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君子人格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作者:孙婷婷丁成际来源:《理论导刊》2024年第01期摘要: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
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
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关键词:孟子;理想人格;道德人格;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中图分类号:D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1-0095-07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AHSKY2022D010);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研究”(2022jyjxggyj142);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研究”(2021jyxm0071)。
作者简介:孙婷婷(199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丁成际(197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建设与当代社会思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这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青年的期盼。
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样貌关涉其成人过程,而对成人之道的深层次追问便指向人格形象的培育。
人格是个体综合气质的反映,决定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全且独立的人格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
能哉? 只要人们认 ຫໍສະໝຸດ 去做 , ” 都可以成为尧舜一 样 的圣 贤 , 而 揭开 了圣 人 的 神秘 面 纱 , 从 即作 为理
想 人格 典范 的圣 人 同样 是 现实社会 中的一 员 , 现实 的人 与 之并 没有不 可逾 越 的鸿 沟 , 这就 为普通 人成
v1 9 o 0 2 N. . 2
21 4 00
.
孟 子大 丈 夫 理想人 格 的 内涵 及其 精 神 特征
邹 振 卿
( 西北 师范大 学 , 甘肃
摘
兰州
707 ) 300
要 : 为先秦 儒 家的杰 出代表 , 子继承 并发 展 了孔 子 圣人 理 想人 格 思 想 , 出 了大丈 夫 作 孟 提
圣人 的精 神境 界 , 人 皆可 以为 尧 舜 ”5, 圣 人 即“ _ “ J 之于民, 亦类 也 。 这无 疑 是 说 , 舜 等 圣人 的理 ” 尧 想人 格并 不 是 高 不 可 攀 的 , 夫 徐 行 者 , “ 岂人 所 不
作 为儒学 的开创者 , 子首 次提 出 了理想人 格 孔 理 论 , 设 定 了圣人 、 并 君子 、 贤人 、 士 仁 人 、 人 、 志 成 善人、 有恒 者等 不 同层 次 的理 想 人格 典 范 , 中最 其
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理想人格的哲学家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他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与其说是孟子所建构的理想人格模式毋宁说是孟子建构其理想人格体系的基本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贯穿于孟子理想人格理论的各个层次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理念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分析孟子的学说,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以成为社会的楷模。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就能够发挥出人性的善良。
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修身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孟子强调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提倡君子应该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关心家人的幸福与福祉。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君子的基本义务,也是修身的重要方面。
孟子的齐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互助,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齐家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够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孟子强调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益。
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君主的责任与义务,提倡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治国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公正的政府治理,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最后,孟子强调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孟子的君子人格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天人相通的心性与天道观 •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 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 德修养论 •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处世之道 • 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学说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之道(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 “舜,人也;我,亦人也”(8.28)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 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11.7)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14.25)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3)在生死抉择中的舍生取义 • 11.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4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 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4)君子挺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 3.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 直:7.1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权:7.17“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耻:13.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 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 若人有?” • 友:10.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 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 10.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义利观:1.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导语:我眼中的孟子(一)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
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
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二)孟子始终是一个不得志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充满了人性思想的光辉,但是和他的宗师孔子一样,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现实,空谈主义,于当时治国平天下无现实意义的帮助。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哪个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孟子的仁道简直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充满了书生乐观而缺乏变通的意见。
我觉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过是作为一种道德的范本,永远也难以成为治国的主力教条。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尧舜之道、颜子之行”。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他提出了君子有三乐的观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本文旨在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探讨。
君子有三乐,指的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乐趣和满足。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仁义、知足和自得,也是孟子主张的人的修养和品德的体现。
仁义是指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并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知足是指知足常乐的心态,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得与失。
自得是指君子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满足和快乐,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追求往往局限于物质层面和功利主义。
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回归人性的本源,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仁义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只有关爱他人、关心社会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和满足;知足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财富和地位只是外在的衬托,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自得的状态让我们明白,外界的赞誉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自足和快乐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通过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在追求外界的赞誉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
总之,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是我们思考人生的重要参考。
通过仁义、知足和自得,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高尚的品德和追求,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我们将分析孟子对君子三乐的理解和感悟。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简明扼要地介绍孟子的观点和君子三乐的概念。
孟子的名词解释
孟子的名词解释孟子(372年-289年),名轲,字子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学生及继承者之一,被尊称为“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名词解释如下:德:孟子将道德视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他认为德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具有积极的向善、正直、仁爱等属性,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他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包含善、恕、爱、怜等多种意义,是孟子所倡导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义:义在孟子的思想中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指的是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精神。
礼:礼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与规矩,既是一种社会习俗,又是一种道德准则,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正心:正心即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内在道德素养,使内心纯净、正直、善良,与孟子的教育主张相辅相成,强调人应该从内心出发,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见性:见性即指发挥自己的天性和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孟子思想中一种关于知识与行为统一的观点,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和德行的统一。
君子:君子是孟子思想中尊贵的人格理想,他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思想情操、有谋略智慧的人,以仁爱、正直为核心特征,为人民做贡献,服务社会。
王道:王道是孟子思想中的一种理想政治制度,强调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之间的道德关系,统治者应当以仁德为核心,依法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天命:天命是孟子思想中的一种宗教观念,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和命运都受到天命的支配和指引,孟子提倡人应当顺应天命,为天道反对暴政和邪恶。
通过对孟子思想中的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于现代人们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简介及思想
孟子简介及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关于君子的论述
孟子关于君子的论述一、引言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君子的论述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孟子认为,君子是道德修养的典范,是人格完善的象征。
本文将围绕孟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展开讨论,通过深入解析其思想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孟子关于君子的理念。
二、孟子关于君子的论述1.君子的定义孟子认为,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他强调君子的品格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2.君子的道德品质(1)仁:孟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核心品质。
他主张爱人如己,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2)义:义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孟子强调,君子应以道义为先,遵循道德规范,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3)礼:礼是君子的礼仪规范。
孟子认为,君子应遵守礼仪,尊重他人,以礼貌待人。
(4)智:智是君子的智慧体现。
孟子强调,君子应具备辨别是非、明辨事理的能力,以智慧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信:信是君子的诚信品质。
孟子认为,君子应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君子的社会责任孟子认为,君子不仅关注个人修养,还应承担社会责任。
他强调,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民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三、总结通过对孟子关于君子的论述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君子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不仅关注个人修养,还承担着社会责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以孟子关于君子的理念为指导,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责任,为国家民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孟子的人才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小国邹人。 其祖先为鲁国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为庆父之后,庆父是鲁桓 公之子,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在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中家族被迫由鲁迁邹;孟子出生时家族已 趋没落,幼年时只能“赁屋而居”。 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孟母断机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 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齐、宋、滕、鲁。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恢复“稷下学宫”,孟子为客卿。在此吸 收各家所长,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仁政理论。 后因政见不和,孟子返归故里,兴办学校,广收门徒 ,编著 《孟子》 七篇。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 。 “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仁◆义◆礼◆智
在教育人才方面,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即人 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 内心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种良能。他说:“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o)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部加到我身上的,是我本身固有 的,只要保住它,不让它丢失,就能成为圣贤。因此孟子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丢失的本心 (仁义礼智)找回来;因此,他特别反对“自暴自弃”。
孟子生平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把“尊贤”作为 实现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 是“仁政”的标志。他希望国君“贵德而尊士”,让“贤者 在位,能者在职”。(《公孙丑上》) 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养士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他把 能否任用贤才摆到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用贤才,天下 之士都会高兴,还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做到这一点,就能 广泛地招揽人才,给政治带来好处,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尽心 下》)
?孔子、孟子按人格把人分为这几类
孔子、孟子按人格把人分为这几类
2022-5-15摘于搜狐网公众号孔子研究院
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鲁哀公的询问时的一段话,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意思是说,人有五种,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把这五种人了解清楚,治理国家就容易了。
然后鲁哀公分别问什么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分别作了回答。
因为原话比较长,这里就不引用了。
孟子把人格分为六类: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
《孟子·尽心》中有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
这里在圣之上还加了个神。
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当中鬼神的“神”,而是儒家强调的妙不可测的一种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形成了希贤希圣的人格理想追求。
所谓希贤希圣就是从低层次的普通人不断地经过修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到更高层次,直到圣人,达到理想境界。
* 士:指读书人。
孟子解说
1.孟子很注重君子修身,并把修身看作是教一项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其方法则由外制而内敛,由义士,而为君子,而为圣人。
孟子主张性善说,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为出发点,必须存性扩性,保存善端,顺乎自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修身的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所以,修身是平天下的手段和途径。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所以孟子认为,修身的关键在于保存和扩充一个人本性所有的善端,而不致使它为外物引诱而丧失掉。
由此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性”修身方法:一是不为外界物欲引诱而“放其心”,二是进行内心的修炼,即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认为,人心本有善端的丧失,全在于外界物欲的引诱,所以存心养性首先从减少物欲,节制欲望开始,但寡欲并不等于禁欲或绝欲,意在合理节制欲望,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合理的正当的物质欲望,孟子从来都是予以肯定,并认为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养成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
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另一个方法呢,是寡欲。
清心寡欲,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孟子既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的表现却有不善的一面,他期以人们保存固有的善心,不至沦於禽兽、小人;进而发扬善心,成為君子、大丈夫。
所以他的教育内涵,着重存养省察,以维善心。
养心是主体自身自我修养,反省内求的过程。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孟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他坚定地坚持了孔子的核心理念,并扩展和丰富了其中的内涵。
下面将从孟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孟子思想的主要特点1.“天性善”:孟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一切恶行都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人的本质。
他引用了孔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并将其发扬光大,强调人性善良的重要性。
2.“性与教”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具备一种自然的道德感知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要善于引导和教育人的本性,培养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君子”理想:孟子提出了“君子”理想,他将君子视为人格的高度完善者。
君子具备高尚的德行和道德素质,他们追求仁义道德,奉行仁爱和正义的原则,并以此来修养自身,推动社会进步。
4.“仁爱”: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也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他强调仁爱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温柔和善意对待别人,并努力解决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1.发扬孔子道德思想:孟子从孔子的思想基础出发,发扬了孔子对仁爱、孝敬等道德的重视。
他强调了人性善良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性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之心,只需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
2.强调政治责任:孟子不仅关注个人修养,还强调了政治责任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责任不只是个体的修养,也要积极地改造社会,使社会和谐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仁爱之德,以善政治国,让百姓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3.注重实践:孟子非常注重道德实践,他认为仁爱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仁爱。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孟子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修身。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君子。
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只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就能将这种善良本性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其次,孟子注重齐家。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养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他强调家庭的和睦和亲情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
他提倡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这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孟子的齐家思想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后,孟子关注治国。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核心,关心民众的福祉,推行仁政。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政治使命,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武力和暴力来统治。
最后,孟子追求天下大同。
他认为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和平相处,共同追求人类共同的福祉。
他主张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待,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孟子的天下大同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共处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来说,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君主仁政和世界和平。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孟子的思想,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孟子君子人格表现
孟子君子人格表现
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来展现出来。
以下是孟子认为君子人格应该表现出的几个重要特征:
1. 仁爱:君子应该具备慈爱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并尽力帮助他人。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2. 义气:君子应该有忠诚和义务感,对朋友、家人和社会有责任感。
他们应该尽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不违背道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承诺。
3. 谦逊:君子应该谦虚谨慎,不自负和傲慢。
他们应该虚心学习,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乐于接受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4. 诚实:君子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和欺骗他人。
他们应该坦诚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承担责任。
5. 孝顺:君子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关心家庭和亲人。
他们应该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尊重长辈并关心后代。
6. 公正:君子应该公正无私,不偏袒和偏爱任何一方。
他们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根据道义和正义的原则行事。
总之,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展现出这些品质。
他们应该以仁爱、义气、谦逊、诚实、孝顺和公正为准则,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孟子》的“君子人格”理念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孟子,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深入探究并践行《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利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一、《孟子》“君子人格”的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有“亚圣”之称。
孟子对于“君子人格”,做出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①(一)“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根本准则,是君子的理想人格。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孟子》一书中,“仁”字出现157次,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义”字出现108次。
孟子常将仁与义并举。
《孟子·尽心上》中:“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可见,孟子认为君子必须“居仁由义”,心存仁义、践行仁义,以仁为心灵归宿,以义为做事原则,内外兼修。
孟子反复强调仁义:“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孟子·尽心上》),推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说话、做事不能遵守仁义者,是自暴自弃之人。
(二)“君子人格”的特质1、舍生取义孟子将仁义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当仁义与生收稿日期:2017-12-12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原典儒学"君子人格"理念对构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效用途径》(SK2017A0965),2016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社科一般课题《原典儒学"君子人格"理念对构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效用途径》(2016SK15)。
君子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君子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孟子的智者,他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格魅力闻
名于世。
孟子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所击倒,而是通过自我努力,成为了一个引领社会进步的伟大人物。
孟子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对学习的热情,在他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向
各个名师学习。
他曾多次远行寻求真理,并与众多学者辩论,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
尽管孟子生活贫困,但他以自己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超越了身世的限制。
孟子的为人深受他人的尊敬,因为他始终坚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仁爱之心。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去追求真善美,只要他们愿意付出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行鼓励和影响着人们,使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一次,孟子听说一座大城市正面临着灾难,人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
立即前往,并尽力帮助那些沮丧的人们恢复信心与勇气。
他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教导他们如何通过团结协作来解决问题。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孟子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君子自强不息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
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努力奋斗的态度,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故事中获得启示。
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用智慧和善良影响身边的人,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
孟子为国为民的故事
孟子为国为民的故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主张强调了人的天性善良,提倡君子道德,以及为国为民的责任。
据记载,孟子曾受到国君的邀请,在齐国担任过重要职务。
孟子以其渊博的学问和高尚的人品,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智慧和帮助。
孟子一直坚信,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和君子,他应该肩负起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责任。
他认为君主和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人民享受到和平与幸福。
孟子非常关注人民的生计与福利。
据说有一次,孟子经过一个村庄,看到农民们在苦苦劳作,但仍过着贫苦的生活。
他深感人民生活的困难,于是决定离开宫廷,亲自下乡开设学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农民。
他教育农民关于种植、养殖和生活技巧的知识,指导他们使用更高效的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收成和牲畜的养殖。
这些知识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改善了,而且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还关注教育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和成为君子的潜力。
他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注重培养人的爱心、正义感、孝道和责任感,以建立一个和谐、富裕且有道德风尚的社会。
通过孟子的努力和影响,社会风气得到了积极的改变,人民的福祉逐渐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也得到了树立。
总之,孟子作为一位为国为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对中国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阅读理解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阅读理解【原创版】目录1.孟子的名言:“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2.君子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心态和思想境界3.君子的存心:仁、义、礼、智、信4.君子的行为准则:忠诚、坚定、明智、勇敢、公正5.成为君子的道路:学习和实践正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与常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是儒家学说中一种理想的人格标准。
那么,君子是如何异于常人的呢?答案就在于他们的存心。
君子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君子心中所存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
仁是关爱他人,义是公正,礼是谦让,智是明智,信是诚信。
这五种美德是君子为人处事的准则,也是他们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为君子心中存有这五种美德,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风度和气度。
那么,君子的具体行为准则又是什么呢?君子要求自己忠诚、坚定、明智、勇敢、公正。
忠诚,是指对家庭、国家、君主的忠诚;坚定,是指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的信念;明智,是指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能力;勇敢,是指面对敌人、困难勇敢向前的勇气;公正,是指在处理事务时公平公正的态度。
这些行为准则,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他们不断追求进步的目标。
成为君子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学习,是指学习儒家经典、礼仪,了解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内涵;实践,是指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君子的风范。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步成为具有君子风范的人。
总之,孟子的名言“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告诉我们,君子与常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君子的存心是仁、义、礼、智、信,行为准则是忠诚、坚定、明智、勇敢、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直:7.1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权:7.17“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耻:13.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 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 若人有?” • 友:10.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 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 10.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义利观:1.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之道(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 “舜,人也;我,亦人也”(8.28)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 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11.7)
•四端说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3)在生死抉择中的舍生取义 • 11.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4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 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4)君子挺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 3.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课堂小结
孟 子 的 君 子 人 格
– 君子之道 (性善论) •居仁由义 – 君子之德 (处世之道) •大丈夫精神
•以仁事亲(孝悌)
•由仁义行(礼、勇、 善、过……)
•忧患担当 •藐视权贵 •舍生取义 •浩然正气
– 君子之修 (修养方法)
•行先王之道 •存心养性 •反存诸己 •集义养气
总结:
•
孟子的人生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14.25)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3.4)
君子之德(处世之道)
(一)居仁由义:
• 7.1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13.3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 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 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人之初,性本善
文化经典复习专题之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个令朱元璋非常痛恨的人物 •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 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 • 洪武二十七年,颁发《孟子节文》 删节八十五条,要求课试不能够从 中命题,科举取士也不能有其中的 内容。
• 孟子的个性气质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 • • •
(1)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2.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2.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6.9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 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2)对权贵的藐视 • 2.8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10.9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天人相通的心性与天道观 •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 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 德修养论 •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处世之道 • 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学说
三、君子之修
• (一)行先王之道。 • 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 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 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也。” • 7.2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 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 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 12.2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 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 桀之言,行桀之行,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13.9“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 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 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
11.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 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
• (二)存心养性
• 3.6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 11.8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14.35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 11.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 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三)反求诸己
•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7.4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四)集义养气
• 3.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也。
(1)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 的行为表现。 (2)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 答:(1)“自暴者”指诋毁礼义; “自弃者”指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 (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 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 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 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 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 (2)由仁义行
• 8.1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 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8.5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 礼、勇、善、过、诚、 • 直、权、耻、友、义利观
• 礼:10.7“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 是路,出入是门也。” • 勇:2.3“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 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 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 不好勇也。” • 善:3.8“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 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过:6.8“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 • 诚:7.1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 者也。”
• (1)以仁事亲(孝悌)
•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7.11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 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7.27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 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 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