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王德峰

合集下载

学问与人生

学问与人生

学问与人生2012年10月8日来源:《文汇报》作者: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学问与人生——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学问不仅是智力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它同时是人生境界和生命信念的基础。

人生的信念就建立在我们对某种不朽的、超越的东西的领悟上,我们知道它无比重要。

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领会到这种不朽,就是学术之精神对于我们一生的意义。

王德峰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

发表《哲学导论》《艺术哲学》《世界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及论文三十余篇。

当我们来到大学,生命中就有了一段宝贵的时光叫大学生涯。

比起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四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怎么来看待这四年的大学生涯?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都会很珍惜这段时光,但在今天,它却成了问题。

因为今天,人们似乎把四年的大学生活看成是谋取好职业的途径和手段,大学俨然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所。

这样一种大学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到处蔓延,以至于遗失了大学教育的初衷。

倘若我们来到大学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仅仅提供应对未来工作的技能培训,仅仅是人们成为专业人才之前的预演和训练,那么大学就不需要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职业培训所。

在我看来,“University(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科学共同体,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心。

这里有一批人,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担当着推动科学进步的使命。

一句话,这里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人生的青年阶段,能够有四年的时间来到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应当是非常幸运的。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有一段暂时与现实社会的利益体系相脱离的平静时光。

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格外宝贵。

我们应当拿这一段跟现实社会“脱节”的平静时光来做什么?来求学、问学、求真,来追求真理。

倘若人在知识领域中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追求实际的利益,那么天下也就不会有学问和真理了。

12《哲学导论》简要

12《哲学导论》简要

2014年哲学导论-12(32---37)存在问题不可回避,涉及到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存在与思维、存在与虚无、思维与语言)文明的基础实际上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创造。

古代哲学的最初起步是通过世界本源学说。

理解本体论,才能去读伟大的哲学经典。

这是最基本的修养,也是最困难的。

(文明基础、世界本源、本体论、思维)学习哲学的困难也就是这一步,掌握本体论的问题。

存在这个问题是如此的简单,又如此的困难,我们站在存在者一边遗忘存在。

在什么存在被我们领悟到,那就是虚无袭来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恐惧。

万事万物都在变,于是没有万事万物,只有浩转流变之混沌,没有一个世界向我们呈现,只有浩转流变,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我们凭借感官所得到的不是世界,而是一大堆的混沌的,流变的印象而已。

光、色、声音、各种触觉材料,如此等等这样一个流变出来的世界,哪有一个世界,哪有诸事物所构成的世界,哪有万有,诸存在者。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为何物?道是非物。

诸存在者何以可能存在,一个对象的成立不是感觉做成的。

感觉做不了的,比如一棵树从小到大,但仍然是一棵树。

这是感觉认知不了的。

实体范畴是一个纯粹思维的范畴,没有这个范畴,这棵树就不存在了,所以物由心造。

思维规定是事物称其名称的前提。

存在就是一个纯粹的思维的规定。

欧洲人认为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思维的对象,感觉的对象不是世界的真相。

柏拉图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理念的世界。

比如世界上的猫是具体的事物,而猫类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不会死掉的。

具体的猫会死,但是猫类还是在的。

而这个猫类是不死的,是永恒的,这不是感觉的对象,而是纯粹思维的对象。

所以我们的纯粹思维把握到的是更真实,更根本的东西。

是不朽的东西。

永恒的东西,是猫类。

所以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感性特征的事物这个也被称为猫,那个也被称为猫,因为它们分享了猫类的真实性。

柏拉图把它们叫成具体感性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

这个东西之所以属于猫是因为它属于猫类,它分享了猫类的真实性。

王德峰 哲学导论 05语音 笔记

王德峰 哲学导论 05语音 笔记

王德峰哲学导论 05语音笔记一、语音的定义和作用1. 语音是一种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语音的作用包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交流、传承文化等。

二、语音的基本要素和特点1. 语音的基本要素包括声音的基本单位、音调、语速、语音的韵律等。

2. 语音的特点包括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个体性等。

三、语音与语言的关系1.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组成部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2. 语音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和载体。

四、语音的心理和生理基础1. 语音在人类认知和感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 语音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到声带、喉咙、口腔、舌头等生理器官的活动。

五、语音的社会文化意义1. 语音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社会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2. 语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着语言的特点,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内涵。

六、语音与现代科技的发展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语音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语言交流、信息传递,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七、结语语音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语音的定义、基本要素和特点、与语言的关系、心理和生理基础、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语音,更好地利用和发展语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工具。

语音作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语音的定义、基本要素和特点、与语言的关系、心理和生理基础、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语音,更好地利用和发展语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语音是一种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6.范畴
书:
笔记:
在逻辑学中,范畴就是最大的概念,比如物质、精神。黑格尔的定义:范畴是客观的思维规定,是事物内在的核心,并且没有比它更大的思维规定,需要彼此定义。什么是物质?不是精神的。
辞海: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范畴也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结。
2.实际与真际
书:P33
出自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新理学》
大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迹,不必有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笔记:
辞海:
个人:
真际不依赖于任何实际的经验,但却蕴含了相应的实际事物只要存在就不能逃脱的“理”。真际中的“理”是不朽的,不经历时间的变易。
同样的,社会事实如何成为可能,我们看到两个人打架,并不说成两个生物体在剧烈碰撞,而写成警匪巷战等说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对于法则、意义有深刻的领会。
3.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个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关于器的最早解释,在这一解释说明里,器是在道之下的一个哲学范畴。形而下的器是形而上的道的作用和表现,道与器的统一性是在其对立性中得以实现的。道不是超越器之外的存在,而是寓于器之中。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艺术与真理——王德峰艺术哲学述评

艺术与真理——王德峰艺术哲学述评
者的主要用心,在于思想 。我们知道 ,著作 和论 文有许多种写法,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写作方式,一部著作
里头有无独 立的思考,有 无 “ 想的力量” 思 ,是识别学术 著作之 品质 的试 金石。惟有具备独立 思考 之品质,体 现思想之力量的著作,才是货真价 实的学术 著作 。教 材可 以是、也可 以不是学术著作 。教材不妨集思广益乃至 拾 人牙慧,学术 著作则须 出于个 人创造 ;教材往 往老生常谈,体现 一个群体 的平均 水准,故而 “ 成熟 ” ,而真 正 的学术著作永 远在 “ 索” 探 ,始终是 “ 未成熟” 的。王德 峰的 艺术哲 学》 ,尽管 或许 有些 “ 不成熟 ” ,然而 显然是一部有思想的真正 的学术著作 。本文试 以介绍 和评 论融 为一体 的方式,择要描绘此书的思路和较为重要
瑶 瑶圈 郭勇 博士、 罢 健, 厦门大 文系 学中 副教授。
古怪 “ 范畴 ”【,也不 至于 回避艺术 理论难 题,将 艺术 问题 1 扩展 为文化 问题 , 把文化研 究当作美学研究 。 早在一两百年前, 黑格 尔便践 履 “ 美学的艺术哲学化 ” ,挑起 了美学 与艺术 哲学
有可能先脱袜 子再脱鞋 ? 然而,这样 的看法完全 建立在 “ 艺术 是美 的创造 ”这一 假定之上。到了 1 9世纪末 2 世 纪初 ,美学家 、艺术哲学家 、 0 作家和 艺术 家纷 纷起来抗 议传统 美学 的这 -I 定 。以往天经 B .
们通 常不会 为 “ 美学 ”与 “ 术哲学”之名而争论不休 。 庄 艺 子- 逍遥游) )中的隐士许 由早已说过 :“ 名者,实之宾也,吾 将 为宾乎?”与其 “ 喧宾 夺主” ,还不 如把精力放在实质性 的 理论 探索上,这样倒 显得 明智一些 。然而王德峰 却认 为,“ 正 名”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 丝毫含糊不得 。他在 艺术哲学》 的前言 中就说 :“ 艺术哲 学 ’本 身是 否成 立?它成 立的基础 ‘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三)爱因斯坦在哲学方面的修养是很高的,爱因斯坦曾说,德国哲学家马赫的相对主义对他影响非常深,在前面我们讲到,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的哲学,重大意义就是说,开启一个人类未来的新科学,重建人类的新知识。

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个唯一的科学,即历史。

科学历史,科学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人类史,一个是自然史。

自然科学重新应该理解,理解自己这门科学,它属于自然史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科学必须加“批判”二字,为什么加“批判”二字?因为他揭示的是旧的事实被新的事实取代,一种社会事实不断消亡,被新的社会事实代替了,或说一种自然事实没有了,被新的自然事实代替,这每一次都叫革命。

革命是什么?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文明展开自己的方式。

不要害怕革命,那一门学问的进展都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真实的进步都是革命带来的。

我们一想到革命就不开心,以为他是暴力、流血、牺牲。

革命,其实到处都是,你个人的生活也革命。

比如说,你的从无到有的第一次恋爱,结婚,生孩子都是革命。

再比如说,爱因斯坦的公式取代了牛顿的公式,当然不要误解,革命就是摒弃,只是方式的升级进化,新事物的产生,是需要革命的。

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是革命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根本更是革命。

而这种革命往往带来的是流血和牺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支配着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的生产方式,都是对抗性的,除非我们说有一个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他非对抗性。

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之后,奴隶制、封建制。

以欧洲历史做例子,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每一次生产方式都是对抗性的,要废掉前面一个对抗性的生产方式,不得不用对抗性的方式来让他结束。

所以,一个社会形态的诞生都是伴随着革命,暴力革命。

事实如此,世界上的学问就两类,一类是可爱的,而不可信,另一类可信的,不可爱。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可爱不可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信不可爱。

今天我们多么痛恨战争,但是没办法,只要人类还处在国家没有消亡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民族的和平都不得不以战争换取,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哲学导论 王德峰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就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与原始宗教。

神话与原始宗教就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就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就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与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就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就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就是,哲学就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就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她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与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就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就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就是对环境的改变。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很自然的就找到了他这本2000年出的教材,三百来页并不算厚重,却没有因其为导论而于精微处敷衍了事,也没有因其为教材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不仅拥有哲学的质地,更点明了教者的理路。

和丹皮尔的《科学史》同时阅读,很多遮蔽物渐渐去除了。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一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定义问题和许多的哲学导论、哲学史一样,王德峰教授也是一上来就不得不谈这个问题,可贵的是他充分地表明了定义本身的难度和可能性,一方面并不存在超越一切门派和时代的"一般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确实存在独特的精神疆域。

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这一难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但王教授并未止于此,而是很自然的探讨何为智慧,且从何处求的,这就引出了智慧和知识的分别;哲学和科学、艺术、宗教的分别,同时间接地划分了哲学的疆域。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同为理性的产物,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

科学运用理性于具体的经验对象,而经验又来源于人性活动,哲学的区别在于直接将理性运用于人性活动或人类文明本身,也可称之为对认得文化创造力的反思。

文化创造力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概言之可称为"精神",哲学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思,同时也是精神。

哲学活动就是寻求精神之达到自觉。

相较于科学的"经验之思"(即人性质素),精神的自觉在于对人性质素的关照,并因其达成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有三种基本形态:艺术--"感性直观的思";宗教--"超越表象的思";哲学--"纯粹的思"。

王德峰哲学何用哲学导论第一课

王德峰哲学何用哲学导论第一课

王德峰哲学何用哲学导论第一课编者按:在人类因为追求真理而努力成就的各类学问中,哲学总戴着神秘的面纱。

在哲学被传述之前,讲述的人已经无数次拷问与质疑过自己,哲学究竟是什么。

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中,我们看到了哲学源自诚挚的高贵。

本文由小编根据王德峰老师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课程录音编辑整理。

哲学何用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巨大的灾难当前,整个中国社会停摆,人人闭锁在家中。

但停止并不意味着休息,不停上升的疫情实时数字仍然让人揪心,脱离固有秩序的生活会在瞬间引发混乱也引发思考。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迄今40余年整个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奔走,直到因为疫情而停摆,我们的收获不必言说,那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两个敬,一曰敬畏天道,一曰敬重人心。

人会在高速发展中成为速度的工具,经济的伴生物,但人的价值绝非工具。

后疫情时代,与病毒并存成为常态,我们再也无法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状态,秩序被重建,但人类总之失去了一些什么。

疫情裹挟着痛苦而来,而面对痛苦,宗教和哲学便成了重要的学问。

后疫情时代需要我们重新用真正的哲学学说来观察我们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是门怎样的学问?人类安心立命有三个去处,宗教、哲学、艺术。

有人说哲学没用,哲学有没有用处,要看所谓用处的那个标准是什么。

假如标准是说这样一门知识能够带来实用的价值,能够在我们的经验生活领域当中有所改善、让我们的经验生活有所改善,那么哲学的确毫无用处。

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哲学不能用来烤面包。

“因为烤面包需要的是具体经验和技巧,哲学不是这种经验和技巧,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术。

但是我们也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谚语,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一块面包是不先思考了一个哲学问题之后才烤出来的。

什么哲学问题呢?——“T 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那个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以为我们不考虑,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回答这个问题。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今天的内容有些枯燥、生涩,但却是解除我们生活烦恼的核心思想的表达。

我们看世界是用眼睛去看的,但佛家却说,要用我们的心去观。

我们的心能够观到什么?王老师说,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命。

此人悟性太差。

您同意吗?如何出世?这条道路如何走?《大藏经》45卷《宝藏论》中有一段话: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仓库的意思)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

虽睹众相亦是一金。

既不为相所惑。

即离分别。

常观金体无有虚谬。

喻彼真人亦复如是。

常观真一不睹众相。

虽睹众相亦是真一。

远离妄想无有颠倒。

住真实际名曰圣人。

我用这一段说明什么?举一个例子,你背着LV包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去,噢,世界顶级的包包。

再看自己的包,简直不是包。

可是,它还是包。

我们人生在世,为什么难以超越现实,超越现实的道路被什么阻挡了?就是被“相”的分别所阻挡。

“相”的分别是如此真实,你做了处长,我还是小小的科员,我们就停留在“相”的分别上了。

这客观的差别我们正常的认识能力都知道是真的。

但真人呢,不赌众相。

我们要走超越现实的路,第一步,扬弃“相”的差别。

我们感官看到,项链不同于戒指,但是,我们另外一种“观”的能力,就是看到“金”本身,“金”本身怎么能看到呢?金体不可能脱离“器”而存在,看到“金体”是你的心看到的。

真人能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看到本真的东西。

就好像从种种的金器中看到金本身。

“金”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我们拿不出“金”,观到金者是我们的心,心所观到的也不是假的,叫“体”,“体”如果离开心去观,也无法存在。

几层意思,第一,“体”是心观到的,第二,“体”不能离开“器”,第三,心能够观到“体”,说明“体”与心是同一个东西。

这有点哲学的思辨在里面,它告诉我们,慧能是对的。

慧能有一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是佛学的真理,不脱离人世间的,就像金不能脱离金器,你要觉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种种相的差别,又让你不能觉悟。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探讨了自由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从直觉上来说,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是自由的,但科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这两个观念相互冲突。

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比如人推动杯子,杯子就会移动,人的推动是原因,杯子的运动是结果;人感冒了,医生会分析生病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把病治好。

因此,因果律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们认为凡是都有原因,事出有因就是这个道理。

拉普拉斯是决定论的代表,他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不仅是决定了的,而且是由先前状况所决定的,如果先前状况可以决定当前的状况,那么我们根据当前的状况,理论上就可以预见未来的状况。

如果世界是被因果律决定了的,那么我们是否还拥有真正的自由呢?我们所看到的自由选择是否只是一种幻觉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自王德峰哲学导论

摘自王德峰哲学导论

摘自王德峰哲学导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

(承认我们对劳动的动力来自我们必须生存于自然界,劳动当然和欲望联系在一起,单纯的果腹的行为是欲望的当下满足,而劳动去制造一个获取实物的工具,当在打造石斧时虽然是为了欲望,但却是在限制和节制欲望,是欲望的满足的延迟)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是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

(eg吃苹果,苹果在吃这个行为当中被否定,而对对天然石块的打制的否定关系造成了石斧)。

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

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欲望是种自然意识,这种自然意识指向在它外面的对象,当欲望满足,这个自然意识就完成自己,但这个自然意识却不知道自己,所以它不是自为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就是自己知道自己。

打制石器的活动叫陶冶叫否定的中介过程,本质表明了意识的个别性和它的纯粹思维存在,他意识到自己。

那么这种意识现在劳动中外化自己,劳动所外化的意识不是自然意识,是自为的意识。

而这个外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结果,这个意识并没有随着劳动过程的结束而消失,而是持久的变成劳动产品放在里面去。

)因此劳动者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

意识通过成功了的劳动产品看到自己。

非人工、自在的自然同样如此,领会、直观、理解它并且用语言来命名它时,实际上我们在命名意识自身,这种命名的基础在于我们和这些东西打交道,它是我们生存场中的存在。

王德峰:论道释理,解惑达人

王德峰:论道释理,解惑达人

4一个人要和别人交谈,不仅要懂得如何去说,也要懂得如何去聆听。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伟大的梦想家都是孤独的,我和我自己成群结队,我和我自己合唱成团,我和我自己无可自拔地期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向着这个期待前进,这绝对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啊。

”说这话的,就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

他徐徐道来的话语,洒满了智慧的金光,启人深思;又仿佛是心灵的阳光,释理解惑,照耀着人们迎着风雨前行,直达成功的彼岸。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人问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王德峰教授解释道:“打个比喻,就像我们在种一棵树,种树时你在想什么?你想它应该开灿烂的花,应该有茂盛的树叶,应该有很好的枝条,你就带着这样的一个目标去种树了,是吧?殊不知,花也罢、枝也罢、叶也罢,树根只要扎得深,它是自然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你所求的。

你如果练书法,扎扎实实地练,先把基本功练好了;你如果办企业不图什么跻身五百强,你把这件事认认真真地做了,这叫功夫。

只要树根浇灌得好,只要根扎得深,它还怕什么?当冬天来的时候,这棵树的花叶就要凋零,然后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没关系,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又花繁叶盛起来;如果这棵树扎得不深呢?很浅呢?它冻死了。

”如何谋事是很多人萦绕在心头急需解答的一个问题,对能否成事又无法把握。

针对这个矛盾的想法,王德峰把它类比成种树,生动地告诉人们只管尽力去“扎根”,尽管外界会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但总有一天能够开花。

接着,他还用练书法、办企业的事例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他的话语,言近旨远,解人困惑,把一个幽深的道理讲解得深入浅出,通畅明白。

反者道之动在复旦大学讲哲学课时,王德峰讲到道家为人处世的两条通则,他声情并茂地说:“从道家反者道之动里面推,你可以推出为人处世的两条通则。

第一条是,如果你要得到一个事物,你就要从它的反面开始,因为反者道之动嘛,你要强大必须从弱开始,你要高必须从低开始,所以中国人要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二、哲学的诞生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

”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周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

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与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

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

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与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

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

哲学导论课后习题(王德峰编著)

哲学导论课后习题(王德峰编著)

1,哲学的定义问题区分知识、科学知识,智慧P2知识是后辈从前辈那里获得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算作知识。

科学知识,知识中排除了巫术、宗教、工艺、艺术乃至哲学。

科学总是必须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准的知识。

经验都源自人在他的世界里的人性的活动。

理性把目光不是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准产生出经验对象的人性的活动本身,就是说理性在对人类文明本身作反思。

这些知识就是智慧,就是精神达到自觉哲学定义哲学是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这种知识就称为“智慧”,智慧就是精神达到自觉哲学的对象是人性的活动本身,理性就是在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本身做反思。

精神达到自觉的三种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2,文明与自然文明自身的悖论人必须自由,才能创生文明,但此创生过程又在实际上并非是自由自觉的大自然把人只创造了一半就推他上路了P8与动物相比,人的肉体器官没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的装备方面也相当贫乏,不完备。

比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草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在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3,精神与自然意识精神与自然意识的区别P12 P19劳动与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P13 P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之意义的阐发;P13劳动的教化作用,自然意识如何上升为精神P14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原理P184,,精神的本性为什么说劳动过程与精神的本性是一致的?P20 P225.观念的真实性问题两种意义上的精神概念P23渗透在人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精神,与作为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和表达的“精神”,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可称作“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存在问题的学问的最初形态,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只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该学说起于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学说,止于赫拉克利特的“火之本原说”。

该学说试图在感性世界中,寻找所有感性事物的形成和统一性之来源。

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定,没有越出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

先天综合判断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著的判断。

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它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这是衡量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的标准。

康德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这类判断构成的。

如数学命题﹕7+5=12。

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根本分析不出12这个谓项﹐只有藉助于直观﹐例如藉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

所以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因为7+5=12这个命题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又如几何学命题﹕两点间直线是最短的线﹐主项中“直”的概念不包含量﹐只包含质﹐因此“短”这个量的概念不能从主项分析得出﹐只能由直观加上去﹐但是这个命题又公认为普遍有效的。

恋爱的哲学——王德峰(复旦大学讲座)

恋爱的哲学——王德峰(复旦大学讲座)

恋爱的哲学——王德峰2009年07月16日星期四上午00:09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王子恋爱与哲学联系到一起是为难我,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哲学家都没有恋爱过——黑格尔,康德(对人生这种欢乐的事情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是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点一支烟,笑死)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会回忆自己少年时的爱情,一个上海老太太看了十场红楼梦的电影,还带了一堆手帕去(笑)所有的人都会谈论爱情,当然儿童除外(笑),男孩子特别喜欢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出英雄救美,我小时候二年级干过这样的事情(笑),我小时候很弱的,但是只要在女孩子面前,女孩子被人欺负,我就会在敌人的眼里看到怯懦,我就变得很强大(狂笑)两个第一次相见的人会觉得似曾相识——一见钟情红楼梦说出了爱情的真象爱情在哲学中既是经验的东西,又是超验的东西。

超验:恋爱中的痛苦延续舒婷——《我爱你》“是谁,在沙滩上写了我爱你三个字,路过的人,都染上了无名的相思。

”进入爱情中,自己不知道,那个英语说得好,FALL IN LOVE,FALL IN,没有任何准备爱情从来不是理论哲学关于爱情思考的问题1. 人类最微妙最伟大的情感是爱情,当然母爱也很伟大,但是要生个孩子出来,生孩子出来的前提是什么?(笑,鼓掌)古代的爱情要服从于亲情的伦理,要把爱情同化在亲情里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这样省了多少麻烦(笑)黑格尔都主张先结婚后恋爱——被指定结婚的人,由于他们知道自己的命定,所以相互熟悉起来,于是产生了爱——保守的观点从来不把美满的婚姻看作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并不是消失而是转换,重要的是谁能成功地完成转换。

恩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2. 人类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能把生物性上升为社会性,叫精神的感觉或感觉的精神爱情本质上是美学,不是伦理,夫妻的恩爱属于伦理。

(又点一只烟)爱情表现为对异性的人格的爱慕——男性看女性,端庄,温柔,文雅;女性看男性,慷慨,勇猛。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4.劳动的教化作用
书:P14-18
笔记:
辞海:
个人:
5.本体论
书:
笔记:
核心问题:存在、本身何以存在。
本体论不是宇宙学说,是思想的自我认识
辞海:
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称为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个人:
笔记:
被证明的,对天道有所领会,需要生命奋斗来实现
是尚未称为实际的东西,但是是对真际的领悟
辞海:
①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个人: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领悟真际,尚未被实际所实现的,就是理想。人们先要看到实际,然后用科学进行反思,揭示它为什么是这样,然后从实际进入真际,得出“应当是怎么样”,这个“应当是怎么样”就成为了我们的理想。
用冯先生常举的例子说,就是必须先有飞机之理,然后才有飞机。在飞机未出现之前,飞机之理即已存在于理世界中。他不光从时间上说“理在事先”,而且主要是从逻辑上说“理在事先”。他认为理虽然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但同时又承认这种存在是不在时空之中的。
但是这个“理”,也是需要我们对意义法则有事先的领会才行。

王德峰教授讲:写寻觅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王德峰教授讲:写寻觅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王德峰教授讲:写寻觅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寻觅意义,是一种探索生命意义的行为。

它是一种深远的探索,在它之中,我们可以尝试去探求生活的价值,以及它的生活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审视自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自身的价值,以及自身的使命。

审视自我,是一种自我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我价值,以及自我的使命。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寻找社会的价值,以及自身的责任。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个体,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

从这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思考自身的责任,以及社会的价值。

最后,我们可以从宇宙的角度出发,寻找宇宙的价值,以及自身的意义。

从宇宙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思考自身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身的意义。

总之,寻觅意义,是一种探索生命意义的行为。

它是一种深远的探索,探索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宇宙价值,从而探索生命的意义。

寻觅意义,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我价值,以及自身的使命。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的价值,以及自身的责任。

最后,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宇宙的价值,以及自身的意义。

寻觅意义的意义,就是在探索生活的价值,以及它的生活意义。

它是一种深远的探索,把握生命的价值,以及它的意义,从而获得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王德峰
———————————————————————————————— 作者:
———————————————————————————————— 日期: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文化批判。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
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
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的生成的自我命运。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在历史的维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人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而来的批评态度。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一句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研究—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第三节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
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历史上的和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这种人的自我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
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类型的精神尺度。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法为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
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
第四节哲学问题的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日常生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对付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法。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求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定的回答。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哲学固然不能烤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来。
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