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育种课件
第11章抗病育种ppt课件
![第11章抗病育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8ebd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f.png)
对于某些生理小种高度抵抗,对另一些生理小种高度 感染。即同一寄主品种对同一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具有 “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水平抗性(田间抗性,非特异性抗性,非专化性抗性):
对不同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反应或特异反应,对各种生 理小种的反应大体在一个水平上波动。 ❖有些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和多抗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③连锁与互作
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4个抗病基因的连锁情形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2)多基因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如小麦 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 (3)细胞质遗传
作物的有些抗病性可能与细胞质有关。玉米 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cms-T)易感小斑病菌T小 种,正常细胞质或其它不育细胞质抗小斑病菌。 ❖抗病毒性一般为隐性。抗病毒育种难度大。
➢ 在寄主—寄生物系统中,任何一方的上述基 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对应基因的存在下,才 能被鉴别出来。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病原菌 基因型 甲
小种 r1r1r2r2
0 A1A1A2A2 感病
寄主品种及其基因型
乙
丙
丁
R1R1r2r2 r1r1R2R2 R1R1R2R2 抗病 抗病 抗病
1
a1a1A2A2 感病
感病
抗病
抗病
2
A1A1a2a2 感病
抗病
感病
抗病
3
a1a1a2a2 感病
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5386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2.png)
❖ 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出发,认为防治病虫 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使其危 害程度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即经济允许水 平(经济阈值)。根据经济允许水平确定防治指 标,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 则要及时防治。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 首先要调查作物病虫害种类,确定主要防治对象和 重要天敌类群;
❖ 缺点:生物防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不能 完全代替其他防治方法,必须与其他防治方 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生物防治的方法
❖ (一)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2.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一、从农业生态学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原(害虫)、天敌三 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二、从安全的观念出发,认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关系密 切,要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又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协调选用一种或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 三、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病虫害的 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要从病虫害、植物、天 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 药,特别要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 药,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利用 天敌,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小结
❖ 植物保护的工作方针 ❖ 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的概念 ❖ 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的原则
植物检疫
❖ 植物检疫的由来; ❖ 植物检疫定义; ❖ 植物检疫的法规体系; ❖ 介绍植物检疫和检验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 介绍重要的检疫性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特征及
主要的检测方法。
植物检疫的由来
❖ 检疫”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四十天的意思, 最初用在对人的带病防疫上。早在14世纪时,意大 利的威尼斯城曾规定:凡外来入境人员必须在入境 港口等地隔离四十天,经观察证明未带有当时流行 的危险性传染病(如肺鼠疫、霍乱、虐疾)等后才允 许登陆入境。用于植物检疫比较晚,我国从1927年 开始搞植物检疫,1930年开始立法,1951年基本 走上正规,随着人类对植物病虫草害认识的提高和 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发展,检疫的概念日趋全面完 善。
《抗病虫育种》课件
![《抗病虫育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9a3e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3.png)
抗病虫育种的挑战和限制因素
抗病虫育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因素:
1 病虫害的多样性
不同病虫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生物学机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抗性基因对抗多病虫害有 一定难度。
2 遗传进展的限制
有些作物的基因组解析和遗传研究进展较慢,限制了抗病虫育种的开展。
3 转基因技术的争议
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育种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未来,我们将继 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抗病虫育种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效益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可持续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抗病虫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病虫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选择具有抗性的亲本进行杂交,传递抗性基因到后代。常用的方法包括遗传育种、分 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
选择亲本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和作物的需求, 选择具有抗性的亲本进行杂交。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和筛 选携带抗性基因的植株。
田间试验
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作物的抗性表 现,选择优良品种。
抗病虫育种的应用和案例分析
抗病虫育种已经在各个作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水稻颗粒副产物抗虫基因的引入,显著减少农药 使用,提高水稻产量。
1
玉米抗虫品种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导入玉米,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及挑战。通过抗病虫育种,我们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 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重要性
抵御病虫害是保护农作物的关键。抗病虫育种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增加作物的抗性,减少 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抗逆育种幻灯片演示稿
![抗逆育种幻灯片演示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0162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7.png)
• 2.植物品种的抗虫机制,分为形态学、 解剖学和生物化学抗性三方面
– (1)形态抗性
• 指植株的形态、颜色等外部特征不利于害虫的取 食.栖居和产卵。
– (2)解剖学抗性
• 是植株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害虫的取食、侵入。
– (3)化学抗性
• 植物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害虫的栖居、产卵 和取食。
三、抗虫性的遗传
• 植物的抗病机制
– 1,植物固有的抗菌物质
• (1)酚类化合物 • (2)木质素
– ①木质素可以增强寄主细胞壁抗真菌穿透的结构强度 – ②病原菌不分泌分解木质素的酶类 – ③由于木质素可以增强植物细胞的木质化程度,从而
可限制真菌毒性酶和毒素向寄主细胞扩散 – ④形成木质素的低分子质量酚类前体物质,可以钝化
抗性的表现形式
垂直抗病性
往往是过敏性坏死型,反应表现明显,易于识别。
水平抗病性
过敏性坏死以外的多种抗性,表现不突出,大多 为中度水平。
抗性的作用
垂直抗病性
使病原菌无法寄生或发展。
水平抗病性
减缓病害发展速度,推迟发病高峰来临的时间。
抗性的遗传
垂直抗病性
单基因或少数基因决定质量遗传。
水平抗病性
受微效多基因决定的数量遗传。
耐害性 一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然能够正 常生长发育,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表现 出一定的再生或补偿能力,不至于大幅 度减产。
• 抗虫机制
– ①拒虫性
• 植物的化学或形态特使害虫不能取食、产卵或栖息
– ②抗虫性
• 植物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不利于取食害虫的存活、生长发 育及繁殖,使害虫饥饿、慢性中毒或死亡
• 4.细胞质抗性
–其特点是抗、感亲本杂交时,正反交所得的结果不 同,抗性表现母性遗传。杂交后代自交或回交,均 不发生抗性分离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74822f4a7302768e9939a0.png)
寄主
病害 病原菌 气候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1、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寄主植物与有害 生物(病原菌和害虫)大多是遗传上具有 多样性的异质群体。 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抗病性 或抗虫性, 以适应寄生物这一不利的外界条 件;而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或 致害性,以繁衍其种族,从而形成大体上势均 力敌的动态平衡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lnn 感 感 9 12 1
二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1、 致病性 包括毒性(或毒力virulence) 侵袭力(aggressivenese) 毒性指的是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 因而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 性状,因某种毒性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 性,所以又称为专化性致病性(specific pathogenecity)
概念理解: 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观点,即能把病原菌的 数量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阈值以下。即是相 对抗病而不是绝对抗病。 抗病品种并不是不需要防治,而是易于达 到有效、经济、安全、稳定的总体效果。
作物的抗虫性:指寄生植物所具有的能抵 御或减轻某些害虫的侵袭或危害能力。即 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其 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 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如潜育期和 产孢能力等),是一种数量性状,它没有专化性, 即不因品种而异,故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nonspecific pathogenecity)。
2、 生理(毒性)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 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 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 种(physiological race),也称毒性小种
抗病育种PPT课件
![抗病育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e0be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5.png)
生理小种不是遗传单位,只是特定基因 的表现型。
生理小种从形态上很难区别,一般是用 一套抗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或叫甄别 品种)来区别。
一个生理小种的消长,取决于感染这一 小种的品种,即所谓“哺育品种”在生 产上的消长情况。
(二)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一种遗传属性,也可经常发 生变异,变异的途径有:有性杂交、无性重组 (如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突变和适应。变异 会产生新的致病类型,适应是病原物与寄主协 同发展的结果。
(一)抗病性的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寄主对病原物及其有毒产物
的抵抗性,不感受性或少感受性。
从广义上讲,某一作物不感染或不发生某一病 害,或虽然发生但程度相对较轻,或产量损失 较小,都可以叫做抗病。从狭义上讲,只有当 作物遭到病害侵袭后,能够产生抗扩展、抗侵 入、或抗再侵染作用的才能叫做抗病。植物的 抗病性可以划分为以下等级:
(3)连锁 在对高级寄生生物的抗病性中,由 于抗性基因较多,连锁现象比较常见,如亚麻 抗锈病基因N和P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其遗传 距离大约为26个交换单位。
2.水平抗病性的遗传 水平抗病性属数量性状 遗传。
在兼性寄生物所致的病害中,抗性遗传多以微 效基因遗传为主。
3.细胞质遗传
第三节 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4)结构蛋白,这种蛋白质在凝胶和侵填体的形成过程 以及并置到细胞壁上的物质的结合过程中也可能是相 当重要的。与结构蛋白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和与 碳水化合物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相比,对酸解有 很好的抵抗作用。
(5)木质素(lignin)和酚酸化合物,木质素是一种主要由 羟基肉桂酸醇游离基团的凝聚作用所形成的酚类聚合 物。木质素和肉桂酸引起了可以抵御疾病的细胞壁变 态。如抗病品种局部损伤和其周围以及在线虫旁边形 成的坏死细胞刺激了细胞壁的木质化作用,而感病品 种则没有这种功能。
植物病害的防治【共38张PPT】
![植物病害的防治【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7a84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d.png)
抗病性的签定是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
(4、二相)辅生相物成防,就取治长措地补施短及。封其应用锁和消灭;或尽量减少或稀释病原物接种体
的数量以使其不能成功侵染。 选育抗病良种的方法除一般常规育种外,辐射育种、化学诱变、单倍体育种及遗传工程的研究,也为选育更多的抗病虫品种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方法有: 禁止调运、就地销毁、消毒处理、限制使用地点等。 防止新侵染性病害进入无病区,或一旦进入,即就地封锁和消灭;
• ② 危害严重, 防治困难的病、虫、杂草; • ③ 可借助人为活动传播的病、虫及杂草。即可以
随同种实、接穗、包装物等运往各地, 适应性强的病、 虫、杂草。
• 同时, 必须根据寄主范围和传播方式确定应该接受 检疫的种苗、接穗及其他植物产品的种类和部位。
•
检疫对象名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根据实际情
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或补充。
以阻止或降低病原物的对病株进行治疗,阻止病害的进一步扩展,或使其康复。
(一)表皮损伤的治疗
(1)杜绝和铲除(exclusion and eradication)
y • (2)免疫与抗病( 3、协调措施,减少矛盾。
(4) 其他措施
and
resistance)
• 选育和栽培免疫或抗病的植物种、品种或品系i或增 强树木的活力和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剂的生产、运输、贮存又要求较严格的条件,其防
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现在还主要用作辅助防治措
施。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 1、竞争 • 指益菌和病原物在养分及空间上的竞争。由于益
菌的优先占领,使病原物得不到立足的空间和营养 源。如放射野杆菌菌株84的防治机理。
• 2、抗生物质 • 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它们的新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a1ad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a.png)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植物的抗病性ppt课件
![植物的抗病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be7a91d1f34693daef3e89.png)
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 一:水分平衡失调 • 作物染病后,首先表现为水平衡失调,许多作物
的病害常常以萎蔫或猝倒为特征,水分平衡失调 的原因有1:有些病原微生物破坏根部,使植物吸 水能力下降 2:维管束被堵塞,水分向上运输中 断,有些是细菌或真菌本身堵塞茎部,有些是微 生物或作物产生胶质或黏液沉积在导管,有些是 导管形成胼胝体而使导管不通 3:蒸腾加强,因 为病原微生物破坏作物的结构,透性加大,散失 水分就快。
二:促进组织坏死
有些病原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在死细 胞里不能生存。抗病品种细胞与这类病原菌接触 后,会形成广谱的防御以抵抗病原体侵入。一个 普通的防御是过敏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夺去受侵染附近细胞的养料,使病 原体得不到合适的环境而死亡。病害就被局限于 某个范围而不能发展。因此,组织坏死是一个保 护性反应。除此之外,在过敏响应之前,在受侵 染细胞附近,时常产生活性氧,包括O-2•,H2O2 和·OH。质膜上的依赖NADPH氧化酶会产生O-2•, 然后转变为·OH和 H2O2,·OH基是最强的氧化剂, 能启动一些有机分子自由基链反应,导致脂类过 氧作用,酶钝化和核酸降解。因此,活性氧作为 过敏反应一部分使细胞死亡或直接杀死病原体。
• 部分小麦出现萎蔫 部分油菜出现萎蔫
四:生长的改变
• 某些病害症状(如形成肿瘤、偏上生长、生长速 率猛增等)与植物激素含量增多有关。组织在染 病过程中,同时大量形成各种植物激素,其中以 吲哚乙酸是最突出。试验证明,锈病能提高小麦 植株吲哚乙酸含量,而小麦的抗锈特性与组织中 较高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有关,这种酶能氧化 分解吲哚乙酸,所以,这种酶活性高,就能使染 病组织的吲哚乙酸水平下降。有些病害的病征是 赤霉素代谢异常所致,例如,小麦丛矮病是由于 病毒侵染使小麦植株赤霉素含量下降,植株矮化, 喷施赤霉素即可得到改善。水稻恶苗病就是由于 感染赤霉菌,使植株徒长。
作物抗病育种
![作物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4a760b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6.png)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 二、选育抗病虫病性的丧失 组成病菌群体的各 个小种的种类及其比例,称为小种组成。其中数量比例最大的一 个或二、三个,称为优势小种。其它称为次要小种。
小种组成主要决定于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对于高级寄生菌来说 尤其如此。某个小种要能上升为优势小种,必须有最适于它寄生繁 殖的品种大量种植,这种品种称为该小种的“哺育品种”。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每当一个新的抗病品种大量推广后,病 菌方面就有相应的新小种产生和流行,并 导致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从上可知, 抗病品种只能是相对的,它只能抗某些病 害的某些生理小种,一旦生理小种发生变 化,它的抗性也随之丧失,因而抗病育种 工作也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不断选育出 新的抗病品种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品种 的抗病性。
离体鉴定是室内鉴定的一种,用植株的部分枝条、叶片、分蘖 和幼穗等进行离体培养并人工接种,可鉴定那些在组织和细胞水 平表现出抗病性的病害。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2.抗虫性的室内鉴定 有一些害虫在田间不一定年年 能达到或保持最适的密度,而且同种昆虫的不同生物型 在田间分布没有规律,难以使不同昆虫个体在龄期和其 他生物学特性方面达到一致,为了使鉴定工作更准确, 除进行田间鉴定外,必须进行室内鉴定。
▪ 作物抗病虫育种与高产、优质育种相比有着明显的 特点,它不仅与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而且与 寄生物或有害生物(病原菌或害虫)的遗传,作物与 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对环境的敏感性等 有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或抗虫性,与植物的其他 性状不同,其表现型如抗病虫、感病虫或其他中间 类型,并不只是决定于植物本身的基因型,还会受 到相应寄生物基因型的影响,是寄主和寄生物双方 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植物抗病性PPT课件
![植物抗病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6f0a447375a417866f8fc6.png)
避病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 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 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
的现象。
耐病
病原物侵染后,植物 虽然表现明显或严重 的症状,但仍然可以 获得较高的产量。
诱导抗病性
6
垂直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 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称 为小种专化抗性,这种抗性往往由个别 主效基因 (major gene)和寡基因 (oligogene)控制,一般呈质量性状。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细胞壁加 固和修复
乳突
化学抗性
过敏性反应 植物保卫素 水解酶 病程相关蛋白 9
Examples of resistance
factors:Stomata pore
中国柑橘
葡萄柚
10
木质化作用 Lignification 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 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
18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
合物有关
COOH
O H OH
儿茶酚
OH OH
慢锈性
堆或病斑较小,产孢量较低,
慢粉性
而且无论在植株个体上还是在
慢瘟性
作物群体中,病害发展速率较 慢,最终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8
抗病机制
被动抗性
固有抗性 组成抗性
主动抗性 诱导抗性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角质层 蜡质层 气孔的结 构、数量 和开闭习 性
化学抗性
抗菌化合物 酚类物质、 皂角苷、不 饱和内酯、 有机硫化合 物等等
thickened ce(lhl wtatllp://www.mpiz-koeln.mpg.de/~c1e6 mic
抗性育种PPT课件
![抗性育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40bcf1a0116c175e0e4813.png)
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放置寄生着周氏啮小蜂的蚕蛹以防治美国白蛾
22
二、抗逆性测定方法
1、抗旱、寒、盐碱能力的测定
(1)田间直接测定 将待测材料直接播种或定植于苗圃或造林地,利用冬季低 温、干旱地区少雨、盐碱地或人工造成干旱和盐碱胁迫, 测定与抗冻、抗旱、抗盐碱有关的形态或生理生化指标。
水分胁迫
Water stress
干旱
(drought)
湿害、渍害 (water logging)
矿物质胁迫
Mineral stress
盐碱(Salinity)
铝害(Aluminium) 缺铁(Fe Deficiency),等5
一、树木对胁迫的反应及其抗逆性机制
(一)非生物胁迫
6
1.对干旱的适应性
9
林 木 抗 逆 性 育 种
1
主要内容
1、树木对胁迫的反应及其抗逆性机制 2、抗逆性测定方法 3、林木抗逆育种途径和策略
2
思考题
1.抗寒性测定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是什么?抗寒锻 炼与抗寒测定应注意难些问题? 2.林木抗病育种的主要途径和采取的育种策略有 哪些?
3
基本概念
逆境: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或称胁迫。
(4) 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在盐胁迫条件下,细胞质膜首先 受到盐离子胁迫影响而产生胁变,导致质膜受伤。盐分条 件下,植物膜系统的变化有两个阶段:首先是盐分对膜系 统的破坏;然后是植物对膜系统的修复。
17
(二)、生物胁迫
1.病害及抗病
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 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性与能力,这在病理学 上称之为抗病性,它除了受遗传性制约外,还受环境和病原 物的致病性的影响,因此是一个综合性状的总称。
植物抗病育种
![植物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74748c4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4.png)
植物抗病育种一.名词解释●多系品种P204●轮回亲本P81●非轮回亲本P81●毒粒P189●生理小种P190生理小种:—种病原菌中,分化出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类型,按病原菌致病性划分出的类型称生理小种。
●聚合品种(库)聚合杂交:通过一系列杂交将几个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于一起;●杂种优势P146●侵袭力P189●回交、选择育种(库)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采用一次或多次回交的育种方法,称为回交育种选择育种是利用作物品种的自然变异,通过选择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主(微)效基因抗病性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水平、垂直抗性P192二.判断题三.简答题1.抗病育种的一般原则以及目的2.抗病性机制答:①避病,感病品种因某些原因没有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而未发病。
(1分)②抗侵入,寄主凭借原有的和诱发的障碍阻止病原菌的侵入或侵入后建立寄主关系。
(2分)③抗扩展,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遇到寄主的抑制而难以扩展。
(1分)④耐病,当寄主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的症状,但受害程度较轻。
(1分)3.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4.垂直抗病性丧失的原因答:一个垂直抗性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1)生理小种发生改变(2)植物的垂直抗病性丧失。
解决对策:(1)培育多系品种(2)培育水平抗性品种(3)培育永久抗性品种(4)品种的合理布局5.系谱法:杂种后代处理6.轮回选择步骤7.抗病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8.抗病育种引种(1)根据生态条件相近和气候相似的理论进行引种,掌握引种规律(2分)(2 加强对引种材料的检疫(3)加强对引种材料选择、鉴定(4)坚持引种试验9.抗病(虫)育种特点及作用四.简述题1.抗病性鉴定方法大豆:疫霉病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答:A.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种质资源(即抗源)类型
• (四)抗病中间材料 已有的种质资源经加工和创 新后所得到了可直接用于育种的抗病新物种、 新类型。抗病中间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 途径:
• “基因对基因”规律的发现又促进人们研究合理 进行抗病育种的策略,深入研究抗病性的机制。 利用远缘杂交和诱变育种技术开拓了大量新抗源, 扩大了抗病育种的范围。自7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把解决植物抗病性问题列 为主要目标之一。
• 抗病育种的历史证明,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防 治农作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种质资源(即抗源)类型
• (一)地方品种 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 各地的原始地方品种积累了丰富的抗病性。
• (二)改良品种 国内育成的改良品种和由国外引进的 改良品种综合性状好,多具有抗病效能高的主效抗病 基因,又易于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转移抗病基因, 因而是当前利用最多的抗源。
• 4.有些病害因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小,难以育成抗病品种。 • 5.植物抗病性多与不良农艺性状连锁,抗病材料往往产量较低,
农艺性状较差,农家品种和远缘材料这一矛盾尤其突出 。
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抗病育种的目标
• 抗病育种目标必须兼顾品种的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 性三个方面。有时对品种的品质、抗逆性,植物学性 状等还会有特殊要求,也需要包括在育种目标中。
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鉴定
• 抗病性鉴定是植物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在病害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 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型和 评定抗病性程度。抗病性鉴定主要用于抗原 筛选、杂交后代选择和高代品系、品种的比 较评定。
• 1.种内杂交 • 2.远缘杂交 • 3.诱发变异
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搜集
• 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N,T.Vavilov)在对植 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并认为在作物的 原产地,存在大量有价值的变异。菇可夫斯 基进一步提出在植物与病原物的共同起源中 心存在丰富的抗病类型。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抗病育种的进展和问题
• 另一方面,植物抗病育种工作还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 问题:
• 1.长期以来,主要农作物病害的抗病育种,主要使 用了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过敏性坏死反应类型), 由于 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现 象愈益突出,大大缩短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搜集
• 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各省区也先后设 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长期种子库,有计划进行作 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
• 世界著名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中心还有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VIR)、美 国农业部国家种子储藏研究室(NSSL)、美国农业部植物遗传和种质 资源研究所、意大利农业研究所种质研究室、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斯拉夫玉米研究所、国际半干旱 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日本农林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印 度农业研究所等。另外,设在罗马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1BPGR) 还组织了国际基因库网络。
1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搜集
• 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的项目很多, 诸如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抗逆性、抗病、抗虫性, 品质性状,生理和遗传特性等等。抗病性鉴定和抗源筛选一直 受到普遍重视。 一个完整抗源筛选、鉴定和研究过程应包括如下内容: 1.抗病材料的鉴定和筛选 2.抗病性性质研究 3.遗传学研究
• 2.随着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和农田生态条件的变 化,新病害不断出现,许多次要病害也渐趋严重,甚 至演变成主要的病害问题。
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抗病育种的进展和问题
• 3.需要尽快改变抗源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的局面。抗病育种过 程中往往偏重使用少数优良抗源,在生产中因集约化经营和机 械化作业等原因又偏向大面积推广‘少数优良抗病丰产品种, 结果造成了抗源和品种单一化(遗传种质单一化)。抗源单一化 有利于毒性小种的迅速繁衍,加速了品种抗病性变异,往往导 致病害大流行。
• (一)育成品种的主攻目标和兼抗范围 • (二)对所利用的抗病性类型要有明确的选择 • (三)合理确定抗病性程度 • (四)防止降低亲本品种原有的背景抗病性和削弱亲本群
体的遗传基础
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种质资源
• 抗病种质资源,即抗源,是植物抗病育种的原 始材料。系统地搜集、保存、评价和研究抗源 是抗病育种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在育种目 标确定之后,育种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育种材料 的目标性状及其遗传特性,因而选择适宜的抗 源至关重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植物抗病育种概述
植物抗病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与一般 植物育种相同,但在抗病性的鉴定和转 导方面有所侧重。
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抗病育种的进展和问题
• 人类利用植物抗病性防治病虫害的历史非常久远, 在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和抗病性的遗传性质 被确认以后,现代抗病育种工作才逐渐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