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劳动力供给不足、技能匹配度低、劳动力流动性弱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用工和就业创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劳动力供求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首先关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却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和教育质量不均等因素制约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这是导致劳动力供给缺口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业发展的崛起,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供给方面却远未跟上。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在市场上较为普遍。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行业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却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有着更大的需求,形成了供需失衡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着职能匹配不均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从而达到供需匹配的目的。
我国职教改革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维护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机构,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其次,政府鼓励将社会资本引入职业教育领域,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捐资助学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
此外,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加强,逐步将国际化、创新型和终身学习等概念引入其中,以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引进高端人才最后,引进高端人才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途径之一。
将技能优秀的人才引进到企业中,不仅可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方面的不足,也能够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及解决策略研究
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及解决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也渐渐受到关注。
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一方面出现了就业难,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策略。
I. 市场供需失衡的成因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结构变化的出现,工作年龄人口的减少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工作年龄人口的减少,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另一方面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2. 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对人力资源市场也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制度对人才提供方向和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教育制度无法顺应市场需求,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难以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
3. 行业升级市场发生变化和行业升级都会导致供需失衡。
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都会导致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职业发展、职业转型和再培训等就成为关键。
4. 地域分布地域分布也是一个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人口的流动也会结合地方特点出现相应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变化。
5. 人口外流流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趋势逐渐增多。
人口外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出境寻找工作和学习机会,二是引入海外人才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人才供给和供需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II. 供需失衡带来的问题供需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难,二是人才短缺。
1. 就业难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就业难,即出现了人才供给过剩和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
许多毕业生发现,自己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人才供给过剩也会导致社会中出现工作岗位更换频繁、工作经验较低、社会保障意识较弱等问题。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人力资源供需失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供需失衡不仅会对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也会给劳动者和求职者带来压力和困扰。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和稳定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们要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许多劳动者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技能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导致供需失衡。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前预测市场需求,为劳动者提供更有前景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要注重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对称性。
劳动者和求职者面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往往无法准确获取到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的信息,从而导致更多的人流向同一职业领域,造成供需失衡。
因此,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是解决供需失衡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
政府可以建立职业信息平台,通过发布就业市场信息、薪酬待遇信息等来帮助劳动者和求职者获取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此外,创新招聘方式也是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简历筛选和面试方式无法全面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造成了不少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
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引入人才测评和岗位能力测试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促进职业晋升机会的公正分配,避免供求失衡。
此外,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供需失衡往往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导致的。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灵活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弹性。
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政策,鼓励企业提供灵活就业的岗位,例如临时工、兼职等,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劳动力市场的失衡是指供求关系不平衡,即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不匹配的情况。
这种失衡现象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拟就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劳动力供给量不足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量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量不足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
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企业将很难找到足够的人员从事各种职业,这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不足还将引发社会问题,例如增加了失业和贫困的人口数量,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劳动力质量不足的影响劳动力质量不足也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
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劳动力质量不足还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失衡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失衡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空心化。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失衡还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增加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某一行业的发展,将使整个经济面临风险。
五、教育和培训不足的影响教育和培训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和培训的不足将导致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紊乱。
此外,教育和培训不足还将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
六、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影响技术进步和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实施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这使得部分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短缺,劳动力供需结构严重不匹配,缺乏专业技术工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成因,并提出对策。
一、成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市场供需失衡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城市市场的供给不得不面对短缺的情况。
当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技能人才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区,并在政策上对高科技产业、金融行业等优先支持。
这导致一些中低技能人才面临就业困难,而在城市发展中,专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性被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失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为先天的优势和接受较多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前往,但其他城市则面临着缺乏发展机会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此外,一些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聚集度低,市场规模小,就业机会较少,更加明显地加剧了失衡。
3.就业结构问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结构存在明显问题,造成市场出现失衡。
当前,我国经济缺乏创新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这些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较高,但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同时,机械、建筑、制造等行业还缺乏专业技术工人,从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结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1.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突破口。
需要在教育体制的内部进行调整,建立更鲜明的职业导向。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赞助力度,开展更为实用和专业化的培训,使职业教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加强地区协调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发展,避免一些地区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的趋势,避免集中发展带来的弊端。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严重问题。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即劳动力供应过剩或过少,无法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的一种长期性失业现象。
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往往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加深。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教育体系的落后无法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导致了技能短缺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也是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适应新需求,造成了就业困难。
此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供需失衡的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需求旺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供给过剩,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动和浪费。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加剧。
由于劳动力需求不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挑剔,对岗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部分劳动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被机器取代,导致了技术性失业的增加。
结构性失业除了给个人带来就业难题外,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社会成本。
为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教育改革是关键。
要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改革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关键环节。
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受限几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率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常见的结果。
劳动力供求失衡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市场紧张,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
高失业率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还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和扩张计划。
此外,长期高失业率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技术进步受限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限制技术进步的发展。
供给不足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将使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的滞后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系到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的供应和需求不断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状态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
本文将从失衡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1. 产业结构变化: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部分行业的比重发生改变,导致供需关系紊乱。
例如,制造业的萎缩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2. 教育与就业的矛盾: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一方面,就业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能短缺,造成用工需求无法满足。
3. 地区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
一些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供应过剩,而其他地区则缺乏劳动力。
二、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影响1. 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失衡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失业。
供给方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使得失业率上升,进而导致社会经济问题。
2. 工资压力:供求不平衡会导致工资水平波动。
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过剩会降低工资水平;而劳动力供应不足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可能不得不提高工资,导致成本上升。
3. 社会不稳定:劳动力市场失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例如社会撕裂、城乡差距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劳动力市场失衡的解决方案1. 教育改革:加强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以减少教育与就业矛盾。
2. 持续培训和转岗:为了适应经济结构变化,鼓励员工进行持续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提供转岗机会,使得劳动力能够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3. 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地区,通过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流动,以缓解供需失衡的问题。
四、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应对措施1. 宏观调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就业市场供需,例如就业刺激政策、鼓励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手段,来稳定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源供求失衡调整方法
人力资源供求失衡调整方法
1.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和岗位适应能力,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
育培训的投入,并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提升劳动力的竞争力。
2.促进就业机会的创造:政府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扶持创业、发展新
兴产业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
鼓励企业增加招聘和培训投入,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
增加企业用工需求。
4.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鼓励劳动力的地理流动和行业转移,以
减轻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过剩压力,解决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供
需失衡。
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激励政策,提供补贴和补偿,鼓励劳动力流动
和转移。
5.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了解和掌握劳动力市场
的供求情况,预测和研判劳动力市场的走向,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和措施。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加
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总之,人力资源供求失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政府、企
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引导劳动力供给
和需求的合理匹配;企业应加强培训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个人也应
增强自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供求的平衡,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如何调节促进经济平稳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如何调节促进经济平稳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种失衡不仅对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挑战。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现状和原因。
从供给方面来看,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也在持续,导致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然而,在需求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得一些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又较高,导致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此外,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和周期性波动也会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为了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教育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和培训项目。
对于那些已经就业但技能不足的劳动者,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
同时,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引导其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匹配。
促进就业创业也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创业,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和服务业。
创业不仅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职业指导等活动,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结构性失业也越发普遍。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数量、结构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导致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和结构性失业。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普及和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普遍追求更高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导致了一些低技能低收入行业的岗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区域性分布不均衡,一些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其它地区的用工需求。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也存在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岗位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却缺乏足够的人才供应。
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一些劳动者就业困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情况。
同时,一些企业由于产业升级或优化调整,需要进行裁员或调整组织结构,也导致了一部分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
如何应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和结构性失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劳动力市场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提前培养和引导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缓解供需矛盾。
同时,建立深度合作机制,促进高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培养相关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匹配度。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通过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减少员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同时,企业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自身用工需求的人才,保持企业用工对接的灵活性。
此外,对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地区差异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
为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提供特殊的财政、税收支持和用工补贴,吸引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对经济稳定的影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和用工需求量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状态。
这种失衡现象对经济的稳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就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对经济稳定的影响进行探讨,从招聘难度、工资压力、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不稳定等方面进行论述。
1. 招聘难度当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即用工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给时,企业在招聘合适的人才上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招聘难度的增加会带来招聘成本的提高,因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筛选和培训新员工。
这种招聘难度的增加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对经济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工资压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还会带来工资的上涨压力。
由于工作岗位的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合适的人才,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
这种工资上涨的压力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高企的工资支出也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进一步影响经济的稳定。
3. 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还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企业可能会选择从现有员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加,身心健康问题增多,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此外,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失衡,企业可能无法聘请到最适合的人才,进而导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下降,这也将对经济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 社会不稳定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还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当大量劳动力供给无法得到合理的工作机会时,就业问题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的上升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
此外,供需失衡还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进一步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对经济稳定产生诸多影响。
招聘难度的增加、工资压力的上升、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都是供需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首先,劳动力供给过剩。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劳动力需求量。
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体制不合理、岗位技能匹配度不高、劳动力迁移障碍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者可能会遇到找不到工作或者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发生。
其次,劳动力需求过剩。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量超过了劳动力供给量。
造成劳动力需求过剩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或者劳动力市场短缺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需求者可能会遇到就业机会多样化、招聘竞争激烈等问题,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发生。
首先,结构性失业存在时间较长。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解决。
因此,一旦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结构性失业就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结构性失业区域性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也不同。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新兴产业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而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地区、传统产业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劳动力需求过剩的情况。
再次,结构性失业对劳动者的影响较大。
相对于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对劳动者的影响更加深远。
因为结构性失业通常涉及到职业转换、技能提升等问题,需要劳动者付出较大的时间和努力来解决。
最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劳动力供需失衡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技术进步缓慢、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供求双方的匹配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缩小供需失衡的差距,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发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社会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社会不平等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某些地区或领域,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工人供不应求,而在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却面临大量的失业人群。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劳动力市场失衡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不平等的影响。
在劳动力紧缺地区或行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往往较高。
他们因为供不应求而享受到了更多的谈判权和福利待遇,比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环境等。
然而,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或行业,失业人群面临着长期的低薪或暂时性的失业。
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地位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导致了个体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其次,劳动力市场失衡也会增加教育和技能的不平等。
在供求失衡的地区或行业,工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级别的教育和技能。
他们通过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然而,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或行业,未经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这种教育和技能的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现象,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劳动力市场失衡还带来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在一些繁荣地区,人才聚集、产业兴旺,经济发展迅速。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人才和产业的支持,经济增长较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不平等导致了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地区之间的公平,也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得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
那么,如何解决劳动力市场失衡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呢?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均衡。
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外来人才流动和培训内部劳动力,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减轻失业人群的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机会,增加他们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的整体提升与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突出。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变革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
然而,供求之间的平衡并没有达到预期,使得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
一、供给端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端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体系的滞后带来了技能匹配的困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却相对不足。
因此,不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与专业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其次,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职业培训不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缺乏适当的培训机制,导致一些就业者在知识和技能上无法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需求端的问题与供给端问题相对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端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引发了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传统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弱,而新兴产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在劳动力供给不能及时调整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硬性条件要求较高,导致一部分人才无法顺利就业。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应综合考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因素,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在供给端方面,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机构应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还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需求端方面,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变革。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扩大招聘规模,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用人单位应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降低硬性条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供给端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需求端的引导和调整。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与社会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与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供给方是指劳动者,而需求方是指雇主或企业。
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劳动力的流动。
供需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二、供需关系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供求关系失衡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高失业率的现象。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劳动者将面临更高的竞争压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而失业则直接导致收入减少和社会地位下降,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然而,当需求超过供给时,劳动者则会处于有利的地位,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好的待遇。
其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还会影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会提供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使得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相对较高。
而供给超过需求时,企业则会利用劳动力竞争激烈的局面,降低工资水平,导致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偏低。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供需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供需关系的失衡不仅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高失业率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失业者难以得到稳定收入,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增加社会福利负担,进一步加大财政压力。
其次,供需关系的不平衡还会加剧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这不仅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供需关系也会影响到社会的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
当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时,各类人才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
而需求过剩时,人才流动性加强,可能导致某些行业人才短缺,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劳动力供需失衡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劳动力供需失衡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预测和决策,制定出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分配的整体计划的过程。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劳动力供需失衡的情况,即劳动力的需求超过或者供过于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劳动力供需失衡问题。
1. 加强劳动力需求预测为了应对劳动力供需失衡问题,组织首先需要加强对劳动力需求的预测。
通过分析市场趋势、行业发展以及产能扩张计划等因素,预测未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趋势。
同时,对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确保预测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预测到劳动力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2. 强化人员培训与发展人员培训与发展是应对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岗位技能和专业能力,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可以与高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校园招聘和培养新人,以满足企业对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
3. 灵活用工与外包当劳动力供需失衡时,组织可以采取灵活用工和外包的方式来应对。
灵活用工包括弹性工作制、兼职、临时工和劳务派遣等。
通过采取适当的灵活用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以确保劳动力供需平衡。
同时,外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某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4. 拓宽劳动力供给渠道为了应对劳动力供需失衡,组织还需拓宽劳动力供给渠道。
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外,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与社交平台进行招聘,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此外,组织还可以积极开展人才储备,建立和维护人才库,及时找到适合的人力资源,以缓解供求失衡的问题。
5. 公平激励机制公平激励机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为了应对劳动力供需失衡,组织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企业招聘难,职位空缺率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劳动者面临就业困难。
这种现象的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一、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引发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不一,人才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行业的招聘需求较低。
行业人才供需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缺与过剩。
2.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体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人才培养不足,也是当前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反之,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容易造成一些劳动者的就业困难。
3.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竞争也在加剧。
一些企业通过加薪、福利等方式提高了招聘的吸引力,但这并没有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相反,对于那些资源和整体水平比较一般的企业与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二、对策研究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是缓解我国劳动者供求失衡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分布不均衡,有些发达地区的高校相应的就业机会也更多,而有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却面临着培养人才与当地就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教育参军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了缓解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现状,我们还需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打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通。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就业创业等方式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
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求失衡现状。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分析引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这种失衡现象不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节奏和质量。
当供给过剩时,劳动力竞争激烈,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反之,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劳动力短缺将压缩企业的发展空间,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增长。
因此,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对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还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增加社会的不平等。
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由于竞争激烈,劳动力的价格会下降,导致工资水平下降,特别是较低技能的劳动力更容易受到冲击。
而供给不足时,企业为了吸引稀缺的高技能劳动力,会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进而扩大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往往会增加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三、薪酬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还会引发薪酬结构的变化。
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力竞争激烈,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更加倾向于雇佣廉价劳动力,导致相对较低技能的工作岗位的薪资水平下降。
与此同时,供给不足时,企业为了吸引高技能劳动力,会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
这种薪酬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还会对社会的职业选择造成影响。
高技能劳动力的短缺可能导致一些就业岗位无法得到合适的人员填补,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四、失业率与社会不安定性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会加剧失业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不安定性。
供给过剩时,劳动力竞争激烈,失业率上升,失业人口的增加容易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蔓延。
失业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大,从而进一步削弱社会稳定。
与此相反,供给不足时,企业的扩大难度加大,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引发一些企业破产,进一步升高失业率,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
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
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
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表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分析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动力总需求量。
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达到均衡。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
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衡
中国目前在结构上处于失衡状态。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次产业产出占GDP 总量的比重从1978 年的28.2∶47.9∶23.9,变化为2007 年的3.3∶54.2:48.7,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 年的70. 5:17.3:12.2,变为2007 年的40.8∶26.8∶32.4。
对于占GDP 比重54.2% 的第二产业而言,其吸纳就业的人员仅占了就业人员总量的26.8%,可见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量流入了第三产业。
同时,仍有4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也说明第一产业仍有很大数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将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如何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更多的是转移到了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数据表明,劳动力需求在产业间的变化趋势却是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
劳动力需求的区域结构取决于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中国的区域经济经历了一个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三个阶段。
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这三大区域相应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差异。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短缺矛盾同时存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劳动力供给过剩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并存,这主要是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布局不合理过引起的。
四、对策分析
从供求总量均衡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经济增长率。
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扩大经济规模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水平。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是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
为了解决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下的就业压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三)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
延长弄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既可以延长劳动力的就业,又可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劳动效率。
我国于2012年后就趋向于供小于求,因此要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
由于劳动力供
给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因此,这一对策也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发挥效应,人口剩余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调控应考虑产期的效应,应防止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劳动力根据偶那个急到来的不利的影响。
也可以延长就业者的离退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严重短缺时国家可实施延长就业者退休时间的政策,鼓励有劳动生产能力、身体健康的年长的劳动者延长退休时间,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吴春芳:论中国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失衡与复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王艳云:劳动力供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