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之民艺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之“民艺之美”
6-1什么是皮影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6-2.什么是杂技:
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根据古籍中一些片断的文字记载和古代文物,如古墓中的浮雕、石刻、砖刻、生活器皿杂物上的装饰图案和庙宇、石窟中的壁画等有关杂技表演的形象化的资料考证,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
前770年至221年)已有了杂技的萌芽,至秦、汉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发展为"角抵"、"百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东汉大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就记载了"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杂技的盛况。以后历代的典籍文物,对杂技有记述和描绘,戏法、口技、驯兽、马术等,品种繁多,节目积累、积累发展至数百个。
杂技是最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它主要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丝以及各种民间杂耍。通常还把各种形式的马术、丑角表演、耍魔术、驯兽、戏法、哑剧等包括在内。 近些年来的杂技已不是单纯的某种技巧的表现,而特别注重艺术的综合处理,如服装、音乐、灯光、道具等等。在舞台上的表演,尽可能地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同时,在表演的技巧上尽量做出有些情节,有点冲突或在演员的表演上有奇异的特技,使观众得到更多的美感享受。 杂技,许多国家都有,而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
6-3什么是木偶: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它是有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木偶剧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
受。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 (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根据木偶的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四类,各有艺术特色。过去多用傀儡戏之名。现代木偶,多用戏曲调演唱,有的采用对话或歌舞。其中福建的龙溪布袋木偶,泉州提线木偶,广东的海南杖头傀儡戏,以及湖南、陕西、北京等地的木偶剧,剧目丰富,表演灵活,操作自如,音乐优美,久负盛名。一些剧团曾多次出国访演,深受欢迎。
6-4什么是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有地方特色。大体而言,以西北剪纸最为粗犷,而沿海靠江地带所做的剪纸则要细腻精致得多。剪纸艺术特色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平面结构,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构成各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
从用途上看,剪纸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应用。例如在西北,有节日用剪纸、婚礼等仪式所用剪纸、窗花、避邪剪纸等等。有的喜庆吉祥,有的传达某种信息,有的则带有浓重的巫术意味。节日剪纸表达人们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艺术形象多是可爱喜庆的吉祥物,"蛇盘兔、必定富"、"猫来神速,富来猫"等便是人们美好祝愿的表现。而像"刘海戏金蟾"、"鱼钻莲"则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性教育方式,是婚礼剪纸所特有的。再比如"扫天娃娃"、"手牵手娃娃"等则又是驱邪避鬼,保护人家的巫术形象,有其他剪纸所无法比拟的严肃。而在山东胶东地区,剪纸仅仅作为窗花之用,而且只作为春节期间的窗户装饰。因此当地又将剪纸称为"剪花"、"窗花"、"花儿"等,完全没有西北剪纸中复杂深邃的含义。艺术风格也随之显得轻松活泼,题材多为吉祥形象和传达室说故事,如"蝶恋花"、"五福捧寿"、"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等等。从剪纸所用的材料的地区只有用一种红纸,单纯大方,别具一格。大工业部分地区的剪纸是剪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