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6课 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增 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事务合 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应对挑战
加强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 ,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外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学、艺 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 得显著成果,增进了相互 了解和友谊。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外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高层交往频繁,国际事务 合作日益密切。
未来中外交往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
未来中外交往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将更加紧密, 政治互信将更加牢固。
挑战
与中国的交往为西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 方经济的繁荣。
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与中国的交往使西方更加开放和多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2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 外的交往与冲突

CONTENCT

•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 中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 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 • 中外交往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 当代中外交往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0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外交往的起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外交往的重 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100%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促 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中 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精品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精品课件新人教版

下列关于戚继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 B他组织了一直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 C在台州九战九捷,打败倭寇 ? D率部进入福建,广东抗倭 8、明朝抗倭斗争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抗倭队伍战斗力强 ? B.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C. 抗倭战争的正义性 ? D. 戚继光的战术正确
是什么? 3、他的心愿最后有没有实现?
是谁使他的心愿完成的?
讨论: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有哪些?
权住居的门澳在取攫牙萄葡 突冲的外中、三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取的是我们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
。。。。。。。
1553 年,葡萄牙殖民 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 门的居住权。
达·加马
考思与较比
到达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
船数
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 旗舰100吨,长 120吨、100吨、
151.8米,宽 24.5米,宽6米, 50吨
61.6米
其他约50吨、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 的居住权是在
? A. 1453年 B. 1353年 ? C. 1553年 D 1653年 10、明朝时期对外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有: ? 1 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2 开始遭受西方
殖民侵略 3 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 4 远航到印度洋沿岸
? A 1234 B 123 C 234 D 23

人教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课件(33张PPT)

人教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课件(33张PPT)

一、科技名著
2 、 ( 《天工开物》 ) 是一部科技 巨著。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 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 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 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 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 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 了《天工开物》一书。
《天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影
三、小说
【相关史事】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
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 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背景:【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 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 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 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 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 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 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 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 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 》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书评价
一、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内容: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 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比前 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 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 主要疗效。 】 【 价 值 : 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 传 播 : 《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 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 文等多种文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
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赤壁之战
二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


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

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
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
后,率领几十艘船,上面装载着浇上油的柴草,驶向
对岸。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当来
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


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


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

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
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赤壁之战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课件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育教学|教学课件|教学教案|教学工具
主讲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 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 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 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主讲人:
教育教学|教学课件|教学教案|教学工具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课件

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人心向背”: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 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你说对了吗?
郑和的半身画像。 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 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 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 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 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 概。
第 一 张
你说对了吗?
郑和到达占城, 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 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 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 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 的占城人民。
第 二 张
你说对了吗?
· 潇洒走一回·
我随郑和下西洋
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请你 安排一次“我随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 旅游活动:你能否用一张简单的旅游线路 图来说明你的行程呢?(从所在的学校出 发,经过的省、市、和国家、地区等)
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 历史画配文· 请看以上四幅图,你能猜出它们各 自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吗?请表述一下。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来, 回来。 母亲!母亲!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6课课件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6课课件

思考题引导及讨论
• 唐朝和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历 史上重要的王朝,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异同点。例如,唐 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而宋朝则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度;唐朝重视农业发 展,而宋朝则更加注重商业贸易;唐朝的文化艺术以诗歌、绘画等为代表,而 宋朝则以宋词、元曲等为代表。
• 思想领域斗争的影响:焚书坑儒事件严重摧残了文化典籍和知识分子,加强了 思想控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成就及影响
科学技术成就
秦朝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修建了灵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制造 了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等。
科学技术的影响
这些科技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中华文明的 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也为后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的建立与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创造了著名的宋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 到了新的高度,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同时科技文化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也曾经存在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与周边地区友好往来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为了缓和与匈奴的紧张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将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种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匈奴的南侵,为汉朝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时间。
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西域人民的喜 爱。同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农产品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
相关资源推荐
《中国历史纲要》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教材,包括各个时 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 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课件(共21张PPT)
特点:①以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②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③没有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二、明朝的建筑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嘉峪关

绿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抵御匈奴南下 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起止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建筑 土筑
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宫三文学艺术1小说明朝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习目标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 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 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宋应星 18个生产门类,详尽介绍物结。
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
绍,120多幅插图
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涉及十几类,60卷,约70万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
字,记录先进经验、技术革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
徐光启 新和创新成果。
作者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 什么?你从中可以学到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2、《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内容: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
部门。18个生产门类,详尽介绍物品、生产工具、 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
地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 学技术。
美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0张PPT)

永远的辉煌北京城和紫禁城
材料一: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 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 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想一想:北京城是在哪个时期奠定了今天的格局呢?
永远的辉煌北京城和紫禁城
紫禁城
永远的辉煌北京城和紫禁城
材料二: “9”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龙 壁、九龙椅、81颗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5条脊、 檐角兽饰9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 楼结构为9梁18柱。故宫内房间数总共为9999.5间,亦 隐喻“九五”之意。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明代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科技名 著
作者
创作 年代
主要涉及领域

故宫建

筑布局
有什么
特点?
天安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 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 。
三、小说和戏剧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 明初
叙述东汉末年和 三国时期的政治 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描写北宋末农民 起义,歌颂农民 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科 科技巨 技著


建筑成

文 化 艺 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0 张PPT) 课件PPT 部编版 课件统 编版课 件优质 课课件 免费课 件PPT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文化的交流》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文化的交流》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郑和七下西洋是 规模空前的,带 来的是轰动性的 效果,请思考, 对于他的远航, 我们应该怎么评
价呢?
轰动性效应
明代抗倭图
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 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 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 损失。
广切福平战“的戚 东配建了中戚抗继 的合抗浙九家倭光 倭,倭江战军将, 寇剿名的九”领明 。灭将倭捷,。朝
了俞寇,在他中 福大。迅台训期 建猷后速州练著 、密与荡之 名
台州大捷
抗倭形势图
评 人价 物历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 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 民族英雄
动脑筋
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 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 德值得学习?
抗倭胜利的原因:
1、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与其他爱国军民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 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借地晾晒货物 1573年攫取居住权
1000—1500人
17艘
次数多 人数多 船数多
宝船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船只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一、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二、 宣扬明朝国威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一、强大的国力;(最根本条件) 二、造船技术的发达; 三、指南针的运用; 四、郑和吃苦耐劳的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明成祖的支持
16、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郑和(1371——1435年)
那时的西洋,就是今天的文莱 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课件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课件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1528—1588)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 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 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 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 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他 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 倭名将,声名远扬。
三、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99年12 月20日中 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 行使主权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关 民族英雄 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察书中地图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 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 远航?
远航成功的条件或原因 1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主要原因) 2 .造船水平的高超; 3 .航海技术的掌握; 4 .指南针的使用; 5 .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6 .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 无畏的气概; 7 .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 等。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 时间 次数 船数 船只 大小 到达 范围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玛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7次 4次 大船62艘(连 17艘 小船共有200艘) 长44丈(151.8 100吨 米)宽18丈 长24.5米 (61.8米) 宽6米 亚非30多个国 美洲 家和地区 1次 4艘 120吨、 100吨 50吨 印度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 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 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了 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 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 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 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 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 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 郑和(1371—1435) 国不久病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37张PPT)

邪恶势力的愿望
艺术 特点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 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 人入胜
(4)对三部小说的综合评价
不同点:主题和风格各异
三部 小说
第一:规模宏大,结构严整 相同点 第二: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
一、科技名著 2、生活年代: 明朝 3、身份: 医药学家 4、代表作: 《本草纲目》
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 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内容
记载了药物__1_8_0_0_种_____; 收录药方___1_1_0_0_0_多__个________; 附有__1_1_0_0_多__幅____药物形态图。
(3)《农政全书》
1、姓名: 徐光启
2、生活年代: 明末
3、身份:
科学家
4、代表作: 《农政全书》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
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
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
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
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迹。
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在明代修筑的。
临洮
明长城示意图
嘉峪关
秦 辽长东 城
鸭绿 江
山海关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 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关城北倚峰峦叠翠 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 此得名。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 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 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地势险要, 建筑雄伟,自古 有“天下雄关”之称。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七下历史16课ppt课件

七下历史16课ppt课件
《马关条约》
1895年签订,割让台湾及澎湖列 岛给日本,赔偿巨额军费。
义和团运动与《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中国北方兴起的反帝爱 国运动,抗击外国侵犯者。
《辛丑条约》
1901年签订,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严 禁人民反帝活动,并限制清朝的军事 和外交权利。
THANKS
感谢观看
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
02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03
在西方列强侵犯的同时,沙俄也趁机侵占了中国西北和东北的
大片领土。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日之间爆发的战 争,中国战败。
详细描写
清朝初期,蒙古地区分裂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分。康熙皇帝为了实现蒙古的统一,采取了军事 征讨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他先落后行了三次征讨,打败了蒙古各部的反抗势力,并通过册封、 联姻等手段加强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最终在康熙晚年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平定西藏
总结词
1720年,清朝派兵进入西藏,驱逐了一度占据在西藏的准噶尔人的势力,加强了对西 藏的统治。

推广私塾教育
清朝鼓励私人办学,促进了私塾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广大平民
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改革
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增 加了乡试、会试等层次,使选拔
人才更加公平公道。
06
清朝的衰落与近代史的开端
西方列强的侵犯
第一次鸦片战争
01
1840-1842年,英国发动战争,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33张PPT)
城的起止点是( D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4、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①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②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社会 生产力发提高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科学家的努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5、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C )
①《农政全书》——徐光启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 ④《水浒传》——施耐庵
⑤《红楼梦》——董其昌 ⑥《西游记》——吴承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作品: 特点:图文并茂、大量确切数据 记载内容: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
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 所享盛誉:中国17世纪科技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小说和艺术
1. 小说: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__民__文__化__结合起来。
书名 作者
《三 罗
国志 通俗 演义》
贯 中
内容
特点
描写了三国 之间政治、军事 是我国_章__回 _体小
和相互交往上的矛盾冲突,反 说的开山之作,也是
映了人民群众_要___求__统一__的强 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
烈愿望
历___史_小说之一
《水 浒传》
施 耐 庵
以_官__逼__民___反_为主题,揭示了从
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
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 各路
布局特点:凸字 形;一条中轴线 纵贯南北
紫 禁 城 俯 瞰
故宫平面图
中极殿是皇帝阅视奏书地方
皇极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地方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8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72021/9/72021/9/72021/9/79/7/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7日星期二2021/9/72021/9/72021/9/7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72021/9/72021/9/79/7/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72021/9/7September 7,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72021/9/72021/9/72021/9/7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
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李时珍尝百草图
名人名片
姓名: 李时珍 朝代: 明代 身份: 医药学家 作表作: 《本草纲目》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成书:
5.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工场生产的历史 小论文,他首先查阅的著作是( B )
6.今天的北京故宫,其实是“故宫博物院”的简称。那 个曾经威严不可侵犯的地方,如今早已成为普通民众踏 足参观的地方。北京故宫在历史上也叫( C ) A.阿房宫 B.未央宫 C.紫禁城 D.大明宫 7.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D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 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 是什么?
郑和下西
洋 榜葛
刘家 港福州

占城
阿拉伯海 古里 孟加拉湾暹罗
锡兰
渤泥
1405年 ~1433年
印度洋
爪哇
郑和下西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榜葛拉
刘家港 福州
占城
阿拉伯海 古里 孟加拉湾暹罗
锡兰
渤泥
1405年 ~1433年
印度洋
丝绸、瓷器
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1985年)
第一枚
郑和的半身画 像。郑和身穿蟒 袍,披青布斗篷, 身后是波涛汹涌 的大海,海上有 郑和的宝船,反 映了郑和决心完 成远航使命的英 雄气概。
第二枚
郑和到达占城, 占城国王骑象欢 迎郑和的情景。 郑和与国王同坐 在大象身上,四 周是载歌载舞欢 迎郑和到来的占 城人民。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 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约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思考讨论:
假如你是郑和船队随行的大明官员, 担负着协助郑和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 的使命,你将会带给他们哪些具有中
国特色的礼物呢?
•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 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 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 得胜利?
原因:
战争的正义性 纪律严明 作战勇敢 爱国军民配合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 得我们学习?
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 高尚品值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
你得出什么结论?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结果
时间 1404—1433 次数 7次
1492—1504 4次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 27800
1500
人数多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 17艘 有200艘)
船只多
船只 长44丈(151.8米)宽 长24.5米宽6米 大小 18丈(61.8米)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 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 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倭寇”指 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 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戚 继
军队 戚家军
经过
台州九捷
战绩 福建、广州

战争性质: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
抗 胜利 士气纪律: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倭 原因 群众基础: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个人因素: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 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 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 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 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 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 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 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 称为“戚家军”,他本人 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 将,声名远扬。
1、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 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 内已经落后了。
2、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板书设计
中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往 与
戚继光抗倭
冲 突
冲突
国力强盛 封





国力日渐衰落
衰 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 对吗?请说明理由。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 劳,培养了英雄无 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 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原 客观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 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澳门
侵占国家 葡萄牙 侵占时间 1553
使用手段 欺骗、贿赂 回归 1999、12、20
巩固练习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C
A.蔡伦 B.毕升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 人,小名三保,回族,出 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 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 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 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 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 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 才能。
这句话体现了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德?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 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 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想一想?
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学过哪支军队以纪 律严明而著称?这支部队和“戚家军”在 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岳家军。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这里的金军、元 军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于民族内部纷争。只有 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 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 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英雄, 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评价 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 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 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材料一 :(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西 概况 洋
起止时间 1405——1433 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2700多人,200多艘船 次数 七次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物品 用金银珠宝、瓷器丝绸,换回珠宝、香料、药材
地位 郑和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影响
积极 促进并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消极 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朝的国力。
船只大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 美洲 范围 区
范围广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材 料 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 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 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 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倭变事略》 材料二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 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 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从战争性质、士气、群众基础、个人魅力等方面分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想一想? 我们古代史学过的有关中外友好交 往的史实有哪些?
张 骞 通 西 域
玄奘西游
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阿拉伯人
郑和下西洋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 与冲突
课题理解 交往: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冲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洋概念 物质基础
郑 和
条件
客观 科学技术 主观:个人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