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PPT,第1章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给水排水管网系统PPT课件

1.2 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 给水排水系统流量关系
各子系统的流量在同一时间内并不一定相等,且
随时变化。
第18页/共61页
•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关系
四种水质:
原水水质
给水水质
污、废水水质
排放水质
三个过程:
给水处理(给水管网二次污染)
用户用水
污水处理
第19页/共61页
•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压关系
第32页/共61页
第33页/共61页
第34页/共61页
1.4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类型与体制
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
分类方法:
水源种类
水源数量
系统构成方式
输水方式
第35页/共61页
水源种类: 地表水源、地下水源给水系统
第36页/共61页
水源数量: 单水源、多水源给水系统
• 单水源给水系统:规模较小
和工业企业生活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居民家庭生活中饮用、烹饪、洗
浴、冲洗等用水,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家庭清洁卫生和
生活舒适。
公共设施用水――机关、学校、医院、宾馆、车
站、公共浴场等公共建筑用水,用水量大,地点集中,
成为“大用户”。
工业企业生活用水――工业企业内的饮用、烹饪、
洗浴、冲洗等生活用水,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生
• 重力给水:水流通过重力自流输水到水厂处理,
然后又通过重力输水管和管网送至用户使用,最
经济的给水方式。当原水位能有富余时可以通过
阀门调节供水压力。
• 一级加压给水:从水源取水到水厂采用一级提升,
处理后直接重力输水给用户。
• 二级加压给水:取水时经过第一级加压,水厂清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全套课件演示文稿

中国用水量变化(1949-2004 )
( x 108m3/yr)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49 1957 1965 1980 1993 1997 2000 2004
总用水量
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
城市用水
中国年平均降雨量(水资源量)约60000亿m3; 地表水资源量26000亿m3 。
上海市中心城区供水管网管道长度 ( DN75以上km)和日平均用水量增长
10000 8000 6000 4000 2430 2000 0 208.71490 1950 841 7445 5000 5400 9445
1975
管道长度km
2000 日平均用水量(千m3)
2005
输配水管渠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过程
城市道路地下管 网系统图
城 市 污 水 系 统 规 划 图
城 市 雨 水 排 水 分 区 规 划 图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定义: 输送和配给供水、收集和输送废水的管道网络 (water and wastewater pipe networks) 。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管网系统的建设投资占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总 投资的60-70%左右。 给水管网(上水管道)(water supply pipe networks,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输送和配给供水的管道网 络。 排水管网(污水沟道、下水道) (sewer networks, sewer systems) :收集和输送污水的管道网络。 雨水管网(雨水沟道) (storm sewer networks, storm sewer system) :收集和输送雨水的管道网络。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概论(1)

大型管网系统可能既有串联分区,又有并联分区,可 称为混联分区,以便更加节约能源。
完整版课件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2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件
(2)分压给水管网系统 由于用户对水压的要求不同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系统给水。
12
河 流
3
高压输水管及管网 低压输水管及管网
分压给水管网系统
1—净水厂 2—二级泵站 3—水塔
完整版课件ppt
足需求的水量、水质和水压,同时承担用户排除废水的收 集、输送和处理,达到消除废水中污染物质对于人体健康 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完整版课件ppt
3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件
1、水量保障
及时可靠的提供需求用水量;及时可靠地收集、输送 污(废)水、雨水。
2、水质保障
给水、排水的水质必须符合相关水质标准。 ①取水系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完整版课件ppt
11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件
3、给水排水系统的水压关系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压≥用户用水要求+输水系统的能量损失 给水系统中水在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方式:
①全重力供水; ②一级加压供水; ③二级加压供水; ④多级加压供水。
排水系统中水在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方式: 一般靠地形高差按重力输水,只有当管渠埋深较大时,
一、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定义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是由不同材料的管道和附属设施构 成的输水网络。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给水管网系统 和排水管网系统。
二、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任务和作用
给水管道系统承担供水的输送、分配、压力调节和水 量调节任务,起到保障用户用水的作用;
排水管道系统承担污(废)水收集、输送、高程或压 力调节和水量调节任务,起到防止环境污染和防治洪涝灾 害的作用。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件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1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2h)1.1 给水排水系统地功能与组成1.2 城市用水量和用水量变化1.2.1 城市用水量分类和用水量定额1.2.2 用水量表达和用水量变化系数1.3 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1.3.1 给水排水系统地流量关系1.3.2 给水排水系统地水质关系1.3.3 给水排水系统地水压关系1.4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地功能与组成1.4.1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地功能1.4.2 给水管网系统地构成1.4.3 排水管网系统地构成1.5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1.5.1 给水管网系统类型1.5.2 排水管网系统地体制第2章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2h)2.1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原则和工作程序2.1.1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原则2.1.2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工作程序2.2 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2.3 给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2.3.1 给水管网布置原则与形式2.3.2 输水管渠定线2.3.3 给水管网定线2.4 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2.4.1 排水管网布置原则与形式2.4.2 污水管网布置2.4.3 雨水管渠布置2.4.4 废水综合治理和区域排水系统2.5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2.5.1 静态年计算费用法2.5.2 动态年计算费用法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4h)3.1 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3.1.1 管网中地流态分析3.1.2 恒定流与非恒定流3.1.3 均匀流与非均匀流3.1.4 压力流与重力流3.1.5 水流地水头与水头损失3.2 管渠水头损失计算3.2.1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3.2.2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地比较与选用3.2.3 局部水头损失计算3.2.4 水头损失公式地指数形式3.3 非满流管渠水力计算3.3.1 非满流管道水力计算公式3.3.2 非满流管道水力计算方法3.4 管道地水力等效简化3.4.1 串联或并联管道地简化3.4.2 沿线均匀出流地简化3.4.3 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地简化3.5 水泵与泵站水力特性3.5.1 水泵水力特性公式及其参数计算3.5.2 并联水泵水力特性公式第4章给水排水管网模型(2h)4.1 给水排水管网模型方法4.1.1 给水排水管网地简化4.1.2 给水排水管网模型元素4.1.3 管网模型地标识4.2 管网模型地拓扑特性4.2.1 管网图地基本概念4.2.2 环状管网与树状管网4.2.3 关联矩阵和回路矩阵4.3 管网水力学基本方程组4.3.1 节点流量方程组4.3.2 管段压降方程组4.3.3 环能量方程组第5章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0h)5.1 给水管网水力特性分析5.1.1 管段水力特性5.1.2 管网恒定流方程组求解条件5.1.3 管网恒定流方程组求解方法5.2 树状管网水力分析5.3 管网环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5.3.1 给水管网环校正流量方程组5.3.2 环能量方程组求解5.4 管网节点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5.4.1 给水管网节点压力方程组5.4.2 节点校正压力方程组求解第6章给水管网工程设计(4h)6.1 设计用水量计算6.1.1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6.1.2 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6.2 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6.2.1 节点设计流量分配计算6.2.2 管段设计流量分配计算6.2.3 管段直径设计6.3 泵站扬程与水塔高度设计6.3.1 设计工况水力分析6.3.2 泵站扬程设计6.3.3 水塔高度设计6.4 管网设计校核6.5 给水管网分区设计6.5.1 分区给水系统6.5.2 分区给水地能量分析第7章给水管网优化设计(2h)7.1 给水管网造价计算7.2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7.2.1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目标函数7.2.2 泵站年运行电费和能量变化系数7.2.3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地约束条件7.2.4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7.2.5 数学模型地求解法则7.3 环状管网管段流量近似优化分配计算7.3.1 管段流量优化分配数学模型7.3.2 管段设计流量分配近似优化计算7.4 输水管优化设计7.4.1 压力输水管7.4.2 重力输水管7.5 已定设计流量下地环状管网优化设计与计算7.5.1 泵站加压环状管网优化设计7.5.2 起点水压已知地重力供水环状管网优化设计7.6 管网近似优化计算7.6.1 管段设计流量地近似优化分配7.6.2 管段虚流量地近似分配7.6.3 输水管经济流速7.6.4 管径标准化第8章给水管网运行调度与水质管理8.1 给水管网运行调度目标与系统组成8.1.1 给水管网运行调度技术要求8.1.2 给水管网调度系统地组成8.1.3 给水管网调度SCADA系统8.2 管网用水量预测8.2.1 日用水量预测8.2.2 调度时段用水量预测8.3 给水管网优化调度数学方法8.4 给水管网水质控制8.4.1 给水管网水质变化影响因素8.4.2 给水管网水质数学模型8.4.3 给水管网水质数学模型校正8.5 给水管网水力停留时间和水质安全评价8.5.1 给水管网“水龄”计算8.5.2 给水管网水质安全性评价第9章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4h)9.1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9.1.1 设计污水量定额9.1.2 污水量地变化9.1.3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9.2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9.2.1 污水管网地节点与管段9.2.2 节点设计流量计算9.2.3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9.3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9.3.1 设计充满度9.3.2 设计流速9.3.3 最小管径9.3.4 最小设计坡度9.3.5 污水管道埋设深度9.3.6 污水管道地衔接9.4 污水管网水力计算9.4.1 不计算管段地确定9.4.2 较大坡度地区管段设计9.4.3 平坦或反坡地区管段设计9.4.4 管段衔接设计9.5 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绘制9.6 管道污水处理第10章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4h)10.1 雨量分析与雨量公式10.1.1 雨量分析10.1.2 暴雨强度公式10.1.3 汇水面积10.2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10.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10.2.3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10.3 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10.3.1 雨水管渠平面布置特点10.3.2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步骤10.3.3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10.3.4 雨水管渠断面设计10.3.5 设计计算例题10.4 雨水径流调节10.5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10.5.1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地适用条件和布置特点10.5.2 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水量10.5.3 合流制排水管网地水力计算要点10.5.4 旧合流制排水管网改造10.6 排洪沟设计与计算10.6.1 防洪设计标准10.6.2 洪水设计流量计算10.6.3 排洪沟设计要点10.7 排水管网优化设计10.7.1 排水管道造价指标10.7.2 排水管道造价公式10.7.3 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10.7.4 管段优化坡度计算方法第11章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2h)11.1 给水排水管道材料11.1.1 给水管道材料11.1.2 排水管道材料11.2 给水管网附件11.3 给水管网附属构筑物第12章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2h)12.1 给水排水管网档案管理12.1.1 管网技术资料管理12.1.2 给水排水地理信息系统12.2 给水管网监测与检漏12.2.1 管网水压和流量测定12.2.2 管网检漏12.3 管道防腐蚀和修复12.3.1 管道防腐蚀12.3.2 管道清垢和涂料12.4 排水管道养护12.4.1 排水管渠清通12.4.2 排水管渠修复12.4.3排水管道渗漏检测第1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2h) 1.1给水排水系统地功能与组成给水排水系统:为人们生活、生产、消防提供用水(给水系统)和排除废水地设施总称(排水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功能:向各种不同地用户供应满足需要地水质水量承担用户排出地废水地收集、输送、处理水量保障给水:满足用水量排水:满足排水量水质保障给水:符合水质质量要求排水:达到排放标准水压保障给水:符合标准用水压力排水:有足够地高程和压力1.2 城市用水量和用水量变化①居民生活 ②公共设施城市用水量分类: ③企业生产生活④消防 ⑤市政 ⑥泄漏 ⑦未预见*数据为一区特大城市平均日用水量表达: (最高年)平均日用水量Q ad =Q y /365 (水资源规划、设计污水量)(最高年)最高日用水量Q d (取水工程、水处理工程规划设计)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Q ah =Q d /24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Q h (给水管网工程规划设计)用水量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 y d ad d d Q Q365Q Q K ===1.1~1.5 时变化系数 dh ah h h Q Q42Q Q K ===1.2~1.6 用水量计算:(1)城镇或居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N (q Q i i 1 (按综合生活用水计算) (2)工业企业用水量 ∑++=)Q Q (Q Q III II I 2 (生产、生活、淋浴) (3)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 ∑=)N (q Q L L 3(4)管网漏失水量 )Q Q 0.12)(Q ~(0.10Q 3214++= (5)未预见水量 )Q Q Q 0.12)(Q ~(0.08Q 43215+++= (6)消防用水量 ∑=)N (q Q s s 6(7)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d)(m Q Q Q Q Q Q 354321d ++++=(8)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用水量 /s)(m 86400Q K Q 3dhh = (9)最高日平均时设计用水量 /s)(m 86400Q 'Q 3dh =城市综合生活用水量城市综合用水量140-210L/人·d210-340L/人·d浇路2-3L/m 2·d 绿化1-3L/ m 2·d3×100L/s (①+②+③+⑤)地10%~12% (①+②+③+⑤+⑥)地8%~12%用水量变化曲线1.3三个水质标准原水水质标准国家饮用水水源标准给水水质标准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相关行业水质标准排放水水质标准国家废水排放水质标准、受纳水体承受能力三个水质变化过程给水处理—将原水净化,加入有益物质用户用水—水质受到污染废水处理—去除污染物,达标排放给水排水系统地水压关系全重力给水—水源地势高一级加压给水—水源地势高、水厂地势高、水源无需处理二级加压给水—水源加压到水厂,水厂加压到用户多级加压给水—距离很长、用水区域很大或狭长型排水系统—间接承受给水压力(地势)、管埋太深要提升1.4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地功能与组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地功能水量输送—将一定水量位置迁移,满足用水排水地点要求水量调节—采用贮水措施,解决供、用、排水量不平衡水压调节—加压或减压措施调节水地压力排水管网系统地构成废水收集设施—污水收集雨水收集窨井排水管网—主干,干,支,雨水井,检查井,非满流/满流排水调节池—水量调节,水质调节提升泵站—降低埋管深度,水提升至处理设施或排放高程废水输送管渠—长距离输送废水至水体下游废水排放口—防冲刷、与接纳水体混匀1.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给水管网系统类型单水源给水管网系统多水源给水管网系统统一给水给水管网系统分区给水给水管网系统(串并)重力输水管网系统压力输水管网系统排水管网系统地体制合流制排水系统(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排水系统(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第2章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 (2h)2.1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原则和工作程序工作任务: (1)确定服务范围、建设规模(2)确定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措施(3)确定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4)确定系统主要构筑物地位置(5)确定工艺流程与水质保证措施(6)管网规划和干管布置与定线(7)确定废水地处置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8)技术经济比较规划原则: (1)贯彻国家、地方法律法规(2)城镇及企业规划兼顾给水排水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服从城镇发展规划(4)合理确定远近期规划与建设范围(5)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过保护环境(6)规划方案尽量经济高效工作程序: (1)明确任务,确定编制依据(2)收集资料,现场踏勘(3)估算用水排水量,保障数据地科学性(4)制定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方案(5)根据规划期限,提出分期实施步骤和措施(6)编制规划文件,绘制规划图纸2.2 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1)分类估算法(2)单位面积法 1~1.6×104 m 3 / (km 2·d) 一区特大城市(3)人均综合指标法 0.8~1.2 m 3 / (cap ·d) 一区特大城市(4)年递增率法 t 0a δ)(1Q Q +=(5)线性回归法 t ΔQ Q Q 0a ⋅+=(6)生长曲线法 bt -a ae1L Q +=给水管网布置原则 (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2)主次明确,先布置输水灌渠,再布置一般管线与设施(3)尽量缩短管线长度,节约工程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4)协调好与其它管线、道路等工程关系(5)供水适当地安全可靠(6)减少拆迁,少占农田(7)管渠施工、运行维护方便(8)远近期结合,留发展余地,考虑分期实施地可能行给水管网布置基本形式 树状网 环状网输水管渠定线 选择和确定输水管渠线路地走向和位置 (1)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缩短线路,减少拆迁,少占农田,少毁植被(2)选择最佳地形地质条件,尽量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定线,便于施工维护 (3)减少与铁路、公路、河流交叉,避免穿越沼泽、滑坡、岩石、高地下水位、河水淹没区、冲刷地区,保证供水安全(1)建不少于2条输水灌渠或建1条管渠而在用水区附近加建水池(2)输水管坡度大于1:5D,若小于1:1000,应每隔0.5~1Km 装排气阀(1)重力式 (2)压力式给水管网定线 在地形平面图上确定管线地走向和位置(1)只限于干管以及干管之间地连接管(2)管网形状随城市总平面布置图而定(1)干管延伸方向应和二级泵站输水到水池、水塔、大用户地水流方向一致 (2)干管沿城市规划道路定线,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路面下通过 (3)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非饮用水管网、自备水源直接连通 (4)生活饮用水管网应避免穿越毒物污染机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免应采取保护措施要求 原 则 输水方式 要求排水管网布置原则(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2)先确定排水区域和排水体制,再从干管到支管顺序布排水管网(3)充分利用地形,用重力排除污水雨水,管线最短,埋深最小(4)协调好与其它管线、道路等工程关系,考虑与企业管网衔接(5)考虑管渠施工、运行、维护方便(6)远近期结合,留发展余地,考虑分期实施地可能行排水管网布置基本形式(1)平行式干管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大地城市)(2)正交式干管与等高线垂直(地形平坦略项一边倾地城市)【大流量干管坡度小,小流量支管坡度大】排水管道连接方式(1)检查井用于管道交汇、管径、方向变化(2)跌水井用于管道高程变化,消落差污水管网布置(1)划分排水区域与排水流域(根据地形和城市竖向规划)(2)干管布置与定线(树状,低处,沿道路布置)(3)支管布置与定线(低边式,围坊式,穿坊式)雨水管渠布置(1)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2)尽量避免设泵站(3)结合街道规划布置(4)明渠与暗管相结合(5)雨水口设置(分散式、集中式)(6)调蓄水体布置(结合景观、消防)(7)靠近山麓地区设排洪沟废水综合治理和区域排水系统(1)合理规划(2)护理利用自然环境地自净能力(3)严格控制污染(4)区域综合治理、区域排水系统2.5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方法 (1)数学模型法(2)方案比较法 静态年计算费用法 Y C TW +=1 动态年计算费用法 Y C i i i W T T+-++=1%)1(%)1%(+。
第1章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3

•锅炉用水:蒸汽锅炉等
•水力输送用水:输煤、输灰等; •水力浮选用水:选矿、选煤等; •产品及设备洗涤用水:
4
三、消防用水 消防用水--扑灭火灾的用水。 水质:没有特殊的要求;消防用水可由给水管网、天然水源或
消防水池供给。
5
1.3.3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压关系
水在输送中的压力方式: (1)全重力给水:水通过重力自流到水厂,又通过重力输水管和管网至用 户,这是一种最经济的给水方式。 (2)一级加压给水:采用一级加压给水。 水厂地势较高时,从水源取水到水厂采用一级提升,处理后的清水依靠重 力输水给用户; 水源地势较高时,依靠重力输水至水厂,处理后的清水加压输送给用户; 采用封闭式供水设施,从取水处加压后,采用承压方式进行处理,直接输 送给用户。 (3)二级加压给水:在水源取水时经过第一级加压,提升到水厂进行处理, 清水经过第二级加压进入输水管和管网,供用户使用。这是目前采用最多 的给水方式。 (4)多级加压给水:长距离输水时需要多级加压提升,如水源离水厂很远 时,原水需经多级提升输送到水厂,或水厂离用水区域很远时,清水需要 多级提升输送到用水区的管网;大型给水系统的用水区域很大,或用水区 6 域为窄长型,应采用多级供水加压。
水塔 Water-tower
给水系统的组成
11
1.4.2 排水管网系统的构成
是论述污水或废水(包括大气降水)的汇集、 输送、贮存、调节、提升和排放的技术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保证污水或废水及时有组织地 汇集、输送至污水处理构筑物及符合排放水 质标准的水排入自然水体。这一任务是通过 排水管网、调节水池、水泵站及出水口等设 施的共同工作来实现的,它们组成了排水管 网系统。
24
取水构 筑物
一泵站
絮凝 沉淀
第一章:给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四、给排水系统示意说明
五、给水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 1、水量保障 安全、可靠的向各个用户供应符合其水质要求的水;及 时、可靠地收集和排除污废水和雨水。 2、水质保障 供水应符合不同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废水排放应满足相 关排放标准(例如: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水质保障涉及主要内容如下: • 满足用户需要的最佳给水处理措施; • 给水管网二次污染控制措施; • 经济合理的污废水处理设施; • 污废水回用系统。 3、水压保障 • 给水管网为压力流,应向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供水 压力,满足其用水要求 。(太大?太低?) • 排水管网一般为重力流,应充分利用地形排水。
2、配水管网(枝状、环状) 指分布在整个供水区域内的配水管道网络,其作用是分配水 量,使各个用户均能就近接管用水。 A、组成:主干管、干管、支管、连接管、分配管等。 B、附件:似需要安装消火拴、阀门和检测仪表(压力表、流 量计等)。 3、泵站(图1.7) 输配水系统中的加压设施,一般由多台水泵并联组成,为了 安全,均考虑备用。 分类: 一级泵站(又名取水泵站,位于水源地); 二级泵站(又名供水泵站,位于水厂); 三级泵站(又名加压泵站,位于管网中间或者用户用水点)。
六、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1、水源取水系统 包括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和回用水源)、取水设施、提 升设施、输水管渠等。(举例:西安、上海、北京等)
附图:
2、给水处理系统 常规生活饮用水处理:反应、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工业水处理:软化、除盐、冷却等。(任务) 3、给水管网系统 输水管渠、配水管网、水压、水量调节设施等。(任务、管材) 4、排水管网系统 污废水收集输送系统,提升泵站及附属构筑物(任务、特点) 5、废水处理系统 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 任务:达标排放或回用; 特点:因废水水质不同而处理工艺差异明显 6、排放及回用系统 因受纳水体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放方式。 回用(目的、方式) (附图)
第1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城市用水量定额
1、特大城市人口 100 万及以上; 大城市人口 50 -100 万; 中、小城市人口不满 50 万。 2、一区:湖北、湖南、 江西、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海南、上海、 江苏、安徽、重庆; 二区:四川、贵州、云 南、黑龙江、吉林、辽 宁、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河南、山东、宁 夏、陕西、内蒙古河套 以东、甘肃黄河以东地 区; 三区:新疆、青海、西 藏、内蒙古河套以西和 甘肃黄河以西的地区。
1.4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1.4.1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给水排水工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不同材料的管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输水网 络。分为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 给水管网系统: 承担供水的输送、分配、压力调节(加压、减压)和水量调节任务,保障用户用 水; 排水管网系统: 承担污废水收集、输送、高程或压力调节和水量调节任务,防止环境污染和防治洪 涝灾害。 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均应具有以下功能: (1)水量输送:实现水量的位置迁移,满足用水与排水的地点要求; (2)水量调节:采用贮水措施解决供水、用水与排水的水量不平均问题; (3)水压调节:采用加压和减压措施调节水的压力,满足水输送、使用和排放的能 量要求。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第二版)
教学参考课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 遂 庆 教授 2012.8.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第二版)
教学参考课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 遂 庆 教授 2012.8.
第1章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1.0 中国水资源和给水排水工程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 m3 ,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6位。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 m3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2008年,全国淡水取用量 达到5910亿m3 ,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0%左右。 据2010年《城市供水统计年鉴》,载入年鉴的全国654个城市 的2009年供水总量为352.28亿m3,漏损总量为57.16亿m3,漏 损率为16.23%。漏损总量为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 辖市的售水总量之和(36.93亿m3)的1.55倍。
1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推荐下载

1.1 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给水排水系统:
为人们生活、生产、消防提供用水 和排除废水的设施总称
给水排水系统功能: 向各种不同的用户供应满足需要的水质水量 承担用户排出的废水的收集、输送、处理
水量保障 给水:满足用水量 排水:满足排水量
水质保障 给水:符合水质质量要求 排水:达到排放标准
Q6 (qs Ns )
Qd Q1 Q2 Q3 Q4 Q5 (m3/d)
Qh
Qh
'
Kh
Qd 86400
Qd 86400
(m3/s)
(m3/s)
城市综合用水量
用水量变化曲线
1.3 给水排水系统工1作.2原理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给水排水系统的1.流2.量1 关给系排:水系统的流量关系
3
Q5
q5
给排水管网系统课件
q4
调 节
池
二级加压给水—水源加压到水厂,水厂加压到用户 多级加压给水—距离很长、用水区域很大或狭长型 排水系统—间接承受给水压力(地势)、管埋太深要提升
1.4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 水量输送—将一定水量位,解决供、用、排水量不平衡 水压调节—加压或减压措施调节水的压力 给水管网系统的构成 输水管渠—不向外供水,远距离时铺 2 条或以上并行管线
1配.水3管网给—主排干水,干管,支,网连接系,分统配等的,功安消能防与栓、组阀成门、仪表
1.3.2水压给调水节管设网施—系泵统站的减构压成阀
水量调节设施—给清水水管池网水系塔统
减压阀
取 处泵 输
水 理站 水
设厂
施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第一章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第一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1.1 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定义:给水排水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消防提供用水和排除废水的设施的总称。
给水系统分类: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市政消防用水排水系统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给水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水量保障——保障用户足够的水量或及时排除污(废)水;水质保障——保障供水水质或将符合排放标准的污(废)水排放水体;水压保障——提供适当的供水压力或尽可能利用重力排水。
给水排水子系统:水源取水系统、给水处理系统、给水管网系统、排水管网系统、废水处理系统、排放和重复利用系统。
1.2 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1.2.1给水排水系统的流量关系清水池:用于调节给水处理水量与管网中用水量之差;调节池和均化池:用于调节排水管网流量和排水处理流量之差。
1.2.2 给水排水系统系统的水质关系三个水质标准⑴原水水质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⑵给水水质标准:必须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⑶排放水质标准:按照国家废水排放水质标准要求以及受纳水体的承受能力确定。
三个变化过程⑴给水处理:将原水水质净化或加入有益物质;⑵用户用水:水质收到不同程度污染;⑶废水处理:去除污染物质,使之达到排放水质标准。
1.2.3 给水排水系统系统的水压关系水在输送中的压力方式⑴全重力给水:当水源地势较高时,水流通过重力自流输水到水厂处理,然后又通过重力输水管和管网送至用户使用;⑵一级加压给水:输水过程中只有一次加压的过程,如水厂地势高,从水源到水厂采用一级提升,处理后依靠水厂的地势采用重力输水,或是水源地势高,直接用重力输水至水厂,处理后采用一级提升送至用户使用;⑶二级加压给水:水流在水源取水时经过第一级加压,提升到水厂进行处理,处理好的清水贮存于清水池中,清水经过第二级加压进入输水管和管网,供用户使用;⑷多级加压给水:有两种情形,一是长距离输水时需要多级加压提升;二是大型给水系统的用水区域很大,或用水区域为窄长型,一级加压供水不经济或前端管网水压偏高,应采用多级加压供水1.3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1.3.1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特点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均应具有以下功能:⑴水量输送:即实现一定水量的位置迁移,满足用水与排水的地点要求;⑵水量调节:即采用贮水措施解决供水、用水与排水的水量不平均问题;⑶水压调节:即采用加压和减压措施调节水的压力,满足水输送、使用和排放的能量要求。
管网系统PPT课件

Kd
Qd Qad
Kh
Qh Qd / 24
Qad
Qd Kd
Qh
Qd 24
Kh
Kd 一 般 为 1.1~2.0 , Kh 一 般 为
Shenghua Pang Apr. 2011
1.3~2.5
第12页/共100页
✓ 用水量变化曲线:表示一天24小时变化情况。
占 最
6
高5
日 用
4
5% 4.17%
水 3 2.78%
型式和数量:按汇水面积上所产生的径流量和雨水
口的泄水能力来确定,一般一个平篦雨水口每秒可
排泄15~20L地面径流量。道路上雨水口间距
25~50m 。 Shenghua Pang Apr. 2011
第20页/共100页
b. 检查井(窨井) 作用:检查、清通和连接沟道(管道)。 组成:由井基和井底、井身、井盖和盖座组成。
Shenghua Pang Apr. 2011
第8页/共100页
2. 用水量标准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L/cap·d)
城市 规模
特大城市
用水
分区 最高日 平均日
大城市 最高日 平均日
中小城市 最高日 平均日
一 180~270 140~210 160~250 120~190 140~230 100~170
第22页/共100页
检查井最大间距
管径(mm)
200~400 500~700 800~1000 1100~1500
>1500
最大间距(m)
污水管道 雨水(合流)管道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
( × 分= 分)
名词解释 ( × 分= 分)
简答题
( × 分= 分)
计算题
( × 分= 分)
编程题(可能考)
本课程的内容
第1章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 第2章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 第3章 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 第4章 给水排水管网模型 第5章 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 第6章 给水管网工程设计 第7章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 第8章 给水管网运行调度与水质管理 第9章 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第10章 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 第11章 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 第12章 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
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
➢ 按水源的数目分类 (1)单水源给水管网系统
(2)多水源给水管网系统
➢ 按系统构成方式分类
(1)统一给水管网系统 根据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由同一管网供给生活、生产和消防 用水到用户的给水系统。
特点:所有用户用一个管网,一个水处理系统。造价低,运行 费用高,会造成浪费。多用于用户集中,对水质、水压无特殊 要求或相差不大、地势比较平坦、建筑层数差异不大的情况。
工业废水 冷却、洗涤废水,受污染轻微,简单处理即可复用; 含高浓度污染物质的废水,受污染严重,须严格处理。
雨水 防止地面积水和洪涝灾害。
给水排水系统功能关系示意图
自然降水
城市 雨水
城 市居民生活用水源自管网给 公共设施用水
城市
水 源
给供水
取 水 设 施
水 处 理 设 施
水 泵 站
管 网
企
市政用水 消防用水
降低下游高峰排水量,减小输水灌渠或排水处理设施的设计 规模,降低工程造价。
事故时贮水,减小污染;均和水质。
提升泵站 提高排水的高程或使排水加压输送。
废水输水管(渠)
废水排放口 • 岸边式,具有较好的防止冲刷能力。 • 分散式,废水与接纳水体均匀混合。
37
§1.5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类型与体制
Kh
24 Qh Qd
24
用水量变化曲线(年、月、日、时、瞬时) (1)t ~ q(t)
时段t与该时段对应的用水量q(t)。
(2)t ~ %
时段t与该时段用水量占全日用水量的百分数。 有助于供水能力不等的城镇 或系统之间相互比较和参考。
25
§1.3 给水系统工作原理
给水排水系统的流量关系
水塔
调节池
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分质 饮用水、杂用水分质
直接饮用水占管网1~2%;优质优用有限水资源;可节省净 水处理费用。但每一种水质要有独立的管网,多套管网造价 高,管理复杂。
在水资源紧缺的新建居住区、工业区、海岛地区可以考虑应 用。
➢ 按输水方式分类
(1)重力输水管网系统 (2)压力输水管网系统
(2)分区给水管网系统
把城市整个给水系统分为几个区,每区有泵站和管网等,各区之 间有适当的联系,以保证供水可靠和调度灵活。
给水区域大、地形起伏、远距离输水,分为并联分区和串联分区两 种基本形式。
并联分区 不同用户对水压要求不同,由同一泵站内的低压和高压水泵分别向 低区和高区管网供水。 供水安全(注:不易爆管)可靠,水泵集中;管理方便,但管网造 价高,需要高压输水管。
(3)水压保障
提供符合标准的用水压力、确保水量(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水泵 加压)。
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水源取水系统
包括水源地(地表水:江河、湖泊、海洋、水库;地下水:潜水、 承压水)、取水设施、提升设备和输水管渠等。
给水处理系统
包括各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的水质处理设备和构筑物。
给水管网系统(输配水系统)
(3)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用水量最高日的用水量/24。
(4)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在用水量最高的那一天里,用水量最大的一小时用水量。
23
用水量变化系数
(1)用水量日变化系数Kd
在一年中,最高日用水量Qd与平均日用水量Qy/365的比值。
Kd
365
Qd Qy
(2)用水量时变化系数Kh
在一日中,最高时用水量Qh与平均时用水量Qd/24的比值。
污水 管网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
业 给
工业企业生活用水
工业
水 工业企业消防用水 废水
管
管网
网
城市
污水
排
处理
水
设施
受
纳
体
工业 废水 处理 设施
给水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
(1)水量保障。
向指定用水地点及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水量(给水); 收集雨污废水并及时可靠地输送到指定地点。
(2)水质保障
向指定用水地点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水(给水处理技术,贮存和 输配过程中的保质手段); 按有关水质标准将废水排入受纳水体(废水处理技术)。
串联分区(分压给水系统)
高低两区用水均由低区泵站供给,高区用水再由高区水泵加压。 管网造价低,能耗低,但压力适宜、供水安全(不易爆管),可 靠性较差(单一泵站破坏后影响大),水泵站分散,管理不便。 适用地形狭长
分质供水系统
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或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净化 过程,用不同的管道、分别将不同的水质供给各个用户的给水 系统。
循环和复用给水系统(工业给水)
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或用 作其他车间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用水。
排水管网系统的体制
概念: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个管渠来排除,也可
以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管渠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 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
给水管网系统的构成
输水管(渠):从水源到城市水厂或城市水厂到相距较远管网的
管线或渠道。铸铁管、钢管、钢筋混凝土管等;两条并行,适当地 点连通。
配水管网:将水送到用户的管道系统。由主干管、干管、支管、
连接管、分配管等构成。 附属设施:消火栓、阀门、监测仪表等。
泵站(水锤消除器、止回阀)
供水泵站(一级、二级泵站)一般设于水厂内部。加压泵站(三级 泵站)对远离水厂的供水区域或地形较高的区域进行加压。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
课程安排
学时:48 学分:3 周学时:3 课程性质:必修 考试(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 + 卷面成绩80%
考试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 × 分= 分)
受能力。
三个水质变化过程 给水处理:原水净化后 用户用水:用户用水后 废水处理:废水经处理后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压关系
水压:用户用水需要,也是给水和排水输送的能量来源。
水在输送中的压力方式:
▪ 全重力给水(水源地势较高:水源→水厂→输配水管网→用户) ▪ 一级加压给水(水源→水厂) ▪ 二级加压给水(水厂清水池→管网) ▪ 多级加压给水(长距离输水,管网中途加压)
分类: 合流制:直排式、截流式 分流制:完全分流制和非完全分流制
47
合流制排水系统
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个管内排除的系统。 老城市早期使用,水体污染严重。
1 2
3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1 合流支管(沟) 2 合流干管(沟) 3 河流
任务:向各种不同类别的用户供应满足需求的水质、水量和水压 ,同时承担用户排出的废水的收集、输送和处理,达到消除废水 中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给水的分类(根据用途)及用户对水的要求
生活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饮用、烹饪、洗浴、洗涤;满足一定水质标准) 公共设施用水(机关、学校、医院、宾馆、车站,公共浴场;用水量 大、集中,水质同生活用水) 工业企业生活用水(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水量和工业企业生产工艺 、生产条件、工作人员数量等有关,水质同居民生活用水)
水量调节设施(清水池、水塔和高位水池) :调节供水与用水
的流量差,也可用于贮存备用水量,提高供水安全。
减压设施:减压阀、节流孔板等,降低和稳定输配水系统局部的
水压。
排水管网系统的构成
废水收集设施 排水管网 水量调节池 提升泵站 输水管(渠) 排放口
废水收集设施(室内污水管道及设备)
清水池、水塔(高位水池)、均和池、调节池的作用
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关系
三个水质标准 原水水质标准: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给水水质标准: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生活用水);
达到有关行业水质标准或用户特定的水质要求(工业用水)
排放水水质标准: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水质标准要求及受纳水体的承
§1.4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
功能: (1)水量输送:实现水量的位置前移;管网。 (2)水量调节:解决供水、用水与排水之间的不平均;清水池,水塔
,高位水池,调节池。
(3)水压调节:加压或减压以满足水输送、使用和排放要求;泵站,
减压阀。
特点: 具有一般网络系统的特点:分散性、连通性、传输性、扩展性。
包括输水管渠、配水管网、 水压调节设施(泵站、减压阀) 及水量调节设施(清水池、水塔等)等。
排水管网系统
包括污水和废水收集与输送管渠、水量调节池、提升泵站及附属构 筑物(如检查井、跌水井、水封井、雨水口等)等。
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
包括各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的水质净化设备和构筑物。
排放和重复利用系统
城市综合生活用 水量(表1.2)
(3)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4)消防用水量;
(5)市政用水量(道路、绿地浇洒);
(6)未预见用水量及给水管网漏失水量。
用水量表达和用水量变化系数
用水量的表达 (1)平均日用水量。
最大年用水量/用水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