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与做人
(余江根据李汉荣先生在略阳县天津高级中学的演讲记录整理,经李汉荣先生亲
自修正)
今天我们能在这里见一面非常不容易啊,我与绝大多数人没见过,为此我们准备了几千年,也许是几十亿年。几千年,是说我们的文明史已经有几千年;说几十亿年,那是说地球的演化。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锅混沌的“原始汤”,大约五十亿年前,地球慢慢形成了,所以说为了今天的相会,我们准备了几十亿年。我们的相聚是一种缘。因为有五十亿年的准备,才会有今天的相聚。
天津高级中学新建于青山绿水间,为什么这里的山很秀、水很清,那是被你们的青春气息所感染的。去年的12月25日,在你们学校举办过第一届诗文朗诵会,我的拙作经你们的朗诵,那琅琅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蹇家坝的山水间。我的文字只能说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同学们的理解和朗读,意境才能升华。如果说我的文章对你们有启发帮助,那是经过了你们的再次加工,心灵得到共鸣形成的。
作为略阳一中曾经的老师、你们的长者,今天我与大家一起,简单谈谈对读书、对人生的理解。
一、读书就是学做人
先说读书。学生,以学为生。书生,以书为生。坐在这里,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我又无话可说,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已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论语》被誉为心灵的经典。生而为人,先要学做人。因为在来到人世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人,虽说佛教有前生、今生、来生之说,但我们实实在在作为人来到来到世上,此生确是第一次。所以人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开篇,大有深意。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所以要学会做人。我们能成为一个人不容易,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做人,唯一的一次人生。做人的过程就是学做人。《论语》开篇,对天地宏大悠久都没有说,先说怎样做人,讲做人的方法和理念,讲人生的价值观。你看,前人把他们的思想都留在典籍中了。开章第一句说做人,我们读的是前人的遗训,要把我们的心灵陶冶好。以文来化人,从而成为有学问的人。
《论语》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说的是感情。感情就是感人之情。情有亲情、友情、爱情……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今天带着善意来了,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我们的相聚是一种缘。昨天的朗诵会上,春黎文学社吟唱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与会的朋友有的掉眼泪了,我也感受到这份深情。第二句话是说,我们来到人世,要做一个有情义的人。不仅对朋友要有感情,而且我们可以推人及物,把朋友的范围扩展到自然万物,万物都是我们今生的朋友。路边的一朵花,它为了见你,准备了几万年,花儿为你而来,这是花儿与你
的缘分。泉水在地下摸着黑流淌,走了几万年,为了见你,它从地底下出来了,这是泉水对你的情意。天空的鸟儿为什么飞到你的头顶,这是偶然吗?偶然里面有必然,这也是缘分。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怨恨、恼怒。别人不知我是李汉荣,当我是普通人(我本来也是普通人),能平等相待,不也挺好吗?你很有本事别人没重用你,你做了好事别人没有褒奖你,你也不要生气,能够正确对待人们的误解、能够正确对待他人不公正的批评,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气度。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有气度、有胸怀的人,即有道德的人。
概括起来说,《论语·学而》第一句是教导我们做个有学问的人,第二句是教导我们做个有感情的人,第三句是教导我们做个有道德的人。我认为,一部论语都是围绕着这三句话展开来说的。这三句点中了人生的穴位,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三句话,你就是个高尚的人。
二、读书才能知善恶
古人是怎么读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中的名句。这句诗不是说重男轻女,只有男儿才可以读书。古时候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生产力较低,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做,男女分工是很明确的,女子在家纺线、织布、做饭、教子,男儿读书求道,出去治国平天下。古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三更半夜时还在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又得起床忙碌开了。这说的是勤奋。干什么都不容易,不勤快不行,比如做豆腐,开始要在地里种豆、耕耘、收割、脱粒,山一样高的一堆豆杆,豆子脱粒了也许只有,一斤豆子磨成豆浆点成豆腐才一点点大,做成豆腐干就更小。
我这不算讲课啊,你们王校长(注:略阳天津高中的王若飞)龙飞凤舞般的板书、天马行空一样的讲述,比我高明多了。
宋人黄庭坚说了“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觉面目可憎。”我们平时与人交往,说三句话,你再在他的脸上停留30秒,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境界。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是干净的、丰富的,他洋溢的气息也是不一样的,有一种书卷气。人是个能量场,是个气场。每个人的肉身都差不多,区别在于气息、气质。气质来源于什么?在于读书。与人交往就是在释放这种气息。
人活在这个世上,不仅要读文学书,读哲学书,读历史书,读科技书,也应该具备一点天文学的知识,不然容易得抑郁症。没事我就遥望星空,感念宇宙的浩瀚无边,我就不会得抑郁症。
黄庭坚说“不读书面目会可憎”,一点也不夸张。有的人长得很端庄,但肚子里装的是稻草。牛肚子里装了稻草,有力气耕地,母牛会生出奶;人的肚子里如果尽是稻草,就会野蛮、粗俗,没有温柔的感情和优雅的思想,更不会有崇高的精神。动物只执行自然的命运安排,人却可以提升自己并改造世界。动物只要按照自然的本能行事,它就是个好动物。人却不只是具有生物的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老虎没上过军校,但一样勇猛。但人若不学习,不修身养性,不能说他就是人。所有牛都是好牛,所有老虎都是好老虎,动物的属性是已经被自然确定了的,它只需执行自然律,就是合格的动物。而人是一种没有最终定性的物种,人有一
种可能性,人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人可以升华为贤人、圣人、神人,以至超凡脱尘。“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出自《孟子·尽心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具备善的品德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我们要通过读书让自己“美”,但不能止于“美”,还要大美,美而有光辉。我充其量只是个25瓦的电灯泡的光。一个人生命的光辉,来自内心的灵魂。光辉从哪里来?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修炼是充实自己的过程。“大而化之之谓圣”,这里“大而化之”不是贬义词,“大”就是充实,“化”就是感化、感召。孔老夫子“化”了两千多年,也“化”了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思是圣人达到了高深莫测的境界,具有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性。
人都有两个肩膀支一个脑袋,生物特征都一样。为什么有的是罪人,有的是圣人?无善无恶是动物,有善有恶谓之人,善恶是后天学来的,读书才能知善恶。(现场全体鼓掌)
三、读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大家鼓掌不是为我,是为两千三百年前的圣人鼓掌,我们都是孔子的传人。如果没有孔老夫子,我们的人类文化将会重写,民族精神境界会降低很多。事物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什么时代出什么人才,这里有偶然,也有必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我们要珍惜这种必然性。有了孔夫子,我们的文化有了一个伟大的源头,我们的灵魂就有了庇护所。读了孔子的书,我们会微笑,无以名状地微笑,类似于法喜、禅悦。领会了圣贤著作的真谛,会从内心深处生发真理的光辉。好好读他们的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和最高的崇敬。
世界上许多的文明都中断了。印度文明中断了,印度的佛教徒只有几十万人了,唐僧取经后佛教在我国更广泛普及,真正的佛教现在在中国。埃及的文明也中断了,金字塔里许多的古埃及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传承下来,从夏商周至今,从来没有停顿过。这是因为我们一直使用的母语没有变。感谢母语。母语不变,哪怕过几万年文明也不会变,这保证了文明的可传承性。如果汉字废除了,文明就会失传。失传很容易,创造却很艰难。我国的文明一脉相传,因为我们始终用母语汉语,我们的文化后代都可以解读。如果文字变成不可识别的天书,那先秦诸子、唐宋大家们的典籍就无法阅读,这对文明是多么大的损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流传六千年。我们的文明能够传承:一是它本身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生命力顽强,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纳;二是读书人的传承与不断的创造。世世代代的读书人,都在不断地传承、创造着,使我们的文化得到弘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没有蔑视劳动者的意思,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读书,把调子唱得有些高了而已。祖先们对书非常崇拜,哪怕是战乱时期也不忘读书、著书,这样就使得文明之河越来越宽阔。比如杜甫流传千古的诗篇,有好多都是在战乱中,在他逃难的路途中写成的。仅凭源头的水,文明的河流会越来越小、渐渐干涸,只有不断地创造,也就是世世代代要有读书人,要有诗人、作家、艺术家、发明家,给文明长河注入新的清流活水。
读书是传承文化的最重要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崇尚读书、热爱读书。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这个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都应该了解、热爱、吸收文化的营养,成为一个有教养、有情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