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_王永红
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81233756c175f0e7dd13706.png)
·3616· E-mail:zgqkyx@·社会·行为·心理·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肖博,孟甜甜,何玉琼,罗学荣*【摘要】 背景 寿命的延长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青少年成长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却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
目的 探讨童年期发生各类精神疾病及遭受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2—7月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对象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和益阳市,采用二阶段调查方法:第一阶段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CBCL)量表初筛,按1∶2筛选出828例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作为病例组,性别、年龄与其匹配的165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Kid)进行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及SF-12量表对儿童进行虐待史及生活质量的评估。
结果 病例组中患有1种精神疾病的患儿有508例(61.4%),患有2种精神疾病的患儿有195例(23.5%),患有3种及以上精神疾病的患儿有125例(15.1%)。
对照组与病例组儿童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为留守儿童,CTQ-SF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心理忽视评分,SF-12量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总体健康(GH)、躯体疼痛(BP)、活力(VT)评分、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虐待史组PCS和MCS低于无虐待史组(P<0.05)。
无虐待史组、1种虐待亚组、2种及以上虐待亚组PCS和M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种及以上虐待亚组PCS和MCS低于无虐待史组及1种虐待亚组(P<0.05)。
浅析校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校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06acfa8964bcf84b9d57bd2.png)
浅析校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作者:戴秋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4期近年来,校园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的恶劣的影响,如何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学校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案例再现案例1:2015年11月底,在吉林省四平市红黄蓝幼儿园,陆续有家长发现孩子腰部、腿部、头部等身上多处有红色针孔,少则几处,多则十几处,于是便有家长向派出所报案。
这4名老师因针刺学生构成虐待被看护人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到二年十个月。
这是刑法修正案(九)将虐待被看护人罪列入其中后的首次判决。
案例2:2017年11月1日11月3日,上海携程托管亲子园教师打孩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教师除了殴打孩子,还强喂幼儿疑似芥末物。
2018年11月27日,携程亲子园虐童案8名被告人均因犯虐待被看护人罪被判处刑罚。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虐童事件还有很多很多。
二、原因分析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该罪的主体,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单位,以及其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行为。
刑法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教师虐童行为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屡禁不止呢?下面我們一起对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违法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根本原因教师劳动时间长,强度大。
教师从一进学校大门,就一件事连着一件事,他们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可以停下来、松弛一下神经的时间。
现在,社会、家长和学校管理层都希望教师既要细致周到地照顾好孩子,又要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各层面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期望太多,使教师深感压力大、责任重。
孩子由于年龄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而他们大多又生性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每个班都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容易扰乱秩序;孩子的智商也参差不齐,有的接受能力较差。
虐待儿童的心理影响及犯因性分析
![虐待儿童的心理影响及犯因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68e37076eeaeaad0f3303d.png)
2019年第2期现代社会是一个成熟的成人社会和法治社会,法律对儿童群体赋予相对独立的特殊保护地位,既打破了菲力浦·阿利埃斯“中世纪没有儿童”式[1]的将“儿童”作为成人发展层次中历时性生物性的普遍假设、完成了自然主义指导下儿童本位观的回归,也符合在充分尊重发生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成人社会探入儿童社会界限的法律理性意识与弱势群体保护价值。
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层出不穷的虐待儿童事件,据统计每年有4%~16%的儿童受到身体虐待,10%的儿童被忽视或受到心理虐待,超过10%的儿童受到渗透式的性虐待[2]。
美国国家儿童虐待和忽视数据系统(N CANDS)显示,2014年有2666677名儿童遭受虐待[3]。
2015年我国台湾地区虐待儿童人数达9604人,十年间增长了22.5%[4]。
虽不能特别说明虐待儿童的现象在我国大陆地区亦具有明显攀升的趋势,2012年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的发生,也开始引发国内刑法学界和实务界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
2013年和2017年是儿童虐待相关问题研究的高峰年,在这之前虐待罪在刑法学研究中尚属冷门。
法律保护是儿童权益的根本,2012—2015年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和立法完善,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特别升级了虐待罪的追诉范围和方式之后,儿童保护研究领域对专项刑法罪名的增设和儿童权益保护措施的完善保持了持续关注和思考,2017年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虐童行为归因和对策的研究成果。
然而热议之下震惊全国的儿童虐待案件时有发生,其对屡禁不止的多重根源和原因描述的有限探究,显示出儿童权益保护的实际情形存在于高度理性化、制度化的法律规制以外,且与社会、心理相关的异常因素耦合而变得更为复杂。
虐待儿童问题虽与法律密切相关,但从它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和发生机制背后的犯罪心理结构来看,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应当是虐待儿童现象的主要解释工具。
无论社会平面上反映的虐待现象是如何呈现法律特征或叠加效果的,都需要将犯罪心理发生认识论的思维接触于该事实领域,从儿童虐待的问题、途径和理论等被害的特殊性角度,对儿童心理发展和需要的干扰与平衡进行倾向性探讨,抽取虐待儿童发生的心理原因机制,廓清儿童受害的心理模型并将其转移到治理对策中去,以期对虐待行为的早期发现、制止和防范有所裨益。
虐童法律案件分析(3篇)
![虐童法律案件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045b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8.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虐童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虐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虐童法律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虐童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地一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虐童事件。
被告人李某,女,27岁,系该幼儿园教师。
经调查,李某在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多次以体罚、辱骂、殴打等方式虐待多名幼儿,造成部分幼儿出现皮外伤、精神创伤等症状。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以涉嫌虐待儿童罪提起公诉。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的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遗弃、拐卖、绑架、拐骗等犯罪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虐待儿童罪。
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3. 案件启示(1)虐童事件的频发暴露出我国虐童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虐童行为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另一方面,我国对虐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2)虐童事件的发生与家庭教育、幼儿园管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虐童事件的关键环节,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完善建议1. 完善虐童法律制度(1)明确虐童行为的法律定义,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88e2bdbb4cf7ec4bfed030.png)
136现代交际·2019年7期作者简介: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检验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389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童年期虐待经历、特质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特质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主要是积极应对方式在起作用,即童年期虐待经历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抑郁。
因此,减少童年期虐待经历,提高个体积极的特质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几率。
关键词:童年期虐待经历 特质应对方式 抑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36-03抑郁(depression)是指个体产生的持续性的低落、悲伤、无望等负性情绪体验。
正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需面对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成为抑郁易感人群。
[1]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调查中,抑郁发生率所占比例约为34.6%~41.3%,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2]青春期抑郁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会损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功能,如交往障碍、学习困难、退缩逃避,严重的抑郁甚至可能会导致个体自杀等危险行为。
因此,探讨大学生抑郁有助于理解抑郁的产生和发展,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抑郁由负性事件引发,而童年虐待经历作为早期负性事件,可能是大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均显示,早期童年虐待经历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
[3]魏杰等人研究表明,在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群体中,有50%的个体在童年期遭受过父亲的打骂,有90%以上的个体其父母亲中至少有一人采用高惩罚、低情感、过分严厉、冷淡否定等不良的教养方式。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533bca195f312b3169a569.png)
【 关键词】 虐待儿童 ; 生命价值 ; 因素分析 , 统计学 ; 学生 【 中图分类号 】 B 8 4 4 . 2 R 3 9 5 .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0 - 9 8 1 7 ( 2 0 1 6 ) 1 2 — 1 8 2 7 — 0 4
2 . 1 7 ) ( 1 5 . 0 0  ̄ 2 . 6 4 ) ( 1 4 . 6 5  ̄ 2 . 1 5 ) ( 6 1 . 6 7  ̄ 7 . 6 1 ) ] , 差 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 1 3 . 0 5 9 ~ 1 6 . 2 0 7 , P值 均< 0 . O 1 ) 。逐步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 响后 , 外 向性 、 谨慎 性 、 社会支持 、 开放 性 、 性别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QOL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b u s e d i n e h i l d h o o d / Z H U X i a n g h t t a ,Z H O U Q i n ,L I 肋0 ,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09ae8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2.png)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摘要】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心理或性上的伤害行为。
这种事件给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深远的伤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虐童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为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建立社会监督力量、完善家庭关爱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措施。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关键词】虐童事件,原因分析,防范策略,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社会支持体系,教育宣传,社会监督力量,家庭关爱机制,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1. 引言1.1 虐童事件的定义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使用暴力、虐待、忽视或其他形式的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它们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虐童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体罚、性虐待、心理虐待、忽视等行为。
虐童事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关爱。
虐待儿童是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在他们长大后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虐童事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家庭内部,也包括学校、托儿所、社会机构等各种场所。
任何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或虐待的行为都应该被视为虐童事件,应该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只有全社会意识到虐童事件的严重性,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1.2 虐童事件的危害虐童事件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虐童事件直接危害了受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受虐儿童可能会遭受身体虐待、性侵犯、心理虐待等各种伤害,导致他们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虐待儿童的材料分析题
![虐待儿童的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e3c94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d.png)
虐待儿童的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棍棒教育”的认识。
材料一:去年8月15日,徐文辉仅因生活琐事,掌掴四岁女儿,致其摔倒头部着地,经抢救无效身亡。
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徐文辉称自己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女儿,而捆绑其双手、用烟头烫等行为,只是为了让女儿不要“再乱翻家里的东西”。
“我只是‘棍棒式教育’用过度了,不能算是‘故意伤害’。
”
材料二:调查显示,中国74.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
中国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一般市民、家长甚至公安执法人员都认为: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怎样对待孩子属于别人的家事,家长管教孩子天经地义。
材料三:现行《刑法》的很多规定很不合理。
虐待儿童的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处理。
受到虐待的儿童要自行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犯罪,或者由其他近亲属代为告诉。
这一法律规定直接导致很多受虐待儿童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其父母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
材料四:《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保护儿童的诸多规定,但实际执法中,除非虐待行为触犯到刑法,否则根本无法进行外界干预。
目前我国案件的披露往往是当儿童受虐过于严重,才被公众知晓,绝大多数虐童案件尚不为人知。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发言人指出,
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bc6db7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0.png)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侵害或伤害。
这种行为是十分残忍的,不仅会激起社会公愤,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理解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务之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宏观因素和个体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指的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环境以及家庭问题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一些社会常态或文化价值观念可能会导致虐童事件的发生。
例如,某些文化认为孩子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才能教育好,这就很容易导致人们使用体罚等暴力手段来对待孩子。
此外,在贫穷的地区,家庭中可能会出现缺乏爱心、关怀、经济能力等问题,这也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暴力行为的出现。
个体因素则主要指的是虐童者的个人特质和情况,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例如,虐童者可能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中受到虐待或忽视,导致其在成年后无法正常处理情感问题,从而在和自己的孩子互动时出现暴力行为。
同时,虐童者可能存在着精神疾病或药物或酒精成瘾等问题,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暴力行为的发生。
如何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呢?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文化教育。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对待孩子的认知,唤起公众的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责任感。
2. 家庭教育。
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和谐家庭氛围,多用爱心和关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禁止使用任何暴力行为,包括体罚和精神上的虐待等。
3. 社会关怀。
针对那些缺少自理能力的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愉悦,例如孤儿、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建设儿童保护机构,加强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4. 跟踪关注。
学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虐童问题的跟踪检测和关注,及时发现和处理虐童事件,为受到侵害的孩子提供救援和保护。
总之,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教育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达到预防效果。
只有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我们才能够塑造和谐、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当务之急和制度构建_从南京虐童案看儿童虐待强制报告_刘向宁
![当务之急和制度构建_从南京虐童案看儿童虐待强制报告_刘向宁](https://img.taocdn.com/s3/m/7680880fa76e58fafab0038c.png)
摘 要:南京虐童案反映出我国当前急需建立儿童虐待发现机制。
强制报告制度以现代儿童观为理论基础,是儿童虐待干预介入的第一步,有助于政府及时发现虐童行为,提高全社会的儿童保护意识,促进儿童虐待防治体系的完善。
我国的儿童虐待强制报告制度可以规定与儿童接触较多并负有照管职责的个人和组织,在知悉或怀疑发生虐童行为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关键词:儿童虐待;强制报告;虐待防治;儿童保护;干预介入□ 刘向宁当务之急和制度构建:从南京虐童案看儿童虐待强制报告一、引 言2015年4月3日,一名网友将一名9岁男童受伤的照片公之于众。
照片的内容触目惊心,男童背部、手臂、腿上布满伤痕,像被鞭子抽过,脚也高高肿起。
该网友还配文字说明,男童于6岁被收养,父母为南京人。
随后警方查明,男童因未完成养母布置的作业,遭到养母用抓痒挠、跳绳抽打及脚踩,致双手、双脚、背部大面积红肿。
法医初步鉴定为轻伤。
事件曝光后,很快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诸多网友、专家和媒体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家对养母的行为表示愤慨,一致谴责养母的暴行,有人建议严惩养母,剥夺其监护权并希望我国刑法增设虐童罪;有人认为需要对我国当前的收养制度进行反思,主张对收养人引入心理评估机制及事后回访制度;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建立儿童虐待的预防机制和强制报告制度,确立处理虐童事件的流程和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也有人呼吁公众树立“儿童虐待非家事”的理念,要敢于向虐童事件说“不”,还有人建议我国应出台虐童家庭“黑名单”制度。
二、儿童虐待强制报告制度概述与我国的立法现状儿童虐待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儿童虐待现象都普遍存在,被认为是一个实质性的和严重的全球性问题[1]。
一项对河北的1762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6.2%的人在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儿童期躯体虐待、精神虐待和性虐待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1.5%和10.2%[2]。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精选文档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c49e075b307e87101f6969d.png)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 Among Technical School Girls/CHEN Da-guang*, CHEN Jing-qi. * 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123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to explore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female students. Methods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709 female students from 5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weresurveyed.ResultsOverall, 56.1% of students had witnessed physical fighting in school before age of 16. Th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who had no such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ren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is common, and the problem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you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s of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n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develop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victimizations.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受害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幸福安宁和发展乃至全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1]。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c7d69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a.png)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精神上的虐待、忽视或疏忽照料等行为,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的事件。
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累积而成,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因素近年来,多数虐童事件的发生地点是在家庭中。
而家庭因素是影响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差、家长缺乏管教能力、亲子关系疏远等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主要家庭因素。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缺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缺乏对虐童行为的预警和控制力度、缺乏对虐童事件的严正处理等。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虐童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得到查处和处理,从而增加了虐童事件的发生率。
三、教育因素很多虐童事件的受害者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度过,故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缺乏儿童权利教育、幼儿园管理混乱等现象,也会导致幼儿受到虐待。
为了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对虐童事件的认知度提高公众对虐童事件的认知度,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让大家意识到虐待儿童是违法行为,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惩犯罪行为。
二、加强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应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增加对关键人员的调查和监督,防止虐童事件的产生。
三、加强教育教育幼儿的权利应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权利教育并增加相关的管理规定,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力度,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发现虐童事件的能力。
一、警方迅速立案在发现虐童事件后,警方应及时立案侦查,保障受害儿童的权益,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涉案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二、提供心理支持虐童事件受害儿童应得到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学支持,包括对受到伤害进行初步处理,并定期进行随访或短期心理治疗,以保障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总之,虐童事件是极其令人痛心的现象,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从家庭、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强防范和惩治虐童事件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虐童背后的深度思考和行动可能
![虐童背后的深度思考和行动可能](https://img.taocdn.com/s3/m/0f48749069eae009591bec19.png)
二、虐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虐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或许一时之间很难改变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原因、 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但可以思考在幼儿 园内部如何作为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最起码,每一位园长可以最大化的管理好自己的幼儿园。
2)允许老师适当的情绪表达。
3)正能量的积极影响。
园所文化氛围、班级群氛围、园所群氛围
萨提亚说: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 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 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因此,环境尤为重要。
4)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建议一,园长首先懂得担当,同时不要在伤口上撒盐。 建议二,师德的学习不是说教和指责,而是引发主动思考。 建议三,换位思考,通过体验增强认识。 建议四,师德关键时刻,给与老师的需要是更多的温暖。
一位优秀的园长一定是心理和专业并存的。 未来的教育更需要我们专业的打拼。 我们是否有预见和把握未来的能力呢?
最起码,每一位园长可以最大化的管理好自己的幼儿园。
三、如何杜绝或者避免这样的师德事件?
1、确立底线,深刻领悟严重性——明白师德与法律的关系。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 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 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近期的若干 判例中,都有判刑。比如吉林幼儿教师王某某、宋某某采用针头等尖 锐物刺,扎多名幼儿的头部、口腔内部、四肢、臀部,法院认定二人 犯虐待被监护人罪,并判处二年十个月的有期徒刑;河北幼儿教师宋 某采用扎针、恐吓方式虐待被看护幼儿,法院认定二人犯虐待被监护 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禁止从事看护工作三年;还有很多类 似案例,最终都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对孩子吼叫或者虐待,真的不是 一时之气,而是需要承担法律后果的。
问题少年儿童受虐待经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问题少年儿童受虐待经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5fede54afe04a1b071de19.png)
问题 少 年儿 童 受虐 待经 历 调查 及 影 响 因素分 析
高翠青 ,戴伏英 ,刘华平 ,刘瑛
【 中图分类号 】R9 ;B4. 13 84 1 【 文献标识码 lA 【 文章编号 】10 98 (02 6 06 — 3 02— 92 21)0 — 40 0 【 摘要 】 目的
n ,LUH apn ,LU g I u -i g I
.T i a i et fr i aeC n o adPeet n aya 3 0 1 hn a u nCt Cne o s s ot l n r ni ,T i n00 0 ,C ia y y r D e r v o u
w r in f a t i e e c sb t e h r u si i e e tkn so b s ,a d t ei cd n e fc i h o u e n e e sg i c n l df r n e ewe n t e t go p df r n i d f u e n h n i e c s o hl o d a s si i y wo n a d b
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 、情感虐待 、性虐待 、忽视 、心理状况 的情况均有 差异 ,而且 未教所 学员虐 待发生率 均 比初 中学生高 1. % 。经多 元逐 步 回归分 析表 明:父母 工作 变 动 、婚 姻状 况 是躯 体 ( 值 分 别 为 一3 3 5和 37 t .2 0 10 . 3 ,P< .5 、情感 ( 值分 别 为 一2 53和 2 6 ,P<0 0 ) 00 ) t .7 .0 4 .5 、性虐 ( 值分 别 为 一 .0 t 2 1 1和 30 9 . 0 ,P< 0 0 )发生的危险因素 ,与谁 生活与忽视 、情感 、性虐待有 关。文化程 度高低 与性虐待发 生有关 。结论 .5 虐待影 响青少 年成长 ,有关部 门应 制定针对性 的干预措施 。 儿 童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83e7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d.png)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引言童年期的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特别是在初中生阶段,这些不良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 影响心理健康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这些负面经历可能导致自卑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初中生对于自身的认同和自尊心十分敏感,一旦受到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容易形成攻击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2. 影响社交关系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也会影响初中生的社交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经历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后,容易怀疑他人的动机,产生不信任感。
这种不良经历可能让他们缺乏积极的人际互动方式,进而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模式。
3. 影响学业发展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还会对初中生的学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童年期受虐待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学习逃避的行为。
这些困难和逃避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不满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二、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针对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关键是家长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理解,避免过度批评和惩罚。
此外,家长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孩子正视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并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决策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减少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开展情绪管理和认知调适的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和积极应对压力。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虐待和欺凌行为的预防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助关系。
教育领域虐童案例分析题(2篇)
![教育领域虐童案例分析题(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1e8f4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0.png)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但在班上人缘较好。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回家后情绪低落,不愿与家人交流,甚至出现了失眠、厌食等症状。
家长发现小明身上有伤痕,询问后得知小明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虐待。
案例分析:1. 虐童行为的表现:(1)身体虐待:小明身上有伤痕,说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明进行了体罚。
(2)心理虐待:小明情绪低落,不愿与家人交流,说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明进行了心理虐待。
2. 虐童行为的原因:(1)教育理念偏差:部分老师认为体罚可以让学生记住教训,提高学习成绩。
(2)教育方法不当:老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虐童行为。
(3)师德缺失:部分老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不足。
3. 虐童行为的危害:(1)对小明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会导致小明出现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
(2)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虐童事件一旦发生,会对学校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3)对教育事业产生负面影响:虐童事件会引发社会对教育行业的质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 应对措施:(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应加强对老师的师德教育,提高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对虐童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压力。
总结:虐童事件是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2篇案例分析题:某市一所小学发生了一起虐童事件,一名四年级班主任在课后将班上的五名学生留校,并要求他们进行一项惩罚性的体育锻炼。
班主任认为,这些学生最近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希望通过这种惩罚来教育他们。
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伤害
![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伤害](https://img.taocdn.com/s3/m/20f39e6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b.png)
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伤害
王永红;董文辉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 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那么心理伤害则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或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王永红;董文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教师伤害学生事件频发谈如何加强学校工会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引导 [J], 曲水
2.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伤害 [J], 王永红;董文辉
3.教师批评学生时的不良心理因素探究及其对策——由学生伤害教师案引发的思考[J], 刘筱蓬
4.初中班主任教师伤害性语言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J], 王超;耿祝芳
5.教师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及其防范研究 [J], 陈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中专学生儿童期教师体罚经历回顾性调查研究
![大中专学生儿童期教师体罚经历回顾性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b3a8e2524de518964b7d6f.png)
中华儿科杂志 3""5 年 ! 月第 77 卷第 ! 期1 :(&0 Z ,*F&)BA,Z)0/)AI 3""5 ,[?+ 77 ,W?- !
・ 精神 ・ 心理 ・ 行为 ・
大中专学生儿童期教师体罚经历 回顾性调查研究
陈晶琦1 吴春眉1 %&’()*+ ,- ./00*1 马玉霞1 陈铂1 梁艺怀1 程亚杰 1 1 【 摘要】 1 目的1 了解大中专学生儿童期被教师体罚经历, 探讨教师体罚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儿童
期教师体罚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方法1 对河北 ! 所大学和 ! 所中专的 23# 名在校学生就 有关儿童期虐待经历进行回顾性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1 24- 56 ( $"7 8 23# ) 的学生报告 !5 岁 前受到至少 ! 次下列 2 项中的 ! 项来自学校教师的体罚: 非身体接触体罚 2$- 76 ( 3#3 8 23# ) 、 徒手打 !5- !6 ( #2 8 23# ) 、 用物品打 !"- 36 ( 27 8 23# ) 、 限制活动 "- 36 ( ! 8 23# ) , 没有学生报告教师曾使其窒 息 8 烧烫 8 刺伤。与没有教师体罚经历的学生相比, 儿童期有 3 项或 3 项以上教师体罚经历的学生其 9:;<=" 量表中躯体症状、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偏执、 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 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 在过去 ! 年里出现严重忧郁情绪、 饮酒醉过、 参与或卷入打架斗殴的比例以及 目前吸烟等的发生率偏高。结论1 儿童被教师体罚现象较普遍。儿童期教师体罚经历与青少年心理 问题显著相关。急需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的意识, 学校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 【 关键词】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409e28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d.png)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牛怡;薛云珍;李文涛;曹艳梅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4(22)12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
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
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总页数】4页(P1900-1903)
【作者】牛怡;薛云珍;李文涛;曹艳梅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6
【相关文献】
1.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家庭功能、儿童期虐待经历的比较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3.大学生约会暴力与儿童
期虐待经历的关系4.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5.基于有调节中介模型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童年期负性经历及近期压力事件对中国大学生自杀的影响
![童年期负性经历及近期压力事件对中国大学生自杀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7bb306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4a.png)
水平之后,前测的母子关系质量无法预测后测的同伴偏差水平。
研究结论可以为儿童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领域的理论提供新的支持,同时也可为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母子关系,同伴偏差水平,交叉滞后,结构方程同伴群组情境中儿童应对潜在冲突的策略:发展特点及其适应功能潘佳丽1刘俊升21上海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上海,201400,*****************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234【摘要】同伴群组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情境,对个体的社会能力、适应功能的发展起着支持性的作用。
同伴在互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伴冲突。
冲突解决能力是个体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个体平衡自身需求和维持他人良好关系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家往往关注同伴群组中,儿童在有限资源情境下应对潜在冲突的能力。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个体在这种冲突情境下的应对能力,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探讨同伴群组中应对冲突方式对个体适应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4、5、6、7、8年级42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我报告、同伴提名、教师评价、观察实验等多种研究方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研究。
结果表明:(1)在有限资源冲突情境下,相比于强制策略和分享/轮流策略,儿童更倾向使用温和策略表达对资源控制的需求。
(2)温和策略和分享/轮流策略的成功率高于强制策略的成功率。
(3)男生的争取次数高于女生,但在策略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小学儿童的争取行为、自发给予行为、顺从策略行为、协商策略行为均高于初中儿童;小学男生使用拒绝策略的次数高于小学女生使用拒绝策略的次数;初中男生使用顺从策略的次数高于初中女生使用顺从策略的次数。
(4)个体第一年的适应功能可正向预测第二年相应的适应功能。
在控制了个体第一年的适应功能后,除了自我知觉、同伴拒绝之外,其他适应功能变量在群组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5)同伴群组的冲突行为水平对个体的适应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统计分析 用 Epi Data3.1 软 件 对 数 据 进 行 双 录 入 , 用 SPSS13.0 软 件
10.2% 。 男 生 躯 体 虐 待 和 精 神 虐 待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76.0% 和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 , 描 述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发生情况 。 运用 χ2 检 验 、 t 检 验 和 非 条 件
儿童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 、 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 , 各种形 式的躯体和 ( 或 ) 精神虐待 、 性虐待 、 忽视及商业的或其他形 式的剥削 , 并导致儿童的健康 、 生存 、 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 或潜在的伤害 。 儿童虐待包括躯体虐待、 精神虐待、 性虐
[1]
今后儿童虐待流行学研究及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2
16
×10
χ2
& +,-./ 12 312 4567 4 5 8& %** *% * *%% ** % *) %% % !"#$ ’!"#( 0 !"#$ ’!"#( 09:;< => ?@ % % %)
WANG Yong-hong* , CHEN Jing-qi.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 Xingtai , Hebei 054000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 ab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 tors ,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Child abuse experience was surveyed among 1 762 students in a college by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76.2% of 1 762 college students investigated had abuse experience. Prevalence rate of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was 59.4% for physical abuse , 76.0% of males and 49.2% of females ever had physical abuse experience. 61.5% for emotional abuse , 69.0% of males and 57.0% of females ever had emotional abuse experience ; 10.2% for sexual abuse , 8.1% of males and 11.5% of females ever had sex abuse experienc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in prevalence rate of physical abuse ( χ2 = 124.139 , P = 0.000 ) and emotional abuse ( χ2 = 25.338 , P = 0.000 ). Compared with the male students ,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exual abuse was higher in the fe male students ( χ2 = 5.387 , P = 0.020 ).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ad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 OR = 2.407 , P = 0.011 )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abuse. Girls ( OR = 0.409 , P = 0.000 ) and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of mother (OR = 0.718 , P = 0.004 )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child abus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 ab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common in China.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 abus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 Child abuse ; Students ; Influencing factors
69.0% , 女 生 分 别 为 49.2% 和 57.0% , 男 生 躯 体 虐 待 和 精 神 虐 待发 生 率 高 于 女 生 (P ﹤ 0.001 )。 女 生 性 虐 待 发 生 率 为 11.5% ,
高于男生的 8.1% (P ﹤ 0.05 )。 见表 1 。
2 1 2222222 16 2222222222222×10 2
·
4654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18 期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2 , Vol.39 , NO.18
·流行病与统计方法·
1 762 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永红 1, 陈晶琦 2
(1.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河北 邢台 054000 ; 2.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
!"# $
2.2
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社会人口学指标 分析结果显示 , 儿童期虐待发生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 差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2 , Vol.39 , NO.18
掴耳光、 用拳头打、 踹、 踢、 掐等; ② 被用物品如棍子、 扫 帚、 皮带等打; ③ 被羞辱; ④ 目睹家人或亲近的人打架斗 殴 ; ⑤ 非情愿的被他 人 故 意 触 摸 外 生 殖 器 ; ⑥ 非 情 愿 的 性 交 行为 。 为保证问卷信息的真实性 , 保护学生隐私 , 资料收集过 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 以班级为单位 , 当堂发放问卷 , 采用无 记名填写, 教师回避, 答完后由本人将问卷装入信封内封好, 由调查员统一收回 。
率为 89.0%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 ( 包括分居 、 离婚 、 再婚 、 一 方或双方死亡等) 学生的发生率高于父母婚姻状况正常的学 生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 8.592 , P = 0.003 )。 儿 童 期 虐 待 经 历 与 是 否 为 独 生 子 女 、 父 亲 文 化 程 度 及 16 岁 前 是 否 居 住 在 农村等均无明显关联 。 见表 2 。
在 以 往 儿 童 虐 待 研 究 基 础 上 , 参 考 国 内 有 关 文 献 [3~5], 设 计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 一 般 人 口 学 指 标 。 (2)
16 周岁以前受暴力伤害经历 。 主要调查 ① 被严重徒手打 , 如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18 期
为 69.0% , 女生为 57.0% ; 性虐待为 10.2% , 男生为 8.1% , 女生为 11.5% 。 男生躯体虐待 (χ2 = 124.139 , P = 0.000 ) 和 精 神 虐 待 (χ2 = 25.338 , P = 0.000 ) 发 生 率 均 高 于 女 生 , 女 生 性 虐 待 发 生 率 高 于 男 生 (χ2 = 5.387 , P = 0.020 )。 多 因 素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是发生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 (OR = 2.407 ), 女童 (OR = 0.409 )、 母亲 文 化 程 度 高 (OR = 0.718 ) 是 儿 童 虐 待 发 生 的 保 护 因 素 。 结 论 视 ,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关键词 : 儿童虐待 ; 学生 ; 影响因素
摘要 :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 , 对
1 762 名大专学生就有关儿童时期受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 。 结果 在被调查的 1 762 名大学生中 , 76.2% 的人 在儿童期 有 遭 受 虐 待 经 历 , 儿 童 期 躯 体 虐 待 发 生 率 为 59.4% , 男 生 为 76.0% , 女 生 为 49.2% ; 精 神 虐 待 为 61.5% χ2 = 51.687 , P = 0.000 )。 母 亲 受 教 育 程 度 在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发生率低于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的 学 生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 9.690 , P = 0.002 )。 父 母 婚 姻正常学生的发生率为 75.6%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学生的 发 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 对 2 108 名 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 。 共发出 2 108 份调查表 , 将性别 、 年龄等 关 键变量缺失的问卷及前后回答矛盾的问卷剔除 , 得到有效问卷
待 、 忽视和剥削 。 儿童虐待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 、 严 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虐待对儿童的躯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 伤害 , 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甚至伴随受 害者一生 [2]。 为了解大专学生在童年时期的 虐 待 发 生 情 况 及 影 响因素 , 对河北省某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 希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