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19-11-11T15:24:53.8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3期作者:岳艳[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合作的过程。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泰光小学2666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互动,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怎样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围绕中心提问

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立,所提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文中心而展开。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教学目标将轻松达成,课文的中心也得以凸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从而感受到圆明园毁灭的可惜以及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我抓住“不可估量”这个词进行提问。“课文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你从哪些描写中知道损失不可估量?”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精美绝伦以及艺术珍藏,感受到价值巨大,感受到损失巨大。在学生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再问“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受毁灭?”使得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因此,要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思想。

二、掌握班级的实际学情,面向全体提问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做到全面性,在设计问题时注意提问的梯度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家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轻松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如: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这一课是难忘的?”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个问题抽象而复杂。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先不出现。首先,提问:“‘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简单,只要在文中找答案就行了,留给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一些学生回答。“‘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该怎么读这句话?”这里要结合前一个问题来理解,留给中等生来解决。最后,提出“为什么说这一课是难忘的?”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理解力强的学生更能领悟。此时,再解决这个抽象的问题也就易如反掌了,课文的重难点得到解决,教学目标在无形中实现,更重要的是提问面向全体,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注重问题的前后衔接,层层推进提问

课堂提问既要有效又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始终能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思考。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问题前后连贯,形成整体。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记叙了他画鱼“鱼游到了纸上”、观鱼“鱼游到了心里”,刻画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品质。根据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没看到青年之前,你听到了什么?2.从“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3.从对青年作画描写的哪些词句说明青年技艺高超?4.你看了青年作画的过程之后有什么感受?5.从人们的表情动作你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说什么?6.从残疾青年身上你明白了什么?你以后要怎样做“才能让鱼游到心里”?

以上问题层层深入,随着课程的推进,问题环环相扣,由闻其声到见其形再到感其心。使得学生逐步了解残疾青年做事专注、勤奋的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激励。

四、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合理提问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低学段教师的提问就要尽量具体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问题的提法也要易于学生作答。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学生读课文后,首先问:“那个农夫为什么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他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焦急)“他焦急,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是什么办法?”(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禾苗都枯死了)此时如果问孩子们“学了这篇寓言你知道了什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抽象,他们总结不了。孩子们虽然知道了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寓言的含义也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仍然不会用“急于求成、违反规律”这些词语来说的,教师再加以引导说明就行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个时期,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理解性的、抽象性的问题要有所体现。问题过于简单,反而会挫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如:课文《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在学习了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结构的精巧以及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爱国心。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问题提出的时机把握、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如何抓住课题或者文眼进行提问、如何创设情境提问等。不管怎样,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每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让课堂风生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