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双向互动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

——

—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双向互动为例[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1-0046-10

西北民族研究N.W.JournalofEthnology2013年第1期(总第76期)2013.No.1(Total No.76)

●赵旭东齐钊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受英国功能论人类学影响至深,但是却鲜有研究关注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实际上,在引进此派学说时,该系师生也并非立即认可与接受,而是经历了一个态度和实际行为上的动态转变过程。他们富有新意地将原本在西方看来相互对立的文化功能论与文化传播论予以糅合,并明确指出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几种偏颇与不足。这些努力反映了该系师生探究与理解中国社会的主体性意识和对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反思批判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界也不乏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英国功能论人类学;主体性意识;反思性批判;创造性转化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志码:A

通常来说,中外学界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特色与发展情形进行探讨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视角,即关注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对该系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影响,换言之,亦就是侧重于考察该系师生对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的引进和采用,而往往较少关注到对其进行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的一面。①譬如,学界一般都会知道该系与英国功能论

①陈新华、陈圣婴.近代留美生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3): 76~8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一百年[J].社会科学战线,1996,(1):5.[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编译.中国人类学界的外国来访者[J].世界民族,2000,(2):51~52.[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雪婷.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中国:1935~1936[J].社会学研究,2007,(1):161~

—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双向互动为例赵旭东齐钊·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

人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一致认为该系的学术研究受到了后者的深刻影响,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该系师生在引进此派学说时在态度与行为上的动态变迁过程,更鲜有人触及该系师生对英国功能论人类学所作的反思、批判以及转化和改造的工作。这对我们全面认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关系而言,无疑留下些许遗憾。

一、从接触到接受英国功能论人类学

尽管不能说英国功能论人类学从西方引入中国仅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家之为,但从当时全国各个高校的社会学系与人类学系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所开展的工作来看,对此派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和介绍最为积极与用力的当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这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系里的教师吴文藻。

吴文藻在1932年撰写了《文化人类学》一文,刊载于孙寒冰主编的《社会科学大纲》一书中。这篇文章是他对西方人类学历史和理论流派的首次较为全面的介绍,全文包括“导言”和后面的五个部分:“近代文化人类学的前驱”、“进化学派”、“播化学派”、“批评学派”以及“最近的趋势与分派”。

一开始,吴文藻就根据西方人类学者对人类学的界定,将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并指出了文化人类学古老的历史渊源,然后指明科学的文化人类学产生于19世纪初,并对其背景作了介绍。之后,他对文化人类学的多种流派之间的辩论、对峙关系作了概述。①

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前驱”一节开始,他按照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脉络对西方近代文化人类学的先驱、进化学派、播化学派以及批评学派的特点与代表人物分别作了介绍。②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他则主要介绍了文化人类学最近的趋势和分派,提到当时为学界所公认的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和历史学派。③

关于功用学派,他指出英国人类学界最近的新趋势是由马林诺斯基所引领的,自称为功能学派,同一派的学者还有皮特-里弗斯、拉德克利夫-布朗、弗斯和汤乌德等人。这一派的学者同情批评派的观点,对进化派和播化派都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赞同批评派严谨的方法和田

—社会学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7~174.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

50.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4~58.于

—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81~长江.从理想到实证——

284.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65~741.

①吴文藻.文化人类学[C]//吴文藻著.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7~38.

②吴文藻.文化人类学[C]//吴文藻著.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8~64.

③吴文藻.文化人类学[C]//吴文藻著.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64~66.

47

——

①吴文藻.文化人类学[C ]//吴文藻著.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67.

②吴文藻.文化人类学[C ]//吴文藻著.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68.

③费孝通.人类学几大派别———功能学派之地位[C ]//费孝通著.费孝通文集(第一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74.

④费孝通.人类学几大派别———功能学派之地位[C ]//费孝通著.费孝通文集(第一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74~75.

⑤费孝通.人类学几大派别———功能学派之地位[C ]//费孝通著.费孝通文集(第一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75.

野工作法,但对其理论表示不满。马林诺斯基认为功能学派的目的就是采取功用的眼光来分析一切文化现象,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工合作是该学派必须关注的研究对象。①

在对功能学派作了介绍之后,吴文藻作出评价。颇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后来对该派理论与方法进行不遗余力的引进和介绍有所不同,在该文中,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功能学派的赞同和推崇,而是认为该派将来的发展如何是很难预料的,仅仅指出了该派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因此,可以看出,吴文藻在这个时候应该还未决定要对英国功能论人类学作大量的引进与介绍。②

但是那个时候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确已经开始了对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接触和关注,当时系里的学生费孝通就曾于1933年4月写了《人类学几大派别———功能学派之地位》一文。与他的老师吴文藻相似的是,他也按照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分别论述了人类学的进化学派、播化学派、批评学派和功能学派。但与吴文藻最为不同的是,他在文中用了最多的篇幅来介绍功能学派,并极力表明对功能学派的赞同。

在对人类学的进化学派、播化学派以及批评学派作了简要的评述后,费孝通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进化学派与播化学派的不足,批评学派所作的批判仍嫌不够,而能够肩负起这项任务的应该还是功能学派。③

在费孝通看来,功能学派对人类学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基本的贡献,就是将人类学从原来的历史性质转变为当时的科学性质。该学派与进化学派和播化学派对文化的认识也大有不同:后两者皆认为文化是由相互独立与各自存在的文化特质所组成;而功能学派则认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文化都是有整个性的”,文化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功能关系。④

对于功能学派所认为的文化的整个性,费孝通认为之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功能学派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整个性的特征,因此文化也随之具有了整个性。此外,费孝通也分析指出了功能学派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关系。⑤

紧接着,他指出,普通的学者在论述社会与心理的关系时往往会忽略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多以为心理可以决定社会。而这种偏一废一的看法显然存在弊端,晚年时的孔德对此有过反思。功能学派同样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主张社会和心理之间的交互影响,认为“需要产生文化,文化更产生需要”。对此,费孝通还引用马林诺斯基在其《野蛮人之性生活》(The

赵旭东齐钊·反思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双向互动为例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