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第三章社会化38朱力
第三章社会化详解
![第三章社会化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b4d076850e2524de4187e03.p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看 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化过程对个人早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角度: ① 文化的角度 ② 社会结构的角度 ③ 个性发展的角度
三、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 社会强制性 2. 个人能动性 体现: ① 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 个体自身的因素也决定影响着个体的社会
今天我们见到的各位同学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 格特征呢?
人之初,性本善吗?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采 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 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 龚博杀死。而据其交代,杀死 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 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 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 生杀人念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打牌时的 口角只是马加爵杀人的导火线,事实上,他的杀 人动机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决不是一天两天就 能产生的”。
• 珍妮(1981)在18个月左右,被锁在一间小屋子中, 发现她时已有13岁。不会说话,但没有发现任何生 理上的缺陷,由于长期的社会隔离,剥夺了她说话 的能力。接受治疗一年后,仍不能产生自我。但取 得很大进步,如学会使用厕所,但从未掌握说出一 个完整句子的技能。
社会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 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快速多变 • 就业方式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解析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45416f7fd5360cbb1adb06.png)
• 1920年,印度一队猎人在山上捕获了两个与狼群 嬉戏的女孩,交给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 格大主教。主教分别给两个女孩命名卡玛拉和亚 玛拉。这两个在狼群中长大的女孩汗毛长且密, 喜欢吃生肉。她们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经常 呲牙咧嘴、嗷叫袭人。亚玛拉仅仅活了一年,卡 玛拉4年后学会了独自站立,第五年,能用点头或 摇头表示是与否,能弄懂二三十个单词的含义, 开始端着盘子用手抓食。随后,又学会了用杯子 喝水。1929年,年约17岁的卡玛拉死于尿毒症。 她当时的智力和行为水平,与正常发育的4岁幼儿 基本相当。
• 状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能自己进食和 洗漱;没有感情、对人冷漠。 • 结果:逐渐学会照料自己;11岁病死那年开始 学说话。
• 伊萨贝拉——私生女;被聋哑母亲藏起 来;六岁半被发现。
• 状态:与母亲有手势交流;行为像野生 动物。
• 结果:经过训练,几年后几乎赶上同龄 儿童。
• 比较这两个与世隔绝的孩子结果的不同
第三章个人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 设想一个问题:
• 假如你被锁在一间屋里,在与世隔绝的 情况下度过你的幼年和童年 • 你能讲人的语言吗? • 你会有个性吗? • 你能领会人的感情吗?
• 美国社会学家金斯利·戴维斯,回答了这个问 题。 • 1940年著《一个孩子极端的社会隔离》,发 现并报道了两个在与世隔绝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 安娜——私生女;六岁半被发现。
(三)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 社会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群体, 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个体只有经过学习才社会得以延续 和发展。 社会化的作用一是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 人;二是传承文化。
二、个人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为个体社会化 以便取得社会成员资格提供了时间保证。 依赖生活期的作用: 一是为接受文化教化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是形成了贯穿一生的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9a32a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3.png)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8f7bfd9b6648d7c1c746fd.png)
•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 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 • 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的是对非个人的规 则和权威的遵从。
3、同龄群体 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在年龄、兴
趣爱好、家底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结 成的社会群体。 • 自愿性 • 吸引力:玩乐为主 • 没有代沟 • 关系平等 • 培养孩子独立性 • 形成群体亚文化
•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
•再社会化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少儿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一)基本社会化 1.婴幼儿时期 2.儿童期 3.少年期 4.青年期
人一出生社会化就开始了
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 儿童传授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其他认知本领,使 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 家庭和社会对其承担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社会化
的主体) 主要指个人社会化环境中的社会化机构。包 括:
1、家庭 是人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
境。总体看,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观念、心 理和行为习惯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制 型、民主型)和家底氛围尤为重要。
2、学校 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 展下去。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条件) 个体生物基础(以人的生物遗传为基础) 表现在: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高度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三、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一)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 基本技能
社会化的重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96b4a0bdf524ccbff12184cd.png)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b0046ff121dd36a22d8260.png)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文化45 ) 朱力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文化45 ) 朱力](https://img.taocdn.com/s3/m/6ccd07791711cc7931b716de.png)
主要的三种流传形式
热:一种迅速流传的异乎寻常的行为,追 求者往往投入很大的热情,具有冲动性与 短暂性。 时髦:在服饰上追求新颖入时的行为方式。 时狂:在经济领域为追求某种新的物品达 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 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 美容、春节晚会、涉外饭店……” 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BP机、写 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 私……”, 再到21世纪以来的“MP3、宽带、唐装、手机短信、彩 信、网上购物、谁动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与时俱 进、CDMA……” 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 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 到MP3,从录像带到VCD、DVD,从国内游到出境游, 从“申办奥运”到“人文奥运”,从“美容”到“人造 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 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
文化中心主义的正功能
A.可以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 的忠诚和士气。 B.减少团体内的冲突。 C.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 D.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
文化中心主义的负功能
A.容易产生偏见。 B.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 C.引起团体间的冲突。 D.维持某些阶级的既得现状。 E.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
品,如车轮、衣服、学校、工厂、城市、书籍、孙宙飞船、图腾 柱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 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政治制度。
社会学原理第3章
![社会学原理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590375d57f1922791688e821.png)
社会学原理
Hale Waihona Puke 主讲人:李盼道 4.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社
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 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 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 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生产关系:人们的交 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 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 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3.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
释:两大流派 (1)社会唯实派——认为社 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 真实存在的实体——齐美尔、 迪尔克姆 (2)社会唯名派——认为社 会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 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 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吉丁斯、塔尔德
Slide 5
Slide 13
(三)满足需要的原则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Slide 14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
会的角度 1.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 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 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 民族结构、阶级结构、 职业结构等等。 2.微观社会是指社会的个 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 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 如个别青少年犯罪
Slide 15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和社会制度
的角度 1.个人与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 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 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 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 2.群体与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群体或组织 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阶层关系, 职业群体关系。 3.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 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社 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 关系。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f782bff121dd36a32d82d6.png)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参考用书: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df7626412e3f5727a5e96248.png)
2.人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能进行抽象思 维,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为学习社会 文化提供了可能。 有强烈遗传本能的动物,后天的学习完全是 多余的。 如果人有本能,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人的学习能力在于知识内化力。
知识内化是指把他人知识变成自己知识、把 感性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能力。
3.人有语言能力和运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抽象 思维能力——为学习社会文化提供了工具。 人借助于语言学习社会文化,积累知识,指 导自己行为。
和个人对社会能动的选择与调试的 统一过程。
2.理解: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时间方面理解: 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 过去认为社会化是有终点的。 • 对社会化的解释是从出生到踏入社会就 结束了。 • 现在认为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第二,从内容方面理解: 注重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文化遗 产。 注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第三,从关系方面理解: 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既是社会对个人的教化,又是个人对社会 的能动调适。
把社会化看成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完成世 代交替的过程。 • 社会要想保持结构完整,就要有各种担 任不同职业的角色。
• 社会要完成世代交替,就要持续不断地 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人。 • 这两个重任只有社会化才能完成。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
一、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把自然人变成社 会人。 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 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做人的 资格。 (二)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 要,仅靠人的本能是不行的。 一方面,人的本能比动物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比动物要复杂和高级得 多。
• 1920年,印度一队猎人在山上捕获了两个与狼群 嬉戏的女孩,交给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 格大主教。主教分别给两个女孩命名卡玛拉和亚 玛拉。这两个在狼群中长大的女孩汗毛长且密, 喜欢吃生肉。她们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经常 呲牙咧嘴、嗷叫袭人。亚玛拉仅仅活了一年,卡 玛拉4年后学会了独自站立,第五年,能用点头或 摇头表示是与否,能弄懂二三十个单词的含义, 开始端着盘子用手抓食。随后,又学会了用杯子 喝水。1929年,年约17岁的卡玛拉死于尿毒症。 她当时的智力和行为水平,与正常发育的4岁幼儿 基信号系 统的刺激。动物只能接受第一信号系统的 刺激。
社会学 第三章
![社会学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c5a4df130b4e767f5acfceea.png)
2.社会化的机构 2.社会化的机构
家庭 同龄群体 学校 工作单位
大众传播媒介
二、基本社会化
(一)基本社会化:从婴儿时期 基本社会化: 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二)儿童-青年社会化 儿童 青年社会化 婴儿-学龄初期社会化 ﹡ 婴儿-学龄初期社会化
﹡ 少年期社会化
﹡ 青年社会化
(三)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少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代 沟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条件
1.社会化的必要性 1.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可能性 2.社会化的可能性 依赖生活期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 培养社会角色
二、社会化的主一定社 性别角色社会化:
会中对男女两性在生活态度、 会中对男女两性在生活态度、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行为模 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各种文化规 定。
第三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二、基本社会化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1.社会化的机制
二、影响个性形成发展的因素
生理因素 宏观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因素 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个性与社会个性
社会个性: 社会个性: 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 个性 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
第三章社会化共32页PPT资料
![第三章社会化共32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7e45bc83c4bb4cf6ecd165.png)
在学校进行,学习 将来要承担的社会 角色,为进入社会 做准备。
华东师范大学 ——我的大学
发展社会化 随环境和自身的变化,
接受新的期待、责任。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第 一项任务
习得基本生活常识
学
养
习
成
良好的行 为规范要 从小养成
道德社会化
道道
道
德德 规准
内化
德 行
范则
为
道 德 天 尊
太上老君传说为道德天尊转世,俗世称其为 老子。其母怀胎八十一年始生老子,生时即 白发,故称其为老子。出生于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著《道德经》,教导世人修道积德、清静无
班杜拉
儿童可以通过看、读或 听说别人怎样行动来 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 模式。
血红的拳击手套让你联 想到什么?看着拳击手 们的重拳,孩子还能舒 展眉头吗?
请你参与
“紫格尼克效应”与品德形成的“张力 论”
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 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 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紫格尼 克效应”。
Crowley
父母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也成为了性 别角色社会化的动因。
(3)认知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应用认知发展理论深入探讨 了性别差异形成的问题,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 身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霍兰德
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
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
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
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 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 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 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 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 叫社会切蛋 糕”?你生来就 知道吗?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1bce7a964bcf84b9d57bbd.png)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驱力理论 (四)性欲学说
“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美国心理学家是美国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 哲学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米德于1863年2月27日生于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 德利,就读于哈佛大学,在 W.詹姆斯指导下从事研究, 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时进 入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 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 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 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 ,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 论家之一。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 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 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 过程。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案例一
狼孩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 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思想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 一种是被迫的,这是一种通过强制性的力量迫使一个人改变原
来他所适应的社会条件。
2020/5/8
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
• 社会化的执行者向受化者施教的通常是社会主 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与规范。但是,由于在社 会中不是仅仅存在一种主文化,还存在着其他 的亚文化,即在某些地区、某些群体中存在的 文化。
• 当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偏离主文化的部 分亚文化的特质时,就称做不完全社会化;接 受了反对社会主文化的部分亚文化特质时,就 叫做反社会化。
2020/5/8
三、社会化的内容
•1、形成个性与自我 •2、内化社会价值观
念与行为规范 •3、掌握社会知识与
生活技能
2020/5/8
1、形成个性与自我
•个性又称人格,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个人具有的综合
2020/5/8
2、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 社会化是个体接受与内化社会价值、社会规范体系的 过程。
•价值体系是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
共同理想、较为持久的信念。价值体系在社会文化中 的作用表现为对个人的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 定作用。
•社会规范属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表现为一种标准
2020/5/8
家庭:
• 第一,家庭不仅提供了儿童生理需要的生活资 料,也提供了感情的慰藉,形成了亲密的人际 关系。
• 第二,儿童在入学之前,家庭是它接触外部世 界的主要环境,父母、兄弟姐妹是儿童主要的 模仿对象。
• 第三,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社会的文化规范 、知识等向儿童传递。
• 第四,家长是儿童的最早的权威,家长对子女 教育拥有支配的权力,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 教育方式,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
2020/5/8
四、社会化的场所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 体,或同辈 群体
•4、社会
2020/5/8
1、家庭
•人的社会化是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影响和熏陶下 进行的。历史上不少学者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 物的命题,这一命题具有真理性。
•社会化的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人的社会 化的宏观环境,即某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 制度、文化制度,决定着对本社会成员社会化 的文化目标与内容;另一类是直接对个人社会 化起作用的环境,即受化者生活于其中的具体 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而 社会中直接的影响因素是职业单位、社团等社 会化的正式组织或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
2020/5/8
2、继续社会化
• ——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是指个人在初 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过程。
• 这种社会化有两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 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
• 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的特征应包括14个方面:效能 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乐于接受生活变迁;具有 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时间感; 重视技术技能;待人平等;计划性;尊重他人;对 陌生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期待子女受教育 和获得现代职业;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 ;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对生活中的问题具 有理解力。
或规定,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生活准则 。社会规范体现了该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其社会成员 的行为进行约束。 •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能 够胜任特定的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2020/5/8
3、掌握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
•社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人际关系的种种认 识,生活技能是人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 较好地掌握了社会知识与技能的人,受到社 会欢迎从个人角度。社会化的过程牵涉到自我 的塑造、训练与改造,这样,一个只有自然属性 的人便具有了新的社会属性,成为一个社会的成 员。
–第二个是从社会角度,社会化是人类社会的文明 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化从社会与个 体结合的角度定义,就是社会将个体的自然人教 化成为社会的一份子的过程。
2020/5/8
二、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1、预期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2020/5/8
1、预期社会化
•——也称初级社会 化,是指儿童在进 入成人前,为承担 正式的社会角色作 准备时期的社会化 。
•预期社会化是儿童、青少年学习基本的生 活技能,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能在社会 生活中担当最基本的角色过程。
2020/5/8
3、再社会化
• 一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情
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和进 行重新学习的过程。
• 二是指社会化失败以后或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这里再社会化就是重新进行社会化,它主要是对那些在社会化 过程中的失败者,如具有越轨、犯罪行为的人或人格病态者,再 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通过一些特别的机构(如监狱 、劳动教养所等)来实施。 • 西方学者将再社会化的形式分为两种情况:
2020/5/8
第一节 社会化的内涵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社会化的场所
2020/5/8
一、社会化的涵义
•有的学者将社会化(socialization)界定为“成人 的过程”,一是体格的成长;二是人格或性格 (personality)的成长。前者是人的自然发育 ,后者才是社会化的范围。
2020/5/8
2、学校
• 社会需要系统地对新成员进行训练,学校使人类的教 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 下快速进行的阶段。
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性倾向,即
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 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习惯等;另一方面是 个性心理特征,即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结合,如 能力、气质、性格等。 •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 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 对于属于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的的认识,其中包括 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 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