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智慧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无疑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作为一个自信、开放和引领性文化国家的态度。

这种自信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强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自信使其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更加自主和坚定,推动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和主导地位的增加。

二、文化外交与国际交流中国积极推行文化外交,通过展示和传播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文化外交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手段,更是一种力图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尊重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艺术表演和学术交流等,中国积极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人民书写了世界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哲理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被运用到对外交往中,成为跨文化交流与交往的纽带和共识基础。

中国通过展示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塑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形象,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四、中国人民的朴素和谐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注重和谐、平和的相处方式,这种和谐精神也反映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

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理念,致力于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稳定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和谐理念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认同,为其在国际关系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声誉。

五、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跨越陆地与海洋的广袤领土,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国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世界关注。

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并探讨其对中外关系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其中最为突出的品质就是“身先士卒”、“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

这些观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作用,也对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容性。

这种包容理念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

同样,在当前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理念也在积极地影响着中外关系。

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重视长期友好的关系,追求和平,篡夺中和的平衡。

这种目标,在现代外交战略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使得在本质上相互独特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都能够为外交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其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相对于其他经济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为其赢得了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相应的作用。

3.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化解僵局的作用。

三、结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延续,更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展示自己最独特自信的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推进和发展中外关系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同住地球村经济全球化1.人类的共同的家园的特点是什么?(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3))这是一个紧密的世界。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1)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我们既受全球经济影响,也影响着全球经济3.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是什么?(1))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2)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4.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1)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

(2)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3)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4)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5)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做法是什么?(1)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2)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文化多样性6.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作用是什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7.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尊重。

(2)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平等交流、彼此理解和包容。

(3)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8.谈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建设文化强国9.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2)对待外来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世界格局10.我国发展的机遇有哪些?(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重庆谈判: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重庆谈判: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重庆谈判: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着广泛的利益和影响力。

在外交领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的立场。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展现了其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11月,中国国共两党为了达成全民族和平解放、战胜外敌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进行的谈判。

这场谈判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谈判,不仅解决了国共两党长期以来的割据问题,而且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谈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中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其一,中国在谈判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首先,中国政府在选派代表方面非常谨慎,保证了代表团的稳定和统一。

其次,中国代表团在制定谈判方案、确定主张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充足的准备。

最后,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对于各种政治问题处理得非常妥善,使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在重庆谈判中充分展现了谋略。

首先,中国在谈判中时刻牢记自己的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利益,严格遵守底线原则,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次,中国以求得和平为前提,根据“分忧”和“分赃”原则,与国共两党共同推进民族和平统一进程。

同时,中国代表团还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领导力,为结束战争和打开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庆谈判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更好地证明了中国优良的外交传统和现代外交实力。

通过谈判,中国赢得了国内和国际上广泛的支持和赞誉,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总之,重庆谈判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展现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为中国后来的外交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今天,中国的外交仍然坚持和平发展、多边主义和维护国际秩序等立场,不断推动国际合作和和平和发展进程。

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理念。

这一思想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共处。

世界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应当尊重这些差异,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他国。

例如,在经济合作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需求,我们应尊重彼此的选择,通过平等协商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这种尊重差异、和谐共处的理念,有助于减少冲突和误解,为国际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仁爱”思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者爱人”,倡导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关注他国的发展需求,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

比如,在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中国向许多国家伸出援手,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支持,展现了仁爱精神,增进了国际间的友好情谊。

同时,“仁爱”思想还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上。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各国应共同努力,秉持仁爱之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石。

在国际贸易、外交等领域,遵守承诺、履行合同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国际交流合作才能稳定、持久地发展。

例如,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一直坚守诚信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信任,为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化合作层次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也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载体。

这些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

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演出等活动,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风采,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

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

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之间的外交合作日益加深,这体现了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的战略重视和智慧外交的实践。

中国从对话、共享发展机遇、务实合作等方面,展现出了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

首先,中国展现了对话合作的外交智慧。

中国一直以来强调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在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中,中国也始终坚持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和互信。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中东欧合作机制(CEEC)并成为其首个对话伙伴国家,为中东欧国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与中国16+1合作机制,通过高层会晤、部长级对话、商务对接等方式,加深了两方间的合作与理解。

其次,中国展现了共享发展机遇的外交智慧。

中东欧国家作为欧洲经济的后起之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

中国通过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享双方的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积极推动与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发展。

此外,中东欧国家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准货物联运)等项目,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再次,中国展现了务实合作的外交智慧。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成为了中东欧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例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投资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拓宽了双方的经贸合作。

同时,中国也积极鼓励企业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推动了两国间的务实合作。

例如,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建设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园区等,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展现了平等互利的外交智慧。

中国在处理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时,一直强调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中东欧国家内政的原则,尊重中东欧国家的独立权利和发展选择。

中国四大常识

中国四大常识

中国四大常识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条件,其中“中国四大常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要。

它们分别是:讲究“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追求“和谐美满”的家庭伦理、以国家“繁荣昌盛”为目标的政治智慧和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外交智慧。

首先,中国四大常识中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源远流长,是支撑中国社会秩序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石。

从古代的先秦到明清,在改革开放重塑新中国的过程中,“仁义礼智”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之中,构筑着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中,“仁”谓之慈爱,是中国伦理之本;“义”谓之正义,可以引导人们保持自律、克制;“礼”谓之礼仪,是中国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谓之智慧,是中国儒家文化精髓。

其次,家庭伦理也是中国四大常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宗旨是“和谐美满”。

中国家庭伦理的价值观以“家”为本,重视家庭的和谐美满,以家族的团结、友谊、温暖为宗旨,不仅是关于家庭的道德行为,更是关于家庭文化的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有“孝悌”的做派,“尊老爱幼”的精神文化,“孝、慈、廉、恭”的行事准则,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价值取向,都体现了家庭伦理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中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第三,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四大常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宗旨是“繁荣昌盛”。

政治智慧是指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洞察力和决断能力,既包括政治行为,又包括政治思想,不仅指社会、政治的建设,更指国家的繁荣昌盛所求之道。

一方面,政治智慧的体现是政治家的坚韧不拔、气概不凡,更要求政治家有政治修养和把握政治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主要表现为「礼治讲道德、保持谦逊有礼、秉持正确政治观、择时借势」等,自古以来中国政治家都用政治智慧谋求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外交智慧也是中国四大常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宗旨是“和平发展”。

外交智慧是指政府、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人员在进行外交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洞察力和决断能力,以及处理外交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智慧。

外交家的外交智慧

外交家的外交智慧

外交家的外交智慧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手段,外交家作为外交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智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利益冲突。

本文将探讨外交家的外交智慧,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则和策略。

一、诚信与信任外交活动建立在国家之间的信任基础上,而外交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并维护这种信任。

他们需要通过言行一致、履行承诺等方式,对外表现出诚信可靠的形象,使他国愿意与其合作,推动国际事务的进展。

外交家注重言行一致的原则,将承诺和行动紧密结合,以增强信任感。

二、灵活变通外交活动常常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利益冲突,外交家需要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以在博弈中取得最大化的利益。

他们要具备适应性强的思维和判断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决策和调整。

外交家注重观察和分析局势的能力,善于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平衡与取舍面对各种利益关系和冲突,外交家需要在各方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以达到最佳的结果。

他们追求的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促进各方共同发展。

外交家注重公正和平衡的原则,善于处理利益冲突,为各方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沟通与妥协外交活动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外交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技巧和妥协能力。

他们需要懂得倾听和表达,理解对方的需求和立场,并能够促使各方就共同课题达成一致。

外交家注重建立对话桥梁,通过沟通和妥协找到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五、长远视野与长线思维外交活动涉及的问题往往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外交家需要具备长远视野和长线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和推动国际事务的进展。

他们注重制定长远的战略和目标,能够预见问题并提前做出应对。

外交家注重长远发展的原则,将国家的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相结合。

六、文化与交流外交活动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外交家需要具备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借助文化交流构建相互信任和友好关系。

外交是什么意志的集中体现

外交是什么意志的集中体现

外交是什么意志的集中体现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外交风范展现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

在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展现出与时俱进、担当有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彰显守正创新的大国气派。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以为上”“亲仁善邻”等理念中汲取智慧启示,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外交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中国鲜明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理念和主张。

在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为中国外交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内容提要】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行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有助于保持中国外交的非扩张性;力求稳定、讲求秩序的保守性使中国更易于选择融入战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令中国外交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道德本位的政治权力意识则赋予中国外交以自律性和理想主义风格,为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一引言及综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政策实践?回溯传统文化渊源、解读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英人物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判断一国的外交战略、政策走向无疑具有某种启示作用,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美国学者麦哲(Michael J. Mazarr)认为,“文化,是当前研究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

最近发表的大量论文、著作都指出,文化是驱使民族国家、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采取行动和自组动作的基本动力。

许多著作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研究路线的重要意义。

例如,王缉思指出,“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之化、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另外,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

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和合文化、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文化根源,并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威胁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报告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报告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报告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实践和未来展望。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1.和平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共商共建共享: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务实合作。

3.以人民为中心:外交工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1.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2.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深化国际友好合作:与各国深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友好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4.倡导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5.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抗疫合作,提供疫苗和医疗物资援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未来展望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坚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3.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各国共同发展。

4.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继续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国际公平正义发声。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被视为崛起的“大国”。

这种涌现的力量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外交手段,其核心观点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它强调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多边合作,在不断地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在独特的民俗文化中体现出了深深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通过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实践,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华文化传承之路。

中国的大国文化外交主要透过国际活动来传承中华文化。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大国文化外交的一个例子。

这项倡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作计划之一,通过扩大经济交往,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文化交流来推动区域全面发展。

这似乎是一个只涉及经济和贸易的计划,但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路。

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旨在推动各国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同时,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希望通过传递中华文化来加深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对话。

中国还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华文化。

例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建立了超过500所校园,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个项目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使其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和认可。

除儒家传统之外,昆曲、京剧和工艺品等文化领域的传承性活动也在不断推广。

最近,在巴黎著名大学索邦大学开设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课程录取了许多法国教授和学生。

该课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旨在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华文化的特色、价值和贡献。

这个项目强调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尊重。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正是基于这些活动,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学与交流。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邢丽菊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03期〔提要〕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

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关键词〕中国外交、传统文化、新型国际关系、公共产品〔作者简介〕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3期0098-13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他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想实现客观的认识,历史、现实都要看,物质、精神都要看,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智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往越发频繁,国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然而,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易经国学中汲取一些国际关系与外交智慧。

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易经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认为天地万物的演变都遵循某种规律。

类似的,在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之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通过深入研究易经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关系的规律,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和制定外交政策。

其次,易经国学重视“阴阳平衡”的理念。

在易经中,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概念,相辅相成,保持平衡。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也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和共赢,实现和谐共处。

易经国学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角度,即以平衡为原则,避免单方面的强势,寻求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

第三,易经国学倡导“变通而不忘其根本”的原则。

易经中有“卦变”一说,即周易中的八卦会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

在现实中,国际关系也常常面临着各种变化和挑战,因此,外交政策需要具备适应变局的能力,灵活应变,保持根本的稳定。

易经国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变化和适应变化的智慧,同时又能够坚守核心价值和原则。

最后,易经国学强调“和为贵”的理念。

在易经中,和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境界,它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易经国学提供了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即通过对话、合作与和解,寻求多边合作的解决方案,建立起和睦相处的国际秩序。

综上所述,易经国学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智慧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的思想和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形势,处理国际关系。

在全球化的时代,易经国学的智慧将继续引领和影响着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对外关系网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政策、国际合作、地区合作等内容。

一、对外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中国高度重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积极发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在处理国际事务当中,中国对主权和领土完整抱有坚定的立场,并且奉行尊重国际法的原则。

二、国际合作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和人文交流。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

同时,中国还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加强文化交流、旅游合作等,增进不同国家间的了解与友谊。

三、地区合作中国在地区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力量。

中国积极倡导并参与亚洲地区的合作机制,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合作对话等,推动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另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贸易合作,促进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

四、对外援助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中国以南南合作为原则,以贷款、援助、技术转让等方式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解决全球性的贫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

五、全球治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改革,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中国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区域和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一个地区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外交形式、内容等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从内在、本质出发,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各个方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古代文明产生的精髓与中国外交具有本质的内在统一性,影响中国外交行为、制定外交决策、提升国际地位。

一、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影响国家的制度、物质建设,深化人们的精神、行为等,不同的人受不同文化熏陶,一千个作者、读者会有一千种文化认同。

学术界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经过发展、变化与变革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狭义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核心是潜藏在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的观念系统。

郑晓云在著作《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提到:“在每一种文化中,其构成最核心、最稳定,把文化塑造成一种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层面。

而最外层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是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的一面。

”可以看出,狭义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构成文化的灵魂。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外交成为连接国家之间的主要纽带,其中文化外交逐渐取代传统的武力、军事外交,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中国倡导“软实力”外交,它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称霸世界数百年的西方文明带来挑战,亨廷顿所讲的《文明的冲突》将东西方文化矛盾推到了国际政治学界的前沿,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文化作用于外交是文化对政治的一种反作用。

歷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根源就是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所以,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指导意义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盏超级亮的明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上那可是起着不得了的作用呢!就拿“和为贵”这个理念来说吧。

你看啊,在咱们的外交上,就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在处理邻里关系。

咱们中国一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村子里(把世界比作大村子),咱们家大业大(中国是大国),可从不仗势欺人。

和其他国家交往的时候,大家有啥分歧,咱们就坐下来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不像有些国家,整天就想着搞事情,这不是自讨苦吃嘛!这“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好多朋友,大家都愿意和咱们一起合作,共同发展。

再说说“民为邦本”。

这就像是大树的根一样重要啊。

政府做决策的时候,总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给你讲个真事儿,有个小县城要发展工业,可是这可能会污染环境,影响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当地政府就没有盲目地去搞工业,而是先去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又请专家来研究怎么能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

这就是“民为邦本”的体现呀。

如果政府只想着自己的政绩,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那这个地方肯定发展不好,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风一吹就倒了。

还有“敬业乐群”这一文化内涵。

在企业里,那体现得是淋漓尽致。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公司就特别强调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

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儿来做,就像古代的工匠精心打造一件绝世珍品一样。

而且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没有那种勾心斗角的事儿。

你想啊,如果一个企业里,员工们都吊儿郎当的,互相拆台,那这个企业还能发展吗?肯定不行啊!从个人成长角度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多少人力量啊。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

他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在石头缝里也要努力生长。

他每天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现在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得相当不错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智慧
作者:宋少燕
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3期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即便历经动乱、战争,这些思想从未动摇。

面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形势,我们应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寻求传统文化与外交策略的共通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交和平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社会形势,在外交工作中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创造了一系列外交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成为中国开展外交的行动指南。

笔者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五个维度,探究如何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

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深化,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和平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友好外交已成必然。

一直以来,中国都采取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即便历经动乱、战争,这些思想从未动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人类事业谋发展”,始终将推动人类共同体作为根本任务,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形成了“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大国外交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领域,善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

以整体思维关注世界大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家国天下”等一系列以整体为重的思想,促使中国在开展各项事业中都以整体为重。

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有所区别,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体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体实现发展,个体才能取得进步。

中国外交策略强调整体性,要求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从战略高度进行思考,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着眼于长远利益。

以中庸之道强调事物关联。

《论语·庸也》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公民形成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在世界外交中,中国秉承中庸之道,不以敌友、不以善恶区分国家,肯定不同国家优势、接受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始终遵循适度原则、坚守中正。

中国与西方外交思想差异明显,西方外交在文化的影响下,强调二元对立,认为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不能兼容,所以在外交政策中秉承“不是友人,就是敌人”的态度,导致西方外交树敌众多,并存在武力征服现象,不符合当今国际外交趋势。

以崇尚和合重视世界和平。

和合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强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睦同心,和合思想中包含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

中国一直崇尚和合思想,将和
合思想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希望能够与邻邦建立起友好关系。

中国始终认为只有与其他国家关系和谐,才有助于我国社会发展,确保公民安居乐业。

在崇尚和合的思想引导下,我国十分关注邻邦关系,始终致力于以友好相处的方式实现世界和平,中国希望在对外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以和为贵”,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与冲突,持有高度的包容性、融合性,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以“观天下”做好政治“大文章”。

《道德经》中提出,以身观身、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这充分展现出中国一贯的政治视野:在政治活动中,站在全球高度,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和处理外交问题,形成“天下意识”。

在当今社会,“观天下”的政治意识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一种政治意识,中国应通过传播“天下意识”,指出西方国家的错误外交思想,比如“异教徒意识”和“假想敌意识”,形成“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的政治外交思想。

中国在政治外交上应做出典范,从全局出发,广交各路朋友,在充分尊重他国意愿的前提下,打破国家界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义利双成”做好经济“大文章”。

“义利双成”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明确反对见利忘义,要求利益获取具有充分正当性。

同时,“义利双成”要求动机上拒绝“以义求利”,而结果中可以接受“因义得利”。

在当今社会,中西方对商品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西方始终坚信“丛林法则”,试图将传统经济掠夺披上“市场经济”的合法外衣,通过制定非公平性规则,利用自身经济实力,欺压和榨取落后国家的经济利益。

中国则是强调要修正“丛林法则”,希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人际逻辑,利用“道义”为标准,真正实现市场交易中的自由平等,从而实现“义利双成”。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他国意见,积极主动帮助他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他国经济发展之余,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以“和合万邦”做好军事“大文章”。

《道德经》中提出,兵者,不祥之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认为兵器是不祥的器具,是“不得已而用之”的防御手段。

反观部分西方国家,在和平年代依然注重军事发展,个别国家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40%以上,使得各国军备竞赛暗流涌动。

在新时代,全球各国在军事外交方面都应积极做出改善,学习和效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战”“慎战”思想,要深刻理解“战争中没有胜者”。

事实上,中国在军事外交中始终秉承反战态度,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主题,在“兵者,不祥之器”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新时代的中国从不崇尚武力、从不恃强凌弱,如果世界其他各国都能够效仿中国,坚持以“反战”为军事外交基本原则,全球军事冲突概率将大大降低,世界和平也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以“和而不同”做好文化“大文章”。

《论语·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尊重各国文化差异,认为这些文化差异并不影响彼此外交。

作为“百国之和”,中华各民族凝聚着不同文化,应积极促进“不同相和”,彼此相得益彰。

在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在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中国在文化外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国文化、肯定他国文化,吸收并借鉴其中的优秀文化,即便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存在冲突,但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两国外交。

世界文化外交应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做到和谐共处,又不千篇一律,中国应做好文化外交的先行者,以“和而不同”的态度,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以“天人合一”做好生态“大文章”。

“天人合一”最早源自道家思想,强调人类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崛起,自然环境遭受巨大破坏,森林消失、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不断发生,我们应坚持“天人合一”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不同,我国传统文化早就意识到天人关系的重要性,人类的存在应以敬畏自然为前提,破坏自然、征服自然迟早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在新时代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拒绝污染和破坏,更要与他国共同进行生态保护,拒绝以生态利益换取经濟利益,共同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

(作者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冯韬:《新公共外交视阈下孔子学院传播传统文化探索》,《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②齐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学海》,2019年第1期。

③林其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五缘文化》,《国际关系研究》,201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