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与自我知觉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罗斯(美)出版《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公式:勒温:B=F(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正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号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2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狼孩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角色的差异。
,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几类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两个以上角色矛盾)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又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章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4 章
4.1 阅读理解 1)潜在需要是指未来即将出现的消费需要,它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具有明确消费 意识,但目前缺乏足够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需要。 第二种是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但由于目前消费 者的消费意识不太明确或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他 所期望的产品,因而还没有形成现实需要的那 部分需要。
2)影响消费需要的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 (1) 消费需要决定购 买行为 (2) 消费需要的强度 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 度 (3) 需要水平不同影 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单元实践: 1.3 单元实践:
分析提示:不同的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不同的利益 组合 。宝洁公司至少发现了洗衣粉的九个细分市场, 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公司就设计了九 种不同的品牌。可见,洗衣粉可以从职能上和心理上 加以区别,并赋予不同的品牌个性。在本案例中,有 些消费者认为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些消费者认 为使织物柔软最重要;还有的消费者希望洗衣粉具有 气味芬芳、碱性温和的特征。通过多品牌策略,宝洁 已占领了美国更多的洗涤剂市场,目前市场份额已达 到55%,这是单个品牌所无法达到的。
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1)在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中,总是非条件刺激 在前,非条件反应在后;而且后者是由前者所 引起的。但是在操作条件学习中,却是条件反 应在前,非条件刺激在后。 (2)在经典条件学习中,条件反应与非条件反 应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唾液分泌);但在 操作条件学习中,两者不同,条件反应是压杠 杆,非条件反应是吃食物。
D
案例分析: 3.1 案例分析:
分析提示:麦当劳成功的原因很多,这个案例 只是其中之一。在本案例中,麦当劳成功地把 握了消费者的感觉心理,特别是对中国儿童味 觉形成的年龄阶段的研究,为它长期占领市场 打下了基础。
社会知觉及行为
自我概念——我是谁?
1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自我的内容
2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
重视创造适宜 的工作环境, 开发职工潜力 ,从知己到知 彼。
根据企业和职 工不同情况, 采取和执行相 应的管理措施 。因人而异。
利用责任心, 实行责任制的 管理,调动人 们积极性。
小结
❖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善于进行各种社会知 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因果知觉。了解社会知觉错误 (社会错觉)的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且自 觉地消除或者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 才能综合的与管理方式相结合,在企业中产 生积极的影响。
1、对他人的知觉
A
面部表情
B
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知觉 是指对他人外 部表情和外部 行为特征的知 觉。
C
体态
D
对其行为方式的知觉
健美先生表达爱的方式
2、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是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 己行为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 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 主体又是知觉对象 。
的另一个方面是自我实现的语言,也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 相似错误 知觉肢体容接受与自己相类似的对象,对差异大的会有
偏见。
❖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
由对比形成的差异会被认为扩大。
❖ 投射效应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社会知觉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 加权平均法则
•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 〔A.K.Lampel & N.H.Anderson(1968).Com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 提出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模 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 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 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 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 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 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 更完整。
知觉的含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 知觉:整体属性
知觉的种类
•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请注意
• 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 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 如下图:
• 5、知觉定势: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
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 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 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 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 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 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 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 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 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心理学复习要点
⼼理学复习要点⼼理学复习要点考试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实例分析。
第⼀章绪论⼀、⼼理学研究的对象:⼈的⼼理现象及其规律。
⼼理现象包括:1.⼼理过程:A认识过程(基础):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核⼼是思维);B 情感过程(动⼒):⼈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产⽣的体验;C 意志过程(调控作⽤):⼈在⾏动中⾃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的⼼理过程;2.个性⼼理(简称个性):A个性倾向性(动⼒因素):需要、兴趣、动机、理想;B ⾃我意识:⾃我认识、⾃我体验、⾃我监控;C 个性⼼理特征(个别性集中表现):能⼒、⽓质、性格。
⼆、了解和研究⼈的⼼理的⽅法:观察法(主要)、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跨⽂化研究法。
三、⼈的⼼理实质:脑是⼼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指⼈脑对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是对个⼈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产⽣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他⼈知觉、⾃我知觉、⼈际知觉);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位错觉)。
3、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
引起感受性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感觉适应、感觉对⽐、感觉的相互作⽤、联觉、感觉补偿、⽣活条件和劳动实距等。
4、观察是有⽬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培养学⽣的观察能⼒:A、要明确观察的⽬的任务。
B、要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C、指导观察的⽅法,培养观察的技能:加强观察⽅向的引导;充分调⽤感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学会运⽤⽐较。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心理上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量,其量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行为反响。
4、信度:指测量本身一贯性,如果测得分数是可重复、一贯,那么测得分数就是可信。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正是他要测量东西,发现正是他要发现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档案材料内容进展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报道、政策或团体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印记来研究有关社会心理现象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文化规定,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多种多样丛杂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群体:5.气质: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沟通: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4.群体: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5.气质: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江南大学-09-组织行为学第1阶段测试题知识讲解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组织行为学》(总分100分)考试科目: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和组织都涉及( D )问题。
A、人性B、社会C 资源D、道德2、不稳定环境中,组织管理承诺的重要性是(D )。
A、上升的B、不变的C、下降的D、都可能3、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即( B )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
A、领导B、归因C、双因素D、群体活动4、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 )提出的。
A、斯金纳B、麦克利兰C、波特D、劳勒5、研究表明( D )人组成的中等规模的群体决策最有效,能提出更为正确的决策意见。
A、2-54-5 、B.C、8-9D、5-116、组织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是( A )资源。
A、人力B、资金C、文化D、领导7、对需要信息加工的复杂工作来说,较高的总体智力水平和( B )能力是成功胜任的必要保证。
A、体力B、言语C、心理D、实践8、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B )是一致的。
A、永远B、有时C、不可能D、基本9、一般情况下,安排( C )的人开展突击性、开拓性的工作。
A、多血汁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10、一个社会共同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属于文化层次中的( A )。
A、核心文化B、中层文化C、表层文化D、全部文化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 ABC )。
A、描述性研究B、因果性研究、可控制研究E、目标性研究D 、预测性研究C.2、一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认知和理解,是与个人的( ABCD )等密切相关的。
A、文化背景B、知识结构C、社会地位D、自身能力E、社会资本3、构成性格特征可以依据性格的(ABCDE )特征这几方面来划分。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
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
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
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积极组织行为学:是指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3、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4、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5、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五种,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行为产生的原因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
7、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人际洞察力涉及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和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
8、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表较多,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和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的影响。
9、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10、职业能力:员工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特殊能力,即职业能力.11、管理胜任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管理胜任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励能力。
12、目的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5社会知觉
人们习惯上会如何知觉下面这七个点子?
(五)知觉的组织性: 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 为知觉经验的过程,
1.相似法则:如果在知觉场地中有许多刺激物同时存在,人们在知觉时倾向 于把各刺激物中有相似特征的归于一类
2.接近法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 体来认知。
3.闭合法则:人们容易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看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来反应。
4.连续法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连续性的知觉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
×
××
※
※
※
×
×× ※
※
※
※
※
※
※※※※ ※※※※ ※※※※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大小 ➢强度: ➢活动程度 ➢重复 ➢新 颖 性 和 熟 悉 程 度 。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 ➢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区别: ➢ 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层次较低;
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层次较高。
➢ 知觉有错觉和超感现象。
二、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根据感觉所获得的材料,并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 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知觉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2.社会知觉的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活动 3.社会知觉具有标准间接性和评价连锁性的特点
三、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目光的接触 3.身段表情 4.言语表情
惠州学院 心理学复习
一、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解释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般从两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是个体心理,即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二是社会心理,即作为社会人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人们一般心里活动规律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对在某一时间内所独有的特征,一般包括(注意、意识、无意识等)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动力: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助长社会堕化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联结)2.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潜意识理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由于社会行为规范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区别起见叫其为潜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背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问题、冷战观点: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轮(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机械决定论(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从而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收集被使得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我美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 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 自我美化的几种方式
选择性遗忘 自我照顾归因 向下的社会比较
有选择的接受反馈
缺陷补偿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指人们 在与别人交往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的不同 情境下,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己形成某些所期 望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自我服务偏见的表现
• • • • • • • • • • 伦理道德 工作能力 优点 驾驶技术 聪明才智 忍耐度 赡养父母 健康 洞察力 摆脱偏见
2.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 内在自我觉知(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
* 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因此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 * 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自我概念中的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 * 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1.自我概念
我是谁?
“我是谁”其实不仅是指“我”的性别、年龄、 名字等这些生理属性和简单的社会属性。而主要是指 一个人在心理上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和 认同。从出生开始,个体可能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才 能完成这种从认识自己的生理属性到认识自己的心理 特性(和社会属性)的过渡。
自我概念,是指我们用 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 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 自我抬高: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 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 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 恳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 恫吓: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 逢迎:说他人喜欢的话。
“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 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 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 出能力的归因。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 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菲斯克等人对自我监控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 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 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比较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 适应能力较强。
“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 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 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心理学家达 利和法继欧把这种现象叫做自证预言。
•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苏联]
列舍特尼科夫 :
《又是一个2分》
谢谢
再见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 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 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 定着我们对他人的知觉。
• 整体印象 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
中心特征优势 妒忌、固执、爱批评人、冲动、勤奋、聪慧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
梦想、抱负、人生目标
任务、责任
现实信息
•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 过程有关: * 从自己的行为认识自我 *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认识自我 * 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我 * 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自我
• 自我服务偏见
“平均以上”现象 “优秀模范”现象
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 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 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 强。” 我们相信自己在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
• 公众自我觉知(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
* 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常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 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 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3.人际交往中与自我知觉有关的现象
• • • • • 自我美化 自我表演 自我障碍策略 自我监控 自证预言
明显的情感因素
印象形成
印象是人主观上以自己以往经验为基础,将情 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 事物的概念。这种对于人或事物进行综合、概括、 归类,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即印 象形成。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 的背景,是人际关系最初、最直 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直接影 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 用和人际关系状况。
(例:聪明、勤奋、热情、坚定、实干、谨慎); 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权重、负性效应)
二、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 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 象。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 的客体。作为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个性 心理的一切方面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自我 知觉是在交往过程中随着对他人的知觉而 形成的。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 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
人际交往心理学
理论学习篇
第五讲 社会知觉与人际交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 、人际知觉
定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知觉,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 了解、对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这种知 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 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人际知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