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课标卷H )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

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陕西 D .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

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冋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 私为券, 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 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 富者资稍衰,

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2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 朝政,权倾一时。这

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28.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

在奏议中 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 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 的,于是乎孙传

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 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 1932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 会各国采取道

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 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内阁取代六部

3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 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C.北约东扩

B.华约解体D.欧盟扩大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第口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

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

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