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1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课件完美版_人教版1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课件完美版_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b6a8f423ce2f0066f43322a3.png)
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主要特点
三、地球外部结构 外部结构 外部结构主要特点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谢谢!
(1)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横波(S波) 慢 固体 1.读下图,回答问题。
(3)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地球是一个实心且不透明的球体,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呢?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纵波(P波)
快
固、液、 气体
速度变化
不同介质 中的速度 不同
①为什么地震时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 摆?
②为什么地震时海洋上的船只只会上下颠簸,而不 左右摇摆?
(一)地震波
4.地震波的波速变化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读下图,回答问题。 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壳(A+B)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 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机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A+B)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 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横波(S)、纵波(P)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读下图,回答问题。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是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扩散的弹性波。 (3)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 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球是一个实心且不透明的球体,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呢?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机构 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横波(S)、纵波(P) 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2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f305678bd63186bcebbcdd.png)
④生物圈连接地球内、外部圈层。
外部
概念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 浮物组成的 包围地球的 复杂系统
水圈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不规则的 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组成
其他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换分依据,说明 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与特征。 【任务驱动】 ①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的方法都有哪些? ②结合教材21页,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 ③结合教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④结合教材图1.26与文字资料,概括地球内部各圈 层的特征(位置、物质构成、厚度等)。 ⑤什么是岩石圈,描述其所在的范围。 【思考-探究】 ①“岩石圈”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吗? ②尝试绘制地球的内圈圈层结构示意图。
0 33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12 15
3000
4000
5000
6000
地震波波速图
Q4:在地震波波速 图中,E、F中代表 的地震波分别是?
Q5:结合“地震波波 速图”描述横波和纵 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 程中波度的变化,并 在图中找出波速明显 变化的面,结合不连 续面画出地球内部的 圈层结构示意图。
【任务驱动】 ①地球的外部主要有哪些圈层构成? ②地球外部的每个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特征是怎样的? ③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④请用示意图表达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 ⑤岩石圈是外部圈层吗? ⑥什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c304b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1.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实际上是由地球表面往下探究的层层构造,不同的层次间存在着不同的化学、物理和地质差异。
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五个部分。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因为包含着空气,所以也被称为空气层。
大气圈的厚度并不固定,但最高点在约200万公里的地方才能与太阳风相抵消,因此,大气圈的上限一般被设定为同样距离内的卡门线。
在这一层我们能够看到天空、云朵、星星、彩虹、日落等美丽的景象。
大气圈中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氢等。
这些不同的气体层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大气圈的分层结构。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层等。
二、水圈水圈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岛屿等,以及地下的地下水,以及空气中的水汽等。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部分,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有所不同。
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包括固态地壳、海底地壳和大陆地壳三种类型。
固态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地壳,既包括陆地上的岩石,也包括海底的岩石。
海底地壳是覆盖在海底上的一层岩石,由复杂的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组成。
大陆地壳是地球上大陆的主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
四、地幔地幔是地球的第二层,位于地壳的下方。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也是地上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氧和铁元素等构成,并包含着大量的熔体和游离子。
五、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地核主要由铁、镍、硫、氢等元素组成,并包含了大量的热能。
由于外核中的运动和内核的热力学性质,地核也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复杂的、完整的,是地球内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板块、岩石类型和岩浆都存放在这些结构中,成为地球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探寻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地球的圈层结构OK!](https://img.taocdn.com/s3/m/eb45288855270722192ef7e5.png)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B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A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d0c4a659b6648d7c1c746d8.png)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031a1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f.png)
第一章第四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图表,能够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及波速差异,及依据地震波
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2.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
说明地球结构的特点。
情境导入:
【人类能实现地心旅游吗?】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由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33km,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青藏高原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深度为地下33km-2900km,占地球总 体积的80%。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但没有在顶部。
A.地壳和地核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堂练习
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冰雪厚度测量等研究活动。读
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 3.冰雪所属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 4.图示地球圈层中( )
C.水圈
D.岩石圈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思考: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各圈层起到哪些作用? 各圈层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 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包裹着地球,可以 调节温度,提供氧气,形成雨、雪、风、云等复 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fd51b689a32d7375a517802a.png)
物质状态
岩石构成 的固体外壳
固态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
范围
地表至莫霍界面
物质组成
各种岩石
厚度
不一,大陆部分较厚, 大洋部分较薄,平均 17千米
大陆地壳:双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地幔
范围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
厚度
2800多千米
分层
以900千米处为界,分为上地幔 和下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 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的总和。
地核
范围 厚度 分层 温度 压力和密度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以5150千米处为界, 分为外核和内核
很高
很大
地 球 VS 鸡 蛋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各 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到底要如何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啄木鸟用喙尖敲 击树干,确定哪 个部分是中空的, 然后用嘴敲开捉 虫。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思考: 1、什么是地震波? 2、横波和纵波各有什么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叫地震波。
2900
地震波波速地的幔突然变化说
明了什么?
外2核、推测地幔和地核古的登物堡质界面
状态可能是什么?
5150
地核
内核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 分为三个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23f3d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7.png)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80f1a2efe4733687e21aa77.png)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面之上; 平均厚度17Km;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大陆部分较厚、大洋较薄。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厚度>2800Km; 可分为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软流层是岩浆源地。
古登堡面以下; 厚度约>3400Km; 可分为内核、外核; 外核可能呈熔融态,内核因高 温、高压呈固态(金属球)。
⑵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大气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等 物理性质差异;
划分:分为三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140 高度
⑴温度变化
(Km)
120 高 层
100 大流层
20 对流层
0
-100 -50
0
50
100 温(据热◎◎收⑵⑶⑷通℃规原中热外电航度此层中热紫大厚与信) 律因间层大离天⑴高阳⑵主⑶空⑷伞及、间层外气度人;规原臭飞探::层气层飞—⑴(面⑵著⑶⑷化汽温;紫大;厚;与;大外层、线运:类0规原低中高原—.律因氧机空随层机—(温;大;厚与显、6度外气度人气大外;动关—从7℃平0律因纬纬纬因—::层高气高、—度气度人著固—变线运:类密气大:系平~/对流::::::—随臭—空球度卫热变运:类体大化增动关度层气流81流 运散0随热 118含—高氧飞;的星量化动(关杂0温:约系分层层070~随0地运动逸K高量有~~度层行升、来:系质m;到以为—顶m9时球动为;度直几11K的大;高极)自;对——)5平到—;28m、—0生为主升接乎KK升量先光—下O流—。流大~—mm空原命主;高来所天高吸降等层中运;;运气5无变子5保;降自有气而收后;大间动动上K线化吸护m低地水变升太升气层显为界电)高;;、;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B)
A.氮和氢
B.氧和氮
C.氢和氧
D.氧和碳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258b6c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b.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约占全球面积的71%;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由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组成。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7bda6056c85ec3a87c2c591.png)
其他
相互 关系
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处于不间断的 循环运动中 占有大气圈的底 部、水圈的全部 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层水体 地表水、 水 构成的连续但 地下水、 圈 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生物水
生 地球表层生物 物 及其生存环境 圈 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互相 联系 互相 制约
水
圈
地核
大 气 圈
地 为 圈 地球 共 层 球的 同 所 是圈 球 组 由层 心 成 不结 , 的 同构 所球物
以体质 也。和 叫因不 同为同 心以状 圈地态 层心的 。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大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通 讯有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教材21页: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 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界面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 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界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 层划分的依据。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19张PPT)优秀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19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fb3cbbeff9aef8951e068c.png)
1.5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思考 1、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关系? 2、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
大 生 水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气
物
岩石圈圈
圈
壳
水圈
地
上 地幔顶 部
圈
软
流
层Hale Waihona Puke 外部 圈层大 气 圈
水 圈
生 物 圈
概念
组成
特点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气体和悬浮物质, 地球自然环境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主要成分是氮和 的重要组成部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嫦娥奔月
集思广益
科拉超深钻孔,最深处达12262米
火 山钻 喷探 发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1地震波类型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影响:使地面上的物体上下颠簸
纵波(P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影响:使地面上的物体左右摇晃
横波(S波)
1.2地震波特点
项 不同点
地震波
目 速度 通过物质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快 固液气
较慢 固
相同点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小组合作
:?
当地震突然发生时,同学们先感到地
面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呢?如果在海
上会是怎样的感觉?
地面先上下颠簸,再左右 摇晃;海上只有上下颠簸
1.3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杂系统
氧
分
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但不规
则的圈层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853763482fb4daa48d4b1a.png)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③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a6ec1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c.png)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完美课件_人教版1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完美课件_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6282c3ce67ec102de3bd89df.png)
(2)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在教材中标出)。 大气圈对地球的影响: ①使地球上的 温度 变化和缓。 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氧气 。 ③大气圈中的 风、云、雨、雪 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 息相关。
(3)了解水圈的概念和组成(在教材中标出)。
水圈对地球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 能量转换 中起
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 ()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圈层①的位置 圈层①位于大气圈,纵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信息2 圈层②的深度
圈层②在地下33千米以上,故为地壳,同时 图中显示地壳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信息3 圈层③的深度 圈层③位于上地幔,为软流层,横波能穿过
物乙质圈形 层态的依主次要有特固点态是、熔答融状态案和固:( 态生。) 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
阅读教材第21页、第22页图1.
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 圈层②在地下33千米以上,故为地壳,同时图中显示地壳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例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答案:依次穿过地壳、地幔和地核。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地壳位于 以外,是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为了验证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建造了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 ④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 组成。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21页正文第1段,了解地震波的特征。 (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 地震波 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 (2)地震波有 横波 和 纵波 之分。比较二者在传播速度 和传播介质上的不同。
地球的圈层结构(上课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35614ca8956bec0975e3de.png)
大
圈
圈
壳
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1.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 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问题:低层大气中
各种成分的作用是 什么?
2. 低层大气的作用 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洁 空 气 微量 成分 水 氮 氧 作用(对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第1次变化
第2次变化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壳
洋壳(7千米)
陆壳(35千米)
2 900千米
地幔 地核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
软流层 上地幔
厚2 800千米
1 000千米
地幔
2 900千米间,厚度 约为2 8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软流层
地壳
地幔
2 900千米
厚3 400千米
地幔 地核
5 100千米
地 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 约3 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
水
地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 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 以也叫同心圈层。
气 物 圈 生 地 水 地 幔 壳 地 水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水深1741m
世界上最高的湖泊是我国西藏高原的纳木湖,海拔4718m。
最低的是死海,海拔-395m。
地下水(ground water):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大气水:存在于空气当中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水,就是水汽。
水圈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姓名:安静学校:新郑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
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问: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教师讲解】
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
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启发提问】
师:什么又叫不连续面呢?
生2: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师: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生: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师: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
【学生活动1】
学生尝试自己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教师将学生绘制的地图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比较,师生共同评价。
(通过观察、分析、绘图、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
【教师讲解】
【学生活动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上地幔的顶部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学生活动3】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地幔上地幔
莫霍界面
古登保界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启发提问】
师: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略。
拓展延伸: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回答略。
师: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但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
【学生探究】
进一步拓展: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除了地震波以外,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承转: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的更紧密的应该是地球外部圈层!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层。
【学生思考】
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哪几个部分?
请你比较“地壳和岩石圈”和“范围和界面”各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讲解】
教师明确: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同心圈层。
【学生活动4】
想一想,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你的问题列出来,和同学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走进地球”的活动,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与地球之间的亲密接触,让我们了解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自觉地保护它、爱护它、珍惜它。
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