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图形与几何》
先锋小学曹茜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和具体实施方法。今天我就一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变化作个介绍:
一、内容的变化
1、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认识图形”降低了难度
主要表现在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原来“认识图形”单元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以往主要是想体现“面”在“体”上,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二、对“图形和几何”内容的教学,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有: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
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得到知识技能,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图形和几何”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且教材中也编排了许多的课堂活动,这些直观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挖掘。比如“位置”单元教材第11页第3题,教材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12的第5、6题,题目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另外教材对于“左右”和“认识图形”学习内容和难度的改变,就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科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我们在单元教材分析中会详细介绍。
2、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练习题,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为学生更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教材第11页第2题,内容的呈现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内容,利用班级自身资源就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自身
的参与增强了趣味性。第12页第4题,布置小朋友的房间,常见的场景,做小主人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教学时建议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是否准确清楚,还要提醒物品摆放的合理性。教材第13页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除了用教材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吃饭、写字(左手压书、右手写字)渗透习惯教育;方向盘、车行路线等交通规则渗透安全教育。
3、重视直观操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认知表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传递,更不是被动的接受。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 ,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 ;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只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的能力。所以要想调动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必须加强直观教学 ,增加学生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 ,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 ,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解新知的来源和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理论依据,“认识图形”单元教材内容呈现以游戏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没
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
4、教材注重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材第34页例题1,渗透了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教材第37页第2题及第109页的总复习,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教材第38页的第8题,渗透了找规律的知识。
三、下面,我将结合教材内容对“图形与几何”的2个单元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分析
这3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上下,前后这几种方位词的顺序为:3岁左右掌握上下关系,4岁左右掌握前后关系)那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2对方位难一些,所以放在后面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三)教学建议
1、上下、左右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第9页,以一座大桥为背景,大桥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第9页的例题和第12页的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和第11页的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以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给大多数孩子有大量的练习机会。*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语言应该是完整的:谁在谁的前面,而不能说谁在前面。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例题中)汽车在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