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政权组织形式结构简图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cdf31e21482fb4daa58d4bae.png)
中国古代史 综合复习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春秋 战国
十六国 东晋
夏
商
西周 西晋 辽 宋 夏 金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答问题。 太尉 • 材料一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枢密院 • 材料二 皇帝 中书省 御史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郡
县
中书省直辖 行中书省
•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新疆
• 公元前 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是新疆地 公元前的开始。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秦朝、西汉、明朝、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 取了哪些措施? 取了哪些措施?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这狱
秦
西汉 北朝
南朝 唐
魏 东汉 蜀 吴 五代
十国
隋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史上结束分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12张长图解读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官制体系
![12张长图解读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官制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def95f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0.png)
12张长图解读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官制体系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的五个封建王朝,历史跨度长达1300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创立各种制度最完备的阶段,尤其是君主专制和封建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图1: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就官制而言,这五个朝代皆采用了九品官制,除唐朝是九品三十级外,宋、元、明、清皆为九品十八阶。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在唐初进行了完备和细化。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皆有宰相之权。
图2:唐初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不过,为了控制相权,唐朝的三省逐渐向二省和一省转变,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三省的长官逐渐失去相权而变成荣誉性的职务,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的才能称之为宰相。
可以说,唐朝是宰相称谓演变最多的朝代,先后多达22种。
图3:唐朝宰相称谓大全就具体官制而言,唐朝官职品级更为细化,共分为九品三十阶。
不过很多官职多有变化,如天策上将只存在5年(621-626年,仅李世民1人授此职),尚书令也仅在唐高宗、唐代宗两朝时使用(分别授予李世民和李适登基之前)。
图4:唐朝官制体系二、宋朝:三省制名存实亡宋朝官制历经多次演变,其核心特点有二,一是重文抑武,二是权力分散。
此时的三省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宰相权力被枢密院、三司等剥夺分散,三省制度已名存实亡。
图5:宋朝宰相制度演变宋朝的宰相制度也经历了数次演变,历经元丰改制、建炎南渡后,到孝宗时期终于稳定,左右丞相为正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就官制而言,宋朝也采用了九品十八阶的官制体系,左右丞相位居正一品之列。
图6:宋朝官制体系三、元朝:设行省元朝行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设立行省制度,行省都设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等职位,行省以下再设路、府、州、县等。
图7:元朝军政体系架构就官制而言,元朝也采用了九品十八阶。
比较特殊的是,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在各级地方政府里都设了“达鲁花赤”一职,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可以说是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29c307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0.png)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
清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内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设立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全国 军队
.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政
皇帝 行政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
史
隋唐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d326e5b37fd5360cbb1adb4f.png)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88cb486137ee06eef91810.png)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3fd7bdc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7.png)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管制图唐承隋制,中央最⾼机关为六省(中书、门下、尚书、殿中、内侍、秘书),实际国家机关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实际上中书、门下两省地位要⾼于尚书省,在官署安排上,中书、门下在北,合称中书门下,⼜叫北省,尚书省在宫外,在南,称都省,⼜叫南省。
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即为宰相议事厅。
政事堂出诏,尚书省即执⾏之。
此外还有御史台掌纠察。
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下设四司,每个部第⼀个司是以各部⾃⼰名字命名,即户部有户部司,兵部有兵部司,这些司⼜叫本部司。
其他司如下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部、司门⼯部:⼯部、屯⽥、虞部、⽔部下图:唐三省六部⼆⼗四司⼀台九寺五监⽰意图唐三省六部⼆⼗四司⼀台九寺五监⽰意图北宋惩唐末藩镇之乱,承五代之弊,太祖乃整顿官制,以“分权制衡”为指导思想,“稍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为主要⼿段,将官僚体系做得⼗分精巧复杂。
⾸先,太祖将五代以来混乱⾄极的官制做了⼤的调整,⽐如将原本的统兵制度清晰化,定为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既确定了兵权所属,⼜保证兵权不⾄于落到⼀个⼈⼿⾥。
关于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个⼀开始就实⾏募兵制的朝代。
这也是为了防⽌武将夺权的发⽣。
同时,宋朝⼤⼒推⾏“崇⽂抑武”政策,武将地位极低,这也造成了此后中国尚武风⽓的低落。
此外,“强⼲弱枝”亦为宋朝兵制的⼀个特点。
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要战⽃⼒,⽽它实际上是皇室的军队,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厢军,但强⼲弱枝政策导致厢军等地⽅军战⽃⼒低下,禁军作为皇室亲军承担了国家军队的作⽤。
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个没有国家军队的朝代。
其次,太祖将所有权⼒⼀分再分。
⾸当其冲的便是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夺其政权,⼜将户部、度⽀、盐铁三司分开,设三司使,分夺宰相财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103f1b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6.png)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
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 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原因
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
措施
省下设路、府、州、县
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元朝:完善并发展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评价
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措施
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北宋:进一步加强
评价
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
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使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地方:刺史
汉朝
御史台
唐朝
提点刑狱司
宋朝
御史台
元朝
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
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积极 局限
评价
监察制度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https://img.taocdn.com/s3/m/d0af23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4.png)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西周官制图分解图一分解图二分解图三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
《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
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周代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周代职官,也可以与文献记载相补充。
中央官制周朝官制包括西周官制和东周官制,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来叙述。
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
《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
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
“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
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
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
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
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
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卿士寮——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
执掌王廷政务。
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
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
司徒即司土。
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单位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600802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d.png)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单位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行政区划单位。
以下是中国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的简要介绍。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行政单位主要是都城和封地。
夏朝的都城是夏殷城,行政区划按照封地为单位,以封建制度组织。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行政单位主要是都城和封地。
商朝的都城是商丘,行政区划按照封地为单位,以封建制度组织。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行政单位主要是国、郡、县。
周朝实行分封制,分为诸侯国、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单位。
诸侯国是朝廷封给诸侯的封地,郡是诸侯国内的行政单位,县是郡的下属单位。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行政单位主要是郡、县。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是秦朝对行政区划进行大规模规划和统一。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行政单位主要是郡、县。
汉朝继续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但在行政机构设置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增设了州。
汉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郡、县、州。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分裂的局面,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郡、县。
南北朝的行政区划以郡县制为主,南朝各地分为多个政权,行政区划较为复杂。
7.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州、县。
隋朝实行州县制,全国划分为一二三品州和县,实行三级行政区划。
8.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的大一统帝国,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州、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州县制,但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做了一些改革,增设了府、监。
唐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州、府、县、监。
9.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路、州、县。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州县制,但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做了一些改革,增设了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路、州、县。
10.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政权,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路、州、县。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eeb6935ee06eff9aef8072a.png)
划分标准
与中央关系
影 响
2、相同点: 相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1)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两者关系: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两者关系: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以中 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 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 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有事上报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组织结构
吏部 中书省 草 拟 执 行 审 议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特点作用
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加强皇权, 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加强皇权,又 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减少决策的错误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共同作用: 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②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守法观念依然浓厚。 化中的守法观念依然浓厚。请你分析一下它在当今社会 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①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使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 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 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 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 平等意识 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f992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d.png)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来源:一起看地图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因为先后经历五个小朝代以及十余个较为强大的割据政权,这一历史时期被我们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历史在中学历史中篇幅不算多,也没有如《三国演义》这样的相关文学作品,更没有反应这段时期的热播影视剧,因此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是模糊的。
今天我就用地图来帮大家理清一下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起自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别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楚、吴越、前蜀、闽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后梁时期(907-927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到了唐末,黄巢之乱,成了压倒李唐的最后一根稻草,唐皇再也控制不住局势,彻底成为傀儡。
902年,杨行密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十国之一),史称南吴、杨吴。
904年,已经控制朝廷的梁王朱温弑杀唐昭宗,立唐哀帝,迁都洛阳。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不久之后又杀了哀帝,历经20朝的大唐灭亡。
朱温称帝,定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之一),五代十国由此拉开序幕。
907年,朱温建国后,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十国之二)、两浙节度使钱镠为吴越王(史称吴越国,十国之三)、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为北平王、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王、清海节度使刘隐为大彭郡王(南汉前身)。
同年,蜀王王建不承认梁朝的正统地位,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十国之四),此外还有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等念唐派,与朱温建立的后梁对峙。
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成为闽王(史称闽国,十国是五);刘守光被朱温封为燕王。
917年,南海王刘䶮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十国之六)。
921年赵国发生内乱,晋王李存勖趁机灭赵国(享国14年)。
后唐时期(923年-936年)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五代之三),年底灭后梁(享国17年),定都洛京(今洛阳)。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047f9f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9.png)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汉代一、汉代政府组织(一)皇室与政府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汉代一切实际是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
汉皇帝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法曹、词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皇阁(二)中央政府的组织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九卿:太常(掌祭祀)、光禄勋(掌宫廷门户)、卫尉(掌宫门禁卫)、太仆(掌车驾)、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外交)、宗正(掌皇室皇族)、大司农(掌政府财政、农业税收)、少府(掌皇室用度、工商业税收)。
(三)汉代地方政府郡(长官为太守)县(长官为县令)(四)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地方郡向中央上计簿(账目)中央特派专员(刺史)到地方调查二、汉代选举制度太常网罗人才+察举考试(以孝廉为重)选入太学→太学教育→地方行政实习→地方长官根据个人成绩察选→中央统一考试三、汉代经济制度大司农管农业税(三十税一)、少府管工商税(盐铁专营)、人头税问题:土地私有化、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四、汉代兵役制度中央卫兵:南军(皇宫卫队)+北军(首都卫戍部队),壮丁一年边郡戍卒:以钱代役(兵役),三天为限地方国民军:一月会操,以钱代役(劳役)义务兵:自由报名、立功封侯。
唐代一、唐代政府组织(一)中央制度三省六部一台:中书省(中书令):拟制诏书、发敕行令、定旨出命。
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决策门下省(侍中):审核诏命,经审议不合格者打回中书省重拟。
下设侍郎、给事中复核审查尚书省(尚书令):执行决策命令。
下设左仆射、右仆射执行皇帝敕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由尚书省执行,否则无效,从而进一步约束限制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人事任命;户部:民政户口;礼部:宗教教育;兵部:军事作战;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建设施工一台: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六部内各设御史监察谏官:监督皇帝,如谏议大夫、拾遗、补缺(二)唐代地方政府道: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建制。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国政权详解版!(按各国建国时间先后顺序总结)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国政权详解版!(按各国建国时间先后顺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e2b0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1.png)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国政权详解版!(按各国建国时间先后顺序总结)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首历史朝代歌我们大家在中学的时候都应该学过,其中二晋前后沿这句中少了一些东西。
在西晋末年以及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因此,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
而西晋王室则逃到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今天就给大家把这五胡十六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按建立的时间)给大家总结一下。
希望能帮大家捋清这一时间段的历史!1、成汉。
(303年~349年)1、建立者:氐族首领李雄建立。
李雄像2、经过: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的氐族人和汉人等不得不逃荒至梁、益地区。
元康六年(296年),氐首领李特率民众进入入蜀地。
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
303年李特称大将军,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李特的儿子李雄继续带领部众反抗,攻下了成都,占据益州,建立了成汉,定都成都。
后来李寿改国号为汉。
成汉盛时疆域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
3、灭亡:347年,成都被东晋权臣桓温夺取,两年后成汉的残余势力也被东晋消灭,成汉灭亡,历七主,共46年。
成汉疆域图2、汉(前赵)。
(304年~329年)1、建立者:西晋晚期由匈奴人刘渊建立。
2、经过: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也有系于“十月”的),刘渊从离石迁于左国城(也在离石县境内),来归附的胡、晋人很多。
为了争得胡人政权的合理性,刘渊以“兄亡弟绍”复汉为名义,筑坛于南郊,并即汉王位(称汉王),大赦境内,改晋永兴元年为元熙元年,定国号为汉,正式建立政权。
刘渊蜡像304年十二月,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遣兵攻汉,双方大战于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北),最终刘渊大胜,刘渊派遣刘曜等攻取上党、太原、西河各郡县。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93d1e1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2.png)
被取代促进进而导致造成从而使得进一步中国古代政治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古时期禅让制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世袭制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内外服制度内 设官参政外 分贵族等级服从商王占卜 有专门官职商三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血缘关系为重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齐、鲁、燕、魏、晋、宋 等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礼乐制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大制度逐渐崩溃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影响增强了秦国国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变法改革的借鉴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各国开始变法皇帝制度始皇帝——嬴政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集权司法行政军事指挥...........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的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郡县制郡 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命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律》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县制分封同姓诸侯王封国王国权力大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侯国汉高祖刘邦政治上建立中朝,任用布衣为相外朝 执行即原来的三公九卿刺史全国分13州,每州一人推恩令察举制和征辟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上出击匈奴文化上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汉武帝刘彻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九品中正制各州郡内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为标准分为九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容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租调制加强对地方控制与均田制相适应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移风易俗学习汉族文化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吏部官吏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作用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选官制度隋文帝唐代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民族关系设立都护府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新疆 安西都护府新疆 北庭都护府加强管辖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吐蕃对外关系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著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地方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唐朝道——州——县中后期地方军政节度使增多政治上的较大自主权经济独立权军事武装755年 安史之乱中央官制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掌管军政枢密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政权分割宰相掌兵之权社会影响积极方面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1069年 宋神宗为解决社会矛盾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改革科举制度..............地方官制文臣任知州避免地方拥兵作乱设转运使将各州郡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民族关系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给辽岁币宋夏合战宋真宗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金议和南宋初年岳飞抗金,遭秦桧陷害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约定界线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中央一省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方目的吸取宋朝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拥有军、财、政大权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省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路——府——州——县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许多迁入的波斯、阿拉伯人与汉、蒙古等族相互融合,形成回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中央官制一“废”一“设”“废”——丞相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局势动荡,威胁皇权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要务的决策后来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的奏章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锦衣卫明太祖设立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选官制度八股取士限定科举范围——四书五经限制指定观点答卷,禁止自己的见解文体分为八个部分——“八股文”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对外关系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及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戚继光抗倭戚家军浙江、福建、广东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1553年葡萄牙 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中央官制南书房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皇权受限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加强集权军机处1726年(雍正帝时期)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文字狱对象:违背统治思想、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民族关系康熙帝时期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起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对外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两国间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明末以来实行使得清政府认识不到西方世界的变化”天朝上国“的迷梦即将破灭公元前3077-约前2070-约前1600-约前1046前1046-前771前770-前475-前221前221-前207前202-925-220-266-316-420-589581-618-907(五代十国)907-960960-1127-12761276-13681368-16441644-1912中国古代政治特点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大于法治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公天下与私天下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皇权渐强,相权渐弱相对专制—有限专制—绝对专制外儒内法,礼法并用礼高法低,德主刑辅强调流程式分工。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五代十国、十六国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五代十国、十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1be76489b6648d7c1c7469f.png)
十六国政权更替简明示意图
唐 后梁 前蜀
五代
后唐 后晋
吴
南唐
楚
闽
吴越
十国
后汉 南汉 南平
后周 北 宋
北汉
后蜀
汉赵 后赵 冉魏
前燕
西燕
前秦 前凉
西凉 后燕
西秦 南凉 胡夏
北燕
北凉 成汉 南燕 后秦
后凉 吐谷浑
北魏
东晋 吐蕃
后匈奴王国
(乞伏乾归)
胡夏帝国
吐谷浑
西燕帝国
鲜于赵王国
翟魏帝国
替
示
后凉帝国
魏揭飞王国 窦秦王国
曹弘汗国
西秦王国
意
图
丘汉帝国
成汉帝国
芒荡汉帝国 略阳公国
胡楚公国
后秦帝国
东晋
范贲帝国
黄韬帝国
北成都王国 弘汉王国
张蜀王国
刘黎帝国
广秦王国
王始帝国
南燕帝国
桓楚பைடு நூலகம்国
谯蜀王国
法长帝国
后燕帝国
西凉王国
洮阳公国
北凉王国
北燕帝国
北魏
东
晋
后仇池王国
南乌桓王国
张翘王国
曹龙汗国
北晋王国
率善王国
五
虚除秦王国
句渠秦王国
陈凉王国
胡
乱
汉赵帝国 刘显帝国
侯子光帝国 后赵帝国
华
后辽东公国 段齐王国
段勤帝国
安国王国
苏林帝国
冉魏帝国
政
权
辽西公国
前凉王国
张秦王国
刘晋王国
前燕帝国
更
前仇池王国
南凉王国
前秦帝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导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8d30dd3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2.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导图导图是一种将知识点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
本文将通过导图的形式,探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由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
封建制度下,君主将土地分配给诸侯,诸侯负责治理和防御。
而中央集权制度下,君主集中政治权力,统一控制全国。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主。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辅佐君主的有贤臣和部落首领。
2. 商朝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朝相似,政治制度也是封建制。
国君为王,贵族为大夫,百姓为庶民。
3. 西周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封制。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而诸侯需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贡品。
4.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政权多样化,有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制,也有以贵族和诸侯为中心的分封制。
国力强大的君主会吸纳有才干的人才,并推行一系列改革。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 秦朝政治制度: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各州县由中央派官员管理,实行郡县制。
2. 汉朝政治制度:汉朝政治制度相对宽松,尽管实行中央集权制,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较少。
汉朝采用九品中正制,推崇儒家思想。
第四部分:历史中的两大思想流派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君子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演进。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治、权威和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倡导严明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法律规则。
结语:通过导图的形式,我们了解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的知识点。
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制度到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思想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收藏版)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收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52a51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3.png)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收藏版)1、夏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现今地于山西夏县,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禹2、商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毫,现今地于河南商丘,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汤3、西周,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文王姬昌图:春秋列国形势4、东周春秋、战国,起讫年代:约公元前770-221年,都城:洛邑,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图:战国形势5、秦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现今地于陕西咸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始皇帝嬴政图:秦时期疆域6、西汉,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图:西汉时期疆域7、新朝,起讫年代:公元9-23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王莽8、东汉,起讫年代: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9、曹魏,起讫年代:公元220-265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10、蜀汉,起讫年代:公元221-263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11、孙吴,起讫年代:公元222-280年,都城:建业,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图:三国时期地图12、西晋,起讫年代:公元265-31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图:西晋时期地图13、东晋,起讫年代:公元317-420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14、前赵、汉赵,起讫年代:公元304-329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匈奴族,开国皇帝:高祖光文皇帝刘渊15、成汉,起讫年代:公元306-347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巴氐族,开国皇帝:太宗武皇帝李雄16、前凉,起讫年代:公元314-363年,都城:姑臧,现今地于甘肃武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王张寔17、后赵,起讫年代:公元319-351年,都城:襄国,现今地于河北邢台,统治民族:羯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皇帝石勒18、前燕,起讫年代:公元337-370年,都城:龙城,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19、前秦,起讫年代:公元351-394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世宗明皇帝符建20、后秦,起讫年代:公元384-41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羌族,开国皇帝:太祖武昭皇帝姚苌21、后燕,起讫年代:公元384-407年,都城:中山,现今地于河北定州,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22、西秦,起讫年代:公元385-431年,都城:苑川,现今地于甘肃榆中,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23、后凉,起讫年代:公元386-403年,都城:略阳,现今地于甘肃平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太祖懿武皇帝吕光24、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14年,都城:西平,现今地于青海南宁,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武王拓跋乌孤25、南燕,起讫年代:公元398-410年,都城:广固,现今地于山东益都,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26、西凉,起讫年代:公元407-421年,都城:酒泉,现今地于甘肃酒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昭武王李暠27、胡夏,起讫年代:公元407-431年,都城:统万城,现今地于陕西靖边,统治民族:匈奴,开国皇帝: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28、北燕,起讫年代:公元407-436年,都城:和龙,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高句丽,开国皇帝:燕惠懿帝高云29、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39年,都城:张掖,现今地于甘肃张掖,统治民族:卢水胡,开国皇帝: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图30、南朝*宋,起讫年代:公元420-47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1、南朝*齐,起讫年代:公元479-502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32、南朝*梁,起讫年代:公元502-557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武帝萧涎33、南朝*陈,起讫年代:公元557-58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34、北朝*北魏,起讫年代:公元386-534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35、北朝*东魏,起讫年代:公元534-550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孝静帝元善见36、北朝*西魏,起讫年代:公元535-556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文帝元宝炬37、北朝*北齐,起讫年代:公元550-577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齐文宣帝高洋38、北朝*北周,起讫年代:公元557-581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周孝闵帝宇文觉图:南北朝时期地图39、隋朝,起讫年代:公元581-618年,都城:大兴,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隋朝地图40、唐朝,起讫年代:公元618-90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图:唐朝地图图:唐朝地图41、后梁,起讫年代:公元907-923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太祖朱晃42、后唐,起讫年代:公元923-93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庄宗李存勖43、后晋,起讫年代:公元936-947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44、后汉,起讫年代:公元947-95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高祖刘暠45、后周,起讫年代:公元951-96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46、前蜀,起讫年代:公元891-92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王建47、后蜀,起讫年代: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孟知祥48、杨吴,起讫年代:公元892-937年,都城:扬州,现今地于江苏扬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杨行密49、南唐,起讫年代:公元937-975年,都城:金陵,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烈祖李昇50、吴越,起讫年代:公元893-978年,都城:杭州,现今地于浙江杭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肃王钱繆51、闽国,起讫年代: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现今地于福建福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王审知52、马楚,起讫年代:公元896-951年,都城:长沙,现今地于湖南长沙,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穆王马殷53、南汉,起讫年代:公元905-971年,都城:兴王府,现今地于广东广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龑54、南平,起讫年代:公元907-963年,都城:荆州,现今地于湖北荆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信王高季兴55、北汉,起讫年代: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现今地于山西太原,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世祖刘崇56、北宋,起讫年代:公元960-1127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图:宋辽时期地图(宋朝地图)57、南宋,起讫年代:公元1127-1279年,都城:临安,现今地于浙江临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宗赵构图:宋金时期地图(南宋地图)58、辽国,起讫年代:公元907-1125年,都城:皇都,现今地于辽宁,统治民族:契丹族,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宝机59、大理,起讫年代:公元937-1254年,都城:太和城,现今地于云南大理,统治民族:白族,开国皇帝:太祖段思平60、西夏,起讫年代:公元1032-1227年,都城:兴庆府,现今地于宁夏银川,统治民族:党项族,开国皇帝:景帝李元昊61、金,起讫年代:公元1115-1234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女真族,开国皇帝:金太祖阿骨打62、元朝,起讫年代:公元1206-1368年,都城:大都,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蒙古族,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图:元朝地图63、明朝,起讫年代:公元1368-1644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图:明朝地图64、清朝,起讫年代:公元1616-1911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满族,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图:清朝地图图: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疆域与现在对比图。
谁有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组织结构图啊?
![谁有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组织结构图啊?](https://img.taocdn.com/s3/m/cccaca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d.png)
谁有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组织结构图啊?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的科技官职戴吾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
在众多的职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与科技有关的职务。
从当政者的主观愿望说,职官系统的建立,更多是为了王权集中和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并非明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与科技相关的官职设立,对古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朝代演变和阶段特征
![中国朝代演变和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6acb70b7cd184254b3535c4.png)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南朝(420--589) 南朝(420--589) (420-隋 (581-(581--618) 唐
(618--907) (618--907)
西夏(1038--1227) (1038--1227) 辽(916--1125) (916--1125) (1115--1234) 金(1115--1234) 五代 北宋(960) 唐
2005.10
一、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
1、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更替: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更替:
东周 春秋 战国
夏
商
西周
(前2070) (前1600) (前
(前1046(前1046-前771) (前770-前475) (前475) (前770(前
秦
(前221)
(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
(民族融合、战乱、江南开发、士族腐朽) 民族融合、战乱、江响 佛教盛行,
★3—6世纪我国历史发展三大明显的趋势是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4、隋唐时期 (581--906) (581---906)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安定, (1)政治 (1)政治: ①统一、安定,持续时间长 政治: 表现?)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新和完善(表现?) (2)经济 全面繁荣…… 表现?) (2)经济:全面繁荣……(表现?) 经济: (3)民族: (3)民族: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原因、表现) 民族 原因、表现) 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 表现?) ②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表现?) ……( (4)对外 (4)对外:①对外交通空前发达……(海、陆) 对外: 对外交通空前发达…… 与亚洲各国交往空前盛况, ②与亚洲各国交往空前盛况,成为亚洲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文化交流中心, (5)文化思想: 全面繁荣、博大精深; (5)文化思想:①全面繁荣、博大精深; 文化思想 ②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表现?) 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表现?) 领先世界、影响广泛。 ③领先世界、影响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宣政院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
皇 帝 厂 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清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
内 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设立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
三公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 常 九卿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中国古代பைடு நூலகம்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隋唐时期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
三省 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
中 书
尚 书
门 下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简图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