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道德

合集下载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社会也面临着道德失范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包括恶意攻击、虚假宣传、隐私泄露、盗窃个人信息以及网上欺诈等。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1.网络匿名性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互联网的匿名性是造成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忍不住说出心里的话或者行为不当,但是网络上的匿名环境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无数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在互联网自由传播。

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践踏他人的尊严,粗口肆语、诱导犯罪、侮辱甚至威胁等行为层出不穷。

时常有人为了追求虚拟的快乐,不择手段地攻击他人,使网络成为了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场所。

2.缺乏足够的监管和法律规定网络社会中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监管和法律规定。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以监管网络社会的行为,以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

即使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对网络行为和互联网内部纪律制定了相关规定,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难度很大,因此,网络社会发生的道德失范仍难以得到有力的惩罚,许多犯罪行为难以被揭露和打击。

3.个体道德缺失所导致的道德失范问题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既有外部制度规定因素,也有内部个体道德素质因素。

在网络纵横的时代,网络用户的个体道德素质水平对网络环境的质量影响巨大。

有些网络用户在网络交流中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言行举止不足以让人尊重,成为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策源地。

此外,一些通过网络发达社会获得的信息带有明显的虚假色彩,并利用这些错误信息来欺骗用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解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下述对策:1.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网络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管,包括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公民隐私权利等问题。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社会也因此而产生。

在这个时代,网络已经不再只是人们的通信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问题。

道德失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或违反行为。

在网络社会中,道德失范问题也时有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虚假信息网络上的信息相当丰富,但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信息是虚假的。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是某些商家为了骗取消费者而发布的虚假宣传,也有可能是某些人散布谣言,或者是个人利益驱动下捏造的信息。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同时也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恶意攻击、辱骂或威胁别人的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会影响被攻击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人身安全。

同时,在网络上发起的组织性的抹黑、攻击行为也会对品牌形象和社会公正造成不良影响。

3.盗用他人信息在网络上,不少人有盗用他人信息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照片、个人信息等。

盗用他人信息不仅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如果将某人的身份证信息盗用,那么就可能会造成该人的个人信用受到严重影响。

4.网络侵犯网络侵犯包括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财产等。

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够传播他人的作品、音乐、视频等,但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允许,这就是侵权行为。

此外,在网络上利用他人的隐私信息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网络购物中欺诈消费者也会构成网络侵犯。

以上几种问题只是网络社会中常见的道德失范问题,实际上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对于这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保持网络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首先,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道德失范的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变得更高,以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要提高个人和公众的道德意识,加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弘扬。

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

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
(4)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
教学ppt
25
认识和处理隐私权与获知权 之间的冲突,要解决的第一个问 题是哪些信息是可以被自由获知 的,哪些是不能任意被获知的。
教学ppt
26
或者说,如果我们预定,公共 信息是可以被自由获知的,而隐私 信息是不能被自由获知的,那么, 问题就转化为公共信息和隐私信息 的划界问题。一般而言,公共信息 和私人信息的边界是清晰的。
教学ppt
21
(3)合理的访问权限——消费者应 该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访问个人资料 并修改错误信息或删除数据。 (4)足够的安全性——网络公司应 该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阻止未被 授权的非法访问。
教学ppt
22
谁可能侵害用户的网络隐私权? (1)政府和雇主。 (2)软、硬件厂商 (3)网络服务商 (4)黑客及其他人
教学ppt
7
网络语言的不文明行为反映 出网民的“网德缺失”,影响了网 络的正常秩序,放大了网络的负面 作用,已成为时下网络上最为人诟 病。
教学ppt
8
网络语言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网络中特殊的交往模式
网络交往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 交往不同,是一种“人——机—— 人”的间接交往模式。它具有匿名 性、隐蔽性等特点。
教学ppt
31
因此,这种个人信息与公有信 息边界的模糊,或者说其界线向公 有信息的偏移,就引发了诸多伦理 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隐私权的 侵犯。
教学ppt
23
网络隐私权和信息自由获知权
隐私权和信息自由获知权是一对 对立的范畴。网络社会中这两种权利 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隐私权与网站、网管 信息获知权之间的矛盾;
教学ppt
24

社会网络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

社会网络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

社会网络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与好友交流、分享生活方式还是获取新闻、娱乐等信息,社交网络以其便利和快捷的特点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社会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网络的普及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过去,社会道德观念往往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人们往往被社会的期待和规范所限制。

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网络上的争议话题常常引发激烈的讨论,各种立场、观点和声音此起彼伏。

这种多元化的观点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挑战,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评判传统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其次,社会网络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过去,道德观念的传播通常依赖于传统媒体和社交关系。

信息需要经过编辑和审核,才能被传递给大众。

然而,社交网络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不论是值得称赞的行为还是争议观点,只要一被上传到网络上,就会瞬间传遍全球。

这种迅速传播的特性使得人们对道德观念的接触和接受更加广泛。

然而,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难以核实性,社交网络也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混淆和误导。

很多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获取到的信息做出判断,而忽略了背后的真相。

这种盲目的接受和传播道德观念的行为可能导致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误解和误判。

此外,社交网络极大地促进了道德观念的相互交流和碰撞。

以往,人们的社交圈子往往相对狭窄,个人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到亲友和身边人的影响。

而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种交流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道德观念得以相互碰撞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

争议的观点和行为在社交网络上频频出现,人们往往根据个人偏好和情感导向来选择性接受和认可某些观点,从而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化和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

道德与法治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

道德与法治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网络行为中的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从社会公德、网络言论、网络隐私和版权保护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规范以促进良好的网络行为。

一、社会公德1.遵守法律法规:网络行为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活动,如传播违法信息、破坏公共秩序等。

2.尊重他人权益:网络行为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网络行为应积极参与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散布虚假信息、煽动仇恨等有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二、网络言论1.言辞文明:网络言论应文明、理性,不使用侮辱、恶意攻击等不当言辞。

2.尊重他人观点:网络言论应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得进行歧视、人身攻击等言辞。

3.传播真实信息:网络言论应以传播真实、客观信息为目标,不得故意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等误导他人。

三、网络隐私1.保护个人隐私:网络行为应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个人隐私,不得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2.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网络中分享个人信息时,应谨慎选择,避免将个人敏感信息暴露在公共网络空间。

3.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合理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个人及他人的网络隐私安全。

四、版权保护1.尊重他人版权:网络行为应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权益,不得擅自复制、传播他人的作品。

2.合理使用他人作品:若需要使用他人的作品,应尊重版权规则,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3.自律网络创作:在网络创作中,应遵循版权规范,不得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版权。

道德规范是网络行为的重要准则,它能够指导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正确行为。

每个网络用户都应承担起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责任,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网络社会是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在这个时代里,任何人都能随便地发表自己的各种言论。

尽管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道德问题。

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人们应该在网络上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一,网络暴力的讨论。

网络暴力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歧视、侮辱和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会对受害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对社会秩序造成隐患。

我们应该在网络上遵守道德规范,不参与网络暴力,不轻易发表带有攻击性的言论。

第二,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上,虚假信息的出现是非常普遍的,例如谣言、诈骗、假评论、虚假新闻等。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应该依法依规,发表真实可靠的信息。

对于虚假信息,我们应该有辨别能力,不轻信、不随意传播,避免自己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第三,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在网络上,人们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例如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利益就遭到了损害。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受到网络欺诈和信息泄露的危害。

第四,网络版权的保护。

网络上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

但是,网络上侵犯版权的行为也非常普遍,例如盗用他人的作品和私自传播他人的作品。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还影响了作者和创作人的利益。

在网络上发布作品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版权,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总之,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涉及到人们的言论自由、隐私保护、版权保护等方面。

在网络上,我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参与网络暴力,避免传播虚假信息,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他人的版权。

唯有如此,网络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安全、健康地发展。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要求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 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 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 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 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 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 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第一,正确使用 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 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 自律精神。
----沈超宇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往往具有单一性、一元性。即在某一特定的时 空阶段,一般只能有一种道德占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处于从属或者被 支配的地位。网络打破了物理空间上的疆域限制,在信息疆域上实现了 全球一体化,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道德、风俗习惯在相互交流中必 然发生激烈碰撞,因此,在网络社会里道德应该具有兼容性,呈现出多元 化的特点。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始于美国,至 今美国仍占垄断地位。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 CPU芯片、视窗操作系统、TCP/IP协议,还是域名体系、技术标准、电 子商务等都体现出美国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足迹。再加上目前互联网 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英语信息在互联网上占 90%左右,并且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标准语言。这样就使互联网 实际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行其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新平台。 同时一些恶意的政治信息也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在网络社会中恣意 横行。这些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有极强的渗透和辐射 影响。因此,在目前还存在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大学 生首先要对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竞争态势和文化环境有清醒的 认识。既不因噎废食,弃网络而不用,又要认清国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 意识,兴利除弊。在充实利用网络积极方面的同时又要注意抑制其消极
网络在赋予个人强大权力的同时也要求个人为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网络社会的全球性超地域性使得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同情感个性的人的交流变得轻而易举彼此尊重也就成为网络社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最新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最新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最新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专注于探讨和分析了网络道德的现状、
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使用习惯、信息分
享的态度以及网络行为规范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
发现和建议。

首先,我们发现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欺诈、侵犯隐私、网络
欺凌和传播不实信息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个人的权益,也破
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大多数网民对于网络道德的
重要性有着普遍的认识,但在实际行动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
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更
容易出现不恰当的网络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将
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中,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道
德意识。

其次,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用户协议,设立有
效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最后,呼吁政府相关部门
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构建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要求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要求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要求
在新形势下,生活进入了网络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网络社会紧密结合,我国大学生
在网络社会中应遵守道德要求,提升自身品行。

首先,大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审美情操。

尤其是在使用网络社区或社交媒体上,审美情
操是非常重要的,应尊重社会各界的价值观念,发表文章或发布照片时要注意文字图片的
良俗性,不要在虚拟世界里传播不良的主题和信息,同时不能通过网络传播反文化的元素,以期达到正能量护航的精神文化建设。

其次,大学生应该言行一致,以期促进社会正面价值观念。

发表言论应该言之有物,
且发表言论要有责任感,网络隐私应该做到保护,不可在网络上向他人泄露他人的隐私,
无论言行举止都应有协调一致的态度;对待他人要尊重,切不可在网络上用不文明的用语
和恶言恶语,互相理解、平等对待,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美好
的社会发展而贡献。

再者,大学生应该注意安全性,绝不允许使用色情、恶意攻击等不道德信息,不得利
用网络进行赌博、抽奖等违法活动,要学会冷静、理性看待事物,注意网络安全,并有意
识地去阻止网络谣言的流传和网络欺凌的发生。

最后,大学生要有清晰的道德观念,熟悉法律法规,不能违反有关规定,并以此作为
行为准则;希望大学生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在网络社会中树立誠信、勤勉、和谐、自律的
道德准则,远离虚假信息、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违反道德的行为。

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的概念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和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它主要针对个体和群体在网络中的行为、言论和态度,旨在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网络道德是在多元化、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的互联网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是一种对互联网使用者行为的道德约束。

首先,网络道德要求个体和群体在网络中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任何法律和规定。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法律和规定同样适用,个体和群体应当自觉遵守,不得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比如,不得在网络中传播淫秽、暴力、恶俗、攻击他人的言论和图像;不得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共道德,更是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其次,网络道德要求个体和群体在网络中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和隐私。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个体和群体应当尊重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不得随意公开或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不得通过网络进行恶意中伤、人身攻击等行为。

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个体和群体应当友善和善意,并避免使用侮辱、恶俗、歧视等不当言语,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敏感问题要慎重处理。

第三,网络道德要求个体和群体在网络中应当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个体和群体应当自觉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诱导,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尽量保持谨慎。

另外,个体和群体应当充分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学会使用安全防护措施和工具,预防网络病毒的侵害,不通过网络进行恶意攻击、欺诈等危害性行为。

第四,网络道德要求个体和群体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个体和群体应当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传播虚假信息、迷信谣言和伪科学,不参与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通过网络传播信息时,应当遵守事实真相和公共利益的原则,不传播涉及他人隐私或敏感的信息,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网络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也给我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探讨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不真实或没有证据支持的信息,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播,引发公众关注,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而造谣者,则因自身利益或心理需要而制造谣言。

网络谣言的存在既考验了人们辨别真伪的能力,也挑战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在网络社会中,传播谣言是违背公德心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防止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责任,要在网络上自觉维护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环境。

网络暴力是利用网络渠道对他人采取威胁、侮辱、谩骂等恶意行为,致使被害人身心遭受伤害,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网络暴力的产生往往源于网络匿名性、病态心态和问题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然而,我们作为文明社会的公民,必须严格抵制网络暴力,坚持网络道德的准则,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在网络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坚守网络公德,尊重他人、文明交流,避免恶意评价和其他欺凌行为。

个人隐私保护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道德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遭受泄露的风险越来越高。

如果这些信息落入了不怀好意的人手中,就可能导致身份盗窃、网络诈骗等系列问题。

因此,社会应当认真对待个人隐私问题,加强国家和企业对数据的保护,对于泄露或窃取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严格打击。

更重要的是,我们个人不仅要遵循网络道德,严控自己的隐私行为,更要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成为网络社会的良好公民。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它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我们的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网络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使自己的网络公民责任,切实履行网络道德准则,做好自我约束,让网络世界更加美好。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道德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道德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道德问题与解决方法社会道德问题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和冲突。

本文将从道德问题的背景出发,探讨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网络道德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道德问题不断浮现。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网络暴力与人身攻击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样的问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构成威胁。

解决方法: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培养人们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念,提高网络素养,倡导友善互联网的使用。

二、环境道德问题环境污染、非法捕捞等问题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道德问题。

由于盲目追求利益和短视行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解决方法:加强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三、职业道德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些行业中出现了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解决方法: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规范是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关键。

各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教育,制定职业道德准则,促进诚信经营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四、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道德风气。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家庭教育不良、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导致了家庭道德问题的加剧。

解决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家庭道德问题的关键。

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关爱,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公共道德问题公共道德问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公德、礼貌等。

在现代社会,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解决方法:提高公众道德素养是解决公共道德问题的关键。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然而,这个时代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探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1. 假新闻和信息泛滥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这也带来了假新闻和信息泛滥的问题。

一些不良商家和政治势力故意制造假新闻,以牟利或者达到各自的目的。

同时,这些假新闻和信息也可能被不知情的人误传或信以为真,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对传播假新闻和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人们如何判别真假新闻和信息。

•增加可靠的信息来源,帮助人们获取真实可信的新闻和信息。

2. 网络暴力和隐私侵犯网络暴力和隐私侵犯也是网络世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恶意攻击他人,造成他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同时,一些人对他人的隐私进行侵犯,泄露个人信息与隐私。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道德,还可能会导致法律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寻求以下途径:•鼓励网民自律,不进行恶意攻击和隐私侵犯的行为。

•政府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和隐私侵犯的打击。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限制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言论。

3. 网络诈骗和侵权行为网络诈骗也是网络存在的道德问题之一。

一些人故意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诈骗他人财物。

同时,侵权行为也屡见不鲜,如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网络诈骗行为。

•加强对网络平台中的侵权行为的监管,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道德,避免诈骗与侵权行为的出现。

总的来说,网络时代中存在着许多道德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让网络世界更加规范;社会需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每个人也都需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实际论述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结合实际论述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结合实际论述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社交、学习工作等。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也就随之而来。

以下是结合实际的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尊重网上公共秩序
在网络生活中,我们要尊重网上的规则和秩序,不做有损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例如,不散布虚假信息、谣言、诈骗、不进行网络攻击、网上勒索等行为,同时积极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2. 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他人的隐私,不散布谣言、诽谤、欺骗等信息,不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同时要尊重知识产权。

例如,不随意盗用他人作品、破解软件等行为。

3. 珍惜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珍惜网络环境,不发布不良信息、有毒有害信息等,不玩弄信用、利用网络隐私等不良行为。

同时,要保护网络安全,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等。

4. 维护社会公德
网络生活中的大家庭,我们要维护社会公德,不在公共场合发表辱骂、攻击、谩骂等言论,不传播违禁内容、色情低俗等有害信息,不进行炒作、敲诈、诈骗等行为,同时积极推广网络文明,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

以上是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我们应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律,共同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同时悉心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一、引言网络道德社会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牵涉到广大网民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本次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提高网络道德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网络道德风尚,推动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力图在网络空间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本报告旨在总结与分享我们的实践经验、成果和教训,以供参考和改进。

二、活动过程1. 活动策划本次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活动主题确定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共建和谐网络社会”。

活动目标包括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推动网络道德教育进校园等。

2. 宣传教育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了网络道德知识讲座、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向学生和社会大众普及了网络道德知识,增强了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并倡导了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3. 社会监督为了推动网络道德的规范和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我们积极参与到社会监督中。

我们成立了网络道德监督小组,通过对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和行为进行监测和曝光,引导网民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从而提高网络空间的积极性和健康性。

4. 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我们还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探索,我们提取出了一些常见的网络道德问题,并寻找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些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5. 经验总结与分享在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经验总结与分享会。

在会上,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同时也对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反思。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加深了对网络道德社会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三、成果与教训1. 成果通过本次网络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剖析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

剖析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

剖析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虽然网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但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包括道德危机。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的本质、表现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

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其本质是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质。

在网络中,人们无法真正面对面地交流,甚至可能有意或无意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是网络时代道德危机的根源,因为在网络上,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不遵守道德规范。

此外,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一旦有不良信息流传,其负面影响也会迅速扩散。

道德危机在网络时代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上针对某一特定受害者进行的恶意攻击、网络谩骂、网络斗殴或是人肉搜索等行为,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欺凌者的责任,造成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

其次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

在网络上,个人隐私往往被窃取和泄露的风险随时存在,这不仅对受害者的个人权利产生了侵犯,同时也打击了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此外还有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网络时代,谣言往往以熟人转发或共享等方式扩散,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难以辨别真伪,网络谣言的传播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于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可能的应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需要增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意识。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不需要遵守相关法律规章和行业标准,但其社会影响和责任却是同样重大。

网络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注意言辞和内容的合规和质量,提高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其次是增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虚假信息,需要加强信息监管和管理,建立信息真实可信的认证机制,同时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和信息素养。

最后是激发社会道德意识和责任心。

通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培养公民的良好品德和责任意识,对于网络欺凌和其他不良行为,要强调尊重和包容,倡导社会正气。

综合以上所述,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危机其实是我们从传统社会中带入网络世界的问题。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试析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着多种现象,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三种:
一、价值观异化现象
网络社会对价值观的影响往往是明显的,但是这种影响存在着
价值观异化的现象。

许多网民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的道德标准和现
实生活中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比如,在现实中光荣而正义的
事情,在网络中会被批评和攻击。

网络对所谓“高尚道德”的纪律
要求非常苛刻,如果不能得到众人的共识,容易受到批判,这就导
致了一部分人有意或无意地丧失了自己价值的核心。

二、道德沦丧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容易陷入道德的沦丧。

因为网络的
虚拟性,很多时候人们可以隐匿起来实行恶劣行为,网络的平台也
没有足够有效的手段去控制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有些人在网络
上盗窃个人信息,在在线电商平台上进行虚假交易,还有一些人表
现出对别人言语攻击和人身攻击的行为。

网络环境下的这些不道德
行为,会对个体、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道德标准多元化现象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个人的观念与道德标准越来越多元化。

在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人们的观点不断受到影响,经常会与社会现
实中的道德标准出现冲突和分歧。

这也造成了一些网络事情的道德
评价难度大,难以得出普遍共识。

有些网民随意评判别人道德标准,
在网络世界里,出现了“伪善者”和“虚伪者”的行为,也为网络社会带来了混乱。

总之,在网络社会中,道德标准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未来网络道德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作者:克东来源:《软件工程师》2014年第01期网络社会网络,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便捷平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

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时,网络世界中不和谐的声音开始逐渐凸显出来。

网络病毒、网络黑客、虚假信息、网络欺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引发我们对“网络社会”的思考。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自主性互联网本就是人们在一定利益和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互联形成的。

在“网”中,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

正是因为网络是人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必须自己确定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负责”,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在网络建设之初,信息贫乏且杂乱无章,此时就有许多网络人无私地大量上载信息,并为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建立管理程序、编制各种实用软件,以方便网络用户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网络的人访问和运用网上资源,只是这种行为现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

网络建立起来后,为了维持网络的正常秩序,网络人自觉地订立规范,当发现不道德网络行为时,人们会自发站出来驱邪扶正。

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并非根据权威意愿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行为的结果。

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人们在网络中接触更多的是陌生人,很少会有人去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网络中事,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自律。

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自主性的新道德。

*开放性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交往的主要障碍。

信息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时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

也正是因为人们的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可避免了。

谈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谈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

谈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的三种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现象,探讨有关的解决方案,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

现象一:网络欺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欺凌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嘲讽、恶意评论等不良行为。

网络欺凌的出现不仅对受害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也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和和谐。

要化解网络欺凌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法律的约束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欺凌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教育入手,加强对网络教育的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网络的使用规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还可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人们遵守网络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现象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对他人实施恶意行为的行为。

网络暴力主要包括针对某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的网络骚扰、人身攻击、网络暴力言论等。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受害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对网络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网络暴力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将网络暴力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

同时,网络用户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使用网络,不要发表或转发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的健康和和谐。

此外,各种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应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追溯和惩戒,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现象三: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虚假信息是指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或者贩卖虚假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出现,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伤害,还会对网络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损害网络的公信力。

解决网络虚假信息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打击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要引导人们学会甄别、辨别虚假信息,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

对于各种虚假信息,要深入调查,并结合各种手段,及时予以扫除,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

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

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平衡二者的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参与社会和政治讨论,加强互动交流。

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获取和传播信息,从而增加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理解。

这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一些人滥用了自由的权利,发布了不负责任或恶意的言论。

他们可能进行个人攻击、造谣传谣,甚至制造仇恨和暴力的言辞。

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和尊严,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的加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建立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引导网络言论。

首先,言论应该基于事实和真实的信息,而不是无根据的猜测或恶意的谣言。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应该有责任确保所说的话是可信和可靠的,并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其次,网民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权利。

互联网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无限制地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攻击、侮辱或人肉搜索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

人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他们应该对用户发布的言论进行审核和监控,防止不负责任和违法言论的传播。

网络平台应该设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鼓励用户友善互动,制止恶意攻击和言辞的传播。

然而,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过度的限制言论自由可能会剥夺人们表达意见的权利,并打压创新和变革。

而过度宽松则可能导致滥用言论自由的行为,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因此,平衡利益是一个必要而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了平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道德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在对现实社会发生着深刻影响的同时,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向我们走来。

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地探索与思考。

一、“网络社会”:新型道德的基础在形形色色的技术创新之中,如果把历史上那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广泛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社会整体变迁的技术进步称之为“革命”的话,那么,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无疑可算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因特网已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发展,当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使用因特网,并且它还在呈典型的指数增长方式发展,其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

特别是自80~90年代以来,原来只为军事、科研、教育等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向各行各业、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即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实行信息沟通,充分发扬公民的民主权利,提升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提升其科学管理及决策的水平;在军事领域,它能够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增强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水平;在科教文卫领域,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在生活领域,能够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电子广告、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电子购物、电子游戏,以及远程医疗、远程点播等网络应用皆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

这期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改变: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交往、活动的范围受制于物理时间和空间是比较狭窄的;而以因特网为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的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其特征,交往、活动并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也就是说,网络交往、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总来说之,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

现实社会生活将在很大水准上依赖网络,甚至能够说离开因特网,现实社会生活有可能陷入瘫痪状态。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实行规划,计划在21世纪初进入建立在因特网之上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

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Cyberspace)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有物。

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

真实的情形是,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应该承认,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

开始这个电子空间的规模很小,不过是一个机房内、一个工作单位内的几台或多台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不过是物理空间的补充。

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合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

当然,既然有一种新的相互联系、沟通、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驾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也必须遵守信息高速公路实行联系、交往的具体规则。

这些规则首先是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这是人们得以联网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人们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实行交往的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

这些规则有时制定得相当具体,以电子函件为例,连字母的大小写、信息要简单精炼、主题应该集中、函件应该签名等都有规定。

后来随着交往中冲突的增多,于是相关的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制定了一些更严格的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道德戒律,如美国的全国性组织计算机协会制定的下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等。

如果说早期的局域网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传统道德还基本适用并够用的话,那么,以世界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以信息技术领头的“后工业文明”或称“信息革命”的三次“浪潮”,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必将引起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点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观点和规范;当然,每两种文明之间在产生、转换和新文明确立过程中会发生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包括道德观点和规范的冲突。

确实,因为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

那么,适合这个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便不够或过时了,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

也许有人会说,规范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而因特网是人们自主自觉自愿互联而建立起来的,自由是网络的灵魂,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这些约束性的规范呢?不容否认,规范确实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约束或限制,真正对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健全主体来说,规范是需要理由的,是需要论证的。

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即是否我们认可或接受“应该如此”呢?或者面对现有的规范,我们也总可追问:“为什么应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失去一定的自由仅仅规范的表面现象,并不是一切规范都全然是妨碍自己、扼杀自由的。

毕竟不存有一个无限制、绝对自由的社会,从来也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与规范总是相辅相成的。

人是一种社会存有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他人与社会,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维持生存、求得发展、并创造价值的。

在网络社会也是如此。

当前的网络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要互相撞车、情趣相异、态度相左之类情形,网络时空中充满着竞争、冲突与斗争,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网络犯罪活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调整网络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否则陷入无休止的争夺,大家都互相欺骗、肆意破坏、不讲秩序,结果谁也可能得不到好处,或谁都可能蒙受损失。

总来说之,网民们需要必要的规范,即他失去一定自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相对自由;他丧失一定利益,是为了保障其根本的利益。

而在这个过程中订立的规范为大家所接受之后,人们就可依规范行事,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去创造有价值的生活。

可见,一定的规范对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是必要的限制,对维护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规范是必要的,那么,是否任何规范都对每个人是必要的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善恶并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善恶”的标准以人为根据,道德规范因人而异,具有主体性。

历史与现实中大量存有着的规范有很多显然是值得反思的。

很多体现少数人利益与需要的、凭强权、欺骗或利诱等确立与维持的规范,完全是对多数人的一种迫害,对他人的自由的无理剥夺。

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美国人就曾提出要按一个国家控制网络空间的水准和方式,来解决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律问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美国在因特网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暂时无法动摇的优势,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显然不可能简单接受美国式的规范。

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网络技术本身的“可行”也并不直接等同于网络道德之“应该”。

从技术上讲,人类的很多技术及其成果当前是“可行”的“事实”,原子能技术已经制造出了能够摧毁整个地球的核弹,“克隆术”已经能够“复制”出与“原人”一样的个体,但人类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缺少“可行性”,而是因为“不应该”。

网络技术也是这样,你有水平利用网络做很多你想做的事,但有些事,比如随便散发不负责任的信息,私自解密闯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等,就属于“不应该”做的事。

网络社会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将面临很多新的“事实”。

这些“事实”将对人类道德水平、水平、发展趋势等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必须看这些“事实”是怎样的,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性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道德主体、人是从什么目的、利益、需要、态度等去看待这些“事实”的,有没有水平消化这些“事实”。

如果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态度等不同,水平上存有比较大的差异,即使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所造成的后果相同,即“事实”相同,那么,不同主体所形成的道德观点、意识,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所拥有的道德情感,都往往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例如说,在信息化浪潮中,一个文盲、科盲将因为不能充分摄取信息、占有信息、享用信息,从而越来越落伍,越来越为主流社会所抛弃,他们在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所以,他们在道德变革中,往往会比较消极、颓废。

可见,把技术所给人类提供的行为水平控制在符合具体主体、人的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范围内,是相对应网络道德主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总来说之,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要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实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传统道德面临危机与挑战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

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任何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一种新型的知识经济正在形成,科学技术正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使之具有向包括偏远地区的全世界幅射的强大力量,使那些“世外桃源”也能受惠于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升,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闲暇时间有可能多于工作时间,这将有助于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人民能够经由网路“直接”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的水平得到增强;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