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销统购政策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fb6d4269eae009581becf8.png)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摘要】: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随着棉花和食用油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统购统销政策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统购统销既是一个涉及农产品购销的的经济决策,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产品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键词】:统购统销产生原因影响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①,从1953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1985年合同订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一共实行了32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到很多方面,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统购统销产生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形势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的粮食危机。
其实新中国建国开始,粮食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
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的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战争的损害,农村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一直很紧张。
建国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是这种供需平衡是短暂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
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长31.6%。
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
6月30日的粮食库存将由上年同期的145亿斤减为105亿斤②。
同时,195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严重。
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量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旱灾霜灾等影响,受灾面积达35463万亩,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③严峻的粮食危机摆在了政府面前。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是一个矛盾逐步积累到爆发的过程。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cd59c68ce2bd960591c67752.png)
体制埋下了伏笔。胡耀邦说,农村工作方面,每年 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 5 年,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
1953 年至 1954 年粮食年度,国家粮食征购量同
28
比增长 29%,完成了当年的统购任务 , 新政策稳定 了粮食局势,扭转了粮食市场上国家购少销多的局面。
陈云指出,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为了 在人民购买力提高、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出口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物资供应,而 这样做又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工业品出口,如果不出口农 产品,就换不回机器。这个情况要的时候,也许能改变。
1953 年 10 月 10 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会 议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详 细分析了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又征又 配等 8 种方案。陈云说 :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 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但是,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 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 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都要波动 ;如果采取征的 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选择一个,都是 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 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 一定要混乱。全国 26 万个乡、100 万个自然村,百 分之一出毛病,逼死人或打扁担以至暴动都可能发生。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抑制投机、缓 和粮食危机等目的。但后来带来连锁反应,由粮食发 展到油料、棉花等多种产品实行派购(即按照国家政 策,商业部门借助行政手段,规定交售任务,农副产 品生产者按照任务和计划价格,交售农副产品)。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https://img.taocdn.com/s3/m/a137c2f6f8c75fbfc77db241.png)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施行到1992年寿终正寝,经历了三十九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将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需要的粮食也由国家供应,就连农民自己食用的口粮的品种和数量也要由国家批准才能留下。
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自由买卖。
在现在看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农民的一项霸王条款。
因为粮食的收购价格不管是高是低,农民不卖也得卖,哪怕经批准留下的口粮吃不饱肚子也不能多留一斤。
三十九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伴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大半生的岁月。
记得在1954年以后的几年中,那时农村还是单干,每到秋天,村里的干部为了将上级交下来的卖余粮任务分摊到每户农民头上,天天大会、小会地连着开,对于思想不通的农户还要夜以继日地做动员工作,遇到有些出身不好的农户软磨硬泡时就给他加上一顶破坏统购统销的帽子,有的村子甚至发生了吊打群众的现象。
据说在全国范围内因此而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层层高压下,农民们只好卖掉了部分口粮和种粮。
当时连官方也承认是征了一部分“过头粮”。
农村中半饥半饱的日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农业合作化了,接下来又人民公社化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就没有单干时那样难做工作了,上面只要将村里(后来叫大队)主要干部思想弄通了就行了。
大部分村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总是先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再安排社员的口粮。
记得1957年秋后,我们村里连续几个月没有分口粮,就连农民家中原来留着喂猪的麸皮和谷糠都吃光了。
在人民公社初期,大跃进又助推了浮夸风,全国各地都在放粮食“卫星”,亩产千斤乃至万斤的新闻屡见报端。
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假象。
同时,“增产”了那么多的粮食,不多卖点给国家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有的村将社员的口粮都卖给了国家,上级来人检查时用稻壳子装进粮屯里再在上面盖一层稻谷来糊弄检查的人,说是社员的口粮已经留足。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闹剧屡见不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00f4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0.png)
284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郭欢欢,生于1997年,硕士,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欢欢摘要:粮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国运民生。
粮食流通体制对粮食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广大人民的福祉紧密相关。
建国初期,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中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推进了中国初期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将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统购统销;粮食政策;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4-0002为缓解粮食紧张局势,支持工业化建设发展,中国于1953年确立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
这项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30多年,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由特定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具有其产生的复杂历史条件。
第一,粮食供销紧张问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1953年上半年,全国一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灾荒,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再加上农民存粮防灾,囤粮惜售,从而使得粮食市场供给数量显著减少,出现了全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众多的农民投入到工矿企业的建设中,面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愈加严重。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国家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第二,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中国快速展开。
1953年~1955年江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
![1953年~1955年江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d206b695783e0912a3162a25.png)
1953年~1955年江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统购统销初期,江西存在政策宣传偏差、农民闹瞒产和干部重购轻销、强迫命令等问题。
为此,江西采取了相应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标签:粮食统购统销问题对策1953年底,中共中央开始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由于这一政策是在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形下仓促实施的,因此实施初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与全国一样,江西在实施初期也出现了政策宣传偏差,农民闹瞒产,基层干部重购轻销、强迫命令等问题,并最终导致1955年三四月间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此后,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江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1.政策宣传产生偏差当时,中央要求宣传要大张旗鼓,但报纸一字不登,主要通过党内会议向各级干部讲通道理,然后通过他们向农民讲清道理。
在实践中,江西虽大的宣传口径与中央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对政策理解不深,或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一些基层干部在政策宣传上产生了偏差。
一些干部在宣传为何把粮食卖给国家时说:“把谷子放在家里鼠吃、虫咬、发霉损失很大,卖给国家既可以避免损失,又能支援国家建设。
”一些干部为了赶任务,索性就说:“今天拿粮来卖,明天就可买回去。
”一些干部说,“购粮要卖彻底、要清、要光”,“一户不完成,全村不供应”。
这些错误宣传导致一些地区统购面过大。
中央提出1953年统购面为50%,雩都、鄱阳等县却达到了80%以上。
1954年鄱阳县刚完成收购任务,有些农民就要求买粮,可到12月底都未供应,缺粮农民报怨政府说话不算数。
错误宣传误导了农民,干部承诺又未能及时兑现,这必然影响政策的实施。
2.农民闹瞒产农民瞒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粮食惜售心理和私商投机套购行为。
中央虽以不赚不赔为原则,统一规定粮食统购价格,以克服农民存粮看涨心理,但农民并不相信粮价能够稳定,从而产生粮食惜售心理。
这种心理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瞒产”。
大庾县一农民有余粮3千多斤,只报卖余粮一担;婺源县副区长王某有余粮6248斤,只报1700斤。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8f517af0029bd64783e2c31.png)
( 一) 严峻 的粮食 供需矛盾 , 是 实行统购 5 3年下半年 , 全国粮食紧缺 。 从 1 9 5 2 年7 月 1日 至 1 9 5 3年 6月 3 0日,国家粮食 收购数 量是 2 7 3 . 5亿公 斤, 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 2 9 3 . 5 亿公斤① o 同时 1 9 5 3 年春 , 河南、 安徽 、 山东 、 山西 等地小 麦不 同程度地 受到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 的原 因和影响
杨 洁
(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4 )
摘 要: 统购统销政策是 2 0世纪 5 0年代我 国为适应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 当时国内外形 武而采取 的一项重大 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 , 缓 解 了当时的粮食危机 , 促进 了我 国工业化的发展 , 加剧 了计划经济体制 的形成 , 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弊端。 对该 政策 的形成原 因及 其影响进行 分析 , 为经济体 制的改革和“ 三农” 问题的解决提供 可资借鉴 的启示 关键词 : 统购统销 ; 政策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K 2 7 文献标i R N: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o 9 ( x ) . 2 0 1 3 . 1 0 . 7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1 0 — 1 6 2 — 0 2
作为新 中国财经 战线 上 的“ 三大 战役 ” 之一 的统购 ( 二) 配 合 对 个 体 农 业 的社 会 主 义 改 造 , 是 实行 统 购 统 销政 策是 新 中国为 了缓解商 品粮 危机 和积 累工业化 统销 政 策 的 政 治动 因 资金而 出台的 , 前后运行 了 3 2年 。 它 的推 行和不断发展 毛泽东是从 姓 “ 资” 还是姓 “ 社” 的角度考 虑 统购 统 对 中国 的政 治 、经济 和社会 都产 生 了重 大而深 远 的影 销这一 问题 的 。他认为 , 政府 掌握粮食 生产 和流通 的思
秦朝的农业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
![秦朝的农业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b8cc8a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6.png)
秦朝的农业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秦朝的农业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秦始皇帝统一各个国家后,不仅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秦朝的农业政策中,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秦朝的农业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背景、制度设计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论述。
一、秦朝农业政策的背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面临着广泛的国土、各地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许多的社会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粮食供应和出售问题。
由于各地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不同,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犯了孟子的说法:“无内交通,无外交市。
”秦始皇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来保证粮食生产、流通和供应能够顺畅进行。
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设计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将粮食的购买和销售权力集中到国家手中,使国家能够灵活调配粮食资源,确保国内的粮食供应和市场价格的稳定。
首先,秦朝建立了统一的粮食收购机构,负责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并统一进行价格调控。
这使得农民能够以较为公正的价格将产粮出售给国家,避免了由于地区价格差异导致的经济问题。
同时,国家能够准确地掌握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以便更好地安排粮食的储存和供应。
其次,秦朝还实施了统一的粮食销售机制,确保粮食能够按需供应到各地。
通过建立粮食仓库和运输体系,秦朝能够快速、高效地将粮食配送到需要的地方,保障了国家和民众的粮食安全。
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粮食的储存制度,将多余的粮食储藏起来,以备战时或灾害期间使用,保障了国家的应急能力。
三、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效果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对秦朝的农业和国家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个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国家能够提供稳定的市场和公正的价格,农民更加积极投入到粮食生产中,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348fd93186bceb18e8bb05.png)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摘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
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
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
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
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
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
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
“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
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
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4f845d976eeaeaad1f3300a.png)
鄱 阳等县 统 购 面达 8 — 9 %。[ 是产 量没 有 摸 实 。各地 规 0 0 7 ] 二 定 在 统 购统 销 前 必 须摸 实 产量 . 清余 粮 户 、 划 自足户 和缺 粮
行 达到 了解 决 粮食 供 求矛 盾 的最 初 目的 。同 时也 保 持 了粮 价稳 定 。 推动 了工 业 化 的进 程 和计 划 经 济 体制 的确 立 , 进 促 了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然 而 ,这 一 政 策 在 推 行 初 期 (9 3 15 — 15 9 5年 ) 出现 了不少 问题 。为此 。 中 央及 时 采 取 了一些 措 党 施使 问题 得 以解决 。回顾 这 一 历史 。 我 们今 天 高层 决策 仍 对
《 于实 行粮 食 的计 划 收 购 与计 划 供应 的决 议 》 关 ,决 定从 当 年 l 2月起 在 全 国城 乡( 藏 除外) 西 推行 。统 购 统销 政 策 推行
初 期 . 国各地 出现 了不少 问 题 。 全 I缺 乏一套 必要 的统 购统销 制 度 和 具体 操作 办法。 购 . 统
对策 启 示
的 问题 及 其解 决 。 为我 们 今 天 高层 决策 提 供 了一 些 有 益 的启 示 。
[ 键 词 】 粮 食 统 购 统销 问题 关
粮 食统 购统 销政 策 始 于 15 9 3年 , 于 1 8 终 9 5年 。它 的推
东提 出 15 9 3年统 购 面 为 5% , 江 西 雩 都 ( 于 都 )大 庾 、 0 而 现 、
有一 定 的现实 意义 。
一
户 的 界 限 , 全 国大 多 数 地方 都 未 能很 好 执 行 , 使 统 购 不 但 致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https://img.taocdn.com/s3/m/fb844c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c.png)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
统购统销是指政府或行政机关对商品、服务和资源的集中采购和销售,以克服市场供求失衡,保持市场价格稳定,确保商品供应稳定。
统购统销分为政府采购和政府销售两种形式。
政府采购指政府直接采
购商品,以降低商品采购成本。
政府销售指政府直接销售商品,以调
控市场价格。
统购包销是指政府在采购商品的同时,担负销售责任,确保商品的销售。
具体来说,政府拿出一定的金额,采购商品,然后把商品代销给
社会各方面,当商品销售出去后,政府就能收回采购费用。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能够有效调节市场,维护商品供求关系,解决社
会经济问题。
但是,政府在采购和销售商品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政
府挤占市场、政府投机等问题。
简述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
![简述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c04a37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0.png)
简述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
1. 集中采购:国家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计划,集中组织采购商品,以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这种集中采购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牵头,通过与生产企业签订合同或协议的方式进行。
2. 价格调控: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政策,对商品进行价格调控。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设定价格上限或下限,以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价格调控的目的是防止价格过高或过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3. 供应分配:统购统销政策也涉及商品供应的分配问题。
政府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商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且均衡。
这种分配通常是基于一定的配额或配给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进行。
4. 市场监管:统购统销政策还包括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会加强对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督,防止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总体而言,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通过集中采购、价格调控、供应分配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实现商品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关于粮食统购统销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
![关于粮食统购统销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1f1e571eb91a37f1115c9d.png)
关于粮食统购统销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必须把粮食抓紧”的指示,正确执行党的粮食政策,做好粮食工作,根据中共中央〔1972〕44号文件精神,对我省粮食统购统销中若干政策问题,作如下规定:一、粮产区和经济作物区余粮队的粮食购留政策1.生产队“三留”(即社员口粮、种子和集体大牲畜、种、母猪饲料粮)标准:社员口粮:完成国家“一定五年”征购任务的队,稻产区四百八十至五百二十斤,杂粮产区四百至四百二十斤(也就是计算购后余粮的界限)。
种子粮:按粮食耕地面积计算,稻产区一麦一稻的每亩四十至六十斤,双季稻的每亩六十至七十斤;杂粮产区三十至四十斤,一麦一豆的四十至五十斤。
少数复种指数较高的先进单位,留种量可根据实际需要,略高于这个标准。
生产队的备荒种子,应与集体储备粮结合起来,不单独提留。
集体大牲畜和种,母猪饲料粮:淮南地区,耕牛、驴一百斤,骡马三百斤,种、母猪三百斤;淮北地区,耕牛三百五十斤,骡马四百五十斤,驴二百五十斤,种、母猪三百斤。
2.起购点:稻产区四百四十至四百六十斤,杂粮产区三百四十至三百六十斤。
达不到起购点的不购,农业税折交现金;超过起购点的,要合理征购。
公社、大队都不得向生产队提留机动粮。
3.购后余粮分配办法:一般应按“三、四、三”的比例分配,即百分之三十卖超购给国家,少数增产幅度大的队可超过百分之三十。
超购任务,每年由省根据年景丰歉情况对下分配,并逐级协商落实到队;百分之四十留作集体储备;百分之三十用于集体正当事业开支和增加社员口粮。
但口粮标准一般不得超过三定标准加百分之十五,稻产区最高不得超过六百斤,杂粮产区最高不得超过四百八十斤。
留足这个标准后的余粮,应动员多卖一些给国家,留一些增加集体储备(如集体储备增加较多,自储有困难的,国家可代储),不得再分作口粮。
集体事业开支粮,主要是用于兴修水利、集体和社员个人育肥猪精饲料补助,集体饲养的群羊、家禽越冬补料等。
统购统销制度
![统购统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59c2a2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7.png)
统购统销制度
统购统销制度是指由政府牵头和组织,集中进行商品的采购和分销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市场供需关系,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防止恶性竞争和投机,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在统购统销制度下,政府可以通过商业公司、物流企业等中介机构组织商品的采购和分销工作,确保商品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同时可以避免垄断和价格虚高的情况出现。
该制度还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供需关系,避免过度的投机和波动,增加市场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然而,统购统销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商品的采购和分销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官员和商家之间的利益输送问题,可能会导致商品价格虚高、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此外,统购统销制度的运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财政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统购统销制度需要在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和制度规范,确保其科学高效、公平公正地实施。
集团统购统销实施方案
![集团统购统销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95cb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e.png)
集团统购统销实施方案背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内部部门越来越多,各部门之间的采购与销售也越来越独立。
这导致企业内部采购过程繁琐、效率低下、易出现重复采购等问题,同时销售渠道也难以统一管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集团决定实施统购统销制度。
目标通过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防止重复采购现象;•统一销售渠道,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降低销售成本;•加强集团内部部门之间协作,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益。
实施方案1. 统购对于集团内部采购,采用以下措施:•部门采购人员统一到集团采购中心进行采购;•采购中心负责采购计划、采购流程,统一制定采购标准;•部门采购需求报告先送达采购中心审核,审核后统一发布采购需求单;•采购中心负责招标、询价、议价等采购过程,并选定供应商;•部门按照采购需求单购买物品,并送至采购中心验收后发放给各部门使用。
2. 统销对于集团内部销售,采用以下措施:•部门销售人员报备销售订单后送达销售中心审批,审批通过后统一发布销售订单;•销售中心负责销售计划、销售流程,统一制定销售标准;•部门按照销售订单交付物品,销售中心负责验收;•销售中心负责发货、收款以及客户维护等销售过程。
3. 公共供应商为了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统购统销制度下,集团内部将实行公共供应商的管理制度。
•针对可共享品类,选定一批供应商,供应商需满足政策、环保、质量等各项标准;•统一管理供应商信息,供应商资质与信用评级;•集团内部部门按照公共供应商清单进行采购。
4. 协同办公为了加强集团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统购统销制度下,集团内部将实行协同办公的管理制度。
•集团内部推广使用协同办公软件工具,并规范项目管理和沟通流程;•部门之间积极协作,分享信息资源,建立项目协作机制,加强协议类合同的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管理;•进一步推动部门信息共享,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评估及调整经过试行,需要对统购统销制度进行评估及调整:•评估包括采购、销售、协同办公等各个环节的效果,定期进行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政策、流程、管理等方面的调整。
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c1eed5c77232f60ddcca181.png)
其 次 ,统 购 统 销 为 国家 工 业 化 做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1 9 5 3至 1 9 5 7 年 是 我 国实 施 第一 个 五 年计 划 时
象。 到1 9 5 4年 6月 ,国家粮食 库存 已比上年 同期增 加了 5 0 。1 9 5 4年 有 些 省 份 出 现 了严 重 的 灾 情 , 主要是 水灾 。由于 国家 有 了 足 够 的粮 食 供 应 灾 区 , 粮 价一 直稳定 n ] 。陈云这 样表述 了统 购统 销对 于稳
在 建 国初期 ,全 国出现粮食 供不 应求 的 紧张局 面 。面 对严 峻 的粮食 购销 形 势 , 国家 于 1 9 5 3年 1 O 月 1 6日作 出 了 《 关 于粮 食统 购统销 的决 议 》 ,统购 统 销 政 策迅 速 出台 。 自此 开始 实施 到 1 9 8 5年改 行 粮 食 合 同 定 购 制 止 ,这 一 政 策 持 续 了 3 2年 之 久 , 其 持续 时 间之长 、涉及 范围之广 、产 生影 响之 大在
化 了城 乡二 元体制 ,打 击 了农 民的生 产积极 性 ,伴 随 而来 的票证 制度在 某些方 面催 生 了一 些
不 良的 社 会 风 气 。
关键 词 :统 购统 销 ;工业化 ;农 业合 作化 ;城 乡二 元体 制 ;票证 制度
中图分类 号 :K2 5 4 . 2 文献标 识码 :A
引 言
作者 简 介 :李 永 玲 ( 1 9 8 1  ̄) ,女 , 山西 汾 阳 人 ,晋 中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政 史 系 教 师 ,硕 士 。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
9 2 ・
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1 期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3d4ae0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3.png)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
同时,城市居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口感、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立健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制度目标本制度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统购统销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并提高农民收入。
三、主要内容1. 统一组织采购(1)由政府牵头成立市场采购中心,负责组织采购。
(2)市场采购中心应定期公开采购计划和结果,并接受社会监督。
(3)市场采购中心应优先考虑当地优质农产品,并确保价格合理。
2. 统一配送(1)由市场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配送。
(2)配送应按照订单数量和配送距离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费用计算。
(3)配送应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确保货物及时到达。
3. 统一销售(1)由市场采购中心统一销售。
(2)市场采购中心应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并开展线上线下销售。
(3)市场采购中心应优先考虑本地消费者需求,确保农产品能够得到合理的销售价格。
4. 支持农民增收(1)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5. 加强监管(1)政府应加强对市场采购中心的监管,确保其公正、透明、合法运营。
(2)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和安全。
四、制度实施(1)政府应加强对市场采购中心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其正常运营。
(2)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的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4)政府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和安全。
统购统销政策名词解释
![统购统销政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ed52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2.png)
统购统销政策名词解释
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
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
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法律依据
《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稳定粮价,消灭粮食投机,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特共同纲领第二十八条“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的规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有什么区别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有什么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82af84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7b.png)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有什么区别
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的区别在于意义和方式不同。
统购统销: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征购(简称统购),统购价格和统购粮种由国家统一规定;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政策(简称统销)。
统购统销是建国初期实行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统购包销:统购是指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按法令规定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包销是指国营商业部门对私营工厂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某些产品按规定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予以收购,这些产品一般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通过统购包销,是私营工厂的一部分或全部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割断它和市场的联系,从而限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并通过规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主义剥削。
统购包销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什么叫城乡二元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三农问题与统销统购有什么关系?很大程度上说,三农问题是统销统购政策实施不良影响的表现之一。
但,三农问题的形成并不是全是统销统购政策造成的,历史遗留的很多问题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统购统销的背景:1953年春,在“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前,我国仍有粮食市场,粮食可以自由买卖。
国家要储备粮食除了向农民征粮外,还得从粮食市场收购。
这时期,粮食市场并非全由官家控制的,也有私人粮商。
国家要从粮食市场购粮储备,就得和私人粮商竞争。
建国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人口快速发展,除了急需粮食保障温饱外,工业化发展也需要资金和原料。
国家粮食储备一直购少销多,入不敷出。
1953年春,局部地方出现霜灾,到1953年秋,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致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国家完全控制粮食市场,也难以从农民手中购得足够的粮食,因为农民根本不愿卖粮。
在此形势之下,显然已不是国家与私人粮商之间的争夺了,而是国家与农民之间战斗了。
当时,政权采取政治权力强制推动粮食征购。
统购统销政策使粮、棉、油等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退出了自由市场,都开始由国家垄断经营。
统购统销政策对城乡的影响是什么?对于今三农问题的形成有什么影响?1、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作用的统购统销制度,本是应付城市粮食供应短缺的权宜之计,然而路径依赖法则和意识形态的偏执使得这一政策被长期制度化了。
其实质是一种赋税制度,构成农民负担。
A、1953年出现粮食危机时,并没有提高收购价格来刺激农民卖粮及种粮,而采取强制征收。
国家收购的应当是农民的余粮,但征收时,也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饲料收购走了。
超过余粮部分称为“过头粮”。
由于征了“过头粮”,不得不再“返销”给农村。
每年返销给农村的粮食中征购粮食的比重达38.9%到49.3%。
这些粮食在城乡之间往返运输,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尽管浪费,政府先把粮食抓到手比较稳妥放心,“过头粮”还是年年征。
返销给农民的粮食比“过头粮”要少。
所以中国农民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状态。
饿着肚子把粮食卖给国家,农民当然不乐意。
基层为了完成征收任务,有时动用过激的征收方式,对农民进行压迫。
另外在“大跃进”中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所起的推波助澜的坏作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
在这期间,库存粮食最高达887.03亿斤,如果拿出一半库存粮食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
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
“统购统销”的实行,继而产生的粮票,没有票就不能购买到所需要的商品,另外票据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极大的腐败。
2、统购统销也加剧了城乡分割,拉大了城乡差距。
最高估计,农村因统购统销的“剪刀差”被拿走7000亿从实行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到底从农村拿走多少财富?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计算,其中最高估计是7000亿(牛若峰,1992),最低估计是4481亿(徐从才、沈太基,1993)。
然而,1984年国营企业年底固定资产原值才7, 370. 5亿元。
剪刀差使中国农村一贫如洗。
正是中国农民“牺牲”,为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从而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杨继绳:“改革以前的农民”,《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版)这种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无形地推动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
在农村, 农民多余的农产品被低价统购, 而在城市, 城镇居民都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
3、农民“闹退社”“闹粮”1956年冬天,河南的临汝、永城、夏邑、虞城、民权、商丘等12个县,共有278个合作社发生了闹社、退社现象。
“在闹社退社中,有的社员到乡、县、专区甚至到省告状请愿;有的社员私自拉走社内的牲畜;有的社员私分了社内粮食、种子、油料、农具和牲畜的饲料等公共则产;有的社员殴打社、乡干部和工作组的干部。
”还有,一些地方农民“闹粮”。
山东惠民地区的利津、广饶两县,1957年5月12日至18日,连续发生群众抢粮13起,其中已抢者8起,劝阻回去者5起,涉及两个县的3个区、8个乡和37个村,参加抢粮的群众约有4800余人,共抢去粮食92000余斤。
利津、广饶部分乡镇发生抢粮事件,也主要是群众缺粮。
4、统购统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A、百姓没有粮票,连一碗粥都买不到,难以自由迁徙“统购统销”一实行,社会立即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又因为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和城市都是“世袭”的,农民很难变成城里人。
吃“农业粮”者实际成为“一等公民”,要想成为吃“商品粮”者,确乎“难于上青天”。
不仅是粮食,统购统销还扩大到棉布、食汕等日常生活用品,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而纳入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粮票诞生了。
它代表着政府对每个城市居民粮食配给的数量。
当时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如果没有粮票,无法买到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两点心……农民进城,只能准备充足的干粮。
若要出省,“含油”的全国粮票更难得,就是城里人想领取全国粮票也要单位开“出差证明”,农民是想都不敢想,这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海波:《统购统销》,《档案天地》2008年第11期)B、票证成为社会控制手段,催生腐败票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措施,而日“成为社会、政治控制”的手段,个人的消费选择自由极其有限。
人们往往为多买半斤肉、一把粉丝、几包火柴、一块肥皂……而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
当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后门”才能得到满足时,“走后门”越来越普遍了。
5、稳定了粮价。
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结束了粮食市场自由经营的混乱局面。
国营粮食部门掌握了粮源,对粮食销售价格采取“基本不动,个别调整”的方针,使全省粮食价格始终保持了稳定。
以1953年3月为标准,全省粮食市场销售价格指数为100,1954年为55.95%,1955年为55.47%,2956年为55.52%。
由此可见粮价的稳定性。
“一五”期间湖北省成功地进行了重点工程和地方工业的建设,其条件之一,就是整个市场物价的稳定。
而统购统销的实行,粮价的稳定,是创造这一条件的决定性因素。
6、粮食统购统销是解决建国初期粮食供求矛盾、保证城乡粮食供应的唯一有效办法。
这一政策实行后,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消费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半年瓜菜半年粮的状况。
当地,湖北省每人年平均消费粮食情况如下:一953年至1954年度450斤,1954一1955年因灾减产为353斤,1955一1956年度562斤,1956一1957年度559斤。
这些数字表明,湖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的。
另外,从1953年至1956年全省粮食产、购、销的情况看,这四年全省粮食总产量713亿斤,国家征购161亿斤,占总产量的22.5%;而销回农村的粮食总量占征购量的56.2%,真正离开农村的粮食,四年来仅占产量的9.87%。
7、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互助合作,粮食征购成为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对农民进行改造的两大战略措施。
湖北省在执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初期,充分照顾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适当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降低了部分工业品的零售价。
如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为120.44%,2953年又较1952年提高了12.17%;而农村工业品的零售价1953年却比1952年下降了2.58%,农民由此所得实惠达2亿元。
这就相对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一五”时期,全省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即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