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与大师的对话
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等圣贤之间的对话

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等圣贤之间的对话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等圣贤之间的对话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直引起我的注意,为什么老子、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埃斯库罗斯、管子等中外最顶尖的历史上超一流人物几乎都在同一个时代出生?假如他们在一起聚会,又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无知的我,利用小说体,胆大包天地试图把他们放在一起聚会,他们无与伦比的思想冲撞会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场景呢?夕阳西下,函谷关前的一个大草亭里,一个眉清目秀、神情调皮的12岁左右的小男孩,把一头青牛栓在离草亭不远的一块大石头上。
小男孩正准备离开,草亭里一个老头叫住了小男孩:“灵儿,别把牛栓在石头上,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吧。
”小男孩眼珠子一转,心领神会:“爷爷,你是不是要让青牛也道法自然呀?嘻嘻嘻……”草亭里的老头大约七十多岁,宽大的额头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老头用疼爱的眼光朝小男孩笑道:“灵儿,你很聪明,可惜生不逢时啊。
你现在也去道法自然吧,呵呵呵。
”老头转过身,对着草亭里面南背北端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外国老人笑道:“释迦牟尼先生,刚才您说自己大概比我小六岁,不过您看上去却像四十多岁,虽说人都要道法自然,但道不同,领悟和践行的程度不同,一个人的实际岁数给人外在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您说呢?呵呵呵。
”释迦牟尼微微露出一丝笑意:“老子先生,您长我六岁,我应该尊称你为兄长。
您的孙子天赋聪颖、悟性非凡,兄长果然法眼不同寻常,已经看到了您的孙子未来的必然结果,不如让您的孙子进入佛道,也许现在的因会转化为未来更大的善果,人在天地间的时间不过瞬间,一个孩子有更大的善果恐怕也是符合您所说的道法自然吧?”老子沉吟了一会儿,缓慢地答道:“住在与世无争、独立自由的小国家,老百姓彼此不来往,就是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最好选择,孩子既然更喜欢大自然,那就不要勉强他去践行他不熟悉的佛道,顺其自然吧。
”释迦牟尼略含笑意地颔首道:“佛不度无缘之人,有缘无缘都有定数。
【幽默段子】18个笑死人的“青年问禅师”

【幽默段子】18个笑死人的“青年问禅师”【幽默段子】18个笑死人的“青年问禅师”1.青年问禅师:“我时常受到欺负,没办法挺直脊梁做人。
”老禅师微笑,拿出一条蛇。
青年大悟:“您是要我像蛇一样能屈能伸对吗?”老禅师笑答:“谁欺负你,就把这东西放他被窝……”2.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禅师问道:“何谓富有?”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五道口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只伸出右手。
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3.青年问禅师:“大师,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是不是?”青年惊呼:“大师怎么知道?”“来来来,”禅师拉着青年边走边说:“热水我都烧好了,你们这些傻X 不挨烫就是难受。
”4.青年问禅师:“我对生活很绝望,因为我老婆把所有钱都带走了。
”禅师拿出一个斧头砍断了桌子。
青年若有所思的说:“禅师是让我用力打破眼前的的恐惧吗?”禅师说:“没钱还想找我唠嗑!信不信老子砍死你!”5.青年问禅师:“怎么才能结束单身?”禅师指了指对面的一座山。
青年若有所思的说:“禅师指的是,对面山上有另一高人能够解答我?”禅师说:“我他妈当年就是没人要才来当禅师。
你居然还来问我? 对面山上还有空位,你也趁早去当个禅师吧。
”6.青年问禅师:“大家都说我丑,我真的很丑吗?”禅师端起一杯水,浇到青年脑袋上。
青年不解:“你的意思是,我每天都洗头就不那么丑了?”禅师回答说:“丑到端水水更流,举杯浇丑丑更丑。
”7.女青年问禅师:“为什么我年轻漂亮,楚楚动人,可没有男人喜欢我?”禅师问:“你知道男人为什么喜欢大海,而不喜欢湖吗?”女青年想了想,激动地回答:“我知道了,因为大海挑战大,男人都喜欢挑战,所以喜欢大海,对吗?”禅师:“挑战个屁啊,因为大海波大!”8.青年问禅师:“我一直追不到我心仪的女孩,我该怎么办才好?”禅师睁开眼指了指旁边树杆上正在艰难爬行的蜗牛。
禅和子说禅

14段与高僧的对话:句句说到心坎

14段与⾼僧的对话:句句说到⼼坎14段与⾼僧的对话:句句说到⼼坎读书2015-09-30 11:271、当我们⾝处逆境时,是该委屈求全,还是奋起反搏?活佛:放下。
2、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活佛: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如何理解永远?活佛:⼈⼈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4、⽣活太累,如何轻松?活佛:⽣活累,⼀⼩半源于⽣存,⼀⼩半源于欲望与攀⽐。
5、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活佛: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6、如何对⾃⼰,对他⼈?活佛:对⾃⼰好点,因为⼀辈⼦不长;对⾝边的⼈好点,因为下辈⼦不⼀定能够遇见。
7、您如何诠释礼貌?活佛:对不起是⼀种真诚,没关系是⼀种风度。
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的⽆知与粗俗。
8、我们如何确定⾃⼰的⽬标?活佛: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9、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活佛:⼀个⼈只有⼀个⼼脏,却有两个⼼房。
⼀个住着快乐,⼀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10、有些⼈总是怨声载道,您怎样看?活佛:许多⼈在重组⾃⼰的偏见时,还以为⾃⼰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11、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活佛:只要你的脚还在地⾯上,就别把⾃⼰看得太轻;只要你还⽣活在地球上,就别把⾃⼰看得太⼤。
12、有⼈说爱情会因为时间⽽冲淡,您认为呢?活佛:爱情使⼈忘记时间,时间也使⼈忘记爱情。
13、您怎样看待“爱与幸福?活佛:很多⼈,因为所谓的幸福⽽爱错⼀⼈,但更多的⼈,因为爱对⼀⼈,⽽幸福⼀⽣。
14、两个相爱的⼈不能在⼀起,怎么办?活佛:不能在⼀起就不能在⼀起吧,其实⼀辈⼦也没那么长。
一个跟着印顺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体方法师的通话记录)

一个跟着印顺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体方法师的通话记录)第一篇:一个跟着印顺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体方法师的通话记录) 一个跟着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体方法师的通话记录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拨通了体方法师的电话,海峡的那边传来师父那浑厚的男中音。
下面是通话记录:问:“师父: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出家的因缘好吗”?答:“我在家时三十岁那年,有一个因缘看到一本关于禅的书,于是焕发起我无限的兴趣和向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于是我放弃了兴旺的事业,一头钻了进去。
好友们不理解我的举止,纷纷劝说甚至指责我,我说:你们不用再说了,二十年以后我们再来辩论这桩事的对错是非。
二十年过去了,我曾有过身心脱落的体验,还蒙过大师的印证,但我自己知道,那个生死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虽然我能辩会论,别人说不过我,但每逢夜深人静时,我扪心自问,心里不能悄然,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薄的膜。
一个真正为法而活的人,他是不会欺骗自己的。
接着,我又涉猎了净土与密宗,还是不能解决那个根本问题。
我也曾请教过大师级的人,他说:没有我,谁在生死,谁在修行,谁解脱?当时,我是怎么参也参不透,怎么问也问不出,那种瓶颈的不能突破,心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真的是不得了的苦哇!所以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心中未悄然哪!就在我无限的苦楚中,一个因缘使我接触到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啊,我当下知道:我要找的就是它!于是深入下去,那层膜也就由于这样的因缘而去除了。
从我自己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我深深知道:佛法中正见的不彰,宗派山头的林立,使众生无法抉择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知佛法与世不共的地方在哪里,因此都在方便里头,被欲钩钩住而透不出来。
从【妙云集】的深入探讨,我明白了佛法的活水源头在哪里,明白了唯有导师的智慧而能厘清二千多年来佛法的演变。
于是我毅然地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我要穷毕生之力介绍导师思想的真正用意,希望能使佛教界中正见的抉发有所共识,以消弭宗派的山头之立,或使各人之修行理解有所助益”。
一位禅师问他的徒弟作文

一位禅师问他的徒弟作文从前呐,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他有一群聪明机灵的徒弟。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徒弟们都召集到了一块儿,一脸神秘地问:“徒儿们呐,你们说说,这世间什么东西跑得最快?”
徒弟们一听,这问题简单呀!一个小徒弟抢着说:“师父,那肯定是猎豹呀,那家伙跑起来像一阵风!”
禅师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另一个徒弟想了想,大声说:“师父,我觉得是千里马,日行千里,够快了吧!”
禅师还是笑着摇摇头。
这时候,一个平时就爱思考的徒弟站出来,缓缓说道:“师父,依我看,这世间跑得最快的,应该是念头。
念头一闪,瞬间就能跨越千山万水。
”
禅师听了,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接着,禅师又问:“那你们再说说,什么东西最沉重?”
徒弟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大石头最沉重,有的说装满货物的马车最沉重。
禅师依旧摇头。
这下徒弟们可犯难了,一个个皱着眉头苦思冥想。
突然,一个最小的徒弟怯生生地说:“师父,我觉得……是责任最沉重。
”
禅师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笑着问:“为啥这么说呀?”
小徒弟认真地回答:“因为一个人要是肩负着责任,那心里就像压着一座大山,怎么能不沉重呢?”
禅师哈哈大笑,拍着小徒弟的肩膀说:“不错不错,你们呐,都要好好领悟这些道理。
”
徒弟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看,这禅师和徒弟们的交流是不是挺有意思?。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的对话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的对话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爱情是一种理想,很难达到,也很容易错过。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的杉树,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判断、综合平衡的结果。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外遇是一种诱惑,亮丽惹人,但稍纵即逝。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回到平静(印顺导师与弟子的对话)---辜隐

生: 我觉得:让自己的心时时回到平静是狠重要的,只要一发现心念有波动,就警觉到,并且立即回到平静!
师:你怎麼让心念回到平静的呢?
生: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心念就自然回到平静了!
师:如果杂念的力量狠强,心回不来的话,怎麼办?
生: 那就迷失在境界裡了!如果事务繁杂,太花心思,难免心浮气躁,这时候,不带情绪,理智地处理眼前的事,也可以回到平静!
师:可以!你看到这些想法和要求,知道错在哪裡吗?
生:我的想法狠平常,家庭主妇都这麼样的,不是吗?
师: 没有接纳事实!没有看到无常、变易!有因有缘事情就会发生;要求一件事发生,或不要它发生,要它如何如何,都是狠主观、不切实际的!
生:难道不能有一点点要求吗?
师: 主观的要求,如果不太合乎事理,不如放弃!接受客观的真相,内心才会回到平静;只要稍有一点点要求,内心就可能生起衝突!
师:如何不带情绪?
生:情绪其实是一种牵绊,是累赘!知道它的生起不理它就是了!
师: 这当然狠好,但情绪也有它的意义,就像警灯一样,不能视若无睹,要实际地面对、处理!忧愁、悲伤、气愤、恐惧表示内心存在着衝突、矛盾;愉快、兴跃表示内心和谐、充满活力。一概不理,不是最好的方式!
生:那如何处理呢?
师: 不理它,随它去,只能算是禪定的方法;来了去,去了又来,永无休止,只能勉强地治标。要澈底根治,就得发掘情绪生起的因缘,解开心结,用智慧的方法回到平静!
生:情绪生起的因缘是什麼?
师:这要如实观照,像侦探一样,搜寻、比对、过滤,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
生: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麼?
师:错误的认知和预期心理是情绪波动的两大原因!
生:比方说,我看到先生把地板弄脏了,一下子气就上来了,是什麼原因?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就获得了新的生命。
大海永不干涸,这滴水就会永远存于大海之中。
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似这水滴。
感悟:①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时,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青春永驻,流芳千古。
②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英雄伟人,其力量和贡献比之人民群众,只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③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来自群众,应把自己看作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然就会如离开大海的“一滴水”,失去光泽和活力。
什么是团队精神?敬业、忠诚、团结、积极的态度、多做一点点的精神、信任、目标一致、互相鼓励、不抱怨、不猜疑、钢铁般的意志力。
团队精神第一层,服从命令最需要团队精神的是哪里?是军队,每个新兵的第一堂课,第一条训导,都是服从命令,这是一个军人的天职。
一群不听候命令的士兵会打胜仗吗?而在企业当中,我们会教育员工有团队精神,这句话在梦工场也已经被列为十大行为准则的第一条——听话照做。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部件,只有每个人都各尽其职,团队才能正常运作,所以,团队精神的关键点就要做到以团队的目标为最终目标,一切从大局出发,服从公司的指令并全力以赴的完成。
“责任到此,请勿推辞!”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这句话,是每一个优秀的员工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话。
工作中大家难免会有分歧,肯定会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也要服从上司命令,听话照做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个人离不开集体。
个人只有投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
反之,个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要枯竭。
球星,大家对他们并不陌生。
他们在一个球队的作用多大啊!当他们离开球队,他们什么都不是。
美国的"篮球飞人"乔丹率公牛队四夺NBA总冠军,有人说是乔丹造就了公牛队,而乔丹却说是公牛队造就了他。
【哲理故事】弟子和师傅

【哲理故事】弟子和师傅【哲理故事】弟子和师傅一弟子跟师傅学习乐器演奏,尽管学得很努力,但收效甚微。
一天,弟子疑惑地问师傅,是不是自己还用功不够?师傅拿出一根笛子,问:“如果把笛子的孔全堵上,还能吹响吗?”弟子说:“当然不能。
”师傅说:“所有的乐器,都不是实心的,都或多或少地留有空隙,正是这些空隙,成就了乐器,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和旋律。
人也是如此,不必用所有的辛勤和劳作,把人生填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隙’,不留一点空闲,如此,反而不利于演奏出人生华美的乐章。
”弟子明白了,自己学习乐器演奏,不是用功不够,而是过于用功,没有留一点奏响人生华美乐章的“空隙”。
二弟子问师傅:“做事情,怎样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呢?”师傅在屋里点亮了一盏灯,问弟子:“你能用水浇灭这屋里的灯光吗?”“水怎么能浇灭灯光呢?用多少水也是浇不灭的啊!”弟子说。
而师傅却说,他能浇灭屋里的灯光,而且仅用一滴水就够了。
只见师傅用手指沾了一滴水,来到灯前,把手指上的水珠滴落在灯的火苗上,灯火“嗞”地一声熄灭了,屋里的灯光也随之消失了。
“一滴水,不就把一屋的灯光浇灭了吗?”师傅说,“对于灯光和灯火来说,灯光只是表象,而灯火才是滋生灯光的源头和根本。
一个事半功倍的人,一个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回报的人,必定是那些善于抓住事物源头和根本的人。
”三弟子想考考师傅,便拿出一张纸,说这是他画的一幅画。
师傅并没有看到什么画,只是看到一张白纸。
师傅问画在哪里呢?弟子说画就在这张白纸上,画的是一幅牛吃草的画。
师傅问,草在哪里呢?弟子说,草被牛吃了。
师傅问,那牛在哪里呢?弟子说,牛吃完了草,就走了。
这时,弟子趁机说:“人生就像这张画一样,草被吃了,牛也走了,最终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成为一种虚无。
”师傅从弟子手中接过那张白纸,拿起画笔,刷刷地在白纸上画了一片青草和一头牛,说:“虽然草会吃掉,牛会走掉,但只要我们积极地把握当下,就能画出美丽的人生图画。
于丹对话泽道法师

于丹对话泽道法师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
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您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
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
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
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
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
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
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
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
三是关于酒。
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
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些情趣。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
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动物性的。
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
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
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
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
所以,我试图从中国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
我写这本书时,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
与大师交谈的领悟

与大师交谈的领悟在与大师交谈的过程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教益。
以下是我从交谈中获得的一些领悟。
1. 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与成长大师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而是在于不断地探索、学习和成长。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发展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并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 心态决定一切大师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
他告诉我,无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还是在享受成功和幸福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消极的思维方式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而积极的心态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心态,并努力培养乐观的态度。
3. 善待他人是一种修行大师告诉我,善待他人是一种修行。
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保持善良和宽容的心态。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和理解他人,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
而这种善待他人的修行也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满足和平静。
4. 心灵的宁静来自内心的平和大师告诉我,心灵的宁静来自于内心的平和。
在忙碌和纷扰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噪音和压力所困扰。
然而,只有通过内心的平和和宁静,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安宁。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通过冥想、放松和与自然的连接来寻找平衡和安宁。
5. 感恩与感激之心大师强调了感恩与感激之心的重要性。
他告诉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都应该感恩生命中的一切。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更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时也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感激身边的人和事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6. 自我反思与反思大师告诉我,自我反思和反思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
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维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不断改进自己。
同时,通过反思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
青年与禅师的对话

3、青年再问禅师,我的头脑却是被这种繁杂的世俗所装满,却要如何是好?禅师说,你画一个没有瓶子。它总有一个尽头。你不把它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怎么装新的进去?青年若有所思,画了一个克莱因瓶。
(克莱因瓶就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
4、青年问禅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和烦恼那个青年画了一个魏尔斯特拉斯函数。
(连续但处处不可导,也就是这货本来就没有“曲”的概念)
5、青年问禅师:“我的心就像门一样,她的离去,将它关闭,我可能无法再爱了。”禅师若有所思地说:“你看看这朵花,多么的美丽,美之前,如何让心无法开朗?”青年说:“嗯。”禅师继续说:“难道存在开的东西会是闭的么?”青年随口答道:“空集。”
6、青年问禅师:“我想要很多钱,但是又不想付出,你能教给我方法吗?”禅师微笑道:“可以,但你能找到一样东西,它无穷无尽,但又不占任何地方吗?”青年默默地写了一个康托尔集。(这是个测度为0的集,用简单的解析几何说法就是这函数图像面积为0)
11、青年问禅师,我朋友逝世了,我很悲伤。禅师说,世间哪有长生不老之物?青年沉吟片刻,拿出一个薛定锷的猫。
(薛定谔的猫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
12、青年人问大师:“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规律?”大师微微思索道:“你看天上恒河沙数,但它们都有自己既定的运行轨道。但凡我们能够描述的事物,都会有它自己的规律。”于是,青年人在沙地上写出了薛定谔方程。
青年与禅师的对话
1、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麦比乌斯环。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_故事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
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
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表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
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
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
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
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
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
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
他说:“师父,我明白了。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
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迭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的故事

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这个小和尚啊,整天听老和尚讲什么开悟啦,解脱啦,心里就特别好奇。
有一天,小和尚就跑到老和尚跟前,眼睛睁得大大的,问老和尚:“师父啊,您老整天说开悟,开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是不是像我吃了一颗特别甜的果子,一下子就高兴得不得了?”
老和尚听了,忍不住笑了笑,摸着自己的白胡子说:“小徒儿啊,开悟可不像吃个甜果子那么简单。
你看那院子里的水缸。
”
小和尚的眼睛就随着老和尚的手指看向水缸,一脸疑惑地说:“师父,这水缸不就是用来装水的吗?这和开悟有啥关系?”
老和尚慢悠悠地说:“这水缸装满水的时候啊,就像一个人心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杂念。
开悟呢,就像是把水缸里的水都倒干净了,清清爽爽的,心里啥杂质都没有了。
”
小和尚挠了挠自己的光头,还是不太明白,又问:“师父,那怎么才能把心里的‘水’倒掉呢?我可不想整天背着这一缸子‘烦恼水’。
”
老和尚笑了笑,说:“那就要靠你自己去修行啦。
就像每天打水的时候,你得一点一点地把水舀出去。
每天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要学会放下那些让你烦恼的想法,不要老是揪着不放。
”
小和尚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又问:“师父,那您开悟了吗?”
老和尚敲了敲小和尚的头,笑着说:“你这小娃娃,问题还真多。
师父我啊,还在努力把心里那水缸里的水舀干净呢。
”
小和尚听了,眼睛一亮,说:“师父,那我也要加油舀水,早点开悟!”
从那以后啊,小和尚每天都按照老和尚说的去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想着把心里的“水”倒掉,慢慢地,他好像真的觉得自己心里比以前清亮多了呢。
某未被少林寺吞并的小寺,经典师徒的经典对话

某未被少林寺吞并的小寺,经典师徒的经典对话【师傅,你知道我在想谁么?】【昨天那个女施主。
】【你怎么知道。
】【我也在想。
】【那你怎么睡得着?】【那是大方丈的闺女,想也白想。
】【师傅,想必我在庙里呆不久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还想她呢?】【嗯。
】【那就别控制了,为师传你一套迷魂经。
】【你怎么不用?】【此经一生一念,一念一缘,我已经有你师娘了。
】【我靠,那我还是等等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吧。
】【操,没用,都会腻的。
】【小和尚,听说你喜欢我?】【不好说喜欢,只是看见你会乱】【听说你还想娶我?】【不好说想娶,只是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妈逼,油嘴滑舌,你丫天秤座的吧?】【阿弥陀佛,心直口快,女施主别不是天蝎的吧?咱俩正合】【合你大爷,你们佛门弟子还信这个?我爹怎么带的队伍。
】【师傅,为什么咱早上要敲钟啊?】【因为我们没养鸡。
】【师傅,你什么时候教我武功?】【佛门中人,慈悲为怀,大方丈有令,我们这种清净小庙,不可学少林喊打喊杀。
为师传你诸般经义,读懂念通,内心强大,见着那些花拳绣腿的,舌灿莲花,灭他们跟玩儿似的。
】【师傅,我懂了,知识就是力量。
】【咦?你怎么肿成了这个样子?又去调戏小北了?】【不是,少林的人打的。
】【为什么?】【我跟他们舌灿莲花来着。
】【唉,我说什么你都信,真可爱。
】【师傅,《易筋经》听起来很牛逼啊,我想学。
】【那是通过刺激经脉给自己带来快感的土办法,都是买不起大麻追不上姑娘的和尚才练的。
】【我好像就是....】【可我不是,所以不会,哦耶。
】【师傅,今天晚上我能不住庙里么?】【别装了,出去冻一夜回来和师兄弟们吹牛逼的事儿我也干过,想开点儿吧,色即是空。
】【师傅,和尚有自杀的么?】【有,但各寺都封锁消息,佛门已是逃避现世之地,你来了还死,传出去这不显得我们不专业么?此世不乐,来世就乐么?这些人真痴。
】【那来世就一定不乐么?】【嗬,跟我抬杠?那你死去吧。
】【你看你,辩经嘛,小心眼儿样儿。
】【师傅,那你相信西方极乐么?】【那都是骗施主们的。
【哲理故事】青年与禅师

【哲理故事】青年与禅师从前,有一位年轻人来到一个禅寺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他对禅宗非常着迷,希望能学到一点禅修的方法和哲学的智慧。
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禅寺,并且请求禅师教他。
禅师看着这个年轻人,微笑着说:“你愿意学禅修吗?”年轻人高兴地点头回答:“是的,我非常愿意。
”禅师手中拿着一只茶杯,冲了杯热水后接着说:“那好,现在我给你倒一杯茶,你喝了之后告诉我,是不是热的?”年轻人接过茶杯,小心地喝了一口,然后告诉禅师:“是的,茶是热的。
”禅师微笑着说:“你只是告诉我茶是热的,可是你并没有亲身体验茶的温度。
在你喝茶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你的喉咙是干的?在喝茶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感觉到热水在你口中传递的感觉?”年轻人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我只是简单地判断了茶的温度,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它的温度。
”禅师点点头,笑了笑:“对于禅修来说,只有亲身体验才是真正的体验。
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判断和观察,那么你所得到的只是一种片面的认知。
”年轻人深深地反思着禅师的话,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禅修是一种亲身探索自我和内心的修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才能真正领悟它的智慧。
”禅师笑着点点头:“正是如此。
禅修是一种通过观照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的修行。
当你停止思维和判断,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中,你会发现一个更真实、更深刻的自我。
”年轻人静静地听着禅师的教导,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平静和温暖。
他再次鞠躬向禅师表示谢意,并决定留在这个禅寺修行。
从此以后,年轻人每天早上都会起床打扫禅寺的庭院,然后去静坐禅修。
他学会了端正坐姿,调整呼吸,专注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年轻人逐渐领悟到禅修的真谛。
他发现,在静坐禅修的过程中,他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自己的思维和感受。
他不再被繁杂的思绪所困扰,而是学会了观照和接纳自己的内心。
随着修行的深入,年轻人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他明白了禅修并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是要站在当下,感受当下,如实观照和接纳当下一切的现象。
付诸行动的小故事:小和尚与师父的对话

付诸行动的小故事:小和尚与师父的对话
付诸行动的小故事:小和尚与师父的对话
光有语言没有行动,就像木鱼只会说“咚咚咚”一样,终成不了佛,你终身只能平庸无为。
一个小和尚向师父请教:“我们寺内,千年以来出了无数的高僧、无数的名师,佛堂内化育过无数的众生,可是,我们佛桌上那只木鱼听过多少经书,受过多少佛号,为什么现在还是一只木鱼,一直没有得道成佛呢?”
老师父微微一笑问他:“你到寺里多长时间了呢?”
小沙弥说:“已经两年了。
”
老师父问:“知道怎么念经?”
小沙弥说:“懂。
”
老师父问:“那礼佛懂吗?”
小沙弥说:“懂。
”
老师父问:“懂不懂得修持?”
小沙弥说:“懂。
”
老师父笑了起来,说道:“你看你自己说了那么多‘懂、懂、懂’,你可曾成佛吗?”
小沙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还没有。
”
老师父说:“这就对了,那只木鱼说了无数声的‘咚、咚、咚’,
第 1 页共2 页
但它是没有实际行动的木鱼,因为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光说不做的木鱼当然成不了佛。
”
我们常说“我要做……”,但是很少付诸实际行动,而光有语言没有行动是不会成就事业的。
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只有不肯行动的人。
行动才是有生命的。
第 2 页共2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弟子问大师:“天底下谁最睿智?”“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者。
”大师答。
“谁最强大?”“善于自控者”大师答。
“谁值得尊重?”“自重并敬重邻里者。
”“大师所言,皆显而易见。
”另一弟子说。
大师微微一笑:“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却视而不见。
”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或联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边缘·细节·态度
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边缘。
我微微一笑,回答他:我就是边缘!他听了很震惊,没曾想过我会如此回答他,只是在他的理解中,他就是中心。
人们共性的认知就是:中心总比边缘好。
身处中心,即可为所欲为,真的是这样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里讲到:适者生存。
难道我们不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真的和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当你处在中心时,狂妄自大者总会被人淘汰,正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成绩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导致的成绩退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你努力时,边缘不一定永远是边缘;而当你自大时,中心一定会成为边缘。
往往边缘的人不会被“伯乐”所相中,所以他们的潜力才会无穷大。
那作为“伯乐”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觉得显而易见的你却觉得视而不见?把自己定位成中心的人,即使显而易见的东西,他也会视而不见。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此一举。
深入思考,边缘成为中心,而中心沦落边缘,是不是也“在此一举”呢?某房地产商接了一笔大买卖,老板很高兴。
有一天对方急需要一本报告来辅助工作,于是对方给这个老板打电话说:您好,我们现在急需要这本报告来工作,能麻烦您给加班处理一下吗?老板说:好的!于是,老板便开始给手下的员工分配工作。
到了该提交报告的时候,有的忘了签字,有的忘了盖章,匆匆忙忙的收拾好,便提交了上去。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对方很生气的给老板打电话:你们的报告是怎么做的?章盖错了,字也没签,而且还犯低级错误,报告中重要部分竟然少了一个零。
老板便赔礼道歉,重新给对方做了一份新的报告。
仔细想想,到底是图了什么?有了工作,不去合理安排时间,最后集中到一天去完成,急急忙忙的,反而最后前功尽弃,还得重新再来。
如果你是一个注意细节的人,便不会把工作集中到某一时刻去完成,而是想我要把每个细节做好,那么我即使是边缘,我也不担心,因为细节才是我成功的密码!
同时,深层次的来说,懂得细节的人才是有态度的人。
有的人问:我也有态度啊,我也有细节啊,我也工作认真啊......抱怨的越多,你的麻烦就越多。
有你这些抱怨,还不如平平淡淡的生活。
不管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要做一个简单的人,抱怨总是那些没有执行力的人,总的来说,还是态度不认真。
最近听说马云当选了浙江商会首任商会会长,他演讲时气场十足讲到:“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们要找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由此看来,马云的态度很坚决,他认为要适应当代社会首先你要改变自己,而不是等待别人去改变你,当然别人也不会去因为改变你而影响了别人。
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宋濂说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古人都知道什么是态度,更何况你呢?他的态度就是勤奋!态度决定一切,不是只是说说。
所以,要想成为中心,态度最重要,要有慢下来的态度,才能发现不经意的细节,最后才能成为梦寐以求的中心。
鸡叫了会天亮,鸡不叫天仍然会亮,天亮不亮鸡说了不算,关键是谁醒了。
当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失败,他才懂得生活中围绕在他身边的“显而易见”被他“视而不见”。
没有态度何谈细节?
生命的本质是态度,态度的表现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