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官方版)
2024年高考历史与社会考试大纲精讲
2024年高考历史与社会考试大纲精讲一、2024年高考历史与社会考试大纲精讲2024年高考历史与社会考试大纲紧扣国家历史和社会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素养为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针对2024年的高考历史与社会科学考试大纲进行全面解析和精讲,以帮助学生有效备考。
二、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高考历史与社会考试大纲分为两个部分,即《历史》和《社会科学》。
其中,《历史》部分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全貌;《社会科学》部分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知识。
考试采用书面形式,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全卷满分为150分。
三、《历史》部分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较为庞杂,包括了夏、商、西周、东周等朝代的兴衰变迁,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备考时,要重点掌握各朝代的特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
同时,还需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了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备考时,需要对中国近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要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要关注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对中外历史事件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指建国以来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备考时,需要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领导、决策和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同时,还应对中国现代史中的执政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内容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四、《社会科学》部分1. 政治政治是社会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备考时要关注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府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1二、中国近现代史(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5.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度........(.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3.)宋明理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中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2.)...(.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1.)新航路的开辟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3.)蒸.....(.2.)进化论......(.1.)经典力学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年间列强侵.........(.1.).1840....至.1900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五四运动和...........(.2.)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3.)........(.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至.................(.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3.)第二...........(.2.)罗斯福新政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行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5.)社会主义市..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改革开......(.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1.)孙中山的三民..........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义....代表”.........(.3.)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4.)“三个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3...北魏......2...商鞅变法........:.1...梭伦改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4...王安石变法德〃阿里改革........9...戊戌变法.....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选考三.........(.1.)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的和平...—.华盛顿体系下(.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的对话...在..............(.4.)联合国的产生.......以及其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 东印度公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18世 纪六七十年代,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法国七月革命、二 月革命与六月起义;美国的对外政策;第 二国际存续时间、“五一节”来历。
复习建议
• 对考纲已删除的内容,高考原则上不作要求,就 是要涉及,一般也会像2005年文综卷Ⅰ第37题一 样,依托凯末尔革命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并就 历史材料进行设问。因此,在考纲出来后进行的 第二轮复习,一般可以不再复习被删除的内容。 即使高考试题中设计本部分知识,也可以用第一 轮复习时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不过,根据国家考 试中心专家的解释,我们应对删除的内容一分为 二地看待,不能绝对地放弃。因而,对某一专题 知识中那些很难与相关知识割断的、比较重要的 和常见的但又是被删减的内容,建议必要的筛选, 以作到“删中有留”,合理取舍。
复习建议
•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了 突出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考纲对教学大 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压缩,以突 出主干知识,减轻学生实际负担。在复习 时,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压缩的情况,合 理进行诠释,正确把握其知识内涵和外延, 帮助学生区分被缩小的、不作考试要求的 部分知识点
• 六、考纲虽已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 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整体知 识体系的构件,往往会出现在组合式选择 体或问答体的题干之中,故应引起适当注 意。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 第一章第一节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二章 第四节“二战”前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 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第四章第三节东欧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的人民 民主国家,第六节除新加坡和韩国之外的 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五章第 二节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时段特征 1.宋代 (1)政治上,汉族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完善。 (2)经济上,土地兼并激烈,工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 城市中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 产生;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弘扬积极入世的传统,创 立了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文学艺术上出现世俗化趋势,科技 发达。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 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盛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1) 宋:二府 ( 中书门下、枢密院 ) 三司;文官知州;通 判监督;转运使输财;官吏分治。 政治 (2) 元:中书省、宣政院(宗教和藏地)、枢密院、行 省制;土司制(世袭);
夜市、街市、交子、瓦肆、商标;占城稻、棉花的推广; 经济 景德镇,彩瓷;杭州,泉州;榷场; 程朱理学;古文运动,宋词、元曲、元杂剧;文人山水 文化 画,风俗画;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 三大发明西传; 选修 王安石变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政治
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五族入华,士族
经济
屯田制,均田制;翻车,灌钢法,白瓷; 草市;人口南迁 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玄学;王羲之;宗教画;道 教、佛教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大纲版)含答案
201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适用省区:广西)12.中国史上有察区行政区的象,如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体出A.中央集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迁B.展致地方行政地域整C.中央地方的察力度越来越弱D.国土化影响地方行政地域置13.文帝:“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重服以生,吾甚不取。
” 文帝在此的是A.无而治B.徭薄C.崇尚D.民君14.范仲淹倡的“ 新政”与王安石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北宋“ ”“ 弱”的状,而“ 新政”更重于A.增加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防15.《娥冤》揭示封建治的黑暗,《水》民起英雄富。
反响了A.封建社会的腐败衰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一般民众的理想与梦想D.商展冲念16.明初的役制度,将籍分若干,其中主若是民,有、匠、灶(煮)等几十,并格禁止更。
一措施有利于A.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化社会控制D.展商品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小薄,千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比清代更繁荣B.当两岸交往尚不亲近C.海峡两岸有着不相同的系统D.宋代今后台湾展18.1863 年,理各国事衙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海关税司,赫德拟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定。
表示A.中国关税自主一步失B.清政府加了海关的管控C.洋运正式张开D.外易完好被英国控制19.之洞在戊戌法期撰写的《学篇》,在知分子中生了极大影响,行百万册。
反响出A.保守力而支持改革B.洋派“中体西用”思想已C.清政府成革的主者D.洋派与新派思想有共同之20.从 20 世 60 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促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散的格局。
出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整了工布局B.人口急膨C.国家行城化略D.大运的张开21. 19 世 60 年代中期,普士政府提出事改革案,要求充常、延服役期、增加税收与,碰到会烈反。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简答题大纲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简答题大纲解析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其每一次的变革都备受关注。
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简答题的大纲更是考生备考的重要依据。
2024 年全国高考历史简答题大纲的出炉,为广大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大纲在知识点覆盖方面的特点。
2024 年的大纲依然注重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主要历史阶段的考查。
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的脉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
例如,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考生需要清晰地理解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方面,如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等知识点,也是考查的重点。
文化领域,儒家思想的发展、古代科技文化的成就等,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阐述其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大纲突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抗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考生需要深刻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近现代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如近代工业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也是简答题可能涉及的内容。
世界古代史部分,大纲要求考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成就等方面。
例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等,都是重要的考点。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等内容占据重要地位。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三)古史传说二、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三、春秋战国(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四)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四、秦汉(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五)东汉的政治(六)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七)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八)秦汉的民族关系(九)秦汉的思想(十)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七)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八)文化与科技六、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四)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五)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六)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七)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八)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九)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期的政治(三)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四)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五)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六)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七)明清国家制度(八)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十)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二、清统治的衰落(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三)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四)清廷政局(五)义和团运动三、近代化的启动(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早期维新思潮(三)洋务运动(四)商办企业(五)戊戌维新运动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三)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四)会党与民变五、辛亥革命(一)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二)同盟会的建立(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四)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六、民初政局(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二次革命(三)护国战争(四)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一)民初经济发展(二)新文化运动(三)五四运动(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二)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三)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九、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全面抗战的爆发(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五)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七)沦陷区与伪政权(八)侵华日军暴行(九)抗日战争的胜利(七)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十、国共内战(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一)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二)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三)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四)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五)批林批孔(六)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四)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五)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六)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六、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十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二部分世界史部分)一、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二)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三)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三、古代埃及文明(一)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三)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二)希腊城邦制度(三)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四)雅典民主政治(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一)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二)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四)罗马帝国的危机(五)古代罗马文化七、中世纪的西欧(一)法兰克王国(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三)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四)中世纪的城市(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帝国(三)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四)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九、中世纪的东欧(一)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三)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四)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五)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十、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二)中日文化交流(三)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十一、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中美洲文明(二)印加文明十二、近代初期的欧洲(一)文艺复兴(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六)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七)科学革命十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一)尼德兰革命(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开明君主专制(四)启蒙运动(五)美国独立战争(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七)工业革命(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十)美国内战(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十四、近代的亚非拉(一)大西洋奴隶贸易(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六)瓜分非洲(七)埃及阿里改革(八)土耳其坦志麦特(九)日本明治维新(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十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三)两大军事同盟(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六、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一)1905年革命(二)二月革命(三)十月革命(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六)德国十一月革命(七)匈牙利革命(八)共产国际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二)国际联盟(三)华盛顿会议十八、两战之间的世界(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二)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五)甘地主义(六)凯末尔主义(七)卡德纳斯改革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四)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雅尔塔体系(二)联合国的建立(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四)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二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一)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三)战后的日本(四)西欧一体化进程(五)当代科技革命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一)苏南冲突(二)赫鲁晓夫的改革(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五)戈尔巴乔改革(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Ⅳ、参考书目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结构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总数:5道总分:150分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第二部分:知识范围1.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宋辽金时期- 元明时期- 清朝时期2. 世界古代史- 旧石器时代- 古代文明与河流流域-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3.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4.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与国际竞争- 联合国与世界大国关系- 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三世界与南北问题- 当代国际社会与中国第三部分:考试要求1. 掌握历史知识点: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影响。
2. 运用历史思维:要求考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辨析事实和观点,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 掌握历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和研究。
4. 培养历史文化意识:要求考生通过学习历史,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培养爱国情操和世界文化艺术素养。
5. 引导历史价值观念:要求考生反思历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理解历史对于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第四部分:考试评分1. 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 多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3. 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4. 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5. 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6. 答题纸整洁规范、说明准确完整、语句通顺得体、字迹清晰规范。
第五部分: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点:根据课本内容,系统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
教育部2024高考考试大纲
教育部2024高考考试大纲教育部2024年高考考试大纲:深度解析与前瞻一、引言1.1 教育部2024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背景和意义教育部2024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背景和意义深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2024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制定和发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教育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引和导向。
首先,从背景来看,高考考试大纲的制定和发布,是基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教育部门需要不断地对教育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因此,制定和发布高考考试大纲,是教育体系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其次,高考考试大纲的意义在于其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这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学校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同时,高考考试大纲也是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
学生可以通过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考试的形式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制定备考计划和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高考考试大纲的制定和发布,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关心。
国家通过制定和发布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2 本文的目的和结构本文旨在深度解析教育部2024年高考考试大纲,并对其进行前瞻性探讨。
首先,本文将概述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往年考试大纲的比较,分析其中的亮点和变化。
其次,将详细解读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以及其它科目。
接着,本文将探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包括笔试和机考的比较,各科目试卷的结构和题型,以及考试时间和分值分配。
2024历史学考试大纲
关于2024历史学的考试大纲
2024年历史学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考试是对考生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旨在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考试内容
1. 中国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原始社会形成。
(2)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过程。
(3)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建立汉朝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4)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南北朝时期。
(5)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2)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 世界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古代埃及文明。
(2)古代希腊文明。
(3)古代罗马文明。
(4)中世纪欧洲文明。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4.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4)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具体分值分配可参考历年真题。
3. 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
具体时间安排可参考历年真题。
2023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3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概述- 考试时间:2023年高考。
- 考试科目:历史。
- 考试形式:笔试。
- 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夏商周时期- 主要内容:夏朝、商朝和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难度要求: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描述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部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内容: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难度要求: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描述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部分:唐宋元明清时期- 主要内容: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难度要求: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描述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欧洲和美洲的发展- 主要内容:欧洲和美洲的历史发展,包括殖民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形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欧洲和美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难度要求: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描述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独立和发展- 主要内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发展,包括反殖民主义运动、亚非会议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亚洲和非洲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难度要求: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描述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考试要求-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 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史料分析和考古工作的基本技能,通过史料分析和考古工作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需要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独立见解。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汇总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且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历史学科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涉及时空意识、史实理解、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具体考察目标为:1.时空意识(历史学习的基础,体现历史学的特性)1.1 将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期、地点1.2 运用有关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包括使用有关时间的各种术语;制作年表、时间轴;阅读地图)2.史实理解2.1 了解主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2.2 了解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2.3 了解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3.材料处理3.1 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3.2 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3.3 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删去可靠性)4.历史阐释4.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历史(包括比较、归纳、推理、移情、想象等方法)4.2 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历史4.3 运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包括:概述、叙述和论述)4.4 对历史作出恰当的评价(即逻辑上做到论点、论据与论述一致;价值观上体现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人类共享价值观的认同)。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1.试卷结构按测量目标划分,时空意识和史实理解占40%,材料处理占30%,历史阐释占30%左右。
按课程内容划分,世界古代史约占10%左右,中国古代史约占30%左右,世界近代史约占30%左右,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左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均有所反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史实适当兼顾。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占50%,非选择题占50%。
2024贵州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贵州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历史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1. 通过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方面能力。
2. 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考试要求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50分钟。
3. 试卷满分:100分。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贵州实际,制定历史科考试内容与要求。
历史科考试将测试考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学科能力、科学素养。
测试的学科能力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
测试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素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三个部分。
各部分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1. 中国古代史考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周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求: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求: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涉及考试的性质、目标、内容、题型和难度等方面。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如下:
1.考试性质: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
文件,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2.考试目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
素养等方面。
具体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对历史事件的推导和分析能力,对历史进程的概括和评价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等。
3.考试内容: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等部分,涉及古
代、中世纪、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
具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变革等方面。
4.题型和难度: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难
度根据不同年份和地区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考历史考试的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 文学成就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
5. 近代科学技术
(1) 经典力学
(2) 进化论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维新思想
(2) 新文化运动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