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最新】思政课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最新】思政课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思政课社会调查参考题目第一部分1、关于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的相关性的调查2、关于大学生同居行为、婚前性行为涉及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的调查3、关于大学生财富观念的调查可选择某个更具体的题目进行调查,如:关于国内外富豪榜的态度;关于创业与致富的话题;关于理财观念与能力的调查;对慈善捐赠的态度与行为的调查等。

4、关于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状态的调查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于校园网络暴力现象的调查;对网络公共话题的参与、选择、态度、方式的调查分析;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情况分析调查等。

5、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6、当前大学生在品牌认识及消费方面的调查7、某地(村、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

8、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9、某地(县、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10、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

11、某地(乡、镇、县、市)私有经济发展及其作用情况的调查。

12、大学毕业生成才道路的调查。

13、某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调查报告14、关于当今农村贫富差距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某某地方为例15、某某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员的调查报告16、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的社会调查报告17、农村党基层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某某乡为例18、当前农村文化现状——以某某村为例19、城市个体户生存状况调查——以某某街道为例20、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21、农村失学情况调查及对策——以某某乡为例2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23、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24、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25、关于某地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第二部分1、对中小学生课业、未成年人进网吧等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与关注问题的调查;2、农村、城区、企业、学校等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3、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的意见建议;4、关于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建议;5、关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6、关于网络业、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传媒的发展与规范;7、关于演出市场、图书音像发行放映市场、网吧市场等文化市场发育、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发布时间:2022-05-06T05:31:39.48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期作者:王培荣[导读] 改革开放是在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作出的伟大抉择,它是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伟大创举,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国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因此,改革开放是中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

王培荣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改革开放是在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作出的伟大抉择,它是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伟大创举,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国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因此,改革开放是中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命运转折伟大抉择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严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性抉择。

面对严峻的形势,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

文革结束以后,国家面临徘徊、转型的复杂局面。

思想上,面临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的思想斗争;政治上,面临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抉择;组织上,面临继续坚持个人崇拜还是重新确立民主集中制的抉择;经济上,面临大锅饭磨洋工,生产效率低下,结构失调,物质短缺,人民生活困难,偷渡频发,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财政上,面临过度投资,超预算大量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财政严重赤字;社会上,面临严重的失业和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相当突出,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高发多发,社会影响很坏很大。

另外,财政上还面临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费和对越反击战军费开支的压力;社会上还面临大批冤假错案的上访和申诉,最后,全国纠正的冤假错案仅干部就有300多万人。

从国际背景来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一、大转折的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但“左倾”错误思想仍居主导地位,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1、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自发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改革历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②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

③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3年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的农村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制土地长期承包给个农户使用,而土地改革则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私有)。

高考规章制度

高考规章制度

高考规章制度
《高考规章制度》
高考作为一个国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量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其规章制度也是非常严格和严肃的。

这些规章制度包括考试纪律、考试安排、考生资格、违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

首先,高考规章制度对于考试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

考生需要遵守考试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不能擅自携带通讯工具、纸条、书籍等禁止物品参加考试。

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会取消考试资格。

其次,高考规章制度对考试安排也有详细的规定。

包括考试科目、考试日期、考试地点等,都需要严格遵守。

同时,考试的监考人员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另外,高考规章制度还对考生的资格和报名申请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参加高考的考生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学历要求,同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报名流程和规定。

最重要的是,违规处理是高考规章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一旦发现考生有作弊、抄袭、舞弊等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考试成绩会被取消,甚至会对其学业和未来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高考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保证高考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考生自律和素质的考验。

希望广大考生和
家长都能严格遵守高考规章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高考,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努力。

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

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

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选科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选科是指考生在高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科目进行考试。

选科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初的高考只设置了文科和理科两个大类,考生只能在这两个大类中选择一个进行考试。

文科包括语文、外语、历史、政治和地理;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

这种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高考中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特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选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成为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于是,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考选科逐步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在新的选科制度下,高考科目不再只设文理科两个大类,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将科目进行了分类,包括人文类、社会类、自然科学类等。

这样的设置使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更为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科目进行考试,不再受限于文理科的范畴。

除了科目的设置调整外,高考选科还在试图推行“3+X”选科模式。

所谓“3+X”,是指考生必考的三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外语),以及其他自选的X个科目。

这种模式进一步放宽了选科的范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长选择更多的科目进行考试,有利于体现每个考生的个性和特长。

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

选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考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促进了高中教育的转型和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全国高考选科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们在高考选择科目时将会更加自如和从容,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字数:572】第二篇示例:全国高考选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全国高考还处于初期阶段,选择科目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中国高考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是一套省级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该制度的特点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分数计算方式以及考试后成绩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高考分为全国卷和省份卷,全国卷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而省份卷由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当地情况组织。

高考的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一门文、理科综合科目。

每个科目的考试内容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

考试分数计算方式多样,有的科目采用等级制,有的科目采用百分制,而各省份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高考对于中国学生非常重要,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

考试后,学生的成绩会被各大学使用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

高分学生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而低分学生可能面临较低水平的院校选择。

与此同时,高考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

首先,高考的内容相对固定,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其次,高考竞争激烈,导致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焦虑和压力。

许多家庭为了高考而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空间。

此外,高考成绩也存在一定的评判主观性,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为了改进高考制度,中国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一些省份已经尝试将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高考科目和内容的调整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总之,中国高考制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它在选拔人才、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考试的起源

考试的起源

考试的起源初一11班孟雨轩 25号——《神奇的魔杖》读后感每一代人的成功,都是由不断学习,不断竞争,不断考试得来的。

你知道吗?每一个考试制度的由来都有一个追溯千年的古老起源……这本书的作者是程玮,她用一个小女孩旅游的故事当线索,完美的将故事穿在了一起……暑假到了,米兰的姐姐要高考,米兰没办法回中国了。

米兰的妈妈带她去参观古老的牛津。

在途中,米兰的妈妈讲述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先是童生,然后是生员,接下来时举人、贡士,最后是进士。

每一次考试,如同爬梯子一般,一级一级的往上爬。

到了牛津,米兰的妈妈还讲述了关于牛津大学的起源:在12世纪时,英国没有大学。

跟法国国王发生了冲突的英国国王让在巴黎大学读书的学者们回来,并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

学者们聚集在牛津,从事教育和研究。

这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

一个个古老的制度发展,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学员制度,一个个充满历史岁月味道的故事……这本书令人更喜欢,更爱不释手。

读着读着,仿佛走在岁月里,看见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天下各地的人才聚集一堂,奋笔疾书;又漫步在牛津大学充满贵族气息的历史里……仿佛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儿童文学的书,而是一本世界考试起源史!从中国严酷的科举考试到牛津的贵族化教育再到德国的自由化教育,一个个不同的风格,一个个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学子们并都是死读书的,像李白,名盛千年依旧风度翩翩,下笔成章,一句诗便可引起无数学子的惊叹与赞美,无数佳句都出自他的笔下,可追溯千年之前的历史,他并不是状元;那些整天手不释卷,奋笔疾书的人呢?一部分终究还是没落于尘世的苍茫之中……世界历史追溯几千年,各国的文化制度变化也是因人而异,一代又一代的更替。

程玮的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世界是多么大!。

高考

高考

考试制度

考自2001年取消年龄与婚否的限制,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者均可以报 名参加高考。高考统一采取笔试方法,2009年有以下几种考试方案: 1、“3+X”方式。其中 “3”——“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 一个考试科目。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 接受的。目前应用省份:北京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 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 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等25省,市,自治区。 满分为750 分(语文150,数学150,英语15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
禁止参加高考的人员

名:
教育部规定下列四种人员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报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作假 伪造应届的学生; 3.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 在服刑者; 4.无学籍,档案不齐全的在校生。
高考志愿填报五部曲

考试制度


2、“3+X+1”。目前应用省份:山东、浙江。 其中,山东卷为{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 综合)+”基本能力“测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占150 分,文、理科综合占240分,“基本能力”测试卷面100分, 将成绩的60%计入高考总分。山东卷高考总分750分。 浙江卷高考总分为810分。 3、“4+基础综合”。“4”——语文,数学,英语,选 修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选一门),每 门总分150分,合计600分,“基础综合”——由物理,化 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 组成一份综合卷,难度较 低,卷面总分150分,再以30分为总分进行转化后计入总分, 所以满分为630分。目前应用省份:上海市。

南北分卷制度

南北分卷制度

南北分卷制度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民生所关注的话题。

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自然是人们用来衡量公平的一根杠杆。

为了使教育达到最大公平化,我国高考试卷"因地而异",分数线也是单独划线。

这样的做法其实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明朝科举中的南北制度。

今天,我们就透过明朝的南北制度来看如今高考的地方公平和国民公正,以及高校的地方保护主义。

从南北卷出现的目的来看地方公平与国民公正明朝同一时期的考生甲生于南方、考生乙生于北方,两人同年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却给了他们两份不同的卷子。

这两份不同的卷子就是所谓的"南北卷"。

顾名思义,"南北卷"就是按照考生家乡所处的区域的不同来分别出卷,分别录取进士。

就如甲乙一样,同年考生,只是所生地域不同,导致两人应试的卷子有区别。

这其中的地域分为南北两个或是南北中三个,之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决出"三甲"、"庶吉士"等。

这样的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上延用了两百多年,最早是在洪熙年间被提出的。

南北卷的由来—南北榜案南北卷的区分并不是统治者某一日醍醐灌顶的结果,而是一起矛盾激化的结果,这起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历史上记载的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南北榜案。

事情发生在洪武三十年。

据《明朝小史.第二卷》记载,当年二月份的科举录取的结果是: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

这样具有明显地域偏向式的录取结果,北方考生"乙"(此处不特指,泛指北方考生)一看就觉得事有蹊跷,他们就私下开了小会,将同样对录取结果产生怀疑的考生集合起来。

大笔一挥,将自己的质疑形成文稿,怀疑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徇私舞弊、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收到诉状后勃然大怒,遂命令换人重新审阅试卷。

但是结果却并不像北方学子所说的一样,反而阅卷考官发现,北方学子的文理并不好,答案中还含有一些禁忌之辞,落榜成了理所应当之事。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 底稿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 底稿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对于高考,我们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就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

作为高考的奠基石,中学时代举足轻重。

但在目前,中学存在的重点班制度不利于师生成长,违反了教育伦理原则。

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源于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对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

因此,很多人认为要废除重点班制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同时,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重点班、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国外教育、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公平,引而深入到社会公平的问题。

废除重点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呼声响彻云霄。

但是由来已久的重点班制度在许多学校仍然以不同形式存在着。

重点班又称“快班”、“冲刺班”、“实验班”等。

它是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

将考试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内进行教学。

同时为该班配置较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

一、国内中学教育概况1、教育思想封闭落后教育乃立国之本。

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

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

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

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

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

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教育 的机会 , 促进各地教育 以及文化 的平衡发展 , 但是 在市场
深厚 的历史 根基 , 早在科举 时代 , 我 国就存在科举 户籍制 。 因
我国古代 的科举户籍制。 关 于科举制创立 的具体 年份 ,学术界还有 大业元 年及大 业三年等诸说 , 因不 是本文重 点 , 故不作 考证 。 自隋炀帝大业 二年 ( 公元 6 0 6年 )创立科 举制 度 至清德 宗光 绪 三十 四年 ( 1 9 0 5年 )正式取消科举制 ,科举 制在 中国整整实行 了 1 3 0 0
基金项 目: 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资助项 目。
教 书 育人 ・ 裔教 论 坛
2 0 1 3 1 1 0 1 9
热 门 话 题
方和南方 。 而宋英宗最后还是决定维持 现状 , 实质上是倾 向于 欧阳修的意见 。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 的建议 , 将 明经等科 目归并
为; 另一方 面冒籍还 包含着 冒充其 他类别 的户籍 的意思 , 例如
人 占据优势地位 。
北宋 以后 , 北方地 区因为经 历较多的战乱 , 经济发展受到 严重影 响 , 加 之长期处 于与辽 、 西夏 的对峙状 态 , 学 习环境不 够安定 , 北 方人 又不擅长诗词歌赋这些进 士科 的主要考试内
容, 所 以北方士人在科举 中的优 势逐渐丧失 , 科举及 第的 比重
高考户籍制与科举户籍制
出现了南北 逆转。在科举录取人数南北 比例 十分悬 殊的情况 下, 到北宋 中叶引发 了大 臣关 于科举 取士的南北地域之争 。 争
无论是异地 高考 现象 还是高考移 民现象 , 其 反映 的本 质 论 的核 心人 物是北方 人司马光与南方人欧 阳修 ,司马光主张 问题是我 国当前 高等 教育公平 问题 。而这两种 现象之所 以产 分 区取人 , 而欧 阳修主张唯才是举 , 这两种方式分别有利 于北

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的弊端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

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

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但是,笔者认为,弊端的产生,问题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

所以,简单粗暴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在高考制度身上,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首先,应试教育并不是因为高考才出现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

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巳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据《礼记射义》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通过考试测量军事教育的效果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礼记学记》中相关记载也表明,西周时期的“国学”也已经初步建立了隔年定期考试的制度。

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更是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推上了顶峰。

由于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治国,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读书人都将科举看得很重,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上。

但每次科举选拔的人数毕竟有限,势必造成竞争的激烈。

面对科举的巨大诱人的利益,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雏形开始产生。

而科举考试内容的独尊儒术,翻来覆去都是“四书”“五经”之类,客观上也加剧了应试教育环境的形成。

几千年下来,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了,根深蒂固。

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包围中,高考制度只能无辜地背了黑锅,成为干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我国高校现行招考制度的弊端及其解决思路

我国高校现行招考制度的弊端及其解决思路

我国高校现行招考制度的弊端及其解决思路【摘要】中国高校现行招考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包括导致“应试教育”倾向加重、选拔标准过于功利化等问题。

这一制度的由来及影响根源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需要深刻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建议通过多元化选拔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深化改革。

推进现行招考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探索路径和方法,如设立更丰富的高校招生途径,提高高校录取的自主权等。

我国高校现行招考制度亟待深化改革,未来应立足于改革,建立更为合理的选拔制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引言、背景介绍、问题意识引发、招考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由来及影响、改革思路和建议、深化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推进现行招考制度的改革、总结回顾、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高校招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考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争议。

传统的高考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如应试教育偏重、分数至上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高校现行招考制度的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招考制度的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应该勇于改革,不断完善招考制度,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就是上述问题讨论的重点,也是对现行招考制度弊端的引入和开端。

1.2 问题意识引发高校招考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不合理之处也是人们诟病的焦点。

在我国高校招考制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录取过程中的隐患,更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问题意识的引发,正是源于人们对这些弊端的认识与反思。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校招考制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使招考制度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招考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例如招生政策不够公正、选拔标准不够科学、招生程序不够透明等等。

高考加分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高考加分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这一系列事件让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制度面临信任危机。 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面对越来越不被 信任的高考加分政策, . 72 7 %的人表示赞同高考回归“ 裸考” 。
另外其它法律对此规定也与宪法保持一致,中华人民共和 《
国教育法》 规定: 公民不分民 、 族 种族、 性别、 职业、 财产状况、
法所保护的平等受教育权 , 强烈呼吁让高考重新“ 起来。 裸”
从宪法学所保护的平等受教育权角度出发, 高考加分制度是 否违反了这一宪法权利值得深思。 宪法所追求的平等不是无 视个人差别的绝对平等, 而是承认个人之间存在差别的相对 平等。 因此, 合理的差别对待是允许存在的。 实践中要通过一
基于这一目的的政府措施是道德的和合法的。为此 , 我国应
保留相应的“ 照顾性加分” 政策。
2取消“ . 鼓励性加分” 政策。 如今的全民“ 奥赛” 热等现状
让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政策价值导向的错误 , 违背了教育促进 能力提高的初衷, 其结果是负担而不是鼓励。由于背后高考 加分的驱动, 致使各种加分项 目的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为了 避免高考加分的功利性,鼓励性加分” 目 “ 项 应逐渐取消。
义勇为、 城镇退役士兵、 农村独生子女等名 目也纳入了加分 行列。 更有甚者, 有的仅因为是电影名人或体育明星, 竞可一 路绿灯免试入学。这种不太严密的制度设计 , 假少数民 让“ 族”“ 、假三好学生”“ 、 假运动健将” 有了滋生繁衍的土壤。最 近几年 , 对于高考加分制度的必要性、 合理性、 公平性的质疑 和争论甚为激烈,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考加分制度违反了宪
考加分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性政策由来已久, 其设计初
衷是软化过于僵硬的“ 唯分数论” 弊端, 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

中国教育招生考试

中国教育招生考试

中国教育招生考试
中国教育招生考试,也叫高考,是中国教育招生制度的最重要考试。

它是每一个中国学生
最关心的一项考试,也是中国教育招生制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此时,高考是为了帮助学校招收有才能的学生而
设立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高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高考
不仅是为了帮助学校招收优秀学生,而且也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考主要考试内容是语文、数学和英语。

其他学科也可以作为考试内容,但是不是必须的。

高考的分数线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不同。

高考分数的计算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另一种
是不同学科的分数。

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总分或者不同学科的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录取情况。

高考是中国教育招生制度的重要考试,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校
的招生情况。

因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考,每年都会对高考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了考试本身,政府也会加强考前和考后的教育,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

总之,中国教育招生考试是中国教育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
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校的招生情况。

因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考,每年都会对高考进
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除了考试本身,政府也会加强考前和考后的教育,以保证考试的公
正性。

高考的分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人,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

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

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独特而严格的,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介绍其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考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

一、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候。

秦朝设立了司马台,负责选拔人才。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考试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与流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

它首次出现在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在乡试中,考生需要通过文化考试被选拔进入会试阶段。

会试则是以高级官员为考官进行考试,主要考察文学才能和辩论能力。

最后,通过会试的考生才能晋级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对文化繁荣和国家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科举制度也带来了社会的升迁机会,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重视文化才能,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科举考试存在很高的腐败和贿赂现象,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竞争。

最后,科举制度对社会契约和人才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总结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对于整体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了解古代考试制度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总结和借鉴其经验教训,构建更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和选拔人才的机制。

1995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

1995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

1995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摘要:1.1995 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的背景和意义2.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3.该政策对山东文科考生的影响4.我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政策及其影响5.总结:1995 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政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正文:1.1995 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的背景和意义1995 年,我国高考制度正处于改革阶段,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山东省率先实行了文科一分一段的政策。

这一政策是指在高考中,文科考生的每一分都会对应一个固定的排名,按照这个排名来分配高校的录取名额。

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分数不再是决定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结合考生的排名来综合考虑。

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具体来说,山东文科一分一段政策是按照文科考生的总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每一分都会对应一个固定的人数,这个人数就是该分数的考生在全省的排名。

高校在录取时,会根据这个排名来分配录取名额。

例如,如果某考生的总成绩是600 分,那么在全省范围内,他的排名就是第1000 名,也就是说,只有前1000 名考生的总成绩比他高。

3.该政策对山东文科考生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分数不再是决定录取的唯一标准,考生的排名也同样重要。

这给了许多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是排名较高的考生更多的机会。

同时,也激励考生更加努力,因为每一分的提升都可能带来排名的大幅提升。

4.我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政策及其影响在山东实行文科一分一段政策后,我国的许多地区也陆续实行了类似的政策,如北京的“本科一批次”政策,广东的“高分优先投档”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考录取更加公平、公正,也更加科学。

5.总结:1995 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政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的来说,1995 年高考山东文科一分一段政策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它的实施,使得高考录取更加公平、公正,也更加科学。

2021年168指标到校及最低分数

2021年168指标到校及最低分数

2021年168指标到校及最低分数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中的168指标到校政策备受关注。

与此最低分数政策也成为了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综合解释这两项政策的背景和影响,并探讨其对教育和社会的意义。

二、168指标到校政策的背景1. 168指标到校政策的由来168指标到校政策源自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我国教育部颁布了这一政策,旨在通过特殊通道招生,给予特定群体更多的机会,增加教育公平度。

2. 政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68指标到校政策对招生方式和录取标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也给那些具有特殊技能和优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我的观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168指标到校政策对于推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但是,政策的实施需要更多的细化和完善,以确保公平公正。

三、最低分数政策的背景1. 最低分数政策的由来最低分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通过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学校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对学生的更全面评价。

2. 政策的影响最低分数政策为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最低分数政策的设定可能会增加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3. 我的观点在我看来,最低分数政策的实行有助于激发学校的内在活力和办学激情,同时也促使学生和家长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政策的具体实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

四、结语通过深入地探讨168指标到校政策和最低分数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项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来说,这两项政策的合理实施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公正。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有效。

五、总结在文章中,我们对168指标到校政策和最低分数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摘要:我国高考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

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片面强调考试的结果和评判,没能深刻揭示考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没能建立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考试模式和制度。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完善现行高考制度。

关键词:高考制度由来影响
一、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贡献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

我国不仅是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采用考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国家。

(一)取士制度。

我国取士制度考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

早在《尚书·尧典》、《周礼》中都有记载,如“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1],通过考查,被确认为“贤者、能者”,及选任为官。

这是我国取士考试制度最初的雏形。

(二)科举制度。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处置进士科,策试诸士,实行分科考试取士,此为中国科举取士之始。

唐朝借鉴隋朝的经验,正式施行科举取士,古严格地说作为以取士为内容的考试制度,是从隋初开始实行而到唐朝逐渐完善的。

这就是科举考试制度[4],宋、元、明、清、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始诏停科举,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试行了约1300年。

(三)民国文官考试制度。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国文官考试制度[5]应运而生,它既沿袭了中国古代取士考试的固有成规,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试良法,并按照孙中山先生关于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五院的主张,设考试院主持全国文官考试,并颁行考试法和各单项考试法规[6]。

(四)高考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参照前苏联经验,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考试制度,后又几经改革,我国的学校考试制度已日趋完善和成熟。

我国高考制度建立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专门人才。

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高考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穿心教育的关键因素。

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现行考试制度对教学的影响
(一)影响教学方法。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介绍教研的发展动态带来困难。

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蹙额生只能听讲、记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

(二)影响学习方法。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激增,新知识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知识更新速度也在加快。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我“充电”。

(三)影响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
生学习情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激发学生敢于怀疑,
勇于提出富有创造力的不同观点的民主气氛。

但是由于考试的影响,教师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表情,没有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

(四)影响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主要内容。

但是我们习惯于统一标准、同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学习习惯和个性雏形。

三、影响成才目标
从学校育才的角度看,考试对成才的影响属外部因素,它能借助考试的内容、应试环境及考试结果,激发和诱导被试者思想、动机和意志的产生与发展,促使被试者向规定的培养目标进取。

四、完善我国高考制度
(一)树立现代考试观。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7]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
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敢闯、敢干、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建立科学命题制。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

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的考试效度。

1、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形成最大关联度,明确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一系列问题,将创新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分解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考试目标。

2、确定各种教学目标的权重,制定课程考试双向细目表。

编制出的考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能涵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

3、确立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兴趣。

根据不同的标准试题可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试题。

客观性试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等。

非主观性试题包括作文题、论述题等。

不管哪类试题,都有利有弊,选择题型时,要充分认识不通过类型试题的
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点和缺点。

应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类题型最佳测试点。

(三)建立科学评分制。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某一次考试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在该课程考试中所表现的能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能量。

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具有相应的智能水平。

原因很多,除教育、练习、环境等效应外,身体健康状况、情绪是否愉快等,都足以影响考试分数。

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

综上所诉,建立适应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培养的高考制度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直接,也容易规范,透明度、公平性都较高。

但在创造性教育中如何正确、公正地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却相当困难。

这是因为创造力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

因此,我们不能对传统观的高考制度全面否定,而应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逐步完善,以利于创造性能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地官·大夫,岳麓书社,2006:27.
[2]班固.汉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卷1:1-11.卷
4:24-31.卷49:732-734.卷56:792-801.
[3]文强译注.陈寿·三国志·魏书[m],中华书局,2007:31-32.
[4]乌廷玉.隋唐史话[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1-4.6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