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该校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断,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设立在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占地94万平方米。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

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走向正规化办学道路。

1948年至1949年间,原长白师范学院、沈阳东北大学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7月,校址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高等师范院校。

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校名变更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

自此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首任校长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著名教育家成仿吾、丁浩川、张如心等也先后承担学校主要领导职位。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晓慧教授、校长为刘益春教授。

200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后,学科综合实力有了卓越提升。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宣传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宣传
网络工程
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 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实施、 维护等方面的能力。
软件工程
培养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 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 方面的能力。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能力。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 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工程中心,为学 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促进产学研 一体化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 化进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 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机 会。
实践项目
校企合作项目
实践内容
软件学院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 案,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就业与深造
就业情况
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 在95%以上,多数毕业生就职于 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
深造情况
学院毕业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选择在国 内顶尖高校或国外知名学府继续 深造。
竞赛名称
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竞赛名称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荣誉
软件学院学生在该竞赛中多次获得金奖、 银奖和铜奖,展示了学院在算法设计和编 程能力培养方面的实力。
荣誉
软件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 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光。

冶金院校的前世今生(原14所冶金工业部院校的变迁)

冶金院校的前世今生(原14所冶金工业部院校的变迁)

冶金工业部,是国务院曾经的组成部门之一。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冶金工业部被撤销。

前冶金部共有14所院校,其中3所划入教育部【北京科技大学(211工程)、东北大学(985、211工程);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另外11所归省市直属管理。

冶金部属院校原来校名多带“钢铁”“冶金”字样,后来多数以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命名。

一、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学校所在地:辽宁沈阳、河北秦皇岛】东北大学前身为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的高校。

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为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著名“东北大学”。

1998年东北大学及秦皇岛分校划入教育部直属。

学校建有有18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

二、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学校所在地:北京】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年由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六所著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而成,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

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988年,学校定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我们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东北大学的校史吧!我记得在2001年时,我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这里。

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可现在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教授等。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真的数不胜数,就像钱学森、周光召、李永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北大学还被列入了中国“ 211”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我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是一所由沈阳机电学院和沈阳黄金学院组合而成的。

在1960年更名为东北大学,并迁到沈阳。

2000年,在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校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东北大学,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要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最好是去国外留学。

因为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你们说,我说的对吗?”他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心潮澎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当然也要从好的中学出发,没有一个好的中学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呢?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排队进班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进班级都不用排队了,因为我们有先进的通讯技术了。

而且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有一个计算器,只要你拿起它,摁一下“开始”键,所有的门窗都会打开。

想什么时候进班就什么时候进班,非常方便。

不但如此,现在每一节课结束,学生都可以去按自己的座位。

这样一来,教室里不会留下一片纸屑,更不会有地方让你擦嘴了。

看,我们的学校环境多么优美,比以前进步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会接纳你们的。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问题,因为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现在就让我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天地精华东北大学的荣辱史同济大学机械能源学院任雁1352072 内容摘要:1 序言校徽校徽颜色校训校风校歌2 东北大学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名称变更,创刊东北大学著名校长,校内人士3 东北大学历史回眸东北大学历史上的两个“特殊”时期东北大学知名校友二三事4 东北大学现况5 总结6 注解一、序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当这首歌想起的时候,一个特定的历史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一群求学的大学生,一群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从东北自己的家园,向大西北、大西南流浪。

穿过历史的风烟,当一个全新的国家建立以后,同样是这片沃野,风采完全不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玉树银花,松江雾凇”,把北方的冬季渲染的冰清玉洁,玲珑剔透。

千里沃野,一马平川,正是这片黑土地上的绝美风采。

东北以他的博大、厚重正走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而今我在东方明珠的同济大学上学,且选择了《同济大学史》,美丽的校园,悠远的历史,让我对同济充满了向往,在了解同济大学历史的时候,作为东北——白山黑水来的孩子,我也想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的一所大学——东北大学,她在建校以来的变迁兴盛。

那就先说说她的底蕴:1、东北大学的校徽:白山黑水是学校校标的主题。

校标的原设计是中国国徽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

现在的校标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2、东北大学校徽颜色:东北大学采用蓝色作为标准色。

蓝色代表理智和科技感。

3、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4、东北大学校风:“献身、求实、团结、创新”5、东北大学校歌:词刘半农曲赵元任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东北大学宣传》课件

《东北大学宣传》课件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举措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和就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
06
开展公益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支教、扶贫、环保等, 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提高学校的公益形象。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07
未来发展
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未来发展规划: 明确学校的发展 方向和目标,制 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推动学校的 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意义:产 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学校 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和影响力提升举措
01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如科技研发、 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以满足社会需求。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科研实力:东北大学在科研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教学质量:东北大学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学科建设: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 科研实力: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研平台:拥有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师资力量:拥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学者,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介绍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二O一一年五月本专业历史与发展历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1882年爱迪生建立商业化电厂和直流电力网能发660kw电力,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

1880年前后英国费朗蒂改进了改进了交流发电机,并力主采用交流输电。

1882年法国人高兰德和英国人约翰。

吉布斯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实用变压器,使得交流输电,变压变得得心应手,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发电发电功率1000kw,电压2500v升压后10kv传输,最后用户供电电压为100v,交流和直流输电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交流输电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气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

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

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

历史趣谈:民国军阀如何办教育?张作霖创办了东北大学

历史趣谈:民国军阀如何办教育?张作霖创办了东北大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军阀如何办教育?张作霖创办了东北大学
导语: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理工楼从关于民国的史料中发现,过去一向被我们视为不顾人民死活、只顾靠武力争夺地盘的军阀,竟也会不遗余力地兴办
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理工楼
从关于民国的史料中发现,过去一向被我们视为不顾人民死活、只顾靠武力争夺地盘的军阀,竟也会不遗余力地兴办教育。

无论是在军阀割据时期,还是在战乱时期,许多军阀都十分重视教育。

几乎个个尊师重教,他们的某些做法,让我们感到汗颜和感动。

陈炯明劝学手段独特
民国十年,陈炯明为了推动广东教育,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委员会,聘请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当委员长,将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推进。

那时候,民间比较守旧,没文化的人不重视教育,有文化的遗老反对新式教育,政府花大力气建成了国民小学和高等小学,大多数家长却不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

家长们认为读四书五经比读数理化有前途,更看不惯男女同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时任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听取陈独秀的建议,成立“巡回教员”制度,给新式学校的老师发补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轮流到附近的私塾授课,给里面的学生讲新知识。

半年之后,家长终于明白了新式教育的好处,终于把孩子送到新式学校就读了。

陈独秀还建议陈炯明大搞社会教育,提高成年人的文化修养,陈炯明悉数采纳。

当时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办市民大学,请文化名人办固定讲座,市民免费入场听讲;二、搞通俗讲演,在全省宣讲新思想和新式知识;三、设流动图书馆,当时叫做“巡回文库”,由
生活常识分享。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但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大学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本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宗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种教育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在其出生之时就自带着“国际化”的基因。

从学校创立、发展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学校的国际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国际化的细节,为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鉴作用。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要求“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从内涵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文化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现,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大学的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大学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最终实现大学整体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该定义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王天琪陈均〔内容提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都在就其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达省份,在这里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一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声誉,以下就是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于1905年,是一所著名的“211工程”高校,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它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学等学科不断壮大,未来将进一步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计划。

2.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于1920年,是中国第一所以航海、船舶为主的大学,也是一所“211工程”重点院校。

它获得了国家“双一流”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资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等,它的建校历史和学科质量均极其突出。

3.沈阳大学:沈阳大学是辽宁省最古老的省属大学之一,成立于1923年,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大学,也是拥有“111计划”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院校,在信息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国家示范性实验室,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非凡。

5.辽宁大学:辽宁大学成立于1923年,也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校,有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在新能源、现代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是辽宁省属重点大学之一。

6.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第一所师范类大学,1923年建立,现为辽宁省最大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是辽宁省重点教育基地,具有国家示范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特色鲜明的几个学科,如化学、心理学和汉语言文学等,在国内外都受到赞誉。

7.沈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成立于1947年,是辽宁省重点院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是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的院校,在医学和药学等学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东北大学辽宁分校是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作为东北大学体制下的一个分校,辽宁分校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辽宁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沈阳高级职业学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推动,该校于1952年更名为“东北重工业学院”,开始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逐渐壮大并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于1959年更名为“东北大学”。

2005年,东北大学正式设立辽宁分校,以进一步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培养需求。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的校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占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拥有优美的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校园内设有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类教学和活动场所,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校设有多个学院,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设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的教育。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

学校的教师队伍庞大而优秀,包括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教授和专家。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与多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交流等各种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同时,学校也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在校园内设有国际学生交流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除了学术方面的成绩,东北大学辽宁分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领导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和项目支持,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一直秉持“扎根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东北大学在三台

东北大学在三台

邹开歧东北大学在三台○往事回首 1923年4月26日创建于沈阳的国立东北大学,因“九一八”事变,师生避难流向关内,1938年3月经川陕公路举校迁来四川三台,借得杜甫草堂寺一部分及潼属联立中学一角,作为校址复课。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暑期迁回沈阳,在三台整整经历了八年。

这八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八年,进步的东大师生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使这个交通闭塞的大后方,成为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不仅壮大了三台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阵容与声势,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民众之爱国热情,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东北大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最早把《延安整风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论持久战》、《论解放区战场》等进步书刊传到三台,让三台追随革命的进步人士得天独厚领先一步受到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熏陶。

由一批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组织的进步社团、如“黑土地社”、“菩提社”、“群力社”、“青年民主同盟”、“东北问题研究社”以及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所属的“新民主主义小组”领导下的“学习社”、“求实学会”、“野火社”、“东苑文学日报社”、“剧人剧社”等,采用墙报、油印小报、手抄报等形式传播马列,宣传抗日救国,据统计,1942年东大校园内共有各式壁报60余种。

影响较大的壁报有《合唱群》、《菩提》、《黑土地》、《火把》、《新生代》、《学声》、《时事萃报》、《学习》、《夜光》、《野火》、《狂飚》、《铁流》、《抗战文艺》、《大队接力》、《射击手》、《挡箭牌》等。

特别是《时事萃报》因摘录了《新华日报》、《华西晚报》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引起当时敌特机关的严密注视;声势浩大的“东北问题研究社”通过各种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倾向共产党的进步组织。

在进步社团中,还有影响面宽、凝聚力强的“抗敌协会”和所属的实验剧团。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校内的进步师生不仅通过进步社团办的几十种壁报、期刊宣传抗日,还有不少热爱戏剧的志士仁人组成的 每天一早到店里去,在回住处的路上都要去看看报纸杂志。

26852516_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

26852516_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

>>>>>>>>>71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张学良曾亲任校长,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使其迅速跻身当时中国知名大学行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离开沈阳,成为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且是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

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东北人民政府将其根据专业拆分为不同的院校,从此没有了东北 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为充分肯定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东北大学的校友们非常希望东北大学复名。

在郭维城和国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东北大学终于在1993年4月成功复名,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恢复解放前旧校名的大学。

东北大学的创立与发展1923年,张作霖创建了东北大学,校址在沈阳北陵。

东北大学的创建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只有培养自己的人才方能自立图强。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视东三省为其势力范围,创建东北大学遭到日军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东北是他们控制的地盘,不能让东北有自己的高级人才。

1922年秋,东北大学开始筹备,1923年春就挂起了校牌。

1926年5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学生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大学;并成立东北大学夜校专修科,招收在职公教人员,修业三年成绩合格,发大专毕业证书。

另外,还设有师范性质的专修科,享受官费待遇,培养中学教员。

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郭梅东北大学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和东北军,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

张学良深刻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救国必须培养人才,智力资源较物力资源更重要。

他视东北大学为振兴东北的基础,竭尽心血提升东北大学的整体水平。

当时成立的校务委员会,由张学良、宋子文、于学忠、胡适、张伯苓、宁恩承、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组成。

张学良除了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部遗产捐给了东北大学,还用自己的私款近300万银元在北陵校园加盖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扩充实验室等基本设施。

东北大学简介(PPT)

东北大学简介(PPT)
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辽宁)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5年1月15日
中国政区图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大名人
著名历史人物 张学良: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曾任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东北保安军总司令、 东北大学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刘长春:东北大学体育特招生,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东北大学现建有刘长春体育馆。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靳树梁: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闻邦椿:著名机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邱竹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肇伦: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淀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藉院士 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 勇: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传尧: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பைடு நூலகம்
著名教授、学者 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大师,梁启超之子,曾在东北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林徽因:曾随丈夫梁思成执教原东北大学建筑系。 李华天:东北大学前身东北工学院教授,东北大学计算机鼻祖,现东软集团老一辈骨干多 为其弟子。 政界、企业界知名校友 刘积仁:东北大学毕业生,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曾与东北大学另外两位教师 合创东软。 邵先鹏:东北大学毕业生,台湾振兴集团董事长,为台湾轮胎泰斗,事业有成后,推动并 捐赠母校成立张学良教育基金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 陈 雷:东北大学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朱继民:东北大学毕业生,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立国:东北大学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长。 其他 柏杨:曾在东北大学政治系学习,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 治通鉴》等,2008年在台湾去世。 王玨:曾就读于东北大学历史系,为台湾知名电影、电视剧演员,1981年获颁金马奖最佳 男配角,2009年荣获金马奖特别贡献奖。 单田芳:中国知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蒋永敬:著名历史学家。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大学包括两个校区:一个是沈阳主校区,位于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南滨浑河,北畔南湖;一个是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秦皇岛分校包含主校区(位于海港区)和北戴河小区,两个校区校园绿荫郁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群建筑,风格迥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治学严谨,校风纯正,教学科研、产学一体,是一个求学深造、科学研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3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重点大学。

先后由中央、政务院、国家部委直属,1998年9月随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划转教育部直属。

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综合素养强,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理念超前,开拓创新能力强,在京、津、沪、深、沈、冀、长江及珠江三角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赏,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与美、日、英、法、意、澳、俄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东北大学正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东北大学办学规模: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占地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共有12个学院、58个学士学位点、一级硕士点34个、二级硕士点17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个,博士生导师277人,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学校介绍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包括秦皇岛研究生分院),已设立理学、软件学院、文法、外国语、艺术、资源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等12个学院。

东北大学 ——信息学院成立十二年来的历史回顾和体会

东北大学 ——信息学院成立十二年来的历史回顾和体会

回顾改革成长历程,促进学院和谐发展——信息学院成立十二年来的历史回顾和体会今年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国家“211工程”建设开始正式启动;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6年10月,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来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

至此,东北大学全面实现了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朝着探索现代化大学管理运行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学院成立以来的历史回顾十二年来,信息学院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下一路走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1996.10~1999年(磨合调整、酝酿改革阶段)1996年10月,信息学院成立,在经历了一段“合系”的动荡之后,人心开始思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几个学科和教师之间慢慢相互熟悉、彼此适应、逐渐磨合。

1997年12月,学院领导班子在基本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与学校领导班子沟通并达成了共识,学校领导同意我们学院作为学校的试点单位,推动基层组织改革工作。

随后,学院开始着手做改革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召开原基层组织负责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师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统一大家思想,提高对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酝酿中耐心等待改革时机的成熟。

1999年3月,学院召开首届教代会,院长顾树生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学学科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分析了学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基层组织改革步伐的工作任务。

东北大学简介

东北大学简介

东北大学简介东北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于1923年创立于沈阳,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保持着高水准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以引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为宗旨,秉承让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为己任,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学生科技竞赛和社会服务为辅,全面把握知识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教师及生源性价比不断提高,以其独特的教育品质和科研水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创新型学子,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逐步完善,拥有经、理、文、艺、管、建、旅、教、社、法、体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9个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39个三级学科,18个独立学院,16个研究所,5个国家核心实验室,具有3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实践教育中心。

东北大学现有教职工2200多名,其中教授813名,副教授967名。

学校拥有国内外知名教授,如著名家长张力子、著名营养学家周家栋、中修研究会会长黄新民等。

他们为东北大学贡献了许多高水准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带来强大的科学支持和学术氛围,为东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大学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在大众传媒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除了传统的综合教育外,还开展了诸如计算机、英语、法律、商业、财务、工程、管理、社会学、会计、文学、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多种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些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享受创作的快乐,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东北大学以严谨、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专业的教育氛围,学术自由的环境,巩固了自身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在将来,东北大学将继续加强教育质量和研究能力,为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国发展努力!。

东北大学历史简介

东北大学历史简介
综上所述,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学术声望的重点大学,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领域有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东北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吉林省沈阳市的省属重点大学。
该校前身为沈阳高级工业学校,创建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级工业学校。1949年起更名为东北工学院,1955年更名为东北工业大学。1958年起,学校开始转变为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支持高校,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秉持"以工为本,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东北大学拥有多个学院和研究机构,涵盖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一。
东北大学还设有大量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资源。学校还与众多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学校史馆东北⼤学,位于东北重镇沈阳,始建于1923年,为张作霖创建,张学良曾任校长,现在是国家“211、985”重点⼤学。

2017.7.5⽇,王基铭院⼠相邀,到东北⼤学参加《⼯程管理前沿》专刊会议,同⾏的还有袁晴棠、舒兴⽥、丁烈云院⼠(原东北⼤学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学校长),还有鲍庆伟博⼠等。

当天,有幸参观了东北⼤学校史馆。

总的感觉是历史沉淀深,发展道路曲折悲壮。

但是,有关历史、⼈物介绍、以及校徽之类,有些令⼈费解,其中有三点值得商榷。

⼀、25年与近70年。

东北⼤学,始于1923年,1932年⽇本占领东北全境,东北⼤学逼迫内迁,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东北⼤学重新返回故⼟,先后经历了时间约25年。

这⼀时期习惯称之为解放前。

⽽解放后,是指1949年后,这⼀时期,学校名称多次改变,专业也作了调正。

但是,东北⼤学的主脉没有断,东北⼤学的根还在。

所以说,东北⼤学在新中国已存在了70年,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批优秀⼈才。

遗憾的是东北⼤学校史馆,⽤了⼤量篇幅描述解放前25年,其中⼜重点叙述了张学良任校长(1928.8—1937.1)时期。

⽽解放后近70年,东北⼤学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东北⼯学院,在校史馆只简单介绍⽽轻轻带过,有些轻描淡写,使⼈感觉没有多⼤份量。

讲解员也是快步⾛过,说话表情也没有介绍张学良时期哪样认真和激情。

就是说解放后近70年,还不如张学良挂名当校长那⼏年丰富多彩。

25年与70年,从时间空间讲,相互差距很⼤。

东北⼤学校史馆,把⾃⼰的历史严重的本末倒置了,⽽且很较严重,做的有些过分。

东北⼤学这70年,从规模、贡献,与前25年绝对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东北⼤学校史馆就轻易地⾃⼰把⾃⼰给否定了?正确的看东北⼤学,应该是这样:不论以什么名称或形式存在,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且存在了70年,还在继续。

中国⼯业的摇篮在东北,中国⼯业的最初的基地在东北、在辽宁,中国⼯业的重镇在沈阳,改⾰开放以来中国南⽅⼯业发展的孵化器在东北、在辽宁、在沈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部分 概要)
• 1.云涛日破
(1923-1931) • 2:风雨载途 (1931-1949) •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 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 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 立王永江为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 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 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 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 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 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 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 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 了发展的新时期。
“九 一 八” 的 炮 火 炸 碎 了 东 北 大 学 的 强 校 之 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 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 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 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 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 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 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 路求学,一路斗争。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 学。 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 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2001年实现部、省、市共建。
首参奥运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 北合法化的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 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 奥运会,此举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有力的还击。 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 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 员参加奥运会。
•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 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 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校址设在原沈阳 奉天工业大学和市第二工科学校。 • 次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筹建东北工业大学, 包括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8月,东北 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上述三校合组为东北工学院, 校址设在长沼湖,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著名冶 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 • 1950年9月,东北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首次开学典 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