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我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听课都能听懂,但让学生独立做题时,有的学生无从下手。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处理好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

习题课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它对于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中汲取广博的实际知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想上好习题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从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选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一般是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同时他们在建构时所了解的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新信息的接受。

学生者现有的知识有时支持新的学习,但有时也会阻碍新的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和现有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也就是要熟悉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和内在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

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具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从学校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特别需要能造成学习心理气氛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讲到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时,可以从学生平时上体育课打排球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力的作用效果是与力的三要素有关的。

还比如在讲到摩擦力的利弊时不妨让学生周围事例中寻找答案。

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数学是一门专注于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我对数学的学习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尽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上也能够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

然而,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深感还存在许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首先,我认识到自己在应用题的解决能力上存在不足。

数学是一个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运算和推理。

然而,一旦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我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一方面,我常常无法准确地理解问题的要求,导致无法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另一方面,我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思路混乱,不知从何入手,导致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受到影响。

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决应用题时充分考虑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并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其次,我在计算和推理能力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数学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我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存在粗心和马虎的情况。

有时候,在解算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导致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受到了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计算过程中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充分注意到每一步的计算和推理是否正确。

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加强计算和推理的技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的运算和定理需要更加熟练和熟悉,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

此外,我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尽管我在课堂上勤做笔记和认真听讲,但在课后做作业时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候,我会对某个问题完全没有头绪,甚至连思路都没有。

在这种时候,我常常会依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在他们的提示和指导下才能完成作业。

尽管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解决问题,但我也逐渐意识到这种依赖性会降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将努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也意识到我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学科,但是我在学习中缺乏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导致我在看待数学问题时缺乏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思考。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作者:邵春波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2期摘要:“求商的近似值”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

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作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教学,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要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还要了解教材所体现的方法、技能、情感。

基于此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合理的教学增删,就能顺利实现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新课改提倡教师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新理念。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数学教师,下面就利用教材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舍五入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取近似值的方法,由于实际生活情况的需要,虽然仍需要求商的近似值,但出现了不满5也要进1的“进一法”,满5也要舍去的“去尾法”;看似同四舍五入法矛盾,但它符合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又多了另外两种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确定。

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是必要的,并感受到近似值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用“四舍五入”法并不是取近似值的唯一方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些更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取近似值的例子。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要突破难点就需要结合具体实例来诠释。

青岛版数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求商的近似值”第37页自主练习11题,有这样一道对比练习题:1.糕点房要用10千克五仁馅制作一批五仁月饼,做一个月饼要用0.06千克五仁馅,糕点房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月饼?(教材附单个月饼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比较合适?学生会用10÷0.06计算,在取值时会遇到问题,根据生活实际应保留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167个不符合实际,通过讨论会得出:剩余的五仁馅不够做一个月饼,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值166个,此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英语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英语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英语练习题的教学反思英语练习题教学反思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练习题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检验学习效果,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以调整教学策略。

然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练习题的设计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确保练习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设计一些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型的练习;对于高级学习者,则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长难句的练习。

其次,练习题的多样性也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单一的练习形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可以结合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英语,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再者,反馈是练习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并给予具体、建设性的反馈。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还能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逐步减少对学生的直接指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最后,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学研究资料、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教师可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英语练习题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精心设计练习题、注重练习的多样性、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练习5》教学反思_1

《练习5》教学反思_1

《练习5》教学反思《练习5》教学反思1今天的练习课,主要巩固十几减6、5、4、3、2的计算。

学习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节课下来,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几题。

第1题,孩子们在拥有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后,再来完成这种题组练习,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每一题组中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已在孩子们心里内化。

完成后,我组织孩子们交流:每组中下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孩子们自然会联系第一道加法去思考,便可直接推算出减法的得数来。

这是孩子们对加、减法意义的又一次体验。

第3题,也是一种规律的应用。

我在孩子们独立计算后,再启发他们观察、比较每组上下三道题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

第1、2题组的规律大致一样,第3题组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其实已经找到了规律,并能去应用这种规律去计算,可是难以表达出来。

确实,这是有难度的,尤其要将被减数、减数和差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联系说清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所以很多孩子会选择退缩或者不敢说。

可是,越是这样,我越要孩子们试着去表达,哪怕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哪怕是不完整的句子,说出来,再加以纠正,必然会有收获。

于是,这道题在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疲惫。

第7题,是本节课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道题。

因为将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计算赋予孩子们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呢!课堂中,孩子的计算欲望也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快速计算后就等着涂色,等着成就自己的完美作品,挺有意思的。

每一次练习课,总会收获惊喜,也会留下遗憾,也许,这就是练习的必要性!《练习5》教学反思2练习5中语文与生活中有部分的内容是将句子写具体。

原本想着,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因此也没有太当回事情,直接布置了回家作业,让后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等明天课堂上,交流一下就可以了。

谁想,课堂一交流就发现问题了。

把句子写具体,如果仅仅是把它当做一份作业,学生完成得还是比较满意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一道练习题的思考》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一道练习题的思考》反思

对一道练习题的思考湾里二中邓志我在上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新课后,讲课后的一道练习题,题面是“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本节课学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是了解的,但对《千金方》、《水经注》、《缀术》和《齐民要术》却没有了印象。

上学期学的东西基本上全还给我啦!我在备课的时候已经就有了思想准备:有的学生肯定会不清楚,到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问几个学习成绩好点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回答,使全班学生都可以“温故”。

可没想到,就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这关键的时刻也面红耳赤了,只对《千金方》是这个学期学的有点印象,其他的全忘了!而上册的历史书又没有带来。

怎么办?离下课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了,如果在这道题上花的时间太多,那后面的练习题就不可能讲完了。

如果我为了抓时间,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那学生知道得快忘记得也快,那就根本达不到练习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简单的追求速度,而是对自己的备课进程作出临时的调整:“以学生为本”。

对这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启发,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我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以唤起他们的回忆。

可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面对这种情况,我只好故意跟学生们说:我也不知道正确答案(学生哄堂大笑)。

请你们回去仔细找找,下节课来告诉我好吗?学生们齐声回答说:“好!”。

下课时间到了。

我也只好下课。

对这道题的讲解可以说很不成功,不由得我不反思!一、备课时应该给学生课后的练习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抓时间。

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要善于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

二、教学时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语文练习课教学反思4篇

语文练习课教学反思4篇
语文习题讲评课教学反思1282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
期间老师可来回巡看,以便了解同学的做题动态,确定同学在学习中的困难
强兵 的特点,这就是 对学 与 群学 。当我把任务说明白后,沉闷的气氛
与问题。在同学们做题的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同学中间,发觉习题中基础部
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们变得活跃了,表情也轻松了很多,我看到了他
分把握的很好,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及文体常识都能娴熟运用,但是内容
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理解、拓展延长就有些力不从心。老师只有了解同学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
三、共享学习
矢。
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同学,同学提出习题中
二、合作学习
的问题与困难,小组内能解决的就在全班展现提升,使其他组的同学共享
在发觉问题之后,我采纳了 1236 环节中的第 3 环节合作沟通的方式来进行
成果,假如其他组在共享中有所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
训练。同学们能娴熟把握的习题便让小组内的学困生在组内沟通,这样有助
班共享。这样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就得到呈现,这种教学不仅容量加大,
于他们对学问的巩固,更利于培,教学效率高,而同学的理解、把握、体会也变得更深更透
类旁通。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得出来他们学得很轻松也很欢乐。
细归纳如下:
无论是哪种课型,作为老师我们更多是要给同学制造这样自主机会,更要擅
一、课堂参加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同学对习题讲评的熟悉不足。

《练习5》教学反思

《练习5》教学反思

《练习5》教学反思一、教学生多种方法之所以消失这个问题,确定是学生把握的方法不够,或者是把握得不够娴熟,学生无法一时提炼出来。

为此,我进展了一个竞赛,比的就是岁用的方法多。

固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适当的以图片等手段,提示学生,除了比方,还可以用比照、列数字、夸大等不同手法。

这样一来,“五花八门”的句子就多了,读起来就有意思了。

最终做一个适当的总结,帮忙学生记忆。

二、教学生组合着用多种方法要想让一句话变得真正详细,只是单纯的用一种方法是不够,这个时候几种方法就需要组合起来用了。

学生以知道这点就忙着写了,结果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由于几种方法一起用涉及到两个难点:选哪几种方法一起用;将他们如何排列。

这里面的变化就比拟多了,我针对学生所写,进展了比拟细致的谈论,逐步是学生了解到,虽然变化许多,但里面还是有一条线索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程度,最好选择程度不一样,从浅到深的排列,读起来就比拟通顺。

三、迁移稳固学问成为力量,是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的,迁移和运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为此,我立即有出示了几句话,学生当堂训练,检验效果。

《练习5》教学反思5星期二,我“福星高照”,由于校长观临了我的课堂,我上的是练习四的第一课时——到处留心这一板块,由于是练习,所以设计上没什么新意,只是按部就班地一路上下来,不过让我惊喜的是我班的这帮家伙倒挺协作的,课上的”学习气氛比拟好,不管是朗读还是回答下列问题都相当踊跃,而且也比拟精彩,出乎我的意料!教学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锁定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是把词串读正确,其次在读正确的根底上带上想像读,通过想像拓展词串所描绘的画面,再把想像到的写下来(关于这个层次我是把教材上的想像画画作了调整,缘由有二,一是由于在课上画画太耗时,二是由于我们常常提倡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同样是要培育学生的想像力量,还是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来实现比拟好)第三就是积存,给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配上适宜的诗句,按校长诗意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习诗情画意的语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

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

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

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教材简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浅析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反思

浅析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反思

浅析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反思导言一道课后习题作为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即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可能因为时间紧迫或者其他原因,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

本文旨在探讨一题多解的重要性,并从中找到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一题多解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一道题目存在多个解题思路和方法时,学生不仅需要回忆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还需要动脑筋、寻找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更多选择和思考的角度。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而一题多解的设计可以增加问题的可探索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学生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挑战时,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道课后习题的多解题过程通常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分享彼此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还可以接受不同的解题思路,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

二、一题多解的实践意义1. 提高学习效果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通过给予他们多个解题思路的机会,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题多解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的解题思路,并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表层,还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引领思考,对“问题解决”追本溯源——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引领思考,对“问题解决”追本溯源——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1年9期210引领思考,对“问题解决”追本溯源—— 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陈煜霓(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旭景小学,广东 广州 510660)小学中高年段的数学解决问题中,“花生榨花生油”这类典型问题,以不同生活情境呈现问题,贯穿中高年级相继出现,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分别呈现为整数、小数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越往高年级,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算理比整数除法算理难度加大,错误率就越高。

归根结底,最初呈现整数除法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从根源上吃透问题解决的本质。

新接班六年级,在评价学生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小测的一道习题中,84.4%超高错误率的一道习题引发笔者思考,学生对这类题欠缺深层思考,笔者从课堂中引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能动性思考,追本溯源,从数学本质上寻求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收获较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片断】小测习题:医院救护车行驶千米用升汽油,平均每千米需用汽油( )升,平均每升汽油能行驶( )千米。

师:这道题你们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生:题目很绕,两个问题容易混淆,就不知道怎么列式。

生:这好像跟以前做过的“花生榨花生油”的题目差不多,很难理解题目。

生:知道用除法计算,总是搞不清楚哪个除以哪个。

把问题抛出来,启发学生正视解决这类题的核心障碍。

师:的确,出错的同学当中,有些同学知道用除法,但不清楚谁除以谁。

这是小学阶段“花生榨花生油”的典型问题,用除法计算,那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我想应该跟除法的意义有关,我首先想到平均分。

生:可平均分的份数一般是整数,但这题都是分数,是平均分吗?生:我想是平均分,题目中都用上“平均”这个词,是平均分。

就是不懂解释。

师:表扬大家深入思考,我们先来分析这一类数学问题。

先思考以下题目:一辆小轿车走400千米用4小时,平均每小时走()千米,平均每千米需( )小时。

生:要求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所以是:400÷4=100(千米),第一个空填“100”。

巧添辅助线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一道练习题的教学与反思

巧添辅助线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一道练习题的教学与反思
趣 )
布 鲁 纳 说 过 :探 索 是 数 学 的 生 命 线 ,没 有 探 索 就 “
没 有 数 学 的发 展 。教 师 的 任 务 是 引导 和 帮 助 学 生 进 行 再 创 造 , 不 是 把 现 成 的 知 识 灌 输 给 学 生 。 ” 节 课 给 而 本
生 : 我把 这 个组合 图形分成 一个正 方形 和一个直 角梯 形( 右 图)把 两个面积合 起 来就 可以求 出它的 如 ,
教苑时空・ 教例剖析
教学案例 : 这是 一 节 练 习课 , 临 近 下 课 不 在 到 l 钟 的 时 间里 , 出示 了《 习 0分 我 练
( 0 2 ) = 6 0 ) 教 室里再 次响起 了热烈的掌 2 + 0 ÷2 1 0 ( 。(
声)
下课铃 声 已经 响起 了,可学生们仍沉浸在 对 问题
响起 了热烈 的掌声) 生 ,我把 图形分成 一个 正方形 、 : 一个 长方形 和一
J ̄ 角形( 右图)因为 6 - 0 2) ) ' i- 如 。 0 4 = (m , (
2 + 0 4 ( ) 所 以 三 角形 的 面积 为 0 2 = 0m 。 2 0×4 ÷2 4 0 ) 长 方 形 的 面 积 … 0 =0( ,
方 形 的 面 积 就 是 这 个 图形 的 面 积 ( 如
展 . 识 有 了 一 定 的 提 升 , 们 是 自 己 主 动 选 择 , 不 认 他 而 是 被 动 式 地 接 受 。 教 育 的价 值 更 多 的 是 体 现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不 是 体 现 在 具 体 的 结 果 上 。不 同 的 学 生 有 不 同 而 的思维方式 、 习惯 等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选择 适 合 自 己解 要 题 的 方 式 。巧 添 辅 助 线 , 满 足 不 同 学 生 的 学 习 需 求 , 既 又使不 同的学 生都 能在 这一环 节品 尝到成 功的喜悦 , 真 正 使 “ 同的 学 生 学 到 不 同的 数 学 ” 不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练习二 北师大版(2014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练习二  北师大版(2014秋)

六年级下册《练习二》教后反思《练习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复习课。

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等知识,本单元主要知识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以上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比例和比例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

本课教学是对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整理,是对本单元四个主要内容的系统性复习。

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对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如何改变传统的以讲练为主的复习课模式,使复习课生动有趣。

2.问题如何呈现,能使学习更有指向性;3.如何营造简约高效、自主探究的课堂。

带着问题,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及习惯。

我让学生尝试自己整理单元知识要点,并鼓励学生根据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大胆提出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独立设计练习题,在合作探究中大部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升。

下面就本次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导学引路,把握学习起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对接点,我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预学导航”的教学模式,使用导学提纲实施教学。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对整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课上学生交流导学提纲整理的内容,提炼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且根据学生归纳的关键点展开教学探索,整节课始终围绕导学案循序渐进地组织学习。

这种导学引路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幸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分析障碍有效引领——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分析障碍有效引领——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手比划)讲台高差不多 80 厘米。
[反思〕 同样的一道练习题,两位老师采用 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面对学生的错误,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去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我想至少可以从 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教学流程:
生2:这里面肯定没有80 分米。 10 分米等于1米, 那么80分米等于8米。 1 米就有一度, 米就有我的8度。 那8
案例二(冯老师 ) : 师 :怎样才能正确、 迅速地数出正
生6:用数字。 师 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6 :( 表达有困难 ) 师: 出现一个三角形, 就在三角形后
写几, 再出现 1 个, 该写几, 大家明白吗, ( 生齐答 ) 生 7 用一竖。 师 :真有创意 , 你想到了用符号一竖 来表示, 想想看, 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代 替,
I案例〕
题 目:一张课桌高 80(
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长 ,不容易想出 来。 把它转化成 8 米后, 1 米的长 根据
度想 8 米的长度, 很容易想出来和教
!案例 1]
学生练习时, 出现了两种答案 :80
厘米、 分米。 80
体比较陌生;可能是对 1 毫米、 1厘米、 1
分米、 米的表象比较模糊;还可能是学 1
师: 出来一个正方形就记一个正方
形, 出来一个三角形, 就记一个三角形, 出来一个圆就记一个圆。 生4:伸手指头。 师:你把自己的宝贝都用上了。 我们 来试试。 有困难了吧, 唉, 如果再找几个
小朋友的小手一起帮忙就好了。想一想 图形除了用手指头来数, 还可以用什么
学会打“ ” V 的统计方法, 发展学生的
生不善于进行推理,虽然学生知道 1 分
室的宽差不多。
师:想一想, 讲台高 80 分米合适吗, ( 哈哈哈 , 其余同学在下面发 出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3篇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3篇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3篇学校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1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行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

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纳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学问着手培育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学问,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把握的学问。

为了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同学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

其次,依据熟悉规律要让同学能敏捷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老师应当先指导同学正确理解基础学问,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同学把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需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同学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育同学坚固把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预备。

2、仔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把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学思维和解题力量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

要到达这个目的,老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学校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2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行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纳的教学方法及体会.1、从物理基础学问着手培育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学问,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把握的学问.为了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同学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依据熟悉规律要让同学能敏捷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老师应当先指导同学正确理解基础学问,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同学把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需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同学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育同学坚固把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预备.2、仔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把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学思维和解题力量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到达这个目的,老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学校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3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行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练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仅仅给学生一堆练习题,未必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给学生布置练习题之前,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都不相同,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为此,在下一次布置练习题前,我决定进行一次个别化的测验。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测验的结果,我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计练习题。

对于那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我减少了重复题目的数量,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而对于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从简单的基础题目入手,逐步提高难度,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学科,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计算答案的层面,而是让他们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总结和反馈布置练习题后,我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我会逐个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

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共同进步。

五、启发性问题的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中,我会适当引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应用题时,我会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方法,而不仅仅去套用公式。

这样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

总结起来,对于小学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深 的 了解 。 同时 ,反 思 总结 出在课 堂教 学 中 ,教 师 通过 对 学 生适 当的 引导 ,耐心 而 平 稳地 让 学 生有 一个 知 识认 识 和过 渡
的 过程 ,能促 进 他 们 更好 地 对所 学知 识 的掌 握 。
[ 关键 词 ]分 组 分 配 问题 ;平 均 分 配 问题 ; 学 生主体 性 与教 师主 导 性 的关 系 【 图分 类 号】G 3 . [ 献标 识码 ]A 中 63 文 6 [ 编 号 】10 .6 6 (0 0)1.0 70 文章 0 99 4 2 1 00 5—2
O t e 0 0 co r2 1 b
教育探索
举 一反 三 ,触 类旁通
对 一道 练 习题 的教 学 反 思
罗桑旦 增
( 喀 则 市第 二 高级 中学 ,西 藏 日喀 则 日 [ 摘 8 70 ) 5 0 0
要 ]排 列 组合 问题 中,分组 分 配 问题 、平均 分配 问题 是 一个 教 学 重点 和 难 点 ,学 生在 以往 的 学生 中,往 往 会 由
教 师 是一 位 顾 问 ,一 位 交 换 意 见 的
例 1 本不 同的 书 ,分 为 三 组 ,每 们发 现 , 中两 组 的 书 的本数 都 是一 本 , 六 其
参 与 者 ,一 位 帮助 发现 矛 盾 而 不 是 拿 出 组 两 本 ,有 多 少种 不 同 的分法 ? 现 成 真 理 的 授业 者 。 因此 ,数 学 课 堂 教 分 析 :分 组 与 顺 序 无关 ,是 组 合 问 9 种 ,这 9 0种 学 不 是 简 单 的 知识 传 递 的过 程 ,它 是 师 题 。分组 数 是 C = 0 ( ) 生 共 同成 长 的生 命 历 程 , 五 彩斑 斓 , 它 生 分 组 实 际上 重 复 了 6次 。我 们 不 妨把 六

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一道练习题的教学与反思

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一道练习题的教学与反思




l数 学 甘 身昀 } I



道 练 习题 的教 学与反 思
口 陈 秀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 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积极 许 主动地参 与学 习, 经常用一些物质奖励或设计一些有 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刚开始使用这些方法时 非常有效 , 但过一 段时间后 学生就感 到厌烦 了 , 多 许 教 师因此非常 困惑 , 不知拿什 么来 吸引学 生。 实 , 确 依靠外在形式激发的兴趣 , 其功效往往很短暂 。 只有 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 , 才会使其有学习数学的
分 类 , 同得 出结论 : 共 由线 段 围成 的 图形 可 围可 量 , 量
算结 合 i 非线 段 围成 的 图形 先 围再 量 , 曲为直 。 化
【 论】 结
中, 教师进行了适当变通 ,无序” “ 操作——尊重 学生
的个性差异 ,有序 ” “ 小结—— 高效 达成 目标 , 二者有 机结合 , 寻求平衡 , 营造 了和谐的课堂。 学生 的差异是客 观存在 的 , 我们 不能 用 “ 有序 ” 教 学来刻意 回避 差异 , 把学生 限制在我 们预设 的轨 道上 , 而应正视这种差异 , 让学生 自主选择测 量的方 法 , 而达 成 目标 。 从 这样 的“ 无序 ” 处理 , 必定会给 我 们 习以为常 的“ 有序 ” 堂提 出挑 战 , 课 但就在这 一次 又一次 的应 战中 , 我们会逐渐摸索 出应对 的策略 , 掌
生 : 是 8厘 米 、 是 4厘 米 的 长 方形 。 长 宽 生 : 是 9厘 米 、 是 3 米 的 长 方形 。 长 宽 厘
师: 还有吗? 没有学生举手 ) ( 教师板书 : 长 6 米 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对估算意识、策略的探索
刘玉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3页,练习十,第十一题“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此题是在教学完《三位数乘二位数》这一单元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

我在教学前认真阅读了教参,了解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探讨解题方法,最后请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先请一位平时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他提出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先算出三天的总和430+380+407=1217(千克),然后用30÷3=10,再用1217×10=12170(千克)。

我们承认这是一种较完美的解题方法,他思路清晰,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前面刚刚训练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来处理问题,结论正确。

接着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下的解题方法:(430+380+407)÷3≈406(千克),先求出平均每天大约售出多少千克,然后再求30天的,406×30=12180(千克),学生思路清晰,方法可行,结果正确,
给予肯定。

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他说:430、380都是整十,我也可以把407看成410,然后430+380+410=1220(千克),再用1220÷3约等于408近似看着410,然后用410×30=12300(千克),该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用到了估算,力求计算简便,我紧接着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到可以先估算呢?”他回答说“我是从问题中发现的,问题是说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是要我们估算的。

”我及时地给予了这位同学充分的肯定。

然后再一次提出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可是再也没有同学举手。

从上面三位同学的发言的情况来看,已经完成了教参的要求,达到了该题的教学目标。

然而,我觉得余兴末尽,这道题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达到要求。

首先,我们从这道题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看,三天的销售情况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也隐藏了每天的销售数量是不相等的,不确定的,后来的销售情况有可能相同,但更多的可能是不相同的,是在一个区域内变化的,因此,提出的问题是30天大约可以销售大米多少千克?,突击“大约”二字,应该选择估算的解题策略。

我觉得430稍大于400、380稍小于400、407接近400,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每天的销售量为400千克,然后用400乘以30等于12000千克,30天大约销售12000千克,计算简便,符合实际。

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是否应该适时给予点拔,让学生学会去这样思考呢?我认为相当有必要,且必须讲述清楚。

为此我谈下面两个方面的想法:
一、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估算意思比较淡薄,估算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心,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利用估算这种方法。

这道题上面已经分析过了,题目提供的信息,前三天的销售情况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然后的30天销售情况肯定也是变化的,有多有少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三天的销售情况来对30天的销售情况作出精确的计算,只能是一种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我体会编者在编写这道习题时的编写意图侧重点也应该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数学课程标准》语),并且估算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当学生提出上面三种解答方式之后,还应该从估算这一角度给学生予以点拔、提醒,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从长期的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唤发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何唤起学生的这种感觉、这种意思呢?我们不妨作如下尝试,让学生在已知信息三天销售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去猜想,去推测第4天、第5天的销售情况,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后来销售情况不可能是这三天中的哪一种情况,肯定是有所变化的,且总会在400千克左右浮动,顺理成章地产生用400千克来估算30天的销售情况。

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估算要从特定的情境出发,结合具
体的情境灵活决定把数估大一些或估小一些,而很少训练学生观察数量的变化,来灵活估算,这也是学生估算方法、策略的缺失。

根据大纲的要求,估算的方法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符合实际,二是要计算简便。

也就是说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是一要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确实给计算带来方便(一般是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上面提到的学生的第三种算法首先他也想到了估算,但在实际操作计算中,并没有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多大的方便,好像是在为估算而估算,缺少了估算的本质意义。

当学生已经产生了估算的意思后,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合理地选择估算的方法、策略,尽可能地让学生较多地掌握估算的方法、策略,以达到训练学生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后面这估算方法必须让学生了解,以利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更好的更多的解题方法。

总之,估算教学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确实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

以上是本人的不成熟的思考,写出来让同行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