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猪头一个-__-我是跷跷,欢迎光临。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菀、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三、哮病(一)、发作期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大枣)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4、风哮证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甘草)(二)、缓解期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2、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3、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茯苓)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遏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证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芍药、葶苈子、大枣)(二)、虚喘1、肺气虚证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防风、五味子、熟地、紫菀、桑白皮)2、肾气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3、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五、肺痈1、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桔梗、甘草、牛蒡子、荆芥、豆豉、薄荷)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芦根、冬瓜仁、桃仁、生苡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桔梗、甘草)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桔梗、薏苡仁、贝母、橘红、金银花、甘草、葶苈子、白及)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北沙参、合欢皮、白及、生黄芪、太子参、桔梗、甘草、薏苡仁、冬瓜仁)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阿胶、山药、茯苓、桑叶、菊花、獭肝、百部、三七、川贝母)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生地、熟地、麦冬、贝母、百合、当归、芍药、甘草、玄参、桔梗)(秦艽、鳖甲、柴胡、当归、地骨皮、青蒿、字母、乌梅)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加减(太子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麦冬、天冬、生地、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地骨皮、黄柏、知母)4、阴阳两虚证温补脾肾,滋养精血补天大造丸(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枣仁、远志、芍药、山药、茯苓、枸杞、熟地、紫河车、龟板、鹿角)九、心悸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2、心脾两虚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3、肝肾阴亏证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知母、酸枣仁、茯神、川楝子、甘草)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7、痰浊阻滞证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茯苓、远志、酸枣仁)8、邪毒犯心证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芦根、淡竹叶、桔梗)十、心痛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桔梗、枳壳、生地)2、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篓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篓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地黄、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远志)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丸(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茯苓、甘草)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丸(人参、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十一、不寐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生地、白芍、阿胶、鸡子黄)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人参、茯神、龙齿、茯苓、石菖蒲)4、痰热内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加黄连、瓜篓(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5、肝郁化火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十二、汗证(一)、自汗1、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2、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白术、防风)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人参、黄芪、附子、肉桂)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生石膏、竹叶、人参、麦冬、白芍、甘草)(二)、盗汗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当归、人参、黄芪、白术、甘草)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三)、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黄芪)(四)、战汗扶正祛邪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五)、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十三、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芦根)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加减(栀子、菊花、丹皮、赤芍、柴胡)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石膏、麦冬、生地、川牛膝)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二)、齿衄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生地、丹皮、水牛角、黄连、连翘、当归、甘草)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知母、黄柏、熟地、茯苓、泽泻、丹皮、山茱萸、山药、生地、阿胶、茜草根、柏叶、黄芩、甘草)(三)、咳血1、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桑叶、杏仁、川贝母、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贝母、生地、熟地、玄参、当归、白芍、甘草)(四)、吐血1、胃中炽热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大黄、黄芩、黄连、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丹皮、棕榈炭)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生地、柴胡、当归)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五)、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槐角、防风、枳壳、当归)2、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灶心土、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六)、尿血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3、脾不统血证温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人生、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生姜、大枣)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七)、紫斑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水牛角、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茜草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十八、胃痛1、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化裁(苏叶、香附、陈皮、甘草)2、肝胃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法夏、甘草、玄胡、郁金)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黄芩、黄连、大黄、金铃子、延胡索)4、肝胃郁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化裁(贝母、白芍、青皮、陈皮、丹皮、栀子)5、瘀血阻滞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沙参、玉竹、麦冬、生地、冰糖、白芍、甘草)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二十、呕吐(一)、实邪1、外邪犯胃证解表疏邪,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生姜、大枣)2、饮食停滞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3、痰饮内停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生姜、半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黄连、吴茱萸)(二)、虚证1、脾胃虚寒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2、胃阴不足证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二十三、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高良姜、紫苏、香附、乌药、陈皮、甘草)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4、气机瘀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5、瘀血阻滞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五灵脂、玄胡、小茴香、干姜)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桂枝、饴糖、生姜、大枣、甘草、白芍)二十四、泄泻1、寒湿泄泻证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白术、桔梗、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生姜、大枣)2、湿热泄泻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3、暑湿泄泻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厚朴、半夏、陈皮、茯苓、苍术、泽泻)4、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5、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6、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7、肾阳虚衰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二十五、痢疾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大黄、黄芩、黄连、当归、赤芍、甘草、木香、肉桂、槟榔)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苍术、厚朴、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陈皮、甘草、生姜、大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当归、干姜)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赤石脂、干姜、粳米、肉桂、当归、白芍、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党参、白术、木香)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黄连、甘草、茯苓)7、缓解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8、缓解期——脾阳虚衰温阳祛寒,益气健脾附子理中汤(炮附子、炮姜、人参、白术、甘草)9、缓解期——寒热错杂温中补虚,清热燥湿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人参、当归)10、缓解期——瘀血内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香附、元胡、乌药、枳壳、甘草)二十六、便秘(一)、实秘1、肠胃积热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大黄、麻仁、杏仁、芍药、枳实、厚朴)2、气机郁滞顺气导滞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二)、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黄芪、麻仁、白蜜、陈皮)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生地、当归、麻仁、桃仁、枳壳)3、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肉苁蓉、牛膝、当归、泽泻、枳壳、升麻)二十八、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滑石、黄芩、石菖蒲、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寇仁)(二)、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三)、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蒿、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2、血瘀肝郁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鳖甲煎丸(鳖甲、柴胡、芍药、乌扇、黄芩、干姜、鼠妇、大黄、桃仁、丹皮、紫葳、桂枝、蜣螂、葶苈子、石韦、瞿麦、半夏、厚朴、赤硝、人参、阿胶、蜂房、庶虫)(四)、虚黄补气养血,健脾柔肝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二十九、积聚(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甘草、薄荷、煨姜)(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二)、积证1、气滞血瘀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川楝子、玄胡索、五灵脂、蒲黄、金铃子)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生姜、大枣)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生姜、大枣)(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三十、鼓胀(一)、鼓胀早期理气和血,行湿散满木香顺气散(枳壳、木香、青皮、陈皮、川朴、乌药、香附、川芎、桂心、苍术、砂仁、甘草)(二)、鼓胀中期扶正行气,化瘀利水扶正以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行气以调营饮(当归、川芎、赤芍、莪术、元胡、大黄、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白芷、细辛、肉桂、炙甘草、生姜、大枣)(三)、鼓胀晚期1、正虚邪恋温补脾肾,或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熟地、山药、山茱萸、柴胡、当归、白芍、栀子、丹皮、茯苓、泽泻、酸枣仁)滋补肝肾用麦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2、鼓胀出血泻热宁络,凉血止血;气血耗伤者合益气固脱为法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3、鼓胀神昏醒神开窍湿热蒙蔽者用至宝丹鼻饲(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痰湿蒙蔽者用苏合香丸鼻饲(麝香、安息香、丁香、青木香、白檀香、沉香、香附、荜拨、诃子、朱砂、白术、水牛角、苏合香油、冰片、乳香)三十一、头痛(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疼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川芎、薄荷、防风、香附、羌活、白芷、甘草、荆芥)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苓、夜交藤)2、气虚头痛益气升清顺其和中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陈皮、升麻、柴胡、蔓荆子、川芎、细辛)3、血虚头痛滋阴养血,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蔓荆子、川芎、黄芩、菊花、炙甘草)4、肾虚头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人参、炒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当归、山茱萸、炙甘草)5、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6、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三十二、眩晕1、肝肾阴虚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3、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三十三、中风(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决明子、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杜仲、桑寄生、夜交藤)2、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汤(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3、痰热腑实通腑泄热化痰星蒌承气汤(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4、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5、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甘草)(二)、中脏腑1、闭证(1)、风火闭窍清热熄风,醒神开窍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天麻、钩藤、生决明子、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杜仲、桑寄生、夜交藤)(黄金、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水牛角、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栀子、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2)、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生甘草、鲜竹茹、茯神)(中成药)(3)、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中成药)2、脱证(元气衰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三)、后遗症1、半身不遂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2、言语不利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三十四、郁病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芍药、甘草)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白芍、当归、柴胡、茯苓、白术、生姜、薄荷、甘草)3、血行郁滞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牛膝、枳壳、桔梗)4、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香附、枳壳、甘草)5、心阴亏虚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地黄、天冬、麦冬、玄参、人参、茯苓、当归、柏子仁、酸枣人、远志、丹参、五味子)6、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7、肝阴亏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栀子、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炙甘草、薄荷、煨姜)8、心神惑乱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甘草、浮小麦、大枣)三十八、水肿(一)、阳水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白术)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甘草、生姜、大枣)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甘草、白术、茯苓、苍术、厚朴、猪苓、泽泻、肉桂)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商陆、槟榔)(二)、阴水1、脾阳虚衰证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干姜、附子、草果、白术、茯苓、炙甘草、大腹皮、木瓜、木香、川厚朴)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熟地、淮山、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五味子、鹿茸、肉桂、白术、白芍、生姜)三十九、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大黄、山栀、甘草梢)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石韦、车前子、冬葵子、瞿麦、滑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门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范文
门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范文一、感冒(外感病)# (一)病因。
你知道吗?感冒这小毛病啊,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老是在我们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来捣乱。
比如说天气突然变冷或者变热,咱没及时增减衣物,或者劳累过度了,正气不足,风邪啊、寒邪啊、热邪啊就趁机入侵我们的身体啦。
# (二)辩证分型及诊疗。
1. 风寒感冒。
症状:那得了风寒感冒的人啊,就像被冷空气包裹着。
怕冷得厉害,还一个劲儿地打喷嚏、流清鼻涕,就像水龙头没关紧似的。
脑袋也疼,脖子发紧,有时候还咳嗽,咳痰也是白色稀痰。
治法:咱中医就得来个“驱寒散邪”的策略。
可以用麻黄汤或者荆防败毒散加减。
麻黄汤里麻黄就像个冲锋的小战士,能把毛孔打开,让寒邪从体表散出去;桂枝呢,就像个后勤保障员,帮助麻黄发挥作用。
要是觉得麻黄汤太猛了,荆防败毒散就比较温和,荆芥、防风就像两个把门的卫士,把风邪挡在外面。
食疗建议:这时候喝碗热乎乎的生姜红糖水就特别好。
生姜就像个小火炉,能让身体暖和起来,红糖呢,给身体补充点能量。
2. 风热感冒。
症状:风热感冒就不一样喽,就像身体里着了小火苗。
发热比较明显,体温可能一下子就上去了,还不怕冷,反而有点怕热。
喉咙疼得像被火烧一样,流的是黄鼻涕,咳嗽起来也是黄痰,舌尖红红的,就像小草莓。
治法:得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方法。
银翘散就是个好方子。
金银花和连翘就像灭火的消防员,把身体里的热邪给扑灭。
薄荷呢,清清凉凉的,能让你感觉脑袋一下子清爽起来。
食疗建议:可以煮点薄荷粥。
薄荷的清凉加上大米的滋养,吃了会舒服很多。
二、胃脘痛(胃痛)# (一)病因。
胃脘痛啊,好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呢。
像饮食不规律啊,有时候暴饮暴食,吃了一堆油腻的、辛辣的、生冷的东西,把胃折腾得够呛。
还有啊,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胃,老生气、焦虑、压力大的时候,胃也跟着闹别扭。
# (二)辩证分型及诊疗。
1. 饮食停滞型。
症状:这种情况呢,胃里就像塞了个大石头,胀满得难受,打个嗝儿都有一股酸腐的味道,就像食物在胃里发酵了一样。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1. 头痛:-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齐全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案目录内一科 (1)心悸 (心律失态—室性早搏)中医诊断方案 (2)胸痹(稳固性心绞痛)中医诊断方案 (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 (10)内二科 (15)胃脘痛 (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方案 (16)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诊断方案 (21)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方案 (26)外科 (30)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方案 (31)精癃 (前列腺增生 ) 中医诊断方案 (34)石淋(尿石症)中医诊断方案 (37)骨一科 (41)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42)股骨干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49)胫腓骨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57)骨二科 (64)纯真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6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方案 (68)腰腿痛(腰椎椎管狭小症)中医诊断方案 (71)骨三科 (74)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75)锁骨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79)膝痹病中医诊断方案 (82)妇产科 (85)崩漏、胎动不安(预兆流产)中医诊断方案 (86)异位妊娠中医诊断方案 (89)盆腔炎中医诊断方案 (93)内一科.~心悸 (心律失态—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方案(内一科)心律失态是指心律发源部位、心搏频次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样。
心律失态有多种,包含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
心律失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本病常有症状居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
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近似心律失态证候的描绘好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态(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 T19—2008)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中国医药科技第一版社, 2006 年) 。
(1)自觉心中跳动,慌张不安,不可以自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
⒉慢性心力衰竭
•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气虚衰,运行无力,血脉 瘀滞,肺气亏乏,既影响心之功能,又不能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使三焦水液阻滞,水气上逆, 凌心射肺,出现喘、悸、肿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 。 • 临床常见之冠心病、肺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各 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 衰竭。
• 《灵枢•口问》 “黄帝曰:人之善太息者, 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 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⒈太息症
• 善太息应是现象,心系急、气道约是病机 ,忧思是诱因,治疗补手少阴,心主,足 少阳,留之。 • 邢老师认为心系急、气道约之根本应为宗 气不足,气虚下陷,故治疗补手少阴,心 主,以补益宗气为主。
⒉慢性心力衰竭
• 左心衰——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呼吸 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 吸困难、半卧位、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等) • 以及心排血量降低(乏力、疲倦、头晕、 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⒉慢性心力衰竭
• • • • 右心衰——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水肿。 胃肠道淤血水肿——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 肝脏淤血水肿——肝大、压痛、黄疸、腹水等。 下垂部位水肿——足、下肢、腰骶部、阴囊、颜 面水肿及胸水等。 •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 • 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临床化裁: 气虚甚者加黄芪至40g, 阳虚寒凝明显者加干姜6g, 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g,仙茅10g; 血压高,口干苦、舌红苔黄等症,加夏枯草 12g,玄参12g,黄芩12g。
⒌脑动脉硬化性麻木症 • 麻木症是现代医学动脉硬化症的一个主要 症状,是中风的前驱临床表现,邢老师认 为必须及早加以预防及治疗。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模板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一场,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二、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急性期(1~14天)Ⅰ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兼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肢体疼痛,或头部刺痛,舌黯淡或紫暗,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治疗:a.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法半夏、天麻、胆南星、丹参、川芎、地龙等)b.静滴:如三七、丹参、银杏叶、灯盏细辛、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血海、合谷。
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2.风火上扰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咳嗽痰多,色黄而粘,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治疗:a.方药:平肝泻火汤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山栀、丹参等);b.静滴:三七、丹参、银杏叶、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太冲、合谷。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齐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内一科 (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2)胸痹(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10)内二科 (16)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1)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26)外科 (31)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32)精癃(前列腺增生) 中医诊疗方案 (35)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38)骨一科 (42)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43)股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50)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58)骨二科 (66)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67)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71)腰腿痛(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75)骨三科 (79)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0)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5)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89)妇产科 (93)崩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 (94)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 (98)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104)内一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内一科)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
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
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常有病中医诊断标准一、感冒的诊断惯例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痛苦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照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辛酸。
c)四时皆有,以冬春天节为常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天,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另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余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平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子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免得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关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时期,饮食以平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增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
注意御寒避暑,实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时期,防备或少去公共场所。
〔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天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天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时期,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此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关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妥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实时转上司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断惯例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病症的病症。
常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照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
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
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
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用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
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
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
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
方用川芎茶调散。
2、风热证:疏风清热。
方用芎芷石膏汤。
3、风湿证:祛风胜湿。
方用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
2、肾虚证:补肾养阴。
方用大补元煎。
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
方用八珍汤。
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
通窍活血汤。
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
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
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
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
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
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
舌红,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