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会与人为善,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和谐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3. 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和谐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分析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分享各自的观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和谐社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家庭成员、同学、社区居民等,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和谐相处的画面。
2.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社会公益项目设计,如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 社区探访:组织学生访问社区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3. 角色扮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沟通技巧、理解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指导。
2. 案例资料:选取涉及和谐社会的真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主讲人:胡博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容。
2005年2月19日,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2005年政治高考(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掌握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知道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例如,图片是一张家庭合影,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张照片中想到什么?2. 学习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5分钟)通过举例子讲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风,以及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3. 讲解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故事来让学生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讲一个成年人从小在一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人士的故事。
或者讲一个犯了错误却受到家人认可和支持的人后来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的故事。
4. 学习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家风,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5. 探讨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良好家风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汇报自己的结论。
6.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问他们今天学习到的东西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讨论。
2. 学生的理解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看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表现,是否有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和谐社会教育教案
幼儿园大班和谐社会教育教案教案主题:和谐社会教育教学目标:1.了解和谐社会的基础概念和内容2.认知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3.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绘画等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分享、合作、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教学内容: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容2.理解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0分钟)1.引导幼儿共同思考和谐社会的含义,并以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特点。
2.引导幼儿回顾自己日常活动中的和谐场景,如与伙伴合作玩具等。
二、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结合图片、小动画等讲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及其内容。
2.让幼儿自由发表观点,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理解和谐社会。
三、互动游戏(3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搬砖游戏”,“传球游戏”等,让幼儿理解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团结协作。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游戏,如“抱团游戏”,“传情游戏”,“分享游戏”等,并展现理解和体会和谐社会从情感体验角度的相关内容。
四、艺术创作(3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艺术创作,让幼儿在绘画、手工、剪纸等形式中表现和谐社会的内容。
2.教师以实物、图书等益智教具展现相关内容,例如:一起学习用各种语言问好,可以引导幼儿体验多元文化的和谐性。
五、收尾环节(10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询问幼儿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所学,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和谐社会的优良品质。
教学方法:1.以游戏的形式、绘画的形式、故事讲述、互动讨论等方便直观、接地气的方式,让幼儿能够快速地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感性理解的角度深刻的理解和谐社会的内容。
3.多手的创造型教学,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了解和谐社会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评估幼儿的表现和反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设计教师:孙丽教学年级:高中三年级课题名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时间:45分钟(一)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在复习完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也就是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积极参与到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关注民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时政讲座(综合课)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线交流中,说“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教师设问:我国政府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体现了我国政府什么样的理念?学生回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讲授课程: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板书)课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哪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成绩让我们兴愤,让人们为之骄傲。
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的。
坚持全面的观点,我们肯定成绩同时,也应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当今中国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事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从心底里呐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资料: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并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总称。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以及十二个价值观念的内涵;2. 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 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2.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践行核心价值观;3.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由来- 分析十二个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含义和对个人、社会的意义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学校教育的角色和渠道-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他们理解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 提倡正能量,塑造社会风气- 打造和谐社区,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场景3. 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操作- 制定校园规范,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和准则,培养自律意识-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 - 设计社区服务项目,激发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设置活动课,通过游戏、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和分享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3. 观摩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项目、公益活动,激发他们的关注和热情;4.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案目的与意义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感恩家庭、团结友爱,并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何为道德和法律;2.掌握小学生常见的道德行为规范,如尊敬师长,友善相处等;3.了解常见的法律知识,如户籍证明,身份证等;4.学习并掌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如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具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2.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增强生活自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立意识;2.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3.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掌握备用的生活常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更健康的思想、信仰、习惯和行为,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增强了解社会、认识法律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国家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力度。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道德和法律2.认识好习惯,与人为善3.尊重师长,学会爱护校园4.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5.学会认真生活,珍惜时间6.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关系,构建和谐社会7.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合法权益8.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方法和途径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教师故意引导、刺激和帮助学生,使学生自己去鼓掌思维,自己去求解答案的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比较单一,不能过于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幼儿园和谐社会教育《和睦相处》教案 社会和谐教育
标题:幼儿园和谐社会教育《和睦相处》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国家层面的和谐发展,更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和谐相处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是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阵地。
幼儿园的和谐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2. 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社交中与他人和睦相处。
3. 培养幼儿的宽容和谦逊品质,使他们能够包容、理解他人。
4.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冲突中保持理性和平和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1. 情景教学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为教学材料,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谐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2. 游戏教学通过各种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处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
4. 讲故事通过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传递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
5. 学习素养培养幼儿的学习素养和社会交往技能,使他们能够良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
四、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老师通过自身言行,示范和倡导和谐相处的行为和态度,引导幼儿模仿并学习。
2. 合作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各种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认知引导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途径,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方法。
4. 言传身教老师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耐心引导和教育,借助正面言语和身体语言对幼儿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五、教学过程1. 以和谐相处为主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日、主题班会和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针对不同情景和问题,组织幼儿小组展开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引导幼儿学会和谐相处的技巧。
3. 注重与家庭教育的联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和谐社会教育的活动和讨论,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重点难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一)和谐社会的涵义由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是包含若干子系统,故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总体而言,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在理解和谐社会时,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把和谐社会无限放大,最后被虚化为一种空幻的目标;二是防止把和谐社会缩小,仅将其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社会稳定问题。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分层看,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即包括传统和谐社会(如古代社会的和谐,近代社会的和谐);现实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未来和谐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社会尽管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有时甚至演化为激烈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冲突,但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和谐状态,如中国的汉唐盛世等,但这种社会的和谐不是我们今天所描述的和谐社会。
从横向分层看,“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等。
2024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年级和谐第二章(教案)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人们 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0
03
校园和谐环境营造
2024/1/29
11
师生关系融洽与互动
01
02
03
尊重与理解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理解学生成长需求,以平 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 位学生。
2024/1/29
沟通与交流
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 通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促进教学相长。
4
六年级和谐课程目标与意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意义
本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途径,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024/1/29
6
02
和谐社会构建基础
2024/1/29
7
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性
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不 歧视或排斥任何群体或个人。
包容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鼓励人们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 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激发社会
创新活力。
2024/1/29
8
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15
家长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 惯,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长应尊重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态 度与孩子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024/1/29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 行举止,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6
亲子沟通顺畅,增进感情交流
2024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维护公共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2.公平正义观念的培养;3.公共利益维护的实践。
重点:1.法律意识的培养;2.尊重和保护人权;3.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与我同行的重要性。
2)分析人权案例,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人权。
3)讨论公平正义问题,培养学生公平正义观念。
4)探讨维护公共利益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法律与我同行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知识掌握2. 尊重与保护人权人权知识普及尊重和关爱他人3. 我们向往公平公平正义观念维护公平正义4. 我们崇尚正义正义行为实践正义观念内化5. 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认知社会责任担当七、作业设计1. 习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实践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提高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中学生《参与禁毒斗争 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禁毒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活动目的】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毒品,了解中国的毒情,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2、宣传有效地防止毒品的侵入,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动员每一位成员参与到禁毒斗争中来。
3、通过毒品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
知道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是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4、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做有用的人才,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
珍爱生命的宝贵,做健康的中学生。
【活动准备】1、每位学生搜集身边的资料;2、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3、制作幻灯片课件。
【活动方式】生生、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活动过程】主持人甲:《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主持人乙:前一阶段,学校组织我们看禁毒宣传片,那一幅幅不堪入目,血淋淋的图片令人心惊胆战,毛骨耸然.从一幅幅图片里,我们知道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有人因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疯狂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为了有钱买毒品,他们偷,抢,甚至杀,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治安。
我们看见吸毒的人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他们骨瘦如柴,像狗似的蜷缩在地上,生不如死,他们的惨象是多么可怕啊!主持人甲:是啊!看了这些宣传片,我们感触很大,有很多青少年因一时的无知、好奇,在所谓的“朋友”诱惑下,吸上了毒品,误入歧途,以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主持人乙:毒品,就像一只无形的魔手,甚至比任何猛兽更可怕。
它不断摧残人们的身心、摧毁人们的意志,为了不受毒发之苦,他们去偷、去抢、甚至去杀人,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美好的一生,这值得吗?学生:毒品不但使吸毒者受到伤害,还令他身边的家人朋友为他伤心。
难道毒品的危害还不够大吗?因为一次好奇,吸上了毒品,从此过着毒品赐给的行尸走肉的生活。
主持人甲:毒品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给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危害性呢?学生:毒品,通常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通过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新闻中对和谐社会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和谐社会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面前,应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本课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以讨论法、阅读材料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引入:解读材料透视:民生焦点一一食品安全1.教师提出问题:(1)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搜集后全班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
(1)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 事件等。
(2)如:制定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生产与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等。
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名称:和谐主题班会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的含义,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 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和谐的定义与重要性2. 尊重他人,团结合作3. 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谐,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和谐?和谐的重要性是什么?”1.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2. 讲解和谐的含义与重要性(10分钟)2.1 教师详细讲解和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谐的内涵。
2.2 教师讲解和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谐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10分钟)3.1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经验。
3.3 教师总结,强调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 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5分钟)4.1 教师讲解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倾听、妥协等。
4.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矛盾、冲突的场景。
4.3 教师点评,总结解决矛盾、冲突的关键要素。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5.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六、作业安排:1. 写一篇关于和谐主题的作文。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家人对和谐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和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案名称:和谐主题班会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内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知荣辱: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如何正确对待荣誉和耻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控能力。
2. 树新风:让学生了解社会上新形成的良好风气,如何去践行这些良好风气,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和谐: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去构建和谐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
5. 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否能够践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
3. 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有所提高。
五、教学资源:1. 真实案例:收集一些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用于导入和案例分析。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用于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使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意义和内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情境模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模拟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践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
2024年《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最新优质课件
2024年《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最新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章“社会生活与法律规范”第三节“遵守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社会”。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认识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知道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提高法治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提高法治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法律法规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1)讲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
(2)分析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3)介绍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法规。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与法律法规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与法律法规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遵守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社会2. 内容:(1)我国法律法规基本框架(2)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3)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和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遵守法律法规的。
2. 答案要点:(1)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和作用。
(2)遵守法律法规,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权利等。
营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德教育教案二
营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德教育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教育教学试验,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公德的定义、内涵和实现路径。
2.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
3. 通过讨论、实践和评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公德的概念和内涵。
公民公德是指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个人应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而应尽的道德义务。
它包括个人关于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利益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 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公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媒体教育等。
具体的教育方法有:(1)演讲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2)角色扮演和实验:帮助学生模拟和体验不同的公民行为和不良后果;(3)案例和问题教育: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和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和研讨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办法;(4)互动和合作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和评估,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意识;(5)社会行动和服务教育: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本课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四个环节:1. 问题引导和讨论环节:老师会提出几个有关社会公德的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公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社会公德?”,“我们应该如何纠正社会公德不良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
2. 角色扮演和实验环节:针对一些典型的社会公德问题,老师会邀请几个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和实验。
比如针对“乱扔垃圾”的问题,老师会让一个学生扮演为扔垃圾不正确的市民,另一个学生扮演为提醒和引导市民的志愿者,通过实验体验和模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公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 互动和合作环节:老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和合作,讨论和解决一些具体的社会公德问题。
高中政治微格导入教案模板
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谐社会理念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和谐社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和谐社会。
2. 提问:同学们,刚刚的视频给大家展示了和谐社会的美好画面,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发展的社会。
二、新课导入1. 提问:同学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2)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XX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XX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XX年党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
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构建和谐社会》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构建和谐社会》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义马市在近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问)这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使人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走进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2)总体小康〈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
表现{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思考)
〈1.〉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2〉.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师归纳)
现在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低水平——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展不平衡——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过渡)
正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就要求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展示,新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引导出全面小康社会社会的目标〉
新第一步:第一个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步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
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简单介绍两个三步走的关系,引导出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展示图片党的十六大提出这一目标)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过渡)六个更加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对未来社会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去创造美好的社会,下面请大家把范围缩小一点,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展示图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学生思考)〈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计算教材101页的问题
(补充资料)
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2000年中国人均GDP 800多美元,只占日本人均GDP的2.3%,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从目前8.9万多亿增长到约为36万亿元人民币,按目前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日本1973年的水平,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的世界第6位,提高到第3位,仅次于美、日两国。
可见,总体小康——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较高标准的小康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
开放的经济体系
(教师补充):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和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两个指标。
20XX年工业产值达到51.5%,初步实现现代化。
从三大产业就业份额来看,我们还需努力。
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为50%,第二产业为22.5%,第三产业为27.5%。
未完全清除,还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补充资料)
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指的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从城乡来看:据国家统计局设置的小康生活标准,城市小康要比农村小康的指标高,单人均收入这一关键指标就高出一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守估计在3:1左右,如果再算上城市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等,这个数字就远不只3:1了。
针对于此,国家着力地安排农民进行有序的流动,变农民为市民。
提高城镇人口。
从GDP来看: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为上海市,已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2页虚框内材料,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比例,让人民的吃穿住行达到更高水平,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达到殷实的小康水平。
三、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能搞一刀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快一点,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慢一些,相互帮助,互相扶持,最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创美好的未来。
(展示图片)
板书设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
(2)总体小康{表现特点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目标
2、途径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已经迈入了小康社会的门槛,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这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但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小康是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们制订了经济建设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然,其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我们勾画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即()
A 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 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
①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②基本实现现代化③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根本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①它是一不平衡的发展过程②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犯“急于求成”的错误③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应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因为
()
A 市场经济是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C 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思考讨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课后反思:
总体小康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这一点学生认识得不到位,好在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很快认识到了,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理解了本世纪初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必要。
本课的练习题做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今后要从学生的角度多预设几个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引导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