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
按照燃烧对象,火灾如何进行分类?
按照燃烧对象,火灾如何进行分类?1.固体可燃物火灾普通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又称A类火灾。
固体物质是火灾中最常见的燃烧对象,主要有木材及木制品,纸张、纸板、家具;棉花、服装、布料、床上用品;粮食;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电工产品、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种类极其繁杂。
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方式有熔融蒸发式燃烧、升华燃烧、热分解式燃烧和表面燃烧四种类型。
大多数固体可燃物是热分解式燃烧。
由于固体可燃物用途广泛、种类繁多、性质差异较大,导致固体物质火灾危险性差别较大,评定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液体可燃物火灾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引起的火灾,又称为B 类火灾。
油脂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煤油、重油、动植物油;可燃液体主要有酒精、苯、乙醚、丙酮等各种有机溶剂。
液体燃烧是液体可燃物首先受热蒸发变成可燃蒸气,其后是可燃蒸气扩散,并与空气掺混形成预混可燃气,着火燃烧后在空间形成预混火焰或扩散火焰。
轻质液体的蒸发属相变过程,重质液体的蒸发时还伴随有热分解过程。
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物理量。
闪点低于28℃的可燃液体属甲类火险物质,例如汽油;闪点大于及等于28℃,小于60℃的可燃液体属乙类火险物质,例如煤油:大于等于60℃的可燃液体属丙类火险物质,例如柴油、植物油。
3.气体可燃物火灾可燃气体引起的火灾,又称为C类火灾。
可燃气体的燃烧方式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可燃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好的燃烧称为预混燃烧,可燃气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失去控制的预混燃烧会产生爆炸,这是气体可燃物火灾中最危险的燃烧方式。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用爆炸下限进行评定。
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为甲类火险物质,例如氢气、甲烷、乙炔等: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为乙类火险物质,例如氨气、一氧化碳、某些城市煤气。
应当指出,绝大部分可燃气属于甲类火险物质,极少数才属于乙类火险物质。
4.可燃金属火灾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又称为D类火灾。
如何划分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固体的火灾危险性
石化项目中如何划分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固体的火灾危险性?一、对于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是划分火灾危险性的指标。
爆炸下限大于10%为甲类,爆炸下限不大于10%为乙类。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2008(2018年版)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如下表,类别名称甲乙炔,环氧乙烷,氢气,合成气,硫化氢,乙烯,氰化氢,丙烯,丁烯,丁二烯,顺丁烯,反丁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丙二烯,环丙烷,甲胺,环丁烷,甲醛,甲醚(二甲醚),氯甲烷,氯乙烯,异丁烷,异丁烯乙一氧化碳,氨,溴甲烷根据《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 50493-2009,常用可燃气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情况如下,二、对于可燃液体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闭杯法)确定其火灾危险性。
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2008(2018年版)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要求如下表,名称 类别液化烃甲A 15℃时的蒸气压力>0.1MPa 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 可燃液体B 甲A 类以外,闪点<28℃ 乙A 闪点≥28℃至≤45℃B 闪点>45℃至<60℃ 丙A 闪点≥60℃至≤120℃B闪点>120℃液化烃是指在15℃时,蒸气压大于0.1MPa 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不包括液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LPG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经压缩或冷却后为液态的C 3 、C 4及其混合物,属液化烃为甲A 类。
丙B 类液体的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火灾危险性升至乙B 类;但丙B 类液体的操作温度高于其沸点时﹐火灾危险性升至乙A 。
如当重油的储存温度超过120℃时需设置氮气保护。
对闪点小于60℃且大于或等于55℃的轻柴油,当储罐操作温度小于或等于40℃时,其火灾危险性可视为丙A 类。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如下,类别名称甲A液化氯甲烷,液化顺式-2丁烯,液化乙烯,液化乙烷,液化反式-2丁烯,液化环丙烷,液化丙烯,液化丙烷,液化环丁烷,液化新戊烷,液化丁烯,液化丁烷,液化氯乙烯,液化环氧乙烷,液化丁二烯,液化异丁烷,液化异丁烯,液化石油气,液化二甲胺,液化三甲胺,液化二甲基亚硫,液化甲醚(二甲醚)B异戊二烯,异戊烷,汽油,戊烷,二硫化碳,异己烷,己烷,石油醚,异庚烷,环戊烷,环己烷,辛烷,异辛烷,苯,庚烷,石脑油,原油,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异丁醇,乙醚,乙醛,环氧丙烷,甲酸甲酯,乙胺,二乙胺,丙酮,丁醛,三乙胺,醋乙烯,甲乙酮,丙烯腈,酯酸乙酯,醋酸异丙陪,二氯乙烯,甲醇,异丙醇,乙醇,醋酸丙脂,丙醇,醋酸异丁酯,甲酸丁酯,吡啶,二氯乙烷,醋酸丁酯,醋酸异戊酯,甲酸戊酯,丙烯酸甲酯,甲基叔丁基醚,液态有机过氧化物,乙腈,二甲基二硫乙A丙苯,环氧氯丙烷,苯乙烯,喷气燃料,煤油,丁醇,氯苯,乙二胺,戊醇,环己酮,冰醋酸,异戊醇,异丙苯,液氨,-35号轻柴油,-50号轻柴油B 轻柴油,硅酸乙酯,氯乙醇,氯丙醇,二甲基甲酰胺,二乙基苯丙A重柴油,苯胺,锭子油,酚,甲酚,糠醛,20号重油,苯甲醛,环己醇,甲基丙烯酸,甲酸,乙二醇丁醚,甲醛,糠醇,辛醇,单乙醇胺,丙二醇,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B蜡油,100号重油,渣油,变压器油,润滑油,二乙二醇醚,三乙二醇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甘油,联苯-联苯醚混合物,二氯甲烷,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二乙二醇,三乙二醇,液体沥青,液硫,环丁石风,矿物油,白油三、对于固体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划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类。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可燃物:不论固体,液体和气体,凡能与空气中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一般都是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气等。
(2)助燃物: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叫助燃物。
一般指氧和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
这种氧称为空气氧,在空气中约占21%。
可燃物质没有氧参加化合是不会燃烧的。
如燃烧1公斤石油就需要10-12立方米空气。
燃烧1公斤木材就需要4-5立方米空气。
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燃烧会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当空气的含氧量低于14-18%时,就不会发生燃烧。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都叫火源,如明火,摩擦,冲击,电火花等等。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物质才能燃烧。
例如生火炉,只有具备了木材(可燃物),空气(助燃物),火柴(火源)三个条件,才能使火炉点燃。
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闪点的影响因素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高。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易燃气体: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类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非易燃无毒气体:在20℃压力不低于280 kPa条件下运输或以冷冻液体状态运输的气体(窒息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不属于其他项别的气体)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
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
该类物质还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性质:a) 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b) 迅速燃烧;c)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d)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e) 损害眼睛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分类与危险特性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分类与危险特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爆炸或支持燃烧的化学物质。
这类化学物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特别注意安全使用和储存。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每类都有其独特的危险特性。
1.气体: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和溶解气体。
这类物质以气体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蒸气压,非常易燃易爆。
气体的危险特性包括易燃性、爆炸性和窒息性。
易发生的事故包括气体泄漏、气体混合物爆炸、气体燃烧等。
2.液体:包括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易燃液体具有低的闪点和燃点,易发生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可燃液体则具有较高的闪点和燃点,在高温下也能燃烧。
液体的危险特性包括闪点、燃点、蒸气压和蒸气密度等。
3.固体:包括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雅克比物质等。
易燃固体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容易引发爆炸。
自反应物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自行发生剧烈反应。
雅克比物质具有类似炸药的性质,容易发生爆炸。
4.自氧化物质:指易在常温下与空气发生自发性氧化反应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分子中含氧,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热和自由基,引发起火或爆炸。
除了以上几类,还有其他一些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如高度易燃物质、固体氧化剂等。
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性和爆炸性,需要特别注意安全使用和储存。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危险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易燃性:易燃化学物质具有低的闪点和燃点,即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能够燃烧。
易燃物质在遇到点燃源或火焰时会迅速发生燃烧,产生火焰和热能。
2.爆炸性:易爆化学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刺激(如火花、撞击等)时,会产生剧烈的可燃气体和蒸气,引发爆炸。
爆炸能释放大量能量和产生冲击波,对周围环境和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3.助燃性:易燃化学物质能够与氧气反应,提供氧气供给燃烧反应,加剧燃烧的程度。
助燃性物质能够增加燃料的燃点和产生更大的火焰。
4.毒性:易燃易爆化学物质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根据燃烧物的形态,将火灾分为哪几类类型
根据燃烧物的形态,将火灾分为哪几类类型
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燃烧物的不同形态导致了火灾类型的不同。
根据燃烧物的形态,火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类型:
1. 固体火灾
固体火灾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固体物质在燃烧时所引发的火灾。
常见的固体火灾包括木材、纸张、布料等可燃固体的燃烧。
这类火灾常常具有明显的火焰和烟雾,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火焰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2. 液体火灾
液体火灾是指液体燃料或可燃液体在燃烧时形成的火灾。
例如,汽油、煤油等
易燃液体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引燃后,会产生燃烧。
液体火灾具有燃烧面积大、火焰高、燃烧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易造成火灾扩散和蔓延。
3. 气体火灾
气体火灾是由气体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火灾。
常见的气体火灾包括天然气、煤
气等燃气在泄漏后遇到明火或高温引燃的火灾。
气体火灾具有爆炸性、燃烧迅速的特点,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的危害较大。
4. 金属火灾
金属火灾是指金属材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火灾。
一般来说,金属不易燃烧,但某
些特定条件下,如镁、锂等金属被点燃后,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燃烧现象。
金属火灾具有高温、放射性的特点,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总结
根据燃烧物的形态,火灾可以分为固体火灾、液体火灾、气体火灾和金属火灾
等不同类型。
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火灾,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加强火灾安全意识,合理使用火源,做好防火措施,有效应对火灾发生。
火灾事故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火灾事故燃烧的条件有哪些1. 可燃物料可燃物料是火灾发生的根本条件,没有可燃物料即使其他条件具备也无法引发火灾。
可燃物料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多种形式,其燃烧的条件各不相同。
固体可燃物料如木材、纸张、塑料等在受热时会发生燃烧,而液体如汽油、酒精等需先蒸发成气体才能发生燃烧,气体如天然气、丙烷则需要与空气混合后才能燃烧。
可燃物料的燃烧具有自燃性,即在外界无明显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发生燃烧。
2.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多数燃烧过程都需要氧气。
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21%,对于燃烧来说,只有在氧气含量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进行。
当可燃物料与氧气接触并加热时,会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光。
所以,在火灾预防中,保持空气的流通和通风是非常重要的。
3. 点火源点火源是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能够使可燃物料达到燃烧点。
一般来说,点火源包括明火、高温表面、电火花等,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引发燃烧。
在日常生活中,如抽烟、使用明火灶具、使用各种电器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点火源。
因此,在使用这些设备时要格外小心,避免造成火灾。
4. 温度温度是影响燃烧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当可燃物料的温度达到其燃烧点时,就会发生燃烧。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燃烧点,大多数有机物料的燃烧点都在200℃以上。
在火灾中,高温有利于可燃物料的燃烧,而且也会促进火灾的蔓延。
因此,在防范火灾时,应尽量避免产生高温环境。
5. 可燃气体浓度对于可燃气体来说,其燃烧的条件也与其浓度有关。
一般来说,只有当可燃气体的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才能够发生燃烧。
例如,天然气的爆炸极限范围约为5%~15%,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天然气才会燃烧。
因此,对于涉及可燃气体的场所,如油气工厂、化工厂等,应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发生火灾的可能。
6. 空气流通空气的流通对于火灾燃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闭合的环境中,由于缺乏新鲜空气的补充,会加速可燃物料的燃烧,并导致烟气堆积,加重火灾的后果。
防火防爆工程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燃烧与防火基本原理1.1举例说明闪燃、着火和自然有哪些特征及其危害性?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闪燃是危险的警告。
物质的缓慢氧化作用放出热量,或靠近热源等原因使物质温度升高散热受阻碍,造成热量积蓄,当达到一定温度引起燃烧,是物质自发引起的燃烧,所以危害性更大。
着火,可燃物质在某一点被着火源引燃后若该点上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足以把邻近的可燃物质层提高到燃烧所必需的温度,火焰就会蔓延开来。
1.2论述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并举例说明它在防火与灭火措施中的应用?根据燃烧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的道理,采取措施,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则是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
所有防火的技术措施都是在这个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的,或者可这样说,全部防火技术措施的实质,即是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汽油库里或操纵乙炔发生器时,由于有空气和可燃物(汽油和乙炔)存在,所以规定必须严禁烟火,这就是防止燃烧条件之—火源存在的一种措施。
而灭火器,例如干粉灭火器,利用隔绝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则是基本理论在灭火措施中的应用。
1.3试述消除着火源的基本技术措施有哪些?消除明火,工艺操作过程中,加热易燃液体时,应当采用热水,水蒸气或密闭的电器以及其他的安全设备。
防止摩擦和撞击,机械运转部分的材料要采用不发生火花的。
防止电器设备漏电,按照要求选择规定电器。
减少静电的产生,改进防静电工艺。
1.4试述控制可燃物的的基本措施有哪些?在生活中和生产的可能条件下,以难燃和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降低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可燃物的跑、冒、滴、漏;对于那些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汽的物品应加以隔离,分开存放1.5简述火灾报警器的类别及其工作原理?感温报警器,作用原理是低熔点的金属在达到预定温度时感温元件熔断。
感烟报警器,利用烟雾改变仪器的参数从而达到改变设备原始数据,达到报警的目的。
可燃物质分类
可燃物质分类在火灾预防和灭火工作中,了解可燃物质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可燃物质具有不同的燃烧性质和特点,因此在处理火灾事故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本文将对可燃物质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火灾风险。
一、固体可燃物质分类固体可燃物质是指在常温下为固体状态的物质,常见的固体可燃物质包括木材、纸张、布料等。
根据其燃烧性质和特点,固体可燃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可燃固体:可燃固体是指在常温下能够燃烧的固体物质,如木材、纸张、布料等。
可燃固体具有较高的燃烧性,容易引发火灾。
在处理可燃固体火灾时,应采取适当的灭火方法,如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
2. 易燃固体:易燃固体是指在常温下具有较低点火温度和较高燃烧性的固体物质,如化学试剂、油漆等。
易燃固体在遇到火源时容易燃烧并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
处理易燃固体火灾时,应注意使用干粉灭火器,并确保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以排除有毒气体。
3. 可燃液体:可燃液体是指在常温下为液体状态的物质,具有较低点火温度和较高蒸发性。
常见的可燃液体包括汽油、酒精等。
可燃液体火灾具有较高的威胁性,火势迅速蔓延且容易引发爆炸。
应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泡沫灭火器进行扑救,并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泄漏扩散。
二、气体可燃物质分类气体可燃物质是指在常温下为气体状态的物质,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由于气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可燃性,在火灾发生时容易蔓延并引发爆炸。
根据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气体可燃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易燃气体:易燃气体是指在常温下具有较低点火温度和较高燃烧性的气体,如氢气、乙炔等。
易燃气体在遇到点火源时极易燃烧并产生巨大的火灾风险。
处理易燃气体火灾时,应立即切断气源,并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扑救。
2. 压缩气体:压缩气体指将气体压缩储存于容器中的物质,如氧气、乙烯等。
压缩气体具有较高的压力和储存能量,在火灾事故中容易引发爆炸。
处理压缩气体火灾时,应迅速将气瓶远离火源,并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
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一、火灾事故原因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遇明火燃烧;2、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遇高温物体起火;3、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被雷电击中起火;4、电气线路短路、过载、接触不良、电弧等引发起火;6、部分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如黄磷、硅烷和遇水自燃的金属如钠、钾、锂等在储存和使用不当也会引发起火;7、设备泄漏,高温易燃介质流出引发起火。
二、火灾事故预防措施2、有可燃物的作业现场,高温设备表面必须进行保温处理;不得使用碘钨灯和大功率白炽灯;3、有火灾危险的场所必须定期进行防雷检测,确保防雷设施有效;4、定期对电气线路进行检查确保用电安全,易燃易爆场所应当使用防爆电气设备;5、易燃易爆场所设备应有静电导出措施,操作人员应使用防静电工作服,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6、易自燃的危险物质必须做好保护储存措施,防止泄露;7、做好设备维护保养,防止高温易燃介质泄漏。
8、作业现场应尽量减少可燃物存放,一般不超过一天使用量。
9、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及时扑灭初始火灾。
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篇2]电气线路发生火灾,主要是由于线路的短路、过载或接触电阻过大等原因,产生电火花、电弧或引起电线、电缆过热,从而造成火灾。
一、短路(一)定义:电气线路中的导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地线)的连接,在回路中引起电流的瞬间骤然增大的现象叫短路。
根据欧姆定律,短路时由于电阻突然减小则电流将突然增大。
因此,线路短路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发出很大的热量,这个热量不仅能使绝缘层燃烧,而且能使金属熔化,引起邻近的易燃、可燃物质燃烧,从而造成火灾。
(二)短路的形式相线之间相接叫相间短路;相线与零线(地线)相接叫直接接地短路;相线与接地导体相接叫间接接地短路。
(三)电气线路发生短路的主要原因有:1.使用绝缘电线、电缆时,没有按具体环境选用,使绝缘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作用,失去了绝缘能力。
燃烧的要素和条件
燃烧的要素和条件燃烧虽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和条件才能发生。
燃烧的要素是指制约燃烧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因素。
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要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另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也就是说,燃烧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有可燃物(还原剂)第二,要有助燃物(氧化剂)第三,要有点火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一般说来,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凡是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否则称不燃物。
可燃物既可以是单质,如碳、硫、磷、氢、钠、铁等也可以是化合物或混合物,如乙醇、甲烷、木材、煤炭、棉花、纸、汽油等。
可燃物在燃烧反应中是作为还原剂出现的。
可燃物按其组成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从数量上讲,绝大部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
无机可燃物主要包括部分金属单质(如钠、钾、镁、钙、铝等)、部分非金属单质(如碳、磷、硫等)以及一氧化碳、氢气和非金属氢化物等。
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完全燃烧时都变成相应的氧化物,而且这些氧化物均为不燃物。
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含有碳、氢、氧元素,有的还含有少量氮、磷、硫等,除了四氯化碳等多卤代烃不能燃烧外,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如原油、天然气、甲烷、乙烯、汽油、丙酮、塑料等。
从物质形态上,可燃物可以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
不同聚集状态(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可燃物质会形成不同的燃烧过程,在空气中一般分为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四种燃烧形式。
根据可燃物在生成、储存时的火灾危险性,共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大类。
其中可燃气体分为甲、乙两大类可燃液体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固体可燃物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大类。
甲类为极易燃烧、自燃、爆炸的物质乙类为容易燃烧、自燃、爆炸的物质丙类为一般可燃物质,系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起火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木材、竹制品、动植物油等丁类为难燃材料,系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经过防火处理的木材和刨花板等;戊类为非燃材料,系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如砖、石等建筑材料。
火灾的类型与扑救方法
抑制法:使用化学物质抑制燃烧连锁反应
总结词
抑制法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抑制燃烧连锁反应的方法。
详细描述
抑制法是利用化学抑制原理,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抑制燃 烧连锁反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例如,干粉灭火器 中的干粉就属于一种化学抑制物质,它能够抑制燃烧连 锁反应的进行,从而达到快速扑灭火灾的效果。
03 灭火器材与设备
火灾的类型与扑救方 法
目录
CONTENTS
• 火灾的类型 • 扑救方法 • 灭火器材与设备 • 火灾预防与安全措施
01 火灾的类型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木材、纸张、布料、家具等可燃固体 燃烧的火灾。
扑救方法:使用水、泡沫灭火器、干 粉灭火器等扑灭明火,并使用沙土进 行窒息灭火。
B类火灾:液体或可燃性液体火灾
泡沫灭火器应存放在干燥、阴 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 温。
水灭火器
01
水灭火器主要针对固体物质火灾和液体火灾,如木 材、纸张、布料、石油等。
02
使用水灭火器时,应将水直接喷在火源上,以降低 燃烧物体的温度。
03
注意:水灭火器不适用于气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 电物体火灾。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要针对液体、气 体和油脂类火灾,以及固体物质火灾 。
04 火灾预防与安全措施
检查和维护电器设备,防止过载和短路
01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确 保没有电线裸露或损坏 。
02
避免多个电器同时使用 同一插座,以防止过载 。
03
使用质量合格的电器, 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
04
在使用电器设备时,遵 循产品说明书,避免超 载和短路。
定期检查和更换燃气管道,防止泄漏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火灾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在生产和储存物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火灾的危险。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火灾风险,对不同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进行详细探讨。
1. 可燃液体和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可燃液体和气体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其火灾危险性,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1 易燃物质:这类物质具有很高的着火点和燃烧点,以及较低的闪点。
只需遇到明火或者高温火焰,即可发生火灾。
例如汽油、酒精、柴油等。
1.2 易挥发物质:这类物质具有较低的闪点和燃点,但其蒸气能够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并点燃。
例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1.3 半挥发物质:这类物质具有较高的闪点和燃烧点,但其蒸气也能够在空气中形成可燃性混合物。
例如煤油、煤焦油等。
2. 可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可燃固体包括各种物质,如木材、纸张、纤维、塑料等。
根据其火灾危险性,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易燃固体:这类固体燃烧时极易点燃,燃烧强烈且火势容易蔓延。
例如木材、纸张等。
2.2 可燃粉尘:这类固体在粉尘状态下,易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引起爆炸和火灾。
例如面粉、木屑等。
3. 酸和碱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它们的不当储存和使用可能引发火灾。
3.1 强酸:强酸可以与有机物和易燃物质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易燃和有毒的气体。
例如硫酸、盐酸等。
3.2 强碱: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与有机物质反应时可能产生燃烧或爆炸。
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4. 高温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高温设备包括电器设备、电焊设备、熔炉等,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因电能、热能的异常释放可能引发火灾。
4.1 电器火灾:电器设备过载、短路、电线老化等因素可能导致电器火灾的发生。
4.2 高温设备的操作不当:不合理的操作、设备故障等因素可能导致高温设备的火灾。
5. 其他火灾危险性分类:除上述类别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火灾危险性需要进行分类。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燃烧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炉火旺盛的篝火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炉灶,都离不开燃烧的过程。
那么,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一、燃烧的定义与基本要素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光能和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燃烧的基本要素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二、可燃物质的分类可燃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可燃物质包括木材、纸张等,液体可燃物质包括汽油、酒精等,气体可燃物质包括天然气、丙烷等。
不同状态的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三、燃烧的三要素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首先要达到燃点,即温度高到足以使其开始燃烧。
然后,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能和光能。
最后,燃烧产生的热能使周围的可燃物质继续升温,形成火焰。
四、燃烧的过程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引燃阶段、燃烧阶段和熄灭阶段三个阶段。
1. 引燃阶段: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的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燃点后开始燃烧。
例如,点燃一根火柴时,火柴头的燃点被点燃,然后火焰迅速蔓延到火柴的其他部分。
2. 燃烧阶段:在燃烧阶段,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和光能。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的分子被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取代,形成新的物质。
同时,燃烧产生的热能使周围的可燃物质升温,形成火焰。
火焰是可燃物质燃烧释放的热能和光能的集中表现。
3. 熄灭阶段:在熄灭阶段,可燃物质的供氧不足或温度降低,无法继续燃烧。
此时,燃烧过程停止,火焰熄灭。
例如,将火焰遮挡或用水灭火时,可燃物质的供氧被阻断,火焰无法继续燃烧。
五、燃烧的影响因素燃烧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燃物质的性质、氧气浓度、温度和燃烧速率等。
1. 可燃物质的性质:不同的可燃物质具有不同的燃点和燃烧性质。
例如,木材的燃点较低,易燃烧,而石头的燃点较高,不易燃烧。
2. 氧气浓度: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其浓度越高,燃烧越旺盛。
4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备考知识点:燃烧的类型-必要条件-火灾的分类与危害
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发生。
如图1-1-1图1-1-1着火三角形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
(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一般分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
了解火源的种类和形式,对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直接火源(1)明火。
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
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
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2.间接火源(1)高温。
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2)自燃起火。
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简述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简述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涉及到可燃物与氧气之间的反应。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燃烧温度。
下面将对这三个条件进行详细解释。
第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一般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
可燃物可以通过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产生火焰或火光。
然而,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例如,金属、土壤和水等无法燃烧。
这是因为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需要原子或分子中的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个条件是氧气。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可以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在自然界中,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占空气的21%。
通过空气中的氧气与可燃物的接触,才能使燃烧得以进行。
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它们会释放出能量,使物质发生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火焰会发出光和热的原因。
当然,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燃烧也可以在无氧环境中进行,比如在封闭空间中。
第三个条件是燃烧温度。
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它们的燃烧温度是不同的。
对于大部分可燃物来说,其燃烧温度通常在几百度到几千度之间。
当达到了燃烧温度时,可燃物的化学键开始断裂,原子和分子开始发生重新排列,产生放热反应,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进一步加热周围的可燃物,使燃烧进行得更加剧烈。
总结起来,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燃烧温度。
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可以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温度是可燃物与氧气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使化学键断裂、原子和分子重新排列,释放出能量。
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才能使燃烧反应进行,产生火焰或火光。
参考内容:1. 赵朝光,刘凯华. 火灾科学与灭火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 马有志,卢闵. 热力学与传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Fire Protection Handbook. 20th edition. Quincy, MA: NFPA, 2008.。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与氧气在自然点火源或人为点火源作用下发生燃烧并蔓延的现象。
火灾可根据起火原因、燃烧物质和火势大小等进行分类。
火灾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将详细介绍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火灾指的是可燃物质与氧气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发生燃烧并扩大蔓延的现象。
火灾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可燃物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具有燃烧性质的物质,例如木材、油类、天然气等。
氧气是维持燃烧的必要条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21%左右。
点火源是使可燃物发生自燃或传导燃烧的外界因素,可以是明火、高温、电火花等。
二、火灾的分类1. 按照起火原因分类:火灾可以分为自然起火和人为起火两种。
自然起火是指火灾的发生与自然条件有关,如雷击、地震、闪电等。
人为起火是指火灾的发生与人的行为有关,如火源未熄灭、明火使用不当、电器故障等。
2. 按照燃烧物质分类:火灾可以分为固体火灾、液体火灾和气体火灾三种。
固体火灾是指可燃固体物质发生燃烧,如木材、纸张等。
液体火灾是指可燃液体物质发生燃烧,如油类、溶剂等。
气体火灾是指可燃气体物质发生燃烧,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3. 按照火势大小分类:火灾可以分为小火灾、中火灾和大火灾三种。
小火灾是指火势较小,可以通过自救或简单灭火器材进行扑灭。
中火灾是指火势较大,需要使用较专业的灭火器材进行扑灭。
大火灾是指火势非常大,很难通过简单的扑灭手段控制火势。
三、火灾的危害1.人身伤害:火灾会产生剧烈的热辐射、火焰和烟气,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和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
火灾可能造成人员被烧伤、中毒、窒息或被困等各种灾害,对人体健康造成致命威胁。
2.财产损失:火灾会造成房屋、车辆、物品等财产的烧毁甚至灰飞烟灭,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火灾会使建筑物结构受损,导致房屋倒塌和损毁,同时燃烧的烟尘会污染墙壁、地板、家具等,造成房屋的损坏甚至无法修复。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什么的先兆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什么的先兆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
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叫闪燃。
闪燃现象一般发生在一个起了火的密闭空间,是一个小火发展成大火的必经过程。
因为现场积聚大量可燃物质,当密封燃烧下,产生大量烟雾形成分烟层,分烟层对流至室内其他地方并对这些地方造成辐射热。
而在这些地方下的物件受辐射热影响开始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
当温度持续上升至逾摄氏650度时,令火场顶部积聚的浓烟内的一氧化碳变为可燃气体(按:一氧化碳的自燃温度为609°C),从而在一至两秒间被火场的高温自动点燃,继而引起全场起火,变成一片火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液体的燃烧
• 在闪点温度下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连续燃烧,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 的可燃液体蒸发较慢,蒸气量较少,闪燃后即将蒸气烧尽。
• 闪点对可燃液体的防火工作意义很大,根据物质闪点可以区别各种可 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例如煤油的闪点是40℃,它在室温(一般为15℃ 左右)情况下与明火接近是不能立即发火的,因为这个温度比闪点低,蒸 发出来的油蒸气很少,不能闪燃,更不能燃烧。只有把煤油加热到40℃ 时才能闪燃,继续加热到燃点温度时,才会燃烧。这就是说,低于闪点温 度时,在液面上不会形成油蒸气与空气的可燃混合气,遇到火种的瞬间 作用也不会燃烧,只有在闪点温度以上才有着火的危险。
•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图3-2)两种。 • 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直链反应的基本特点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每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与作用分子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活性粒子 ,自由基(或原子)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自由基不消失;自由基(或原子) 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蒸发:形成可燃蒸气而燃烧,例如酒精喷灯把酒精预热蒸发后再进行燃 烧。
• 热分解:有些复杂化合物经过热分解的中间过程后,再同氧气化合燃烧, 如蜡烛的石蜡大分子,在火焰温度烘烤下发生分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 较小的可燃气后与氧化合。
• 1.活化能理论 • 物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相互碰撞。在标准状态下,单
• 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已被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化 学灭火剂,如1211灭火剂(CF2ClBr)、1202灭火剂(CF2Br2)等,其灭火 原理就是利用了有些燃烧反应为连锁反应的理论。当1211或1202等 与火焰接触时,受热分解产生溴离子,由于溴离子能够与燃烧反应产生 的氢自由基相结合,使氢自由基与氧的连锁反应中断,从而使燃烧反应 停止,火焰熄灭,最后达到灭火的目的。
• 燃点比闪点通常高5℃~20℃,闪点在100℃以下时,两者往往相差不大 。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燃点表示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 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燃烧叫作自燃,发生自燃时 的温度叫自燃温度或自燃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除已隔绝空气的可靠密封者外,可燃物质的储存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 自燃温度以下,必要时要采取低温储存。若生产装置中的温度高于物 料的自燃温度,则在装置的出入口和可能有泄漏的地方,要采取相应的 安全措施。
• 燃烧反应的上述三个机理解释了可燃液体在一定温度下蒸发出的可燃 蒸气或分解出的可燃性气体与氧发生燃烧反应的过程,这三个理论对 于第2.1节中可燃性混合气体(或蒸气)的燃烧与爆炸同样适合。
• 3.1.2闪点
• 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燃液体蒸发出的饱和蒸汽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 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作闪 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液体温度叫作闪点。
3.1 液体的燃烧
• 活化能的概念可用图3-1加以说明,纵坐标表示所研究系统分子能量,横 坐标表示反应过程。当系统由状态Ⅰ转变为Ⅱ,由于状态Ⅰ的能量大 于状态Ⅱ的能量,所以该过程是放热的,其反应热效应等于QV,即QV等 于状态Ⅰ燃烧与爆炸与状态Ⅱ的能级差。状态K的能级差大小相当于 使反应发生所必需的能量,状态K的能级与状态Ⅰ的能级之差等于正向 反应的活化能ΔE1;状态K与状态Ⅱ的能级之差等于逆向反应的活化能 ΔE2;ΔE2与ΔE1之差ΔE2-ΔE1等于反应热效应QV。氢与氧反应的活 化能为25kJ/mol,在27℃时,仅有十万分之一次碰撞有效,因此不能引 起燃烧反应,而当有明火接触时,原始状态分子吸收能量后,使活化分子 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便发生燃烧反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3.1.3燃点和自燃点
• 可燃液体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后,其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 触并能发生连续5s以上的燃烧的最低液体温度,称为该可燃液体的燃 点或着火点。
• 在燃点时能形成连续燃烧,是因为在燃点下的液体蒸发速度比闪点时 的稍快,蒸气量足以维持连续不断的燃烧。在连续燃烧的最初瞬间,火 焰周围的液体温度可能刚刚达到燃点,但随后温度不断升高,促使蒸发 进一步加快,火势逐渐扩大,形成稳定的连续燃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2.过氧化物理论 • 气体分子在各种能量(热能、辐射能、电能、化学反应能等)作用下可
被活化,被活化的氧分子形成过氧化键—O—O—,这种基团加在被氧化 物的分子上而形成过氧化物。此种过氧化物是强氧化剂,不仅能氧化 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而且也能氧化其他较难氧化的物质。氢气与氧 气在反应时,先生成过氧化氢,而后是过氧化氢与氢气生成H2O,其反应 式如下: • H2+O2→H2O2 • H2O2+H2→2H2O • 有机过氧化物通常可看作是过氧化氢的衍生物,即在其中有一个或两 个氢原子被烷基所取代而形成H—O—O—R。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3.1.4液体理化性质与火灾的关系
• 易燃和可燃液体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与火灾危险性有如下关系: • 易燃和可燃液体的沸点越低,其闪点也就越低,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 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相对密度越小,其蒸发速度越快,闪点越低,火灾危险
性也就越大。 • 但相对密度越小,自燃点却越高,例如各种油类的相对密度:汽油<煤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的燃烧
• 闭口式采用电炉加热,也可选用煤气加热。 • 由于试验仪器不同,对同一物质,所测得的数据也是有区别的,开口闪点
数值总是稍高于闭口闪点数值,因此,有必要指明是用哪一类方法测量 的,通常闪点数据标有“OC”(OpenCup)是指开口式闪点,标有 “CC”(CloseCup)是指闭口式闪点。对于具有较高闪点的物质,选用 开口闪点式试验较为准确。 • 此外,碳氢化合物的闪点可用下述经验公式进行推测: • 式中,tf———化合物的闪点(℃); • tb———化合物的沸点(℃)。
• 各种液体的自燃点见表2-3。 • 需要说明的是,闪点是由液体表面的蒸气压力决定的,几乎只取决于构
成条件,其测量值的精度常常按物理常数处理即可。自燃点和燃点还 必须给出能量条件才能决定,所得结果因能量的给予方式不同会相差 很大,因此,燃点和自燃点没有闪点那样的精度,这点应注意。例如,热源 越大,燃点和自燃点越低。因此,使用燃点和自燃点数据时,必须考虑此 数据的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
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其闪点依次升高,而自燃点依次降低。 • 大部分易燃和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苯、醚、酯等,是高电阻率的
电介质,都有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发生火灾的危险。醇类、醛类和羧酸 不是电介质,电阻率低,其静电火花危险性很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同一类有机化合物中,一般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火灾危险性越大(闪 点越低),但自燃点越高。如在醇类化合物中,甲醇的火灾危险性要比相 对分子质量较大的乙醇、丙醇的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所以,过氧化物是可燃物质被氧化的最初产物,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能 在受热、摩擦等条件下分解甚至引起燃烧或爆炸。如蒸馏乙醚的残渣 中常由于形成过氧乙醚(C2H5—O—O—C2H5)而引起自燃或爆炸。
• 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甲烷最稳定,只有在400℃以上的温度下才能发 生氧化,而乙烷在此条件下已强烈地氧化。乙烷在300℃、正辛烷在 250℃时就已经发生氧化,一般芳香烃的氧化温度比饱和碳氢化合物的 要高,如苯在500℃以上时才发生氧化反应。
• 3.连锁反应理论 • 如果根据上述原理,一个活化分子(基)只能与一个普通分子反应,那么
为什么在氯化氢的生成反应中,引入一个光子能生成十万个氯化氢分 子.这就是连锁反应的结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根据连锁反应理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 产物,而是活化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 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氯气与 氢气的反应就是这样:
• 闪点是液体易燃性分级的依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典型易燃和可燃液体的易燃性等级见表3-1,各种液体的闪点见表2-4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在石油储运的一切作业中,必须按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的易燃等级确 定运输、使用及管理的制度和安全措施。
• 在室温超过某种液体闪点时,要严格控制该液体的敞口操作。例如使 用汽油(闪点小于-20℃)洗手、洗工作服或擦地板等都是造成火灾爆炸 事故的常见原因,必须严格禁止。
• 在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中,醚的火灾危险性最大,醛、酮、酯类次之,酸类 最小。
• 在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中,以氯基、氢氧基、胺基等基团取代了苯环中 的氢而形成的各种衍生物,其火灾危险性都是较小的,取代的基团数越 多,则火灾危险性越小。含碳酸基的化合物不易着火;相反,含硝基的化 合物则很容易着火,且所含基越多,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3章 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
• 3.1 液体的燃烧 • 3.2 固体的燃烧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3.1.1燃烧机理
• 可燃液体在一定温度下能蒸发出可燃蒸气,有时还能发生化学分解产 生新的可燃性气体,这些可燃蒸气或可燃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 燃烧。不同液体的燃烧过程可分为下述不同情况。
• 氧渗入:氧分子渗透到液体的表面,与液体分子化合,产生的燃烧产物在 高温作用下飞离液体,暴露出的新液面继续与氧气接触。
• 喷吹和冲击波破碎:由喷管喷出的液滴与氧化合,这时由于液块分散,表 面积加大,燃速也较快。在燃烧过程中,热膨胀波还会把液滴进一步冲 碎而加快燃烧。若液滴中含有水分,这水分被火焰激烈加热而发生爆 炸性蒸发,将液滴炸碎,从而使液滴分子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就变得 更完全,大大提高了燃烧效率,这就是燃油掺水(乳化)能够省油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