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
三、教育内容 1含义:(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 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学校(教育内容)的 表现。 四、教育的物质资源 1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 器材)等。 2教育活动的场所及设备主要有:(校舍、 教室、操场、园地、实验室)。 3(教具与器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 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一、教育者 1含义:对受教育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 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2教育者是老师么? 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二、受教育者
1含义: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 接受教育的人。 2受教育者是学生么? 3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 动)。 2从教育的起源上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 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3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 共发展),并渐渐成为推助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
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 的主导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宏观功能 :(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类的繁衍生存,还指 人的(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个体发展(名词解释):指个体从降生到 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身体的发展(名词解释):身体的各个组织系 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3心理的发展(名词解释):人的感知能力、记 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 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代表作品:孟禄《教育史课本》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无意识的 模仿。 局限:有进步的地方,但依旧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人物众多,集中于苏联和中国 代表作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核心观点: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局限:劳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三阶段,分别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还有四阶段,分别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综合: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学习要学点习:目标:
➢ 概括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 描述出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论主要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三种主张。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代表作品: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
《教育原理》 核心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类教育的可选择性。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 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 的作用。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 我教育等。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难以界定的教育学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
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教育字解中国“形象的甲骨文”教育最早提法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外词解英语educe education educe“引出,引发”的意思(中西差别)法语德语中教育一次还源于“教仆”中西共同特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
教育学原理2、思考: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何不同?动物界是否有教育,教育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本性还是还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动物界的教育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虎豹捕食技巧的传授等。
所以有人认为,人的教育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
如19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的观点:“教育超出人类范围,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沛·西能的教育起源说,认为教育扎根于本能,源于生物冲动。
教育学原理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活动的意识性和社会性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传授内容限于生存需要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动物:没有语言的类化功能人类:“类”经验教育结果迥异总结:动物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出于生存需要的生命活动,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
一种既简单又僵硬的技能传递。
与人类的教育结果迥异。
二、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活动1、教育活动与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教育活动。
区别的核心在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但产生教育影响的不一定是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2、教育活动特殊性: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至此,可以得出教育的定义: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会对 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先 行”。 •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 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 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 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 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资料一 公报显示,在义务教育方面,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 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普通中小学校办 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方面, 200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18万所,特殊教育继续稳步发展; 其中小学在校生12156.7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58%;中学在校生6687.43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0.0%;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 校3.28万所,招生1180.74万人,在校学生2908.14万人。高 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2.8%;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的 招生和在校生规模继续快速增加。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 校2003所,普通高等学校1396所,成人高等学校607所; 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462.52万人,其中,普 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03.3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 559.16万人。在扫盲教育方面,2002年全国共扫除文盲 174.45万人。
“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教育 • 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 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 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 “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 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 “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 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 人。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选择、辨析)教育的词源:①“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例题】辨析题: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加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综上所述,题干混淆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选择)1.教育者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人②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2.受教育者①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三、教育的属性(选择、辨析)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辨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的特点有:(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例题】辨析题: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二)劳动起源
1 、劳动为教育创造了条件:A、 劳动为教育创造了条件: 劳动创造了内在条件——— 能自觉 劳动创造了内在条件 ———能自觉 思维的人脑;B 思维的人脑; B 、 准备了特有的 工具————语言 工具————语言 2 、 劳动需要教育 :人的经验传 劳动需要教育:人的经验传 递 ————→本能方面通过遗传传 ————→ 递。劳动方式————→教育传递; 劳动方式————→ 社会经验 ————→教育传递。 ————→教育传递。
育:妇女养育孩子之形
篆字“教育”
2、教育二字的联用
《 尚书、 尧典 》 出现教育一词: “ 命 尚书 、 尧典》 出现教育一词:“ 汝典乐, 教育子” 汝典乐 , 教育子 ” ;也有人认为教育 一词出现于《 孟子 · 尽心上》 一词出现于 《 孟子· 尽心上 》 , “ 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三乐也” , 教育 一词有训练和培养的意思。 一词有训练和培养的意思 。 如 《 学记 》 学记》 云:“ 教也者 , 长善而救其失 者 云: “ 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 也 ” 。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道:“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道:“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作善也”。即引导成长的人按社会规 范的要求发展。
五、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影响他人的人) 主导) (主导) 受教育者 学习者) (学习者) 主体) (主体)
教育措施 内容和手段) (内容和手段) (中介) 中介)
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如何理解教育活动? 2、为什么说教育起源于劳动?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 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 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一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年轻一代只是直接模仿成人的劳动和原始的宗 教仪式。 如小孩子玩过 家家游戏一样 , 教仪式。 如小孩子玩过 家家游戏一样, 从年轻 一代自发的模仿行为到有意识的影响。 一代自发的模仿行为到有意识的影响。 (二)儿童受教育是平等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很简朴, ( 三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很简朴, 是 综合的。学习内容是生活和劳动所必需的常识 , 综合的。 学习内容是生活和劳动所必需的常识, 方法上靠口耳相传。 方法上靠口耳相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东汉XXX《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三.教育的属性(一)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二)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四.教育的起源学说名称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宗教XXX主要观点神创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仿照教诲起源于劳动特点最古老第一个正式提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XXX劳动起源说XXX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一)古代中国朝代夏西周春秋战国教育事件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朝代宋明清教育事件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八股取士1905年废科举官学体系政教合一;国学和乡学;六艺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西汉(二)古代西方国家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雅典斯巴达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诲事件XXX(《吠陀》)和XXX教育宫廷学校和XXX以僧为师,以吏为师造就政治家和贩子,注重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军人和军人,夸大军事体育训练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XXX: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三)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街道等砖刻象)(四)近代教育特点: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诲普遍施行(最早在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诲的法制化教诲家XXXXXXXXXXXXXXXXXX教育思想XXX并举:军百姓教诲、实利主义教诲、公民道德教诲、世界观教诲、美感教诲“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主张乡村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倡导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职业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称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五)现代教育特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师考编资料 第一章 教育本质
原始人在打造石器
(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P6
1、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 学校产生的时间:奴隶社会早期 学校的产生及条件:
(1)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 (3)文字记载经验手段的出现,是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略)P10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略)P10
章节练习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 B ( 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 B 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C.《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综合学科:
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教 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工艺学、教育史、 教育未来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控制论、教育信息论、教育 结构学、教育法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美学、教育技术学等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略)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4.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
〔美〕鲍尔斯〔法〕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1)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社会既存的不公正、不平等; (2)必须向人们揭示出貌似公平的学校教育背后受利益关系支配 的不公平; (3)必须帮助教育主体确立批判意识,积极去寻求达到公平的解 决策略; (4)研究教育不能只采用科学的客观态度和方法,而且要采用实 践批判的态度。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来源和社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的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其他社会活动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且无时无刻不在无意地影响。
由此可见,不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就会把教育泛化为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使教育成为一种漫无边际、无法把握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3、教育自身的发展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和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
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的主旨在于启发人的生存觉悟和生存智慧,使人能够批判地审视现有的生存境况,明智地选择有可能、有意义的未来;教育的构建和运行要直面人的现实生活的境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生存境况的改善和更新。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即含有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形态。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者是社会中现实的人,有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社会立场带进教育活动。
但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观念,能够体察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希望。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从事学习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1、通用定义的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 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思考:
教育是什么?
1.请课后再思考,说于同学听。 2.请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说的教育含义。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㈠生物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勒图尔诺《 动物界的教育》和英 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人民的教育》 3、生物学理论基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4、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
案例请根据案例,从教育者、学习者关系的角度 谈谈启示。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 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
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 “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 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 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
高了教育职能。
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 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 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 绅士教育思想、福禄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 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荀子:以善人者未知教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而做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
谢弗勒: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A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力托尔诺《个人种的教育演变》: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小动物的本能。
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而人类是“符号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讲经验类化。
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B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
其次,活动目的特殊。
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于人类发展。
C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被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学校教育的组织学与系统性),专门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和具有专门的场所与设备),相对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概念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的概念 ◆把握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2011-9-4
1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要回答教育的 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有 什么不同,即探讨教育的概念。 什么不同,即探讨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概念,有两种提问方式: 关于“教育”的概念,有两种提问方式: “什么是教育”,回答被看作是一种事实描 什么是教育” 阐释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 述,阐释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回答则被看成是一种对教 育的本质阐释,一旦从这个层面去探讨教育, 育的本质阐释,一旦从这个层面去探讨教育, 便产生了教育科学。 便产生了教育科学。
2011-9-4
11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定 义一般称为广义教育的定义。 义一般称为广义教育的定义。 这里的“ 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 是仅仅局限于青少年; 是仅仅局限于青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 也包括消极的作用。 用,也包括消极的作用。
2011-9-4 15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 方式方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方式方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说,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 育活动本身。 育活动本身。
2011-9-4
16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 相互规定, 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 活动的系统。教育者是主导者,没有教育者, 活动的系统。教育者是主导者,没有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 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就不能得到有 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 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 了对象和学习、发展的主体; 了对象和学习、发展的主体;没有教育中介 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 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 育意图也不能实现。因此, 育意图也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 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 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 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的变 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 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 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 容和手段。 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 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 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 加工的、 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 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体现 为各种信息载体、教育环境、 为各种信息载体、教育环境、教育者自身的 素质。 素质。
正因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正因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 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抚育后代的活动有本 质的区别。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质的区别。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使我 们从社会的高度研究教育, 们从社会的高度研究教育,而不是从生物的 水平上研究教育, 水平上研究教育,从而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 的规律性联系。 的规律性联系。
活动目的的特殊性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使每个人 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 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 发展。而其他社会活动各有不同的目标: 发展。而其他社会活动各有不同的目标:如 经济活动以利润为目标; 经济活动以利润为目标;文娱活动以消闲为 目标;医疗活动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等。 目标;医疗活动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等。这种 目标上的定位就把教育活动与其他以满足人 的各种需要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 开来。 开来。
2011-9-4 7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仅是亲 子和本能行为 动物界养护幼仔的活动只是一种自发的本能 活动, 活动,是一种在遗传基因中就已经确定下来 的行为,它产生于动物界的生理需求。 的行为,它产生于动物界的生理需求。 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 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 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 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它的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 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 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2011-9-4 8
2011-9-4 4
在英语中,education(教育) 在英语中,education(教育)是根据词根 educe衍化生成的 其意为“引出, 衍化生成的, educe衍化生成的,其意为“引出,自潜在物 中引发” 这一词源学上的意义, 中引发”。这一词源学上的意义,反映出东 西文化的一种深度内在的区别: 西文化的一种深度内在的区别:中国的 “教”、“育”强调的是儿童要学习外在的 规定的立身之内容,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养育; 规定的立身之内容,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养育; 而西方强调的是将儿童潜质的导引作为教育 的内涵。 的内涵。 在德语和法语中, 在德语和法语中,教育一词还源于古希腊语 中的“教仆” pedagogue)一词 一词, 中的“教仆”(pedagogue)一词,又有对儿 童照料的含义,以后逐渐扩大到与教育技能、 童照料的含义,以后逐渐扩大到与教育技能、 方法相关之事。 2011-9-4 方法相关之事。 5
2011-9-4 6
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还是动物界亦 存在的活动? 存在的活动?回答此问题就是在回答教育是一 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此问题的不 同回答,将会得到“教育是什么”的不同答案。 同回答,将会得到“教育是什么”的不同答案。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利托尔诺(C.Letourneau)、 )、[ [法]利托尔诺(C.Letourneau)、[英]沛 西·能(S.P.Nunn)认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 能 S.P.Nunn) 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生存竞争是教育 的基础,生物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的基础,生物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教育起源于 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技能” 知识” 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技能”、“知识” 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 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
2011-9-4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学习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 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 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 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 育中, 育中,受教育者是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 定的对象—学生 学生。 定的对象 学生。 决定谁是教育者谁是学习者的关键是个 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任务, 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任务, 而不是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位。 而不是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位。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 发展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双向互动的活动,缺少了受教育者, 双向互动的活动,缺少了受教育者,就无法 构成教育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 2011-9-4 14
2011-9-4
9
二、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同其他的社会活动的区别是什 么?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区分 :对象和目的 对象和目的 活动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 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的对象也 是人,是一种“ 是人,是一种“人—人”关系。但能否说, 人 关系。但能否说, 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人的活动就是教育呢? 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人的活动就是教育呢?显 然不能。 然不能。因为其他也有一些活动的施动者和 受动者同样是人。 受动者同样是人。这种对象上的不同虽然划 清了同许多社会活动的界线, 清了同许多社会活动的界线,但仍不足以满 2011-9-4 足区分的要求, 足区分的要求,还不是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 10 性。
2011-9-4 19
(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是“六艺”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是“六艺”(礼、 古代奴隶社会主要是 ),封建社会主要是 封建社会主要是“ 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主要是“四 五经” 书”、“五经”;欧洲古代封建社会主要是两 种学校: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种学校: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学习 七艺” 骑士学校学习“七技” “七艺”,骑士学校学习“七技”。统治阶级 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 论语》 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如《论语》中记载 的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 学圃” 的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和“学圃”的故 事。
2011-9-4 2
多元化的教育概念: 多元化的教育概念: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 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养子使作善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斯宾塞: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2011-9-4 17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一)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分化出来 内容、 (二)内容、方法简单 没有阶级性, (三)没有阶级性,教育是平等的
2011-9-4
18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一)学校教育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形态 (二)学校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当时学校是紧缺资源, 当时学校是紧缺资源,被统治阶级所 垄断,劳动人民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垄断,劳动人民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学校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学校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