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合集下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关于陶行知思想为基础的幼师职业发展道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关于陶行知思想为基础的幼师职业发展道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关于陶行知思想为基础的幼师职业发展道路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加重视行动的力量,我们是处在外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的,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学会行动,学会正确行动,学会理清自己后再出发!关键词:幼师;陶行知思想;职业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体现了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

他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无所知”。

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他形象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幼师,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何启发呢?行动又具体分为哪几个板块呢?一、学会观察当看到观察二字,老师会很差异,我们每天不都是在观察班级当中的孩子吗?甚至时时刻刻在观察,但是我认为“学会观察”首先,我们作为教师应当先学会观察自己。

我们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当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当时表现的状态吗?当和同时交流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吗?当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你的回应有问过自己合适吗?类似的问题数不过来,这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虽然都在提倡做孩子身边的“观察者”,可是我们真正观察自己的时候又有多少呢?心理学中经常会提到一句话:成为真实的自己。

这可能是我们一生的目标,但如果我们身为教师连“真实的自己”都没有观察过,都不了解的话,又谈何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

所以当听到“行是知之始”,我们应当开始观察自己,了解当下的自己,展望未来的自己。

二、学会不平衡作为行动者,观察完自己是开始埋头苦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确的是开始理清自己的职业。

最近李诞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很畅销,我也找机会阅读了一番,前半部分给我冲击最大的便是“脱口秀是工作”,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而不是按部就班或是敷衍了事。

2023陶行知读后感

2023陶行知读后感

2023陶行知读后感2023陶行知读后感1不知是从何日开始,我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他的名字——陶行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组合成“行知”!一个多么富有哲理和韵味的名字呀!不光是他的名字让我回味无穷,他的故事更让我受益匪浅。

有一次,陶行知爷爷将要离开纽约去底特律,为福特汽车总厂的工人演讲。

出门前,他总是先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着,因为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啊!突然,他在擦那双唯一像样的黑皮鞋时,发现鞋头上有一个小洞。

于是,他便拎着皮鞋到路边的鞋匠那儿去补。

可鞋匠说这双鞋无法修了,他就亲自用剪刀在鞋头上剪了一小块皮,粘在破洞上,抹上鞋油,继续穿着这双鞋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而在他节俭的同时,却把自己积攒以及募捐来的钱款全部寄回了祖国,支持着祖国的抗日……读着读着,我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脑海中浮现出了两年前的一件事。

那年正值小暑,毒辣的阳光照在大地上,大地似乎被烤焦了,闷热的天气让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

好动的我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那双脚,一天到晚都是浸在厚实得密不透风的球鞋里,我实在受不了了。

为了给这双困在“围城”里的脚“降温”,我便诚皇诚恐地请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凉鞋,虽然我知道爸爸前几天刚下岗,妈妈也正为这事发愁。

可没想到妈妈居然一口答应了。

我欣喜万分,心想:这下我的双脚可以凉快凉快了,再也不必闷在球鞋里“淌汗”了。

当我穿着来之不易的凉鞋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凉鞋上的鞋粘便松了,虽然我倍加爱惜,却仍逃脱不了便宜货的宿命。

我伤心极了,我的双脚又将面临“闷与热”的煎熬。

于是,我试图再次请求妈妈为我买双凉鞋。

可这一次,妈妈却坚决地说:“不买!你这孩子,这鞋不是能将就着穿吗?这么新的鞋子扔了多可惜啊!”“可是——”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麻利地拿出针线,一边捋了捋灰白的头发,一边拿起凉鞋就修补起来了。

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反而还笑着对我说:“你看,这样不就行了吗!”当我再次穿上那凉鞋时,心里别说有多难受,我觉得那缝补过的伤痕似乎在嘲笑我:“你看,她穿得多寒酸呀!”就这样,我再也没提买鞋的事,再也没穿过那双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陶行知教育箴言》有感赣榆金山小学成昌艳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战士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伟大的人民诗人。

他的一生都是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都在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斗争。

虽然陶行知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他对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一、教学做合一(一)教学合一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

害“软手软脚病”的,便是读书人,他们只会启动自己的头脑,而无法驾驭自己的手脚;害“笨头笨脑病”的则是工人农民,他们干的都是出力的活,这也就使得他们只会出蛮力,不擅长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

设想一下,一个不能“自理”的学霸和一个不能思考的“蛮力之人”与你同住,会发生多少滑稽可笑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说,如要想成长为真正的“人”,就必须既是读书人又要是工人农民;也就是说,一定要成为一个手与脚缔结大同盟的人。

只有当脑袋和手联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正式的启动,才可以产生力量。

按照这同样的思路,我们来讨论教师与学生。

教师、学生,顾名思义,教师就是负责教,学生就是负责学,但如果我们按照这表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又犯了“脑与手”的错误了,也就是说教与学应该像脑与手一般联络起来,而不是独立分开存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具体的以教师这个主体来说:首先,毋庸置疑,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其次,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绣花枕头都是摆设,实打实干才是硬道理;最后,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只有达到“脑手合一”才能成人;只有达到“教学合一”才能成才!(二)教、学、做合一从大的方面来讲,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的目的就是知道做些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如何运用;从小的方面来看,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是完成基本的课程作业。

读陶行知的书读后感通用8篇

读陶行知的书读后感通用8篇

读陶行知的书读后感通用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陶行知的书读后感通用8篇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陶行知的书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陶行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陶行知》读后感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心得8篇

陶行知心得8篇

陶行知心得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实习报告、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稿、作文大全、申请书、自我鉴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ternship reports, job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行知心得8篇每次写心得体会,都是一个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机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篇章结构的能力,让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行知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有感唐琴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在字里行间当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从中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我更体会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一、生平简介: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60页小故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祖籍浙江绍兴。

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有感唐琴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在字里行间当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从中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我更体会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一、生平简介: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60页小故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祖籍浙江绍兴。

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5篇)

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5篇)

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5篇)第一篇: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行”、“知”合一的教育潮流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

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

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

话剧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

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

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

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

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矢志不渝的,是对这个国家,能“焕一时之新颜,成一派之新学,立一世之新风”的希冀。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7月25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5周年纪念日,斯人已逝,但其思想依然像一盏明灯,对今天的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想到终于有了前行航向,陶行知兴奋得直接取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信不疑,把“陶文濬”改为“陶知行”。

坚持“做”才是教育进步的核心。

他积极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信奉“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这份以“做”为逻辑起点的初衷,是陶行知一生最可贵的坚持,也是各种创造、生化、淬炼的基础。

可以说,在创新这方面,陶行知甚至比杜威的步子迈得还大。

此时的他,已不再亦步亦趋于杜威,而是看出中国国情下的教育之路,绝非盲从任何权威所能解决,一切得由自己选择。

这样,在人生走到第四十三个年头时,他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唯有实践才能有真认知。

“一道题目,三个名字”。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做”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出发点,亦是归宿地。

陶行知矢志不渝的,是对这个国家,能“焕一时之新颜,成一派之新学,立一世之新风”的希冀。

他走过王阳明,走过杜威,用三个名字,证悟一道“知行难题”;并于此中,见证我国教育在内忧外患中的求索和改革之路;还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完成了一场教育现代化的救赎运动。

这,既给时人带来勇气和智慧,更让后人看到更为宽广和可待的未来。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他重视农村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并大力推动平民教育的普及;他一生以身立教,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1学生想要获得永久、牢固的知识需要去亲自去尝试。

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学生做的事,老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老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老师要躬亲共守。

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必须提前备课,提前了解重难点,再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做的试卷老师也要动手去做,不能把希望寄托到课堂的临时发挥或者答案上。

老师必须要端正老师自己的行为,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教师自己的模范行为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持之以恒,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教育累积,才能收到效果。

如果没有行动,只是纸上谈兵,那最好的计划也会变成废物,变得一文不值。

因此,在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去躬亲实践,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行是知之成,强调的是学习中行动的重要性。

是的,只有在行动中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

所以,老师切实行动,提升自己,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在行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体现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其认识****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亲自动手,勤于实践。

从亲知中获得知识,才能更长久、牢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反驳阳明先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而我,亦赞同先生所言。

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先生所说的“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前人所总结好的知识。

然而,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也充分说明“行是知之始”。

我是一名农村出来的孩子,在之前,我总是会自卑,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差距,他人身上那种自带的优越感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一样,需要时时隐藏自己,害怕让别人看到我“土”的一面。

渐渐地,我开始感谢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自己。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篇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篇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篇以生活教育为核心,追求真理做真人在推进平民教育的不懈奋斗中,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这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他强烈批判以书本、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

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通过生活开展教育,从生活入手进行学习。

他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学习当然也是终身学习。

学习要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

他由此提出,活到老学到老。

“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人生目标,也是他治学的终极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

他的一生就是“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一生。

“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

从青年时代起,陶行知就把“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

后来,他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概括为一句话:“追求一切真善美和真善美的一切”。

1940年夏天,在写给二儿子陶晓光的信中,陶行知提出7个字“追求真理做真人”。

他勉励儿子:“努力朝着这一目标修养,决不向虚伪妥协,这才是真学问。

”他希望儿子牢牢记住“追求真理做真人”,记住了“必将终生受用无穷”。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生。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1:细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2:从中我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我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验就是知识,付出就是成就。

这是人生的真谛,也是成功的原则。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前行,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不断地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道出了人生成长的真理,也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处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就好比行走在漫长的道路上,道路的终点即为成功。

知识就像是我们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而行动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没有实践就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行是知之始,就是指在我们获得知识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有所行动,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只有通过不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够取得实际的成就,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力量。

行是知之始,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积累知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知识,可以读书学习,可以观察思考,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我们才能够一直站在知之始的位置上,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而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在不断地更新知识的也能够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中保持领先地位。

而只有掌握了知识,还远远不够,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知是行之成,就是指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我们必须要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就。

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践是知识的升华,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和实际的成果。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才能够使我们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在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炼自己的品质,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才能够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曾经用的名字是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陶先生认为“行”比“知”要重要的多,今天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文章《行是知之始》,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是引用和改变王阳明先生的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陶行知先生改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太有道理了。

很多家长都在学习如何成为好的家长,而绝大部分的家长最终没有收获,是因为关注“知”比关注“行”多,也就是关注“学”比关注“习”多。

很多孩子讨厌和家长交流,是因为家长给孩子讲的“知”太多了,却很少和孩子讨论“行”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优秀,这是真理,但孩子们都“知”到哪里做的不好,但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行”,即使“行”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能坚持“行”。

家长教育孩子说白了就是“少讲道理,多讲具体行为怎么做!”:第一,相信孩子一定行,第二,具体告诉孩子怎么做,第三,陪伴孩子坚持做。

仅仅这三点,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

相反,绝大部分家长第一,总是担心和怀疑孩子不行,第二,总是给孩子讲道理,第三,并不陪伴孩子“行”,就希望“说完了,孩子就能改”。

哎~~请看下面的文章,去体会“有体验才会有经验”、“习学”、“改变原则”这些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吧。

家长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重要的是做到了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坚持做到了多少!《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以为不对。

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

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

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

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

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

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末,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

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

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

读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所思读罢《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学合一,我一直认为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统一,即教学“合二为一〞,其实不然。

暑期读了《行知教育名篇》才知道自己的认识十分浅薄,有失偏颇,没有真正领会行知老先生“教学合一〞的精华。

行知老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有着更深刻的含义,老先生认为“教学合一〞不仅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还要把教师的教和教师自己的学融合到一起。

为什么教师要做到教学合一,老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这一点对于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孩子们去读、去记,那么就是把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

当然如果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了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自己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这样的教师都不能算是好教师。

作为一名好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小学低段,识字是主要教学任务,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认得书本上的生字,而要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交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预习的时候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生字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加一加〞、“减一减〞的游戏识记生字,也可以自创儿歌游戏识字;利用生活经历来提高识字能力,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养成随时识字的好习惯。

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识记到无意识记,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字,慢慢地孩子们的词汇量越来越大,他的阅读量也随之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通过六年的积累,掌握运用所学词语。

这样会学习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口笔头表达能力都会提高,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文章,都能较为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涵,更能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时光匆匆如流水,须臾之间复一年。

在悄然逝去的2021年,一个全新的名词“双减”,成为全国人民的关注重点。

何为“双减”?一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二减轻孩子校外补课的负担,此举利国利民。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又给我们的教育、课堂和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呢?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们的故事。

故事之一:回归初心,寓教于乐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精彩?高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一而同。

我也这样问过班上的孩子们,从他们口中得到了这些答案:“老师,这题您讲一遍我就听懂了。

”“老师,这堂课真的是上的太有趣了,我还没听够,就下课了。

”……我来自一所百年乡村学校,我执教的602班有28名孩子,大多十一二岁,淳朴可爱。

这不,我们遇到了一篇极其有趣的课文《竹节人》,瞧!听课题,就非常吸引孩子们。

在办公室备课时,我努力思考: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呢?怎样把这堂课上得与众不同、吸引学生呢?首先要锁定单元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基础,要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思考去学习知识。

又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竹节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该怎么预习呢?再三思考之下,我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亲子作业——与父母共做一个竹节人。

“老师、老师,我们这篇课文还没学呢,咋做?”一位男生摸摸后脑勺,腼腆地说道。

“是啊,您得先教我们起啊!”另一位男孩子也大胆说道,大家齐点头。

我微笑着说道:“没学就对了,这篇课文有点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

在爸妈的陪同下,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试做一个竹节人看看。

”“让老师看看你们的本领,相信你们一定能带着你们的竹节人展示给大家看,老师可拭目以待哦。

”说完,不忘给孩子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孩子们纷纷表示没问题。

我一直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堂课的目标很简单易懂:怎么制作竹节人?怎么玩竹节人?希望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能够体会竹节人这种传统玩具给大家带来的乐趣。

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有感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

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不仅有三叹。

一叹历史与现实惊人的相似,前辈们在八十年前的教书习惯仍为今天的我们所津津乐道。

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根深蒂固,已经融化在人们的脑海里、骨子里、血液里,要想改变着实不易。

二叹陶行知先生头脑睿智,以“翻半个筋斗”作比喻,对“知”和“行”的关系给出合理、科学的阐述,可谓创造力无限,让人敬佩不已。

三叹陶行知先生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不是在研究所里琢磨出来的,而是在对许多令人信服的案例进行剖析、归纳后提炼出来的,是实践后的、行动后的收获。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的责任”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为此,教育必须符合人成长的规律,“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观赏山水之景,聆听鸟雀之声,学习生存之法,积累为人之道,享受成功之喜,经历失败之挫,练就强壮之躯,塑成创造之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有感唐琴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在字里行间当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从中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我更体会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一、生平简介: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60页小故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祖籍浙江绍兴。

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7年陶行知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谢绝了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和吉林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告别城市繁荣舒适的生活,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到农村去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他想通过培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以实现他的"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烧心香"。

同年他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

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二、教育主张(一)关于“教学合一”1、教学要合一的理由有三个:(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2)、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3)、教的法子、学的法子、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一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

有这样的联络,先生学生都能自理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新理。

我的体会是:节目好不好,要看观众喜不喜欢;教学好不好,要看学生受益多少。

所以,观众是上帝学生是主人。

关于“教学做合一”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2、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二)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标准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有两个素质: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这两者其实是两种精神——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

创造是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无创造就无发展。

教育家当然要有创造精神。

(三)关于“新教育”1、教育是什么: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2、新教育的目的:第一对天然界,使学生有利用它的能力;第二是谋共同的幸福。

概括起来是自主、自立、自动,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3、新教育的方法:a、符合目的。

b.依据经验。

c.共同生活。

d.积极设施。

e.注重启发。

f.鼓励自治。

g.全部发育。

h.唤起兴味。

i.责成效率。

我觉得这很有科学道理。

教育的科学性是最重要的。

4、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学校。

须把社会上的事,选择主要的,一件件在学校里举行起来,要让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是一个人,不能造就一个与世隔绝的学校,让学校成为一个微社会。

这是大教育观。

5、新学生:新学生要自己去学,不可坐而受教,学人生之道,追求高尚生活,完美生活,永久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可夺取这一地位。

6、新教员: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去学,首先要有信仰心,要坚定信念: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第二要有责任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无教育。

第三是共和的精神。

要放下架子,不搞师道尊严。

第四,要有开辟精神。

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其中,共和精神在今天,就是指教学民主,要给学生民主的教育环境。

7、新课程:陶公当时提到新课程,现在又有新课程的实施。

8、新教材:陶公对教材提出了适应性要求。

(四)关于“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陶公提出自动主义:智育要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其实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展。

(2)、学生自治是什么?a、指全校同学,有团体意思。

b、自己管理自己。

c、练习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

不是大小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

不是放任自流,乃是练习自治。

陶公这一观点,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看来,我们的教育思想是有继承和发展的。

(五)关于“学生的精神”1、学生求学要有科学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发展观;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六)关于“学做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三要素:健康的体魄;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其实陶公这一观点启发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个体魄健全、有思想的劳动者。

(七)关于“我之学校观”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学校里,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相互锻炼,要知道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影响是很大的。

办学如治水,须以导的方式处理,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和谐完美。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

要与生活相通,要想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这是具体讲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要把学校放到阳光下生长,要接受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正。

陶公的学校观其实透出他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同社会联系起来,必须是开放的、阳光的、高尚的。

(八)关于“我们的信条”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百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学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同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作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陶公如诗的语言,哲学家的思想归纳了教育发展目标和办法,表达了自己事业的高尚追求,如灯塔一样,照亮我们的前进方向;如舵手一样,带领我们驶向光辉的彼岸。

(九)关于儿童用书选择标准三种标准:1、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2、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3、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99页,举例)(十)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系,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以此类推,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十一)关于儿童科学教育应当用科学养生,不当用科学来杀生。

(十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去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样的书。

“用书如用刀,不快便须磨。

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十三)关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204页)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3、解放小孩子的嘴4、解放小孩子的空间5、解放儿童的时间两种心理有害儿童:(213页)1、忽视2、期望太切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自己的教育。

多年来,我从事教学工作,早知道陶行知其人,不过,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全。

作为老师,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应该必读本。

他所提出的教育学说,不但强调现实功能,而且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符合国情,又面向未来,陶行知八十年前的理论到现在还好用,他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继承和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是多么准确,直击我们的内心。

婚姻:1939年12月31日,陶行知与吴树琴在重庆结婚。

陶行知特地在结婚证书上题写了一道别致的小诗: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

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

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以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