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教案
-通过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创新,提高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有些学生仍对某些知识点存有疑问。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步伐。
课堂上,我尝试了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和翻译练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似乎很受他们欢迎。我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翻译练习时仍然感到吃力,可能我需要寻找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引入更多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三峡》和《答谢中书书》是两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它们展现了古代文学的精妙之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两篇文章。《三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自然美,而《答谢中书书》则是一封文采飞扬的书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意。
-在处理《答谢中书书》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书信的格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书信的格式特点。对于生僻字词,教师可以结合上下文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如“襟带”比喻友情紧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典故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表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对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感到惊喜。他们围绕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超出了我的预期。这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引导和空间,他们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情感体验的深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这些修辞技巧,例如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
-在古文句式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教师可以提供更多例句和现代汉语翻译,以便学生对比理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中所体现的文学鉴赏和表达技巧。这篇文章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表达了他对山川之美的热爱。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美景,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6教学目的: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进步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进步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风光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打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方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方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听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
终究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顶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局部。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顶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局部,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
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1)解题。
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谢征的官职。
书:书信。
题目的意思:答复谢征的书信(2)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著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二、诵美言——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大家读准字音并正确划分停顿节奏。
1、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提醒颓、与的读音)2、谁自告奋勇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点评字音是否准确,语感节奏有没把握好?)把握节奏,对照检查。
(PPT显示节奏划分)3、学生齐读课文。
说说这篇文章读起来在音韵节奏上有何感受?以四字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掌握内容;2.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吟诵文章—疏通文意—寻踪美点—领悟情怀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自学法、讨论展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情引入师:同学们好,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希沃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组图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图片演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教学目标三、解题及文体知识积累、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课件展示)四、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视频演示)(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3.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4.学生范读,老师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五、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1.掌握以下重点词语的含义(课堂活动)交辉、四时、歇、乱、颓、沉鳞、自、复、与2.翻译全文六、梳理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2.全文围绕一个字展开?3.请找出写景的句子4.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七、赏析写景-—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答谢中书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设想本课继《三峡》之后,进一步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学习本课重在了解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是陶弘景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思想,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面对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面对山川美景,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思。
他们或书写山川之雄奇,或寄情山水,抒发抱负。
比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南朝梁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墨为我们描写了一副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尝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地【教学方法】朗读法、争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导语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慧特别,二十岁被推举做皇子的陪读。
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二、简介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冲突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
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五、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通过朗读领会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晰,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足,一气呵成。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答谢中书书》一等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学校:
二零一八年十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及单元训练要求、学生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学会观察,运用语言文字,初步学会创造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诵读和表达能力;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欣赏文中体现的山水的色彩美,品味山水的意境美,赞美山水的神韵美,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欣赏文中体现的山水的色彩美,品味山水的意境美,赞美山水的神韵美,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学会观察,运用语言文字,初步学会创造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之《答谢中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7课《答谢中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因时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南朝就有这样一个人,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他远离尘世,隐居山中。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今天,让我们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赏析文中所表现的美。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
颓(tu)与(yu)(2)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一、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高人,他被称为“山中宰相,听松仙人”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
他是谁啊?他就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陶弘景。
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作者信息。
解释一下山中宰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答谢中书书》,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为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1、解题:明确:“答”答复,“谢中书”是一个人的名字。
“中书”是一个官职,古代喜欢用一个人的官职来指代一个人的习惯。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曾经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常称他为杜工部。
明确: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参与机密。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现在给同学播放名师范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听准字词读音,句式停顿。
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3、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辉:名词作动词,辉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在难点问题上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对于词汇、句式的活学活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语境的应用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欣赏过自然美景,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美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弘景是如何通过文言文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活学活用,学生在阅读中容易死记硬背,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文言文阅读中。
举例解释:
-骈文的对仗工整和节奏韵律是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将骈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对照阅读。
-意境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写作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骈文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文章中的自然景色描绘、作者情感表达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句式分析:学会分析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陈寿及其时代背景,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
举例:
-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句子,强调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答谢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来写一封感谢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词语积累、句式分析、主旨概括、文化背景了解。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文本解读: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作者陈寿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而有的学生则在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古代自然山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使用者: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正确背诵、默写经典古诗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对常用的实词、虚词分类积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评价目标:
1.通过默写完成目标1
2.通过讨论完成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四、课下作业
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