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
合集下载
脊髓解剖
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肩部及上肢 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3.胸髓(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病变在T10时,可出现Beevor征
4.腰膨大(L1-S2)
脊髓灰质
核团
边缘层(海绵带)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背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外侧核 前角内侧核
躯干肌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四肢肌
(Rexed 板层学说)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内肌
脊髓灰质板层 纤维投射概况
浅感觉传入 深感觉
传入
来自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下结构
调 节 运 动 的 下 行 纤 维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 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5.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 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 * *
T5-T8 T9-T12 全部L
全部S、CO
一对脊神经根丝所 连的那一段脊髓叫 一个脊髓节段。
(2)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 由颈5-胸2(C5-T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腰膨大:
由腰1-骶2(L1-S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3)脊髓圆椎:由第3、4、5骶节 和尾节组成,末端位置相当于第一 腰椎下缘水平。圆椎下端伸出一根 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骨膜的背侧。
3.胸髓(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病变在T10时,可出现Beevor征
4.腰膨大(L1-S2)
脊髓灰质
核团
边缘层(海绵带)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背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外侧核 前角内侧核
躯干肌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四肢肌
(Rexed 板层学说)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内肌
脊髓灰质板层 纤维投射概况
浅感觉传入 深感觉
传入
来自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下结构
调 节 运 动 的 下 行 纤 维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 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5.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 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 * *
T5-T8 T9-T12 全部L
全部S、CO
一对脊神经根丝所 连的那一段脊髓叫 一个脊髓节段。
(2)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 由颈5-胸2(C5-T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腰膨大:
由腰1-骶2(L1-S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3)脊髓圆椎:由第3、4、5骶节 和尾节组成,末端位置相当于第一 腰椎下缘水平。圆椎下端伸出一根 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骨膜的背侧。
脊髓解剖
髓动脉是脊髓的营养动脉,不成对,分 散地来自不同的节段动脉,分前、后髓 动脉分别进入前正中裂和后外侧沟,分 升降两支与相邻的髓动脉串连,恒定的 前髓动脉有三支:1、颈5、6节(国内报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脊髓解剖
薄束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楔束 薄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1.上行(感觉)纤维束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1)薄束和楔束
薄束 楔束
位置: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 起始: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 经元。 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薄束, 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楔束。 终止: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自内向外是 骶—腰—胸—颈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前庭脊髓束 下行传导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 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㈠灰质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 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背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后中间沟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上接延髓,下至尾骨,是神经元集中的地方。
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和核团组成,而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脊髓的白质中包含许多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将脊髓各节段相互连接,同时还连接了脊髓与脑。
脊髓的内部结构还包括脊髓的被膜和脊神经根。
软脊膜紧贴脊髓的表面,蛛网膜覆盖着脊髓的外部并贴着硬脊膜,它们共同构成了脊髓的被膜。
脊神经根是连接脊髓和神经末梢的通道,它们向外延伸到神经根,其中齿状韧带为纤维状结构,有助于脊髓的固定。
脊髓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和变化。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快于脊髓,导致成人的脊髓终止位置高于婴儿。
此外,在腰骶膨大处,神经根聚集形成马尾,此处可对脑脊液进行重吸收。
总的来说,脊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通过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功能。
脊髓的解剖、功能与损伤表现
•
脊髓前庭束:位于外侧索,紧靠脊髓
•
脊髓皮质束:始于脊髓后角,沿皮质脊髓束上行,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到对侧,经内囊止 于大脑皮质深层。可能为浅反射的传入途径。
•
脊髓脑桥束:与脊髓皮质束伴行,有人认为是其侧支,上行止于脑桥核,将外部感觉中继至 桥脑。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网状束:位于脊髓前外侧索,与脊髓丘脑束混在一起上行,止于延髓、脑桥网状结构 内侧份的许多核团,也止于小脑的中继 核团。对维持意识和觉醒起重要作用,属于网状上
行激动系统。
•
脊髓顶盖束:位于脊髓丘脑束的前方,传递痛温觉至与视、听有关的顶盖区,起始细胞与脊髓 丘脑束相似,故有人认为该束为脊髓丘脑束的侧支。上传冲动可引起头颈转向刺激的来源 。
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动和 肌张力。
下行纤维束
• 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
部分板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 •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 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 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 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段颈髓板层Ⅵ、Ⅷ。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 颈肌活动。 •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核以及网状结构, 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 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脊髓的血液供应
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在C6、T9、L2三处的根动脉较大。由 于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动脉血流十分丰富,不易发生缺 血, 在脊髓的主要动脉(脊前、脊后动脉)发生缺血时,常在相 邻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即T4、L1发生供血不足的现象, 称为危险区。
脊髓解剖与定位
肠和性腺。
➢中央灰质(灰质前连合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3.后角:
边沿核 胶状质 固有核 胸核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Rexed 板层理论
❖ 板层Ⅰ(后角边沿核)—海绵状, 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接受后根传 入纤维
❖ 板层Ⅱ(胶状质)—占后角头之大 部,小细胞,无有髓纤维,与痛觉 信息分析加工有关。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Ⅷ--在脊髓胸段位 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 大位于前角内侧部.细 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 邻近板层纤维及下行纤 维(如网状脊髓束、前 庭脊髓束、内侧纵束) 旳终末,发出纤维到Ⅸ 层,影响两侧运动神经 元.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Ⅸ--由前角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位于前角旳最腹侧,分 为内侧群(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固有肌和外侧 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 肢肌.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前面正 中较明显旳沟。 •后正中沟:背面正 中较浅旳沟。
一、位置和外形
•前外侧沟: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 外 侧 沟 : 脊 神 经后根附着。
一、位置和外形
脊神经节:后根上 旳膨大,内含感觉 神经元胞体。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关系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相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旳根丝相连旳 一段脊髓,共31个节段。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旳返回侧支,对其 有克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2.中间带
➢侧角(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骶副交感核 C8、T1侧角发出
旳交感纤维,支配同侧瞳孔开大 肌、睑板肌、眼眶肌,另一部分 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C8~L2 侧 角 内 主 要 是 交 感 神 经 细 胞,发出旳纤维支配内脏、腺体 功能;S2~4侧角为脊髓旳副交感 中枢,发出旳纤维支配膀胱、直
➢中央灰质(灰质前连合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3.后角:
边沿核 胶状质 固有核 胸核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Rexed 板层理论
❖ 板层Ⅰ(后角边沿核)—海绵状, 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接受后根传 入纤维
❖ 板层Ⅱ(胶状质)—占后角头之大 部,小细胞,无有髓纤维,与痛觉 信息分析加工有关。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Ⅷ--在脊髓胸段位 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 大位于前角内侧部.细 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 邻近板层纤维及下行纤 维(如网状脊髓束、前 庭脊髓束、内侧纵束) 旳终末,发出纤维到Ⅸ 层,影响两侧运动神经 元.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Ⅸ--由前角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位于前角旳最腹侧,分 为内侧群(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固有肌和外侧 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 肢肌.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前面正 中较明显旳沟。 •后正中沟:背面正 中较浅旳沟。
一、位置和外形
•前外侧沟: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 外 侧 沟 : 脊 神 经后根附着。
一、位置和外形
脊神经节:后根上 旳膨大,内含感觉 神经元胞体。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关系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相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旳根丝相连旳 一段脊髓,共31个节段。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旳返回侧支,对其 有克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2.中间带
➢侧角(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骶副交感核 C8、T1侧角发出
旳交感纤维,支配同侧瞳孔开大 肌、睑板肌、眼眶肌,另一部分 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C8~L2 侧 角 内 主 要 是 交 感 神 经 细 胞,发出旳纤维支配内脏、腺体 功能;S2~4侧角为脊髓旳副交感 中枢,发出旳纤维支配膀胱、直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 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 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 高脊髓束:兴奋屈肌 ③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④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脊髓解剖专业知识讲座
阴性。此反射属於正常生理反射中浅反射旳一种。若此反射发生异常,即出现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提醒锥体 束损害。我旳了解是:下肢以伸肌为主,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失去高级中枢旳克制作用, 体现伸肌反射亢进,所以出现拇指背屈,其他脚趾呈扇形散开。
THANKS
白质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涉及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 束; 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 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 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为一神经纤维束,从脊髓上行到丘脑,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为脊髓丘脑束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旳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接近,又称脊丘系。该纤维束与止于 脑干网状构造旳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导水管周围灰质旳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 于外侧区,下橄榄核旳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旳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腹后外 侧核,传递对侧躯干、四肢旳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起自脊髓灰质板层Ⅰ和Ⅳ~Ⅶ,是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后在对侧上行旳纤维束,传导对侧旳痛温触压觉,一侧损伤时出现对侧痛、温觉障碍。
3、脊髓呈前后稍扁旳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旳称为颈膨大,自颈髓第4节段 到胸髓第1节段旳部分;下方称腰骶膨大,自腰髓 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
4、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 (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THANKS
白质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涉及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 束; 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 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 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为一神经纤维束,从脊髓上行到丘脑,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为脊髓丘脑束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旳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接近,又称脊丘系。该纤维束与止于 脑干网状构造旳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导水管周围灰质旳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 于外侧区,下橄榄核旳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旳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腹后外 侧核,传递对侧躯干、四肢旳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起自脊髓灰质板层Ⅰ和Ⅳ~Ⅶ,是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后在对侧上行旳纤维束,传导对侧旳痛温触压觉,一侧损伤时出现对侧痛、温觉障碍。
3、脊髓呈前后稍扁旳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旳称为颈膨大,自颈髓第4节段 到胸髓第1节段旳部分;下方称腰骶膨大,自腰髓 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
4、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 (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脊髓解剖
脊髓的血管供应
1脊髓前动脉 两侧椎动脉→延髓腹侧合成 一支→脊髓前正中裂→通过沟动脉供应脊 髓横切面的前2/3。包括中央灰质、前柱、 侧柱及前索、侧索和皮质脊髓束。易发生 缺血性病变,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2 脊髓后动脉 同侧的椎动脉→左右各一根 →脊髓后外侧沟→后柱和后索(脊髓横断 面后1/3)。分支吻合好,不易发生缺血病 变。
内部解剖
2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传递同侧 下半身的深感觉和精细触 觉,楔束在T4以上才出现, 传递同侧上半身的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因此,在T4 节段以上才能看到薄束和 楔束;在T4节段以下,后 索全由薄束所占据。
薄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 楔束止于楔束核。
本体觉包括肌腱、骨骼、 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 振动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 触觉。
腰骶段神经根在圆锥下垂 直下行形成马尾。
外部形状
5、脊髓由三层被膜包围,硬脊膜、蛛网膜、 软脊膜。硬脊膜与脊椎骨膜间隙为硬膜外 腔,其中有静脉丛和脂肪组织。是炎症、 转移瘤好发部位。蛛网膜与软膜之间为蛛 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
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切面上,外面为 白质,内面是灰质,呈蝴 蝶形,中间是中央管。 灰质:前角(下运动神经 元),前角内含有多极运 动神经元,大型的为a神经 元,小型的有r神经元,它 们的轴突出前外侧沟组成 脊神经前根。a细胞发出的 纤维分布到梭外肌纤维,r 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梭 内肌纤维。
脊髓纵向节段损害的临床表现
• • •
•
2 颈膨大(C5-T2) 肩或上肢根痛。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Horner征(霍纳征) C8T1侧角一部分支配同侧的 瞳孔扩大肌、睑板肌和眼 眶肌。另一部分支配同侧 面部的血管和腺体。损伤 后出现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 变节段的定位: C5-6病变, 肱二头肌反射消失。C7病 变,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脊髓解剖_图文
脊髓解剖_图文.ppt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位于椎管内,长约40-45cm,在C1水平(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延伸出 终丝,固定脊髓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颈(C)神经8对, 胸(T)神经12, 腰(L)神经5, 骶(S)神经5, 尾神经1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 可由影像学脊椎 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下图)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中央管 (脊髓空洞症\肿瘤)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3)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 常伴感觉过敏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4)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 共济失调; 识别性触觉障碍, 不能辨别在皮肤 书写的字&几何图形
腰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 , 形成“马尾” (cauda equina),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外部结构
颈膨大&腰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肢与下肢神经 根
颈膨大: C5~T1节段 腰膨大: L2~S3节段 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 为脊髓圆锥(S3~5 &尾节 ) 圆锥尖端伸出终丝, 终止于第1尾椎骨膜
1.5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运动: 在腰膨大以下, 不出现下肢瘫&锥体束征 感觉: 肛门周围&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 脊髓圆锥为副交感 中枢, 圆锥病变如外伤\肿瘤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位于椎管内,长约40-45cm,在C1水平(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延伸出 终丝,固定脊髓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颈(C)神经8对, 胸(T)神经12, 腰(L)神经5, 骶(S)神经5, 尾神经1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 可由影像学脊椎 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下图)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中央管 (脊髓空洞症\肿瘤)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3)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 常伴感觉过敏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4)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 共济失调; 识别性触觉障碍, 不能辨别在皮肤 书写的字&几何图形
腰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 , 形成“马尾” (cauda equina),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外部结构
颈膨大&腰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肢与下肢神经 根
颈膨大: C5~T1节段 腰膨大: L2~S3节段 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 为脊髓圆锥(S3~5 &尾节 ) 圆锥尖端伸出终丝, 终止于第1尾椎骨膜
1.5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运动: 在腰膨大以下, 不出现下肢瘫&锥体束征 感觉: 肛门周围&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 脊髓圆锥为副交感 中枢, 圆锥病变如外伤\肿瘤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经根刺激期 神经根刺激期
是疾病的初期, 是疾病的初期,其特点是神经根性疼痛或感 觉异常如蚁行感、刺痛、灼痛等。 觉异常如蚁行感、刺痛、灼痛等。表现在邻近肿 瘤受压的神经后根所支配的区域内。 瘤受压的神经后根所支配的区域内。这种根性疼 痛开始时间为间歇性的,常在咳嗽、喷嚏、 痛开始时间为间歇性的,常在咳嗽、喷嚏、劳累 时加剧。此时检查可以没有任何感觉障碍, 时加剧。此时检查可以没有任何感觉障碍,或者 在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内有感觉过敏。 在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内有感觉过敏。以后随神 经根压迫或牵拉的加重, 经根压迫或牵拉的加重,出现感觉减退或感觉消 根性疼痛常见于髓外肿瘤, 失。根性疼痛常见于髓外肿瘤,以颈段和马尾部 肿瘤为明显;而在髓内肿瘤则极为罕见。 肿瘤为明显;而在髓内肿瘤则极为罕见。如果肿 瘤位于脊髓腹侧,可无根性疼痛, 瘤位于脊髓腹侧,可无根性疼痛,而出现运动神 经根的刺激症状, 经根的刺激症状,表现为受压节段或所支配肌肉 的抽动(肌跳),伴肌束颤动、 ),伴肌束颤动 的抽动(肌跳),伴肌束颤动、运动不灵或无力 这种肿瘤早期对神经根的刺激所致的感觉、 等。这种肿瘤早期对神经根的刺激所致的感觉、 运动异常,由于部位明确,固定, 运动异常,由于部位明确,固定,对定位诊断很 有意义。 有意义。
2.脊髓部分受区期 脊髓部分受区期
在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同时或之后出现脊髓传导 束受压症状。 束受压症状。由于髓外肿瘤尤其是神经纤维瘤对 脊髓的压迫逐渐加重, 脊髓的压迫逐渐加重,发展为脊髓半侧受压综合 表现为同侧运动障碍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 症。表现为同侧运动障碍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 温觉障碍,双侧触觉正常或减退( 温觉障碍,双侧触觉正常或减退(BrownSequrdsSyndrome)。此综合症在髓内肿瘤极 )。此综合症在髓内肿瘤极 )。 为罕见。 为罕见。从脊髓的前面或后面正中生长髓外肿瘤 也无此症状,而只有两侧基本对称的感觉减退和 也无此症状, 肌力减弱,并逐渐加重。 肌力减弱,并逐渐加重。
内部结构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 侧大脑皮质的运动 冲动至同侧前角细 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 侧躯体皮肤的痛、 温觉和轻触觉至大 脑皮层
内部结构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 递本体感觉至小 脑,参与维持同侧 躯干与肢体的平衡 与协调。 与协调。 薄束、 •薄束、楔束-分别 传递同侧上下半身 深感觉与识别性触 觉。
髓内外肿瘤的鉴别
在分析运动和感觉传导障碍时, 在分析运动和感觉传导障碍时,应注意它们 发展的顺序和方向,有助于鉴别髓内与髓外肿瘤。 发展的顺序和方向,有助于鉴别髓内与髓外肿瘤。 脊髓的麻痹可分为上行性和下行性两类。 脊髓的麻痹可分为上行性和下行性两类。由于脊 髓内感觉及运动通路的纤维排列层次关系, 髓内感觉及运动通路的纤维排列层次关系,上行 性麻痹的特点是运动和感觉障碍是从肢体的远端 开始的, 开始的,因为最初肿瘤的压迫仅累及脊髓最表面 的长传导束纤维, 的长传导束纤维,而后才影响到深部的短传导束 纤维。上行性麻痹常见髓外肿瘤。 纤维。上行性麻痹常见髓外肿瘤。下行性麻痹常 见于髓内肿瘤,其特点是感觉、 见于髓内肿瘤,其特点是感觉、运动障碍由上向 下发展。因髓内肿瘤首先压迫的脊髓深部纤维。 下发展。因髓内肿瘤首先压迫的脊髓深部纤维。 此外应注意会阴部的感觉障碍特征, 此外应注意会阴部的感觉障碍特征,髓外肿瘤后 当肢体感觉消失时,在会阴部, 期,当肢体感觉消失时,在会阴部,外生殖器和 肛门外常发现存在皮肤感觉、 肛门外常发现存在皮肤感觉、尤其疼痛感觉依然 存在。而在髓内肿瘤感觉障碍常包括会阴部。 存在。而在髓内肿瘤感觉障碍常包括会阴部。
脊髓解剖
内部结构 脊髓由白质和灰质组成(横切面) H形灰质中间的横行灰质为灰质联合, 两旁分别为前角和后角,C8~L2及S2~4 尚有侧角 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主 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组 成
脊髓解剖
C8、T1侧角发出的交感纤维,支配同 侧瞳孔开大肌、睑板肌、眼眶肌,另 一部分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 C8~L2 发出的纤维支配内脏、腺体功能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 的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3.脊髓完全受压期 脊髓完全受压期
是肿瘤后期。常由脊髓部分受压或不全性截 是肿瘤后期。 瘫发展以至最终出现完全性截瘫即脊髓完全受压 肿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消失, 期。肿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消失,肢体完全瘫 痪和痉挛,并出现大小便障碍。 痪和痉挛,并出现大小便障碍。此期尚可发生四 肢肌的痉挛,重者可有抽搐,肢体关节倾向于挛 肢肌的痉挛,重者可有抽搐, 肿瘤平面以下部位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 缩。肿瘤平面以下部位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 粗糙、少汗或无汗。 粗糙、少汗或无汗。瘫痪的肢体可出现静脉瘀血 或水肿,此期容易发生骶尾部褥疮。 或水肿,此期容易发生骶尾部褥疮。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 和尾节): 脊髓圆锥 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 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马尾: 马尾: 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根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 腿 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椎管内肿瘤 (Intraspinal tumors)
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院 神经外科
引言
原发或继发于椎管内的各种肿瘤统称为椎 管内肿瘤,又可称脊髓肿瘤, 管内肿瘤,又可称脊髓肿瘤,是造成脊髓压迫 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症的常见原因之一。脊髓肿瘤约占中枢系统肿 瘤的15%。原发于椎管内的肿瘤 15%。原发于椎管内的肿瘤, 瘤的15%。原发于椎管内的肿瘤,可能来自脊 髓、神经根、脊膜等不同组织。脊髓肿瘤可发 神经根、脊膜等不同组织。 生在任何年龄, 20-40岁组最多见 岁组最多见, 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组最多见,儿童约 19%。在性别发生比例上, %。在性别发生比例上 占19%。在性别发生比例上,总体讲男性多于 女性约为1.6:1 但脊膜瘤好发于女性, 1.6:1; 女性约为1.6:1;但脊膜瘤好发于女性,男女 比为1:2.4 1:2.4。 比为1:2.4。
脊髓解剖
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的 被膜包裹: 最外层为硬脊膜 最内层紧贴脊髓表面 为软脊膜;硬脊膜与 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 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 为硬膜下腔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 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பைடு நூலகம்
脊髓解剖
脊髓表面有纵行的沟裂, 脊髓表面有纵行的沟裂,在前面有前正中裂 软脊膜和血管深入其中,后面有后正中沟。 ﹑软脊膜和血管深入其中,后面有后正中沟。 一对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的根丝自此发出; 一对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的根丝自此发出; 一对后外侧沟, 一对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的根丝由此进入 脊髓。在颈髓和上胸髓, 脊髓。在颈髓和上胸髓,在后正中沟和后外 侧沟之间有后中间沟, 侧沟之间有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的分界 标志。 标志。
血液供应
脊髓解剖
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前动脉:起源于 两侧椎动脉颅内段, 供应脊髓横断面前2/3, 系终末支易发生缺血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 髓横断面的后1/3 根动脉:分为根前动 脉与根后动脉,分别 与脊前动脉与脊后动 脉吻合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传入和传出通路的 集中处,又包含各种脊髓反射中心。 集中处,又包含各种脊髓反射中心。脊髓 位于骨性椎骨内,当椎管内发生肿瘤时, 位于骨性椎骨内,当椎管内发生肿瘤时, 由于椎管本身无扩张性, 由于椎管本身无扩张性,很容易造成对神 经根的刺激与脊髓的损害, 经根的刺激与脊髓的损害,而出现相应的 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 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 1.神经根刺激期 神经根刺激期 2.脊髓部分受区期 脊髓部分受区期 3.脊髓完全受压期 脊髓完全受压期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高颈段(C1~4): : 高颈段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括约肌功能障碍 其他:C3~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 难;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面部 痛温觉丧失等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颈膨大(C4~T1): 颈膨大 : 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中枢 性瘫痪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障碍 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肩部 及上肢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胸髓(T2~12): : 胸髓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腰膨大(L2~S3): : 腰膨大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 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 时踝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临床表现
椎管内肿瘤造成的症状可称为脊髓压迫症, 椎管内肿瘤造成的症状可称为脊髓压迫症,主 要包括以也几方面。 要包括以也几方面。 1、疼痛 大多数由髓外肿瘤刺激神经根和脊 膜引起,常为首发和定位表现。疼痛为自发性, 膜引起,常为首发和定位表现。疼痛为自发性,常 剧烈;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扩散, 剧烈;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扩散,在躯干为横行条 带状分布,在四肢表现为由近端向远端放射; 带状分布,在四肢表现为由近端向远端放射;初期 为阵发性,可有夜间加重或平卧痛;可因咳嗽、 为阵发性,可有夜间加重或平卧痛;可因咳嗽、喷 嚏或用力大便等加重;可伴有脊柱自发性疼痛、 嚏或用力大便等加重;可伴有脊柱自发性疼痛、叩 痛和压痛。 痛和压痛。
脊髓骶节是膀胱、直肠的反射中枢。 脊髓骶节是膀胱、直肠的反射中枢。骶 节以上肿瘤时,当膀胱充盈后, 节以上肿瘤时,当膀胱充盈后,可反射性 排尿,排尿前无尿意,排尿时无感觉。 排尿,排尿前无尿意,排尿时无感觉。骶 节及马尾神经肿瘤时, 节及马尾神经肿瘤时,膀胱排尿的脊髓反 射被破坏中断, 射被破坏中断,则出现尿潴留及易表现为 充盈性尿失禁。 充盈性尿失禁。膀胱的功能障碍常较直肠 功能障碍明显,也容易引起注意。 功能障碍明显,也容易引起注意。直肠功 能障碍早期多为便秘,以后可转为失禁。 能障碍早期多为便秘,以后可转为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