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试卷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1c0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8.png)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d109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f.png)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15e1c3f111f18582d05aa4.png)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及答案在期中考试前做一份检测试卷可以让你在考试中不手忙脚乱。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袅娜(nuó) 供给(jǐ) 模样(mó) 皓首穷年(hào)B.旌旗(jīn) 债券(quàn) 着陆(zhuó) 横行霸道(héng)C.椽子(chuán) 劲敌(jìng) 木讷(nè) 蓊蓊郁郁(wěng)D.累及(lěi) 逮捕(dài) 按捺(nài) 踽踽独行(jǔ)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涅槃国粹寻物启事针贬时弊B.渲泄脉搏坐收渔利浅尝辄止C.暴躁诀别粗制烂造急于事功D.弥望荣膺铤而走险藕断丝连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晚上,公司在大酒店搞联欢,他身体不适,没有参加。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欧盟在接纳10个新成员后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的国际组织,而《欧盟宪法草案》危机使欧盟进一步扩大的承诺遭到。
A.推脱松懈置疑B.推托松弛质疑C.推托松懈质疑D.推脱松弛置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易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B.我们公司的灯光设计师,在室内灯光设计大赛中拿过一等奖,他的设计一定会让您的新居蓬筚生辉。
C.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流于一般,难令观众喜爱,但瑕不掩瑜,影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演员的表演炉火纯青,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58d3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e.png)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
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bfd9ad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a.png)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274b4c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e.png)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惊涛骇浪毫厘不爽B. 落井下石面面俱到谦逊有礼C. 妙手偶得震耳欲聋声东击西D. 沧海一粟惊弓之鸟一毛不拔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在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B.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特制定以下措施:一、加强安全教育;二、定期检查设备;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C.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到了100人,他们分布在各个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种帮助。
D.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引经据典,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B.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对手。
C. 他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从不张扬自己。
D. 她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而面对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勇敢地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还有的人选择放弃。
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它能够指引我们走出困境。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正如古人所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其次,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
困境是暂时的,而心态却是长久的。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同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将困境转化为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最后,我们要善于寻找方法。
困境并非无解,只要我们善于寻找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1247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3.png)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试卷语文2023.11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
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
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一)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
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
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
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
”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
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
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
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
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二)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1946d8110b1c59eef8c7b4d8.png)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濡.缕(rú)杯杓.(sháo) 叱咤.(zhà ) 瞋.目(chēn )B.拜谒.(yè ) 拊.心(fǔ) 游说.(shuì) 震慑.(niè)C.参乘.(shèng) 变徵.(zhǐ) 创.伤(chuāng) 彳亍..(zhízhú)D.噩.梦(è) 浸.渍(qìn) 氾.南(fán ) 给.予(j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依晰涟漪气势磅薄诎诎逼人B.萧瑟寂寥张灯结彩星辉斑澜C.弄堂诽红黯然失色博闻强记D.尸骸作揖叱咤风云绿树成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坛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本刊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夸夸其谈....,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集合的哨声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4.下列多义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①今者出,未辞.也(辞别)②辞.曰,臣之壮也(推辞)B.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假如,没有)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C.①秦王惊,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D.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送)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②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③使使以闻.大王④晋军.函陵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⑥/③⑤/②④D.①⑥/③④/②⑤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57e84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b.png)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huàn)沦为笑柄(bǐng)B. 鸿篇巨制(zhì)翻箱倒柜(gài)C. 纵横捭阖(bǎi)融会贯通(huì)D. 瞒天过海(mán)风驰电掣(ch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问世。
B.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C.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D. 由于天气的原因,原定于明天的比赛推迟到下周。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彩虹,宛如一座七彩的桥梁。
B.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中辛勤地采集。
C. 那笑声,如同一串串银铃,在山谷中回荡。
D.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踌躇满志,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B. 这本书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
C. 她虚怀若谷,从不自满。
D. 那位专家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二、阅读理解(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就是行动林清玄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爱就是包容。
”我认为,包容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爱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很多东西,行动不便。
车到站了,老奶奶还没有下来,车上的乘客都开始抱怨。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主动帮老奶奶拿东西,然后搀扶她下车。
他的行动让车厢里充满了温暖。
爱,就是帮助别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就是爱。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膝盖破了。
我立刻上前,帮他包扎伤口,并送他回家。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帮助,但我相信,这份爱会传递下去。
爱,就是关心。
关心他人,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就是爱。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检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f58bebfc4ffe473268ab97.png)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检测试题(附答案)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xx为大家推荐了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检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科学家揭示T淋巴细胞攻击路线图新华社巴黎2月15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科学家最近成功拍摄下T淋巴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路线图,揭示了这种免疫细胞作战的全过程。
这项成果将有助于提高癌症的治疗水平。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日宣布,这项研究由法国居里研究所、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免疫专家和显微镜专家合作完成。
专家们利用双光子显微镜拍摄下T淋巴细胞识别致病细胞包围并攻击致病细胞的整个过程。
据称,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类细胞群,这类细胞拥有识别肿瘤细胞等致病细胞抗原的能力,当发现这种抗原时,T淋巴细胞就会向致病细胞发起攻击,以特殊的酶杀死致病细胞。
在法国科学家之前,科学界虽然知道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但一直没能从细胞层面观察到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工作过程。
法国科学家在研究和观察中发现,在祛除抗原的肿瘤中,无论肿瘤处于什么发育阶段,T淋巴细胞运动速度都很快,大约为每分钟10微米;相反,当把T淋巴细胞注入具有抗原的肿瘤细胞3至4天后,T淋巴细胞的运动速度明显减缓,而且经常停止不动,平均最快速度不超过每分钟4微米,在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肿瘤停止发育。
当肿瘤彻底萎缩后,T淋巴细胞又恢复以非常快的速度运动。
研究人员由此总结说,存在致病抗原以及T淋巴细胞对这种抗原的识别是T淋巴细胞深入致病细胞和杀死致病细胞的前提。
此外,T淋巴细胞运动速度的加快或是表明没有敌细胞即致病细胞,或是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打了败仗。
据悉,法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4975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a.png)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3fe5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8.png)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f1c17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a.png)
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美育”这一概念源于德国思想家席勒的著作《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站在启蒙哲学的高度指出,人格呈现两种不同的冲动状态。
一种是“感性冲动”,由感性天性使然,在时间变动中将人蜕变成物质;另一种是“形式冲动”,源自人的理性天性,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理性法则。
这两种冲动不但彼此抵牾,而且都具强迫性,前者靠自然法则,后者靠精神法则。
如何在两者之外寻找第三种冲动来加以协调?他主张以“游戏冲动”来协调。
游戏冲动的对象,可叫作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形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广义的美。
在美的观照中,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个恰好的中间位置,正因为它分身于二者之间,所以它既脱开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使人恢复其和谐的本质。
概要说来,席勒关于美育的思想可表述为三个命题:一、游戏冲动的功能是协调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使分裂的人格趋于和谐;二、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也就是“广义的美”;三、完全意义上的人就是与美游戏的人。
然而,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广义的美”呢?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理想的审美游戏呢?这就等于问:美育的载体是什么?“广义的美”包含优美和崇高等诸多不同美学范畴,美育旨在培育和提升人对优美和崇高的感性能力。
自然和艺术都提供了我们用以感悟优美和崇高的路径。
但是,艺术是经过艺术家依据美学原则加以优化和提炼的东西,所以艺术中剔除了自然中一切偶然的局限,它有自然的长处而没有其局限。
据此,“广义的美”最集中最有效的游戏领域就是艺术。
可以说,美育的主要路径是艺术,重要载体是艺术。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化中,亦有丰富的美育传统和理论资源,比如,儒家美学深蕴了君子人格塑造的理想,关注通过诗教、乐教、观照自然等一系列审美浸润实践,来修炼人格提升境界。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4e09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8.png)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
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
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28fa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0.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hài)B. 情深意重(zhòng)C. 赏心悦目(yù)D. 满载而归(zà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为了使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C. 这篇文章虽然观点鲜明,但论证不够充分。
D.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观众和教练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妙手回春C. 精卫填海D. 喜出望外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匹黑马,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B.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月亮像一个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
D. 那条小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在田野间。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改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是我们的责任。
B. 原句:他的脸色变得苍白。
改句:脸色变得苍白的是他。
C. 原句:我们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改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这是我们的义务。
D. 原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改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难找到。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走进教室,看见老师正在讲台上讲着课。
B. 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C. 我喜欢音乐,喜欢阅读,喜欢旅行。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这个产品已经上市,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C. 他身体不好,需要好好休息。
D. 那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美的画。
8.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勇敢无畏,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B. 那个班级的纪律很好,同学们都很有礼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464b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c.png)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镂(lòu)空漫溯(shuò)青荇(xìng)颓圮(pǐ)B. 桀骜(ào)尸骸(hái)百舸(gě)寂寥(liáo)C. 忸怩(ní)长篙(gāo)斑斓(lán)笙箫(xiāo)D. 浸渍(zì)彷徨(páng)叱咤(zhà)漫溯(sù)答案:B解析:A项,“溯”应读“sù”;C项,“怩”应读“ní”;D项,“溯”应读“sù”。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寥廓斑斓峥嵘凄惋B. 颓圮笙萧瓦菲寥落C. 凄清团箕荡漾纽扣D. 遒劲慷慨细腻放诞答案:D解析:A项,“凄惋”应为“凄婉”;B项,“笙萧”应为“笙箫”;C项,“团箕”应为“团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 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歌赋。
C. 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清华,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D. 班主任老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里大小事情都让学生群策群力,然后集思广益。
答案:B解析:A项,“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B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正确;C项,“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此处不合语境;D项,“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与“群策群力”意思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基础知识(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灰烬.(jìn)摇曳.(yì)遒.劲(qiú)自怨自艾.(yì)B.戕.害(qiāng)给.予(jǐ)魁.梧(kuí)锲.而不舍(qiè)C.翘.首(qiào)田塍.(chéng)粘.贴(zhān)安土重.迁(zhòng)D.月晕.(yùn)酝酿.(liàng)慰藉.(jiè)冯.虚御风(pí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娇饰。
B.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C.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决不_____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_____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3)孩子,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_____地对父母下评断。
A.企望周密轻率B.希望周密轻率C.企望细密草率D.希望细密草率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水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等一系列世纪之谜休戚相关....。
B.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C.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有人甚至认为是男士的“足球”、女士的“巧克力”,我嘴上虽然没有否定,心里却不以为意....。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去,去串演各种悲剧。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D.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6.下文选自《江南的冬景》,横线上依次选填诗句恰当的一项是()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梭罗,美国作家,作品有《郊游》、《缅甸森林》等。
1845年春天,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
B.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柳宗元以《永州八记》等典范的古文指导这场运动,韩愈还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B.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C.做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D.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
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9.对课文的解读错误的一项()A.《乡土情结》多处引用古诗,引用古诗的作用: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B.《前方》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的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C.《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D.《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作者以“始得”的惊奇反衬出“未得”的遗憾。
二、文言文阅读(24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中的“耻”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舞.幽壑之潜蛟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小学..,术业有专攻。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闻道有先后C.吾从而..必有师。
..师之。
D.古之学者13.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客有吹洞箫者1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不过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5.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诗歌赏析(6分)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题目: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边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维新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
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
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
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
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
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