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9c77640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9.png)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 可少 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大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 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 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3c9c9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c.png)
(2)句子中的划线的副词和形容词能不能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 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 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 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既是国民 党东面防线的嘲讽,又有对我军英勇的赞扬。
第一组: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第二组: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 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 消息。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 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已”改成“已经”,显得很拖沓,不干练!“诸”和“业已”文言词语,用词 典雅,业已仄声收束,有语气变换感!
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因此不能换。
《消息二则》课文全文阅读
![《消息二则》课文全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473b9ebc8d376eeaeaa3159.png)
《消息二则》课文全文阅读消息二则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勃兰特1973年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当时采取这一出人意外的行动的感受。
他说:“我明确区分罪过和责任.我问心无愧,而且我认为把纳粹的罪过归咎于我国人民和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过只能由希特勒等发动二战的战犯去承担.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勃兰特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
出任德国总理后,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社会责任。
那天早晨醒来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曾经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这使得希特勒后裔也因为强烈耻辱感而决定永不结婚生育,让那个罪恶家族断种绝根。
(本报综合北京电) (天津日报(新闻)-海外纵横-第6版-2005-04-14)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人民网渥太华4月12日电]特派记者邹德浩报道:4月11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厅厅长麦菲在温哥华宣布,该厅与省内亚裔社区联合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课推荐教材,将向各中学推出新的历史教科书,新书的第五课内容涵盖南京大屠杀、加拿大战俘等重要历史事实,并提出有关战争受害人索赔、日本政府对二战的认罪态度以及与二战历史有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96a6f87375a417876f8f7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9a9ccc0127284b73f3425037.png)
01 我们要掌握的新闻体裁
消息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
通讯
《一着惊海天》
新闻评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01 你知道吗? 新闻六要素——5W1H
新闻的三大特点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背景是什么
01 你知道吗?
新闻六要素——5W1H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Y 为何 HOW 如何
新闻的三大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 公开性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
新闻背景是什么
是指对新闻事件的产生、发 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 社会环境和自然状况等,在新闻 作品中起衬托、对比和解释作用。
02
活动(实践)出真知
夯实基础
填字注音
01 当一回编辑
2 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 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 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 据。
02 做一次播音
2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 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 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 节奏等要素。
03 作一点品鉴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找长一江找风:平这浪两静则,消我息军中万,船有齐一放个,反直复取出对现岸的。词语。去掉 ③这我个西词路语军,开句始子渡意江思,基地本点没在有九变江化、。安你庆能段把。它找出来吗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 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 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 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9fd03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1.png)
5.两则消息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准确。如数字,“三十万”“百万”都是确数,并非虚 数;“不含”一词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 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简洁。“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百万大军”“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等,十分简洁。 (3)丰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更有嘲讽 意味;“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更有自豪情怀。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 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交流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 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御,企图依靠 长江天堑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 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颁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 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2 日,毛泽东报道两条长江战地信息。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 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67184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f.png)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及任务。
2.阅读二则消息,了解消息构成要素,学会概括新闻事实。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了解消息构成要素,学会概括新闻事实,明晰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明确核心问题1.消息定义:消息作为一种文体,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2.核心问题: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3.观看视频,了解渡江战役【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二、重点读析,学习第一则1.请学生朗读第一则,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1)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2)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3)什么时间报道的?学生关注文章开头黑体字部分,知晓答案,结合旁批,明确“电头”是消息构成部分。
校对练习册第1题。
2. 快速阅读第一则消息,提取主要内容。
方法:参照语文书p2新闻“六要素”完成作业单第3题,上台交流。
3. 阅读,思考: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哪些语言隐含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圈画重要词句(1)关注标题、导语、主体中交代的事实(事实是可以被核实的)标题: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等。
追问:表述这些事实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点呢?明确:描述事实时尽量使用中性词。
(2)关注称谓、明显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句子之间关系称谓:“我”“国民党反动派”修饰语:“胜利”“英勇”“英雄式”句子之间关系: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对比,对人民解放军的褒扬和对国民党军的蔑视。
4.总结阅读路径首先,关注电头,从电头中知道了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
新华社。
知道了消息的报道时间二十二日二时。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0b81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a.png)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12e894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b.png)
回顾新闻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新闻“六要素”和“五 部分”、如何提取新闻的主要内容。
作业本作业:请完成 中对应练 习。 实践性作业:在报纸上选取一则 新闻,和大家分享,并找出其新 闻要素和结构。
领南岸广大地区,继续进击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地 何人 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敌阵
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新闻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渡江战斗于
我三十万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日午夜
横渡长江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锡段铁路
域。
线。
此种情况, 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 ……听见南京拒绝 和平,都很泄气。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 二十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电头的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湖 南湘潭人,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 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音、字形、词义:
摧枯拉朽 xiǔ 锐不可当 dāng
sài
要塞
业已yǐ 督战dū
xiè
标题:主题、副题、引题。
导语: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
结
主体:主干部分。
构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事件与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e881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7.png)
单元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 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与选择采访目标,捕捉新闻线 索,抓住新闻热点。 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 习惯;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 达。
新闻阅读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新闻
六要 素
表达 方式
知识链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标题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导语 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
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
背景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的可可西里,被誉为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在可 可西里遭到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达哇卓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评价任务三:精读课文,分析六要素的 具体内容,感受解放军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1b86a2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e.png)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4193d1482fb4daa48d4b08.png)
21
合作探究
3.本则消息描述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效果如何?作 者为何不详细描写渡江和战斗情景?
➢ 本文字数虽少,但简而不陋,简明扼要而真实客观。 ➢ 作者粗略地介绍了渡江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不详写渡江战斗经过,因为
8
文学常识——消息
➢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 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 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 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1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 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2
含“长江”的诗句
➢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②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
“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 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19
合作探究
1.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 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20
合作探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c65108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f.png)
文体知识
新闻的五个结构
01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
02 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
03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04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的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05 体中)
归纳总结
人
军 横 渡 长 江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渡江概况
(第1、2句)
人数多 战线长 攻势猛 战况好
主体:
(剩余部分)
中 路 军 :中 路 军 首 战 告 捷 西 路 军 :西 路 军 所 向 无 敌 东 路 军 :东 路 军 战 绩 辉 煌 ( 重 点 )
整体感知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 什么作用?
新闻的电头。 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 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作用: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总领全文。
业已:已经。
xiè 泄气 jiān 歼灭
业已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1949年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背景介绍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70e3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7.png)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减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重
要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性
依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1 消息二则【考点精讲版】
![1 消息二则【考点精讲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0a7e5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4.png)
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形近字 歼( jiān)歼灭
塞(sāi)子堵瓶口, 交通真闭塞(sè), 重兵守要塞(sài)。
纤( xiān)纤维
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 小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阡( qiān)阡陌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词语集注
用于褒义语境。
锐不可当
•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泄气
• 监督作战。
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和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军队一片混乱的败退场面。
当时江面自然条件的写照。 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描写
4月22日2时
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文体知识
新闻
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
概念
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包 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
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 特征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课题解读
人物及数量 结果 事件、地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表现了人民解 放军的气势,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
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4.下列新闻文体和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D )
A.消息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7850a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99acf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d.png)
新课导入
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
文体知识
1.新闻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
信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学样式。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
油画《渡江战役》
主题归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 语言报道了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 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 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文体知识
3.新闻的结构 标题——供人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供人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供人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 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1.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 写作的经典之作。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 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 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 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基础识记
1.溃退【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 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 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 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 yǐ】:已经 6.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 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 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1 消息二则(精品)
![1 消息二则(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26657c319e8b8f67d1cb90c.png)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件。
时间:4月21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 芝),笔名子任,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 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导人。
文体特征
消
息
定 义: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 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 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标 题:简单明了,吸引读者,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
、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 ,即“五个W加一个H”,
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 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导 语:一般用来揭示新闻的主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体: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 中心部分。 背景:指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可有可无。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传播性。
(2)新闻的五要素(五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 并做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新闻结构新闻,又称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紧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是消息的结尾,它依附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写作背景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破裂。
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新闻稿均是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3.考点链接病句:搭配不当(一)【主要类型】(1)主谓搭配不当。
如: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落实。
(主语“意识”和谓语“落实”不能搭配,应将“落实”改为“增强”或“提高”。
)(2)动宾搭配不当。
如:近年来,我国重大的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动词“增强”和宾语“广阔前景”不能搭配,可删掉“和广阔前景”。
)【解题技巧】提主干。
当句子较长、成分较复杂时,一定要压缩句子,提取主干,看主谓、动宾等各个句子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5。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kuì)退。
(2)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泄)气。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dù(渡)江区yù(域)。
2.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导语,指正文第一句;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基础提升】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要塞.(sè)顽.强(wán)锐不可当.(dānɡ)B.芜.湖(wú) 签.订(qiān) 摧枯拉朽.(xiǔ)C.歼.灭(qiān) 督.战(dū) 毫无斗.志(dòu)D.荻.港(dí) 横.渡(hènɡ) 风平.浪静(pínɡ)(解析:A.“塞”应读作“sài”;C.“歼”应读作“jiān”;D.“横”应读作“hénɡ”。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B)A.老师一宣布完这个消息,教室顿时风平浪静....。
B.爷爷最喜欢在晚饭后给我讲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C.他打羽毛球如同摧枯拉朽....,很快就胜利了。
D.我军所到之处,敌人锐不可当....,人民欢声雷动。
(解析:A.“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不能用来形容教室的安静;C.“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被迅速摧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含褒义,此处形容敌人不合语境。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史蒂芬·威廉·霍金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着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B.《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C.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D.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解析:A.主语“无限执着”与谓语“浮现”搭配不当,应将“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着”改为“执着于科研事业的情景”;B.“塑造”与“事迹”动宾搭配不当,应将“事迹”改为“形象”;C.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转变”。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C)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德吧!”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解析:A.“后果自负”用语不礼貌;B.“积点德吧”用语不礼貌;D.“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处指自己的父亲用语不当。
)02课内精读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7.这则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部分是第1-2句,主体部分是第3-17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
8.“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一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不能这样更改。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概念更确切;“一大半”与“三分之二”相比,前者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更贴切、得体。
9.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一句。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
尤其是“控制”这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地表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
10.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样安排,更能使文章涌起高潮。
03拓展阅读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本报记者王洪涛本报通讯员徐德理陈德溪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
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
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
“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
”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
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
“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
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
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林祥松说。
1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明写这篇通讯报道的背景与机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第③段: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
第④段:两兄弟抱住鬼子同归于尽。
第⑤段:渊子崖村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
1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让村里的小辈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1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
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示例】不忘历史,敬畏生命,传承精神,珍视和平。
04综合性学习学完本课后,你班开展了以“纪念渡江战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5.下面是刻在“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的书法作品,请用规范的行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16.请你针对“纪念渡江战役”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纪念渡江战役”手抄报比赛、“纪念渡江战役”作文比赛。
17.学校准备于本周五下午在学校一号报告厅举行“向渡江英雄致敬”的读书报告会,需要向校总务处借无线话筒3支,下午6点活动结束后归还,请你替学生会主席林凡写一张借条。
借条今向总务处借有无线话筒叁支,本周五下午六点归还。
此据。
林凡201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