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那如怎样才能使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呢?一、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首先,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过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
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这种境界,要使我们的儿童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着重提出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还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乃至学校,让学生在校园内和更多的小伙伴交朋友,并且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体会到交朋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通过几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经常与老教师沟通取经,学习好的先进做法,通过学习新课程了解到,它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的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
通过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臵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
1、家庭生活是开放教学的源泉。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甜酸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家庭生活常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如在教学《家人的爱》内容之前,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星期天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的一天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做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有的说,妈妈天天做这些事情,真不容易啊。
通过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
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学校:临空小学教师:詹小玲“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
我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
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
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
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教学形式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课中,学生要进行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相应的行为方式;课后,学生要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上课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平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改革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牵手生活大舞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孩子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选择了孩子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生活照片、儿歌、游戏等多元性裁体,给孩子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无疑,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
然而,品德学科面对的是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只有开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寻找丰富的题材来充实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涵着的道理。
因此,教师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与儿童生活牵手,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考虑到只凭课堂上的教学,孩子只会从理性上有所认识,但一定没有真情实感。
于是课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孩子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真实的感受、深切的体会,充实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关注生活,有效促进小学品德生活教学论文
关注生活,有效促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规范行为的一门特设学科,传统的品德教育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变化,使学生学到的只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和知识框架。
而新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这里谈一点浅显认识。
一、关注具体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读懂课程定位,读懂教材思路,读懂学生实际,立足教材中每一个教育主题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其承载的价值,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讲究“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以具体的、动态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
二、关注直面生活的教学内容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都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遵循了儿童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反映了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的生活需要。
所以直面生活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注重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把握每一个教育主题的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和本单元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须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精选真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效性、经典性教学资源,激励学生去体验、理解、经历,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灵活实效的教学形式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也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具有童趣、艺术性,协调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交流、分享、体验,解决好学生课堂思维的参与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在游戏活动中,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使得教学能真正引导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1 培养参与意识,做到讨论明理。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后,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允许“百家争鸣”,因为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看法,才能了解他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有时往往会掩盖住学生思想成长的火花。
2 重视真实教育,做到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重在以理服人,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在现实社会,老实人往往会吃亏”的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既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斥之为“无理取闹”,而是正视事实,肯定这位学生说的是真实情况,也肯定他爱动脑筋,积极参与,但要告诉他:现实中,诚实守信的老实人更能赢得他人尊重,失小利而得大成,并发动学生收集诚实守信使人获益的事例,以大量的事实来证明。
通过真实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贴近生活实际,感受真实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
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努力做到: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注重思考、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毕竟年纪小,涉及社会面窄,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关注教与学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为此,适应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德育教学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回归生活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自己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使得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再现生活。
故而在教学《我懂事了》时,我设计了“小记者采访”的游戏,调查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做过的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让一名学生当记者,对班里的部分学生进行采访。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说道:请问这位同学,你在家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在学校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这样一来,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积极性大增,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宽松而活跃。
教师引导提升,通过采访我知道了你们正在长大,越来越懂事了,比如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关心别人、变得勇敢等等。
这些事例都是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理解懂事的含义,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学论文:让学生从《品德与生活》中融入生活
让学生从《品德与生活》中融入生活《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在一年半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型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多方位的体验中,引导学生学会尽生活的义务、享用生活的权利,使《品德与生活》真正成为学生融入生活的彩虹桥!一、从真实的生活源型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
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
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怎样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新的角色的转变,从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入学教育。
小朋友们刚从幼儿园来到新的学校——即将就读六年的小学,他们刚进学校,对新学校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也都感到新奇。
于是,在教学中,我就从真实的生活源型出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做一做,来感受小学校园的美丽,激发爱校的感情;了解校内的各类设施的作用,能让他们注意校园的安全;让学生尽快认识小学的新老师,认识老师的办公室,有困难找老师,从而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要求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一天中基本的日程安排。
通过让他们与幼儿园生活的比较,学习坐、立、行的礼仪,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这样,引导学生用感官直接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新学校环境的美好,对老师充满了信任、敬仰的感情,使他们能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对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热爱自己现在的新的学习生活,改变了幼儿园儿童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二、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
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论文
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论文概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
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比如教一年就《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低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
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及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1]。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一、在快乐中学习,形象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2]。
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多媒体课件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在二年级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教学中,我用课件让学生快乐地找出秋天在田野里、果园里、花园里、在动物园里、在孩子们的身边……我设计了“用自己的笔画秋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秋天、用树叶贴画留住秋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秋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一年级《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兔贝贝”的引荐下帮助小朋友解决“怎样整理书包”的难题。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性的策略
营造生活化的品生课堂创设轻松快乐生活空间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性的策略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还非常不成熟,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
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乐于接受的人生道理和良好品德的环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
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初步发现,一句话,他们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在真实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才能真正完成一堂有质量、有深度的高效的品德与生活课。
一、关注生活,重视行为养成,,指导学生的生活1、适时加强道德习惯的养成,贴近学生的生活。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自己动手收拾房间、初步料理自己生活,热爱班集体,爱护花草树林和动物等,教师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在生活中形成习惯。
例如:在教学《你真行》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先给了学生一课时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本领,如唱歌、跳舞、踢毽子、跳绳、折纸等,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体验到互相学习的快乐,学习有收获快乐,最终感受到“多向好朋友学习,我们就会进步得更快”。
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平时多加观察同班同学的长处,把所观察到的好朋友最让你佩服的地方记在优点卡上。
如此,再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心中有榜样,能以此激励自己的成长。
2、整合系统教学与随机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品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前,自己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
所以,让我们师生一起品读品社,品味生活。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两篇(全文)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两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进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课内外结合,寓道德与生活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XX、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
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
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例如:在《购物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小论文范文十篇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小论文范文十篇1. 关于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一个重要的品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诚实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任,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诚实地对待他人时,我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友谊。
此外,诚实还能让我们在研究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为只有当我们诚实地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时,我们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和指导,从而进步。
2. 友善与合作的重要性友善和合作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和展示的重要品德。
友善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友好和善良。
合作是指我们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友善和合作可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争吵。
此外,友善和合作还能帮助我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尊敬长辈和师长尊敬长辈和师长是我们应该培养的重要品德。
长辈和师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关怀。
通过尊敬他们,我们能够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并学会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
尊敬长辈和师长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培养爱护环境的品德。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垃圾分类等。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爱护动植物,不乱扔垃圾,不乱破坏自然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5. 珍惜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时间来提高我们的研究和工作效率。
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要把时间用于有意义的活动和研究。
珍惜时间不仅能够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6. 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一个重要的品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
不要偷窥他人的私人物品,不要散布他人的隐私信息。
尊重他人的隐私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升华提高回归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放飞雏鸟,阳光沐浴展翅翔——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点滴定州市东赵庄小学马敏辉放飞雏鸟,阳光沐浴展翅翔——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点滴定州市东赵庄小学马敏辉摘要: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
关键词: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愉快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
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
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
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
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摘要】《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升华提高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
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
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
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
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
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
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
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
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
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
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