外。”


(2)音乐 A祭礼用乐。 B飨礼用乐。 C射礼用乐。 D乡饮用乐。 E军礼用乐。 F燕居用乐。 G祷雨用乐。 H禁乐。 (3)舞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
2018/11/19



二、美学思想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 特征:与审美意识相比,( 1 )有语言或文字的载 体。(2)有理论的形态。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觉的学科意识。 例子(一):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1)美善有别。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1)直线思维将复杂、丰富的联系简单化。 (2)分割思维将统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二、狭义角度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摘要】民间艺术是人民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感。

本文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探讨,揭示了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在民间艺术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民间艺术的定义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民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探讨了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即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

形式美学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和审美效果,而内容美学则关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总结了民间艺术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民间艺术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意义,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学、核心范畴、形式美学、内容美学、定义、特点、重要性、未来研究、共同体意识、审美价值、创造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

在现代社会,虽然受到了各种新潮文化的冲击,但民间艺术依然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民间艺术美学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深入探讨,可以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对民间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创造力,促进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市场的繁荣。

研究民间艺术美学不仅有助于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还有助于丰富当代艺术生态,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民间艺术的定义及特点民间艺术是指由普通百姓所创作或表演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特征。

其特点包括传承性强、生动直观、情感真挚、民间故事性强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等。

民间艺术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表现形式,通常是经过前人传承、积累,并融合当代社会文化元素而产生的。

民间艺术的定义并不固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时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

1、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答: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都是很短的生活片段,如同日常生活画面一样。

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没有一项不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加充分地显示出高科技手段带给电影艺术的充分想象与发展空间。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

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2、简述奥斯卡奖。

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

至1999年,学院已有6000多名成员。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

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

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

金像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

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

美学原理第二讲(内容摘要)

美学原理第二讲(内容摘要)
主体:“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 修养的人。”——马克思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罗丹 客体:“当审美对象不能使我们感到惊奇、使 我们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不能完全把它看成审 美对象。”——杜夫海纳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的相处中
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 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 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 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 就和活的一模一样。”——秦牧:《艺海拾贝· 虾趣》
审美物质因素的组合规律
1.比例与匀称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排骨、豆芽菜、瘦猴、马脸、大头 鼻子的宽度等于两眼间距,两眼间距等于眼的 长度,嘴的宽度是鼻子宽度的1.5倍,鼻子宽 度是脸宽度的1/4 。
丢勒的人体美学:中指的长度与手的宽 度相等。
审美物质因素的组合规律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花中四君子
兰,幽而不病。色淡香清,多生幽僻之处,谦 谦君子的象征; 菊,丽而不娇。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傲霜斗 雪之品格的象征; 竹,轻而不佻。经冬不凋,刚直、谦逊,不亢 不卑,潇洒处世,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梅,傲而不俗。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 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
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实用、功利的原因决定了人类在自
然美领域首先欣赏动物的美, 然后 才欣赏植物的美。
(二)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

美学原理汇报演讲稿范文

美学原理汇报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美学原理》。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艺术学的基础。

美学原理,就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活动的科学。

以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学原理进行汇报。

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自古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从未停止。

在我国,孔子认为“美在心中”,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观点都揭示了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而在西方,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投影,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总之,美的本质是多元的,既有客观的规律,又有主观的感受。

二、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比与和谐:对比是美的基础,和谐是美的本质。

对比使事物更加鲜明,和谐使事物更加协调。

例如,在绘画中,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在音乐中,高低音的和谐可以使旋律更加优美。

2. 变化与统一:变化是美的动力,统一是美的原则。

变化使事物不断更新,统一使事物和谐统一。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变化与统一的结合,可以使建筑既有个性又具有整体美。

3. 比例与尺度:比例是美的尺度,尺度是美的标准。

比例使事物协调,尺度使事物适宜。

例如,在人体美学中,黄金分割比例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

三、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美学原理的实践应用。

审美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人们通过感官体验美,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

2. 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的核心。

人们根据美的规律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其审美价值。

3. 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

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审美实践等方式,将美的理念转化为现实。

总结: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和审美活动的科学,它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学习美学原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美学原理第二讲(内容摘要)

美学原理第二讲(内容摘要)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
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实用、功利的原因决定了人类在自
然美领域首先欣赏动物的美, 然后 才欣赏植物的美。
(二)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
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 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所谓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 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 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 的特殊心境。 它既是人从其他活动的主体向审美主 体转化的开端,也是审美对象开始显 现自身的契机。
审美惊异的两个特点
1.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 命感。 2.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 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æ 魯迅:賈府的焦大不愛林妹妹。
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做到“澄怀”? 第二,怎样做到“味象”?
自然美---人与自然的契合
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 “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 笑”。 西方:“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 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之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æ 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æ 古人:
“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
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重宇宙。”
æ 萨特: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
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 个统一的风景。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 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 的默默无闻之中。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第一篇: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悟上了这么多次美学原理选修课,从未缺席过一次的我,在认真学习、研究并思考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悲剧,喜剧,美感等之后,的确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感受和心得。

此刻的我明白,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个体,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个人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

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尚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书上所说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

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

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变得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毕竟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发展着,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在学以前,我一直片面狭隘地阐释心中所谓的“美”。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

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是意识,更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学,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感性与理性交叉的世界里;让我更加清醒地认知整个世界与周围其他个体;让我在平凡无奇的生活里看见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美学,真的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是几堂课就能听的透彻、完全学完的课程。

她真的需要大家用课余很多时间去不断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第二篇:美学原理美学原理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第一章 美是什么

美学原理第一章 美是什么
•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 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 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 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 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 听者。”
•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 开来。”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 →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二、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 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
→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在物还是在心”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高尔太:《论美》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 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 寻找一些吃食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搏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等等,与星星,与老鹰无关,因 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 上。
•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 • “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
‘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美在意象”
“对于‘主观’的恐惧”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原理》形考任务参考答案及心得体会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原理》形考任务参考答案及心得体会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原理》形考任务参考答案及心得体会形考任务一1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2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3 .摹仿说:“幕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谈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幕仿。

“幕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4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只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5 .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不对。

人类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6 .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对。

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阐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年,在他任教的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 .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

不对。

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术仪式或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符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参考答案《美学原理》参考答案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与美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的主观与客观性、美的标准与价值、艺术形式与表达等诸多方面。

在《美学原理》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下面将给出一些参考答案,来探讨这些原理和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首先,美学的主观与客观性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主观性指的是审美经验是个体的、主观的,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而客观性则指的是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感受和领悟到美。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讨论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美的主观与客观性。

其次,美的标准与价值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美的标准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的准则和规范。

美的价值则是指美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美的标准方面,我们可以从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美的价值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享受、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等角度来探讨美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艺术形式与表达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

通过研究艺术形式和表达,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此外,美学研究还涉及到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艺术与社会、人类思想的紧密联系。

最后,美学研究还涉及到艺术的教育与鉴赏。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艺术鉴赏则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和鉴赏,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

美学原理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美学原理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以下是我对美学原理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美学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美学原理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学进行了阐述:1.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美学的历史渊源,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美学逐渐从哲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美的本质:探讨了美的本质,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审美价值等。

3. 审美经验:分析了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

4. 审美活动:研究了审美活动的类型、过程和规律,如艺术欣赏、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

5. 美学价值:探讨了美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如审美教育、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等。

二、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体会1. 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通过学习美学原理,我深刻认识到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感官享受,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际交往等。

学会欣赏美,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2. 培养了审美能力:美学原理课程让我了解到审美活动的规律,学会了如何运用审美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创造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注重对美的发现和创造,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 拓宽了知识面:美学原理课程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使我对这些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对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增强了审美教育意识:美学原理课程让我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努力传播美学知识,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5.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在学习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价各种美学观点。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民艺之美

民艺之美

皮影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

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

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

"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

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

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

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

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

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

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杂技介绍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

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艺之美

民艺之美

作者: 王娟
作者机构: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38-3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间艺术 实用 信念 形式 意境 造型
摘要: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正统文化和文人雅士的艺术而言的,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

它的美是平凡而走心的,它不用富丽堂皇的形式,没有华丽的"衣衫",它美得接地气,美得让人向往。

民间艺术拥有最美的信念,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理念,永远将大众的审美理想,种族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地域发展的趋势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并显现着"生命繁荣"的记忆。

它的形式美是张扬而不张狂,大胆夸张,造型优美,意境崇高。

民艺之美在于实用之美,创造者在制作之初多以实用为目的,从实用过程中体现它的审美价值。

美学原理之“美”

美学原理之“美”

美学原理之“美”丁维兵2012-04-05美学原理是非常考人的哲学难题。

但美学的原理非常重要,所以,比较上档次的美术院校,可能会有哲学类的美学专业,而普通大学比较上档次的哲学专业,通常也会设有美学分支,很多人都在努力探讨如何为“美”。

以前我很佩服普列汉诺夫,我看过普氏起名为《艺术论》的小册子,感觉非常精彩,大有终身受用之感,普氏在书中有一个事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非洲某部落的人类用牛粪涂身,他们感觉非常美,普氏解释说,因为这是代表着他的家里有牛,有牛当然是值得炫耀的美事,所以这就是美。

普氏无疑是对的,但现在来看普氏的归纳似乎还不很到位,普氏的意思好像说“物”就是美,普氏举了很多例子,而且放了很多极有说服力的相片,比如非洲女人在脖子和手臂上镶满了铜圈的很多相片,但如果我们试问,假定有一只屎壳郎弄了一个牛屎蛋,它会不会也感觉到美?因为如果人身涂牛屎是美,屎壳郎摆弄牛屎蛋就应该也是美,因为这都是一样的物欲(包括性欲)满足之美,难道人类之美就是跟动物一样没有区别?到底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过去公认的定义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会不会劳动,是会不会使用工具等等,但这似乎并不能完全的令人信服。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其实应该是有没有进化出完全性的抽象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和循抽象思维作为的能力等。

什么是抽象能力?抽象的反义就是具象,具象是直接性的,包括思维和行为等,抽象则是间接性的:一个低等生物,可能要等食物碰触到口唇或近在眼前才开始去吃,这是直接的;一个普通生物,可能要看到食物才能去追逐,这也是直接的;而一个文明之前的人类,就已经懂得蓄养和种植生物,这意味这能够在生物还很小时,在生物还是嫩芽、还是幼崽的时候,就知道将来能吃、能用,并按此去作为,这就是抽象能力,能够知道眼前看不到的事物就是抽象能力。

不过,普通动物也不是完全没有抽象能力,比如猩猩以细棍钓食白蚁、蚂蚁会放牧蚜虫、海獭会用石头砸开蚌壳、松鼠会埋藏松果备用、狮子狩猎时会分头包围等等,但所有这些动物的间接能力,都是有限的间接能力,其根本就不可能扩展为完全性的间接能力,而人类却能够完全性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及由浅入深等等,而这种完全性的间接能力,就是完全性的抽象能力。

民艺审美论

民艺审美论

第七章民艺审美论目录第一节民艺的生活美第二节民艺的形式美第三节民艺的技艺美第四节民艺的生活美第一节民艺的生活美一、造物的满足●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造物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作为生物的存在,这是第一前提。

●从大量民艺品可以看出,民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民间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民俗生活是重叠交织、难以割舍的,并以现实生活为底蕴。

缤纷多姿的民艺品展示了民艺的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民艺的创造中,倾注了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在民艺的创造中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并建筑于实用性创造之上,二者交织融合,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二、精神的慰藉●民艺的审美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直接带有精神的功利性。

●民艺造物的精神性的功能不完全是超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艺术创造,而是假借艺术创造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渴望和追求的实在、执着、功利目的的方式。

三、生活的充实●民艺的生活本质决定了民艺的创造必须服务于生活。

民艺的创造首先为需要所策动,需要是人类的行为活动最初的需求,它是人类对某种目标或理想的欲求和渴望。

●民艺对生活的满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从根本上来说,民艺的审美性、功利性,实际上都是生产、生活对民艺的规定,生产、生活的目的和要求都是民艺创作在文化上和艺术风格上的主导力量,必然地给民艺的创造深深打上功利性的烙印。

第二节民艺的形式美一、造型观念●民艺的造型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

●民艺的造型特征及方式特色鲜明:质朴、粗犷、纯真、清新●民艺创作中时常使用观念性的造型符号,具有程式化、规范化、趋同的特点。

二、色彩观念●“吉利”观念:吉利所含的神圣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招财纳福、驱邪禳灾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世俗功利意愿交织重叠。

●色彩特征:火爆热烈、明快响亮、大胆泼辣、浓重艳丽,这种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之“民艺之美”6-1什么是皮影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

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

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

"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

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

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

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

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

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

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6-2.什么是杂技: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

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根据古籍中一些片断的文字记载和古代文物,如古墓中的浮雕、石刻、砖刻、生活器皿杂物上的装饰图案和庙宇、石窟中的壁画等有关杂技表演的形象化的资料考证,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已有了杂技的萌芽,至秦、汉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发展为"角抵"、"百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东汉大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就记载了"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杂技的盛况。

以后历代的典籍文物,对杂技有记述和描绘,戏法、口技、驯兽、马术等,品种繁多,节目积累、积累发展至数百个。

杂技是最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

它主要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丝以及各种民间杂耍。

通常还把各种形式的马术、丑角表演、耍魔术、驯兽、戏法、哑剧等包括在内。

近些年来的杂技已不是单纯的某种技巧的表现,而特别注重艺术的综合处理,如服装、音乐、灯光、道具等等。

在舞台上的表演,尽可能地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同时,在表演的技巧上尽量做出有些情节,有点冲突或在演员的表演上有奇异的特技,使观众得到更多的美感享受。

杂技,许多国家都有,而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

6-3什么是木偶: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

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

它是有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中国木偶剧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

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

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

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

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

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

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

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 (见杜佑《通典》)。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

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根据木偶的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四类,各有艺术特色。

过去多用傀儡戏之名。

现代木偶,多用戏曲调演唱,有的采用对话或歌舞。

其中福建的龙溪布袋木偶,泉州提线木偶,广东的海南杖头傀儡戏,以及湖南、陕西、北京等地的木偶剧,剧目丰富,表演灵活,操作自如,音乐优美,久负盛名。

一些剧团曾多次出国访演,深受欢迎。

6-4什么是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有地方特色。

大体而言,以西北剪纸最为粗犷,而沿海靠江地带所做的剪纸则要细腻精致得多。

剪纸艺术特色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平面结构,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构成各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

从用途上看,剪纸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在西北,有节日用剪纸、婚礼等仪式所用剪纸、窗花、避邪剪纸等等。

有的喜庆吉祥,有的传达某种信息,有的则带有浓重的巫术意味。

节日剪纸表达人们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艺术形象多是可爱喜庆的吉祥物,"蛇盘兔、必定富"、"猫来神速,富来猫"等便是人们美好祝愿的表现。

而像"刘海戏金蟾"、"鱼钻莲"则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性教育方式,是婚礼剪纸所特有的。

再比如"扫天娃娃"、"手牵手娃娃"等则又是驱邪避鬼,保护人家的巫术形象,有其他剪纸所无法比拟的严肃。

而在山东胶东地区,剪纸仅仅作为窗花之用,而且只作为春节期间的窗户装饰。

因此当地又将剪纸称为"剪花"、"窗花"、"花儿"等,完全没有西北剪纸中复杂深邃的含义。

艺术风格也随之显得轻松活泼,题材多为吉祥形象和传达室说故事,如"蝶恋花"、"五福捧寿"、"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等等。

从剪纸所用的材料的地区只有用一种红纸,单纯大方,别具一格。

大工业部分地区的剪纸是剪就的,而河北蔚县"剪纸"是刻就的,似应称为"刻纸"才对。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

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

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

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

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

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

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

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6-6什么是陶瓷: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从结构上看, 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 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 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 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 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