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常识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答:A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
B 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
C在动校正后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用多次叠加。
D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可以用组合方法压制。
2.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1)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
(2)礁体内部反射紊乱,连续性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
(3)礁与相邻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礁速度低时,下伏层反射略下凹;礁速度高时,下伏层反射略上凸。
(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批覆构造(5)礁与周围沉积间有岩性差异,形成较强波阻抗差,礁面能产生较强反射。
3.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1)外形多不规则状,有筒,丘,蘑菇,线状。
(2)顶为强反射,但连续性差。
(3)有时可见底,有时见不到底。
(4)内部波形杂乱,或无反射,但更多为断续强短。
(5)有时可见火山口反射(6)在水平切片上,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反射不同,沉积岩反射波形稳定,排列有序;而火成岩体内的波形呈揉皱状或絮状。
(7)火成岩体周边的反射大多没有明显上翘现象4.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1)对CSP记录进行去噪处理。
(2)抽道集(从CSP中抽出CMP道集)。
(3)静校正。
(4)分析速度。
(5)动校正。
(6)水平叠加。
(7)剩余静校正。
(8)重复4-7。
5.干扰波调查的几种方法:(1)小排列土坑炸药。
(2)直角排列(3)方位观测(4)三分量观测6.地震勘探测线布置基本要求:(1)根据地质任务,整体规则(2)测线要尽量为直线(3)测线足够长能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目标(4)测线应沿构造的倾向走(5)测线要通过主要深井。
(6)注意和邻区及早年测线的连接。
7.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哪些差异:(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最终)
炮点
三维基本概念—面元
面元大小:对于三维地 震,地下反射点形成长 方形网格,用D1×D2 表示面元大小。
D1 D2 如D1=25m,D2=50m 面元表示为25 ×50 如D1=25m,D2=25m 面元表示为25 ×25 如D1=12.5m,D2=25m 面元表示为12.5 ×25
三维地震采集方法是指炮点与接收点在一 个平面上呈面积分布,接收来自于地下空间地 质体的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油田地震详查、 地震精查或油田开发阶段的勘探。
特点是野外采集数据来源于地下空间地质 体,数据采集量大且密集,能够准确地实现偏 移归位,有利于提高反射波信噪比和空间分辨 率。是目前勘探精度最高的一种采集方法。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
地表
波源
界面1
简化
界面2 地下地层实际情况 简化为均匀水平层状介质
地下地层实际是多种 多样的,起伏不平、有 一定倾角等。
经过简化以后,将地 层近似为均匀水平层状 介质。
内容
●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二维地震方法
●
三维地震方法
二维测线布置示意图
测线1 测线2 测线3
立体图
测线7 测线4 测线5 测线6
概念2(D2):最大炮检距:炮点与最远接收点的距离。
概念3(D3):道间距: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地震采集方法是指炮点和检波点在一平面上沿直线分布,接收沿测线 地下地质体的信息。主要用于盆地调查、新区区域普查和简单构造的勘探,特 点是投入少,勘探周期快。缺点是地下构造不能完全偏移归位,空间分辨率低。
地震勘探 野外采集工作方法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内容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3、对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地质任务确定工作方法及观测系统。
5、在平面图上布置测网,统计工作量。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
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4、波阵面 —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 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有分界面 为波后。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特征 :在波面上各质点的振动相位相同。当振动在各 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前的运动方向与波前本身垂直。 5、波阵面的形状决定波的类型,可分为球面、平面和柱面波等 。 平面波 --波前是平面 (无曲率 ),像是一种在极远的震源产生的。 这是地震波解析中的一种常用的假设。 球面波 --由点源产生的波,向四周传播,波面是球面。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同一个震源,在近距 离的波为球面波,在远距离的地方可看成平面波。在地震勘探中,由于传播路线长而接收点小常把地 震波看作为平面波。
9、多波多分量技术 :在相同的勘探区域,在纵波勘探的基础上,再利用横波和转换波技术。 10、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 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 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11、时间延迟地震(四维地震)技术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进行重复地震数据采集和相应的处理解 释一整套技术。时间推移地震是不同时间对油气田进行地震观测、监测油气开采状态、探明剩余油气
6、波剖面 —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
时刻的振动情况 (波形曲线 ),称为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
7、波长的倒数称波数 k ,表示在单位距离上波的个数 8、地震波是一种复杂的波,是一种非正弦波。一般用 主波长、主频率 和主周期 来表征地震波。 主波长( )是在一个振动主周期时间内波前进的距离,它是波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即它与介质的大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二、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将这些具有不同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 强度的波记录并分析,就可以间接推断出 有关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 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人工震源激 发的地震波
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 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 弹性特征(速度,密度) 产生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以及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
•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
3、散射
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 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
即断点将入射波的低频成分 绕射,高频成分相对少些。
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因素 地质基础
一、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及岩土的波速特征
1、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①岩土介质的密度ρ
VP∝ρ a,n为统计参数
②岩土介质的孔隙度φ
③压力和温度P、T ④埋深和地质年代 对岩土的压实作用 ⑤其它因素
P↑→φ ↓(ρ↑)→V↑
△T→岩石弹性性质变化→△V
同类岩土年代越久、埋深越大 则孔隙度越小、密度越大;波 速也越大。
•地质构造(褶皱区)~由于对岩土的挤、压作用; 往往使波速增大。 •风化侵蚀作用~使岩土的结构疏松、孔隙度增加; 往往使波速减小。
预处理、频分析„等等
一、震源
能够激发地震波的高频脉冲
二、检波器(拾震器)
将地震波引起的质点微弱机械 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装置;
地震波信号频率高于固 有频率才能够通过;但 也不能一味选择低频检 波器,这会使低频干扰 信号混入;要根据具体 情况选定。
三、地震仪
1、作用
将电信号放大、显示、记录; •高放大能力~几十万倍; •自动增益控制~自动调整放大倍数; •较宽的通频带~3-250HZ; •高保真度~输入、输出的信号不失真; •各记录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其压强不断地减小,直至其周围介质能产生完全 的弹性形变。
破坏圈 塑性带
弹 性 形 变 区
爆炸对岩石的影响示意图
上述震源点附近的非线性形变区称之为等效空 穴,等效空穴边缘的质点,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 质点将产生围绕其平衡位置的振动,形成了初始的 地震子波,这种振动是一种阻尼振动,在介质中沿 射线方向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地震波。又因为接 收和研究地震波传播的空间一般都远离震源点,其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
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
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
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
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
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 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 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 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 千米。
2.波剖面图 如下图所示,假定在某一确定的时刻 t,在距离 震源点O的一定范围内的各不同距离的点上,同时观 察它们的质点振动的情况,并以观测点与振源O的距 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u为纵坐 标作图所得图形如下图(b)所示,
波剖面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质点振动的波长和该时刻的 起振点 x2(波前)及停振点 x1(波尾)等特 征。描述某一时刻 t 质点振动位移u 随距离 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地看作为弹性介质。
在地震勘探中,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 人工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极短,且 激发的能量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的介质所产生 的作用力较小,因此可以把它们近似地看作弹性 介质,并用弹性理论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 在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根据介质的不同特征可分 为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两类介质。凡是弹性性质 与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isotropic medium);反之则称为各向异性介质(anisotropic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第六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 第七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解释 第八章 地震勘探的应用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二、地震介质模型 三、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透射波极性,总是与射波波极性一致。
(3)斯奈尔定律(Snell) 地震波入射到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不仅产生反射纵波和透射纵 波,还会发生波形转换,形成反射横波和透射横波,这些波的传播 遵循斯奈尔定律,即
sin sin 1 sin 2 sin 1 sin 2 p vP1 vP1 vS1 vP 2 vS 2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1)惠更斯原理(Huygens) 又称为波前原理。已知 t 时刻的波前,波前面上每一点(面元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各自发出子波。各子波分别以介质的 波速v向各方传播,形成各自的波前,经Δt 时间,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根据该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通过几何作图 方法就能求出地震波在任意时刻的波前位置。
C.Huygens, (1629-1695), 荷兰物理学家
t t 时刻的波前面
v t
子波波源
平面波
t 时刻的波前面
t t 时刻的波面
v t
子波波源
t 时刻的波 面
球面波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Huygens-Fresnel)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时的几何空间位置和形态,没有给 出波的振幅。1814-1815年菲涅尔以波的干涉原理,弥补了惠更斯原 理的缺陷,将其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它的内容是: 波动在传播时,任意观测点P处质点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 前面Q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所有子波前相互干涉形成的的合成波。 该原理证明了子波在前面任意新波前处发生相长干涉,而在后 面任意点处发生相消干涉,振幅为0。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广义地说,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
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
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
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
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面速度大于层速度。
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
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
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
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回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
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
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工程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课件 (一)
工程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课件 (一)工程地震勘探是以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及其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规律为基础的地质勘探方法,是现代工程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进行有效的地震勘探,必须有一定的地质背景知识,因此,工程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课件的编写也至关重要。
一、基本概念工程地震勘探是指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及其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规律,进行对地层结构的物理探测方法。
二、地震波的基本特性及其传播规律地震波是指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机械振动波动,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包括相速度、波速、衰减等特性,了解这些特性对地震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散射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出现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工程地震勘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此外,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波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规律也对工程地震勘探的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下的传播不同构造下的地质物理参数不尽相同,因此地震波在不同构造下的传播规律也存在差异。
如何了解不同地质构造下的地震波传播规律,是有效进行工程地震勘探的前提。
五、地震勘探中的测量与分析前面所述均是理论知识,地震勘探的实现还需要大量的测量与分析。
不同的勘探目标有着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相应的分析手段,掌握测量与分析技术对于工程地震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体来说,在编写工程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课件时,应该以工程实际工作为出发点,系统、全面地阐述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关键地质问题,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
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第1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l d d l l
P`P为线性变形区;PQ、P`Q`非线性变形区
2. 体变模量 ( 不可压缩系数、压缩模量 )
P S k V V V V
F
3. 剪切模量(刚度)
S S S l tg l
当角度θ 很小时
F
F
F
E、K、、 只有两个是独立的,相互间 存在以下换算关系: E K 3(1 2 ) E 2(1 ) E 9K 3K 3K 2 6 K 2
0.3 1.87
0.4 2.45
0.5 ∞
Vp/Vs 1.41
Vp/Vs与σ泊松比的关系
① 对于岩土介质来说,越坚硬致密σ越小,越松软σ越大,液体的泊松比最大 σ =0.5;多数岩石σ从0.2到0.3。当σ从0—0.5,Vp/Vs从21/2~∞; ② 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低,横波分辩薄层比纵波深;岩层富含水或油气 时,纵波速度影响大,横波无影响,可利用Vp/Vs来判断岩土介质的含水性。
浅层地震勘探
研究地质构造 勘探目的层的层面埋深及厚度 地层划分和风化层分带 探测断层破碎带 探测地下洞穴 追索沙层及砂砾层的潜水面 确定滑坡的厚度及结构 地质资源调查(水、矿、建材) 地震小区划、砂土液化判定 桩基检测,地基、坝堤质量检测 研究岩(土)体的状态和特性 测定纵、横波传播波速 测定弹性模量及应变指标 测定坚硬岩石的抗压强度 估算岩石各向异性及程度 密实度(夯实、碾实等)评价 定量算出孔隙度和裂隙度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确定地基土的动力学参数和密度
2.波剖面图(波形曲线) 波前:某tk时刻所有刚起振的 点连成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
地面
O
X1
X2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1.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
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
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
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
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
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
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
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其中:S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v波传播速度t波旅行时间如声波速度为v=340m/s,波由发声到回声的旅行时间为t=10s,则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此极为类似,如图1、图2所示。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11/18/2024 1:01 P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18/2024 1:01 PM
15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上述等式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 射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很显然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 射角的大小决定于介质V2的波速,且在一个界面上对入射、 反射和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这个定律称为斯奈 尔定律,亦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11/18/2024 1:01 PM
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振动:对地震波的振动,可以用振动图来描述,所谓 振动图是指在某一确定距离处,观察该处质点的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形。振动图是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的位 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地震记录中的每一道记录都是地 震波到达该检波点的振动图。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1.地质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的概念: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底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工作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部署沿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利用地震接收仪器把地震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地震队主要负责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记录着地层震动情况的磁带。
室内资料处理的任务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传播的速度等。
这一阶段得到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等资料。
资料处理工作在计算中心完成。
地震资料解释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他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对应的地质层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结构的特点做出说明,并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完成的起伏形状的图件-构造图。
最后,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反射地震波法勘探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在不同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旅行时间的不同而进行油气勘探的方法。
其整个过程是通过人工手段(炸药震源、机械震源)激发地震波,并采用仪器进行有序记录,通过后期的处理和解释工作,最后提供出地下构造的图纸和可供钻井的井位成果。
地震勘探基本方法:地震勘探法是石油勘探常用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从采样方式来分为:二维勘探、三维勘探以及四维勘探*从地震波不同传播理论可分为: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等:其中反射波法又可细分为纵波法、横波法以及转换波法等。
*按不同地表类型可划分为:平原区、山区、草原区、沼泽区、沙漠区、戈壁区、水域、黄土塬区以及城区勘探等。
*从勘探精度上又可分为:常规勘探,高分辨勘探等。
二维勘探:用于地质概查。
二维勘探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二维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二维空间的特征。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个5X3)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于道之间的距离)2、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3、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4、横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
5、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
6、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7、时距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8、二、简答题(3个3X15)1、共中心点(共反射点(CRP)是共中心点的特例:即岩层为水平时)与共炮点的区别?(1)界面水平时:如下图,M点为共中心点R点称为共反射点(CRP)。
M为共中心点(CMP)。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中,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
单边放炮与双边放炮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区别: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时距曲线一样,都为双曲线,但物理意义不同:①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的反射。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②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叠加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记录道的时间,相当于记录道与炮点中点O处的t0时间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④地震勘探中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的是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说说地震勘探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地震勘探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玩意儿,其实它的原理和基础知识没那么神秘,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简单说吧,地震勘探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B 超”。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病人”,而我们勘探人员就是拿着特殊“探头”的“医生”。
我们通过制造一些震动,就好像在地球这个“大身体”上敲了敲,然后观察这些震动传回来的信号,以此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你可能会问了,为啥要这么干呢?嘿,这可重要了去了!就好比你想买房子,你不得看看房子的结构好不好、地基稳不稳啊?地震勘探就是帮咱们了解地下有没有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藏的重要手段。
地震波就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啦!它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小信使”,跑来跑去给我们传递消息。
这些地震波可调皮了,它们在地下一会儿折射,一会儿反射,就跟小孩子在玩游戏一样。
我们这些勘探人员呢,就得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把这些“游戏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好好分析分析。
再来说说野外作业,那可真是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你想啊,背着那些重重的设备,在荒郊野岭里走来走去,有时候还得和那些虫子、野草作斗争。
不过呢,咱勘探人可不怕,咱是冲着地下的宝贝去的!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泡面,聊着白天的发现,那感觉还挺有意思。
当然啦,地震勘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比如说地震波不听话,跑错了路,或者数据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信号,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啦!就跟解谜一样,可好玩了。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挺有趣的。
它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球内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下次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群背着设备、灰头土脸的人,说不定就是我们地震勘探人员哦!哈哈,让我们继续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而努力吧!。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
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
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
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
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
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
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
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1()(21t v S *=其中:S 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v 波传播速度 t 波旅行时间如声波速度为v =340m /s ,波由发声到回声的旅行时间为t =10s ,则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m S 1700)10340(21=*=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此极为类似,如图1、图2所示。
从图可见,两者只是地下反射界面产状不同,其它基本原理相同,皆为在一条测线上某点O 放炮(利用人工在地面激发的机械振动产生地震波),于是就产生地震波向下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岩石性质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
在放炮的同时,我们可以在地面上用地震仪将来自同一界面上的反射波信息记录下来。
根据地震波从爆炸时刻起到反射波抵达地面的时刻止的传播时间t ,经换算为反射点处的垂直反射时间t 0,再用VSP 测井(或其它方法)获得的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v ,根据(1)式,就可算出各点的地层埋藏深度H 。
我们可沿地面上任一条测线逐段进行预测,并对观测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就能得到形象地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起伏变化的资料── 一条测线的地震剖面图。
它近似地反映了地下反射界面的构造形态。
在工区内布置一系列测线形成一个测网,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和数据处理,就可得到地下地层起伏的完整形态;再综合其它物探方法与地质钻井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就能查明地下可能的储油构造,为钻探确定和提供井位。
图1 倾斜界面的反射图2 背斜上的反射概括地说,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激发(炸药震源或其它震源)在地面产生地震波,并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借以查明地下储油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目的服务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3 地震勘探的内容地震勘探的全部生产工作,基本可分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3.1 野外资料采集其任务是在地质或其它物探方法工作初步确定的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进一步的勘探。
它分为施工设计和野外施工两个阶段,其主要的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围绕着这两大内容可细分为: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激发和接收等一系列工作。
1.3.2 资料数据处理其任务是把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信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提取出各种有效信息。
1.3.3 资料地质解释根据资料处理提供的各种处理成果和信息进行地震勘探的构造解释(即地质解释),是地震勘探的目的和最后成果,并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最后提供钻探井位。
1.4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为了查明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地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
因此,就要在地面上沿测线方向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地震波,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从而可连续地追踪地下各界面的地震波。
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应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震界面。
对于不同的勘探方法,有不同的观测系统。
如反射波法,采用反射波观测系统。
1.4.1 地震测线地震测线就是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的路线。
对测线观测得到的处理结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基本依据。
有两种形式的地震测线:•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同在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1.4.2 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多次覆盖是相对于一次覆盖而言的,是指对被追踪的界a b c面观测的次数而说的。
利用共反射点原理,在野外用多次覆盖方法施工的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就是保证对同一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并对同一反射点的多道记录进行共反射点叠加,从而突出有效波,而对一些干扰波(主要是多次波)进行有效的压制。
目前,共反射点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排列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形式:炮点在排列的中点叫中点激发,如图3(a)所示。
炮点在排列一边端点的,叫单边激发。
其中图3(b)为激发点在排列端点处,图3(c)为激发点在排列一边但与第一观测点有一定距离(称偏移距);激发点在排列两端,即在每一排列上观测两次。
双边激发,也有两种情况,一种如图3(d),没有偏移距,而另一种如图3(e)有偏移距。
下边以单边激发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图。
一般覆盖次数用n表示,仪器记录道数N=24,即每激发一次仪器可记录24道检波点图记录。
图4所示即为排列道数24道,单边激发,每激发一次,激发点随排列一起向前移动两个道间距,这样便组成一个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在图4中,将所有激发点位置O1、O2、O3┈┈按比例尺标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然后从各炮点向排列方向作许多条与激发点线呈45°角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检波点位置分别投影在这些45°的斜线上,即每一条斜线表示一个排列可获得一张共炮点原始记录。
由图可以看出:O1炮第21道,O2炮第17道,O3炮第13道,O4炮第 9道,O5炮第 5 道,O6炮第 1道,都是接收来自地下同一点A的反射,因此分别从这六张记录中抽出的21、17、13、9、5、1道就是共反射点A的共反射点道的集合,称为共反射点道抽道集。
其它的反射点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
而O1-O6次激发记录,可由图中看出只能获得六次覆盖的四个相邻共反射点A、B、C、D的四个道集,它们为:1、5、9、13、17、21、A点2、6、10、14、18、22、B点3、7、11、15、19、23、C点4、8、12、16、20、24、D点若连续激发O7O8O9O10O11等炮点,则可以获得一张连续的六次覆盖剖面。
它们的共反射点的相应叠加道抽道集如表所示。
由表还可以知道这种观测系统只有4种抽道集即上述B、C、D四种,组成24道六次覆盖一张记录共重复六次。
从O6以后,每增加一炮就重复一次。
另外从图5-3还可以看出,炮点的水平连线与共反射点道集的连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的投影。
这就是单边激发24道仪器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图4 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图表1 组成每个共反射点道集各道的炮号和道号表1.4.3 名词解释炮点(SHOTPOINT):用来产生弹性波能量的震源点中心,也称作震源。
缩写为:SP检波点(RECEIVER POSITION):地震波接收点中心道数(TRACE NUMBER):地震记录道数目深度点(DEPTH POINT):来自炮点并旅行到检波点的地震射线在地层上的入射点,缩写为DP 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如果地层界面为水平界面,在测线上不同位置O进行激发,在一系列对应检波点S上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上同一点R的反射波。
R就叫共反射点,或叫共深度点。
缩写为CDP(共深度点)或CMP(共中心点)覆盖次数(STACKING FOLD):组成一个CDP的道数叠加(STACK):对属于同一个道集的地震记录道进行相加剖面(SECTION):沿着地震测线的垂直切面,以时间或深度为单位的地下地层的影象,由相邻的道组成1.5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勘探中用震源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方向来区分,可分为纵波和横波;按是在介质中传播还是在自由表面或岩层分界面上传播可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滑行波和折射波几种,见图5。
O S直达波入入射折反射介质1介质2简单全程多次反射波1.5.1 纵波和横波理论和实践证明,介质中各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是不相同的。
介质中各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就是纵波,介质中各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是横波。
更形象地说,在传播着纵波的弹性介质中,在同一时刻各点的密度是不相同的,有的部分受到压缩(密度增大),有的部分发生膨胀(密度减小);随后,压缩的部分回变为膨胀,而膨胀的部分却变为压缩。
介质中各个部分这样一胀一缩地交替变化着,也就是介质中各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因此,纵波又叫做疏密波或压缩波。
另外,由于纵波似乎是受推动(Push)产生的,常简称为P波。
在地震勘探中,目前主要利用的是纵波。
在传播横波的弹性介质中,同一时刻各点的密度不变,但各点介质似乎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剪切似地在摇动(Shake),故常称为S波,因此也叫切变波或剪切波。
目前在地震勘探中主要用到的是纵波。
1.5.2 体波和面波地震纵波和横波可在地层中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体波。
通常我们看到的水波,那不是在水的内部,而是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波,这种在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波叫做面波。
在地震勘探中,爆炸不但会在地层中引起体波,而且会在地表面(岩石和空气接触的分界面,也称为自由表面)以及在地下许多不同岩层的分界面上产生复杂的面波。
特别是沿地面传播的波,已知有好几种类型,通常统称为“地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